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专题 > 忍辱 > 正文内容

什么是忍辱?

忍辱  时间:2022-01-02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什么是忍辱

什么是忍辱

忍辱是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一。是非常重要的佛教修行内容。对于忍辱经典有非常详细的定义。

所谓菩萨自信业报。于诸一切不饶益事心不嗔恨。若骂若嗔若打。一切恶事来加其身。不生报心。不怀结恨。若彼求悔应时即受。不令他恼。不求他求。不为有畏。不为饮食而行忍辱。于受他恩不忘还报。观世自在。是名忍辱波罗蜜。——《解脱深密经》
 

因为相信因缘果报,对于一切对自己不利、有损害的事情,不生嗔恨。比如辱骂、击打、仇恨等等,一切恶事加身,不生报复心、不怀嗔恨。如果对方忏悔,则立即接受,不会令对方烦恼,也不会有其他的要求。不希望或者造成他人畏惧自己。也不是因为养家糊口忍气吞声,那不是忍辱。对于他人的恩情不忘回报。这叫忍辱婆罗蜜。

当然末法众生忍辱是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情,属于二十难之一。由此更知忍辱的可贵。

被辱不嗔难。不忍小忿,则兴诤端,非理相干。能以情恕,斯亦难矣。——《四十二章经》

 

忍辱的重要性

《维摩诘经·佛国品》说: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则成就三十二种庄严,无量众生来生其国。可见忍辱的重要性。为什么会这样呢?

 

忍辱四相者。谓诸菩萨修行忍辱能断不忍。忍所对治。是名第一。即此忍辱能作自己菩提资粮。亦即能作同事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由此忍辱济自他大怖畏事饶益自他。是名第三。由是因缘能令菩萨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无多离隔。无多忧苦。于现法中。临命终时心无忧悔。身坏已后生于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是名忍辱威力四相。——《瑜伽师地论》

 

因为忍辱可以断除嗔恚,能做菩提资粮,摄受成熟有缘众生。能因此令自己和他人,远离大怖畏之事。能于来世没有怨敌,没有隔阂、心无忧苦。最关键是临命终时心无忧悔,生于善趣。故此忍辱是大乘佛教修行菩萨道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关系到修行的资粮、众生度化、临终往生等等方面。佛教曾有一生向善,临终因小事心生嗔恚而堕恶道的故事。忍辱的重要与关键可见一斑。

 

善男子当知生死涅槃。悉皆平等以无分别。是名安忍波罗蜜多。复次若有愚下狂乱众生。来骂辱者安忍受之。譬如醉象难可禁制。应以铁钩而调伏之。嗔心醉象亦复如是。以忍辱钩而制御之。令其调伏名为安忍波罗蜜多。复次若诸有情。为彼三十六俱胝天魔鬼神药叉罗刹。而来侵害菩萨。唯将安忍波罗蜜多能破彼军。乃至八万四千烦恼怨贼欲摧伏者。亦以安忍而除灭之。非唯如是天魔大军烦恼怨贼。乃至极下微小怨贼。亦以安忍而调伏之。是名安忍波罗蜜多。——《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忍辱的本质是了达生死涅槃、一切平等。故此如果遇到愚痴狂乱众生,嗔恚愤怒,如同喝醉的大象作乱一样,这时能够调伏他的唯有忍辱波罗蜜。唯有忍辱婆罗蜜能破魔军、烦恼贼。

忍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诸恶,能于众中现奇特事。忍能守护,令施戒不毁。忍为大铠,众兵不加。忍为良药,能除恶毒。忍为善胜,于生死险道安稳无患。忍为大藏,施贫苦人无极大宝。忍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大智度论》

 

忍辱为一切出家众之力。能降服诸恶,能于大众中展现奇异的效果,能守护诸戒。忍辱如同铠甲,让兵刃无法损害身体。忍辱是良药,能去除恶毒。忍辱时善胜,能于生死险道中安稳,没有灾患。忍是宝藏,能布施贫苦众生殊胜宝物。忍辱时大船,能载你达到涅槃彼岸。

 

《大宝积经》:

忍辱十力本,诸佛神通原,

无碍智大悲,皆以忍为本。

四谛念正勤,根力觉道分,

皆以忍为本,何智不修忍?

我于波罗奈,转无上法轮,

亦以忍为本,诸佛常赞忍。

汝等亦应修,空忍无生灭,

法相常尔,乃得佛功德。

忍是诸佛十力之本,诸佛神通之源。大悲智慧忍为根本。诸佛转大法轮,亦以忍为本,所以大家应常修习忍辱,才能得佛功德。

 

忍辱的分类

生忍与法忍

羼提,此言忍辱。忍辱有二种:生忍、法忍。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行法忍,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愿;譬如人有目、有足,随意能到。菩萨若遇恶口骂詈,若刀杖所加,思惟知罪福业因缘诸法,内外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以三法印印诸法故,力虽能报,不生恶心,不起恶口业;尔时,心数法生,名为忍。得是忍法故,忍智牢固,譬如画彩,得胶则坚著。——《大智度论》

 

1.生忍︰生忍能得无量福德。生忍是我们前面所说忍辱。

2.法忍︰法忍能得无量智慧。如果是因为思维因缘果报、业力罪福,毕竟为空,无我我所,因此而不生恶心,不怀嗔恚,不起恶业。这叫法忍。这是更为深入的忍辱。

具足两者则是福慧具足,所愿皆满。
 

世忍与出世忍

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嗔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忍。——《优婆塞戒经》卷七

忍耐世间种种痛苦,称为世间忍。能够忍耐佛法修行,难忍能忍,难施能施,难行能行。则是出世间忍。

 

善男子,菩萨安忍,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安忍?谓有漏忍,缘诸有情有取有相,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所发起忍,依自诸色、声、香、味、触所发起忍,有发趣忍、无堪能忍、力羸劣忍、弃众生忍、有诳诈忍、矫悦他忍、不为利乐诸有情忍,是名菩萨世间安忍。如是安忍,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云何菩萨出世安忍大甲胄轮?谓无漏忍;一切贤圣大法光明,普为利乐一切有情,无染著忍;永断一切所作事业,语言、因相、文字、音声、行依处安忍;修此忍故,能断一切三结、三受、三相、三世、三有、三行、三不善根、四种瀑流、四扼、四取、四种身系;修此忍时,心意寂静,是名菩萨出世安忍大甲胄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世间忍辱又称有漏忍。是有所执著,从善恶业报的角度,不是为了利益众生为目的,为了自己积累福德发起的忍辱。这是声闻、缘觉乘所修的。这叫世间忍辱。

出世间忍辱,又称无漏忍。为了从利乐有情角度出发,无染无著,断诸有为,而行安忍。修这样的忍辱时,心意寂静,这称为菩萨出世间忍辱。

 

三种忍辱

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法忍——《解深密经》

忍辱从具体内容上,可分为三种。一是忍耐仇怨侵害。二是忍受诸种痛苦。三是坚持体悟正见。

 

清静忍

所谓安受訾辱清净忍护诸众生故,安受刀杖清净忍善护自他故,不生恚害清净忍其心不动故,不责卑贱清净忍为上能宽故,有归咸救清净忍舍自身命故,远离我慢清净忍不轻未学故,残毁不嗔清净忍观察如幻故,有犯无报清净忍不见自他故,不随烦恼清净忍离诸境界故,随顺菩萨真实智知一切法无生清净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境界。——《华严经》

 

为了保护众生,则忍辱指责侮辱斥骂。

为了保护自他,则忍辱刀杖加害。

其心不动,则心不生嗔恚。

宽容,则不苛责卑贱。

 

救护,舍身能忍。

远离我慢,则不轻末学。

观察如幻,则不嗔清静。

不见自他,对侵犯则无报复。

 

远离诸境,则不随烦恼。

随顺真实智慧,了知一切法本自无生,则入一实境界。

 

忍辱的表现

谓忍辱有三种行相,即不忿怒、不报怨、不怀恶。——《瑜伽师地论》

忍辱有三种表现:不愤怒,不报复,不怨恨。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