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百科 > 佛教知识 > 正文内容

打坐

佛教知识  时间:2023-06-15   作者: 觉悟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打坐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定,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打坐
打坐

引证解释

  1.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种。闭目盘腿,手放在一定的位置上,断除妄想。 宋文天祥《遣兴》诗之二:“莫笑道人空打坐,英雄收敛便神仙。” 元杨暹《西游记·诏饯西行》:“京师大旱,结坛场祈雨。玄奘打坐片时,大雨三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冯京﹞虽读儒书,却又酷好佛典,敬重释门,时常瞑目打坐,学那禅和子的模样。”《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寺内僧堂明净,住持 圆觉和尚 正居中盘腿打坐。”

  2.泛指静坐。 宋张元干《蝶恋花》词:“歌舞筵中人易老,闭门打坐安闲好。” 元方回《寄许太初》诗:“句容破店无卧榻,一夜打坐如禅僧。”李广田《山之子》:“且随处是小桥流水……鸡鸣犬吠,人语相闻。山家妇女多做着针织,在杨树下打坐。”

姿势要点

1、双足跏趺

  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两种坐姿都可以采用,也可以在腿痛时轮换交替。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有人因为暂时不能打跏呋坐,在单盘的时候,下边这条腿放得很靠里,上面这条腿放上去后,膝盖是悬空的,其实这不是一个正规的姿势,因为上面的腿悬空,容易在盘腿时下盘不稳。首先要注意,整个人的身体就跟六和塔一样,是稳稳当当,由下往上是一层一层的,这是非常关键的。

  有些人怀疑,盘足静坐,不但对人体的健康有碍,甚至,反而因两足的血管被压迫而致病,所以静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现象。这是误解。其实,人体的健康,与腿和足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盘足曲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坐到某一阶段时,因为气到臀部沉不下去了,无形中脑神经紧张起来,心里就坐不住了。如果气从臀部通到大腿、膝盖,一节一节通下来,要经历过痛、痒、麻、胀、冷、热、最后等气一走通,痛麻就好了。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叉,所以把两足盘曲起来,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所以盘足曲膝,不但无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内经》中提到,婴儿的气是在两腿。人到了中年,两腿的力量就减弱了,腿的活动也无形中减少了,喜欢坐在沙发上,常常休息自己的两腿。到了老年,更不堪设想,坐在沙发还不够,两条腿还要翘在桌子上才行,因为人体是从脚下面开始衰老的,人的死也是逐渐进行的,由脚开始而上行。

2、脊直

  人在禅坐的时候,脊柱垂直是关键。臀部应垫一个两、三寸高的软垫,从大腿根部到膝盖是向下倾斜的,让两个膝盖触地作为支撑点,膝盖不可悬空,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然后包腿,包腰,包自己后面的风池穴。天冷的时候,有些人还需要包头。上体自然正直,不前俯后仰,百会穴与会阴穴成垂直一线,但务必放松自然,须知松则气顺,经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只有全身内外放松,才能给入静创造条件。屁股的姿势是微微往后外翘的,从侧面看,整个脊柱是在类似于屁股跟腿的中间的位置,坐着就像座塔,非常匀称。有的人喜欢在打坐的时候,靠着后墙,这样身体往后仰,就没有办法像塔一样。 身体坐的姿势不是垂直的,而是斜直,是往前面倾直,也就是说尾骨是悬空的。

  人身修行的特殊之处就在人身多直立, 笔直经纬与天地共振, 经脉有规律可循, 尚未完全紊乱。所以不能为畜类把脉, 因为其横生脉乱。身躯笔直不倾斜, 则督脉上乾清明, 下坤培藏, 升降有律, 任脉左右逢源, 箍束横固, 平定十方, 稳稳有度。

3、肩张

  两肩应舒张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禅的人在禅坐时,双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后摆,肩腋是内空的。从外看,肩是一条平行线;从后看,肩是圆的。

4、手结定印于脐下

  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随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于脐下。

5、头中正

  头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后脑稍微向后收放,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头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条中空的直线,这时候最容易昏沉。人生于天地之间,本身是天地之间一灵物。由于这个中线的歪斜,天地这股正气,就落不到你身上。

6、双眼微闭

  打坐时,先把两目定住了,然后再慢慢半闭眼睛,闭眼目光勿下垂,把两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规矩。若是两眼向下看,绝对不能得定,只是坐着休息罢了。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眼睛看到前面一米远的距离,这是最标准的。如果看得太远的话,就有点抬脖子了,如果看的太近的话,就有点低头了,所以说一米远的距离是最合适的,你要感觉到这个鼻子和这个肚脐形成一条线。

  普通人打坐起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都很低视向下面看的,眼珠子,不对。下沉一片无明中,而且心思更乱。 眼睛好像向下面看的那样,就是后脑的视觉神经跟著向下拉,影响了大脑,反是不得安详、不得清净。所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眼睛眼珠子平视,闭著眼皮没有关系,眼珠子也是平视。平平的不向上的,也不低下来,然后眼皮闭上,眼珠子摆正,不低下来,不向下,不向上,平正的,眼珠子还是向前面看,然后不看了。

  看世界上任何的东西,要轻松不要严重,尤其眼睛要会看东西,一般人都要看花,看风景,把那个神,眼神看到好的花,都盯到花的上面去,错了。像杭州风景那么美,你出去看风景啊,叫风景跑到你眼睛里头来,看花要把花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头来,看山水要把山水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头来,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放到花上,它没有用处,你也没有好处。打坐时,闭上眼睛也不要用力看。

7、舌舔上腭

  舌头前半部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在修道被称为“搭桥”。搭什么桥?人身有365个大穴,对应地球公转太阳一周。地球公转太阳一周是365天,易数以9为最大,以9归真,所以人身每个穴位应填满9口真气。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六刻钟,每刻钟二十分钟,即每二十分钟为一座。人坐禅时,六根清静,心志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时,每一刻钟能化一口真气。当真气化生时,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时,会化成一口清而甜的津液(口水),把这口津液渡咽下去,胜过服一支人参,补益身之四大五行五脏六腑,推动百脉千经。

  这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从头顶起,从脑下垂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从头顶下来,也就是俗称的“甘露灌顶”,吕纯阳诗中有“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表达这个境界。此时应用吞律法将津液吞入腹内。即舌顶上腭不动,伸直舌头,将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喷呛时引颈吞下。这样引吞,可直接入任脉,化为阴精,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

  如果化生的津液多,说明你这一座是有效的,如果玉液没有,说明散乱或者昏沉,没有多大效果。比如人的思想散乱一天,一天口都是干的。人睡觉睡一天,口也是干的。只有心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时,真气元气才能化生。初坐禅时,未入真定前,如果心处于不散乱又不昏沉时,一刻钟能化满满一口玉液。

注意事项

  1、入手下静,先绝食腥荤香辣之物。盖腥荤之物,味主沉浊,食之必至后天之气粗,而难伏。香辣之物,性主轻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气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荤香辣,专持清斋素食淡饭,以除原味。不食过饱,过饱则伤神。不食过饥,过饥则伤气。此节饮食之道,不可不知。

  2、静坐时心摇则气散,修了一点点精气神,不仅会从夫妻生活方面漏掉,还会从六根漏掉。眼睛看多了是一种“漏”、耳朵听多了也是一种“漏”、嘴巴讲多了更是一种“漏”!六根都会漏。为什么强调修行人上来第一步,就要关闭六根呢? 当六根关闭以后,精气神才会自动进入任、督二脉以及回到中脉里边。

  3、打坐时面带微笑。

  4、静坐胡思乱想时,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数呼吸,不数入息,只数出息。当你数出息的时候,你把所有的一切,连自己的生命,一切烦恼、病痛,跟着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体里头生瘤、生癌,让它一齐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这样数息,身体马上就轻松了。

  在道家的《阴符经》上,有一重要口诀——“禽之制在气”。就是说练者妄念纷纷,思想不能专一,是因为你的气在散乱,气乱则心乱。所以修习禅定主张先练气,修习者用意念守住呼吸,把呼吸调顺了,心自然就不会再散乱。社会上许多人练多年,还是身体经常出毛病,追其原因就是自己体内的气息调顺不好的缘故。道家还有句至理名言:“天地玄珠,万气本根”。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气的重要性,任何人无论体格多健壮,体内的气息若不调顺,即是大病来临。可以说,在身心的配合下,气息能够发生万种变化。

  第一种:由一数至十,再由十倒数至一,如此反复,做到呼吸时只有数字没有其他杂念。(1、2、3......10、9、8 ......2、1......)。

  第二种:由一、二......按次计数下去,数到最后,这中间并没有杂念妄想,数字并没有差错,心念配合呼吸也就是初步的成功。

  (1、2、3、4......99、100......1、2、3、...99、100)。

  有一点必须注意:心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只应在鼻端这一带区域觉知呼吸。

  数的过程呼吸对于风大的感受分别为风→气→息三个层次。开始时,呼吸粗,称之为风,静定后,呼吸较细,称之为气。再进一步,身心宁静,只有感觉自己内在呼吸,却听不到呼吸声音,这就是息。到了息,就不要数了,即进入随。 静坐数息时,呼吸自然,身体要放软,耳朵回转听自己呼吸。如在闹处修,听不到呼吸声,便用感觉来听。

  5、日中一食可以辅助打坐入定。过了中午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吃了食物会使人阴气加重,早晨是天食,中午是佛食,晚上是鬼食。过午还食会使胃和大小肠内堆积垃圾,所以,过午不食,是清肠的最好方法,因小肠和心互为表里,肠清则心清。吃饭过饱或过了中午还吃饭,会使经脉不通,经脉不通,则身疲困乏、心地闭塞,心地闭塞,则道业荒废。若5-7点吃晚饭,则使肾经不通,无法后转上升起命门火,形成污秽之精,助长爱欲,接着7-9点使藏第八识之心包经不通,无法清除心脏周围邪气。久之,正居其内的心不能主神明,大脑思维被心包内之邪气所控制,接着9-11点三焦百脉不通,11-凌晨3点胆肝负担重,解毒换血功能下降,严重时影响睡眠。到了第二天凌晨寅时,阳气不易升起,到了卯时,肠道淤积的浊物难以排除,在体内形成毒素,进入血液和脏腑百骸,到了辰时巳时的最佳吸收营养阶段不思饮食,形成恶性循环,到了午时心负担重,阴阳相交不利。

  6、打坐会走火入魔吗?有些人怕坐禅时走火入魔,呵呵,说句实在的,一般人还没有资格达到那个可以使你走火入魔的境界。我们最多出现幻觉使你神情恍惚(好比睡眠做梦),这些都是小儿科,不要把它当回事。

  一般初学静坐的人,往往发现自己的思虑营营,非常杂乱,甚至,比起不静坐的时候,反而更加烦燥、不安;因而更加恐慌,认为自己不应该“静坐”,或者加上武侠小说与民俗神话等的传说,恐怕“静坐”会“走火入魔”。其实,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头上安头,错加误会,构成心理上的阴影。说到静坐,真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同时也正好暴露人类智能的大弱点。一个人的生命需要休息,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也是无可否认的真理。

  但是一个人开始练习从坐着的姿态取得休息,便会引起很多大惊小怪的说法,所谓“那是修道啦!打坐啦!灰心厌世啦!走火入魔啦1等等似是而非的观念。

  其实睡眠休息的状态是卧倒的姿态;静坐休息的练习,只是坐着的姿态,和睡倒不同而已。 其所以加上这些许许多多的名词和观念,都是人们传闻失实,或者以讹传讹的零碎知识,无形之中凑合心理的好奇或心理的恐惧作祟而已,它与静坐的本身又有什么关系呢。

(0)
0%
(0)
0%
  • 上一篇:施食
  • 下一篇:没有了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