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
演培法师著
佛历二五二六年七月起讲于新加坡文殊中学佛学课程训练班
一、前言
二、业力说
三、轮回说
四、后语
一、前言
诸位先生!今天在此和诸位共同研究佛学课程,想来诸位会感别饶兴味。诸位一向站在教育岗位上,负有开启青年学子心灵之窗工程师的神圣而庄严的使命,受到社会人士以及学生的一致尊敬!
我国政府领导层,感于在学的青年,受到西方不正思想的吹袭,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享受,不特忽视人生应行的德行,就是对己有恩的父母,亦不知怎样孝敬奉养,致产生家庭以及社会种种问题。为了纠正这股不良的歪风,政府在学校教育中,除授一般的德目,特又倡议在中三、中四,教授宗教课程,传授儒家思想,以期改变在学青年,崇尚物质生活观念,这实是政府所推行的极为正确的教育政策,值得每个国人的赞美!
现我和诸位所讲的佛学课程,是有关业及轮回的两大问题。对于印度宗教哲学没有涉及的人,听惯中国佛法行者,常常谈到业与轮回,以为这是佛教所特有的思想,所以人们一听到业与轮回的论题,立即就联想到佛教,好像只有佛教才说业与轮回。不错,佛教确是极为重视业与轮回,且以劝人不造有漏杂染业,度人出离轮回为主旨。不过要知道的,就是业及轮回之说,不是佛教所独有的,而是世界各国宗教哲学所共有的思想,只是没有佛教应用得那么广泛,亦没有佛教主张得那么彻底而已。
首以印度来说,业与轮回,为印度各宗教各哲学所共同主张的,亦是印度全体人民所深信不疑的事实。除了断灭论者,不承认道德行为的价值,不承认有新生命的再来,其他没有那个学派,否认这两个论题。如后所说,业说不是佛陀创始的,轮回说同样不是佛陀创始的,而是印度宗教哲学早已有的思想。从印度思想发展过程探究,很多学者认为先有业说而后有轮回说。
业说最早被人提出的,约在西元前一千年至八百年前后出现的阿闼婆吠陀时代;轮回说为人唱出的,约在西元前五六百年中间,亦即是在梵书末期的时代。业说与轮回说,既然不在同一时代出现,证知两者原来并不相关的,这是不难想像的事实,亦是我们首当知道的。
后来由于思想的不断开展,发现业与轮回有著必然的相关性,学者乃将两种不同说词结合起来,说为依业而有轮回。此说约成立于西元前六百年后至三百年间的奥义书时代。现在所要论究的,就是奥义书的时代,为什么会有依业而有轮回的思想出现?因奥义书时代的宗教家及哲学家,从现实人生方面去观察,发现人类有情的生活,不但明显的有苦乐的差别,且亦清楚的有祸福的不同。如有些人于一生中,不是遭遇到奇祸,就是受种种痛苦,而另些人于一生中,不是有无穷福乐,就是有高度享受,于是学者就在那儿想:同样是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初虽感于百思不得其解,但诸学者经过深思再深思,乃从各人的行为活动中,体认到彼此行为有所不同,而人所以有苦乐祸福的差异,原来是由各人不同行业招感而来。由于学者有了这一明确体认,所以业说与轮回说,自然而然的就被结合起来,且渐成为强而有力的理论,为诸社会人群之所一致信受!
不论什么思想产生,绝对不是突空而来,乃是经过慢慢而成,所以业者轮回的思想结合,亦是逐渐演变而成。过去一般科学家,对此依业而有轮回的定律,虽还没有突破性的证明,但在科学不断创新进展下,已逐渐的趋向于印度老早就已发现的这一思想理论。不特如此,近代物理学家及进步的科学家等,亦已具体而微的有了这个观念。如他们说:‘与其视宇宙为一大机械,毋宁视其为一大精神思想’。是以不论现在人们思想,怎样的向前迈进,但总不能否定业及轮回这一思想论说。
二、业力说
l、业是佛法重要的课题
业在佛法认为是个最极重要的课题,不特众生界的形成,是以业为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界的形成,同样是以业为基本的动力。生存在这世间的人,假定没有自己所造的业力在展动,不说所生存的整个世界的活动,会要立刻停止下来,就是能生存的人类生命,亦将无法延续下去。
如问全体佛法所要论说的是什么,我敢毫不含糊的这样解答,那是说的业力问题,因为佛法所说的业力,包含因果在内,为任何人所不可侵犯的铁则。现代科学家老早说过:‘你什么都可不相信,唯有因果不可不信’。因果是世间万事万物的事实,不论什么人都不可加以否认的,如否认就无法说明宇宙人生的一切了。
科学家所说的因果,虽不全同于佛法,但他们重视因果,与佛法则是一样。为人尽可不信佛教,而于科学不能不信,科学最重事实,没有事实根据,决不随便轻信,如认科学家的言论是对的,那对他们所说因果就不能不信,信因果就无异是信佛教,佛教是以因果为宗的。
佛教为什么这样重视因果?当知宇宙间的物类,有无量那么多的差别,而生命界的形态,亦有种种的差异,至于社会界现象,更是五花八门的众多,特别是人类生存在这现实世间,有著各种不同的遭遇,假定不以业力来加说明,试问怎能清楚的分别生命界及自然界的种种?
如印度有些宗教学者,不能说明万有现象的差别,只好说是自然如此。他们举例说:如植物中的荆棘是尖尖的,什么人把它削成这样的?再如动物中的乌鸦是黑黑的,什么人把它染成这样的?无法找出这样的人,去做这样的工作,不是自然如此是什么?
另有一些宗教学者,看到万物有这样众多不同,同样无法说明它们的所以然,只好说是万能的大梵所创造的,大梵本其意志,喜欢造成这样就成这样,高兴造成那样就成那样,神的意旨如此,吾人不必推论,推论也推论不出一个所以,神意岂容我人妄加推论?
还有一些低级宗教者,说世间所以会有千差万别的现象,并不是什么大力者的创造,而是有些为我人所不见的鬼神,于冥冥中驱使诸怯如此如彼,不是我人知识所能知道的,因为我人的知识,还没有到那程度,对于万有诸法的差别现象,不必过问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些说法,在他们自以为说得很有理,可是相信业力的教派,特别是佛教,不能接受这些不合理的说法:如认诸法自然是这样的,不特是句不负责任的空话,亦是不肯运思追求诸法原因的懒人!至说是大梵创造的,同样为业力说者不能同意,因凡具有创造意志的大力者,必然是平等博爱的,理当创造一个平等的世界,怎会造成千差万别的现象?况且所谓创造者,根本是人类所拟想出来的,并非真的有这么一个创造者。还有说为鬼神之所驱使,更是一种妄诞之谈,骗骗无知的人还可,要想通过知识群的认可,那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如上三种不同说法,在理论上固站不住,亦不能解说世间千差万别的现象,如要说明万有诸法的现象不同,唯有依于佛法所说,全由各类众生所造不同的业力,不断在那儿转动所形成的。俱舍论说:‘世别由业生’,‘但由有情业差别起’;成实论业因品说:‘业是受身因缘’;佛在经中更说:‘宇宙从他(业力)而生,依他而立’。是以佛教的业说,不特理论上无懈可击,即使事实上亦最有力,不是任何理论所能驳倒的。
佛教为什么这样重视业力?因这确是佛教最极重要的一法。在理论上讲到业力,那必然是讲的佛教道理;在信仰上相信业力,那必然是信佛教的教徒。反过来说,不论是个怎样的人,他的理论尽管讲得头头是道,假定没有触及业力,那就不能说是讲的佛教道理,同样理由,有人如对什么都信得过,唯对佛教所说业力不信,那他自不是真正信仰佛教,亦没有资格称为佛教信徒。
中国自有佛教传来,每一时代以及每一角落,虽说都有很多人信仰佛教,但是否为真正的佛教徒,还得看他们对业力,有没有坚定的信仰。不特对佛法一无所知的愚夫愚妇,固应是这样的看法,就是对佛法有深刻认识的人,假定没有把握住佛法的业力说,那亦不过是知解之徒而已。
在世间一般宗教学说中,虽各有他们的思想理论,但如佛教所说的业力,不特谈得很少,即或有些说到业这论题,非但说得不怎么彻底,即在他们自己,亦难自圆其说。如神本论的宗教,既说一切都由大力者所创造,甚至人们的行为活动,亦以神的意旨为意旨,还说什么业力?业力对神教徒来说,可说是毫无意义的。所以真能详尽的说明业力,并以业力说明万有差别,不能不说唯有佛教,因而信仰佛教,必须信仰业力。
整个佛教要点,如说在于业力,是亦不以为过。有说业是小乘佛教的根本教义,殊不知大乘同样是以业为主体的,假定舍业不论,那就不成佛教。业是一切善恶行为的通称,生存在这世间的人,如承认自己有行为活动,就不能不承认有业力,如承认自己行为有好坏,就不得不承认有善恶业。不说现实生命为业所牵,就是无始以来直至今日,都是在业的网罗中转来转去,从来没有钻出业网而得自由的活动,业网笼罩著我们,是多么的坚牢?吾人在业网中无法突出,为善业之所牵时,就得较为快乐的果报,为恶业之所牵时,就会感受极苦的果报,钻来钻去,无非是苦乐果报的转换,要想突出业网是很难的。
佛教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既皆以业为本,是则业的力用不可思议可知。有部毗奈耶四十六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智度论中亦说:‘业力为最大,世界中无比,譬喻债物主,追逐人不置,是诸业果报,无有能转者,亦无逃避处’。是以众生不投入业网便罢,投入不但难以突出,且受果的地方,不论怎样遥远,业都有种力量,牵你前往受生,千山万水固然无法挡住,天地之大亦没有你逃避的地方。地藏经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业是这样的强而有力,无怪我佛于一代时教中,特别重视业力!
业是佛教的重要课题,如前扼要指出,大体已可明白,但为进一步的坚定诸位对业的信仰,不再对业有所怀疑,特将太虚大师于民国二十七(西元一九三八)年冬,在重庆长安寺佛学社,为众说法时,从佛法中一般认为各个重要论题,一个一个的抉择。最后指出‘唯有业报是最重要的一法’。报是由业所引生的结果,有业才会有报,所以业是最极重要。现依大师所说分析,以证业的重要性。
有说缘起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这当有它的道理,因缘起是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质,是佛法非佛法,可从是否说缘起看出。但缘起有广狭的分别:以广义的缘起说,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没有一法不是托缘而起说为缘起,诸如自然界及生命界的种种,找不到一法不是从缘而起的;以狭义的缘起说,则是专指十二缘起说的,亦即唯就有情的生死流转说的。如通常说的业感论,就与业果说是相当的;如说一切法皆是缘起,是就泛指一切因果而言,亦即以因果说明一切现象,与业果说就不怎样相当。说缘起是佛教的特质可,说缘起是佛教最要的一法则不可!
有说空无我性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并亦认为这是不共世间的特质,因世间的任何一个宗教学说,尽管有他们的不同思想理论,但都没有说到空无我性,总是在有上兜来兜去的,说明一般所知的道理,唯有佛法特别说明空无我性,因为佛法不仅是传授人们知识,而是要指导人们获得身心解放的,但这必须断除缠缚身心的烦恼,而烦恼的解决,不通达一切法空无我性,根本是不可能的,系缚的烦恼不断,怎能得生死解脱?但这唯就修学出世法者说,为佛法行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然在未能向出世道迈进的佛法行者,只修世间的人天善行,就不需要通达空无我性,空无我性虽是说明一切法的共通性,但并不普遍所修的一切行,所以不能说是佛法最重要的一法。
有说慧是佛法最重要的一法,因‘唯慧学是以表彰佛法的特色’,亦唯慧始能显示佛法胜过其他的宗教学说,所以我们常说佛教是理智的宗教,原因就在于此。可是说到慧,世间一般宗教学说,不能说它全无智慧,如他们所说的各种理论,亦是从他们的智慧来的,是以唯说智慧,未必就能显出佛教的特胜。佛教所重的智慧,在于通达一切法空无我性的般若慧,唯有具此般若慧,方能说佛法超胜世间的一切宗教学说。如果泛说智慧,佛教的特胜难以显出。然而,佛法不唯是说出世间的,在世间法亦同样的论说。说出世间法固需要般若慧,说世间法并不需要般若慧,是以单单说慧,不能说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
有说菩提心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如以修学大乘佛法说,这话并没有说错,因大乘佛法行者,确是以菩提心为本的,不发菩提心怎可成为大乘行者?印顺大师说:‘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可以说,没有菩提心,即没有大乘法’。‘因此,如想成佛度众生,就必须发菩提心,便等于种下种子,经一番时日,遇适当机缘,自然可以抽芽开花,结丰饶的果实。不但直入大乘是如此,就是回小向大,也还是发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重要可知。但这唯就修学大乘不共法者说,如修学三乘共法,或修学五乘共法,菩提心是用不著的,所以亦非佛法最重要的一法。
有说信心是佛法最董要的一法,很有信心根本不能进入佛门,所以经说:‘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且佛法所说的信心,是彻始彻终的,从‘信顺’、‘信忍’、‘信求’、直到‘信证’,都离不开信,没有纯洁的信心,怎会信奉三宝?怎会深信因果等?所以修学佛法,要以净信为基。假定没有信心,即使见佛闻法,结果总是一无所得。佛法的无边功德,可说都从信心来,信心的重要可知。但信心不唯佛教有,任何宗教都极强调信心。有于信上加一正字,表示佛教是属正信,然而那个宗教承认自己是邪信?所以信亦不是佛法最重要的一法。
有说戒是佛法最重要的一法,因为‘戒是五乘之基’,不论修学任何一种行门,都不能不严格的守持清净戒行,假定没有清净戒行做基础,在佛法中修学,可能走火入魔,是以说戒重要,确也并没有说错。但仅受三皈的佛教徒,虽说皈依也就得戒,不过以为不受戒,亦可成为佛教徒的,且其他的各宗教,同样有他们所应遵守的戒条,是以戒不是佛教所独有的,何况还有一些学者,专以研究佛法的思想理论,为他们的唯一旨趣,根本不重视佛法所有的戒行,怎可说戒是佛法最重要的一法?
如上举出佛法中一般认为几种重要的课题略为一论,其他还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即此缘起等法,确是极为重要。不过经太虚大师这样一分析,这些重要固极重要,但终不及业报的重要,所以最后终于指出唯有业报,方是佛法最极重要的一法。因所谓业,不唯有世间的有漏业,亦有出世间的无漏业:有漏杂染业感世间的有漏苦乐报,无漏清净业得出世无漏清净报,必然如此而不容或乱的。所以为佛子者,必要深信有业有报,对于业报信任不过,不但不是纯正的佛教徒,且被认为是大邪见。因而,从整个佛教的教理说,不论从那一角度分析,的确唯有业报是佛法最极重要的一法。不过佛法所说的业以及由业而感报,是非常复杂的,不是我们凡夫,甚至不是二乘,所能究竟了知,唯有佛及高级菩萨,始能穷其底蕴,所以佛在大小乘中,常说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2、业的定义及其体用
业在印度叫做‘羯磨’,原始的意思是‘作事’,就是不论做什么,在印度都可叫做‘羯磨’。如佛教僧团中发生什么事情,开会讨论应当怎样处理僧事,戒律中就叫做‘羯磨’,而且很民主的予以处理,不得由任何个人裁决。以生存世间的人说,不论有个怎样动作,佛法都叫做业。吾人在生命历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活动,或是内心的想像,或是身语的动作,以致造成很多的业。
吾人所有动作,不论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是对的或不对的,皆是一种意志的表现。增一阿含经中佛说:‘诸比丘!心之意欲,即我所说业。志之所向,乃作身、语、意业’。在此造作中,无可否认的,有有形的造作,有无形的造作:有形的造作是我们可以看到或听到的,如身体的各种不同的表现,语言的各种不同的音声;无形的造作是心理上的各种活动,是我们所见不到听不到的。
不论是有形或无形的活动,不是活动过去就算了,而是有股力量保存下来,这叫做业。有情生命依于此业而招感,宇宙万物依于此业而产生,没有各种造作的业,根本没有办法说明世间的一切。虽说业力支配著世间所有诸法,但是笼罩在业力网中的吾人,不知业力会影响生命的苦乐,仍然不断的造作种种有漏业行,以致在生死中往返不息,不能跳出三界的网罗,不再受业力的支配!
论到某的体性,大小乘论中,都说以思为体。思在大乘唯识学上,为五遍行心所之一,在小乘俱舍学上,为十大地法之一。俱舍论卷四说:‘思谓能令心有造作’;唯识论卷三说:‘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大乘义章卷二说:‘思愿造作名思’。吾人任何一个行为活动,都不是突然而来,是由思所发动的,就是思有一股力量,推动驱使吾人的一念心,或造有益的善行,或造有损的恶行,致有善不善业的产生。
讲到驱使心作或善或恶的思,论中说要经过三个过程:首先是审虑思,就是在心中仔细的慎重的考虑又考虑,看看这个事情应不应该去做;接著就是决定思,起决定心而将采取行动的思;最后是为发动思,就是正式的发动身语,而作或善或恶的最胜思。最初二思,尚在思考的阶段,属于意业,最后一思,正式通过身语采取行动,是为身语二业。证知身语意三业活动,无不以思为体。
举例说明更加清楚:如做一件有意义的善事,好像创办佛教福利协会,或如政府推动宗教课程,决不是贸贸然的说做就做,必要先在内心中,加以一番慎重考虑,想想这件事做了,是不是真的有其意义?经过深思熟虑以后,认为确有重大意义,于是决定照著所思虑的去做,不受任何影响而改变,因而有宗教课程的训练,佛教福利协会的成立,积极推动有益人群及增益青年德行的善事。善行是如此,当然恶行亦然。
吾人每个意念的活动,为什么都叫做业?因它是由烦恼策动所成,将来会要感受苦乐之果的。如已断烦恼的佛陀及阿罗汉,虽同样的在现实世间活动,但决不会再造感受生命的新业,因而也就不再在生死中流转。或有人说:业力论者都说吾人现实生命,是由过去业力所招感的,岂不有宿命论者之嫌?或是由命运之神所安排的?
不!宿命论或定命论,与业力说的思想,有著很大的不同,决不能混为一谈。宿命论者,说吾人现在的生命体,是由过去的业力所感,固然是不错的,但因过于偏重过去的业感,认为现在的一切,已由过去所决定,吾人现在没有办法,可以对之稍加改变,像这样的抹煞现生行为的价值,是业力论者,特别是佛教,绝对不能苟同。为什么?现实所有的一切,果真都是前生决定了的,吾人现在不论怎样向好的方面努力,岂不等于白费气力?又有那个肯得向上向善?所以宿命论者的论调,是佛法所不同意的。
佛法的业力说,所以不是宿命论,因吾人现生的生命体,不论是苦是乐,虽说是受前生的业力影响,但现在的行为活动,是可改善当前生命的苦乐。如先天失调的婴儿,现在如能善为照顾或调治,是可成为健康活泼的儿童的,那里说是失调就无法改善?反过来说,假定生来是个健康活泼的婴儿,由于未能好好的照料,不幸竟然数月或数岁就死亡了,难道这也是过去决定如此的吗?佛法的业感论与宿命论,最大不同的一点,就是重视现生的因缘力,亦即肯定现生行为的价值!因此,吾人一方面固应深信生命为业所感,而另方面更应重视现生行为的向善!
吾人过去不论造成或善或恶的那种业力,对于现在只能说有一种影响力,但不能说可以支配现在的一切,因业之所以为业,不唯是过去行为,应说是过去又是现在的。同时要知道的,就是过去或现在的业力,对未来当然是有相当影响的,但决不能支配未来的一切。生命时刻在不断前进中,未来生命固要继续而来,现实生命亦要以过去为背景。生命在三世时间长流中,现在存在的时间是最短的。时间尽管很短,但通过这短暂的生命体,造成或善或恶的业力,完全是要自己负责的,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得了,就是父子之亲,歧路相逢亦各不相代!
吾人首得承认的,就是人的每个行为活动,不是活动过去就没有了,而是必然还会产生结果,且是先有因而后有果的,亦即果是从因来的,或说果是业的反应,所以佛法说业,不唯是指业因,而实含有因果关系。如人随意的舞动木棍,打伤了某个人的身体,不用说,舞动木棍是行动的因,打伤他人是行动的果,但问题并不就这样简单的结束,因被打伤的人,还会成为后来更多麻烦的因,如要对他加以医药的治疗,而医治的费用,不能移作他用,且该受伤的人,纵然被医治好,但因对你存有极大恶感,可能对你采取报复行动,这样的发展下去,一个行动的结果固没有完,所造成的业力同样是没有完的。
如此说来,吾人生存世间,每个行为活动,能不特别注意!换句话说,做人任何一个行为活动,都应使之向于善的方面,有损自他的罪恶行为,千万不要让它有所活动。因诸行为如果是善的,反回到生命体上来的,必然是有益的,如是不断展转下去,会有更坚强的善业出现。同样理由,吾人行动如果是不善的,以此反应到生命体上的,自亦是有损的。杂阿含经中佛曾这样说:依于所播的种子不同,所得的结果必也是不同的。用句老话说:行善的自会得善果,作恶者当然得恶果,这是因果的必然,不说凡夫无法可以改变,就是诸佛亦不可能改变!
是以吾人生存在这世间,不论怎样的境遇到来,都当安然的予以接受,因这是你自己行为所得的结果,不是那个人强加到你身上来的。我常常说:当美好的环境向你逼来,使你在美好环境中,感到相当的快乐,应知这是向你显示,你所表现的行为是对的,根本不要向什么大力者,表示你的谢意;如有恶劣环境向你逼来,使你在恶劣环境中,感到相当的痛苦,当知这是向你显示,你所表现的行为是错的,绝对不可向任何有关的人,表示你的怨恨!如所洒到土地里的苦果种子,其所结成的果实必然是苦的;如所放到田土里的甜果种子,其所结成的果实自也是甜的。苦果的种子不会结成甜果,甜果的种子不会结成苦果,这就是佛法所常说的因果法则。
吾人常常听说公正两字,世间最公正的是什么?吾敢说没有比业更公正的,且业的公正是永远的,不会有时公正有时不公正,除了业似还很难找出更公正的事物。正因业是永远如此公正,所以给予任何生命的苦乐,亦是最公正而没有丝毫偏差的,既不会对某个生命有所爱好,特别给与他相当的快乐,亦不会对某个生命有所憎恶,特别给他一些苦头吃吃。业根本不知你是张三李四,只是老实照你所造业的本身,应该得到怎样一个生命,就给你得怎样一个生命,其间没有丝亳差错的。如你于中妄为分别,说业有很大的偏心,给他快乐而让我受苦,那是你自己的错误,绝对不是业的本身如此,千万不要对业有所咒诅!
经中曾举喻说:如火的唯一作用是燃烧,当它要去燃烧所要燃烧物时,决不分别这是贵重的不可烧,那是腐烂的无用的应予烧毁,不论贵贱的任何物体,只要接触到火,就为火所烧光,至于什么应该烧,什么不应该烧,不是火的职责,而是在于运用火的人。用火的人如用得当,不但能给与吾人的光和热,且能烧掉我们所不要的东西,更能煮成熟的食物,以供吾人的受用;设若有人不善用火,不但会将极为珍责的财物烧光,甚至还会玩火自焚,失去极为宝贵的生命。失去生命或烧尽贵重的财物,是你自己的过失,如对火大发雷霆,或予以无情谩骂,那就显示你的无知,责怪火有什么意思。
如上所说,证知业在整个佛法中,不特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且被认为是极重要的一法,因为具有情识活动的生命界,所以能得不断的生存下去,完全是赖业力的支持,业力什么时候穷尽,生命就在什么时候结束,接著又由其他的业力,感受一新的生命,在世界舞台上活跃起来。佛教不像其他教派承认有个灵魂,在世界舞台上转来转去,生命所以时而在这舞台活跃,时而在另一舞台活跃,唯一因素是业。在这世界舞台上,没有任何一事物,是偶然或随意有的,完全是由业力而来。如强调说:宇宙的存在是由业力的延续,生命的泉源亦在于业。如业力干枯,宇宙的延续固会停止,生命的泉源亦不再流!
为生命泉源的业,是生命界本身所造作的,如加以分类,那是很多的,后面会要谈到。现成为问题的,就是业这东西,是无常还是常住的?依通常说:业在未感果前,不论经过多久,总是存在而不灭的,那岂不是成为常住的了吗?如认业是常住的,常住的就不会有变化,没有变化的业,就说不上有造作,且应时常都在受报,那里还有苦乐推移?又怎可说随业受报?若说所造的业,在没有感果前,老早就已灭去,当然是就成为无常的了。无常的业,当其灭的时候,果还没有生起,况且灭了的东西,就是显示其没有,怎么还可说是由业感果?
如是推论业的常或无常,不但难以说明业的本身,业果相续亦难以建立。印顺大师在唯识学探源中说:‘诸行既然刹那生灭,那现在造业的身心,与未来受果的身心有什么联系?造业的早已灭去,受果的身心却没有造业,那“自作自受”的理论,又如何可以成立?......刹那生灭的灭,是什么意义?是彻底消灭吗?假使灭等于没有,没有就谈不上作用,那又如何生起未来的一切?假使还是存在,那为什么要说它是灭?拿业力来说,业是不是无常?业是无常,才生即灭的,那又怎能说业力经百劫、千劫都不失呢?倘使业依旧存在,那又怎么可以说诸行无常’?
因而在佛法中,业就成为重要课题。佛灭度后的佛子,纷纷对此加以论究,各各提出自以为是的解答。但因他们主张有个实有自性,仍是没有办法说明业果相续问题。这在佛教学者中,始终纠缠不清的,直到圣龙树的时代,本其性空缘起的幻有思想,运用他的般若烈火,烧毁各种的葛藤,对这问题,总算得一美满结论。意显内心所起的种种烦恼,通过身语造成种种的业,由业而感苦乐不同的果报,一般虽都视为有实自性的,而圣龙树认为都是无自性空的,但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惑、业、苦的假相还是有的,所以有业感果的事实,对此不能予以抹煞。
宇宙人生既皆由业所感,吾人要想得到美满人生,生存于较好环境中,现在就得本著良好的思想、语言和行动去做,至不好的思想、语言和行动应予避免,佛陀以此指示我们,所以佛被尊为‘业导师’,佛教亦称为‘业宗’,以显佛教与各宗教,有著很大的不同。吾人不论造了什么业,尽管是存在的,只要未对治前,必然会要感果。虽则如此,但要找个业的固定个体,无论如何是找不到的,由业而感受苦乐不同的果报,固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但要找个受苦受乐的固定个体,同样是没有办法找得到的,因而吾人在生死流中不断流转,只是业与果的转变而已,其间并没有一个实体的东西转来转去。
3、业的各种不同分类
业是有情本身所创造的,有它所应有的一定规律,决不能想像在业力外,有个业力规律的制定者,还是信受业力说极为重要的一点,假定想像在业力外,有个制定业力规律的大力者,那就不能说业是由有情自身所造。有情无始来在生死中流转,不论在那个生命阶段,没有不造下很多或善或恶的业。幸而众生所造下的各种业,没有占领空间的实质,不然,诚如普贤行愿品诡:‘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众生所造的业,是怎样的众多,于此可以想见。业力尽管是众多的,现在不妨分为几种类别,一一略为说明如下,好让大家对业有个概念的认识。
(1)善业与恶业
先说善业:依北传佛教说,十善业为十恶业的反面,并没有另外的什么十善业;依南传佛教说,所说十善业与北传的说法有所不同。比对起来,自可看出它们的差别。
南传十善业是:
一、布施,就是以自己多余的财力,施舍所需要的贫困人群。不论时代是怎样的进步,人类生活又是怎样不断提高,但在每个时代中,都有人需要救济,是亦无可否认的世间事实。果能以财力解决他人的困难,使他人不致感到生活的艰苦,这当然是个极为难得的美德。表面看来,你的钱财似在减少,实际说来,你的钱财已经储蓄在那儿,将来会得大富的果报,比你现在拿出去的,不知要增加多少倍,对于布施何乐不为?
二、戒德,就是严格的守持净戒。佛法所说的戒,就是一般所说的道德。做人应本道德的行为去做,方能做个堂堂正正的人,假定没有道德的修养,做人的资格就成为问题。佛法行者应遵守佛法所应遵守的戒行,始克成为标准的佛徒,绝对不可有违如来的戒行。不要以为持戒是件苦事,果能具有戒德,不特现在受到人的尊敬,将来亦会生到大尊贵家,享受种种快乐,不致感到贫困。是以真为佛子,应该持诸净戒,不可向不道德的方面发展。
三、禅定,就是如法的修四禅八定。当修定时,应集中精神在某个所缘境上,不让一念心不断的向外奔放,唯有这样的修习,方能使心安定下来。四禅定修成功了,就可生到色界的四禅天,四空定修成功了,就可生到无色界的四天。但此不唯佛教徒可以修成,印度宗教学者修成的很多,而且这是印度宗教固有的修持法门,不是佛教所特别重视的,佛教所要人修的是无漏定,此修成了可以开发无漏智慧,以之断除烦恼而得身心的解放。
四、尊敬,就是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彼此互相尊敬,不得有你轻视我,我看不起你的心态。当知人各有其尊严,如不互相敬重,甚至有损人的尊严,人与人间的关系,那就很难和谐,各项问题就会跟著而来。现在做人能对他人尊敬,将来再转而为人时,就可得到他人对你,亦会生起高度尊敬。儒家说:‘敬人者,人恒敬之’。你以尊敬的态度对人,别人自也对你报以尊敬。人是相应相感的,如你对人尊敬,决不会得到别人对你白眼。
五、服务,就是尽可能的帮助别人。现有人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你的能力大的,多服务些人群,你的能力小的,少服务些人群,服务人群的多少,全看你能力如何,不是决定要你有很大的贡献。佛法不特重视服务现实人生,甚至要为一切众生服务。古德说:‘欲为诸佛龙象,先作众生马牛’。为众生做马做牛,这不是为众生服务是什么?现你果能诚挚的为人服务,将来就会得到很多人对你拥护,你要做什么都易得到很大的成就。
六、功德回向,就是多做功德善事。人生世间,不论做什么有益人群的善事,那怕只是一毫之善,佛法都认为是功德。功德是由各自培植来的,属于自己当是没有问题。但若就此据为己有,以为这功德是我的,那所得功德就很小,如能扩大心胸,将自己所修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与诸众生所共享,那你所得的功德,也就大得不可限量,多生多世的都会感到富裕的果报。是以为人,不但要多做功德,更要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那才更有意义。
七、随喜功德,就是不论见到什么人,做诸功德善事,都要加以随喜,认为某人做这样的善事,确是非常有意义,值得我随喜赞叹。你能这样随喜他人做诸功德,不特使他人乐意的做更多功德,而你自己亦会得到一分功德,甚至你将来受生到什么地方,都会有诸功德出生,不致成为贫穷孤露的人。随喜说来很易,做来实很困难,因人有个通病,就是‘己既不修亦忌人之修’。在佛法说,就是嫉妒心的作祟,不特不愿见人做好事,且嫉妒障碍破坏。
八、听闻佛法,就是做人,特别是做个佛法行者,应经常的听闻佛法。佛法是宣扬真理的,亦是指导人们向上向善向光明的。佛法是甚深最甚深的,如不听讲很难得到了解。华严经说:‘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不唯没有智慧的,难以了解佛法,就是有智慧的,假定不听人讲,同样难以了解,是以多闻不可缺少。多闻佛法,既可开启自己的智慧,亦能体悟诸法的真理,更能破除愚痴迷惑,是以佛陀一再教诫佛子,要多多的听闻佛法。
九、演说佛法,就是自己从听闻中,了解佛法对于人生有益,那就不应秘而不宣,当将自己所了解的佛法,随时随地的讲给人听,使他人亦能了解佛法,得到智慧,体悟真理,破除愚惑。如是像这样的,展转演说佛法,佛法就能普遍人间,使更多人得到法益。不要以为说法,只是有益他人,其实自己亦得大利,最低限度,会得增长自己智慧,因从说法中,能使慧水不断从清净法界流出,对于佛法有更深的认识,说法亦能说得更为善巧。
十、端正己见,就是将自己的知见端正起来。佛法对于知见特别重视,唯有见正一切始能得正,所以每个学佛者,应以正见为本。见以现在话说就是思想,做人固要有正确思想,学佛更要具有正知正见。思想是指导行为的,一个人的行为端不端正,就看一个人的思想正不正确,没有正确思想,怎会有正确行为?所以如何端正己见,实是学佛行人所应特别重视的课题。假定思想有所错误,不特不能走上佛法的正轨,行为的表现亦不会合于正路。
如上是南传佛教所说的十善,北传佛教所说的十善是十恶的反面,到下面讲十恶时稍为详说,现对十善简单一说:一、不杀生,就是具有情识活动的生命,不论是高级或低级的,都不应予以杀害,因为任何一个生命,都希望继续的生存下去。二、不偷盗,就是别人所拥有的财物,不是对方自动的给与,无论贵重或普通的,都不应盗取过来,以免影响他人的生命生存。三、不邪淫,就是不是合法的结发夫妇,不应随便的予以侵犯,以免破坏他人的家庭和乐,和乐家庭,全赖夫妇关系的融洽。四、不妄言,就是不说虚假不真实的话,要说如实可信赖的语言,以免他人受到不应有的欺骗。五、不绮语,就是不说花言巧语不正当的话,以免引起他人的邪思,做出不正当的行为。六、不两舌,就是不讲两头的挑拨离间,说是说非,以免破坏他人的友好关系。七、不恶口,就是不以不堪入耳的话谩骂他人,以免他人受不了恶口谩骂,好像三百矛刺心那样的感到难过。八、不贪,就是不是自己所应得的财物,他人有他正当的用途,不应将之贪为己有,以增长自己的罪恶。九、不嗔,就是不随便的乱发脾气,以免伤害彼此间的感情,因任何人不愿看到他人给以难堪的脸色。十、不邪见,就是不愚昧的观察诸法,以免否定因果律,或否定人生正当的道德律,或否定清净福田的三宝,甚至否定一切,走上错误道路。
次说恶业,由身口意造作的恶业,同样有十种,且为南北传一致所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一、杀生,就是杀害具有情识活动的生命,令其不能继续的生存下去。生命要求生存,可说是种天性,没有那种活泼泼的生命,愿受另一生命宰割,即时结束其生命的。龙树智度论说:‘一切畏刀杖,莫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如此,吾人怎可忍心的结束其他生命的生存?如有大力者要来解决我的生命,我愿不愿意让他解决?当然是不愿的,他人同样的不愿,所以不应杀害任何要求生存的生命。
二、偷盗,就是别人所拥有的财物,未曾得到别人的同意,悄悄的将之盗取过来,这当然是不道德的罪恶行为。要知财物是人的外命,为维持生命生存所必需的,如没有相当的财物,生命就难以生存。假使盗取财物的外命,无异剥夺他人的内命,其罪当然是不轻的。偷盗,不但佛法认为重罪,就是国法亦所不容,所以每个国家的法律,对于偷盗的处罚,都有明文的规定,可见偷盗是不正当的行为,因而佛法大小乘戒,都制有不偷盗戒。
三、邪淫,就是不正常的苟合。以世间说,男女到了适当年龄,必要婚嫁而成为夫妇,这是正常而无可厚非。但已正常的结为夫妇,夫妇就当各守其道,男的不应再去侵犯别的女子,女的亦不应再与别的男人幽会,以保持夫妇间的正常关系。假定不是如此,各皆向外发展,自就构成极大罪恶。因这不仅违反做人之道,亦会破坏自他家庭的和谐,甚至演成各个家庭的惨剧。这在现实社会所常见到的现象,所以已成夫妇的男女,对此不得不特别注意。
四、妄言,就是说虚假不真实的话,蓄意使人受到你的欺骗。特别是学佛的人,如向人说,我已得到禅定,我已证得圣果,我已得大神通,经律对这说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大妄语,其罪恶是很重的。说此妄语目的,在于欺骗他人,希望他人对己生起好感,从而谋取不应有的恭敬供养。还有所谓假见证,亦是世人所常犯的过失。如某人被偷去一些财物,明明不是那人偷的,因他与你有大仇恨,特在治安当局前,说是他偷的,为作伪证,其过失同样是很大的。总之,凡是有害他人,或有为己谋利的妄言,都不得随便乱说,说了就有罪。
五、绮语,就是专门说些不三不四的话,或是讲些风花水月的事,甚至谈论言情小说之类,引起他人想入非非的,经常向不正当的方面去想,进而采取行动,专向花丛里钻,或到歌舞场中,做出不道德的行为,这当然是种罪恶。人与人的来往,交谈是必然的,但应讲道德说仁义,以促进人格的向上发展,那才是有意义,如专说些言不及义的闲话,而令人们向下堕落,试问这样的语言,说来对人有什么利益?与其说无义语,不如不开口好。
六、两舌,就是挑拨离间的,在甲前说乙的坏话,在乙前说甲的坏话,使得双方原本融洽的感情破裂,甚至从此成为怨家仇敌,你说这个罪恶重不重?当知人与人间有著良好的感情,是经过很久时间培植起来,并不如一般所说‘一见如故’那样的简单。现在由你在双方说是说非,使得双方失和,彼此成为仇敌,能说这不是你的两舌所造成的过失吗?世间像这样人,可说到处皆是,无怪整个社会,到处充满乖戾之气,难得见到一片祥和。
七、恶口,就是以不堪入耳的话,对人加以谩骂,使人听了,感到如三百矛刺心那样的难受,甚至因此气出病来,你说恶口的罪恶多大?世人不知恶口罪行的严重,动辄对人作无理的谩骂,好像不骂人活不下去,所以在社会的每个角落,总是听到一片谩骂声。有的原来是有说有笑的,不知为了什么,彼此互骂起来。俗说:‘相骂没好言’,什么坏话都会脱口而出,一旦骂人骂惯了,要他不骂是很难的,可见这是不良的恶习,过失是很大的。
八、贪欲,就是对于他人的财物,生起极大的贪婪,总想把他人的财物,贪来归于自己所有,且贪得无厌的愈有愈贪,愈多愈好,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像这样贪求下去,久了自会造成各种的罪恶。因在这个现实世间,不是遍地都是金银财宝,不容我人俯拾即得财宝,人如贪爱自己所喜爱的财物,必然就要想方设法,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将他人的财物谋取过来,以供自己无所限制的享受,当然就会造成种种的罪恶,而且其罪恶相当重的。
九、嗔恚,就是无理取闹的乱发脾气,亦即一般说的大发雷霆,稍为遇到一些不如意事,不是拍桌打板凳,就是对人生嗔恚,或者是打人骂人。这在世间随时随地,都可见到的现象。俗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要想什么事都能称心满意,敢说是不可能的。但人不能正视不如意事,每当拂逆其意的事现前,立即大动肝火的对人嗔恚,有时且因脾气的乱发,不特伤失很好的友谊,就是家庭亦会闹得不欢而散,能说嗔恚不是极大的过失吗?
十、愚痴,就是错误的看诸事物,逃谬的信诸鬼神,甚至否定善恶因果,否定人生道德价值,怀疑做人应有德行,不承认世间有具诸功德的三宝。像这样的愚痴迷惑,自会造成重大罪恶。如一个否定善恶因果的人,什么罪恶的事不敢做?现实世间很多罪恶,可说都由愚痴造成。因为否定因果者,认为行善没有善果,作恶没有恶果,那我现在造恶,又有什么可怕?像这样的人,世间多的是,所以不尽罪恶滚滚而来,因而愚痴是大罪恶。
如是十恶得以构成,不是随便而来,必还有它各自所应具备的条件,大小乘经论中,都有详尽说明,此不具论。
如上所说善不善业,佛法对之非常重视,因一个人是不是有道德,全看他行为的善或不善。如行为是善的,当是有道德的人,如行为的不善,自是没有道德的人。为促进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所以大圣佛陀,总是策励人们离恶向善。善行虽说是很多的,但最基本的是十善。因为做人,特别是学佛的人,不论现在做人,或是再来做人,或是上生天堂,或求三乘圣果,都要以十善为基础。十善不能如法做好,别说成无上觉,没有你的希望,就是做个像样的人,亦绝对不可能,怎能不重视十善行的修学?怎能不本十善行以做人?
有人以为佛法是主张出世的,对于现实人生不怎么重视,这是不解佛法的一大误会,实际佛法是最极重视人生的,尤其是重视现实人生的德行,做人如不重视人伦德行,那就不能算得是人,因而做人,应将自己的思想行为,循著十善业去行,以做成像样的人。
为人的行为活动,是属十善业的道德律,抑属十恶业的非道德律,必有它的一个准则,不是随便由那个人,说善是善,说恶是恶。关于这点,依于佛说,可从内心与事行两方面加以裁定,方知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现在就从这两方面,简单的说明如下:
未断烦恼的人们,内心的活动是有染有净的:内心如是杂染的,不是对于财物有所贪取,就是对人采取敌对行动,不是嗔火在内热烈燃烧,就是对人作无理性谩骂。诸如此类的内心冲动,表现于行为上的,自然是罪恶的。内心如是清净的,既没有妄贪他人财物的心理,亦不随便的对人乱发脾气,而且还很惭愧的,时刻感到做人做得不够,见到有贤德的人,总是无限的尊敬,诸如此类的内心活动,表现于行为上的,自是道德的善行。
为人的行为活动,不论是好是坏,不要以为是自己的事,根本无关他人,其实每个行为活动,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他人,不能完全看成是自己的事。至于影响他人是利是害,这要看你的行为表现如何。行为表现得好,自是有利于人,行为表现不好,自是有损于人。原因吾人生存世间,不是孤单独立的个人,而与广大人群有著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每当一个行为表现,应当考虑到对人有利有害,不要一味的想要怎样做就怎样做。利他的行为不妨多多表现,损他的行为最好不要让他表现出来,果能这样的注意自己行为的表现,那就合于十善行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2)黑业与白业
现在所说的黑业与白业,是从原则上予以分类的,实际上亦是指善业与恶业,但因它的类别有四,与善恶业并不全同。一、黑黑异熟业,这纯粹是指的不善业,不特业的本身染污不净,说它是黑,由此所招感的果报,亦是纯粹的不善果,令人觉得这果是不怎样适合自己心意的,若因若果,都是污染黑漆一团,所以叫做黑黑异熟业。二、白白异熟业,这纯粹是指三界的善业,不特业的本身是不染污,说它是白,由此所招感的异熟果,亦是纯粹的快乐果报,令人对之感到称心满意,若因若果,都是洁白而可爱的,所以叫做白白异熟业。三、黑白黑白异熟业,这是指欲界众生所起的杂业。业之所以名为杂者,显示所造的业,不定是黑是白。有时是造白的善业,有时是造黑的恶业,为黑白业之所间杂;或者,有时所起的意乐是白的,而方便行时反而变成黑的,有时所起的意乐是黑的,而方便行时反而变成白的;所造业始终是杂乱不清的。由此所造黑白间染的业,将来所感得的异熟果,亦是爱非爱相互间杂的,就是有时享受很可爱的乐果,有时享受不可爱的苦果。若因若果,或是黑白间杂的,或是爱非爱间杂的,所以名为黑白黑白异熟业。四、非黑非白无异熟业,系指加行无间道中所有诸无漏业。无漏业的体性,当是非染污的,所以名为非黑,无漏业不会招感有漏可爱的异熟果,所以名为非白。如上说来虽有四种业,但要不外于黑白二业,所以标名黑业与白业。
(3)轻业与重业
如十业道,就所造的十恶业说,其业究竟是轻是重,完全是看因缘决定。以杀生说:杀的人在心里,如起一种猛利的贪、嗔、痴将对方杀了,由于意乐很重,构成杀业亦重;或在杀了以后,或是正杀之时,或是未杀之前,杀的人在心里,生起一种欢喜心,赞美语,或是亲自动手去杀,或是教人去杀,像这种加行重,构成杀业亦重;所造的业本来是不怎么重的,因未予以对治反而渐成重业,如人有病,必须服药,病方得愈,如不服药,而欲病愈,不特不会痊愈,反而逐渐加重。当知佛法是药,业障是病,如欲除去业病,必须服用法药,假定不服法药,业病自会加重;或因智慧缺乏,甚至没有智慧,生起颠倒邪见,认为杀生是没有什么罪恶的,于是肆无忌惮的大杀特杀,当就造成极重的罪业;或因所杀的对象,都是我们的恩人,如父母、师长、有学、罗汉、独觉、菩萨、如来,理当予以恭敬供养的,现在不特不予恭敬供养,反而以恶心将诸恩人杀掉,其罪恶当然是很重的。假定违于如上的五因,纵然是同样的杀生,其罪较轻,不如前说杀生罪重!
以偷盗说,同样是盗取他人的财物,但所构成的罪恶,亦有轻重的差别,主要看你盗取什么人或什么地方的财物加以判别。如劫众多上妙及委信者财物,其罪当然是很重的,因上妙贵重的财物,没有那个不宝贵的,一旦为人盗取,不但当时很难过,甚至因此气得一命呜呼!再如劫孤贫及出家者的财物,其罪同样是很重的,因贫穷孤苦的人,日常生活已感到相当困难,你还忍心的予以盗取,岂不等于间接剥夺他们的生命生存?而出家人的财物,是作为修持的道粮,如被人盗取了去,使他不能安心的修道,甚至因此失去解脱的机会,怎么可说这个过失不重?还有到乡村(聚落)盗取财物的,其罪亦是很重的,因乡村人家的生活是很清苦的,而且从勤劳中得来的,将他们的财物盗走,无异使他们的生活陷于绝境,不能不说罪恶是很重的。再如劫取佛教中的有学圣者及阿罗汉、辟支佛无学圣者,乃至盗取佛塔佛寺中的财物,其过失更大更重。盗取本身就是过失,而在这六种中,不论你盗取那一方面的财物,必然成为极重的罪业,诸余盗取则属轻业。
以邪行说,除了夫妇的正常关系,所有不正当的行淫,都可说是罪恶,但在四处邪行,其过失特别重:一、行不应行,如自己的父母,谁都知道是不可乱来的,但若业障深重的人,对自己父母竟敢冒犯,想想这罪恶是多么的重?好友的妻子不可侵犯,俗说‘好友妻,不可欺’,正是这个道理。但世间偏有很多人,染指好友的妻子,当然是罪大恶极的。因朋友非常信任你,你反而做出对不起朋友的事,甚至破坏他们夫妇的感情,怎么可以?还有出家的比丘尼、沙弥尼,在家的优婆夷,都是清修梵行的,要求出世解脱的,如有加以污染的,其过失自是很重的。二、非支,就是在身体上,不是行淫的地方而行淫,如是邪行违于正道,亦可说是非道,那怕是正常夫妇,亦不可于非支行淫。三、非时,世俗一般正常夫妇,如妻子怀胎快要满期,或是患有极重病时,都不是行淫的时候,如果是个学佛的俗人,在夫或妇受八关斋戒的这天,绝对不可发生关系,诸如此类的时候,行淫罪恶是很重的。四、非处,就是不可行淫的地方,不得随便的乱来,如在佛塔及其他圣者的塔边,或是在清净的僧伽蓝内,以及其他很多不合法的地方,是都不可行淫,不然,那罪恶是很重的!
以口业的四种说:如在佛菩萨的面前,或是在贤善人的面前,或是在父母的面前说不真实的妄言,或为破和合僧说不真实的妄言,当知其罪都是很重的。于离间语中,说离间人与人的关系,使友好的良朋反目,固然有其应得之罪,但最重的是说破和合僧的离间语。和合僧团,不但是陶铸圣贤的最佳集团,亦是住持正法的理想道场,现由你的挑拨离间,使大好僧团解体分散,不能再发生如上的两大作用,罪恶怎么能说不重?于粗恶语中,如对父母及师长,以恶言粗语相向,目无父母师长,其罪自很重大。于绮语中,如对正人君子,或有德有学者,说些不三不四的话,过失就较重大。
以意业的三种说:贪是贪图他人的财物,但如贪求僧伽及佛塔所有的财物,其罪是最重的,因这都是十方施主所供养的,怎么可以妄贪?嗔是对于他人的嗔恚,本是不好的心理,但如对诚心悔过的人,仍不断的大发雷霆,甚至对他起损害心,其罪自亦是很重的。于邪见中,否定道德,谤无圣贤,乃至不信三宝,其过固然很大,但以谤无因果,其罪最为深重。因果是世间的事实,不容说是无因无果,如果真的没有因果,世人岂非更无畏惧?社会还有什么秩序?世界怎得安定和平?人类又怎能和乐共存?是以在世做人,不论怎样,不可生起一念无因果的邪见!
(4)强业与弱业
经论还说到强业与弱业;强业,就是一种对治力特别强的业,造了这种业,有种转总报为别报,转现受为不受的功能作用,所以说为强业。佛在经中曾说:‘我圣弟子能以无量广大之业善熏其心,诸所造作有量之业不能牵引,不能留住,亦不能令堕在彼趣’。意思显示:曾依佛陀指示,修过出世无漏业的弟子,不唯过去所造的有漏业,没有牵引他受报的功能,就是含藏在赖耶识中的业种,亦予以彻底的扑灭,不说不会堕到三恶趣中去,就是落于五浊恶世的危险,也从此消失。这是就无漏善业强而有力说,若就有漏的极重恶业说,同样有股强大的力量,使你没有回旋余地的,立即去感极重的苦果。如对上首僧以及父母师长等,本是吾人所应保护及恭敬尊重的对象,假定不是如此,反而起杀害心,真的结束他们生命,那你立刻去感苦果。如提婆达多是佛的弟子,但他不安于位,要想做个新佛,经常与佛捣乱,并且叛教害佛,结果地面裂开,火从地中冒出,就这样活生生的陷身地狱,感受地狱的极大苦报。发此强力业的因缘,集论卷五上说:‘谓由因故,事故,自体故,所依故,作意故,意乐故,助伴故,多修习故,与多众生共所行故;与此相违,是劣力业’。于中,因指具大功德堪为福田者说;事指所施的财物众多而又非常精妙者说;自体指戒胜于施、修定胜于戒等者说;所依指已离欲的人作诸福业者说;作意指猛利的净信所俱行的作意者说;意乐指希求涅槃解说所有意乐者说;助伴指更广修习余福事业更互相摄者说;多修习指数数修习或数数寻思者说;与多众生共所行指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者说。当然,与此善业相违者恶业,自是劣力业。还有说为一切善不善业无有差别,因感异熟果报决定了的,所有诸圣道力所不能予以断除的,都可名为强力业;又如欲界所系的诸不善业,因为其性是强而有力的,有诸烦恼及随烦恼为它的助伴,所以名为强力业;再如先所串习的诸业名强力业,因为相续不断的熏习的原故;复有依于强位所造的业名强力业,如在盛年所造诸业,猛利执著为净信之所发的。诸如此类名强力业,反之名劣力业。如是强劣力业,在集论抉择分中谛品说得很详细,可以参阅。
(5)定业与不定业
定业不定业,在感果报说,是亦有它的重要性,不过要说明这两种业的差别,得从时间与受果两方面分别。在吾人所造的各式各样的业中:有些业,应感怎样的果报,是已决定而不容改变了的,但在什么时候受报,在这现生中,还是在来生?并没有决定,这叫做报定而时不定;有些业,受报的时间是决定了的,但感怎样的报,还没有决定,这叫做时定而报不定;有些业,招感怎样的果报,固然是决定了的,就是在什么时受报,同样是决定了的,这叫做报时俱定,是指极重的业说。如造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的五无间业,来生决定堕落无间地狱。来生,是时间的决定,地狱,是受报的决定;有些业,受报的时间固还没有决定,感什么果报亦没有决定,这叫做时报俱不定,是指轻微的业说。为什么会有定不定受业?瑜伽论本地分说:‘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
上来虽分别的说明定业不定业,‘不过古德有说:一切业都是不决定的,没有什么决定业,因所造的任何一种业,都有予以改善的可能,问题看你有没有决心改善,有决心改善的,任何极重恶业,都可化重为轻,或者全不定受。诸如能感恶趣的极重恶业,或令变为感受极微小的痛苦,或令于现生中稍为感到一点头痛;或有应长时感受苦报的业,使之变为极短时期去受,甚至完全不受’。印顺大师曾引盐喻经说:‘犯了重大恶业的,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如老死迫近,就难了。但依观无量寿佛经,还有念阿弥陀佛的一法),痛下决心,“修身,修戒,修心(修定),修慧”,重业是可以轻受或不定受的。这如大量的盐,投入长江大河中,水是不会碱的。反之,虽造作较小的罪,却不知道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还是要招苦报的。这等于小量的盐,放在小杯里,水还是碱苦的。这是业不决定的有力教证。大乘法中,观业性本空,能转移忏除重罪,也就是修慧的意义。所以,犯了重恶业的,不必灰心,应深切忏悔,修学佛法’。
我曾这样说过:‘由忏悔防护修学等的力用,损坏能感异熟的功能,纵然遇到其他的因缘,亦定不能感发异熟。明白这个道理,诸有造恶业者,对于自己前途,还感什么失望?但这是在因位尚未感果而能忏修说的,假使业已转成异熟果位,那就没有什么力量令其遍尽。因而必要现在,针对所造恶业,予以有力忏悔修学’。一般不了解这个道理,听说“业力不可转”,就对生命的前途完全感到绝望,实是一大错误!
(6)引业与满业
引业与满业,是感总别报的业。引业,是招感三界五趣的总报,满其生命总果报的,说名满业。如造杀生的罪业,必感地狱的果报,而造偷盗的罪业,必感饿鬼的果报,设造淫欲的罪业,多感畜生的果报,而造人天的善业,必感人天的果报,这是强有力的业力,能感受五趣中某一趣的报体,名为引业。且如人趣,虽男女好丑甚至种族各各不同,而同样的是属人类,引此同一人趣果报的原因,是为引业的特殊功能。然而同一人类,如你我都是人,但无可否认的,就是人与人间,不论是根身的具缺,寿命的长短,资财的多寡,各各差别不同,招此不同果报的原因,是由满业所成。
我在成佛之道偈颂讲记中说:‘拿人趣的生命果报体说,虽也说是有著各式各样的差别,但人之所以为人是没有二致的,当知这就是引业所感得的总报。不论现在美容术高明到什么程度,要想改变人之所以为人的形态,是绝对做不到的,因这是由引业所决定了的。然而无可否认的,就是人在其他方面,是还有种种的不同:如六根,有的是完具的,有的不全具;相貌,有的是端严的,有的是丑陋的;容色,有的是乌黑的,有的是洁白的;目睛,有的是有威光的,有的是无威光的;音声,有的是了亮的,有的是低沉的;身材,有的是高大的,有的是矮小的;寿命,有的是很长的,有的是很短的;眷属,有的是美满的,有的是不美满;诸如此类的差别不同,是由不同满业之所感得。引业,又名总业,是感总报体的业;满业,又名别业,是感别报体的业。要想生而为人,不但要重视总报业的修集,更要重视别报业的修集;不然,纵然生而为人,其他方面不得圆满’。
事实,不但人类的生命果报体,有总有别的不同,是由不同的引满二业所感,就是其他各趣的生命果报体,同样由引满二业的差别,感到总别报的不同。如畜生趣,虽有飞禽走兽,甚至水族之类各各不同,而同样是属畜类,引此同一畜趣果报的原因,是为引业的特殊功能。然而同一畜类,有的恒被鞭挞,又常负重物,走著长远路途,受饥饿所逼恼,过著悲惨生活,如牛马驼驴等,有的过著极为舒适的生活,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工作,招此不同果报的原因,是由满业的关系。其他各趣,比例可知。大乘阿毗达摩集论卷四说:‘善不善业于善恶趣中感生异熟时,有招引业、圆满业。招引业者,谓由此业能感异熟果,圆满业者,谓由此业生已领受爱不爱果’。是即说此二业。
(7)共业与不共业
共业及不共业,是就自他有情共不共同受用分的。集论卷四谛品中说:“云何共业?若业能令诸器世间种种差别。云何不共业?若业能令有情世间种种差别”。因为业有两种,所以所感的果也有共不共的两类。如细分别共不共业,应该这样的说:共中有共、不共的两种,不共中亦有不共、共的差别。说明这个,还得从器世间的依报及有情世间的正报,才能说得清楚。共相中的共中共,是指的山河大地等,如巍巍的高山,悠悠的河水,不但是人类所共同欣赏的,亦是一切有情所共同受用的,所以说为共中共。共相中的不共,是指的田园房舍以及所著的衣服等,虽说同样是外境,但因各有它的持有主,唯有持有主独自受用,他人不得随便受用的,其他的有情更不用说,所以说为共中不共。不共相中的不共中共,是指各个生命体上的扶根尘,虽说人人的扶根尘,各各差别不同的,然就它的同一意义和作用说,却不可以说是不同,因为彼此可以相依受用的,如我表现于外的扶根尘,你可清楚的看到,是就你在受用我的扶根尘,同样的理由,你所表现于外的扶根尘,我亦清楚的看到,是就我亦在受用你的扶根尘。像这样的相依受用,所以说为不共中共。不共中的不共,是指各个生命体上的胜义根,亦可名为净色根,不但骨子里面,彼此有著不同,就是在表面上,亦是不相同的,只可供自己一人独自受用,其他的人无论如何是受用不到,诸余有情更谈不上,所以说为不共中不共。
所谓共感共受用,站在唯识学上讲,我们所当特别注意的,决不是说自己所变、他人受用,亦不是说他人所变、自己受用。‘唯以自所变为疏所缘,他现相分而受用它,又以他变为疏所缘,自现相分而受用它’,这才合乎自作自受的原则。假定他人受用,是我自所变的,我自己的受用,是他人所变的,那就违反自作自受的原则。因此,所谓共受用,其意义是说自他受用,都还是自业所感的。
‘关于这个,古来不无异说。有将共中共、共中不共,说为共相,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说为不共相;有将共中共、不共中共,说为共相,共中不共,不共中不共,说为不共相。这两种说法,显然有所不同,不过,恐怕要以前说为正’。关于此义,说来话多,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在此不再多说。
(8)思业思已业
佛在中阿含达梵行经中,曾经说到这二业。如该经二十七卷说:‘云何知业?谓有二业:思、思已业,是谓知业’。本事经一法品中亦说到这二业:‘业自性者,或思业,或思已业’。如是二业,是佛在经中曾经说到,所以后代各派学者,没有不承认这二业的。思及思已业,是新译的名词,旧译叫做故意业,或叫故意所造业。译语虽不同,其义是一样。思是心所法的一种,就是每个人的意志活动,它有一股力量,能推动我们的身体去动作,或以语言去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有说:‘思是意志的,从思虑到决定去做,所以它是业的动力’。不但意志活动的是思,就是因思心所的发动,而表现于外的身体动作,语言表白,所谓从思所生的,则名为思已业,或名为思所作业。古德这样解说:‘身语二业,思之所作,由思已作,名思已业’。佛所说的这二业,实包含身语意的三业。我在俱舍论颂讲记中说:‘谓佛所说的思业,就是通常讲的意业;从思所作的业,就是通常讲的身语二业。所以二业开出来就是三业。思与意相应,说名意业。由分别思虑的意业,发现于外所有的身体动作是身业,语言诠表是语业’。可见三业是从二业开出来的,并没有不同的自体。
(9)表业无表业
表业及无表业,是从身语二业而来,而且身语各有表无表业,现在对这略为解说:表是表示,法苑义林章中说:‘表谓表示,表自内心,示于他故’。如我们内心究竟有些什么念头,没有通过身语表现于外,别人不知你有一些什么想法,但若通过身语表现出来,别人立即知道当时你在想些什么。以身业说:如你是在虔诚的礼佛,别人从你这一动作表示,不特知你心理是善良的,亦知你的行为活动是善的;如你正在拿刀去杀人,别人从你这一动作表示,不特知你心理是凶恶的,亦知你的行为活动是恶的;这就名为身表业。以语表说:如你是在称扬赞叹如来,别人从你这一语言表达,自然就知你内在的心理和外在的行为,都是善的;如你正在诽谤或谩骂他人,别人从你这一语言表达,当然也就知道你内在的心理和外在的行为,都是恶的;这就名为语表业。
无表业与表业刚刚相反,就是无可表示于人的业。俱舍论说:‘无表虽以色业为性,如有表业,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表业’。意即显示吾人的所行所为,所语所言,都已成为过去,过去虽已过去,但并不是没有,仍有一股力量存在,而这股潜在力量,又无法表示于外,使人知它是善的还是恶的,所以称为无表业。有人这样问道:无表既是无形无相,不可表示于人的东西,怎么知道他是有的?这是从表业推论出来的。‘如我人身体上的种种所作,为身表业,是任何人都可见到的,但当身业活动时,依原因结果的原则,以将来招果的原因,击发于现在的生命体中,潜然存在,不散不失,随心而转,决不是动作完了就完了,一点遗痕没有留下来。可是所留下的潜存业力,无形无像,于此于彼,对他都无表示,名为身无表业......这无表业,在有部学者看来,是很重要的,假定不承认有无表业,那世间的因果律就无法建立,国家的法律也就无从施行,为此,所以于生灭不住的身语表业之外,特别立身语的一一无表业’(录自我的俱舍论颂讲记)。
(10)受业不受业
舍利弗阿毗昙论业品,说有受业不受业的二业。受业,是指其业必然有受果报的;不受业,是指不受果报的业。如该论卷七说:‘云何受业?若业有报,是名受业。云何非受业?若业无报,是名非受业’。接著又作这样解说:‘复次受业,若业有报及无报思,是名受业。复次非受业,若业无报身业、口业,是名非受业’。这两种业,主要是就受报不受报分,如论说可知,不用再解释。
(11)苦等三受业
三受,就是通常说的苦受、乐受、舍受。若问吾人将会感受怎样的果报,完全是看所造业是什么。假定经常造作属于欲界所有的种种不善业,顺此业力所感得的非可爱异熟果报,是不善业名为顺苦受业;假定经常造作有漏的人天善业,顺此业力所感得的欲界乃至色界第三禅天的可爱异熟果报,是有漏善名为顺乐受业;假定经常造作色界第四禅天以上,乃至有顶诸地所有的有漏善业,顺此业力所感得的与舍受相应的果报,是有漏善名为顺舍业,因为在这诸地之间,苦乐二受皆不具的。
(12)现等三时业
三时,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所谓时,是酬因感果的意思,造了什么业因,就感什么果报,这是因果的必然,没有可疑的余地。但所造的业,何时会感果,由于因果有迟速,受报时间有不同,所以特立三时业。如所造的业:在今生已成熟,而于现世受果,名为顺现受业;有于下生成熟,而于次生受果,名为顺次生业;有于若干生后成熟,而于若干生后受果,名为顺后生业。这三种业成熟的时间,尽管有所不同,但都必然产生果报,如一粒种子一定将会发芽。可是种子发芽,不是单靠种子,必须还要具备其他的助缘,如泥土、雨水、阳光、肥料等。当知业之生果,也是如此,必须具备处境周围等若干助缘,假使所应具备的助缘,只要缺少一种而不具足,就会使业不产生所应得的果报。这种业,南传叫做‘没有效果的业’;北传叫做‘顺不定业’。三时业,是专就必会感果说的,如再加上顺不定业,那就有四种业。
(13)再生等四业
吾人所造成的业,不论是什么性质,都是无形无像无法可见的,虽则如此,但它确有一种个别的特殊的力量,从这一生命体转到另一生命体上去,所以对业不可忽视!依照业的作用,南传分为四种,现略介绍如下:
一、再生业,是决定来生果报的业。任何一个生命的受生,都是听凭过去生中善不善业之所支配,而且在生命结束的片刻,就掌握了其势力,要不受生是都不可能。
二、维持业,或有译为支持业,是向前去协助或维持再生业的不断活动,使之必然感受未来的新生命。
三、抵抗业,或有译为妨害业,是显在吾人的各种活动中,有些活动,不是抑止再生业的实现其果,就是限制再生业的实现其果,所以名为抵抗业。
四、破坏业,或有译为破损业,是说依照业力的规定,再生业的潜力,本是可感果的,但在极意外的运动下,会被过去生中更强而对立的业所破坏,名为破坏业。如是业力,此之维持业及抵抗业,更能发生极大的效力,因它不仅阻止再生业的实现其果,且将全部业的力量破坏。
(14)极重等四业
吾人无始来所造的善恶业。多得没有办法可以计算得出,但在这么多的各种不同业力当中,依于感报的决定来说,那种业先到后世受报,有极重等的四业差别。
一、极重业,这通于德行的善业或不道德的恶业。如所造的重大善业,像救活很多的人类生命,或高尚心境所修成的禅定,或是心聚神会的力量较重,到了你的生命快要结束时,所谓‘业相现前’,你就可以看到极为快乐的天堂,善的业力发生作用,就牵你到天堂去受乐报。假使造了极重恶业,如弑父、弑母等的五无间的重业,到了你的生命快要结束时,所谓‘业相现前’,你就可以见到极为可怖的地狱,恶的重业发生作用,就牵你到地狱去受苦报。如是受报的或善或恶,都名为极重业。
二、随习业,或名习惯业,是说所造的善恶业,没有怎样的重大,但因不断的造作,形成常有的举动,成为一种习惯性,经过相当的时期,善恶业皆成大力,所以到生命将要结束时,你那平时习惯性的业力,到此发生强有力的作用,就会牵你感受来生或苦或乐的果报。是以吾人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善业的习性不妨多多养成,恶业的习性最好予以排除,果能如此,到了临命终时的时候,习惯性的善业,就会使你感受未来的快乐的新生命。
三、忆念业,有说为临终业,是说正在死前的心理举动,如想念自己以前的善或恶的行为,或者忆念有善有恶的。我在成佛之道偈颂讲记中说:‘有些人,在生命历程中,既没有造重大的善业,亦没有造重大的恶业,至于习惯性善恶业同样没有造,像这样的一个人,到生命将要结束时,自是迷迷糊糊的,不知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去,真有所谓何去何从之感!正在这样一个要死不活的时候,假定忽而想到自己曾经做过某个有意义的善事,并且觉得这个善事做得非常有意义,那就被这善业拉你上天堂,感受快乐的果报;假使忽而想到自己曾经做过某个不道德的罪恶之事,并且认为那时做得不够彻底,那就被这恶业拉你到地狱去,感受苦痛的果报。对这类庸庸碌碌的人,临命终时的如何忆念,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论什么人,在他快要临终时,对他最好的安慰,就是说出他生前所曾做过的种种好事,让他能够想起自己的善行,使他内心生起无限欢喜,因为任何人对自己善行总是欣赏的,不但由此所忆念的善业,可以感受快乐的果报,而且亦会减轻当时的痛苦。佛法主张对临终人说法,净士宗人为临终人助念佛号,都是从这一观点出发的。临终一著,普通以为很平常,佛法看得很重要,因为上升或下沉,就凭临终的一念,所以为佛子者,对这应特别注意’!
四、预备业,是论果次序的最后一种业,亦是对一特定众生,尚未作任何解释的业,到了生命将要结束时,没有加上的三业现象,此业亦会决定感受来生的果报。
佛法所说的业,如果细分起来,那确是很多的,在大乘阿毗达摩集论业品,分门别类的列成九十种不同业行,在此当然不能多说,亦没有说出的必要,所以就此打住。佛法所说业的教义,我们虽从来不知道,但它却是因果法则,为人不特不可忽略业的行为,而且还是鼓舞向上心为最有力。从哲学方面看,我们认为业说,最近科学原理,从宗教或教育看,我们认为业说,对于行为责任,扣得非常紧,不能不说是最上法门。如果依业而行,不但可以带给人们最高的安慰和希望,亦会增进人们的自信与道德的勇气,更会激发人们的努力与为善的热心,业是永远公正的,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酬报,所以为人应多行善业。
4、业的潜力究在那里
如上所说业的分类,不特知道有很多不同的业,且亦知道有无量无边的业,不论业有怎样的众多,都是才生即灭而无常的,业虽生灭无常不住,但是遇到生起之缘,必然会感所应感果,可见未感果前,其业是存在的。跟著而来的问题,就是业的存在,究竟存在那里?是存在于过去?抑存在于现在?是存在于生命内在?抑存在于生命之外?对这问题,如不加以探讨,那就很难说明业之所以为业。弥兰陀王曾向那先尊者提出这问题:‘尊者!业这东西究在那里’?尊者简单的回答说:‘众生所造的各式各样的业,既不存在飞逝的无常意识中,亦不存在生命肉体的某一部分,可是一旦到了适当的时刻,依于精神与物质两者,就会在本身显现’。
原来造诸善恶业的生命体,到了一个相当的时期,必然会要灭亡而不继续存在的,但由生命体所作的诸业,并不随著身体的灭亡而灭亡,在未遇缘感果之前,仍是继续存在的。怎么知道?经中佛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以此不亡的业力,一旦遇到缘合时,就会感受未来的新生命,众生的生死相续不断,全凭此不亡的业力。经中佛说:‘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此意。印顺大师唯识学探源,讲到业力存在时说:‘业,虽刹那间过去,而招感后果的力用还是存在。这业力的存在,是身口行为所引起的,是生起后果的功能。业力的存在,就是动力的存在。在这些上,它与种子或熏习,比细烦恼与种习的关系更密切。可以说,业力生来就含有种子的意味’。
业力的存在,可说是没有问题的,亦不容有所疑惑的,因为未来新生命的出现,确是以业为主要的,问题就是现在造业,为什么会感未来果报?这当然由于业力的存在不失。存在不失的业力,究是指的什么?又怎样存在的?佛住世时说法,只是点到为止,并未详加说明,可是到了后代的佛弟子,为了对于群众的教化,为向群众清楚的交代,不得不论究这问题,因而在各派学者之间,你提出你的论点说明,他提出他的论点说明,于是就有种种思想的出现,而且各自认为自己的理论是最正确的。现在不妨提出几种来谈谈,看看他们能不能说明业力的存在不失!业是佛法中的重要论题,因为各类不同的众生,所受不同苦乐的果报,完全建立在业力上,所以佛子没有不谈到业。
小乘学派中的有部,曾经说到种种的业,但以无表色为潜在的业力,而此称为潜在业力的无表色,虽说也是刹那生灭无常不住的,但它却是与心俱生俱灭相续而起,所以能相续到未来,招感所应感的果报。可是有人问道:如是无表色,在有色世界(欲界及色界),感果固然没有问题,但是生到无色界去,色法的无表业已经暂时没有,将来从无色界再生有色界时,又以什么为因而生?有部认为色法的无表业,虽说暂时已经没有,但还有业得随心而流,所以无色界天的有情,后来下生欲界或色界时,还可以现起无表业色,以此无表业色,作为生有色界的动因。因而有部学者,虽说身语二表刹那生灭而有间断,意业亦或善或恶或无记的三性不定,但业力却是相继的,此相续的业力就是无表色,有此无表色业,未来感果自不成问题。
从有部流出的经部譬喻师,不满有部的业力说,认为表业与无表业,都是没有真实体性的,怎么可以感未来果?所以他提出心心相续的业力说,以为心心相续的业力,不断不常,才可以从业感果。经部学者以什么为业?毗婆沙论百十三卷介绍说:‘譬喻者说:身语意业皆是一思’。所说一思,是指的思心所。‘不但考虑、审度、决定的思是思心所,就是身体的动作、言语的发动,也还是思心所(发动思)。不过假借身语为工具,表出意思的行为罢了。由作业而重发,就有思种子保存下来。作业虽是生灭无常的,业入过去即无自体,但熏成思种子,随内心而流,心心法却是相续生的......业体是思,熏成思种,也不离心。所以心心所法相续,作业虽久已过去,还可以感果......所造作的业,一刹那后灭去不见,这是不常;作业心与感果心的相续如流,有力感果,这是不断。由业种的不断不常,能完满的建立业果联系’。经部与有部的思想对立:主要在于有部承认有个实体性的无表业色业果,而经部则根本否定此说,认为无表色业不是实体性的色法,而是微细潜在的相续思种子。
学派间的业说,各有各的说法,在此不能列举,只就有部与经部不同之说,略为一谈而已。不过从各派有关业力存在的说明,不难看出佛法业力说,正向种子说的思想进军!所以身心行为活动的结果,必然就熏成业种的存在。印顺大师在唯识学探源中说:‘这存在,是微细而潜在的,相续不断的,未来的果报,是由它引起的。不论它名称是不是种子,已一律具种子或熏习的含义’。如是‘潜在的业力,是因内心的发动,通过身语而表现出来;又这身语的动作,影响内心,而生起的动能。它是心色为缘而生起的东西,它是心色浑融的能力。最适当的名称,是业’。因此,业之所以为业,不能单看成色或心,而是心色缘起所成,如单看成色或心,不能正确了解业。
明白了业力的本质,是由色心缘起所成,然后就要探讨业种怎样得以保持不失,说到这个论题,佛教学派之间,亦有不同说法,说法尽管不同,要仍不出色心。以小乘学派说:有的主张色心受熏而成为业种,如说刹那刹那前色引后色,刹那刹那前心引后心。这在主张无色界有色、无心定有心,似还可以说得过去,但在主张无色界无色、无心定无心的学派,似就难以通得过去,因无色界无色,将来色法生起时以什么为种子?而无心定无心,将来心法生起时以什么为种?这不是成了很大问题了吗?所以色心受熏为种,是绝对不能成立的。
为此,经部中的先轨范师,主张色心互持种子,就是色法可以任持心法的业种,心法可以任持色法的业种,如是就没有上说的过失!因无色界虽没有色,但是心法有无人可否认的,所以就以心法任持色法的种子,同样的理由,无心定中虽没有心,但是色法有亦无人可否认,所以就以色法任持心法的种子,正因色心可以互持,所以从二无心定出,心识的认识活动,仍然是可以生起,从无色天下生欲色二界,色法同样可以产生。因而我们所说色心互持业种,没有色心无间生为诸法种子的过失!看来此说有其道理,事实上也不能成立!为什么?请看下面分别:
如色是不能执持诸有业种的,因色本身没有执持的功能,进而以唯识说,色是心识之所变现的,假定离开了心识,根本没有色的自性,色的本身尚且没有,又怎么能执持业种?至于说到心识,因诸小乘学派,只承认有六识,而六识有间断,是谁都知道的,在六识间断时,能持种子的心识尚且没有,所持的业种怎么能够相续?主体的心识尚不能持种,与诸心识相应的诸心所法,不能持种更可了知。因诸心所,不但如诸六识是有间断而不相续的,且是依于心识而生起的,从来都是不能独立自在的,怎有力能持诸业种?所以间断的心心所法,皆没有持种功能。
小乘学派对于种子的保持不失,虽有各种不同说法,但没有一法可以负起持种的责任,真正可以负起持种责任的,唯识学家说唯第八阿赖耶识有此胜能,因为它是一类无记的,而且又是恒无间断的,不特在凡夫位上具有能持有漏杂染种子不失的功能,就是到佛果位上亦有持无漏清净种子不失的功用。假定不承认有第八阿赖耶识,那经中说的‘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的心是就没有,因此定要承认有个阿赖耶识。是不是定要有个阿赖耶识,大乘学派中自还有不同的看法,但如上面之所分析,不能不说唯识学的说法较为合理。
业力是佛教的一个重要问题,亦是佛教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如上所指出的大小乘的各种说法,在他们本身虽皆能够自圆其说,但如以性空者的正见透视,总觉他们并没有解决业的难题,亦即没有正确的说明业之所以为业。业行不失,确是佛在经中所曾说过的,但佛没有说业有它的实体性。印顺大师中观论颂讲记中说:‘依性空正义说,业是缘起幻化的,因缘和合时,似有业的现象生起,但究其实,是没有实在自性。既不从何处来,也不从无中生起一实在性。一切诸业本就不生,不生非没有缘生,是说无有它的决定的自性,没有自性生。一切诸业也本来不灭,不灭即不失。他所以不灭,是因为本来不生。我们所见到的业相生灭,这是因果现象的起灭,不是有一实在性的业在起灭;没有实在的业性生灭,唯是如幻如化的业相,依因缘的和合离散而幻起幻灭。如幻生灭,不可以追求它的自性,也不是实有的常在,是因缘关系的幻在,幻用是不无的。此如幻的业用,在没有感果之前不失;感果以后,如幻的业用灭,而不可说某一实在法消灭,所以说“灭无所至”。诸业不生,无定性空,虽空无自性,但缘起的业,于百千劫不亡,所以又不断。不是实有常住故不断,是无性从缘故不断。行业不失灭,可以建立如幻缘起的业果联系’。根本不需要有个实有自体的保持者。所以性空者的这一说法,是最正确而又最有力的。
进一步说,不但保持业种的实有自体性的东西没有,就是业的本身也是没有实有自体性的,如果以为业力是有实自性的,那就失去业以造作为意的定义。要知业之所以为业,不论是善是恶,都由造作成的,未有不造作而成为业的。设以业是有实体性,那就不能说它从缘生起,而应不待造作本来就有,不待造作本来就存在的,那业是就成为常住的,还谈什么造作不造作?不造作怎么可以成为业?假使不造作已有业力存在,吾人不作恶岂不就有罪业?如真不作即有罪业,是则佛法行者,不断修诸净行,岂不是徒然无益?承认不作而有罪业是如此,不作而有善德自然也是这样。这样一来,持戒的人就是犯戒的人,犯戒的人就是持戒的人,作罪作福的差别自然也就没有,这不是破坏世间的一切善恶好坏,还谈什么由业感果?因此,本于佛说的正义及性空者的正见,认为因果的不断不常,业果相续的不失不坏,惟有在性空缘起的幻有上,才能建立得起来,不然的话,要想说明业果,那是很困难的。中观论观业品说:‘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唯有这样的正视业界,方不致破坏业果。
三、轮回说
l、各宗教的轮回说
在东方各民族中,印度民族对轮回说的信受,是最坚定而不受任何思想及学说所动摇的,因在印度民族中,有人见到他人过去各生的不同动态,好像看电影那样的一幕一幕的演出,使之不能不相信轮回是铁的事实,如有否定轮回这一事实,那他无论怎样不肯接受!
印度教有这样说:不论什么人,必然要死的,当他离开这现实人间时,首先都是到欲界天的月球上去,月球可说是天堂的大门:如你是够资格的,就让你继续前进,到进入天堂为止,若你不够资格进入天堂,就在天堂的门外,使你变成雨再落下来,或变为小虫,或变为飞蛾,或变为水中游的鱼,或变为空中飞的鸟,或变为兽中王的狮子,或变为凶猛残暴的老虎,或变为山林里的野猪,或变为一条剧毒的毒蛇,或变为人再来到人世间。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依照它们各自的业力与心识所变,并不是有个什么大力者支配它们变这变那的。
印度教还有一说:不论什么人死后,究竟到那个地方去,完全看你在生做人的行为如何:假定是个没有善行的人,那他就会走到坏的路上去,受种种不同的痛苦;假定是个依善行而行的人,那他就会走上天堂的光明大道,享受极长时间的天上福乐。所以在世做人,最重要的是离恶向善,这不是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依业而有轮回吗?
印度教另有一说:不论什么人,假定是真正行善的,如愿再生到这现实人间,依他过去所有的知识、语言、行为、能力,再来做人时可成为世间的国王,或为辅助国王的宰相大臣等,得到他们所应得的报酬;当他们正在享受荣华富贵时,如果忽然感觉病苦,或是觉得有所悲哀,那就证明他在前生做人,曾经说过错误的话,或是做过错误的事,为了惩罚他们,所以现在有此现象,并不是偶然的有病及悲哀,于是生而为人,言行不可不慎!
依业而有轮回的思想,是古代印度老早就有了的,约于西元前八世纪,亦即印度梵书的终期,以至奥义书的时代,印度有所谓常见论者,已经完成这一思想,后来各宗教次第将之一般化。到了佛陀出世的时代,业与轮回说,已成为最普通的人世观。不论什么人的行为活动,一定有业的潜势力存在,而业有善恶的差别,果报也就有苦乐的不同,于是展开了轮回流转的思想。因印度宗教学者,认为有情的生命,并不是死后就没有,而是还有新生命继续而来,如是生生不已的生命流,就好像流水一样的不停流去,且这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的观点,是印度一般宗教所共同承认的,在释尊诞生以前的印度社会已非常流行。
不特印度各宗教有此共同思想,与印度交界而比印度教产生稍后的波斯教,同样有转生或轮回的主张。如一八九三年,也就是在一百年前,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世界宗教会议时,波斯教的神父柏雨夏,在会上发表波斯教的教义时,曾极明显的主张轮回说:每个人所有的不死的精神元素(心),在他生命未出世前,早就已经存在。不过肉体与精神二者,在生命初生时就连合在一起,到了生命结束而死亡时,两者就又立刻各自分开。
波斯教认为:心是从精神世界来的,具有各种不同的感官,生命受生时,它进入身体中,到生命死时,又离开了身体,重行回到他的精神世界。如该教的学者说:‘上师给与心灵以各种工具或帮助,以实现它所负的使命,如知识、智慧、判断、思想、行动、自由意志、宗教良心、监使以至启示。但是在人死后复活时,这些东西都会重新再来,而由另一种新的身体,享受永不可忘的快乐’。这不是轮回说是什么?
在这个世界上,自原始时代直至现代,没有那个地方,没有宗教产生,所以世间是有各式各样的宗教。不过在此多元宗教的世界,有高级的与低级不同宗教就是。东方固有很多的宗教,西方同样有很多的宗教。但成为宗教主流而成为世界宗教,且各有其众多教徒的,要不外于三大宗教,那就是摩西所首创的犹太教,由犹太教的革新而成的基督教,再由犹太教与基督教教义思想的结合,产生新的回回教。如是三大主流的宗教,虽因各自发扬其教义,争取各自所有的教徒,以致搞得水火不容,甚至发生宗教战争,但对轮回说的承认,三大宗教却是一致,并没有那个教派不承认轮回说的,现在依此简介如下:
始创犹太教的摩西,似还役有明显的说到轮回,但与耶稣同时的犹太大哲学家兼犹太教信仰者裴禄,则已很明显的主张轮回说。如他曾向信众宣传说:诸有像摩西这类智者,原本住在他们美好的家乡,后来离开家乡始寄存另外的地方。他们为什么寄存异域的地上不好好的安居天堂?原因出于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当他们寄存在人的身体里时,看到周围的一切以及会死亡的事物,对之非常的卑视,于是就又热切的希望,重返他们所由来的故乡。原因他们是将天界,看作是自己的祖国,现在所居住的这个世界,不过暂时居住的他乡而已。自裴禄提出此说后,轮回说就永成犹太教的中心思想,没有那个教徒敢以否定的,如有否定轮回,就被视为叛徒,这从犹太教的另一位学者马拉塞所说,可以得到最大的证明。如说:
‘灵魂轮回的信仰或学说,是我们教会里的全体会众,所一致接受的坚定不移的教条,因此没有一个人敢于否定它......。其实,在以色列有许多圣者深信这个学说,因此将它制订为一个教条,成为我们底宗教的基本根据。因而我们有义务热烈地去服从和接受这个教条......它的真实性曾经为梭哈以及所有卡巴拉的证明过’。
犹太教对于轮回为什么这样坚定不移的深信?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每个生命,都要接受轮回的审判,不特在你来这世界前要接受,就是到你离开这世界时同样要接受。受审判的每个生命,不知自己要经过多少的转化和神秘的审判,更不知有多少灵魂来到这世界,再没办法回到天上的宫殿里去。灵魂在这地面上囚禁于人的躯壳中,并不怎样的理想,应求重回各自所由生的地方去。但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将各部分,发展到最极完美的地步,如在一生中不能完成,那就一生一生的这样继续下去,直至达到目的为止,是以生命轮回是必然的。
本于犹太教的教义而创立的基督教,是由被认为上帝独生子的耶稣基督所开始的。当时耶稣对犹太教的教义,有些地方感到极为不满,乃对自己认为不满的教义,依照自己的意见加以改革,于是成为新的基督教,以‘旧约全书’(承继自犹太教的经典),‘新约全书’为圣经。在教义方面虽有所改革,但当时犹太教所奉行的轮回思想,仍为耶稣之所承受,就是耶稣也不否定轮回。如耶稣再三对弟子说:‘施洗约翰即为先知以利亚之转生’。这是耶稣亲口所说,足以证明他的信受轮回。除此,还有更详细的说法,如约翰福音第三章说:
‘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员。这人夜里来见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的同在,无人能行”。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尼哥底母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耶稣说:“我实赏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生灵。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稀奇。风随著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声响,却不晓风从那里来,往那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从耶稣所说的这番话看,更可证知耶稣是谈轮回的,并且坚定的信受轮回。
基督教中另有一位很有名的牧师雅洁,为了研究轮回究竟是怎么回事,曾花费数十年的光阴致力于此,终于被他发现轮回确是一大事实,不是任何人所能否定得了的。为了证明轮回确实是有,特发表专论轮回而且极有价值的书,不特风行一时,且获广大读者的爱好与共鸣。如他在书中说:‘用类比的论法来为轮回的理论辩护,似乎是特别强有力的。我们很自然的可以从大宇宙的生命景象,论到无处不表现一个永恒的计画,各别不同的灵魂进入适当的有机组织中,在形形色色的世界里,获得一连串继续不断的经历......’。
又说:‘我们得承认,所有肯定来生,有深度和优雅的信仰,都不及这个信仰传布的广泛和悠久。它获得大家的赞同,代代都有半数的人类深深相信它,几乎没有一件事物可与它比拟。的确,轮回说的骤看之下,最触目的事实,是在世界任何角落,这个信仰一直重现,而且某些大国还对这个想法坚信不移......’。
本于雅洁的这一说法,可知轮回思想的传播,在空间上固然流传得很广,在时间上亦流传得相当久,而且在任何时空中,都获得广大人群的信受,认为生命确是不断在流转中。每个不同生命的出现,外表上的态度和容貌,不论有著怎样极度的相似,但各自的才质不能不说有著大大的不同,所以在轮回中的生命,绝对不可说有个相同的。
创立基督教的耶稣,有名的牧师雅洁,固皆承认有轮回说,还有被尊为该教亚圣的保罗,同样相信轮回是真实不虚的。如‘他在罗马书第九章中说到:雅父和以扫在未生以前,神就喜欢前者,讨厌后者。此即承认二人在未生以前就有灵魂而转生’。当时有很多基督教的教父,因为离开基督的时间还不太久,所以都能继承轮回说,对之没有一点怀疑,况且轮回是世间的事实,不容任何人有所怀疑的,如对轮回信任不过,试问在这现实世间,还有什么值得人们的相信?所以基督教的信徒,大体都深信有轮回这回事,且坚信不移的以种种理论,说明轮回所以为轮回,不由得你不信。如大奥日根说:
‘灵魂被放置在生命肉体中,不是随便的放入,而是依于各个生命的功罪和过去的行为以决定的。同时,那些曾经运用肉体,可能作过最高善事的灵魂,那他就会有权比其他灵魂,得到较佳禀赋的肉体,岂不是极为合理的事?......本性非物质性与不可见的灵魂,如不具有一个合乎物质世界性质的肉体,那就根本不能存在于物质世界。同样道理,它有时会把一个从前所必需,而现在有了变化,其身体不再适用,自然将之卸下,另换一个新的生命肉体’。不论什么人的生命,出现到这世间上来,必然有个物质的肉体,而这物质的肉体,不能永远的存在,在无常法则的演化下,到了一个相当时期,演化不息的肉体,自然而然的毁灭,接著有个新的肉体来,这不是世间的事实吗?而为前后生命做连接任务的,就是灵魂。
天主教最初本是反对轮回说的,认为轮回不过是无识者的无稽之谈,根本不值得加以相信的,可是到了现代,天主教亦认轮回是世间的事实,对此事实不可不相信的。如有一位极虔诚的总主教巴沙瓦里,具有相当高深的学问,认为轮回并不只是信仰而已。他有两个波兰籍的弟子,一个叫做陶温斯基,一个叫做锡克奈,相传他们是有神通的。巴沙瓦里总主教,受了他们的影响,到了六十四岁时,开始接受前生与轮回的真理,认为轮回与天主教的教条,并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这位总主教活到七十岁时,坚信自己在这地面上,前后已出生过多次,而且深信自己还会再来,并不是这一生结束就算了的。
另外有位天主教神父,名叫敦斯克,对于轮回说,最初反对得极为剧烈,无论别人怎么说有轮回,而他总是不肯接受这一事实。可是经过长时间与人讨论后,体认到轮回说,并不是没有它的理由,于是放弃一向反对轮回的成见,终于接受轮回说的这一真理,而且信心极其坚定。
最后所要说的回教,同样是相信有轮回的。谁都知道,回教是由穆罕默德集合犹太教及基督教而成立的。他对他的信众,再三主张轮回之说,而且告诫信众,作为一个回教信徒,轮回是不可不信的,如不肯信任轮回说,那就算不上是个标准的回教徒。如可兰经中曾经明白的说到轮回:‘你们怎么不信安拉呢?你们原是死的,而后祂教你们生,又教你们死,而后又教你们生,然后你们均归返于祂’。这不是明白的开示轮回说是什么?不过不是自己的业力牵引而流转,而是安拉指挥人们或生或死。
2、各哲学的轮回说
不论东方西方,都各有其哲学思想,而且思想极为纷歧,特别是古老的印度,如奥义书等,有著极为深奥的哲学理论,同时印度的宗教哲学,一向都是集合而不分的,当亦有它的轮回说。如瑜伽派的哲学,对轮回有这样的说法:剥去比喻与神秘的语言,业力即为不可侵犯的因果法则。在这物质世界中,不论有著怎样的变迁,当知都有它的前因,不是偶然如此变迁的。奥义书学者进一步的体认到,不特物质世界的变迁有它的前因,就是在道德世界中,我们现在所做的,乃是过去习惯所决定,什么‘偶然’与‘神助’之说,都不过是空话,根本没有这回事,是以每人应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行为,无论是善是恶,均在它的构造中,留下一个深痕,以决定他将来的行为与发展。所以业力随著各个人的生命,就好像影子随著身体一样。如你的行为是好的,就可使过去的恶业,慢慢的会减少;如你的行为是恶的,就会使过去的恶业加强,使我们在地面受生,陷入受苦的魔网’。这就是奥义书中,承认有轮回的明证,是以印度哲学家,是承认有轮回的。
在‘布里哈德奥义书’里,还有这样的说法:‘人在死的时候,心脏的尖端会发亮,由这发亮的光明,“我”乃经由眼睛或脑顶或身中其他部分脱出。当它去的时候,生命亦随之去,所有生活机关及意识,亦随我去而去......它变成祖先或诸神、生主、梵天、或其他各种不同类型的有情。人由语言行动而得种种地位,亦由于此而得未来的受生。行善固然会成善人,作恶亦会成为恶人,所以说人从“欲”而成。由欲而有意向,由意向而有业,由业而有果’。生命果报是由业而来的。
有情生命既在世间轮回不息,那他是往来于什么地方?往来于天道、祖道、第三道,于祖道、第三道中,有胎、卵、湿、化的四生。三道、四生,就是轮回的范围,而在时间方面,无有间断的三世连续。像这样的一个轮回世界,不用说,是无限悲痛的原因所在。
奥义书所说的轮回,与佛教所说的轮回,除了轮回的主体,彼此有不同说法,其他大体是相似的。奥义书中所说轮回主体是我,而且这我是有其实体的,由这实体性的我,不断在生死中流转;佛教所说的轮回主体,纯粹是业力或意志,根本不承认有个实体我,时而在这儿受生,时而在那儿受生。这是佛教轮回说的一大特色,下面讲到佛教轮回说时,再为详细的论及。
亚洲各民族中,除了印度民族,有其极为高深的哲学思想,其次当然要推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哲学性,是亦极为强而有力的,并不比其他民族所说的哲学浅薄。不过有关轮回说,虽有人说易经、老子、庄子等书,皆有轮回思想,但毕竟说得不怎么明显,不特不为人之所注意,亦不为多数人所信受,所以中国哲学家,对于轮回的问题,没有像印度哲学那样著力宣扬,可也不能说没有轮回观念,如说‘人死为鬼’,或说‘循环蜕变’,或说‘游魂为变’,当知这都是具体而微的轮回说。有以为中国哲学,没有轮回思想,是错误的!
亚洲各民族的大哲学家,固然皆有它的轮回说,就是欧美各大哲学家,亦多主张轮回说,是亦不可否定的事实。如约在西元前五百八十年至五百年间的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的大数学家,亦是唯心主义的大哲学家,曾经留学埃及、巴比伦二十余年,其间亦曾一度到过印度。他本写有很多著作,但现已经全部散失。我们现在所能知道他的一些思想,是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保留他的部分观点得知。他是相信轮回转世的哲学者,认为人的肉体,是灵魂的坟墓,并订出一些戒律,如遵守这些戒律,灵魂就可得到净化,不再受肉体的束缚。
他的轮回思想,有说是受到印度教的影响,因他曾经到过印度。有说他已得到宿命通,本此宿命通知道自己过去的种种,所以对于轮回自然深信不疑。常对诸弟子说:吾人转生到现世做人,所以还能记忆过去的事,完全得力于智慧之神。如我现在很清楚的记得:第一次是出生在什么地方的,第二次又是出生在什么地方的,而且在某次受生为人时,曾经参加过一次激烈的战争,被一个对方的敌人将我刺死,刺死我的那个人,我亦知道他是谁。有次他带很多弟子,到一个武庙去参观,发现武庙中所陈列的各种兵器,指出其中某些兵器,是他自己过去在战争中所曾用过的。从他的这些谈话中,证明他确是主张轮回说的,而且坚定不移的深信!
毕达哥拉斯首倡轮回说的古希腊哲学家,继承而且发扬毕氏轮回学说的,是古希腊主张客观唯心论哲学者柏拉图。他出生于西元前四二七至三四七年间。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在他的理想国、法律篇等的著作中,阐述了他的道德、政治和教育的思想理论,而在他的其他许多对话中,亦论到所谓轮回问题。如在主要著作理想国第十章中,所讨论的完全是有关轮回说与心灵不死。在他看来,不但一般说的真、善、美是永恒的,就是生命内在的心灵亦是永恒的。如是永恒的心灵,分有理性、感情、欲望的三个层次,由各层发展的心灵不同,到人死后也就有了不同的轮回。他曾讲到一个艾尔战士,在死后十二天复活时,对于轮回的种类以及轮回的程序,曾经有过极为详尽的描述。假定他不信轮回,怎会讲这个事实?
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出生于西元前四百六十九年至三百九十九年之间,为古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虽好谈论而没有著述,他的思想言论,大抵见于其学生柏拉图的一些对话中。他深信于一生中,为某种精灵所护持和支配,因而也就相信灵魂不死,且坚定的深信因果。最后,被人控以传播异说,毒害青年,反对民主的罪名,由法庭判以死刑。不愿逃避法律的制裁,安详而且自然的,从容而不迫的,饮下狱卒为他所准备的毒汁,结束此一生命,以待新生命的开始。所以在他生前,能常对人讲来生哲学,证知他也是主张轮回是有的。
法国第一位大哲学家笛卡儿,是西元一五九六至一六五○年间的人。他不但是位大哲学家,亦是位物理学家、生理学家、数学家,更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在认识论上,首倡理性主义,把几何学的推理方法或演绎法,应用到哲学上,认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从而主张人类生来具有‘天赋观念’,而此‘天赋观念’,实际就是前生的记忆,假定没有前生,那里会有‘天赋观念’?所以笛卡儿无形中承认轮回是有的。
被人称为笛卡儿私淑弟子斯宾洛沙,对于轮回问题,亦有类似主张。他曾这样说:从超越的观点看,所有生命都是来自理性,而理性系超越时间的。它,既不由生开始,亦不由死结束......如想知道人生的真实性,必须从精神世界著眼。因它既不开始于肉体生,亦不消灭于肉体的死,现实肉体死后,还有新的肉体继续而来,如是像这样的不断延续下去,不是轮回流转是什么?
意大利一位有名的哲学家柏于禄,以继承新柏拉图学派的思想为己任,所以他的思想学说,自不会屈从教会所有的各个教条,结果为教会将他监禁起来,经过整整的七年时间,仍不屈伏于教会的压力,终于为教会中人,把他活活的烧死,这真可说是为奥理而牺牲的哲人。他说:从哲学的立场看,灵魂可能存在于各个不同的肉体,且会从现在的这个肉体,转到未来的另外一个肉体,这不是说的轮回是什么?或有以为我的这个说法,不能得到事实的证明,但古代希腊最有名的哲人毕达哥拉斯,亦是这样主张的,我们对于轮回,怎么能够不信?
德国大哲学家,亦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集大成的黑格尔,是西元一七七○至一八三一年间的人。他亦是一个有轮回思想的哲学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将整个自然的,历史的以及精神的世界,都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从这思想出发,自然不会否定轮回。如他说:‘一切变迁中有毁灭,亦有新生’。换言之,生为死的开始,死亦为生的开始。这是从东方思想家所得到的最大并最高的观念。此观念应用到个人生存时,即为轮回。
另有一个更普遍的传说:万物皆如菲力克斯,它不断地烧毁自己,又从灰烬中再生。可是精神并不如此,他说:‘精神在脱去外套后不换上新的,在烧毁自己反亦不由灰烬中再生,乃是变为更神怪、更光荣、更纯粹的精神。祂不断与自己为敌,或不断地毁灭自己,但即在此不断毁灭中,使自己步步高升......’。不特黑格尔承认有轮回,就是康德及费希特等德国杰出的大哲学家,亦都明显的主张有轮回,并不认为这是迷信。
英国剑桥大学有位哲学教授博尔德,不特对于哲学有精湛的研究,就是对于所谓灵学,研究亦有相当心得,根据他的研究所得,认为轮回是必然的道理。如他在第十三次默尔思纪念讲演中说:‘为了我本身,我要指出轮回是最为可信的理论’。在他检讨马克达嘉哲学时,特别强调人类有前生及多次生命,为人必须极端重视于此。在哲学观点上,固不应忽视此点,就是在理性演绎上,亦不容忽视这点。假如人人都能相信是有来生,那人在现在世上,将会表现得更好,以求福泽来生。不论什么影响我们人格的恶劣因素,将会使我们的来生,迟滞在那儿不能前进,来生的路途,将与今生一样艰苦难行。这种想法,既合理又理智,有足够的理由立足,同时也改善人们的德行,不致做出伤天害理的罪恶行为。这是多么明确的说有轮回?轮回怎可不信而予否定?
美国第一位大哲学家意姆逊,是西元一八○三至一八八二年间的人,同样极力主张轮回说,无论怎样不可否定轮回。如他曾这样说:‘心灵是神性的放射,是宇宙的一部分,是光源的一道分枝。它由外进入人体短暂的躯壳,又重新出来在太空游荡......它又进入另一人体。灵魂是永恒不灭的......生命本身是不断过渡的,我现在的就是第两万个生命。我已感到第两万零一个生命又在萌芽。我深明萌芽中的生命,不会创造新的物质,只是把旧的撕下来构成新的而已’。吾人从无始以来,所换的生命当然不只两万个,但意姆逊说出这样一个数字,足显轮回不假。
欧美各国的哲学,尽管思想有所不同,除了极少数的主张唯物的哲学家,其他不论主观或客观的唯心论者,大体都承认有轮回这一事实。以上只从各国当中,举出几个较有名的哲学家,说明他们的轮回思想。其他还有很多哲学家,固很坚定的主张有轮回,甚至各国的科学家,亦有他们的轮回说,特别是灵学家,从灵学方面论究,更加证明轮回是真实不虚的。其他如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政治家等,承认有轮回的亦不少。如美国的富兰克林,是一七○六至一七九○年代间的人,在美国的建国史上,是位极负盛名的大政治家。除曾参加起草‘独立宣言’,并且主张废除奴隶制度。可是像这样一位有新思想的人物,对于轮回说亦坚信不移。他认为一个人的死,不过是为另一生命先作好准备,并不是死了就没有。他在二十二岁时自书墓碑说:‘富兰克林的身体,等于旧书封面,字迹脱落,内容抽出,躺在此处为虫的食料。但他的工作决不消失,因他相信,将有更精新修正版,再度出现’。同时又说:‘人生是充满苦难的,我们不免会染上世间的污泥。我希望我以往的过错会被纠正,将来以新修正版出现’。由他这一说明,证知富兰克林,信受轮回说,是极明显的。是以轮回思想,为世界各国的宗教家、哲学家以及各类不同的学者所一致承认的。现在时代尽管有著很大进步,如果有人想要否定轮回,无论怎样是否定不了的。
3、佛教依业轮回说
众生生命不断在世界舞台出现,而且每一现实生命,都是秉承过去生命继续而来,绝对没有那个生命是突然出现的,所以佛教特别说明轮回这一事实。不承认有过去的现实论者,经常提出这样的质疑:你们为什么确信有过去的生命?解答这问题是很简单: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所以确信现实生命是由过去生命而来,并不是如一般的推论得知,而是凭著他的透视力、超常力、纯净力、澈见众生从这生存界结束其生命,而在另一生存界又有他的新生命出现;同时清楚的看到各个生命,不论是卑下的,或是尊贵的,不论是丑陋的,或是端严的,不论是受伤的,或是喜乐的,不论是聪敏的,或是愚蠢的,都是依照他们各自的行为而来,并不是由什么大力者为之安排,所以佛说依业而有生命的轮回。
佛是一位圣中的大圣,不提出一个论题来谈便罢,如提出什么论题来谈,那必然是真实可靠的,决不会说谎欺骗世人。不但佛陀有超常力,对事实看得很清楚,就是从佛学习的佛子,依佛指示的如法实践,也会得到如佛所有的超常智力,深深的发现确有过去世,坚信每个现在的生命,都由过去的生命而来,亲自所经验到的事实,别人尽管可以存疑,自己不能对之不信,又不能不说轮回是有,所以轮回说,在佛法中是确信无疑的,而且唯有深信轮回,才能成为真正佛子,如对轮回信不过去,难成一个具有正见的佛子!
进一步说,不但大圣佛陀及其弟子,具有这种超常透视力,就是其他的宗教学者,甚至不论什么人,只要稍为具有一些定力,就可具有这种超常力。佛经中所介绍的印度仙人,很多是具有这种精神力的,实际在佛还未出现人间前,印度早就有了这种突出的人,佛从来没有说只有我一人具有这种能力。其他还有智慧较高的人,虽不具有超常透视力,不能亲眼见到这些事实,但是依于联想的法则,亦能显露过去生中的记忆,并清楚的记得前生所有的生活片段。这从世界各国的新闻报导,已经得到证实,过去本来不信的,现在对于轮回已有了深信。
现实生命是由过去生命而来,不论从那方面说,都是不可不信的,原因每个生命的本身,创造各种不同的业力,在没有感果或对治以前,必然有种潜在的功能保留下来。保留下来的潜在功能,有股力量推动吾人,继续感受新的生命,所以人类以及其他各类有情,绝对不是这个生命结束,而就什么都没有了,必然还有新的生命继续而来。可见有情在未解脱以前,从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往未来,其生命总是不断在相续的。原因就是在每个生命历程中,有情的身心总是在活动著的,以此活动所造成的或善或恶的业力,为开拓未来新生命的动因!
众生‘在不断的身心活动中,有无数的业力增长或消灭。这些业力,由于性质不同,成为一系一系的,一系一系中又是一类一类的。如五趣果报,即有人业、天业、地狱业、畜生业、饿鬼业。而每一趣业中,又有种种差别’。是以有情出现在任何一趣中,其生命的苦乐怎样,完全是由业力之所左右。以人类生命说:吾人今生所遭遇的是祸是福,固由自己所创造的业力而得的结果,至未来新生命所感受的是苦是乐,同样是由自己现在身心活动所创造的业力而来,于其中间绝对没有一个什么掌握极为无上权柄的大力者,以为吾人生命作这样那样的安排。
有情生命确是常常在相续的,但相续而来的各个生命,是不是同在一舞台上出现?不!出现的舞台有天、人、饿鬼、畜生、地狱的五类,究在那个舞台出现,要看各个生命所造的业力如何加以决定。且就人类说:吾人生命结束后,究到那一趣中受生,不是什么人或神,可以为你决定的,而是随你自己所造的业力,趣向于所要趣的某个舞台。如你所造的是善业,那就趣向于人天趣中受生,如你所造的是恶业,那就趣向于三恶趣中受生。证知有情的生命果报体,完全是由各自所造的业力所感。‘所谓轮回五趣,不是按著一定的层次,今生生命出现在这儿,来生生命出现在那儿,而是显示生命的上升或下降,转来转去的,不出这范围。有时连续的来这人间,有时经常的处在地狱,没有一定的’。正因如此,所以劝导人向上向善,免得将来出生到不理想不美满的恶趣中去。
众生的生命出现在好坏不同的舞台上,因而有时出现在人间舞台,有时出现在地狱舞台,乃至出现在其他的天趣舞台等,不能决定出现在那个舞台,原因在于自己不能作主,而是全凭自己所造业力之所指挥的,业力指挥你来这现实人间舞台,你就得到这人间舞台表演为人的角色,业力指挥你登上畜生的舞台,你就得到畜生舞台表演各种不同畜生的角色。当你在人间舞台表演以后,指挥你的业力继续指挥你到天堂的舞台,表演像帝王那样的高贵角色,你也得同样的去表演一个长时期。生命就是这样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的转换各个不同的舞台,表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如是不同生命的角色,在各个不同舞台的表演,是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因而使诸众生感到生命非常的奥秘,不能明见自己究是怎样的一个角色,只好随生命的表演而表演,直至生命达到解放为止!
世人对生命在各舞台不断上演各个不同角色,有感到怀疑的,有予以否定的,认为我们所知道的,只有这个现实生命,那里还有生命以新的姿态上演?所以对佛法轮回说,总是不肯予以信受,理由就是不信者不能见到,你们也不能拿出事实给我们看,要我们如何信受得了?当然,人与畜生是明白可见的,无人可以怀疑,至于鬼,中国向说‘人死为鬼’,或者有人碰到过鬼,或者鬼屋中有鬼作祟,或有梦到死去的亲人,所以对鬼也还可以信得过去,至于天堂与地狱,虽是苦乐两极的地方,但毕竟没有人看到过,是不是真的有地狱与天堂,那就很难令人生信。为此,不知阻碍了多少人进入佛门。
关于天堂与地狱的问题,印顺大师在‘六道轮回的说明’一文中说:‘经常有人问我:地狱到底有没有?天堂究竟在那里?天堂与地狱,一般人限于知识与能力,总多少抱著将信将疑的态度。其实,这可说是宗教界,甚至一般人的共同看法’。接著对于地狱的说明:‘如果你们问我:“地狱有没?”我敢肯定的说:“是有的。”“在那里?”“地狱在地层下,也就是地球的中心。”原来,堕地狱的方式有二种:一是活生生的陷身地狱;一是死了以后才堕地狱。死后堕地狱的情形,我们的肉眼不能明白看到;可是现生落地狱的,大家都会知道的。我想举两个事实来证明:一、佛经说:佛有一个弟子,名叫提婆达多。他叛教害佛,结果,地面裂开,火从地中冒出,他就头下脚上的,遭到现身堕地狱的苦报。二、基督教的旧约里说:摩西所领导的以色列人,其中有个因为“藐视耶和华”、“他们脚下的地就开了口”,“都活活的堕落阴间”。这与佛教所说的,岂不同一情形?”宗教界特别是佛教,肯定地狱是有,怎能因一般人不见而予否定?’
其次所谓天堂,印顺大师在文中说:‘天,这是六道中最优胜的一类。佛分天道为三界二十八天,依所修的功德浅深,而生天的也就有高低。生天的,不管是身相、寿命、快乐、禅定,都是极胜妙的。有帝国形态的,最高的是大梵天(耶和华上帝),成为独一无二的主。比他更高超的,还有十九天。但无论怎样的高妙,总是逃不了堕落又升进,升进又堕落的轮回。’佛教与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虽同样的说有天堂,但一般宗教以为天堂已经究竟圆满,但佛教说天堂,只是五趣或六道之一,到了业力穷尽时,仍要堕落到受苦的环境中去。古德说:‘纵饶生入非非想,不免轮回六趣来。’所以天堂不是最极理想的地方,而佛法不鼓励人们求生天堂!
或说理论上虽然讲得很不错,但事实上不能给我人看到,要我们相信是很难的!不错,我们现在拿不出事实给大家看,但如前说,且有超常透视力的佛陀,以及其他同样得到这个透视力的,确是有所见而这样主张的,并不是想当然的作如此说。我们如能依于佛法所说而行,得到如佛等所得到的超常透视力,同样会看到各个不同的生命,本于各自不同的业力,在各个不同的舞台,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到了这个时候,要你不信轮回,你也不会不信,因为这是亲眼所见的,不信这个还信什么?
生命在各个不同舞台继续出现,只是以理论说明,在不信者听来,不但难以了解其中的意趣,而且同样不肯接受轮回说。经说:‘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解。’现在不妨举‘薪尽火相传’譬喻显示,使诸不信者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的说明。我在‘成佛之道偈颂讲记’中说:‘此喻由庄子所说的“薪传也,不知其尽也”的话而来。如堆积一捆柴薪在那儿燃烧,我们明显看到的现象;当这枝柴薪在燃烧发光时,其他的柴薪似还没有烧到,但当燃烧著的一枝柴薪快要烧完,而火也快要熄灭时,立刻就又燃烧另枝柴薪,使火复大起来而发光。像这样一薪接著一薪的燃烧,是我们所看到的事实。虽说“前薪不是后薪,后火也不是前火,而后火不能不说由于前薪的火而来”。在以柴薪作为燃料的时代,相信任何人都曾见过这一事实,自然会认为此说是对的。’
以喻合法说:当这一生命在此舞台上表演,到了支持它的力量(业)穷尽决定停演时,潜在的其他业力,经过爱水的滋润,开始构成另一新的生命,到不同的舞台继续表演,看来‘后一新的生命不是前一旧的生命,前后两生命似有不同的组织,因而一般以为它们没有什么关系,殊不知后一生命是依前一生命所潜在业力而来,不能说是完全无关’。具有情识活动的生命,就是这样一生接著一生的,展转于各个不同的舞台,表演自己所当担任的角色,从来没有停止过演员的身分,不过,有时扮演主要的角色,有时只是做做丑角而已。
印顺大师在‘成佛之道’长行中说:‘现在再以薪火相传来比喻:火烧物时,发为熊熊的火光,这如生命的显现活动。等到烧完了,发光的火焰没有了;这等于一期生命的结束,死亡。火熄了,热灰也似乎冷了,如遇到易燃的物件,加上微风的吹拂,又会“死灰复燃”起来,又重新发出熊熊的火光;这等于因缘和合时,过去的业力,又会引发一新的生命。死灰复燃的火光,不是前火,而与前火有著不可分离的关系;这如后生不是前生,而后生与前生的行业有关。从前火到后火,时间上可以有一间隔;这如后生与前生间,时间与空间,都不妨有距离的。不过,这到底是比喻而已。如约佛法来说,过去了的业力,在如幻的法性空中,本不可说有时空的间隔,只要因缘和合(如人生,要有父精母血的和合等),就能在另一时间,另一空间,忽然的引发一新生命——身心活动的又一新开始。’本此比喻的说明,能够仍不相信轮回这一事实吗?佛教徒固当相信轮回,一般世人亦应相信轮回真实不虚!果能坚信依业而有轮回,对于人生,不但不会悲观,亦不会过分乐观,因在业光芒中,使人清楚的看到:人生毕竟是不永恒、不美满、不自由、不究竟,自然不会造诸恶业,避免未来感受极大的苦果。对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如能真实的认识正确,不但不会再为自己创造陷阱,而且逐渐的悟达人生的真谛,战胜愚昧与业感,发现涅槃界的光辉,向涅槃的光辉迈进!
4、佛教轮回说特色
轮回这一个问题,虽为世界各国,各大宗教家,各派哲学家,甚至各个不同类别的学者,所一致谈论到,且被认为事实,但佛教轮回说,有它一大特色,与其他轮回说,确有不同地方。如前论到各个轮回说中,不是说有一个实在的灵魂,就是说有实在的我,或说为大力者所安排。而我实际就是固定性的灵魂,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且以奥义书所说为代表:他们认为生命在生死中轮回,是以我为主体的灵魂,死此生彼,轮回不息。当这个生命体存在时,我就寄存在这个生命体中,到了这个生命告一段落时,我就离开这个生命体,立刻又去附在另个生命体上。好像‘尺蠖’这个小动物,其行先屈后伸,如人布手知尺之状,所以叫做‘尺蠖’。当它行动时,从这一树枝的尖端,再去捕捉另一树枝的尖端,在两树枝的中间决不落空,往还两棵树枝,看来好像是有两个,实际就是一个‘尺蠖’,如以为有两个,那是认识错误。我这东西也是如此,脱出了这个生命体,立即转到新生命体上,前后生命的形态,看来尽管有不同,但为轮回主体者,仍旧是这个我。他们所以非要说有一个前后一致的实在我,因在他们看来,没有这实在我,轮回无以建立,所以非要有个我为轮回的主体不可!
可是佛教虽也说有情生命的轮回,但根本不承认有个我或灵魂,在各个不同的舞台上转来转去,因为一般宗教及哲学所说的我,根本就没有的,怎可作为轮回的主体?然则有情生命怎样在轮回的?纯粹是依因果法则从业而受果的。由于前生的业,引生现在的果报,由于现在的业,招感未来的果报。只要业力一日存在,生命也就一日相继不断。业力有善恶的分别,果报也就有苦乐的差异。如此展开了生死轮回的思想。即不承认有个神我作轮回的主体,亦不承认有身心以外的大力者。
印顺大师在佛法概论对此说得非常好:‘约发现的外表说,从一身心系而移转到另一身心系,约深隐的内在说,从一业系而移转到另一业系。如流水的波波相次、如灯柱的焰焰相续;诸行无常的生死流转,绝非外道的流转说可比!’因此,佛教的业感轮回说,决不承认有个固定的我,在生死舞台上转来转去,扮演各个不同的角色!
要知一般宗教及哲学所说的我,具有永恒性,根本不可在各个生命舞台上转动,怎可依之作为轮回的主体?佛法有轮回说,而不承认有实在的轮回主体,亦即否定永恒性的我与轮回有什么关联,这是执有实在自我的学者所最难以理解的。对此,不得不略为说明。阿含经说:‘无作者而有果报’,明显的告诉我们,实有自体的作作者是没有的,但是业与果报,不但是有,而且丝毫不爽。维摩经也说:‘无我无受无作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这完全针对外道主张有个神我说的。因为佛陀用因缘生灭的无我学说,阐明业与轮回的关系,当然不需要有个我或灵魂。
世间一般宗教及各种哲学,认为生死轮回的建立,必要有个实在的神我或灵魂,为作作者,受受者始可,否则根本谈不上什么轮回。佛法是彻底主张无我的,不但不承认有作作者,亦不承认有个实有轮回的主体。轮回主体虽说没有,但业及果报不能说没有,如业及果报亦没有,那还谈什么轮回?众生为什么在生死中轮回?就是由于执著有个实有自我,依此虚妄的实有自我,生起种种不同的烦恼,造诸种种的有漏业,始在生死中生命相续,因果相续,无有穷尽的轮回不息。如欲扭转轮回趣向解脱,非得击破我执不可,所以佛法特别重视无我。是常是一的实有自我,固然不可说有,但假名的轮回,仍得要承认的。
在轮回中的业及果报,虽说是假名无实而幻有的,但业果的实自性,仍是不可得的,如以为业及果报是实有的,同样不能说明轮回,因为实有自体的东西,绝对是不可转动的,怎可在生死舞台上转来转去?不特实有的东西,不可能成立轮回,就是佛弟子中,或说诸行轮回流动,或说有情轮迥流转,亦为无自性空者所不承认,因为诸行或有情,如执有实在自性,不论说它是常,或者说它无常,皆不能成立生死轮回的往来。要知佛法虽主张空,虽说我不可得,但轮回是可建立的,而且唯有空无我,方能真正的建立轮回。因为一切虽是无自性空,生命内在的实我不可得,但缘起的业力并没有失去,到了因缘成熟时,就会感所应得果,所以可建立缘起如幻的生死轮回,亦即生死流转的生命之流,由业推动会滚滚不停的相续下去!
5、轮回的事实证明
生命在生死中轮回,尽管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甚至其他的各类学者,都言之凿凿的说有这事实,不信者总以为是无稽之谈,认为这现实生命结束,就从这世界舞台消失,根本没有什么新的生命再来,又怎么可说轮回不息?因而与人谈到轮回,一般世俗人们,特别自以为新时代人物,或是断灭论的唯物论者,不是不信掉头而去,就是要你拿出事实。如诸唯物论者,他们大脑小脑装满了物质,不论谈什么论题,总是从唯物的立场去看,以致什么都会否定。如有唯物者说:所谓轮回因果,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不过使无知的人民,或被压迫的大众,趣于消极的一种麻醉剂。这真是丧心病狂的颠倒错乱之说!
至于世人所以不信轮回,最大原因,就是自己对前生的事并不记得,假定这现实生命是由前生来的,我们对前生的事,为什么没有一点印象?或为什么完全不能记得?关于这问题,印顺大师在佛法概论第七章中说:‘由于身心的一度崩溃,根身与情识相离而不再起,一般多不能记忆前生的经历,弄得生不知所来,死不知所去。所以三世业感说,每难以为一般所信受。然而不能记忆,并不即是没有。如蒙古及中亚细亚民族,他们的古代以及中古时代的政治情况,大多忘却。然从我国史籍所说,他们确曾有过怎样的经历。民族的延续,尚且会因一度没落而忘记得一干二净,何况身心的一度崩溃?何况死时曾陷于闷绝的情态?何况为另一业系所发展的新生?’虽多数人不记得自己前生的事,但有少数人对自己前生的事,还能记得清清楚楚,所以对于轮回,应该确信是有,不可少有怀疑!
有人要讲轮回者拿出事实来,其实这在世间有的是,世界各国学者,对此多有所说,问题仍在看你肯不肯信。如最重事实的科学家、举出轮回的事实很多,难道科学家也会欺骗世人吗?如我们经常遇到有些从未见过的人,看来心里老是觉得很相熟,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有生在德国,长于瑞士的有名作家费孝克,是公元一七七一至一八四八年间的人。他说在磁希堡一个所熟悉的家庭中,与该家中做工的一个女裁缝,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看来好像很相熟,而且还能记出他的一段秘密,人们听我说他秘密事情,不但用奇异的眼光看我,而且以为我与他是相识,决不相信我与他没有一面之缘。这种情形,除了说明他们的过去关系,还有什么更好的说明?轮回又怎能不信?
又如有人到从未到过的地方去观光,忽然感到这地方很熟悉,好像什么时候曾经来过。出生于公元一八一二至一八七○之间的狄更斯大文学家,曾经说有这样一个事实:一天太阳快要落山,所骑的马亦已休息,我一个人独自出外走走,看看这儿自然风景。当我走到一个狭窄的郊野,突然感到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非常的熟悉,不论什么东西映入我的眼帘,都好像是在什么地方见过。如不远的一座小桥,桥上有几个农家少女,正在凭栏若有所思,而远处是个小小的山谷。这时暮色逐渐苍茫,黑暗开始吞食大地。像这样一个地方,在我来说太熟悉,于是我的血液奔腾,我的情绪更加激动!我的前生倘使曾经被人谋杀,那我相信没有比这块土地更为真实,于是我对此地,无论怎样不能忘怀!前生假定没有到过,现在为什么感到这样逼真?当知这都是轮回转生最好的证明,怎能不信, 轮回?.
有的叙述自己前生的事,如数家珍的说得逼真,听者最初当然不会相信,但是经过实地调查,知道确有这样的事,并不是虚构惑人的。如美国有位天才文学家,名叫冷熟,是一八七六至一九一六年间的人。他曾这样向人说:在我的一生中,常常觉得在过别的时代,和在别个地方。从未嗫嚅地说过自己曾经做过国王,但清楚记得确曾是个王子。不特如此,还记得我曾是个奴隶,又曾是个奴隶的儿子,颈上并且戴著铁枷。我在不断地成长,与所有人是一样的。成长的起点,不是从呱呱堕地开始,也不是从母亲怀孕开始。生长了几千几万年,在过去数不清的岁月中,就在不断地滋长、壮大。在已逝去的年光中,我可能曾经是个女人,也曾养育过自己的孩子。不特过去如此,就是未来我还会再次诞生到这人间来,而且不是一次,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回人生,直至永远无有尽期!这与佛法所说的轮回,不是极为一致吗?佛法说众生在生死中流转,如投生到人间,有时为男子,有时为女人,在未获得生命解放以前,总是这样延续著,汝有终止的时期!
上面略举欧美两三位学者所说的轮回事实,而且都是有知识学问的人所说,并不是愚夫愚妇的无稽之谈,而像这样说的学者还有很多,不想多所引述,现在转过头来,再举亚洲宗教学人所说轮回事实,以证轮回的真实不虚。
亚洲最信轮回说的,无过为宗教摇篮的印度。如一九二六年十月十二日,出生新德里的商蒂得伟,在她四岁时就能说出离新德里百余里路满特拉前世的事。经过是这样的:她的原来丈夫是个布商,所住的地方是黄色的。稍后她又告诉她的叔祖父,说她前生丈夫是克打斯萧卑。而她的叔祖父又将她的事,转告已退休的校长勒那,勒那访问她时,她清楚的说出前夫的住址。为了证实此事,勒那校长特地写信给她的前夫,问问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她的前夫竟然回信来,证实商蒂得伟所说的若干事实。同时其前夫,请住在新德里的表兄,专程往访这个女孩。女孩虽从来没有见过来访的人,但一眼就认出他是前夫的亲戚。不论他的表兄提出什么事情问她,她都能如实的一一予以答复,使得来问她的人,不能不信这是事实。后来她的前夫和现在妻子以及前妻十岁大的儿子,来到新德里看她,她立即认出他是前夫,问及前妻的一些私事,女孩都能一一的确答。到了这个时候,前夫不能不承认她曾是自己妻子。像这样时、地、人,都说得清清楚楚,对于轮回这一事实,还能不相信吗?还可说是迷信吗?
不特印度有此事实,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西部缅甸,也发生过有关轮回的事实:话说在缅甸某个小村庄里,有对双胞胎的兄弟出世,大的叫做毛义,小的叫做毛乃。当他们出生时,刚巧邻村有对夫妇,同时同刻神秘死亡,既不是自然的离开人世,亦不是发生什么意外,大家都在对这议论纷纷。可是最使人感到惊奇的,就是当一对夫妇死时,也就是双胞胎兄弟出生时。最初并没有什么人予以特别注意,但这对双胞胎兄弟,长到能够玩耍的时候,竟然互相称呼那对离奇去世的夫妇名字。这使得他们的父母,不得不觉得大吃一惊,进而追问他们兄弟是怎么回事。一对小兄弟毫无迟疑的说出前生是一对夫妇,并且仔细形容他们过去所住的新房子,又还说出有关亲戚是些什么人,最巧的就是他们所说出的村名,正是发生离奇去世夫妇所住的村庄。于是他们父母就带双胞兄弟到邻村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结果,证实他们所说的全是事实,没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这不是他们父母故作无稽之谈,而是经过当地一位警察局长及一位英籍官员所证实的。
诸如此类的事实,发生在各地的很多,就以我们中国说,同样是有的。如春渚纪闻卷六中说:钱塘西湖寿星寺有位老僧说:苏东坡来此做官一百日,始与参寥子同登本寺丈室,就对参寥子说:我生平从来没有到过这个地方,可是今我来此所见,好像都是我素来所经历者,如从这儿上去忏堂还有九十二级。遣人去数一数,果如东坡所言。到此东坡又对参寥子说:我前身是此山中的僧人,现在寺中的出家人,都是我的法属。从东坡的自述,可知他在过去曾经做过出家人。这不是轮回是什么?是以,不能因为自己没有遇到过,或是事情没有在自己身上出现,就对轮回怀疑而不承认。当知世间没有那么多人,无事虚构事实以骗人的,所以我们应信他人所说,确信轮回是有。
生命在生死中不断轮回,不是单行道,人死仍然为人,猪马牛羊仍为猪马牛羊,而是展转在各舞台上出现的。因为人畜都不过是善道或恶道之一,有时畜类可以上生为人,有时人类亦会下堕为畜。由人而变为畜的固然很多;由畜而来此间做人的亦不少。现举佛在杂宝藏经所说为例,可以证知确为事实:
时南天竺有两个比丘,听说祗夜多有很大的威德,特到罽宾去参访他,快要到他所住的地方,看到一位比丘坐在树下,看来形体非常憔悴,蹲于灶前在那儿烧火。两个比丘向前请问他说:你认不认识祗夜多尊者?那个比丘回答说:我认识他,住在上面的第三窟中。两个比丘听后很欢喜的向山上走,走到第三窟处,所见到的比丘,就是刚才烧火的那位,不免感到相当的惊奇,心想难道这就是祇夜多尊者?为了求得证实,就问那个比丘:‘尊者有这样大的威德,为什么还要自己烧火?’尊者回答说:‘我念过去受生死大苦时,我的头目手足,假使可以烧的,犹为众憎而用烧火,然后方才烧诸柴薪。’
时二比丘复又问言:‘所说过去的生死大苦,其事究竟是怎样的,请尊者说给我们听,我们很乐意的听闻!’尊者坦白的这样答道:‘我念过去五百世中,曾经生在狗中,常常困于饥渴,感到非常痛苦,只有在两个时辰中,可以得到饱吃一餐:一是遇到喝醉酒的人,将所食的吐在满地,我就可以获得一饱;一是遇到一对夫妇共同生活,丈夫到田中工作,妇就在家中作食,到妇人有事外出时,我就进屋盗用饭食。不意那个食器口小,头初虽已挤了进去,可是后来无法得出。虽然得到一饱,但是非常辛苦,直到其夫从田间工作回来,乃将我头剪断留于器中!’
二比丘听祗夜多说到过去生中的遭遇,于是深深厌恶生死而得须陀恒果。想想在生死中轮回,有那个没有做过畜生?又有那个没有在地狱中受过煎熬?或在天堂里享受过快乐?不说凡夫会在五趣中转来转去,就是佛在因中行菩萨道时,亦曾在畜类,或作六牙白象,或作金色鹿王,乃至其他飞禽走兽!
不特人死为狗,亦有人死受毒蛇身。如佛世时的王舍城,有位长者叫做贤面,家有不可计算财宝,但是悭贪嫉妒,从来没有施舍心,如有贫穷向他乞求,不特不给分文,而且恶口谩骂,因而命终以后,感受毒蛇之身,仍来守其财宝,如有人接近它,就会为其所害。为此,佛应频婆娑罗王请,感化毒蛇入佛钵中,蛇在钵中见诸人众,自觉非常惭愧,深厌此毒蛇身,命终生忉和天。享受天乐之余,心想怎会生天?即自运用天眼观察,发现原来是个蛇身,因为受到佛的感化,得生天上受诸快乐。由人而蛇,由蛇而生天,这不是轮回是什么?不信轮回如何解释此事?
不论从那方面说,轮回确实是有,吾人不可不信,切勿受进化论或唯物论的毒素思想所害,当知一个生命的受生,不是由什么大力者所主使,亦不是由什么进化而来,实由各自所造的业力所感。业是由心造的,形是由心转的。一个心肠极为恶毒的人,不说死后会变为蛇,就是现身变现亦有可能;一个心肠极为残暴的人,不说死后会变猛虎,就是现身变虎同样有其可能。是以生命究竟出现在怎样的舞台,完全是随业力的牵引。‘是以佛说十二因缘,乃贯三世而论,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善恶之报,祸福之临,乃属自作自受。’
四、后语
佛教依业而有的轮回说,有它的事实与理论的根据,不是任何人所能否定得了的,因为吾人的生命生存,并不只在这短短一期生命,依于业力的支持,无始无终的相续,如长江大河那样的延续不息!所以有情的生命,死后固不是没有,生前亦不是没有,前一生命刚刚结束,后一生命立即开始,所以像流水一样的成为生命之流!
佛教业感轮回说,要在说明生死流转因果内在的联系。在无限的生命流里,不论是处境的不同,或者是受用的不同,全是本于种种业的性质不同,是以有情的生命相续,实际就是业报的相续,所以业与生命轮回,有著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业感轮回说的真正价值,在于自种业因,自收业果,涉于三世而成轮回,为最合理的因果规律。只要业力一日仍旧存在,生命现象就会一日不断。造业是感果的因,受报是造业的结果,所以吾人未来的苦痛或快乐,必须自己负起责任!
总之,佛法的轮回说,是以人为升沉的枢纽,一个取决于各人本身的行为,因而启示人们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且要人知道轮回是不理想的,一个有志学佛的人,应该立志扭转轮回,挣脱业力之网,截断生命之流,依于佛法正见,广修戒定慧行,完成生命解脱!像这样的理解轮回,不但不是消极忍受,而是积极的争取身心自由!最后我要向诸位说明的,就是佛法的轮回说,一方面说明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另方面说明当是业报定律不可免,但如能够依于佛陀的指示,经过一个相当时期的修持,必得获得生死大解脱,并不是完全无法挽救!愿诸位从崎岖黑暗的轮回路上,转过来走上光辉的解脱大道!
万善先资集 清朝·怀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万善先资集...
谈因果 净空法师讲述 前言 人天福报的基本要件...
五恶所感的五脏五根病 佛教所说的业病,就是指由...
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 中国佛学院 理证 佛教最注...
谈修行中的福报问题 紫虚居士著 壹、前言 贰、福...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唐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凡...
深信因果—源源话说刀兵劫 卢守中居士著 王昊、...
五福临门 陈柏达居士著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长寿...
种善因得善果 (第一讲)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
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 演培法师著 佛历二五二六年...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七讲)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八讲)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九讲)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
种善因得善果 (第二十讲)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
种善因得善果 (第二十一讲)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
福、惜福、如何惜福 于凌波居士著 什么叫做‘福...
谈因果 净空法师讲述 前言 人天福报的基本要件...
谈修行中的福报问题 紫虚居士著 壹、前言 贰、福...
论三世因果的殊胜 印顺法师著 这个时代,大家都...
劝注重因果 印光大师著 节录自印光大师嘉言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