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普贤行愿品》,继续讲(八)愿差别。愿差别分十六:1、修炼意乐清净 2、不忘菩提心之道 3、自在无碍行 4、利益有情 5、披精进甲6、会遇同分菩萨 7、令善知识欢喜 8、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9、摄持正法 10、得无尽藏 11、趣入 12、力 13、修习对治 14、菩萨诸业 15、随学诸佛菩萨的回向 16、净土愿。
6、会遇同分菩萨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曾经有一次阿难跟佛说,他才知道,大部分成就的取得都靠善知识和善友。佛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不是大部分成就,而是一切成就的取得全部靠善知识和善友。在这里也是如此,主要是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善友。
“所有与我同行者”:“行”指的是普贤行,即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思想上是发菩提心的,行为上是在行菩萨道的。自己是修大乘佛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那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自己的善友,可以成为自己的道友呢?也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若是对方没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不是善友,不是道友了。搞世间八法的人,贪欲世间的人,是不是同修,是不是道友呢?不是!那么这些阿罗汉,求自我解脱的,是不是同修,是不是道友呢?也不是。
同修道友的面比较广。无论是修世间法,还是修解脱,只要是学佛人,都是同修,都是道友。但在此处所讲的同修道友指“与我同行者”。我们是修大乘佛法的,是修普贤行的,同行者也应该是修大乘佛法的,也应该是修普贤行的;应该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这些才是真正的“同行”,才是真正的同修,真正的道友。
“善友”中的“善”也有不同层次的解释。在这里,善友是指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因为在修行道路上,一切成就的根本与来源,就是善友——同修道友。我们依止善知识先要观察,选择什么样的人做为道友也要先观察一下。他是不是已经发菩提心了,是不是已经行菩萨道了?如果是,那就可以作为同修,可以成为道友。这才是真正的善友。
真正的善友应该一起发菩提心,一起行菩萨道。不是见到了、亲近了,就生起嗔恨心、贪心、傲慢心和嫉妒心,甚至一起造恶业。比如,说妄语,一起去骗众生;说恶语,一起去骂别人。你们现在就是这样嘛!在外面转大殿的时候,说的全是绮语,一起造恶业;在房间里肯定也是这样的。一起说离间语,在师徒之间、同修之间、朋友之间挑拨离间,说长说短,说善说恶,说是说非,破坏人际关系。这样就成为恶友了。也是同修,修恶道;也是道友,成为恶道的友。三恶道也有道。通往三恶道,堕落三恶道,也有路,也有方法,也有因。通往三恶道的因叫道。一起造堕落三恶道的因,成为造恶业的对境,互相帮助造恶业。这就是恶道的友,同修的是三恶道。一起杀生、偷盗、邪淫,一起妄语、绮语、恶语、离间语,一起杀盗淫妄酒,一起贪世间的福报,一起去怨恨别人,一起存害心,盘算着伤害众生,一起说是非,说道友。有的还说法门、说上师、存邪见……这不是佛法里讲的同修道友,而是世间里讲的同修道友。
“于一切处同集会”:自己有没有找到真正的善友,自己有没有找到真正的同修?若是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同修道友,自己要去亲近。同修、善友也很重要啊!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同修,就是修行上的伴侣,亲近真正的善友,修道、成就就容易了。因为你事事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除非真正得地的时候,才不会受身边人的影响,之前都会受影响。
如果你亲近恶友,就会令相续中仅有的戒定慧的功德逐渐损减,罪恶逐渐增长,能引生一切过患。有的人刚开始很好,但是受朋友,受身边人的影响,后来误入歧途了,杀、盗、淫、妄,绮语、恶语、离间语,贪心、害心日日增长。所以,何时何地都要远离恶友。这些很重要啊!“我不是要度化一切众生吗?尤其应该度化这些恶人。”这没有错。但是你现在没有能力,定力还不够,先远离一下,不能让自己被牵引下去,让自己沉沦下去。不能亲近恶友,要亲近善友。
如果能依止、亲近一个善友,尤其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一个人,和他共住,久久熏染,能令功德渐次增长,罪恶渐次减少,能引生一切的功德利益。若能亲近一位真正的同行菩萨,你自然而然就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功德自然增上,过患自然减少。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同修,真正的善友,应该好好的亲近他。
“身口意业皆同等”:跟着他学,他怎样做你也怎样做,他怎样说你也怎样说,他怎样想你也怎样想。如果是一位真正的善友,一个真正的大乘行者,就应该跟着他学。学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学清净、忍辱、精进等。
“一切行愿同修学”:“一切行愿”指普贤行愿;“同修学”指一起学、一起圆满。即使不能赶到前面,也应该同时进步,同时圆满,不能落到后面。
自己观察一下,无论是在山下还是在山上,你最喜欢的,心里经常挂念的,经常想见到,想跟他说几句,想跟他待一会儿的这个人,是不是已经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是不是善友?也许你自己的观察、判断会有错误。如果大家都认同他是表里如一的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这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你就应该好好地亲近他。一切处中都应该和他聚会,身口意业都应该和他同等。
确实有这样的人,确实能找到这样的善友。当你找到了修行道上的伴侣的时候,应该多看他的功德,尽量地喜欢他的功德,学习他的功德,不应该看他的过患。不应该生起贪心,不应该嗔恨,不应该嫉妒。大家看看,自己现在是不是在亲近善友?自己是以什么方式亲近善友的?
此处是一个大乘道场,是修无上瑜伽、无上密法——大圆满法的道场。这里只可以有道友,不可以有其他的友。这里修的道是大乘妙道,这里修的法是即身成佛的大圆满法,自己也应该这样与道友一起共修,这是亲近善友。
自己要发愿,同时也可以祈祷上师三宝:在一切处中,愿能值遇善友,不遇恶友;在一切处中,生生世世有和自己同行者。愿与这些道友一起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圆满普贤行愿。《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中讲:“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主要是自己的意乐,就是愿。好好祈祷,好好发愿,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自己心的力量、愿的力量不可思议。真的,修行难就难在这里,处处遇到恶友,影响了道心,无法前进。若是我们处处能遇善友,不遇恶友,就顺利了。所以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一切处中只遇善友,不遇恶友;一切时中,只遇善友,不遇恶友。尤其是初学阶段。
我从七岁出家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最起码没破过根本戒。这不是我太有本事了,也不是我太有定力了,主要是善友的功德。我出家时,我们的寺院很小,僧人也少,但是他们对戒律的要求非常严,持戒非常清净。在这样的环境、因缘下,自己的身口意三门保持得还算比较清净。不敢说没犯过支分戒,但是敢说没犯过根本戒。十九岁时,我到了五明佛学院,那就更不用说了。其实小时候在寺院,以及后来在五明佛学院,什么样的人都有,也不是没有恶友,也不是没有犯戒、还俗的,但是我没有遇到。我身边的,经常和我一起共住的这些人,戒律都非常清净,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熏染了我。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清净持戒的决心更大了。
喇荣下面有一个道场,那里有一位秋恰堪布上师,是一位苦修者。他生活非常简单,在藏地也是非常有成就的,是大家非常认同的一位上师。他和我们的上师如意宝都是同一个时代的,同龄的。他经历过很多事情,包括文革,但是他的戒律非常清净。
当时自己的因缘在喇荣,依止了上师如意宝,再没有依止其他上师的想法。但是因为他持戒特别清净,所以一直有个愿望,想到他那里许个愿,愿自己生生世世戒律清净。但是一拖再拖,有一天那位上师突然圆寂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有点遗憾,老人家活着的时候没有去亲近。亲近他也没有别的目的,主要是想见一见,然后在那里发个愿。因为他戒律清净,是清净持戒的模范。按佛法的观点来讲,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虽然他活着的时候没有缘分去见,但是必须要去拜见他的遗体。趁着法体还没有火化,我们决定赶过去。那天,我们时间很紧,心里很着急,包车去的。当时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发愿的,自己发的愿是:祈祷自己能生生世世戒律清净。从那以后,我清净持戒的决心更大了。这是我二十多岁时候的事情。
因为受到了身边这些善友的影响,所以一直有这样一个坚定的愿。为什么要讲这个?因为善友太重要了。“是不是到了寺院,遇到的都是善友?是不是到了佛学院,遇到的都是善友?”不一定。也有很多犯戒的、离开的。但是自己没有遇到。我希望大家应该好好祈祷,应该好好发愿。不然恶缘什么时候来不好说。说好听的,随时都有成佛的可能;说不好听的,随时都有成魔的可能。大家得人身不容易,遇正法不容易。若是真想今生解脱,真想即身成佛,这个决心应该下得彻底一点,实在一点。说是要解脱、要成佛,但是你看自己的决心不是很强烈,不是很彻底。有的人还在分别这个、分别那个,还在想这个、念那个。不要这样。
若是你不想解脱,不想成就也可以;若是你真心想解脱,真心想成就,应该和红尘断绝关系,彻底放下世间的人事物。有的人总发信息、打电话,看这个看那个。你是以什么心态看的?看一看,觉得挺好;再看一看,觉得更好。然后经常看,经常看,最后就难以自拔了……希望大家互相都成为善友,不要成为恶友。
当时,喇荣上面的佛学院全是男众,下面尼姑寺都是女众,上师讲法时,都在一个大殿里。其实上师如意宝讲法就是讲法,平常也不会轻易强调这些清规戒律。但是有一次,上师说得非常严重:“大家都在一个道场,都一起修道,而且都已经出家修行了,互相之间不能染污,不能有不应该有的关系。若是有了,就相当于喝我的血,吃我的肉!”这是他老人家为了那么一件事,一生当中唯一一次说这样的话。
所以我经常讲,学来学去,修来修去,最后连造业都不会了。不该造的业都造了,不该犯的戒都犯了。想造业,有其他地方,用不着在这里造业;想造业,有其他对境,用不着在这里找造业的对境。我希望大家互相都能成为善友,不能成为恶友。因为这是修善的地方,大家都在下决心修善;这是道场,是修道的地方,大家都在下决心修道。所以这里应该彼此都是道友。
7、令善知识欢喜
这一点更重要。这主要是在显宗里讲的,密宗里更是这样。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所有益我善知识”:显宗里称善知识,密宗里称上师。层次越高,要求越严。比如,九乘之巅的大圆满法中,要将上师视为佛,视为法身佛,要这样去依止、去修持。“令我证悟法性者,祈祷根本上师尊。”令你证悟法性,令你证悟本性的人,就是你的根本上师。
“为我显示普贤行”:“普贤行”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也可以说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让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才是对你真正的利益。让你明白和行持普贤行的人,才是你的善知识。
不是所有有“活佛”、“上师”之名的人都是善知识。即使名气再大,势力再大,如果没有给你显示普贤行,没有让你发菩提心,没有让你行菩萨道,就都不是善知识。若是名气大、势力大就可以为善知识,那些大明星、大老板、大富翁也能成为善知识了。有名气的人不一定是善知识,有权势的人不一定是善知识。教你怎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这个人叫善知识。
只有释迦牟尼佛才有解脱、圆满的方法。他老人家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要断恶行善。我们现在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不知道怎样去断恶行善。在很迷茫,很无奈的时候,慈悲的上师善知识来摄受我,让我明白善恶,让我取舍善恶,让我解脱。我们经常讲,上师的功德和诸佛的功德一样大,但是上师的恩德比诸佛的恩德还大,比父母的恩德还大,可以说是恩重如山。因为他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让我们明白诸法的实相真理,让我们破迷开悟,永远地解脱烦恼、解脱痛苦,使我们的智慧和福德当下圆满。之所以称“大恩上师”,因为这不是一般的恩德啊!
我没有别的什么功德,但是我对我的上师的信心是坚定不移的,我对我的上师的喜欢、崇拜,不是一般的喜欢和崇拜。无论是看他的相貌,还是听他的声音,那是百看不厌,百闻不厌。总有一种强烈的感恩之心。一想到上师,一念到上师,自然就会热泪盈眶。这些除了自己,谁都感觉不到,谁都不可能知道。我也问过自己,是不是因为我上师的名气太大了,势力太大了,崇拜他的人太多了,跟随他的人太多了?真的,我观察过自己的。但最终的答案:不是因为他的名气大,也不是因为有那么多人崇拜他而激动的。
我到喇荣的时候,上师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身体也已经不是很好。那时,喇荣规模已经很大了。除了在大家一起闻法时能见到上师,平时一个人亲近上师的时候也很少。刚才讲的这种欢喜、崇拜、感恩之心,在上师在世的时候也有,但是没有那么强烈。
我刚开始到喇荣,尤其学习五部大论的时候,上师每天都给我们开示,自己也在学修五部大论,那时是很骄傲的,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明白了一样。在辩经院里,除了那些大堪布,我认为没有谁能辩得过我,这种傲慢心特别强。到别的寺院或见别的人,更是看不起。我考上堪布以后,在喇荣就待了两三年吧。后来才知道,之前明白的那些都是皮毛,什么也不是。
之前,我的房间里都是书,都是四续五论等大经论,根本找不到《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行备忘录》这些书。因为这些书里讲的都是白话嘛,都是我十几岁的时候学的内容,那时觉得自己都会了,后来再也没有看过,没有学过。考上堪布以后,稍微轻松了一点,真正内观,真正想修行,发现没有方法,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也不知道怎样修。这个时候开始把《大圆满引导文》和《前行备忘录》重新捡回来,发现具体的修持方法都在这里,然后再学再修,才对上师生起了无伪的信心。之前也不是没有信心,但那是不一样的。真的,那段时间,昼夜、时时想到的、念到的都是上师。这时,感觉自己才明白了一点点的佛理,仅仅知道了一点点,并不多,并不究竟。从此以后,就有一种感觉,不是特意想上师的功德,也不是特意想上师的恩德,可是一想到、一念到时,眼泪自然就止不住地流下来。这是除了自己,谁也不会明白的。
我讲法前念诵的祈祷文里,在后面加了一段祈祷一切上师的祈祷文,这样做也是有意义的。“令我证悟法性者,祈祷根本上师尊。”按照藏文的意义,不是祈祷一个,是祈祷所有的根本上师。我们现在念的是“扎伊拉玛切拉所瓦德”,“切”是自己的根本上师的意思。“扎伊拉玛南拉”,我念的是“扎伊拉玛南拉”,“南”是一切的意思,就是祈祷一切根本上师。为什么加这个?其实什么都不重要,主要是令我证悟空性者,令我证悟法性者,这个恩德太大了,不能忘记。念到这里时,我经常想:在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生生世世中,无论是在畜生道、饿鬼道等哪一道,无论以什么身份,以什么方式,以什么样的形状,只要能令我证悟法性,证悟空性者,我都要祈祷,都要感恩。因为这个恩德太大了,无法表达,无法报答啊!虽然报答不了,但是不能忘记。也许猫里有,狗里有,鸟里有,哪里都有……也许我现在看不出来,但是我都要祈祷,都要感恩。
“常愿与我同集会”:如果找到了这样一位真正的善知识、具德上师,不能再离开,不能再三心二意。愿在一切时、一切处中形影不离。
上师如意宝对麦彭仁波切非常有信心,非常有感恩之心。法王如意宝也有很多上师,比如说托噶如意宝是他一生中所依止的最有缘的上师。但是他一生中,把麦彭仁波切视为根本上师,这些在他的传记里也能看得到。他边念麦彭仁波切的祈祷文,边看麦彭仁波切所写的《直指心性》,念了很长时间,看了很多遍,最后他老人家证得了大圆满。这也是给我们的示现。他说,他所明白的一点点诸法的真相,尤其是大圆满,完全来自于麦彭仁波切的加持。上师发愿,生生世世,无论麦彭仁波切转生到哪里,他也要到哪里;无论是在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还是到人间天界,都能成为他的助缘,能成为他的伴侣。我们也应该这样发心,为了度化众生,无论上师到地狱还是到饿鬼道、傍生道,一样要跟着去。当时上师如意宝所发的愿,也就是普贤行愿的内容。
有的人却不是这样。“上师若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带着我啊!若是去莲花生刹土也可以带着我”。但是一听上师说要转生到地狱或者到饿鬼道,就害怕了,“哎呦,我可不行”。上师到某个道场,条件比较好,比较庄严,自己也跟着去。上师到某个道场,条件不好,非常艰苦,自己就躲得远远的。哪里条件好,就跟着到哪里,“是不是坐飞机去啊?我也去!”若是要走路,或者是三步一拜地磕头走,就不作声了。这是追求享受,追求快乐的,这不是跟随上师,不是亲近上师。条件好行,条件不好就跑了;比较顺利还行,遇到点艰难困苦又跑了。到西方极乐世界行,“别忘掉我,一定要把我带上!”若是上师要下地狱了,就不作声了,心里想,“我可不去,自己去吧!”没有这样依止上师的,没有这样亲近上师的。
无论是上刀山下火海,都要跟着一起上、一起下!以这样的决心,以这样的心态,用自己的生命乃至一切来亲近上师、依止上师,这样才够资格。这里主要讲的就是以虔诚心依止上师。什么叫虔诚心?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不管是好还是坏,不管是善还是恶,都不动心,这才叫虔诚。善的时候行,恶的时候不行;好的时候行,不好的时候不行;顺利的时候行,不顺利的时候不行,这样就是不够虔诚。如果还是自以为是、自作主张,还是存自私自利之心,就不够资格。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这颗心。
“于我常生欢喜心”:生生世世,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冒犯上师,更不能让上师生气,应该令上师善知识欢喜。以三种供养让上师欢喜:财供养、力供养、法供养。力供养就是侍奉上师,帮上师弘扬正法,继承上师的事业,承办上师的事业。法供养就是依教奉行,让上师欢喜。在修行的道路上,这是至关重要的。
以前佛陀在世的时候,阿难是佛的堂兄弟,关系也是非常好的。人人都尊重佛,但是阿难经常跟佛顶嘴。善星比丘走了以后,没有人敢当佛的侍者。因为阿难不怕佛,所以大家都推荐阿难,当时阿难还向佛提了三个要求。你看阿难的口气!阿难经常这样。
佛圆寂的时候,把事业交给迦叶尊者继承。因为阿难跟随佛的时间最长,他听到的最多,是“听闻第一”。现在要收集佛的教言,必须靠阿难。但是,阿难必须要成阿罗汉才行。迦叶尊者知道阿难没有成就。于是想办法给阿难定了五种罪,把阿难赶出了僧团。阿难心里很失落。佛在世的时候,阿难多有面子,多威风啊!佛圆寂了,迦叶尊者给他定了那么多罪名,还把他赶走了,他心里很痛苦,真正生起了出离心,然后跑到山里修行。阿难听闻得最多,只是没有修,所以现在一修就成阿罗汉了。
那个时候是正法时期,证悟成阿罗汉是非常容易的。佛在世的时候,阿难为什么没成阿罗汉呢?他在行为上常不依教奉行。尽管很多时候,他也是为了大众,也是为了僧众,也是为了众生。比如,佛当时规定女众不允许出家,但是佛的养母(姨母)和眷属都想出家修行,佛当时不同意,但是阿难强烈要求,最后佛答应了。佛的教法住世的时间也因此缩短了五百年。阿难经常这样。所以佛在世的时候,他没有成就。
第二佛莲花生大士有个弟子叫诘摩加。有一天,莲师通过神通,让大家现见了普巴金刚的整个坛城,要做普巴金刚的灌顶。这个时候,坛城所有的尊众都显现了,非常庄严殊胜。莲师问诘摩加,你今天是选择在本尊面前受灌顶,还是选择在上师面前受灌顶?其实这也是考验。诘摩加选择了在本尊面前受灌顶。就是因为差了这么一点点信心。后来他没有得到莲师的摄受。莲师把他交给了益西措嘉空行母。
那诺巴在依止帝洛巴上师的时候,有一次那诺巴要回那烂陀寺,帝洛巴告诉他不要回去,但是那诺巴不听。没办法,上师帝洛巴只能告诉他:回去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当那烂陀寺的护门班智达。那时候外道多,外道大师来了就要辩论。那烂陀寺各有护持东门、南门、西门、北门的班智达。他回去后,大家都强烈要求他当护门班智达,他没办法推辞,就接受了。当时来了一个外道跟他辩论。共有三次机会,但前两次他都失败了。那时的辩论不是一般的辩论,若是辩论失败了,整个宗教以及所有弟子都要归对方,后果非常严重。后来,他开始祈祷上师,晚上就见到了上师。上师告诉那诺巴,他之所以无法取胜,就是因为当初他违背了上师的教言。然后帝洛巴让那诺巴辩论时把他观想在头顶上。第二天,他按照上师所说的去做了,于是胜利了。
玛尔巴依止那诺巴的时候,有一次做胜乐金刚的灌顶,当时那洛巴通过神通把胜乐金刚所有的本尊都显现在玛尔巴面前,让玛尔巴选择。玛尔巴想,自己每天都能见到上师,上师每天都能给自己灌顶,见本尊多不容易啊,我应该在本尊面前受灌顶。后来那洛巴说,以此缘起,你的法脉可以通过弟子传下去,但是你的后代就无法延续了。
这样的公案很多。所以,令善知识欢喜是很重要的。“于我常生欢喜心”,就要依教奉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商量的余地。我们有一句俗语:“上师所说即是法,上师所指即是东。”上师所指的方向不是东也是东,没有“这不是东,是南或者是西”这种说法。指哪都是东,说什么都是法,以这种心态,以这种行为依止上师善知识,才能获得上师或善知识的摄受。不是上师不摄受你,是你的心根本达不到一心。达不到一心,就得不到上师的摄受。
什么是上师的摄受?给你摩顶,给你念咒,这不叫得到上师的摄受。无论是通过上师的威力,还是通过上师的加持,让你的心坚定,让你的心不动,这是得到了上师的摄受。为什么说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就是这个。自己的心要定。若心漂浮不定,不是一心,就不能成就。一心才有成就,心不动了才有成就。如同用两个尖的针无法缝制衣服,同样,以两个心修行就不能成就。心能够成为一心,心能够定下来了,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目的就达到了。
无论是依止上师善知识,还是消业积福,我们修任何法都是为了心能定下来,能变成一心。其实没有必要想那么多,也没有必要分别那么多。一通一切通,心通万法通。所谓心通了,就是心里没有障碍。一就是一切,当下就都是圆满的。我们学佛就是要回归自性,即心定下来了,成一心了。心本地是明;如果回归自性了,光明就显现了,一切就OK了。
无论在哪里学、修,主要是靠一心,这是很重要的。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心不用动,一切都会过去的。如果心不定,处处都有违缘,处处都是障碍。心定下来了,也许一切的显现都和你无关。无论是修法的时候,还是依止上师的时候,都要一心一意,不要攀太多的缘。这就是“于我常生欢喜心”,这是从显宗角度讲的,密宗里还有更多更严的要求。大家都学习过《上师五十颂》,里面也有很多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方法。
今天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https://www.juewu.org/fojing/puxianxingyuanpin/5025.html
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