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八识之一,依第七识末那为根(意根)生起。所缘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之法尘,发生认识的作用。意识层面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在认识能力上,前五识为现量(直觉),其所缘对象必须是现在而非过去、未来,必须是现前而非别处,同时,不带名言、不能分辨是非差别。一旦和过去、未来的境界发生联系,或对认识对象作出判断、介入语言概念,便进入第六意识的作用范畴了。
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茶杯并觉得它是茶杯时,已不单纯是眼识在产生作用,而是进入了意识的范畴;当我们觉得一个茶杯的好或不好时,也是意识在进行判断。我们现在所能够感觉到的一切思维活动,基本都属于意识的作用。意识除现量以外,还有比量和非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判断、推理。当然,我们的判断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判断为比量,错误的判断为非量。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是取决于第六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量极大,人生一切行为皆由其成办,无论是造善业或恶业,主要也是在它的指使下进行。这也是人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关键。因为意识具有分别、推理、判断的能力,可以使人通过理性思维来决定善、恶行为。同时,还能使人获得有别于动物的精神生活,乃至成就智慧,证得真理。
在心理活动中,意识虽为主体,却未必能保有权威作用。无始以来,我们为无明所惑,使贪嗔烦恼大行其道,占据心灵主导。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就像充当傀儡的君王,对烦恼唯命是从。于是乎,明知所做是错事,仍控制不住去做,甚而再三犯错。何其可怜,何其可悲。唯一的出路,就是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树立正见,夺回失去的主权,使心真正发挥正面作用。如此,才能将人生导向光明。
与意识对应的是潜意识,其活动虽不为人所知,却暗中左右着意识。在唯识典籍中,将之归纳为第七识和第八识。意识的生起,以第八阿赖耶识储藏的种子为因,为根本依止。同时,第七末那识与生俱来的先天蒙昧(不共无明)和自私本能(俱生我执)也对意识活动有着重大影响。
意识是指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按照生物学的解释,人的意识产生于脑部。人的大脑、小脑、丘脑、下丘脑、基底核等,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信息,经脑神经元逐级传递分析为样本,由丘脑合成为丘觉,并发放至大脑联络区,令大脑产生觉知,即人的意识。
意识是生物的神经现象,是个体生理功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自我感觉和外部感觉的综合,意识的基础是个体具有了对自身本体认知(自我意识)、对自身认知能力的认可、对自身行使能力的认可的综合。
因此产生一个疑问,我认为我的意识存在,我就是有意识,我认为我的意识不存在或未必存在,我就没有意识吗?由于人类意识产生于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不论自身是否感知到,无论自身是否认可,意识均存在。如何界定意识是否存在呢?能够分别了知,具有自我内省能力和行使能力,就是意识存在的标志。
意识无形无色,是心非物,故意识心有时又称觉知心,意识主要功能即是觉知,凡是对内、外尘境从开始的了知、了别及其后之分析、思维、计划、整理、记忆……都叫意识,都是意识心的功能,故意识涵盖甚广,意识的出现必须要有功能健全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去接触相对应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以及意根接触法尘(五尘与法尘合称为六尘),也就是说,需藉根尘相触的缘才会出生意识。在熟睡或闷绝或正死位或灭尽定的时候,五根功能无法显现,故意识无法生起,意识是中断的,因此无觉无知,什么都不知道。由此可见意识是会中断的,是虚妄之法。
识,梵语为“vijnana”,其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概括感觉、认识力和有意识的思想。佛教教义中有九识论,九识可被视作是九个不同层次的意识。九识不绝地活动,构成我们的生命。九识中的前五识是与眼、耳、鼻、舌、身五官有关的感觉。第六识的功能,是统合和处理来自五识的官能感觉,加以推断衡量,组成整体的思维和判断。人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靠这六种机能来维持。
在这底下的是第七识。与上述朝向外在世界的各层意识不同的是,第七识是朝向人的内在生命,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受感官感受的影响。第七识(manas)让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也造成自我执着、使人拘泥于与他人的区别。此外,对“对”与“错”的判断也出于此识。
佛法阐明,比第七识更深的意识是第八识阿赖耶(alaya,居所)识,亦称无没识和藏识。人的业便是深藏在第八识里。前七识将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但是无论是生是死,第八识依旧存在。第八识可被视作是支持其它意识运行的生命源流。对于曾一度经历过濒临死亡而被救活的人而言,他们的体验或可说是发生于第七识与第八识的边界。
理解这些不同的意识层次,了解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和自我的本质,辨别一道解决人类基本问题的明径。
根据佛教的教义,第七识对自我的本质存有一定的迷惑。迷惑根深蒂固,其来源可归根于第七识与第八识之间的交互作用。迷惑是导致根本慢心的原由。
佛法把第七识描述为出自第八识的意识层﹕第七识不断把焦点指向第八识,视其为固定、独特且孤立的。实际上,第八识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状态。人的生命在这个层次上,与他人的生命不停地互动,互相影响。将第八识视为一个稳定孤立的境界,是第七识的错觉和迷惑。
惧怕死亡也是第七识的作祟。它无法觉察到,第八识的本体,其实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能源,而误以为第八识将随着死亡而永远消灭。因此,对死亡的恐惧是源自心中深处的潜意识的。
把第八识错视为真正自我的迷惑,有元品无明之称。这根本的迷惑,使人背离与一切生命相互联系的真相,让人感到孤立、与他人隔离,以致歧视、破坏性的傲慢态度和无节制的贪欲等的产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另一个明显的例子。
佛法教示,人的行动(身)、言语(口)和思考(意)无时无刻都在第八识里留下烙印。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业”。为此,第八识也有藏识之称──即业的“种子”或业因的贮藏之所。业因是潜伏在第八识里,有善与恶之分,在时机成熟时化为业报。善因得善报。善因也激发信任、非暴力、自制、慈悲和智慧等为善的心理。相反的,恶业将引发各类愚见迷惑和具破坏性的行为,为自己、为他人都带来痛苦。
把第八识形容为一个仓库般的贮藏之所,有助理解其本质,可是将其视为一道“业的源流”是更为贴切的构图。“业的源流”滚滚滔滔、长流不绝,对我们生活的一切遭遇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六识与外界接触,在这层面进行的思想和言行举止,为第八识植入新的业因。业因等待时机的成熟,返回六识,现为业报。
我们都有纯属自己的相貌性格、家庭背景、人生际遇。这独有的一面,是由自身的“业的源流”所造就的。第八识虽然不停流动,却超越生死,并不随之消灭。第八识的源流并不淤塞,其所存也不固定。佛法的业论与一般的宿命论不同,不主张束手就缚、听天由命等消极心态。相反的,业论所强调的是,人可借着制造业因,改变自己的命运。
问题在于如何增加善因的比例。佛道修行门径虽多,所图的就是在生命中多积善因。然而,在恶因的拖累下,人们往往“一错再错”,接二连三地制造更多的恶因,以致无法自拔。要由这恶性循环抽身而出,关键在于生命最深的意识层——第九识,又名阿摩罗识(amala,纯粹的)。
第九识可被理解为宇宙的生命。它是众生所具备的佛性,有无垢识、清净识等称谓。第九识不为业的操作所污染,是生命的真如、是真正自我的所在。日莲佛法与一般佛教和宗教传统有别,教示直入第九识,掏出内中清流般的妙用,净化其它八识。第九识之力,能够改变本已在第八识根深蒂固的业因。第八识的范围不局限于个人,更联结一家、一籍贯,甚至所有动植物的生命。
因此,转变一个人的“业的源流”,其它人的生命,也会如紧扣在一起的齿轮一般跟着转变。诚如池田sgi会长所述∶“当我们敞开这清净无垢的根本意识时,生命中一切业因,不论善恶,都被引往价值创造的方向。人的心和意识,也将得以灌满慈悲和智慧的生命流泉。
各个意识层次,将随着改变而显现其独有的智慧。其中,第八识的智慧让人准确无阻地看清自己、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其它一切事物,也让人感受到与其它物体的相互联系。第七识的迷惑虽然根深蒂固,但人们可借着迷惑的转变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并进而克服由此恐惧而起的凶狠与残暴的心态。产生自第七识的智慧,则让人领会万物的平等、懂得为他们给与不渝的尊敬。
《三藏法数》对意识的解释
(一)谓意根若对法尘,即生意识。意识生时,即能于五尘之境,分别善恶好丑也。
(二)谓意以法为缘,而生意识。意识依根,而生意根,因识而能分别,以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是名意识。(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谓意法为缘而生意识,意识依根而生,意根因识即能分别,以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是名意识。若断此识,即成声闻、缘觉。(五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佛学大辞典》对意识的解释
(术语)六识之一。依意根而起,了别法境之心王也。有四种之别:一独头意识,不与他之五识俱起,独起而泛缘十八界之意识也。此在散心,于三量中必为比非之二量。二五同缘意识,与他五识同时而起,与彼共缘其境明了依之意识也。是心之现量。三五俱意识,与五识同时而起,缘五境傍缘十八界之意识也,是通于现比非三量。四五后意识,生于五俱意识之后念,缘前念五境之境,及缘他一切法之意识也,是全与独头意识相同。此独头意识之释,乃就六识建立之小乘而言,若就大乘之八识家言之,则尚与末那识阿赖耶识俱起,非独头现行也。见百法问答钞二。又第六意识,六识中意识位于第六,故名。
《佛学常见辞汇》对意识的解释
为八识中之第六识,是依第七识末那为根(意根)生起。所缘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之法尘,发生认识的作用。又意识分为五俱意识和独散意识二种:五俱意识者,即当前五识现起时,意识一定随同俱起;独散意识者,“独”的意思,是它能独起思构,独自分别一切法,或独作回忆过去的事,“散”的意思,是凡夫心常散乱,故名独散,因它不必和前五识俱起,故又名叫“独头意识”。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对意识的解释
唯识宗所立“八识心王”的第六心王,此为我人理活动的综合中心。在西洋哲学中视之为“能把握客观对象的心机能”。广义言之,即吾人所有诸种经验,从原始之感觉至高度之思考均包括在内。凡能统摄多种经验内容的作用,皆称为意识。至于意识与物质之关系,乃哲学上的核心问题,观念论(唯心论)否定物质之独立性,视意识(思考、精神)为一切之根源;反之,唯物论视意识为物质(存在、自然)的产物。
唯识宗又将意识分为五俱意识与不俱意识两种,前者是与前五识共同发生作用,后者是单独发生作用。单独发生作用者又称独头意识,它缘虑的对众是抽象的观念,即所谓法境,在其认识作用中包括著推理、判断等在内,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通于过去、未来、现在。
无生法忍是什么意思?无生忍的意思 无生法忍,简...
佛教的自在是指进退无碍。真正的自在,不是想做...
弟子即徒弟。如你对某种技艺有兴趣,想要学习,...
畜生道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投生畜生道? 畜生道是...
悟道是什么意思?(佛教解释) 悟道,开悟成道,...
我执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我执? 我执,也就是执着...
德行是什么意思? 德行,梵语gun!a,在佛教中有两...
三昧,佛教用语,指禅定境界。系修行者之心定于...
佛教法相是什么意思?法相指的是什么? 法相,在...
甘露是什么意思? 甘露,愿意为甜美的雨露。佛教...
什么是般若? 般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甚妙的智慧。...
什么叫开悟? 真心学佛的人,决不会自以为是。就...
十八层 地狱 (或称十八地狱、十八重地狱、十八...
真言是什么意思?(佛教解释) 真言,如来三密中...
佛教解释 众生有善根感动之机缘,佛应之而来,谓...
行善(佛教解释) 行善以善行为本,以使得受助者...
福德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福德? 福德是善业所感的...
逆境,不顺利的境遇 ,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悟道是什么意思?(佛教解释) 悟道,开悟成道,...
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 说起来,很简单,那就...
什么是般若? 般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甚妙的智慧。...
十八层 地狱 (或称十八地狱、十八重地狱、十八...
行善(佛教解释) 行善以善行为本,以使得受助者...
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 说起来,很简单,那就...
大德是什么意思? 大德,是对修行人的敬称,梵文...
世尊是什么意思? 世尊,是对佛陀(释迦牟尼佛)...
畜生道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投生畜生道? 畜生道是...
五浊恶世真的是个混乱的年代,许多众生受到种种...
佛光(佛教解释) 佛经中说,佛光是释迦牟尼眉宇...
庄严 (汉语词语) 庄严,指端庄而有威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