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专题 > 因果 > 正文内容

种善因得善果 (第七讲)

因果  时间:2021-08-18   作者: 觉悟佛教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种善因得善果 (第七讲)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录影室

昨天我们讲到五十三参前面这三位善友,代表的是三宝。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海云比丘代表法宝,妙住比丘代表僧宝。这三位菩萨都是以比丘的身分示现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初入佛门一定要依三宝,也就是我们讲的三皈依三皈依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真正把这个意思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是在《华严》这一段经文之中。从经文上,我们这才明白,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显教、密教,无论是宗门、教下,没有一样是例外的。讲到念佛,所有一切法门都是念佛法门;讲到参禅,所有法门都是参禅法门;讲到持咒,所有法门皆是持咒法门。显示《华严经》所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们总算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初步的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的修学,才达到断疑生信,心地也就踏实了。就自己的根性选择法门,一门深入,这样才能有一个成就。

海云比丘,这是代表法的,三宝里面代表法宝。他所传的法,是法宝里面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个法能够贯穿一切法。而在经文的开端,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他特别赞叹发菩提心的稀有。关于这一桩事情,我们在经论上也看到不少,也听到不少,但是从来没有认真的去思惟、体会发菩提心的殊胜。而在五十三参当中,海云比丘对于发菩提心这一桩事情说得多、说得深刻,让我们知道菩提心确确实实是难得,稀有可贵。所以这一发心,就能够得到诸佛护念,就能够得到诸上善人的赞叹,这个是修学的大根大本。如果不发菩提心,所有一切的修学到最后都是落空。也就是说,都变成了三界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与断惑证真、了生死出三界毫无关系。这是我们学佛想在这一生要有一点成就的人,决定不能不知道。

海云比丘赞叹发菩提心,他说了十一句。这十一句大意是说,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一定有大悲心。由此可知,大悲心就是菩提心的样子,就是菩提心的作用。大悲心所谓的就是要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发心要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怎么可能再给众生添麻烦、添苦难?这是决定不可能的。

世间人,苦难的众生太多太多了。悲心是救护众生的原动力,永远没有疲倦、没有懈怠,把这个工作做得圆圆满满。我们晓得众生的苦恼从那里来的?从那里出生的?说到众生,也就包括了自己。四弘誓愿里面有:‘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己是众生之一,不是众生之外的。由此可知,菩提心一发,是先度自己,再度别人。如果自己连自己都不想得度,我们就要觉悟,没有发菩提心。而许多人没有发菩提心,自己以为发了菩提心,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这是真正造成了障碍,为什么呢?如果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发菩提心,他还有发的希望。没有发菩提心,自己以为发了菩提心,换句话说,真正发心,他没有指望。这是我们学佛同学,尤其不能不明了的。看看我们有没有大悲心?我们有没有大慈心?悲是拔苦,慈是予福。慈悲加上一个大,就是用的清净平等心,这就大。拣别不是爱缘慈。爱缘慈,世间人有。我喜欢他,我对他就慈悲;不喜欢他,对他就没有慈悲,这一种慈悲叫爱缘慈悲。经典上还说的有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这个境界一层比一层要高、要殊胜。究竟圆满的才称之为大慈大悲,这是如来与大菩萨们才有的。心地圆满的清净平等,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心就是大慈悲心。这里面,我们特别要留意的,首先要帮助自己离苦得乐,这是决定不能够疏忽的。所以一定要把苦乐的根源找到,从根本下手,这才容易,这才能收到效果。所以慈悲是菩提心的相,菩提心有体、有相、有作用。

第三、要发安乐心。希望一切众生能得到安乐。灭除一切众生的苦难,发安乐一切众生心。这一条,实在讲,在布施里面,属于无畏布施。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离开一切恐怖、忧恼。为了息灭一切众生不善的心,你要发饶益心。这个工作当然是非常艰钜的,可是我们不能不做。一切众生不善的心太多了,我们从《百法明门论》里面去看,佛给我们说,一切众生善心所,归纳起来只有十一类;不善的心所,归纳起来,有二十六类。也叫做二十六种根本烦恼,二十六种烦恼。其中最严重的有六条—贪、嗔、痴、慢、疑、恶见,这个疑是对于圣教的怀疑,对于佛法怀疑。尤其是对于净土法门的怀疑,这是最严重的烦恼。恶见,就是很多错误的见解。他的看法,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所以这样才形成了恶念多、善念少。恶的心所有二十六个,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的念头强,善的念头弱。在这个境界里面,我们怎样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这样才能让一切众生得到最丰饶的利益,得到圆满真实的利益。这一条是属于四弘誓愿里面的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一愿我们要从那里做起?海云菩萨在此地告诉我们,要帮助众生断恶修善。

再其次要发救护那些怖畏的诸众生,‘发哀愍心’。怜悯这一些常常生活在忧虑恐怖当中的众生。他忧虑的是什么?恐怖的是什么?这个里面有因、有缘、有果、有报,我们都得搞清楚、搞明白。细细的给这一些恐怖的众生叙说清楚,让他们了解前因后果,帮助他们以高度智慧来选择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乃至于自己修学的法门。理明白了,心就安。谚语常讲:‘心安理得’,这就离开恐怖。心为什么安?道理明白了。理要是不明了,这个心是决定安定不下来的。这个发心,还是属于断烦恼的,所以菩萨这个十一句的开示,就是解释四弘誓愿。发四弘誓愿,就是发菩提心。修行之先,发心是第一,要有怜悯心。

‘舍离执著障碍法,要发无著心’。这是真正把烦恼彻底断尽了。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生起菩提心。从那里生呢?从不执著。我们晓得,因为执著,才有六道轮回;因为分别,才有十法界;因为妄想,才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差别。这是世尊将十法界依正庄严因果,一语道破。这一句话,是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教诲。因此,佛才教给我们,唯有舍离一切执著,你才能出得了三界。不但世法不执著,佛法也不执著。《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不执著,就是放下,就是舍离。放下、舍离一切分别,你就能出十法界。放下一切种种的妄想,你就圆成佛道。

世尊在经教里面,将整个宇宙人生的现象,可以说言简意赅,为我们讲的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如何修学,如何出离,那都在自己。佛能够帮助我们的就是开示。我们自己有没有成就,在自己的悟入。悟是明白了,入就是契入真实的境界,摆脱三界、六道、十法界,这叫入。所以修行关键,就在不执著。我们知道世尊当年在世,曾经用二十二年的时间,为大家宣讲般若法门、般若的经论。现在存在中国的《大藏经》里面,《大般若经》份量是最大的一部,总共有六百卷,玄奘大师翻译的。这六百卷《大般若》,二十二年所说,说的是什么?给诸位说,实在讲,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你要真正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了,这一部《般若》,你就透,你就明白了。

既然知道一切法不可得,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一切法呢?无住生心。所以一切诸佛菩萨对于宇宙人生一切法的态度,就是无住生心。。一定要发无著心,于一切法都不著,你就得大自在了。这是四弘誓愿里面,烦恼就断尽了。烦恼断尽了,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真实的智慧,根本智。然后再去实践众生无边誓愿度。可是众生种种根性不相同,种种程度不相同,种种行业、习气不相同,决定不是一个法门能够普度的,所以一定要去修学无量法门。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学那么多法门干什么?是为了度众生方便,善巧方便。

成就后得智,也就是我们常讲:‘无所不知’。真正达到无所不知,你才能够恒顺众生,才能够应机说法,才能够广度有情,所以你要‘发广大心’。烦恼断的时候,一定要发广大心,要度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

还要发:‘等虚空法界无不往故,你要发无边心。’心虽然发了,要普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但是你得要去,你要是坐在家里发心,不行,没有用处。你要去。去,当然很辛苦。特别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契入一真法界,还没有能入不二法门,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凡夫没有佛菩萨那么真实,可是要接近、相似。因此,我们一定要牺牲自己的享受,牺牲自己的安乐,那个地方有请,立刻就要到那里去,不辞辛劳,不能够贪图享受舒适,这才能行菩萨道。如果那边太苦了、太累了,我就不去了,这不是菩萨道。菩萨道一定是永远不疲不厌,舍己为人。能够舍自己舒适安乐的生活,为帮助别人破迷开悟,为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而不辞辛劳,叫你发无边心。

‘见一切佛,微妙色身。’像经上所讲的, 卢遮那如来,卢舍那如来,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如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无论是见到正报、依报,种种庄严,心里面决定没有染著,永远是清净的,要‘发无垢心’。无垢就是不染著。这个意思,我们说的再浅显一点,就是在一切殊胜的境缘之中,物境环境、人事环境,见到非常殊胜的,不起贪心,不起嫉妒心。在这个殊胜境界当中,能够保持著见如不见,保持一个平常心,你就不会被污染。如果境界现前,你起心动念,你就被污染。所以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真正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就是无垢心。

‘观三世法,智无尽故,发清净心。’清净心的作用,就是智慧。《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所以清净心也就是《般若经》上所讲的:‘根本智’。用清净心接触外面境界,就无所不知。所以世间人求智慧,他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广学多闻就能成就智慧,其实不然。如果没有清净心,广学多闻所得到的,那是佛法里面讲的世智辩聪,反而变成明心见性、修行证果的大障碍,佛家称为八难之一,你遭了难了。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头说得更好、更明白。他老人家讲的是‘有解无行’,解是你明白、明了,你广学多闻是解。行是什么?行是真正的修持,清净心。换一句话说,没有清净心,你广学多闻,你所得到的是什么?他的结论说:‘增长邪见’,不是增长智慧。由此可知,清净心重要。

平常我们学佛的人,多数都喜欢家里头供佛像。佛像前面一定供香花水果,供一些供品,供灯。再考究一些,有幢幡宝盖这些庄严具。供品当中最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供水,在佛菩萨形象面前供一杯水。供水的杯子,最好是用玻璃杯,透明的。因为供这一杯水是表法的意思,就是代表清净心,让你看到这个供水,就要想到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清净,要像水一样的平等,所以水是代表清净、平等,在所有一切供具当中,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供佛面前供具都是提醒自己的,让自己看到之后,就想到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应该如何去做。花代表修因,果代表我们的希求,我们求果报。灯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它都有意义在里头。我们见到的时候,就会想到,时时刻刻用这些道具来提醒我们自己的正念,这个里面是清净心最重要。

学佛,终极的目标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佛法是智慧的方法,学佛就是学智慧的生活。凡夫天天生活在烦恼之中,学佛的人要学佛菩萨天天生活在高度智慧当中,究竟圆满智慧当中,所以你要‘发大智心’,这才达到究竟圆满。

菩萨在此地,赞叹菩提心的十一句,用大悲心做开端,用大智心做总结,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如果一个人真正发菩提心,他的起心动念,决定是在这个范围当中。如果与这十一句相违背,那就不是菩提心。或者说,我有几条相应,还有几条我做不到。这个说法如何呢?那正如《印光大师文钞》里头有一段公案,诸位查查就晓得了,我是早年看的,有些地方忘记了,人名字忘记了。有一个人写了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是参禅的,参禅的人都喜欢看《五灯会元》。他说《五灯会元》里面讲的一千七百条公案,他差不多统统都参透了,只剩下几条还没有参透。他是非常骄傲,所谓是世间人讲值得骄傲。在印祖面前夸耀。印祖就告诉他,一千七百条公案,你如果有一条参透了,就全部都参透;如果有一条没有参透,你就完全没有参透。这个人也是个聪明人,听到印祖这一句话,这当头一棒,就把他打醒了,他就把禅舍弃掉了,跟印光大师老实念佛,才知道这个不容易。

印祖说的是真话,我们可以用这个道理,来看这十一句。这十一句只要你有一个心发了,这十一条一定具足。可是你说这十一条,我已经做到十条了,还有一条没有做到,你全没做到,你一条都没有。因为每一个心里面,都圆圆满满含摄其余十个心。这正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能分。这个十一句,任何一句都是圆满的十一句。所以这个一是任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任一。你说你有大悲心,这十一种心你都具足;你说你有大慈心,那十种心你也具足;你说你有饶益有情的心,那这十种心也具足,圆满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的修学用功才有下手之处,才不至于把路子搞错了。

现在我们观察佛门里面不少的同修,都是把意思错会了。有个一条、两条的影子,他以为完全具足。莫大的误会,造成的损失不可思议。所以这一次韩馆长启请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大因缘,决定不是偶然的。早年,南部开心法师跟我说了很多遍,希望我好好的把《华严》讲一遍。实在是机缘不成熟,因为常常在国外走动。讲这一部大经,必须要定下来。根据过去我们讲经的经验,这一部经讲圆满,概略的估计最少要三千个小时,才能完成这一个工程。这一次,我们有一个机会,能在新加坡教学,居住的时间比较长一点,能够安定下来,所以将教学跟《华严》这两个工作,我们一次完成。她的启请也正好是这个时候,时节因缘,也是稀有不可思议。

我们利用这一点的时间,将《华严经》里面,最精采的部分,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来勉励。希望在我们这一生有生之年,短暂的岁月里面,能得到很好的成就。我们这一生就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没有空过,这是值得我们庆幸的。但是究竟圆满的成就,决定要求生净土;如果不能求生净土,这个成就都不是真实的。因为一堕落六道,轮回的时间太长,三善道、三恶道头出头没,苦不堪言,很可怕的一桩事情,我们一定要能警觉到。放下万缘,老实念佛,这是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有福德之人。好了,我们就讲到这一段,你们有没有问题?

问:师父开示,一个修行人,修行最重要的关键是在发菩提心,那这个菩提心就如师父所讲的,要真正落实必须要悟入。师父开示,悟就是要明白。但是现在很多修行人好像对菩提心都没有真正的了解,是不是请师父开示,以比较现代化的意义,因为现代末法修行人,根性都比较差,很多人不容易体会,所以不了解就没有办法真正契入。因此很多修行都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请师父开示。

答:对,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过去我们在台中,李炳老常讲,‘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根据他的观察,他说一万个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两、三个。我们可以说,这一万个念佛人当中,真正做到一向专念的人非常多。为什么不能往生呢?没有发菩提心,跟《无量寿经》上讲的往生条件不符合。你看《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可见得,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不能往生。

菩提心要能搞得清楚、讲得明白的人,那确实是不多。说老实话,往生的人他也未必能讲得清楚。他为什么能往生呢?你细心去观察他,你拿《华严经》一对照,他真有;他虽然有,他说不出来。他确实有,就是他做到了,他也不晓得,你叫他讲出来,他不知道。所以蕅益大师《要解》里面讲得好,他真的把这个现象一语道破。他说一个人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个心就是无上的菩提心。一个人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十种心,你去观察,他一定都具足。他对于众生有怜悯心;他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他有不执著的心,他真有。可是你要问他经上这个,他也没有念过这个经;你问他,他也说不出来。仔细观察,不错,他真的统统都有。他确实不染著,他确实对于众生有怜悯心,他确实有慈悲心。

这正是古人在《无量寿经玄义》里面讲的:‘暗合道妙’。暗是不明显,他自自然然跟道就相合、就相应,这是他之所以能往生。说实在话,这个就是心真诚,真诚心里面,自自然然具足一切法。心不真不诚,学也学不来。真诚心里头,本来就具足这一些。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一切法,都是自性本具的。所以只要做到真诚、至诚就感通。这个跟 益大师所讲的,完全相应了,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不要看不起那些阿公、阿婆,他也不认识字,也没有听过经,念上半年、一年,人家就能预知时至,不生病,坐著往生,站著往生,道理就在此地。他的心真诚,所以一切法自然具足。不细心的人,观察不出来;细心的人,观察出来,他跟经上字字句句,都能够对得上,这就是暗合道妙。实在也是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面讲的:‘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他这一句话重要。能从真实心中作,没有不成就的,那就是菩提心具足了。

你有没有问题?

问:师父刚才开示的,都讲得很清楚了。关键在于真诚,如何达到真诚,如果不能真诚,那怎么办?请师父开示。

答:不能真诚的原因,是对于理没有透彻,对于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理透彻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那他自然就回归到真诚。就跟袁了凡先生一样,一般人听了打妄想,袁了凡为什么跟云谷禅师坐了三天三夜,一个妄念没有呢?在别人讲,不可能的,他为什么能?因为他了解事实真相,知道自己的命运,‘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打妄想也枉然,干脆就不打了,就这么一点道理。所以如果对于宇宙人生真相搞明白了,他自然放下。所以世尊为什么用二十二年讲般若,般若就是说明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总归结,《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能得的是空的。‘万法缘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就是你能得、所得都是空的,总归结到后头—不可得。如果你要是把这个搞清楚,理搞清楚,事搞清楚,你的心怎么会不定?不可得当中求得,那是妄想,不是事实!知道能得、所得都不可得,那干净了,什么妄念都没有了,道理在此地。佛是最透彻的,这个关,众生最难突破,所以用二十二年的时间,专门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妄想呢?你真要透彻了,确确实实一念不生。这样人就永远在禅定当中,行、住、坐、卧都是定。什么叫定?不起一念就是定,就是禅定。禅定并不是天天面壁打坐,一切时、一切处,六根对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是禅定。《华严经》上讲的禅定是这一种的,行、住、坐、卧都是禅,每一天忙著度化众生也是禅。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高度艺术的生活。

问:师父,就是看破、放下,心就达到真诚。心不真诚,就是还没有看破,还没有放下。那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个是不是也是达到真诚、清净的前方便?

答:致知就是明了事实的真相,格物就是放下,致知就是看破,正心就是菩提心现前了。

问:结论就是要达到真诚,就要先看破。

答:一定一定。

问:然后有真诚心,菩提心才发的起来。

答:对!

问:要看破,一定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答:不错!

问: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定要有正法,听闻正法。所以社会里面很多人学佛,也很多人在闻法,但是看起来好像有的没有真正达到像师父所讲的,了解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这个法就像印光大师所讲的,到末法这个时候,已经衰残了。就是唯兴其表,只在表面上的兴盛。那像师父讲的这些所有的佛学讲座,都把这个事实真相讲得很清楚,很多同修听了都非常发心,也很多人在这个地方,能够了解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在修学上,真正是做了很大的改变。这是我们做一位在家居士,大家在平常生活共修里所体会到的。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