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文库 > 佛教相关 > 心理健康 > 正文内容

禅与心理治疗问答

心理健康  时间:2022-02-15   作者: 觉悟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问:禅与心理治疗有何异同?弟子与师父的关系是否如同病人与治疗师的关系?

  师:有同有异。禅的目标是袪除无明与烦恼,见自本性,实证菩提。心理治疗的目标是袪除或减轻人的内在冲突、混乱、矛盾、无助感等。因此,禅与心理治疗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针对心灵的问题,目标都在帮助人更澄明、稳定;差别则在于澄明的程度。

  心理学不谈自性和精神的觉醒,只是试著帮助人变得更稳定,更能了解、处理自己的问题。如果治疗成功,人就可以更聪明、快乐。我没有钻研西方的心理学和心理分析,不是很了解治疗师的作法。要了解心理治疗,最好找心理学家谈;但我有资格谈禅,因此我是以这种立场来试著回答你所提的问题。

  问:禅如何处理个人的问题?只处理病症,还是根本不理?我最常得到的指点就是:打坐时不要理会心里升起的任何念头。因缘、因果错综复杂,所以很难找到问题的直接源头。我们可以说:“禅的态度就是:如果找不到因,就不必为它烦恼”吗?

  师:禅不针对特定的心理问题和它们的原因。禅师很少分析个人的情况,而是引导人提出自己的问题。人们在烦恼、受困、不安时,应该自己去寻找问题和答案。修行者应知道: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执著于自我。人们自己制造问题,因此必须自己来了解并解决问题。

  修行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方法的修行,一种是有方法的修行。没有方法的修行可以用六祖惠能的话来归结:不思善、不思恶时,心在何处?这种无法之法导致后来曹洞宗的默照法门。在这种修行中,修行者不理会也不压抑心中升起的念头,只是维持对于念头的觉知,一有念头就放过,这样念头就会愈来愈少,直到智慧现前。

  有方法的修行,可以根据数息、随息、公案、话头。在有方法的修行中,修行者也略过恼人的念头,但却是藉著专注于一个方法上,把心集中于一点,最后连方法本身也消失,智慧就会现前。因此,目标是相同的:修行者知道造成烦恼、不安、不稳的问题,根源于虚妄的自我。对禅来说,分析、解释都是不需要的。

  在一些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与病人对话,以便找出病人心里所发生的事,双方都想要了解问题。治疗师会试著把病人的病症和自己所熟悉、接受的训练的系统、理论连接起来,以判定病人的问题。这并不一定可靠,因为每个人的生平、经验都不一样。治疗师也许相信他们的分析和方法是客观的,但他们也许是错误的。

  人们接受心理治疗之后,可能觉得轻松、安慰;但是问题可能并没有解决,只是得到短暂的纾解。这并不是说心理治疗在解决问题上终究是没有用的,只是对许多病人来说,治疗可以维持个几天。再者,完全依赖科学也是有限的,因为世间存在著许多无法测量、观察的事物。比方说,面对来自业力或魔障的问题时,治疗师的理论可能就不管用。

  禅师不试著处理个性的问题,而是教弟子佛法以及修行的方法,并且以身作则。

  每个人应该都能使用禅的方法,但有的人没兴趣,有的人没信心或不愿努力。除非他们改变,否则就无法透过禅的方法和教诲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也必须知道,有些心理上有问题的人,禅是帮不上忙的。

  我指导弟子修行,并没有必要顶著分析师的头衔。有些人参加过几次禅七,某些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因此在小参时,我也许会问些问题,扮演分析师的角色虽然我没有接受过正式的训练。我的教导和指引根据的是我对人心和佛法的了解,所以有些参加禅七的人也许觉得他们所获得的利益类似心理治疗。

  然而,我的作法并不是典型的禅宗作法。传统禅师的典型角色是把问题丢还给修行者,只是要他们继续修行。这就好比有寄生虫在人身上吸血。如果发现身上满是这种寄生虫,一种处理方式就是一只只抓,那要花很多的时间和气力,更别提会失去多少血了;另一种简单得多的解决方式就是撒盐,让所有的寄生虫一次脱尽。禅的方法就像用盐治寄生虫,一次治疗整个人,而不是针对单一的问题。

  处理每个事例中的问题,就像一只只抓虫,不但麻烦,有时还会有危险。在抓一只虫时,其他的虫有时间钻得更深,或者可能只是把它们暂时弄昏;更糟的是,可能把一只虫弄成三段,变成三只虫。心理问题也可能像这样,以为已经解决了一个问题,结果这个问题却以另一种形式或更多种形式出现。另一个附带的危险就是,寄生虫可能会传染给治疗师。所以,更好、更简单的方式,就是撒盐,深入根本的问题,也就是我执

  因此,许多分析师和治疗师对禅和佛法感兴趣,他们来这里修行,开发内在。他们告诉我,禅加强、充实了他们的方法,有了佛法的治疗师如虎添翼。

  问:我从事心理治疗已经十年了。心理分析中,有个“否认”(denial)的观念。比方说,有人在办公室里大吼大叫,然后认为没人喜欢他。但他不知道是自己引起别人的不喜欢,完全不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这就是否认。这是不是就是禅所说的忽略问题?

  师:不一样。禅知道自己的所做、所思、所言,却超离自己的问题。大多数的问题都是由于执著于自我,或执著于固定的思维或行为模式。如果你承认念头存在,但不理会它,到头来它就不会出现来困扰你。对于打坐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理会。如果你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就用那个方法。

  禅七时遇到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时,最好就是不理它,或者也可以找我帮忙,但我可能也是教你不要理它,或教你一个对治的方法。

  问:打坐中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带入日常生活吗?

  师:如果你有定时打坐的话,那是可以的。但我不是要人在生活中忽略、否认自己的问题、困难,只是大部分的问题不是很严重,如果一直想著它们,就会夸大了。所以,这些小问题最好是忽略。至于长期存在、以许多不同形式出现的问题,就必须处理了,这些问题需要特别的注意。如果你需要帮助,我会倾听,可能提供指引,或者你也可以去找治疗师。

  问:心理治疗通常处理精神官能症,而不是精神病,所以类似魔障的事通常不会发生,虽然我相信有许多东西来自人们过去的业,并且影响问题。

  心理治疗处理的是动机。如果该写信给朋友,却无缘无故拖延,可能是有什么事阻碍了你的动机,这可以归入精神官能症。精神病会阻碍人处理现实中的事,甚至连简单的事都处理不了。

  好的治疗师不道破问题,而是试著要你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他们也经常处理童年的经验。和父母相处有问题的小孩,成人之后可能会有同样的问题,只是更放大了。

  总之,心理治疗是在小我或自我的领域。它对我有用,帮助我度过日常的问题,但我不能只靠治疗过日子。那就像是在黑屋子里跌跌撞撞,心理治疗可能给我一些方向,但我还是在一间堆满东西的黑屋子里。

  师:谢谢你让我了解心理治疗的角色。我喜欢治疗师让病人寻思出自己的问题,谢谢你的更正。我也喜欢你最后的说法,人们可以从治疗中得到许多利益,但如果完全靠它的话,还是像在黑屋子里跑来跑去。

  心理治疗有它的作用,但并不够。治疗的模式经常是由一个人发展出来的,那个人的生平、经验、业力会影响他的所思、所感。因此,心理学的模式也是对其创造者的心灵的研究,对一般人未必正确。而且,治疗经常根据科学方法,所以必须和能观察、测量、证明的事物有关。如果不能证明,就不是科学。因此,分析师很难接受像是魔障、业力这类的事。不过,幻听这类病症也不一定是由魔障引起的。

  所以,懂一些心理治疗是有用的。无法从禅修获益的人,寻求治疗师的帮助是明智之举。我有时会劝人在密集修行之前,先寻求治疗。不管你的问题是什么,一天打坐一两小时不会有害,但密集修行则是另一回事。禅与心理治疗可以携手合作。

  问:有件事我还是不明白。禅不理会问题,这和否认、压抑问题有何不同?
  师:不理会问题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你不压抑自己的念头、欲望,也不把它逼出心外,只是让念头进出你的心,看著它,而不随它去。这是很困难的,只有精进修行的人,才有澄明的心和意志力做到这一点。

  你不能使念头、欲望离开,它会以一种或另一种形式出现或者假扮,或者在梦中,或者断断续续,或者波涛汹涌。打坐的人必须运用自己对于佛法的经验与知识来认清问题、处理问题,而且最好配合一些忏悔修行,像是拜佛,来协助减轻自我中心。这些都是有用的技巧,但不保证每次都有效。

  打坐能使人更清楚掌握念头、感觉的升起,以及它们背后的动机。你能开始看见内在烦恼的根源和种子,随著这种清明而来的,就是更好的处理能力。你可以不随著这些念头、感觉而起舞。如果不浇水,杂草就不会成长;如果浇水,杂草就会在花园里四处蔓延。有的人不以为意,许多杂草的确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如果是这样,至少你知道谁必须为后果负责。

  觉知带来控制和能力,可以处理烦恼。你可能还是会向它们屈服,因为别无他法,也许只因为你想要屈服。有一个说法:无知就是幸福。被念头、欲望完全控制的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那种行为。他们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并且一再承受后果。有些人责怪他人,有些人认命,接受痛苦的人生。

  所幸,修行者不同。所幸,打坐、忏悔、佛法可以带给人更多的自觉、自制、谦虚。然而佛教徒并不是完美的,而灵修的道路也不尽平坦、笔直、标示清楚,这也就是为什么称之为修行。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遇到波涛汹涌的时候,这时我最好的忠告就是:坚持修行,学习如何游泳,把头抬在水面上,往高处去。每个人都必须学著如何在自己的惊涛骇浪中活命。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