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宗是印度中观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佛教宗派,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在印度称为“中观”学派,主要以弘传龙树、提婆的中观思想而得名,传人中国以后,以《中论》、《百论》、《二十门论》三部论立名为三论宗。三论宗的主要思想是阐述般若思想,因此也有说是“般若宗”,由于般若思想是讲“性空”之理论,所以也称为“性空宗”。三论宗又作空宗、无相宗、中观宗、无相大乘宗、无得正观宗、嘉祥宗、提婆宗、般若宗、破相宗、法性宗。
传承: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硕法师——元康。
三论宗在印度以中观学派的名称广泛传播,由鸠摩罗什法师于弘始三年迎请到长安时,翻译了《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以后,逐渐形成为中国三论思想。在传承上主要是师资授受相传,但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有一段时期没有明显的师资相承,只是从学统上相承。因此,三论宗的传承在形式上是师资相传,其实兼容了学统并用的传承方式。
三论宗之传承:
1、据三论祖师传集,以释尊为第一祖,文殊、马鸣、龙树、提婆、罗侯罗依序为二至六祖;三论宗血脉及八宗纲要卷下则以文殊为高祖,马鸣为次祖,龙树为三祖。其中,龙树于第三世纪初出兴于南印度,作中论颂、十二门论,倡导无依无得中道正观之旨,而开本宗之基。提婆,南印度人,就龙树受法,尝论破外道、小乘;罗侯罗礼赞般若空观;梵志青目制长行,解中论颂;此外,婆薮开士注提婆之百论,佛护释中论,无著作顺中论,安慧作大乘中观释论,清辩作般若灯论释、大乘掌珍论,护法作广百论,月称造中论疏、百论疏。印度有关中论之释书凡七十余家,由此可知彼时流行之盛。
2、此宗传入我国,其派有二:姚秦时代由鸠摩罗什传来者,称为古三论;日照三藏于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传入之清辩、智光二论师之系统,则称新三论。其中,罗什译有大品般若经三十卷、大智度论百卷、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并译出龙树、提婆二菩萨之传,而奠定我国三论宗之基础。罗什门下,号称桃李三千,然高足仅得十人,即僧肇、道生、僧睿、昙影、慧严、慧观、道恒、道标、道融等。其中,僧肇作肇论,道生作二谛论,昙影作中论疏,道融作三论注。而以慧观、道生、僧睿等多弘法江南,僧肇、昙影、道融等则宣教关中,遂形成三论宗南北二学派。其后有昙济出,著有七宗论。
西元四○一年至四八○年之间,北派以无人才而渐趋消沉,南派亦因受成实论压迫而未能发展。六世纪时,有僧朗出,僧朗又称道朗,系高丽人,入关师事昙济,以破小乘得梁武帝崇信,稍振三论之势,惟此时多于山中修习止观,又因当时盛行成实论之研究,故少受外间注意。僧朗之后,僧诠继起,欲振三论之学风,然因当时流行地论、摄论等缘起论之法门,故僧诠所倡之三论亦受其影响,而异于罗什之旧说。僧诠门下有法朗、辨公、慧勇、慧布等四哲,其中以法朗尤为俊杰,奉陈武帝之诏,止住京都兴皇寺,大张讲席,常随之众千余人,门下有二十五人,而以嘉祥大师吉藏(549——623)最为特出。吉藏,金陵人,七岁即投法朗之门,彻研大小二乘之玄旨。三十三岁,止住嘉祥寺,大阐三论,着大品经义疏、中观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大乘玄论、二谛义、三论玄义、法华玄论、法华义疏等数十部,集三论宗之大成,此宗得入黄金时代(581——623)。吉藏以后,虽有智凯、知命、智实、寂师、慧远等高足继起,然因无卓绝之大师、无切实之行证,复受法相宗之排斥、思潮之变迁、学者之好异思迁、禅宗之盛行等因素影响,唐代中叶以后,本宗遂告沉寂。
又法朗之门下,另有慧均(作四论玄义)者,及系统不详之硕法师(作三论疏、三论游意),亦皆为一时之三论硕学。除上记古三论之正系外,另有傍系之四论宗,即以中、百、十二门论之外,另加大智度论,合为四论,而以之为其宗说之要典,倡此宗最著者为昙鸾。
3、朝鲜:于南北朝时复兴我国三论宗之道朗本即高丽国辽东城人,于其入关之前,已具有三论之素养。此外,日本钦明、推古朝代,由高丽、百济前往日本之贡僧,皆为通达三论与成实之学者,其中高丽之慧灌为吉藏之弟子,后为日本三论宗之鼻祖。可知高丽、百济之传入空论之义(属于古三论),为时甚早。
新罗之三论研究属于日照所传之新三论,乃伴随华严宗之传播而起。元晓系与法藏共受日照之新三论,著有掌珍论宗要、三论宗要等书。又依三国遗事卷四载,义湘曾由胜诠处得法藏之著书,授与门弟子,故知新三论之法义,亦有由义湘所传介者。此外,古三论学者之著书,在当时亦已传抵新罗。
4、至于日本,则系由吉藏之高丽弟子慧灌经高丽传至日本(625),此后其法孙智藏又来唐学三论学说,返国传布,形成元兴寺、大安寺二流派。唯三论入日本后,因与唯识竞争,已失其本真,如勤操、玄睿、隆海诸师以三论破唯识,袭用天台权实之说即是。
如果从时间而言三论宗在中国的弘传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1、传译时期:为东晋(401—441)时期。主要以罗什为主,有弟子僧肇、僧叡、昙影等人,主要以翻译经典为主。也是印度中观思想最早传人中国的历史见证,是三论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出现。
2、渐隐时期:为南北朝南齐(441—480)时期。自僧肇等人以后的一段时间,中观思想时隐时现,也无明显的师资传承。主要有河西道朗等人在关内讲说罗什的般若思想,没有明显的师徒相承关系。
3、复兴时期:(弘传时期)为南北朝梁陈(481—580)时期。此时有高丽(陈羯)僧朗大师在关中学习罗什的般若思想来建业讲学。南方此时正盛兴“成实”学,僧朗在钟山草堂寺讲说大乘中观思想,破斥成实为小乘思想,得到了梁武帝的崇信和支持,派遣10人从事僧朗大师学习三论学说。唯僧诠得其法门,僧诠传弟子法朗、玄辨、慧勇、慧布,其中法朗最为杰出。
4、大成时期:为隋及唐初(581—623)时期。法朗门下弟子众多,而以吉藏最为杰出。吉藏关于三论宗的著述有100多卷,为集三论之大成者,他将三论思想发扬光大,而这一时期也成为三论宗之黄金时代。
5、衰败时期:唐末会昌法难(624—840)以后,嘉祥吉藏数传以后,无人继承,义学无闻,三论一宗,逐渐衰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