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性法师讲述
这篇经文很短,才二百四十四字,是念佛法门中非常重要的开示。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详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全经共十卷,六万多字。本章出在第五卷末,佛问诸菩萨及阿罗汉,当初修行,在十八界中,从那一法入门?时有二十五位大菩萨、阿罗汉,各各叙说自己最初修行入门的下手功夫,即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大势至菩萨在二十五圆通中,列第二十四位,属于根大圆通,观世音菩萨为最后第二十五位耳根圆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在楞严法会上,似乎并不重要,但对念佛人来说,却不可或缺。
现在大家所看的书,是民国初年台州府(即天台山)静权法师受邀于上海功德林为念佛善信所说,时间是民国三十六年国历三月二十五日,听众中有人将其笔记,很早就印成讲义流通,我收集了一百多本,预备将来讲时可用。因文少,若单印经文,只一张而已,虽然看起来很方便,但很难保管。我多年前曾在某地方讲经,因为时间短,只三天,选一最少字的经,印成一大张,没料到,经讲圆满,竟有人随手乱丢,也有人拿去包糖果,本图方便,反成亵渎法宝。有了这次经验,以后,短篇经文,不敢再印单张。
这本虽是讲义,大家听的时候,看正文便可,讲义留待自己有时间再研究。主要是第五页有印光大师书写的经文,为一代祖师的墨宝,也有人将其影印放大,弥陀殿中裱框,挂在前面左边墙上的就是。我讲并非全照讲义,当然,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这篇经文,讲的人不多,若非听楞严经,或许很难有机会听到。现在,先把经文念一遍: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经文念一遍,对全文大略有个印象,再解说。下有‘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季夏常惭愧僧释圣量书’字。‘己卯’农历六十甲子的己卯年。‘季夏’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第一个月谓孟,第二个月仲,第三个月叫季,譬如春天,正月叫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四月是孟夏,五月仲夏,六月季夏。这篇经文是印光大师在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夏天时写的。‘常惭愧僧’印光大师自谦之词,说自己德学不足,时常心怀惭愧的出家人。‘圣量’法名。字印光。依中国佛教习惯,法名又叫内号,师长才用,字号是外号,一般人方称,因此,大多数人只知印光,不知圣量,念佛圆通章裱挂在弥陀殿,常有人问我:圣量是谁?释圣量即是印光大师,后人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祖一生非常注重弘扬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老人家认为净土三经,尤其阿弥陀经教人持名念佛,一日至七日得一心不乱,并未详示持名方法,无量寿经也只说念佛好处,本章对持名念佛有相当完整的开示,故自印祖提倡后,一般净宗道场都有读诵解说,与普贤行愿品,净土三经,合称净土五经。文字比心经少,净土行者若忙,没空念阿弥陀经,也有人将其当日课,每天读诵。
现在我照经文用讲话的方式说一遍,加深大家印象,再详细解释。当时楞严法会上,释迦牟尼佛要弟子各说亲证境界,有二十五位菩萨、阿罗汉自我介绍,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之地、水、火、风、空、识,都有阿罗汉、菩萨说明,其中耳根是留在最后(根大圆通之后)。识大之后,由大势至菩萨说明根大圆通,随弥勒菩萨后,即从座起,介绍自己亲证念佛三昧的经过。
‘大势至法王子’,法王子是菩萨的通称,‘与其同伦’同伦,共同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的同道,‘五十二菩萨’五十二非五十二个,而是借、住、行、向、地、等觉,再加十信前的干慧地,共五十二阶位,每一阶位都有无数菩萨,跟随大势至菩萨,参与楞严法会,闻佛说法。五十二阶位的无数菩萨,随大势至菩萨‘即从座起’即刻从座位上起来,到佛法座前‘顶礼佛足’,向佛行最敬接足礼,‘而白佛言’合掌禀白释迦牟尼佛,自述亲证三昧的情形,下之经文,都是大势至菩萨讲的话。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我回忆过去无量恒河沙劫以前,有位佛出现世间,名叫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一大劫中,先后有十二尊佛出世,连续相继在世间教化众生,最后一尊,名叫超日月光佛,就是我初学时的亲教师。‘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超日月光佛教我修念佛三昧。怎么修呢?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譬如有甲乙两人,或张三、李四两人,张三念念不忘李四,李四早已忘了张三,这两人纵使重逢,相见不相识,如同未见般。‘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假使反过来,两人常相忆念,思念深切,不只今生今世,纵经多生多世生死流转,也如影随形,决不会分开。这比喻什么呢?专念者如佛,专忘者如众生,佛念念不忘众生,众生却不念佛,假使众生念佛,如佛念众生般,则如影之随形,永不舍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再比喻说,十方诸佛,悲愍怜惜众生,像慈母想念儿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若为人儿女者,弃父母不顾,浪游他方,慈母虽日思夜念,又有什么作用呢?‘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倘若儿女思念母亲,也像慈母忆念子女一样,舐犊情深,别说今生,纵使经历多劫,也不会失散分离。
以慈母喻佛,子女喻众生,佛是众生大慈悲父,超过世间父母千万亿倍,常怜念众生,众生常不领情,不肯念佛,故不相见。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假若众生心,能真切的忆佛、念佛,或现前今生,或临终,或将来必定可以见佛,亲近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离佛不远,就靠忆佛念佛,不必借用他法,自然破迷启悟,心开见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又比喻说,好像香店作香卖香的地方,进入其间,久受熏习,自然身有香气,常忆佛念佛,以佛之法身香、智慧香庄严我们身心,便可转凡成圣,这就叫作‘香光庄严’。香光庄严就是念佛法门的名称。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我在因地受超日月光佛教诲,即从念佛下手用功,以念佛心,念到一心不乱,亲证无生法忍,为不退转的等觉菩萨。‘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现在来此娑婆世界,用我念佛修行法力,摄受念佛之人,引导归向西方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世尊问我如何修行,而得圆通?我和前面二十三位菩萨、阿罗汉不同,他们各各有选择,或从眼根入,或从身根、意根入,或从色等六尘,眼、耳、鼻等六识入,或从地、水、火、风等六大入,我无选择,不固定一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两句是最重要的宗旨纲领,念佛如何念?都摄六根念,净念相继念,能这样用功,就能得念佛三昧,我认为这是断烦恼了生死、证圆通的最好方法。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收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使向外境驰求,只守住一句弥陀圣号,精进努力,让念佛清净之念,相续不间断,照这种方法修行,一定能证圆通,得三昧,开智慧,超三界,究竟成佛。
先销文,让大家对经义有些概念,才不会摸不著头绪;心理有个谱,像盖房子,地基打好了,再依文字作较详细的解释,只比销文详细些,不是很详细,若细说须花不少时间。
先解释题目。‘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际上,应该是六根圆通之根大圆通。一般经典将宇宙万有分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没有根大,楞严经讲七大,‘根’或说‘见’。地、水、火、风、空、见、识。见大,本是眼根对色尘,看见的见。为什么六根圆通称见大呢?因六根所对的境界,各各有见闻觉知,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舌、身曰觉,在意曰知。六根对六尘,各有其见分,念佛就是从收摄六根的见分下手,因此,见大不单指眼根的见,而是六根对六尘,发生作用时,都有见闻觉知的见分,也是唯识家所说之四分,外境为相分,能照境起分别的是见分,见分后有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对相分,即心对境,六根对六尘时,不生妄念,完全将见分归趣于佛号中,称为见大,约六根言,则属根大。
楞严经是简称,古德认为当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才不会与另外一部楞严经混淆,藏经里有‘首楞严三昧经’,也是讲修定的方法,不阅藏者不知,一般提到楞严经,都以这部十卷经文的为主,流通广,寺院早课楞严咒出于第七卷,本篇在第五卷末。也有称作‘大佛顶经’的,易与密部许多佛顶经混乱,因此,古德认为国人好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比较妥切。
‘大势至’待经文时再解释。贤首宗释经题,另有一种‘作对式’的讲法,就是把经题内所含的意义,配合相对的道理解释,挺有意思。若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十三个字,约法义,可分为四对。楞严经是总,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别,谓‘总别一对’。楞严经是总题,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别名,和其他不同,故曰别。别题中,又有第二对。依贤首宗,习惯将经文分为‘能诠之教’,诠,显也。念佛圆通章的章,为‘能诠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是‘所诠义’,即经文所诠释的道理,属‘教义一对’。大势至菩萨念佛是修因,圆通是果,从所诠义中,又分出‘因果一对’。修因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又可分第四‘人法一对’,大势至菩萨,是能修之人;念佛,为所修之法。所以,题目中共有总别、教义、因果、人法四对。
题目除‘楞严经’三字外,其他在经文中都有,不提前说明。‘章’为后人所加,因十卷楞严经,六万多字,并没分品,既未分品,单录这段经文,就称作另外一章,讲念佛得圆通的方法,由大势至菩萨修成,故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现依经文解释: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讲义叫作‘经家叙语’,结集经典者,说明当时大势至菩萨,要禀白释迦世尊,关于念佛圆通道理时的恭敬礼节。
‘大势至’菩萨名。大家都知道,是西方三圣之一。西方三圣,中间为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大势至菩萨(以佛左右为主)。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众生有深因缘,所谓‘家家观世音’,无人不知,不管个人信仰如何,对观世音菩萨如何称呼,大家都知道菩萨寻声救苦,大慈大悲的精神,在中国佛教里,感应最多,经典除普门品广为流通外,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观世音菩萨时,也有观世音菩萨对其开示的一段经文。楞严经第六卷开始,约有半卷的文字,介绍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的经过,及三十二应、十四无畏等功德。而大势至菩萨,除了念佛圆通章外,并无专门经典,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念佛圆通章,专门开示念佛方法,极其简单扼要,明朝以前,较少流通,明末,讲说楞严者多,注解也多,渐渐广为人知。崇祯年间,天台宗正相法师,单就此章作解释,谓‘念佛圆通章科解’,现存卍字续藏。清朝初年,贤首宗一位伟大的续法法师,著有圆通章疏钞,最为详细。可见明末清初,已有弘传,往后直到民初,印光大师倡导,净宗道场才广为弘宣。从前,我也曾在念佛道场或佛七时讲过。
‘大势至’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何以名为大势至呢?思益梵天所问经(简称思益经)大势至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大势至菩萨说,我举足所到之处,大千世界及魔王宫殿,都会震动,因此,名为大势至。显其威德神力不可思议!
观无量寿经中,观大势至菩萨的经文说:‘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这位菩萨,行走时,十方震动,坐时,极乐世界七宝地动。我看经看到这儿,觉得大势至菩萨行、坐之时,极乐世界众生如婴儿躺在摇篮里,大概很舒服吧!其实,这只是说明菩萨有此能力,并不是非震动不可,或许是随缘震动,我们不会有感觉,不必紧张。
另有一名为‘得大势’,悲华经云‘得大势菩萨’,得到广大势力的菩萨。又说:得大势菩萨于宝藏佛前发愿:‘愿我世界与观世音,等无有异,o’希望将来成佛时,世界和观世音菩萨一样。实际上,这两位菩萨以世间话说,就是师兄弟,观音菩萨如大师兄,大势至菩萨是小师弟,是阿弥陀佛左辅右弼的大菩萨,助佛教化。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虽称无量寿,但是,是有数量的无量,凡夫、二乘所不能知。将来入灭,观世音菩萨示现成佛,名普光功德山王佛,和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入灭后,大势至菩萨成佛,名善住功德宝王佛,接续观音成佛,在彼土教化众生,故发愿国土与观音菩萨无异。宝藏如来为彼授记:‘由汝愿取大千界故,今当赐汝为得大势。’因你愿力,将来成佛,世界与观音同等庄严,所以,为你授记,名叫得大势。得广大威德势力,成就庄严净土。
又名‘无边光’,打七大回向,礼西方三圣时,大势至菩萨为‘无边光炽身’。无边光也是出自观无量寿经,经云:‘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以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众生有缘,得光照触,能离三途之苦,得无上道力,所以,名叫无边光。一人具三种名号。若按本章经义,为何名叫大势至呢?古德解释说:‘能念大势佛(即超日月光佛),能摄六根妄,能接念佛人,故名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由大势至菩萨发起,表修念佛法门,能使众生开发广大智慧,出三界诸苦,成就常乐我净的涅槃妙果。
‘法王子’是通号,凡等觉菩萨,荷担如来家业,皆可称作法王子。法王,指佛,法华经云:‘佛为法王,于法自在’。王者,自在义,究竟成佛,一切法无不了知之义,不是领导管理。菩萨如太子,将来成佛,续佛家业,为佛真子,名法王子。悲华经云:弥陀、观音、势至,于久远劫前,三位同生一世,当时,阿弥陀佛是转轮王,观音为长子,大势至是次子,多生累劫,不离左右,一起自行化他,故称法王子。现则弥陀为法王,将来观音成佛,势至为补处菩萨,观音入灭,彼示现成佛,续化众生,今为等觉,称法王子。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和其共修的同伴。‘同伦’同类也,有两种意思:一、自行同类——五十二位皆修念佛法门。二、化他同类——度生的方法、时节因缘等,也与大势至菩萨一样。
‘五十二菩萨’即五十二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位,另一阶位,古德都认为是十信位前的干慧地。因根据楞严经说,干慧地之后,才证初信。这种讲法行得通,因经中并未表明五十二位的特定位次。也有认为是信、住、行、向、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等觉没错,妙觉则不妥当,因妙觉乃佛之尊称,成佛叫妙觉,现将佛视作菩萨,把佛降为菩萨,这种讲法不正确;且大势至是等觉,怎可与妙觉佛果同等呢?也不合理!
以我个人看法,楞严经不是说五十二位,而是五十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在十回向后,初地前有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的四加行位,唯识家也这么说。我个人认为若不将干慧地纳入,从十信起,把四加行合为一地,作一个加行位,再加等觉,为五十二位,也行!本章出自楞严经,这种说法并不相违。楞严经虽讲干慧地,只视为初信的前方便,并没拿来建立阶位,古德纳入也可,但也可以把四加行列入,因楞严经四加行,皆称为地,四加行为一地,等觉为一地,合成五十二位也可以,这是我个人的看法,相信能符合经旨。五十二个阶位是通途说法,楞严经第八卷开始,十回向后便谈到暖、顶、忍、世第一,五十五位。
五十二阶位的菩萨,究竟有多少?不清楚。因同修念佛法门,功夫深浅有别,或证十信,或证十住,或十行、十回向,或证加行位,或属十地,最高是等觉位。这些菩萨‘即从座起’,马上从座位上起来。什么时候从座起呢?弥勒菩萨说识大圆通后,大势至菩萨率领同行菩萨,即刻从座位上起来。‘顶礼佛足’五体投地礼佛。印度习惯,礼佛时,头顶触地,双手翻掌,表接佛足,谓之头面接足礼。人最宝贵的是头顶,双脚踏地最为卑下,以人最尊贵的头顶,接托佛足,表至极虔敬,这样讲,才不会有语病。有人解释说:以我最尊贵的头顶,礼接佛最卑下的足底,这就有语病了,佛足既然卑下,为何要礼拜呢?这种注释不恰当。‘而白佛言’禀白释迦牟尼佛,说出下面的话来。长辈对下辈讲话用‘告’,下对上曰‘白’,古时长幼尊卑分得很清楚,不像今人随便。‘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三句,表对佛之恭敬,以身、口、意三业清净禀报世尊。下之经文是大势至菩萨向佛报告,修念佛法门,证得三昧的情形。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
‘我’大势至菩萨自称。我回忆过去久远劫前。‘恒河’,新译殑伽河,此云天堂来,水源地高,如天堂流下来般。我们中国有黄河,源自高处,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印度人视恒河为福河,认为时常饮用沐浴,可以消灾获福,直到现在,还是如此。世尊常在恒河两岸说法,大家都知道恒河沙细且多,所以,佛讲到多数,常举恒河沙作比喻。‘恒河沙劫’一沙喻一劫,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无量劫前。‘劫’梵语劫波,此云时分。时间最长叫劫波,最短称刹那。劫有大、中、小三种,如人寿从十岁算起,每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止,是为一增,再从八万四千岁起,每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止,为一减,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一小劫,有人照这种算法算过,等于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世界形成须一个中劫,形成后让人居住也是一个中劫,渐渐变坏,到究竟灭尽,各须一个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也就是世界成、住、坏、空一遍。大势至菩萨回忆过去,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大劫以前,可能也在娑婆世界,大家听过无量寿经,经中说观世音与大势至,都是在此土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有佛出世,名无量光。
或许也是娑婆世界,有一尊佛出现世间,名叫无量光。过去诸佛,同名的很多,不只一位,阿弥陀经六方礼赞的西方世界里也有无量光佛,是同名佛,不是指阿弥陀佛。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十二尊佛相继在一大劫中,出现世间,第一位名无量光,最后一位名超日月光,中间十尊佛,没有列名。古德皆依无量寿经,将弥陀十二个别号,当作十二尊佛,也可能是同名吧!无量寿经里,第一名无量光,第二无边光,接著无碍光、无对光、炎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前后佛名相同,中间或许也一样吧!?但这儿是‘十二如来,相继一劫’,第一位入灭,第二位接著出世,如是十二位,相续不断,教化众生,不是指同一尊佛之别名,而无量寿经,是讲阿弥陀佛又具此十二种号,二者不可混淆,误认为是同一尊佛,在此,是十二尊佛,只不过名字相同而已。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彼佛’指超日月光佛。前十一位或许曾亲近过,但此主要指第十二位。超日月光佛教我修念佛三昧。
平常说念佛有四种: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实相乃通途的修行法门,因此,蕅益大师解释楞严经到念佛圆通章时,把念佛分成三种说明:一、念自佛,二、念他佛,三、双念自他佛。‘念自佛’就是实相念佛,念自己本性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便是实相理体,如禅宗参自家本来面目,法华经之‘求证如来实相’,都属实相念佛,即念自佛。‘念他佛’如念阿弥陀佛、药师如来、观世音菩萨等,有念之对象,对方是教所念,谓念他佛。念自佛,也念他佛,两种并修,是‘双念自他佛’。观想、观像都出自观经。本章著重于持名念佛。
约通途论,菩萨从初发心到等觉,没有不修念佛法门的,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亲近文殊菩萨,文殊教发菩提心后,往南方参德云比丘,第一位善知识就教他修念佛法门,五十三位善知识参圆满,最后普贤菩萨,教修十大愿,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菩萨道从始至终不离念佛法门。不离的原因,大智度论和十住毗婆娑论都说:初心菩萨,犹如幼鸟,只可缠枝,在树枝间走跳,不能翔空致远,因此,不可离开母鸟。比喻初心菩萨,不能离佛,要常念佛、亲近佛,否则,道业难成。
大势至菩萨初发心时,超日月光佛就教他修念佛三昧。‘三昧’属旧译,新译三摩提或三摩地。修行成就定功,心不散乱,如水澄净,不生涟漪,与所修法门,打成一片,谓之三昧。念佛者,心与佛相应,念念不忘佛,事理圆融,自他不二,能所双亡,便是证得念佛三昧。
在四种念佛中,现约持名念佛言,因初学凡夫,依持名念佛较易入门,持名也有事念、理念的差别。所谓事念,即以心为能念,佛为我所念,心唯佛是念,心与佛不相舍离。古德说:事念的修持,要做到内心只有一句佛号及净土之依正庄严,除此外,不缘其他杂念。念佛,念念从心起,从口出,从耳入,字字分明,轮转不息,相续不断,不昏沉,不散乱。若念久口干,则心念口不念,宁可心念口不念,切莫口念心不念,若口念心乱,得不到利益,假使能做到这种程度,事念就达成了。进而念到心佛一如,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不一不异,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的当体就是阿弥陀佛,除此外,没第二念,即是到了心佛一如,自他不二的理念境界,事念理念达成,就得念佛三昧,入此甚深正定中,便能开发妙慧,断烦恼,了生死。念佛的人,临终起码要有降伏妄念的功夫,贪嗔痴不起现行,正念分明,切愿求生,除圣号、切愿外,更无他念,才是事一心境界,往生便无障碍。这只是初步,若论彻底,要做到理一心,断见思惑,方是究竟。凡夫处于五浊恶世,要做到这等功失,谈何容易!声闻最利根须费时三生,钝根六十劫,才能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果。假使能破除见思惑,不往生也能了生死。因此,念佛法门的殊胜处,在只须伏惑,烦恼种子不起现行,正念分明,心不颠倒,就能往生。但功夫要在平时,否则,欲求临终正念分明,愿力现前,无所障碍,非常困难!下用比喻,说明念佛方法。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譬如有甲、乙两人,本是朋友,甲专念乙,乙不念甲,完全不记得甲,这两人,纵使相遇,等同未遇,见面如同不见,甲虽见到乙,认识乙,乙却不见不识,原因是乙根本忘了甲。这比喻佛常念众生,时时在众生心中显现,但众生不念佛,不认得佛。十方诸佛,殷念众生,怜愍众生,刹那不舍,可惜,众生迷于五欲,背觉合尘,一点也不肯回光返照,佛虽现前,视若无睹,当面错过。其实,诸佛菩萨常在世间,只因众生不相忆念,所以‘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俗话说:‘遇仙不识仙。’佛菩萨虽常示现世间,但一旦被识破,则去无踪影。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在第四种上说,佛开示菩萨及大阿罗汉,若示现世间度化众生,身分暴露,不宜久住,恐众生生爱著、邪见,反弄巧成拙。所以,真正佛菩萨示现,绝不会自暴身分,只有邪魔外道,才会自称某佛某菩萨化身。大家若碰到这一类情形,当知其虚假不实。中国佛教史上,有许多示现事迹,结果都是如此,除非如宋朝济颠和尚,示疯颠相遮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摸不透,猜不著,可稍许久住,若示如常人,一旦被知,绝不稍留。如唐朝之寒山、拾得、丰干,丰干禅师是弥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平日疯疯颠颠,有如嬉痞,装疯卖傻,根本看不出是菩萨化身。当时闾丘胤,欲至台州府任知府,将赴任时,头疼不已,医药无效,闾虽信三宝,但非深信,一天,来了一个出家人,就是丰干禅师,取水持咒,用指沾水,拍其额头三下,病即愈,非常欢喜!于是请问禅师,驻锡何处?告言:住天台山国清寺。再问:弟子正要往台州任知府,不知国清寺还有其他高僧吗?丰干禅师答:‘我不算数,有寒山、拾得,二位是文殊、普贤菩萨化身。’闾上任三天,即访天台,见知客,说明来意。知客师吓坏了,以为这两位疯和尚,不知何时得罪了官方,不及通报,引至厨房,只见两人披头散发,以残饭菜渣为食,衣著褴褛,嘻嘻哈哈,不知所云。闾丘胤五体投地顶礼说:二位大士出现世间度众,弟子不知,请受弟子一拜。两人同声问:谁教你来的?答:丰干禅师。二人边跑边嚷,丰干饶舌!丰干饶舌!弥陀不拜,礼我何为?闾丘胤迫至寒岩,见石门一关,从此,消声匿迹。闾懊恼不已,认为大菩萨示现,竟受人欺,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当时,唯国清寺方丈和尚,明心见性,知其真实身分,寺众皆不知,没人瞧得起他们。闾丘胤寻视寒岩,抄下寒山诗,流通纪念,今人所见寒山诗钞即是。
拾得诗较少,示如凡夫,由国清寺方丈从路边拾回,故名拾得,意思是拣回来的。长大后在寺中修行,与寒山结为至友,两人装疯卖傻的过日子,寒山从何而来?没人知道!
丰干禅师,也没人知道是弥陀化身,现禅师身,平时也没什么表现,因治愈闾丘胤的头痛,由此,得知寒山拾得的本迹,也由此因缘,知道丰干原是弥陀化身,从此,丰干也隐而不见了。这便是‘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国清寺的人,日日与弥陀、文殊、普贤共处相见,竟日日错过,视若无睹。弥勒菩萨也一样,若非入灭时写下‘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偈颂,大家也不知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化身。寒山诗警策世人处甚多,直到今天,还受许多人欣赏研究,学佛人尤其出家众,更应多读。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二人’即甲乙二人,相互忆念,既深且切,不但今生,‘从生至生’,生生世世,‘同于形影’像身与影般,‘不相乖异’,不相违背舍离。
前说佛恒念众生,众生却不念佛,见如不见,逢若未逢。假使众生念佛,如佛念众生般,‘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念佛要念到除佛外,无第二念,才是深念,能如是心心相应,‘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则不仅今生,甚至生生世世,都如影随形,不相舍离。人在阳光下,有形必有影,形正则影端,人动影也移,走到那影跟到那,‘不相乖异’乖,违背;异,离开。绝不会互相违背离开。众生念佛,如佛念众生,当然就不会离开佛心如影随形,常在佛左右。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理和前面二人相忆同,但以母子为喻,更恳切,更能体会佛的大慈大悲。
十方诸佛,悲愍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像母亲思念孩子。为何不用如‘父’忆子呢?因儿女是母亲怀胎十月,三年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辛苦抚育,方得成长,年岁渐长,读书就业,逾时未返,母亲倚门盼望,担心安全,心焦如焚,对儿女永远牵肠挂肚,所以,以母忆子喻之。其实,佛怜念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胜母爱百千万倍。世间子女,若忤逆不孝,屡伤母心,父母也会厌离,甚至脱离母子关系。佛则不然,对造恶业毁谤的众生,恐其堕落,更加愍念费心,不忍舍弃,较母爱有过之而无不及,故莫空劳佛慈,辜负佛恩。‘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慈母忆子,子离家出走,弃母而去,母虽忆念,又有何用呢?义为佛度众生,必须有缘,众生远离佛,不生信仰,不受教化,佛也没办法。佛有三不能:一、无缘不能度。二、定业不能移。众生业力现前,须受果报,佛也无力改变,因自作自受,佛只能作增上缘,严重定业,佛也不能移。三、佛不能度尽众生界。佛发愿要广度一切众生,但不能度尽众生界,虽如此,佛之愿力、道力,仍念念不忘众生。法华经信解品中,穷子甘受贫苦生活,舍父逃逝,宁可乞食,也不肯回家,作父母的又有什么办法呢?就如佛世时的城东老母,及凶恶之村,佛与其无缘,不能度化,唯目犍连能为,是神通关系吗?不是!若论神通,佛更超胜,只因多生前,彼村村人,皆为山中毒蜂,如今之虎头蜂伤人,居民欲用火烧,时目犍连是樵夫,脱衣保护,送往他处,因而结下善缘。今生业满,转生人道,又共居一村,恶性犹存,非目犍连尊者,不能教化,他人去,恐有生命危险!尊者入村,果然各各欢喜迎接。为其说法,皈依信受,作三宝弟子。可见,有缘方成。所以,众生要与佛多结缘,莫把佛当作万能。‘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没和三宝结缘,佛想度也莫可奈何!世上有很多这样的人,目前据统计,台湾学佛者不少,真论起来,也不见得多,还有许多为非作歹的,仍远离佛,原因就在没跟三宝结缘。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违远就是前面的乖异。孝顺的儿女,不得已外出工作,心也念著母亲,古有孝子上山砍柴,母因事咬指,而子心痛,赶紧返家,母子连心故有此感应。子忆母,如母忆子,母子缘深,纵经多劫,也不相舍离。念佛该如何念呢?应该像佛念众生一样,众生视佛如慈母,心心相忆,方能与佛打成一片,心佛一如。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忆和念有什么差别呢?心常惦记著叫忆,譬如我们每天为衣食奔波,不工作不行,心仍不忘一句阿弥陀佛,不忘极乐依正,再忙都记著。今心曰念,当下这一念心念佛,不念过去、未来,有人写念,是错的,那是口念心不念,憨山大师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口念佛,心妄想,如鱼喝水,嘴动个没停,一滴也没下肚,从两鳃流出,得不到利益,因此,念佛重在心念,宁可心念口不念,切莫口念心不念。
‘忆’心中记挂著,有这件事必须做。‘念’从心起,从口出,由耳入,如是心起、口出、耳入,轮转不息,为求专心,不妨记数,印祖教人三三四的十念法,字字分明,再加密记,妄念不易生。念佛若不用心,溜口而过,念经持咒也一样,经咒背得滚瓜烂熟,稍不注意,口中南无喝啰怛那,心中依旧可以打妄想,这样,念得再多,又有什么利益呢?!所以,念佛一定要作意,不作意则心不专。
有人觉得不念佛没妄想,越念心中妄想愈多,其实,不念佛一样多妄想,只是没察觉而已,如屋内尘埃飞舞,但肉眼看不到,一道阳光透进来,才知微尘无数。平常自觉没妄想,就好像肉眼看不见微尘,透过念佛,才发觉妄想纷飞。妄想多莫勉强压制,古德说:‘对治妄想,不制不随。’妄想未起,不强制不令起,‘我不让他打妄想’,这便是妄想。妄想已生,不跟随,好比牛偷吃农作物,要立刻警觉拉住,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又说:‘欲除妄想徒增病’,只管念佛,不理他,久之,正念多则妄念少,念佛就是以正念易妄念,否则,妄想无从对治。有人说:什么都别想,修无念功夫。却不知‘什么都别想,只修无念’,就是妄想。不妄想或我没打妄想,全都是妄想,第六意识就缘这个念头。所以,宁可将心放在佛号上,不但念阿弥陀佛,念观音、弥勒、地藏等圣号都一样,能这般修行,念念执持,‘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佛法讲因果,现在念佛,将来必定见佛,是因果相应。‘现前’即现在,现在这一生就见佛。古德专修,如初祖远公,于定中三见西方三圣,并没说。所以,见胜境莫轻说,否则,胜境反成魔。远公临终前,再睹圣境,知往生时至,方告大众,今生念佛,已三见圣境了。念佛功夫如初祖,当生便可见佛。二祖善导大师称一声名号,则出一道光明。少康大师凡称佛名,口出阿弥陀佛像,便是当生见佛的明证,不须待往生。除了高僧大德,凡夫能见吗?只要念佛功夫纯热,照样能见。往生集载:古代女子须学织布,葛济之妻纪氏,织工熟稔,信愿真切,养成边织布边念佛的习惯,手动心口即念佛,一日,方织不久,拾头见云日晴朗,忽有幢旛宝盖从西方来,阿弥陀佛金色晃耀,庄严无比,停梭瞻仰,呼葛济之同观礼拜,葛素信道家修仙之法,只见半身,下被云遮,夫人见全身,葛从此弃道向佛。可见只要深信切愿力行,一样能见。
从古至今,穷苦人家,才知修行,富者正享受,富贵学道难,被痴福迷住了,不信但看高僧传,历代高僧,十之八九,皆苦修而成,绝无天生弥勒、自然释迦,以逆境作增上缘,知苦力修,故现前见佛。但不可强求见佛,一心想见,爱著之心,易遭魔境,无意中见到,才是真的。葛夫人、初祖远公等,皆不见而见,并非有心求见。想见、求见,即是妄想。只要认真忆佛念佛,念念不离佛,一意求生西方,现生见不见无所谓,临终正念分明,能往生,目的就达到了。所以,不要勉强,过度求感应,反生障碍,现前能见固然好,不见也无妨,临终佛接引,何愁不见佛!
‘当来’有二说:一、临终心不颠倒,佛现前迎接,便得见佛。二、往生以后,花开见佛悟无生,决定见佛无疑。
去佛不远。
离佛不会很远。既然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当然去佛不远。去佛不远,也可说是离成佛不远,因若能往生,得不退转,福慧修满,离成佛时间也不会太远。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不须假借其他方便法,就得开悟。‘心开’简单讲,就是开悟。念佛得一心,便是开悟,莫以为参禅才能悟,开悟非禅之专利。今生虽未悟,‘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要求开悟,这个方法最简捷,不须假借其他方便。参禅须借参话头,参如何是西来大意?念佛是谁?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等。教下修行须修观,如华严宗之法界观,天台之三止三观,般若三空观等,都是方便。‘方便’就是求悟前的助缘,帮助开悟的方法。譬如:眼能见物,也须假借方便才能见,若无日、月、灯之光线,纵有能见之力,没光作助缘,也看不到东西,发挥不了见的作用。教下宗门都须假借修观、参话头,修观、参话头就像日月灯光的方便一样。有的一个方便还不够,须二、三个助缘才行,如老人眼花,视力模糊,虽有光线,仍看不清楚,得戴老花眼镜,眼镜就是方便中的方便,多了一层助缘,其他法门,有的须多重方便,才达目的。念佛法门不必,念佛的当体就是方便,一句阿弥陀佛便可,因佛光常照故,只要精进,就能见佛。有人认为念佛法门属他力教,易行道,因仗佛力故。其实,仗佛力也要靠自力,前说‘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佛愿度众生,众生不受度,又奈何!因此,自他二力皆须,自力为亲因,佛力是助缘,念佛法门殊胜在仗他力,不必全靠自力。其他法门须假方便,因全靠自力的缘故。念佛有佛加被护持,自己精进,自他二力相合,才能达成目的。莫以为是他力教,就懈怠懒惰、赖佛,若自己不努力,佛不能强拖你到西方,古德说:若无愿力,纵念佛念到雨打不湿,风吹不入,犹如铜墙铁壁,也不得往生。因为你不想去,不愿意去,功夫再好也没用,所以,愿力最重要。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能不能往生,端看你有深信切愿否?若有信愿,念佛就能开悟,因有佛光照耀,佛力护持,自力专修,必定是‘万修万人去’,没有不成就的。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香’喻佛之法身香。常念佛,常受佛加被,受佛香熏习,如入香铺,染其香气;时时念佛,受佛法身香的熏陶,久而久之,自己的法身也具有佛的香气。
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就叫做香光庄严。香光庄严也就是念佛法门的名称。‘香’法身香。‘光’智慧光。佛之离垢妙极法身,恒熏众生自性清净法身,令众生自性法身自然显现。佛圆具根本智、后得智,众生只有根本智,未修,没后得智。时时念佛,佛光常照,开启本有智慧,佛以法身香、智慧光,庄严我们的法身慧命,古德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本觉现前,必定见佛。
上为大势至菩萨详述超日月光如来,教修念佛三昧的情形,下则说明因地依法修行,所得利益,及在娑婆摄化众生的经过。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三句述说自修经过。在因地时,超日月光佛教我修念佛三昧,我依所教修行,因此,证得无生法忍。‘无生’即真理,也就是法身慧命,破无明证法身,便是证无生法忍。‘证’证入也。‘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现在在娑婆世界,摄化念佛的人,往生极乐净土。这三句是利他。‘摄’接引也。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摄受接引念佛人,‘归’就是往生,往生到极乐故乡,生西方如同回归自己家乡般。娑婆如旅店,暂住而已,楞严经云:‘旅泊三界’,暂时歇脚的地方,如今,功行成就,往生西方,西方本是我家乡,阿弥陀佛如我们的亲生母亲。‘净土’指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从彼土来娑婆听楞严经,也来此度化众生,大家精进念佛,大势至菩萨便摄化接引我们往生弥陀净土。‘净土’据天台教理说有四种:佛的净土是常寂光土。圆初住、别初地,分破无明、分证法身的大菩萨,居实报庄严土。声闻人居方便有余土。凡夫往生居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有净有秽,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是秽土,众苦充满;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净土。未除烦恼,伏惑往生者,仍属凡夫位,但已生在净土,其他都是圣人,起码断见思惑了。伏惑往生者,住莲华内,待见思惑尽,莲花便开,未开的原因,是见思烦恼没断,烦恼种子断了,就能花开见佛,悟无生法忍,因此,往生者最少要伏惑。
世尊开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但其他法门须靠自力,断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才能出三界,最少须见道位,证初果才能了生死。净土法门殊胜在临终伏惑,就可往生,往生之后,修至惑尽,花开见佛,闻佛说法,证无生忍。因此,不是简单到念一句名号便可往生,起码须伏惑。假使临终贪嗔痴现前,就障碍往生。所以,平时要锻炼令烦恼降伏,不单是念佛而已,除念佛外,要审察自己贪嗔痴三毒中,那一种较强,强者先对治,令‘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使念佛纯熟,三毒生疏,伏烦恼种子,往生才有希望。念佛者多,往生者少,问题出在无力伏惑。但纵没往生,修行功德不会丧失,尚须多生修行,致于那一生才成就,不得而知!念佛要立志今生往生,莫待来生,来生是否相续,希望渺茫,因识田里充满善恶种子,到底那一类先成熟?不知道!故要把握今朝,莫空过好时光。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菩萨总结之语。佛问我如何修圆通?在十八界里作何选择?‘我无选择’不像憍陈如选择声尘,优波尼沙陀择色尘,香严童子选香尘,乃至阿那律选择眼根,须菩提择意根,持地菩萨选地大,弥勒菩萨择识大等,各各有选择,我在十八界中,没有选择,那如何修行呢?‘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两句为念佛要旨,怎么念佛?都摄六根念,净念相继念,能如是念,‘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欲得念佛三昧,这是最好的方法。
‘都摄六根’就是将眼、耳、鼻等六根收归一念,不攀缘外境。眼睛不缘外之色尘,只缘佛色,耳只缘佛声,听佛号的声音。鼻只闻佛的法身香,舌不贪味尘,只念佛,身不贪外之触觉,以礼佛,持念珠念佛,收摄身根,意则忆佛念佛,除彼土依正外,无其他杂念,便是都摄六根。‘都’总也。总摄六根门头,不使猿猴跳六窗,不向外驰求。初步先做到只缘佛境,不缘其他,进而只一句佛号,‘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本来唯有清净真心而已,因众生妄想杂念,才有六根的分别,现在将六根收摄起来,除了念佛,更无他念,令此净念相续不断,三业清净忆佛、念佛、礼佛,这是得念佛三昧最好的方法。
念佛方法,虽然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都讲过,但大势至菩萨讲得最亲切详细,要我们如母忆子、子忆母,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应该依教奉行,时时忆佛、念佛,不舍离佛。
西方三圣,就是我们经常所看到的,佛像里面的阿...
大势至菩萨说念佛人的心态应该是如子忆母, 母子...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
【大势至菩萨】梵名摩诃娑太摩钵罗钵眵,意译作...
我在十八岁的时候,毕业于上海女子中学,我有一...
如子忆母勤念佛, 都摄六根耳听着。 若依大士此...
净空法师讲述 楞严者、一切事究竟坚固也。圆通者...
大势至菩萨圣诞在农历七月十三。 大势至菩萨以智...
灵峰蕅益大师著 录楞严经文句卷五 大势至法王子...
大势至菩萨(梵Maha^-stha^ma-pra^pta,藏Mthu-chen-thob)...
云何此中隼,卒鹫顿生惧?谁有此妙力,除暗生欢...
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
佛堂讲话第三辑、(念佛法门与大势至圆通章)...
緣起“十三” 從小受教育,不相信神鬼。94年一個...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
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一九七五年一月十日宣化上...
当初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就是...
服尽轩岐百草丸, 阿伽一味信神丹。 五宗八教横...
末学从记事起,父母要求比较严厉,在末学记忆里...
大势至菩萨说念佛人的心态应该是如子忆母, 母子...
云何此中隼,卒鹫顿生惧?谁有此妙力,除暗生欢...
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
佛堂讲话第三辑、(念佛法门与大势至圆通章)...
緣起“十三” 從小受教育,不相信神鬼。94年一個...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
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一九七五年一月十日宣化上...
当初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就是...
服尽轩岐百草丸, 阿伽一味信神丹。 五宗八教横...
末学从记事起,父母要求比较严厉,在末学记忆里...
大势至菩萨说念佛人的心态应该是如子忆母, 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