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佛经 > 楞伽经 > 正文内容
无量寿经(79)
阿弥陀经(51)
观无量寿经(28)
普贤行愿品(29)
圆通章(39)
心经(90)
金刚经(74)
圆觉经(5)
楞伽经
楞严经(123)
维摩诘经(94)
六祖坛经(121)
华严经(156)
地藏经(158)
十善业道经(26)
大般涅槃经(43)
盂兰盆经(31)
药师经(84)
解深密经(36)
佛说八大人觉经(14)
法句经(10)
大宝积经(2)
佛说四十二章经(49)
佛遗教经(10)
占察善恶业报经(19)
吉祥经(4)
妙法莲华经(180)
成唯识论(24)
中观论(58)
现观庄严论(16)
俱舍论(32)
大悲心陀罗尼经(3)
佛经注音(285)
佛经原文(861)
佛经译文(143)
佛经故事(159)
佛经入门(0)
其他经书(6)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楞伽经  时间:2015-01-20   作者: 谈锡永  来源: 未知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于禅宗,另一个为法相宗。禅宗与法相宗,在见地与修持取向上本大异其趣,却同时以本经为依止,足见两宗对本经主旨的体会,已各有不同的观点。至于禅宗两系,古师以一乘教讲说本经,谓系据南天竺所传;后来则改用《摄大乘论》(Mahayanasamgraha)讲说本经。同一禅宗,对本经竟亦有不同的观点,更可见经义之难明也。

  印度论师中,属“瑜伽行中观派”(Yogacara-Madhyamaka)者皆重视《入楞伽经》,如入西藏初传佛法的寂护(Santaraksita),即谓经中的〈偈颂品〉已尽摄大乘佛教义理。至于西藏密宗甯玛派(rNying ma),其最高法门“大圆满”(rdzogs chen),即依《入楞伽经》作为基本经典。这样一来,便更增加了本经的复杂性,其主旨似更模糊。所以一向以来,学者皆谓《入楞伽经》难读。

  笼统的说法,便谓《入楞伽经》是结合如来藏与唯识思想的经典。然而这样标定本经的主旨,实嫌简率。盖经中处处说“如来藏藏识”,“藏识”即是阿赖耶识,由是自可说之为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结合。但这样说时,却只实为皮相而已。问题在于:经的要旨不能轻轻地用“结合一词来交代。如何结合?转出甚么义理?这义理代表甚么样的修持见地?如是种种问题,主“结合”说者却都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若据藏密甯玛派的观点,本经实主说如来藏。《入楞伽经》本已明言,释尊下降楞伽演说自内证智境界,此境界便即是如来藏。亦可以说是释迦的“心识状态”,然而佛的“心识状态”,已不称为识,通常皆称之为“智境”。

  然则何以却会牵涉到藏识呢?

  《入楞伽经》对此其实已很明显,一切如来的智境都无可说,亦且不可思议,以其已超越识境的语言文字以及一切概念,不过,如来的智境亦非不食人间烟火般焭然独存,凡有智境,必同时自显现而成识境,这个识境,周遍一切处、周遍一切界,用现代语言来说,即是自显现而成一切时空的世界。——关于这点,由于时代限制,于口耳传承中便说之为“甚深缘起”、“极密缘起”,亦即四重缘起中的“相碍缘起”(一切时空皆因应其相碍局限而成显现)。

  所以,如来藏这佛的智境,在我们的时空世界便自显现而成为藏识境界。因此,《入楞伽经》是这样来定义如来藏的——“名为藏识的如来藏”。不过,在旧译三种《入楞伽经》中,都译失了句义,依然笼统因循译为“如来藏藏识”,遂令智境与识境的关系不明。笔者是故据梵本将本经重译,复依藏译及日译将初译稿作出修订,读者读此新译,自当对“如来藏藏识”有决定性的理解。

  如今,但依古义一说如来藏——简单地来说,“如来藏”其实有三种境界:佛的心识法尔不受污染,我们将这种境界名之为“不空如来藏”;菩萨藉修习力,可令心识当下离诸烦恼污染,我们将这种须藉修习作为基础的当下离垢心识,名之为“空如来藏”;凡夫心识必受污染,我们将这污染的心识境界,名之为“藏识”。

  所以《入楞伽经》处处提到“如来藏藏识”这一名相,实在并非是将如来藏与藏识二者“结合”,它其实是用这名相来统称上述的三种心识境界,用来显示如来的内自证智境,以及由修习力而能成显现的菩萨心境,与内自证智所自显现的识境。

  甯玛派这种见地,在西藏本土亦已隐晦,是故许多得“大圆满”传承的喇嘛,于著述时都未将之表出。这隐晦有其历史原因——

  西藏初传佛教之时,汉土禅宗和尚摩诃衍入西藏传法,得没庐王后信仰。可是在辩论时,摩诃衍却输了给印度瑜伽行中观派的论师莲花戒(Kamalasila);加上没庐王后后来又毒死自己的亲子,西藏臣民对她非常反感,因此便造成藏土传法须忌讳禅宗的局面。

  还不只这样。藏密格鲁派(dGe lugs,黄教)草创时期,跟觉曩派(Jo nang)竞争得很剧烈。他们都传“时轮金刚”(Kalacakra),然而在见地上却大有差别。觉曩派主如来藏“他空见”(gzhan stong)之说,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士却主中观应成派(Prasangika)之说,由是两宗便势成水火。后来格鲁派执掌政权,便逼觉曩派改宗,此派一废,藏密论师谈如来藏时便十分小心翼翼。

  甯玛派受到上述历史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大圆满”的如来藏思想便只重口传。虽然,甯玛派的如来藏见地不同觉曩派,觉曩派持“他空见”,跟甯玛派的“了义见”不同,但受到压力则只有轻重之别而已。然而一旦掌握了这有关如来藏的见地之后,再读甯玛派祖师的论著,便会觉得许多论著其实已贯串了这个见地,只不过未白纸黑字地将之写出来而已。(唯据敦煌出土资料,则甯玛派古师却未受历史因素影响,所以亦有些论典,已明显表明如来藏这一见地。可是这些文献皆未翻译为汉文,姑置之不论。)

  由甯玛派的如来藏思想,可以解释《入楞伽经》的传播分歧。

  甯玛派的“大圆满”,本属印度瑜伽行中观派的修习 (当时则未有“大圆满”之名)。这一派修习的特点,跟唯识今学不同之处,在于不以“转识成智”为究竟,而瑜伽行的唯识今学派则以之为究竟。然则二家却亦有相同之处,即同样重视心识境界。由是即可说明为甚么法相宗会将《入楞伽经》视为本宗所依的经典,这应该是秉承印度瑜伽行派论师的传统。

  至于汉土禅宗,由初祖菩提达摩起,至五祖弘忍,以及与六祖慧能同时的神秀,都一直重视《入楞伽经》,这即是因为禅宗古师的见地,实同藏密甯玛派“大圆满”的见地,皆以心识当下离垢为修持目标。后来禅宗改用《摄大乘论》来说《入楞伽经》,实已偏离了印度论师的传统,也可以说是对禅宗古师的离异。

  本经“导论”(见拙《如来藏论集》),即以甯玛派的见地作为根据。由此见地,可认为本经实全说如来藏。——也可以这样说,本经实演说佛、菩萨、凡夫等三种心识。持这见地以读《入楞伽经》,即无杆格难通之处。如若不然,只在名相上做工夫,或只依唯识的观点来诠释,恐怕都未能通达本经的要旨。因此“导论”中所发挥的如来藏思想以及《入楞伽经》经旨,对汉土学者来说应该有一份新鲜的感觉。然而我们却不妨持此观点来研读四祖道信以上的禅宗祖师论述,当会发现,他们的观点即与此见地吻合。

  至于甯玛派祖师的论著,则可用龙青巴尊者(Klong chen rab'byams,1308-1363)的《心性自解脱论》(Sems nyid rang grol)、《法性自解脱论》(Chos nyid rang grol)及《平等性自解脱论》(mNyam nyid rang grol)为例。若持上述观点研读,便当于见地上生胜解。——凡夫具心性;菩萨具法性;佛具平等性,然而自性圆满清净则一,故任从一路而入皆可证自解脱。这便与前说如来藏的见地一致。这个说法,亦即释尊所说的三解脱门——空解脱即心性自解脱;无相解脱即法性自解脱;无愿解脱即平等性自解脱。

  甚至持此见地来认识唯识学说,也会领悟到,这是对凡夫心识,以及对修行时所现的心识境界作一系统分析。盖行者必须对心识境界有所确认,始能谈得上心识修习也。

  由此可见,《入楞伽经》所贯串的,实为佛法修习的最高法门,以当下自解脱为目标。这法门,亦即是文殊师利菩萨及维摩诘居士所演说的“不可思议法门”。

  希望本译以及“导论”,能破解学者对《入楞伽经》的疑难。若有少分利益,应当感谢甯玛派近代法王敦珠无畏智金刚尊者的教导。

  谈锡永

  西元二千又五年岁次乙酉正月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翻译说明

  1 据南条文雄梵文校订本译——

  Nanjro Bunjru,ed.The Lankavatara Sutra

  (Kyoto:Otani;University Press,1923)(简称“梵本”)

  2 译时参考下列三汉译——

  (1)《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求那跋陀罗译(简称“刘宋”译)

  (大正·十六册,页479上-514中)

  (2)《入楞伽经》,菩提流支译(简称“魏译”)

  (大正·十六册,页514下-586中)

  (3)《大乘入楞伽经》,实叉难陀译(简称“唐译”)

  (大正·十六册,页587上-640下)

  (以上三本,有时又通简称为“旧译”)

  3 译时参考下列二藏译——

  (1)‘Phags pa lang kar gshegs pa theg pa chen po’i mdo

  (《圣入楞伽大乘经》)

  北京版,ngu函,页60-208;

  奈塘版,ca函,页81-298;

  德格版,ca函,页56-191。

  (2)‘Phags pa lang kar gshegs pa rin po che’i mdo las sangs rgyas thams cad kyi gsung gi snying po shes bya ba'i le'u

  (《圣入楞伽宝经名为诸佛所说心髓品》)

  北京版,ngu函,页208-313;

  奈塘版,ca函,页298-456;

  德格版,ca函,页192-284。

  (统简称“藏译”)

  4 译时参考铃木大拙英译——

  Daisetz Teitarao Suzuki,The Lankavatara Sutra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56)(简称“铃木译”)

  5 译时参考下列二日译——

  (1)《梵文和訳入楞伽经》,安井広济訳

  (京都:法藏馆,1976)(简称“安井译”)

  (2)《“ぅンカ—にへる”——

  梵文入楞伽经の全訳と研究》,常盘义伸訳

  (京都:花园大学国际禅学研究所,1994)

  (简称“常盘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本文地址:

https://www.juewu.org/fojing/lengjiajing/5220.html

阅读时如发现错字或其他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