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专题 > 观世音菩萨专题文集 > 正文内容

古代印度密教观音信仰的产生与演变(李利安)

观世音菩萨专题文集  时间:2022-01-06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古代印度密教观音信仰的产生与演变

李利安

印度佛教可以划分为显教、密教两个部分。显教即显明易懂之教法,为化身佛释迦牟尼所说,各种大小乘契经所诠者均为显教。密教即秘密难晓之真言教法,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金胎两部密典所诠者乃密教之法。又因为对未灌顶的人不许显示的教法,故称密教。密教产生后,印度大乘佛教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表现在观音信仰上,也开始全面密教化,逐渐出现了密教特色的新型观音信仰形态。
 
关于密教的定义、名称、起源、发展以及特征等,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看法[1]。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笔者不想在此陷入其中。一般来说,学者们认为印度密教起源于古代婆罗门教的吠陀典籍,其后流行于民间各阶层,佛教在长期发展过程,逐渐受此咒术密法的影响,不断加以摄取,作为守护教徒、消除灾障之用。7世纪《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产生以前的这种零散的密教形式被称为“杂密”,以后的密教有了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则被称为“纯密”。多数学者认为,密教于公元7世纪中叶以后才开始兴盛起来,其基本的特征表现在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礼和俗信,主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印契(手式和身体姿态,“身密”)、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印,可以即身成佛[2]。
 
一、密教观音信仰的产生及其早期形态
 
早期密教即杂密主要表现为各种陀罗尼的运用和流行。陀罗尼指不能以言语说明的具有特殊灵力的秘密语,又作“神咒”、“禁咒”、“密咒”、“真言”。“咒”原作“祝”,原指向神明祷告,令怨敌遭受灾祸,或欲袪除厄难、祈求利益时所诵念之密语。咒术在印度古吠陀中即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极力排斥咒术,但后来咒术还是被吸收进佛教里来。大乘教派之般若、法华、宝积、大集、金光明、楞伽等显教经典,都载录有各种陀罗尼品。咒有善咒、恶咒之别。善咒,如为人治病,或用于护身之咒,称为吉祥增益之咒法;恶咒,如咒诅他人,使之遭受灾害之咒,为调伏之咒法。《法华经》卷七《普门品》、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七、《十地经》卷四等皆有述及此类恶咒语句。《药师如来本愿经》等即说到必须远离此等恶咒。杂密时期的咒主要是用来解决某种具体的问题,而到了纯密时期,咒术被赋予极高的地位,认为咒即“法尔常然”之表示,若诵读观想,即能获得成佛等种种利益。佛教内最早使用咒术是以释迦牟尼佛的名义开始的,后来各位佛与菩萨几乎都有了自己独特的陀罗尼。
 
在7世纪纯密产生之前,随着咒术与印契向佛教内的不断引进,观音信仰中便已开始夹杂进许多密教的成分。与7世纪之后的密教观音信仰不同的是,这个时期的密教化观音信仰主要表现在各种观音咒术的出现。从中国的译经史来看,最早翻译成汉语的陀罗尼经是三国吴支谦翻译的《佛说无量门微密持经》。此经后来又多次重译。有趣的是,我们从最早的译本即支谦的译本中尚看不见观音的影子,而在后来的译本中却出现了,如在东晋佛陀跋陀罗(406年至长安)的于5世纪初所译的《佛说出生无量门持经》当中,观音成为众多听佛说法者之一。笔者怀疑该经在印度经历过一个演变的过程。3世纪前,经中没有观音,而大约在4世纪时观音便被列入听陀罗尼法门的菩萨之一,可见观音和陀罗尼的关系大约在4世纪真正开始。
 
观音与陀罗尼的关系在不断发展。在《佛说六字咒王经》中,观音已不仅仅是佛说陀罗尼的听众,而是同文殊、普贤、弥勒等菩萨一起成了陀罗尼的护持者。这部经在印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现在还说不清楚,在中国最早翻译大约在东晋时期[3]。在印度,该经应该是从《摩登伽经》发展而来的,因为该经所讲的内容基本同于《摩登伽经》的第一品《度性女品》。经中讲佛弟子阿难乞水时遇见一摩登伽女。该女见阿难而生淫心欲和阿难成亲,以死相胁求其母成全。其母便诵神咒蛊惑阿难。阿难为其咒所迷,即将行淫乐之时,佛说六字神咒制止。此事及此咒同于《六字咒王经》所述。而《摩登伽经》为三国时吴竺律炎和支谦合译,可见此经在印度产生应在3世纪之前。不过,在《摩登伽经》中,尚没有观音,可见,观音被当作护持这个神咒的大菩萨是后来才出现的信仰,并随后加进了与《摩登伽经》第一品相同的《六字咒王经》之中。
 
从听闻神咒到护持神咒,再到直接出现观音的神咒,陀罗尼观音信仰才算真正成型。观音自己说咒最早在《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得到体现。该经系南朝宋代的竺难提译。可见在印度的出现应该在5世纪初期之前。经中叙述观世音菩萨为毗舍离国人民解除疾病困厄,教其称念三宝及观世音菩萨本身名号,并说十方诸佛救护众生神咒,谓持此咒可免一切疫病,又说破恶业障消伏毒害陀罗尼,以及大吉祥六字章句救苦神咒及其功德,最后说灌顶吉祥陀罗尼之因缘及其功德。
 
我们引用一段经文来作进一步分析:“时,毗舍离大城之中有一长者名曰月盖,与其同类五百长者俱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作礼,却住一面,白言:‘世尊,此国人民遇大恶病,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能救,唯愿天尊慈愍一切,救济病苦,令得无患。’尔时,世尊告长者言:‘去此不远正主西方,有佛世尊名无量寿,彼有菩萨名观世音及大势至,恒以大悲怜愍一切,救济苦厄。汝今应当五体投地,向彼作礼,烧香散华,系念数息,令心不散,经十念顷,为众生故,当请彼佛及二菩萨。’说是语时,于佛光中,得见西方无量寿佛并二菩萨。如来神力,佛及菩萨俱到此国,往毗舍离,住城门阃。佛二菩萨与诸大众放大光明,照毗舍离皆作金色。尔时,毗舍离人,即具杨枝净水,授与观世音菩萨。大悲观世音怜愍救护一切众生,故而说咒曰,普教一切众生而作是言:‘汝等今者应当一心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悲大名称、救护苦厄者。如此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烧众名香,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一心一意,令气息定,为免苦厄,请观世音,合十指掌而说偈言:愿救我苦厄,大悲覆一切,普放净光明,灭除痴暗冥。为免杀害苦,烦恼及众病,必来至我所,施我大安乐。我今稽首礼,闻名救厄者,我今自归依,世间慈悲父,唯愿必定来,免我三毒苦,施我今世乐,及与大涅槃’白佛言:‘世尊,如是神咒必定吉祥,乃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大慈大悲陀罗尼印。闻此咒者,众苦永尽,常得安乐,远离八难,得念佛定,现前见佛。我今当说十方诸佛救护众生神咒……’”[4]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观音已经有自己擅长的神咒,并可以用来救度众生的疾苦。这是杂密时期密教观音信仰的典型形态。这种新型的密教观音信仰是在继承已有的观音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这段经文告诉人们,观音在西方极乐世界,是无量寿佛身边的两大菩萨之一。但与净土经典不同的是,这里并没有强调观音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接引事业,而是强调观音对现世众生的救度,称观音是“救护苦厄者”、“世间慈悲父”(而非强调西方的接引菩萨),特别教导众生要称念观音名号。这是称名救难型观音信仰同净土往生型观音信仰的合流形态。另外,经文中提到“唯愿必定来,免我三毒苦,施我今世乐,及与大涅槃”,“三毒”即贪、嗔、痴,其中“痴”是指没有掌握佛教的般若智慧,消除“痴”的唯一办法就是般若,掌握了般若,才可以获得永恒的涅槃,即所谓“大涅槃”,可见这里也包含着般若智慧的法门。总之,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最早产生的密教观音信仰是继承了称名救难型、净土往生型和智慧解脱型等已有的观音信仰形态,并与其融合在一起的。
 
在7世纪中叶纯密型观音信仰产生之前,比较有名的杂密型观音信仰的经典还有:《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说大陀罗尼神咒》、《观世音菩萨心陀罗尼》、《请观世音自护护他陀罗尼》、《观世音说治五舌塞喉陀罗尼》、《观世音说烧花应现得愿陀罗尼》、《观世音说灭罪得愿陀罗尼》、《观世音说除一切眼痛陀罗尼》、《观世音说治热病陀罗尼》、《观世音说除一切颠狂魍魉鬼神陀罗尼》、《观世音说除种种怖畏陀罗尼》、《观世音说除一切肿陀罗尼》、《观世音说除身体诸痛陀罗尼》、《观世音说除卒腹痛陀罗尼》、《观世音说除中毒乃至已死陀罗尼》、《观世音说除卒病闷绝不自觉者陀罗尼》、《观世音说除种种癞病乃至伤破咒陀罗尼》、《观世音说咒涧底土吹之令毒气不行陀罗尼》、《观世音说咒药服得一闻持陀罗尼》、《观世音说咒五种色昌蒲服得闻持不忘陀罗尼》、《观世音说除病肌生陀罗尼》、《观世音说咒土治赤白下痢陀罗尼》、《观世音说咒草试一切痛处即除愈陀罗尼》、《观世音说随心所愿陀罗尼》、《观世音菩萨说陀罗尼咒》、《观世音说随愿陀罗尼》、《观世音说应现与愿陀罗尼》、《观世音现身施种种愿除一切病陀罗尼》、《散花观世音足下陀罗尼》、《念观世音求愿陀罗尼》、《观世音除业障陀罗尼》、《观世音陀罗尼》。
 
上述这些陀罗尼密典均属杂密类的经典。大量观音类杂密经典的出现,说明观音比其他菩萨更容易和咒术建立其联系,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咒术和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在目标、方法、性质等方面的一致性。咒术要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疑难灾害等人类切身的问题,而观音的救世性格也主要表现在对现实危急苦难的解救;咒术不需要费心力去理解、体悟,也不需要费体力去造作设置,只要虔诚受持,口诵不断,而观音救难也不需要心力的体力的消耗,只需要至诚归依,念诵观音的名号,即可发生效用;咒术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来源于佛菩萨的威力,是一种神秘的他力,观音的救世法门也是一种典型的他力信仰。以救世为目标的各种咒语都要借助具体的佛菩萨来传递给众生,观音作为救世的菩萨,自然成为与咒术最有亲和力的神灵。总之,杂密时期的观音咒术信仰显示出鲜明的功利性、简易性、神秘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反过来吸引越来越多的信众,促使观音信仰的进一步流传,也为纯密产生以后的密教观音信仰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杂密观音信仰在古代印度的流行,除了考古发现的属于7世纪之前的密教观音造像之外,我们可以根据汉文资料中保存的古代印度僧人的传记中窥知一些大概的情况。如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记载,那连提黎耶舍(490—589),“隋言尊称,北天竺乌场国人。……六人为伴,行化雪山之北,至于峻顶,见有人鬼二路。人道荒险,鬼道利通。行客心迷,多寻鬼道。渐入其境便遭杀害。昔有圣王,于其路首,作毗沙门天王石像,手指人路。同伴一僧错入鬼道。耶舍觉已,口诵观音神咒,百步追及,已被鬼害。自以咒力得免斯厄。因复前行,又逢山贼。专念前咒,便蒙灵卫。贼来相突,对目不见。”[5]观音咒的神力于此可见一斑。
 
达摩笈多(?~619)南印度罗啰国人,本属刹帝利种姓,二十三岁时于中印度鞬拏究拨阇城究牟地僧伽蓝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旋从普照学大小乘经论三年,后随普照前往吒迦国,滞留提婆鼻何啰五年,复历游诸大小乘国及僧寺,见闻丰富。其后,偕同伴六人东行,历游迦臂施、薄佉罗、波多叉拏、达摩悉鬓多等国,而至渴罗槃国。一年后,经沙勒、龟兹、乌耆、高昌、伊吾、瓜州等地,而于隋文帝开皇十年(590)抵达长安。据说在他东来中国的途中,曾经“值难避地西南,路纯砂碛,水草俱乏。同侣相顾,性命莫投。乃以所赍经论,权置道旁,越山求水,冀以存济。求既不遂,劳弊转增。专诵观世音咒,夜雨忽降,身心充悦”[6]。这里没有说明到底是什么观音咒,但肯定已属杂密系统的观音信仰了。
 
 
 
二、全面密教化观音信仰形态的形成
 
7世纪之后,《大日经》、《金刚顶经》等重要经典先后产生,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密教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早期零星的、辅助的、分散的密咒被身、口、意三密相应的严密结构和复杂的修道系统所取代。在这个完整的宗教体系中,最高的崇拜对象是大日如来,认为它是宇宙的本源,是根本佛,是一切智慧中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以菩提心为因,以大悲为方便。具体来说,大日如来具足“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五种“智”虽为一身所具之智德,但为了引摄众生,自大日如来之本体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此时法界体性智住于本位,而为中央之大日如来;由“大圆镜智”而成东方之阿閦如来,主发菩提心之德;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宝生如来,主修行之德;由“妙观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弥陀如来,主成菩提之德;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来,主入涅槃之德,共成“五方”“五智”“五佛”。每一佛下又聚集众多菩萨,各位菩萨也有不同品格与分工。
 
密教视宇宙中一切皆为大日如来所显现,表现其智德方面者称为金刚界;表现其理性(本来存在之永恒悟性)方面者称为胎藏界。密教认为,如来内证之智德,其体坚固,不为一切烦恼所破,犹如金刚宝石之坚固,不为外物所坏,故金刚界具有智、果、始觉、自证等诸义。反之,如来之理性存在于一切之内,由大悲辅育,犹如胎儿在母胎内,亦如莲花之种子蕴含在花中,所以譬之以胎藏,故胎藏界具有理、因、本觉、化他等诸义。金刚界若配以五智,即分为佛、金刚、宝、莲华、羯磨等五部;胎藏界为导他之教,若配以大定、大悲、大智三德,则分为佛、莲华、金刚三部。两界若以图绘表示,则为曼荼罗。曼荼罗即“坛场”的意思,即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而划圆形、方形之区域,或建立土坛,于其上画佛、菩萨像,事毕像废,因为曼荼罗内被认为充满了诸佛与菩萨,故亦称为聚集、轮圆具足。与金刚界和胎藏界相应,曼荼罗也分为金刚界曼荼罗和胎藏界曼荼罗两部,两界合称真言两部,或称金胎两部,为密教最根本之二面。每部之中结构复杂,分类详细,性质各异,难以详述。
 
在密教的曼荼罗中,观音作阿弥陀佛的胁侍,被看作与阿弥陀佛为因果之异,即寻其本觉即为无量寿佛,但由本誓而示现大悲菩萨形。同时,在密教的曼荼罗中,又将观音安立于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观音院、遍知院、释迦院、文殊院、虚空藏院、苏悉地院诸院,成为密教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位神灵。不过,从总体上来看,在密教的曼荼罗当中,观音处于完整的佛菩萨体系之内,被赋予相应的特性,从属于总体的结构。例如,在《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九《广大解脱曼拏罗品》所述方界坛场的内院,就有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白衣观世音母菩萨、多罗菩萨、观自在菩萨、大梵天相观世音菩萨;次院则有马头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如意轮观世音菩萨、青颈观世音菩萨、十一面观世音菩萨等[7]。《补陀罗海会》所述第一息灾发中有不空罥索观音、毗俱胝观音、十一面观音、马头观音、忿怒钩观音、如意轮观音、不空观音、一髻罗叉观音;第二院增益延命法、第三院增益降伏法、第四院敬爱增益法中也均有各种各样的化身观音[8]。
 
各类密教观音均有其独特的神咒和印契,于是观音成为密教宣扬其教义理论与修道方法的重要凭借。作为密教重要特征的“三密相应”在密教化的观音信仰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身密表现为各种特殊的不同的观音形象,特别是不同的身姿、不同的手印、不同的相貌,于是在密教中形成了大量不同特性、不同形象、不同法门的观音。如《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中列举出二十五观自在:代苦观自在、与智观自在、施满观自在、除戟观自在、除愚观自在、进道观自在、观正观自在、施无畏观自在、施光观自在、与甘露观自在、见天观自在、施妙观自在、见乐观自在、降魔观自在、静虑观自在、作文观自在、见禅观自在、愍定观自在、调直观自在、空惠观自在、护圣观自在、清净观自在、正法观自在、离欲观自在、不动观自在。[9]该经又特别提出摩尼、持索、宝钵、宝剑、金刚、持杵、除怖、日精、月精、宝弓、药王、拂难、持瓶、镇难、持环等四十种观音,并对每一种观音的名称、咒语、形象、所对治的苦难等作了详细的说明。如:“若人欲疗腹中病者,可修宝钵法,当画宝钵观自在菩萨像。其像相好庄严如先说,但二手当齐上持宝钵。即成已,其印相理智入定印,真言曰:……若欲降伏魍魉鬼神者,应修宝剑法。其宝剑观自在像,庄严相好如上无异,唯右手执剑令竖,左手当腰上以大指押地水甲,火风并竖,其印向身安之。画像已,印相右手大指押地水甲,火风并竖即成,左转三匝。真言曰……”[10]

密教系统中最著名的观音还是千手千眼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胝观音、如意输观音、不空罥索观音等。这些不同的观音均有自己的陀罗尼神咒和独特的形象以及特殊的手印,每种不同的神咒和不同的手印都侧重解决不同的问题,最终则是要即身成佛,实现最高的解脱。在这六种观音中,最流行的要算千手千眼观音及其神咒《大悲咒》。
 
“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音”或“千手千眼观自在”(梵Avalokitesvara -sahasrabhuja-locana )。也称“千眼千臂观音”、“千手圣观自在”(梵Sahasra -bhuja^rya^valokites/vara )、“千臂观音”、“千光观自在”、“千眼千首千足千舌千臂观自在”等。此观音信仰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世尊怜念我故,及为一切诸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触我身,及照十方无边世界。”[11]《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中也说:“是观自在菩萨昔于千光王静住如来所,亲受大悲心陀罗尼已,超第八地,心得欢喜,发大誓愿,应时具足千手千眼。”[12]《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中则说:“大悲观自在,具足百千手,其眼亦复然,作世间父母,能施众生愿。”[13]千手千眼观音是莲华部(或称观音部,为密教金刚界五部之一,或胎藏界三部之一)果德之尊,故称“莲华王”。莲华部皆以大悲为本誓,但以此观音为莲华王,故特以“大悲金刚”为密号。
 
关于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诸经所载不一。有身作檀金色,一面千臂者[14];有身作黄金色,半跏坐于赤莲花上,十一面四十手,前三面呈菩萨相,本面有三眼,右三面白牙向上,左三面为忿怒相,后一面暴笑,顶上一面现如来相者[15];有身作金色,千臂千眼五百面者[16];有作千眼、千头、千足、千舌、千臂之相[17]。千手中,有四十手(或四十二手)各持器杖,或作印相,其余各手不持器杖。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为二十七面千臂,跏坐于宝莲花上,千手中有四十(或四十二)臂持器杖。又依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千手系表以四十手各济度二十五有,故千臂非必具足,但有四十手即可,乃表观音菩萨广大慈悲之化用,故多以千臂称之;且各面各手所代表之功德成就法及印言,亦随各尊本誓之不同而异[18]。其千眼系于千手之掌中各有一眼。然若为四十手者,则仅有四十眼。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载,四十手所持之物或所呈之手相各为:施无畏、日精摩尼、月精摩尼、宝弓、宝箭、军持(瓶)、杨柳枝、白拂、宝瓶、傍牌、钺斧、髑髅宝杖、数珠、宝剑、金刚杵、俱尸铁钩、锡杖、白莲花、青莲花、紫莲花、红莲花、宝镜、宝印、顶上化佛、合掌、宝箧、五色云、宝戟、宝螺、如意宝珠、罥索、宝钵、玉环、宝铎、跋折罗、化佛、化宫殿、宝经、不退转金轮、蒲桃,另有加上甘露手而合为四十一手者。各手之功德成就法及印言等,一一具载于经轨中[19]。
 
据《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20]所载,此尊之根本印系以二手作金刚合掌,手背稍曲相离,二中指相合,二拇指、二小指分开竖直。其余经轨另载有二十四种印、二十五种印之说。结根本印时,则诵根本陀罗尼,而有如下四种成就:(一)息灾,(二)增益,(三)降伏,(四)敬爱钩召等。据《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等载,诵持此尊之陀罗尼,即著名的《大悲咒》,则可免受饥饿困苦、枷禁杖楚、怨家仇对、恶兽残害、树崖坠落、恶病缠身等十五种“恶死”,而获得常逢善忘、常生善国、常值好时、常逢善友、眷属和顺、财食丰足、受人尊敬等十五种“善生”;或治诸种疾病、虫毒、难产死产、夫妇和合、延命、灭罪等[21]。台湾林光明先生的专著《大悲咒研究》对大悲咒的各种文本以及咒文的校堪、对比、语意、特性、念诵等等均有精细研究,可资参考[22]。
 
“马头观音” ,梵名Hayagriva,音译作“阿耶揭唎婆”、“何耶揭唎婆”。又称“马头大士”、“马头明王”、“马头金刚明王”。俗称“马头尊”,为观自在菩萨变化身之一。密号为“啖食金刚”、“迅速金刚”。为八大明王之一,即密教胎藏界三部明王中,莲华部之忿怒持明王。位于胎藏现图曼荼罗观音院第一行第七位,乃畜生道之教主。以观音为自性身,现大忿怒形,置马头于顶,以慈悲心重,故摧灭诸魔障,以大威轮日照破众生之暗暝,啖食众生之无明烦恼。其形像有三面八臂、四面八臂、三面二臂、一面四臂等多种。如《补陀落海会轨》中说:“次马头观音,顶上宝马头,三面三三眠,正面宝冠中,安住化佛身,身相赤肉色,甚大嗔怒相,利牙现唇上,四臂两足体,定慧结印契,左定光结拳,屈檀戒忍轮,舒进禅如嘴,右慧亦如是,定慧进合头,当臆稍下垂,左定拳印相,右慧持钺斧,被鬘妙璎珞,天衣微妙裳,妙色琉璃光,安住大莲花,跏趺右押左”[23]
 
密教经典中对马头观音的“咒”与“印”有详细说明。其中《马头观世音心陀罗尼》专讲此尊观音的心咒。由于各种咒和印均有不同特性,所以不同情况下用不同的咒和印。如《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轮陀罗尼念诵法》中介绍“马头观音护身结界法印咒”说:“两手从中指以下三指向外相叉,各博著手背合掌,二食指直竖相去五分许,并二大指相著,各屈一节,勿著食指头来去。咒曰:(以下咒语从略——笔者注)”[24]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中说:“次应辟除诸作障者,结莲花部明王马头观在菩萨真言印,二手合掌,屈二头指无名指于掌内甲相背,竖开二大指,微屈离头指,二小指二中指各各合竖即成。随诵真言,以印顶上,左旋三匝,想辟除诸作难障者,一切诸魔见此印已,退散驰走,便右旋三匝即成。结界明王真言曰:(以下咒语从略——笔者注)”[25]此印被称为“马头观自在菩萨真言印”、“最胜根本印”。《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中则提到“护身用马头观自在印”[26]。总之,象其他各种不同的密教观音一样,马头观音也有针对众生不同需求的咒语和印契,而不同咒语和不同印契在宗教修法中的运用程序也是不一样的。
 
“十一面观音”,梵名Eka^das/a –mukha,又称“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大光普照观世音菩萨”。关于其起源,一些学者曾经作过有益的探索[27]。一般认为本尊观音渊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十一荒神(梵Eka^das/a -rudra ),大约在公元五六世纪掺入佛教。十一面观音出名于“十一面观音神咒”。《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说:“时,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我有心咒,名十一面。此心咒十一亿诸佛所说,我今说之,为一切众生故,欲令一切众生念善法故,欲令一切众生无忧恼故,欲除一切众生病故,为一切障难灾怪恶梦欲除灭故,欲除一切横病死故,欲除一切诸恶心者令调柔故,欲除一切诸魔鬼神障难不起故。”[28]据说,持这一神咒的人,现身可得十种功德(无病、常念佛、衣食充足等)及四种果报(临终见佛、永不堕地狱、不为禽兽所害、命终生无量寿国)。
 
关于十一面观音的形象,《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中说:“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依观世音教作法者,彼善男子善女人须用白旃檀作观世音像。其木要须精实,不得枯箧。身长一尺三寸,作十一头。当前三面作菩萨面,左厢三面作嗔面,右厢三面似菩萨面,狗牙上出,后有一面作大笑面,顶上一面作佛面,面悉向前后著光。其十一面各戴花冠。其花冠中各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莲花,展其右手以串璎珞,施无畏手。其像身须刻出缨珞庄严。”[29]其十一面之配置有种种不同,又有二臂、四臂、八臂等。其中四臂的设置是:右第一手作施无畏印,第二手执念珠。左第一手执莲花,第二手持军持(即瓶)。图8所示为发现于印度甘赫瑞(Kanheri)石窟中的第41窟的十一面观音像,呈二臂形式,本面顶上有四重,中间三层各安三面,其上再加一面,凡十一面,时代为5世纪末到6世纪初。这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十一面观音像。
 
“准胝观音”,梵名Cundi,又译为“准提”、“准泥”。又称“尊那佛母”、“准提佛母”、“佛母准提”、“七俱胝佛母”。意译作“清净”。密教认为这尊观音是护持佛法、并为短命众生延寿护命之菩萨。此尊观音的形象最常见的是三目十八臂,此外还有其他形象。在密教胎藏界曼荼罗里,此尊观音位于“遍知院”之最左端。据《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载,准提佛母的形象应该如下描绘:“应画准提佛母像:身黄白色,结跏趺坐,坐莲花上。身佩圆光,著轻縠,如十波罗蜜菩萨衣,上下皆作白色。复有天衣、角络、璎珞、头冠。臂环皆著螺钏,檀慧著宝环。其像面有三目,十八臂。上二手作说法相,右第二手作施无畏,第三手执剑,第四手持宝鬘,第五手掌俱缘果,第六手持钺斧,第七手执钩,第八手执金刚杵,第九手持念珠;左第二手执如意宝幢,第三手持开敷红莲花,第四手军持,第五手罥索,第六手持轮,第七手商佉,第八手贤瓶,第九手掌般若梵夹。莲花下画水池。池中难陀龙王,坞波难陀龙王拓莲花座。左边画持诵者,手执香炉,瞻仰圣者。准提佛母矜愍持诵人,眼下顾视。上画二净居天子,一名俱素陀天子,手持花鬘向下,承空而来供养圣者。”[30]
 
关于此尊观音的修法,一般称之为“准提法”、“准提独部法”,密教认为这是消除灾祸、祈求聪明、治疗疾病的修法。《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说,诵持准提陀罗尼可获得光明烛照,消灭所有罪障,寿命延长,福慧增进,并得诸佛菩萨之庇护,生生世世离诸恶趣,速证无上菩提。该经还介绍了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及三十余种咒诅法,及七俱胝准提陀罗尼念诵仪轨、本尊陀罗尼布字法及种子义,还有四种护摩法,准提佛母画像法等[31]。
 
“如意轮观音”,梵名Cinta^man!icakra,梵名音译为振多摩尼,又称“如意轮菩萨”、“如意轮王菩萨”。因为此菩萨持如意宝珠及*轮,广济一切众生之苦,成就众生之所有愿望,所以有此名称。其中如意宝珠指世间之珍宝及出世间实相之宝,这两种宝物能够让众生生出福德,也象征向众生布施世间与出世间的二种财宝;而*轮即转*轮之意,象征能传授无上妙法,以度众生,让众生生出智德。关于此尊观音的形象,《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说:“手持如意宝,六臂身金色,皆想于自身,顶髻宝庄严,冠坐自在王,住于说法相。第一手思惟,愍念有情故;第二持意宝,能满一切愿;第三持念珠,为度傍生苦。左按光明山,成就无倾动;第二持莲手,能净诸非法,第三挈轮手,能转无上法。六臂广博体,能游于六道,以大悲方便,断诸有情苦。行者如是观,坐于月轮中,身流千光明,项背皆圆光,复想心月轮,亦有宝莲花。”[32] 此外,说明这尊观音形象的的经典还有:《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33]和《如意轮菩萨观门义注秘诀》[34]。这些经典都说该尊观音具有六臂,这是如意轮观音的常见形象,另外也有二臂、四臂、八臂、十臂、十二臂等多种。在密教的曼荼罗中,此菩萨安置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中,密号为持宝金刚。
 
在印度佛教史上出现的介绍如意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主要经典有《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轮陀罗尼念诵法》、《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如意轮菩萨观门义注秘诀》、《如意轮莲华心如来修行观门仪》、《观自在菩萨如意轮诵课法》、《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都表如意摩尼转轮圣王次第念诵秘密最要略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如意轮陀罗尼经》。据该经说,往昔之世,观世音菩萨曾得到世尊的加持,而宣说如意轮陀罗尼。此一陀罗尼有大威神,能满一切有情一切胜愿。依该经所载:“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是秘密如意轮陀罗尼,复有二法,一在世间,二出世间。言世间者,所谓诵念课法,胜愿成就,摄化有情,富贵资财,势力威德,皆得成就;言出世间者,所谓福德慧解,资粮庄严,悲心增长,济苦有情,众人爱敬。”[35]就是说,如意轮观音之咒法既能在宗教解脱方面产生功效,而且还会在现实的世俗生活当中发挥作用。密教大力宣传如意轮观音的法门,以如意轮观音为本尊,为福德增起、意愿满足、诸罪减灭、诸苦拔济等动机所修之法,称为“如意轮观音法”,或“如意宝珠法”。而以如意轮观音为本尊所建立的曼荼罗,即为“如意轮曼荼罗”。这些修法在密教中一直非常盛行。
 
另外,如意轮菩萨法门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修法,叫“七星如意轮修法”。即以七星如意轮为本尊而修的秘法。七星指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等星。《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把此修法的起源假托到释迦牟尼时代,并讲了一个故事,说是佛在世时,俱尸罗大国兵围迦夷城,波斯匿王遣使求佛救护,佛令于迦夷城宫内建如意宝轮般多罗道场七星火坛,一日一夜如法而作,贼众自然退散[36]。《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中说:“若有世界他界贼,四方覆娆不安宁,国中有人造我法,如意圣轮与安乐。”[37]根据这个说法,密教便将七星如意轮修法主要当作退治怨敌的方法。关于此尊的形像,该经介绍说,于八辐轮中央画如意轮,各辐之间再画以贪狼、巨门等北斗七星与诃利帝母[38]。
 
“不空罥索观音”,梵名Amogha -pa^s/a 。又称“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不空王观世音菩萨”、“不空广大明王观世音菩萨”、“不空悉地王观世音菩萨”、“不空罥索菩萨”。关于这尊观音的来历,《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是这样解释的:“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欢喜微笑,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礼佛双足,整理衣服,长跪叉手,前白佛言:‘世尊,我有陀罗尼,名不空罥索心王陀罗尼真言三昧耶。是法乃于过往九十一劫,彼最后劫中,有佛号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丈夫调御、天人师、佛、薄伽梵。彼佛世尊怜愍我故,授是陀罗尼真言一切法门。其佛世界名曰胜观察慧。世尊,从是已来,我常受持此陀罗尼真言一切教法。” [39]就是说,在过去九十一劫的最后一劫中,观世音菩萨接受世间自在王如来的传授,而学得“不空罥索心王母陀罗尼”。此后,观世音菩萨即常以该真言教法化导众生。所以,以此法救度众生的观音便称为不空罥索观音。“不空”(Amogha),是指心愿不空。“罥索”(pa^s/a)原意是指古代印度在战争或狩猎时捕捉人马的绳索。此尊观音持不空之罥索,象征钩取人间之“鱼”于菩提解脱之岸,其一旦钩取,罥索必有所获,故云不空。所以,以“不空罥索”为名意指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心愿不会落空。
 
印度佛教史上出现了许多介绍不空罥索观音的经典,翻译成汉语而得保存下来得有《不空罥索陀罗尼经》、《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不空罥索咒经》、《不空罥索神咒心经》、《不空罥索咒心经》、《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佛说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等。这一类经典的主题是宣说不空罥索陀罗尼及其修法。如关于如何修此法门,“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读诵此陀罗尼真言者,应常白月八日,或白月十四日十五日,清净澡浴,以香涂身,著净衣服,食三白食,或复不食,断诸言论,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前如法而坐,烧香供养,瞻菩萨面,诵七七遍或一百八遍。”[40]据这些经典所称,凡是如法受持这一陀罗尼的人,现世可得无病、富饶、无横灾等二十种功德,临终也可得无病痛、观音莅临劝导等八种利益,甚至于可以护国佑民、防止天灾地变等等[41]。所以,虽然此尊观音的形象有手执罥索,形象怪异威猛,对众生显示了慑伏之力,但是在本质上还是非常慈悲的。在密教曼荼罗体系中,这位观音处在胎藏界观音院,密号“等引金刚”。在密教修法中,以不空罥索观音为本尊的修法,就叫“不空罥索观音法”。
 
关于此尊观音的形象,各经典介绍,此尊观音身形呈白肉色,三面四臂,其面各具三目,左手持莲华和罥索,右手执瓶和数珠。另有一面、十一面、六臂、八臂、十八臂、三十二臂等异说。另外,此尊观音常现于观音道场补陀落迦山,关于其位居此山及其具体形象,密教经典说:“当中画七宝补陀洛山,其山腰像须弥山腰,山颠九嘴犹若莲花当中,嘴状如莲华台。山上画诸宝树花果一切药草,山下大海,水中鱼兽水鸟之类。当中嘴上七宝宫殿,种种庄饰,其宫殿地,众宝所成。殿中置宝莲花师子座,其上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一面三目一十八臂,身真金色,结加趺坐,面貌熙怡。首戴宝冠,冠有化佛。二手当胸合掌,二手当脐倒垂合掌,以二大拇指双屈掌中,二手心下合腕,左手五指各散微屈,像开莲花,右手大拇指与中指头相捻,其头指无名指小指各散微屈,二手脐下结罥索印,一手把三叉戟,一手执宝幢,一手持开莲花,一手执不空梵夹,一手把罥索,一手执金刚钩,一手施无畏,一手执军持,一手持宝瓶,一手掌宝花盘。披鹿皮衣,七宝璎珞,天诸衣服,宝珠钚钏,而庄饰之,佩身光焰。”[42]
 
又有十八臂形象,也是显身于补陀落迦山:“中画补陀洛山,其山状像须弥山王。山有九嘴,状开莲华。其当心嘴圆大平正。山上画诸宝树华树藤枝花叶,山下大海种种鱼兽。当心嘴上画宝宫殿楼阁宝树。殿中莲华师子宝座,座上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一面四臂,著天衣服钚钏珠璎,状大梵天面有三目。首戴宝冠,冠有化佛。一手把莲花,一手把三叉戟,一手把罥索,一手施无畏。结加趺坐。”[43]
 
以上几种主要的密教观音形象都是在7世纪之后盛行于印度各地的。关于这种不同于早期大乘佛教的观音形象的来源,学术界历来有许多分析。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应该是来自于印度教,因为密教观音的这些造像形式在印度教的神灵系谱里早已存在[44]。
 
还有一个著名的观音咒就是“六字大明咒”。该咒翻译成汉语发音为六个音节,即“唵嘛呢叭□吽’(om mani padme hum)。其意思是“归依莲华上之摩尼珠”。此真言为阿弥陀佛对观世音菩萨的赞叹语,被密教认为是一切福德智慧及诸行之根本。
 
介绍“六字大明咒“的主要经典是《大乘庄严宝王经》。在该经中,观世音菩萨被抬高到宇宙创造者、主宰者的程度。经中说:“除盖障白言:‘世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云何有如是大威神力?’佛告:‘善男子,于过去劫,有佛出世,名尾钵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于是时于一长者家为子,名妙香口,于彼佛所闻是观自在菩萨威神功德。’时,除盖障白言:‘世尊,所闻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威神功德,其事云何?’世尊告言:‘观自在菩萨于其眼中而出日月,额中出大自在天,肩出梵王天,心出那罗延天,牙出大辩才天,口出风天,脐出地天,腹出水天。’”[45]
 
密教继承了显教观音信仰的基本内容,但在形式上全面密教化。即观音继续是一位救苦救难的菩萨,也依然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还是具足无上智慧的圣者,有无限的神力,可以以各种方式救度无边的众生。在保持了这些最基本的观音信仰的基础上,密教把观音进一步神秘化、神圣化,显教观音信仰中的称念名号、观悟智慧、念佛往生、虔诚归依等方式变成了身、口、意“三密”相应,于是,密教的观音信仰的一切内容几乎全围绕这萨那者展开。表现在现实的宗教生活当中,便是大量密教观音造像的出现与膜拜,大量神秘的观音咒语以及修持过程中如坛场、印契、做法等一系列秘密法门的流行。总之,被“三密”重新包装了的观音被以前具有了更大的神力、更大的慈悲、更高的智慧,从而也具有了更高的权威、更大的名望。观音成为密教中最重要的菩萨。
 
随着观音名望的提高,人们对观音的赞颂也越来越多。印度历史上产生过许多观音赞颂,其中有一部分翻译成了汉语保存了下来。有一部经名叫《《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经》,专讲念观音一百零八个名字的功德,其云:“尔时,佛告梵王及帝释言:‘若有受持读诵此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秘密明者,当知是人世世生生,恒得睹见圣观自在。若恒受持,得大富贵,获得聪明,获得勇猛,获得端严,获得妙声,获得辩才,获得恒知一切法义入曼拏罗。凡有所祈,一切真言悉地成就。早晨课念,永无病苦,疥癞气疾,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尔时,世尊告梵王言:‘若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诸佛名号,复能尽形四事供养,是人所获果报多不?’梵王白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若人受持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乃至须臾礼拜供养,二人果报正等无异。梵王,当知受持读诵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报之利,何况尽形受持读诵,所获功德,世世生生不可穷尽。’”[46]
 
有一部观音赞颂,名《佛说圣观自在菩萨梵赞》,宋代法贤翻译,开头就说:“归命佛法僧,顶礼观自在。我今称赞彼,大悲功德林。”[47]下来的正式赞文只保留古印度梵文之音。而《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对观音菩萨的赞颂则 是无以复加。这首赞中说:“归命最圣观自在,满月妙相莲华生,能以无畏施有情。我今称赞彼功德,一切善法悉具足,顶戴诸佛大智冠,福慧庄严最上尊。是故归命莲华手,两颊圆满红白色,鼻相修直妙端严,齿如珂雪密复齐,四牙平正而具足,梵音清响复深妙,一切闻者生爱心,凡所宣说众语言,柔和善顺而甘美,常以大悲方便力,救度一切苦众生。”下文对观音的赞叹涉及到方方面面,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观音的无限爱戴[48]。
 
 
 
三、密教观音信仰在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变异与流行
 
密教观音信仰在佛教内的高僧阶层当中,主要表现为对成佛解脱目标的追求,呈现出明显的神圣性、宗教性;而在普通民众阶层,则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目标的追求,呈现出强烈的生活性、世俗性、功利性。从密教总的理论体系来讲,密教化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都是为成佛解脱这个最根本的目标服务的,但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无论是那个社会阶层,都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密教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所宣称的神力自然成为人们用来解决这些非宗教解脱问题的手段。所以,密教观音信仰在社会上的流行首先并非其有助成佛解脱的诱惑,而是其对付现实生活难题的实用价值。也正因为如此,与密教经典以及密教寺院中密教观音信仰不同,社会上流行的密教观音信仰表现出很大的变异性。
 
下面我们选取几种相关事例,对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密教观音信仰情况作一简要的考察。
 
善无畏(637~735),梵名S/ubhakarasim!ha,音译“戍婆揭罗僧诃”,略称“输婆迦罗”。又译“净师子”。古印度乌荼国王族,十三岁即位。兄弟们不服,起兵相争,乱平之后,让位于兄,决意出家。先至南印海滨修习法华三昧,又由水路搭乘商船游历中印诸国,密修禅观,名声远播。晚年携带梵本东行弘法,经过北印迦湿弥罗、乌苌等国,再过天山北路,于玄宗开元四年(716)到达长安,被礼为国师。史载其“为迦叶剃发,受观音摩顶”,可见与观音因缘殊胜。“中印土大旱,求和上请雨。观音大圣在月轮中,手执军持,注水于地中”[49]。善无畏用的什么密法尚不太清楚,但肯定是密教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据说善无畏在从南印度搭船北上中印度的途中,遇到一群盗贼,“和尚默诵真言,七俱胝尊全现身相。岛果为他寇所歼。寇乃露罪归诚,指踪夷险,越穷荒,逾毒水,至中天境上”[50]。
 
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人。自幼出家,历游印度各地。“虽内外博达,而偏善总持,于此一门,罕有其匹。”“总持”为梵语dharani(陀罗尼)之意译,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有法、义、咒、忍等四种总持。但密教所说的总持乃特指咒总持。可见,金刚智特别精通密教法门。“其后南天(指南印度—笔者注)三年亢旱,其王捺罗僧伽补多靺摩遣使迎请和尚,于自宫中建灌顶道场请雨。其时甘泽流澍,王臣欣庆,遂为和尚造寺安置,经馀三载。”[51]这里没有记载金刚智是如何请雨的,但根据金刚智来中国后的祈雨实践推测,其应该用的密教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关于金刚智在中国的那次祈雨,据《宋高僧传》记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渎灵祠祷之无应,乃诏智结坛祈请。于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在所住处起坛,深四肘,躬绘七俱胝菩萨像,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随雨焉。帝使一行禅师谨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气爞爞,天无浮翳。午后方开眉眼,即时西北风生,飞瓦拔树,崩云泄雨,远近惊骇。而结坛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场。质明京城士庶皆云,智获一龙穿屋飞去,求观其处日千万人。斯乃坛法之神验也。”[52] “七俱胝菩萨”即准提观音,“不空钩依菩萨”即不空罥索观音。可见,金刚智是运用密教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中的准提观音法、不空罥索观音法而结坛祈雨的。而他在印度祈雨的方法应该与此相同。
 
在现实生活中,密教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不但时常用来祈雨,而且还用来消除瘟疫。如在南印度,“佛灭度后八百年中,憍萨罗国中疾疫流行,病死半分,经历三年,不得免难。王臣共议,立誓祈请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所有大悲者,必来救护。尔时,梦见圣像具足十一面,身黄金色,光明照耀,舒手摩王顶言:‘我以十一面,守护王国。’梦觉告臣。王臣人民一日中造十一面观音像,一时免难。以是已后一百年中未遭此难矣”[53]。这是十一面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同书又载千手千眼观音延寿事:“昔婆罗奈国有长者,唯有一子,寿命年合得十六。至年十五,有婆罗门,巡门乞食,见长者愁忧不乐,夫妻憔悴,面无光泽。沙门问长者何为不乐。长者说向因缘。婆罗门答其长者,不须愁忧,但取贫道处分,子寿年长远。于时婆罗门作此像法,用千臂咒,一日一夜,得阎魔王报云:‘长者子寿年只今十六,今已十五,唯有一年。今遇善缘,得年八十,故来相报。’尔时,长者夫妻欢喜,罄舍家资,以施众僧。当知此像法不可思议也。”[54]此事原出于《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该经同处还提到另外一事,“昔罽宾国有疫病流行,人得病者不过一二日并死。有婆罗门真谛起大慈悲心,施此法门救疗一国,疫病应时消灭。时行病鬼王应时出离国境,故知有验耳。”[55]这是千手千眼观音消除疫病信仰在民间流行之一例。
 
原出于《外国记》后收录于非浊的《三宝感应要略录》的一个千手千眼观音像感应故事说,“昔有一沙门,奉行大法,次第乞食,至大婆罗门家。时,婆罗门家中遇此沙门已,屋栋梁摧折,打破水瓶盆器,牛马绝剃,四方驰走。尔时,婆罗门谓,不祥之人,来入吾家,有此变怪。沙门闻已,答婆罗门曰:‘汝颇见汝家儿子等腹胀面肿,身重眼暗,疾鬼所恼不?’婆罗门言:‘我先见之。’沙门复言:‘汝家内有恶鬼夜叉,吸人精气。今汝家内有疾病,是诸鬼等以畏我故,逃避有此事。’应时儿子诸恼方除。婆罗门言:‘汝有何力?’沙门答曰:‘我以亲近如来大法,负千手像,有此威神。’婆罗门夫妇闻已、观已,欢喜供养之矣。”[56]这里所用的法门是千手眼,方式则非常简单,仅仅随身背负千手千眼观音像即可。
 
密教的不空罥索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在民间也被用来当作保佑长寿和五谷丰登的手段。如据说在南印度一国,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南印度国荒废,君臣不保寿,人民已丧。王遣使请中天竺尸利蜜多,欲救国灾。密多来至此国,白王言:‘有大圣不空罥索观自在大王,方造像安置城西南阁。’王受教已,即造形像,安置城西南阁。像放光明,照一由旬。王臣保寿,五谷丰饶。人民从馀国愍感其像。有城南故寺,即移阁为寺矣。”[57]这里所用的不空罥索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也不像密教经典中那么复杂,仅在某个方位安置其像即可。这里的不空罥索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比经典所规定的仪轨简单易行多了。
通过上述几个事例可以看出,与寺院中严密、完整、繁复的密教修法不同,现实生活当中的密教观音信仰往往并非严格遵循其完整的体系,而主要表现为对某尊密教观音(外在表现为对某尊观音像)的归依、对某种具体的观音咒的受持、对某尊密教观音印契的施行、对某种特殊的观音密法中部分环节的应用等等。
--------------------------------------------------------------------------------
[1] 可参考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24页。
[2] 参见黄心川著:《印度哲学史》第八章“佛教哲学”中的第5节“密教”,商务印书馆,1989年7月,第255页。
[3]《佛说六字咒王经》到底译于何时不太清楚。后世一般认为是东晋或南朝梁代翻译的。见《大正藏》第20册,第38页上。
[4]《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34页中—35页上。
[5] [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大正藏》第50册,第432页上—下。
[6]《续高僧传》卷二《阇那崛多传》,《大正藏》第50册,第435页中。
[7]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九,《大正藏》第20册,第270页上—271页中。
[8] 《补陀落海会轨》,《大正藏》第20册,第130页下—135页下。
[9]《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大正藏》第20册,第121页中。
[10]《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大正藏》第20册,第121页下—122页上。
[11]《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106页中-下。
[12]《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大正藏》第20册,第120页上。
[13]《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大正藏》第20册,第119页下。
[14]《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大正藏》第20册,第87页中、93页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大正藏》第20册,第101页中。
[15]《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大正藏》第20册,第121页中—下。
[16]《补陀落海会轨》,《大正藏》第20册,第130页上—中。
[17]《世尊圣者千眼千首千足千舌千臂观自在菩提萨埵怛缚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正藏》第20册,第114页中。
[18]《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大正藏》第20册,第120页中、下。
[19]《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111页上—中。
[20]《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大正藏》第20册,第79页中。
[21]《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107页上—中。
[22] 林光明:《大悲咒研究》,佶茂出版社,1996年9月。
[23]《补陀落海会轨》,《大正藏》第20册,第131页上。
[24]《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轮陀罗尼念诵法》,《大正藏》第20册,第203页上。
[25]《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大正藏》第20册,第205页中。
[26]《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847页中。
[27] Tove E. Neville, “Eleven-Headed Avalokitesvara— Chenresigs, Kuan-yin or Kaanon Bodhisattva: Its Origin and Iconography ”,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 Ltd. 1999, P4.
[28]《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大正藏》第20册,第149页上。
[29]《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大正藏》第20册,第150页下—151上。
[30]《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184页下。
[31]《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178页下—185页上。另外,地婆诃罗译《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与金刚智译《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皆系本经之同本异译。均见《大正藏》第20册。
[32]《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大正藏》第20册,第208页下—209页上。
[33]《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大正藏》第20册,第213页中—下。
[34]《如意轮菩萨观门义注秘诀》,《大正藏》第20册,第217页上。
[35]《如意轮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189页下。
[36]《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大正藏》第20册,第224页中—下。
[37]《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大正藏》第20册,第225页上。
[38]《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大正藏》第20册,第224页中。
[39]《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一,《大正藏》第20册,第227页中。又见:《佛说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卷上,《大正藏》第20册,第432页中。
[40]《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一,《大正藏》第20册,第228页中。又见:《佛说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卷上,《大正藏》第20册,第433页中。
[41]《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一,《大正藏》第20册,第228页中—下。又见:《佛说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卷上,《大正藏》第20册,第433页中—下。
[42]《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八《大正藏》第20册,第268页下。
[43]《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十五,《大正藏》第20册,第304页下—305页上。
[44] 参考:Mary Virginia Thorell, 1975. “Indu Influences upon the Avalokitesvara Sculp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ala and Sena Periods”, Paper for the Degree Master of Art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ibrary.
[45]《大乘庄严宝王经》卷上,《大正藏》第20册,第49页下。
[46]《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经》,《大正藏》第20册,第70页中—下。
[47]《佛说圣观自在菩萨梵赞》,《大正藏》第20册,第71页上。
[48]《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大正藏》第20册,第68页上—中。
[49] [唐]李华:《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赠鸿胪卿行状》,《大正藏》第50册,第290下-291上。又见于《宋高僧传》卷二《善无畏传》《大正藏》第50册,第714页下。
[50] [唐]李华:《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赠鸿胪卿行状》,《大正藏》第50册,第290下。
[51] [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大正藏》第55册,第875页上。
[52]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一,《金刚智传》,《大正藏》第50册,第711中—下。又见《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六,收于点校本《搜神谱》,三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53页。
[53] [辽]非浊:《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下,《大正藏》第51册,第852页下。
[54] [辽]非浊:《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下,《大正藏》第51册,第852页下—853页上。此事原为《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大正藏》第20册,第87页上)所述。又见于该经同名异译本,《大正藏》第20册,第93页中;《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大正藏》第20册,第101页上)。
[55]《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大正藏》第20册,第93页中。
[56] [辽]非浊:《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下,《大正藏》第51册,第853页上。
[57] [辽]非浊:《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下,《大正藏》第51册,第853中。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