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文库 > 学佛修行 > 正文内容
积德改命
因果报应
幸福人生
佛教文化
善恶因果
藏传佛教
事迹传记
念佛感应
释迦牟尼佛传
戒邪淫
法师开示
因果实录
佛教相关
经论讲记
佛陀十大弟子传
消业除障
临终关怀
生死大事
忏悔方法
学佛修行
断诸恶业
超度回向
灵魂附体
冤亲债主
神奇灵异
念佛治病
药师法门
下载中心

林克智居士: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学佛修行  时间:2023-01-02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林克智

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弘扬永明大师的禅净双修思想,提倡大师的万善同归。并以此说明万善同归,念佛求生净土,是学佛者适时的、自利利人的、直捷快速而可靠的修行方法。文章最后部分,谈了笔者对大师所作《四料简》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永明延寿  万善  同归  禅  净  合一

作者介绍  林克智,佛教居士。1939年10月生于浙江临海,1959年毕业于台州师范专科学校。现任临海市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永明延寿(904—975)是宋代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他精通三藏、着作甚丰,不但是禅宗中很有名的祖师,又是禅净合一的创导者,是净土宗的宗师,为自宋以来学佛四众最崇拜的人。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到唐代大乘八宗都很盛行,特别是禅宗和净土宗,在民间已很普及。到宋朝,因为经历了五胡之乱的战争破坏,研究佛学和修行的人逐渐衰少,可以说当时学佛的人,不是习禅的就是念佛者。

因为禅净两宗的入门方便不同,用功的方法又两异:禅宗讲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净土宗则是念佛名号,发愿往生净土。禅宗旨在仗自力而即心悟道,即心成佛;净土宗则仗他力求生极乐,待花开见佛,证悟无生。又由于当时多数的学佛者,不明两宗要旨及其本体上的一致性,故多相互攻击,有势不相容之状。因此,禅净两宗对立严重,参禅者不许念佛,念佛的人绝不参禅,中间有条明显的鸿沟。永明延寿大师见此情况,遂作《万善同归集》。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悟与修的统一,大师说:“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主张禅净双修,对禅宗学人轻视佛教善行,不重佛教经典,轻视他宗等作了批评,提倡禅净融合、禅净双修,在大师的四料简中,更具体地明确了这一观点。

大师的主张,使修学佛法的人,对于禅净两宗的无二本体和人们不同的修行方法,更加明确,从而使我国佛教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禅净两宗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延寿大师  弘化事迹

大师字冲玄,俗姓王,原籍丹阳,后迁钱塘(杭州)。钱文穆王时,知税务,多用官钱买鱼虾放生,罪当死,王使人视之曰:“若悲惧则斩之,否则舍之”。因临刑面不改色,被无罪释放,听其出家。因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次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初住天台智者岩,九旬入定,有鸟筑巢于衣裓。后于国清寺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呵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业净业,方到此中。”又中夜绕像,见普贤前莲华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为“一心禅定”,另一为“万行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七拈皆得净土阄,于是一意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一日于禅观中,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获大辨才。建隆二年(961),忠懿王请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日课一百八事(据《智觉禅师自行录》载,百八佛事主要有受持经咒、念佛净业、礼佛、忏悔、行道、诵经等),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时闻螺贝天乐之音。诵《法华经》积一万三千部。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施鬼神食,买赎放生,皆以回向净土。着《宗镜录》一百卷,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旨。又着《万善同归集》3卷,收于《大正藏》第48册,系广举经论、祖释等禅家心要之书。各卷之初首叙其概旨,而后以问答体,解明其意旨。全书虽以宣扬禅旨为主,多处阐明大师的禅净双修思想,华严、天台、净土等诸宗思想之融合,亦随处可见,所引用之书目亦甚多,论据确凿。本书着重弘扬大师的禅净合一、禅净双修思想,集中指归净土,最为切要。例如:大师所讲的“万善”,其中最重要的是持戒。他认为“戒为万善之基,出必由户,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生”。又说“戒能开发菩提心”,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也“与禽兽无异”。其次万善包括“济急利时”,如植树造林,打井修厕、建造桥梁、平治坑堑、开通道路、造立船筏、建造亭台等公益事业,以及施食、给浆、病缘汤药、给住处、衣服等慈善行为。此外,万善还包括“博爱济生”、“止杀兴哀”、“放生续命”。大师还说万善中被称为“第一福田”的是“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履温恭之道,敬养父母。”大师还指出纯粹的神定容易昏昧,故须策勤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都悉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大师又主张坐、行念佛的功德都很大,认为坐念佛一声,可使八十亿劫罪消。对行道念佛,更引偈“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声,事业常如此,西方自然成。”来说明行念佛的功德亦不可限量。又尝作《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荼毗后,舍利鳞砌于身。后有僧来自临川,经年绕师塔。人问其故,曰:“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王勤礼拜。因询其人,曰: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已往生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礼敬耳”。大师虽说是法眼宗的巨匠,但可以说师一人集佛法于一身。在理论上成功地将禅、天台、净土、华严,甚至密咒,都结合在一起,并且这一思想既圆融又统一;在修持实践上,他持戒精严,行道念佛,禅净合一而修。

真实修行  万善同归

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十分明确地提出:空有相成,理事无碍,禅净双修,为佛教的本旨。禅者于期见性成佛之同时,亦应广行众善,这一思想在其后又得天衣义怀、慧林宗本诸禅师的共鸣,元、明以后,一直在教界风靡不绝,遂形成我国佛教禅净双修的一大特色。

上面已经谈到,大师见当时禅者唯执理迷事而堕于偏见,乃为说理事无碍,空有相成之义趣,极力倡导理事合一,禅净双修之要义:

理事无碍是说宇宙间之理体一边,即所谓诸法之本体,属于不生不灭的无为法,此即诸法实相;世间一切现象,千差万别,属于有生有灭之有为法,此为虚幻假有。此二非一非异,不是绝对性的两截,因此终日度生,而实无一众生可度。终日说法,而无一法可说。因事由理显,离理无事,理因事彰,若离事不能显理。例如波由水成,可喻离事不能显理;又如水能成波,可喻离理不能成事。

凡夫离理行事,声闻离事不见理。菩萨则以无所得为方便,行有不乖空,入俗不碍真,住无为之理体,作有为之佛事。万善诸行皆为菩萨入道资粮,成就般若之助缘。般若如慧目,万善如行足。无万善行足,有般若慧目亦不能到达清凉地。故知修行佛道,不可入空舍有,应悲智双运,目足两具。

据此,大师在本书中十分强调悟与修的统一,反对当时禅宗的“守愚空坐”,提倡修禅行人回到修诸善行的实处,主张禅净融合与禅净双修。大师认为“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并指出禅宗行人,只所以重悟轻修善行,这是认识上的错误,主要有二个方面:

一是片面理解“即心是佛,何须外求”,以为自心是佛,否认了实际修行的必要性。大师认为性是内在的本觉,必须外仗善缘,方能助开觉智,绝对没有不修行而得菩提者。大师于文中引《华严经》云:“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所见十方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刹,积习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于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智能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接着大师举古德释此文曰:“心该万法,谓非但一念观佛由于自心,菩萨万行,佛果体用,亦不离心,亦去妄执之失。谓有计云:万法皆心,任之是佛。驱驰万行,岂不虚劳?今明心虽即佛,久翳尘劳,故以万行增修,令其莹彻。” 大师在此说明万行虽由心,但不能说不修。又因万法即心,修当然也不碍心。

二是诸佛《通戒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禅宗行者往往是强调了“善恶都莫思量”,认为修行要不问是非,不谈善恶。大师引经,以理事无碍之理指出其错误:“若华严圆旨,具德同时,理行齐敷,悲智交济。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别之义不亏。普贤以行严理,根本之门靡废。本末一际,凡圣同源,不坏俗而标真,不离真而立俗,具智眼而不没生死,运悲心而不滞涅槃。以三界之有,为菩提之用。处烦恼之海,通涅槃之津。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若有目而无足,岂到清凉之池。得实而忘权,奚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辅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大师说:“道场有二:一理道场,二事道场。理道场者,周遍刹尘。事道场者,净地严饰。然因事显理,藉理成事。事虚揽理,无不理之事。理实应缘,无阂事之理。故即事明理,须假庄严。从俗入真,唯凭建立,为归敬之本,作策发之门,覩相严心,自他兼利”。

又引《净名经》说:“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引《金刚三昧经》云:“有二入:一理入,二行入。以理导行,以行圆理。又菩提者,以行入无行。以行者,缘一切善法,无行者,不得一切善法,岂可滞理亏行执行违理?”“若不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不能得无上道。何以故?因缘不具足,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者所谓一切善法,从初发意行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于是行法中,无忆想分别故。”说明止恶行善,积累福德,修习善法,广度众生不但是成佛的根本条件,于世间法亦大有好处。他说:“佛法众善普润无边,力济存亡道含真俗。于国有善则国覇,于家有善则家肥,所利弘多为益不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佛法所讲的许多善行,其功德利益无量无边,不离真俗,存亡两利,可以利益一切:对于国家来说,国有善则国家昌盛;对于家庭来说,家行善可使家业兴旺。

大师称一切善法为“万善”,并认为其中以“戒为万善之基,出必由户。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华严经》云:‘戒能开发菩提心,学是勤修功德地,于戒及学常顺行,一切如来所称美。’《萨遮尼干子经》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法身。’《月灯三昧经》云:‘虽有色族及多闻,无戒智犹禽兽。虽处卑下少闻见,能持净戒名胜士。’《智论》云:‘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与禽兽无异。若有虽处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处及得道果。又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怖畏中,戒为守护。死闇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舡。又如今末代宗门中,学大乘人多轻戒律,称是执持小行,失于戒急。所以《大涅槃经》佛临涅槃时,扶律谈常,则乘戒俱急,故号此经为赎常住命之重宝。何以故?若无此教,但取口解脱全不修行,则乘戒俱失。故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从定发慧,因事显理。若阙三昧,慧何由成?是知因戒得定,因定得慧。”

大师所说的万善,范围非常大,但行善不为助道,只求福门,则似箭射空,如人入暗,果招生灭,宁越心尘。若达惟心所见,一切皆是心之相分,终不执为外来,然不坏因缘,理事无碍。论中所举之善有世善及出世善二大类:

一、世善有:

种树园林,造井厕桥梁,平治坑堑,开通道路,造立船筏,兴置桥梁,于要道建造亭台,在路傍栽植华果,济往来之疲乏,备人畜之所行;

怀惭抱愧,常生庆幸之心,识分知恩,恒起报酬之想;

敬养父母,承事尊贤。或称扬彼德,开举善之门。或赞叹其名,发荐贤之路。成人之美,助发勇心。喜他之荣,同兴好事。削嫉妬之虿刺,息忿恨之毒风。

二、出世善大师所举,种类更多,例如:

若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

深信正法,勤行六度

读诵大乘,行道礼拜;

宝炬、苏灯续命供佛;

散华供养,以华献佛;

烧香涂香,悬幡塔庙,庄严佛事;

称扬佛德,赞叹大乘,胜报无边,殊因最大。赞一偈有超劫成佛之功,颂一言获舌相妙音之报;

劝请诸佛,不般涅槃,悲济含识;

随喜赞善,助他胜缘;

昼夜六时常行三事:一礼十方佛,忏三世罪。二随喜十方三世诸佛所行功德。三劝请诸佛初转*轮,及久住世间。行此三事功德无量,转近得佛;

若作诸善,悉皆回向;

发大愿者,万行之因,能长慈悲不断佛种,大事成办所作克终;

造新修故,立像图真,兴建伽蓝,庄严福地;

书写大藏,启发真诠;

放人出家,绍隆佛种,开出离之道,施引接之门;

成他大业,助发菩提,作增上之缘,为不请之友;

饭僧设供,资备修行,开大施之门,建无遮之会。造经房禅室,或施华果园林,供给所须,助成道业。行道路佛塔僧房,除去砖石荆棘不净。乃至看病浴僧义井圊厕,扶危拯急济用备时。备办香水,澡浴众僧。瞻病施药,饮食知足;

受一日戒,或持八关斋;

起四无量之心,摄物同己。成四安乐之行,利益有情。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此外如忘身为法,禁绝邪师,建正法幢断魔羂索,朗慧日于无明暗室,荫慈云于烦恼稠林,使信邪者趣三脱之门,俾执见者裂八倒之网;放生赎命,止杀兴哀,可断烧煮之殃,释笼罩之絷,续寿量之海,成慧命之因,于世出世法皆大有裨益

大师所说的修净土法门,及其功德利益,下文将专门讨论。

行万善之功德利益

大师于文中列举了大量经文、祖教,说明行善之功德利益,劝人修万善。例如:

《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

《大思惟经》云:“若不散华献佛,虽得往生,而依报不具。”

《贤愚经》云:“舍卫国内,有豪富长者,生一男儿面首端正,天雨众华积满舍内,即字华天,乃至出家得阿罗汉。阿难白佛:华天何福而得如是。佛言:过去有佛,名毘婆尸,有一贫人见僧欢喜,即于野泽,采众草华,用散大众。尔时贫人,今华天比丘是。散华之德,九十一劫身体端正。意有所须,如念而至。经云:若以一华,散虚空中,供养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论》云:“亿耳阿罗汉,昔以一华施于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乐,余福力得阿罗汉。”或烧香、涂香庄严佛事,焚一捻而位期妙果,涂故塔而身出栴檀。昔佛在世时,有长者名栴檀香,昔曾以香泥涂故塔,从是以来九十一劫,身诸毛孔出栴檀香,从其口出优钵华香。

或悬幡塔庙,宝盖圣仪标心,而虽为他缘获福,而惟成自果。故佛在世时,有婆多迦,过去曾作一长幡,悬毘婆尸佛塔上,从是以来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常有大幡覆荫其上,受福快乐,后出家得道。又经云:若人悬幡风吹一转,受一轮王位,乃至烂坏为尘,一尘一小王位。《百缘经》云:“有一宝盖长者,过去曾持一摩尼宝珠,盖毘婆尸佛舍利塔头,从是以来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常有自然宝盖覆其顶上,乃至遇佛出家,皆成佛果。

或称扬佛德,赞叹大乘,胜报无边,殊因最大。赞一偈有超劫成佛之功,颂一言获舌相妙音之报。《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无量世时,有佛出世号宝威德上王,时有比丘与九弟子,往诣佛塔礼拜佛像,见一宝像严显可观,礼已谛观说偈赞叹。后时命终,悉生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大莲华中忽然化生。从此已来恒得值佛,得念佛三昧。佛为授记,于十方面各得成佛。《法华经》云:“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十方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华严经》云:“又放光明名妙音,此光开悟诸菩萨,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以大音声称赞佛,及施铃铎诸音乐。普使世间闻佛音,是故得成此光明。”至于讽咏唱呗妙梵歌扬,昔婆提扬呗清响彻于净居,释尊入定,琴歌震于石室,园林楼观,入法界之法门,音声语言,成佛宗之佛事。《毘尼母经》云:“佛告诸比丘,听汝等呗,呗者即言说之辞。”《十诵律》云:“为诸天闻呗心喜,或音乐舞妓螺钹箫韶,发欢喜心种种供养。”《法华经》云:“若使人作乐,系鼓吹角呗,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或劝请诸佛,初转*轮,不般涅槃,悲济含识。《智论》“问云:菩萨法尔六时劝请十方佛者,若于目前面请诸佛则可,今十方无量佛亦不目见,云何可请?答:如慈心念众生令得快乐,众生虽无所得,念者大得其福,请佛说法亦复如是。又虽众生不面请佛,佛常见其心,亦闻彼请。”

或随喜赞善,助他胜缘。如观买香,傍染香气,虽不亲作,得同善根。《论》云:“有人作功德,见者心随喜,赞言善哉。在无常世界中,为痴冥所蔽,能弘大心建此福德,菩萨但以随喜心,过于二乘人上,何况自行。”

或成道利生,皆因弘誓,是以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行愿相从,自他兼利。《华严经》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乐处寂灭断除烦恼魔所摄持,永断生死魔所摄持,舍菩萨行魔所摄持,不化众生魔所摄持。《智论》云:“作福无愿,无所树立。愿为导师,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所作,金无定也。菩萨亦尔,修净土愿,然后得之。以是故知,因愿获果。”又云:“若能一发心言,愿我当作佛灭一切众生苦,虽未断烦恼,未行难事,以心口重故,胜一切众生。”

《法华经》云:“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鉐赤白铜,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作佛形像经》云:“优填王来至佛所,白佛言:世尊!若佛灭后,其有众生作佛形像,当得何福?佛告王言:若当有人作佛形像,功德无量不可称计,天上人中受诸快乐,身体常作紫磨金色。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长者贤善家子,乃至若作帝王,王中特尊。或作转轮圣王,王四天下,七宝自然,千子具足。乃至若生天上,作六欲天主。若生梵天,作天梵王。后皆得生无量寿国,作大菩萨,毕当成佛入泥洹道。若当有人作佛形像,获福如是。”

《华首经》云:“佛告舍利弗,菩萨有四法终不退转无上菩提。何等为四?一者若见塔庙毁坏,当加修治,若泥乃至一砖。二者若于四衢道中,多人观处,起塔造像,为作念佛善福之缘。三者若见比丘僧二部诤讼,勤求方便令其和合。四者若见佛法欲坏,能读诵说乃至一偈令使不绝。为护法故,敬养法师。专心护法,不惜身命。菩萨若成就是四法者,世世当作转轮圣王,得大力身如那罗延。舍四天下而行出家,能得随意修四梵行,命终生天作大梵王,乃至究竟成无上道。是故猕猴戏造石塔,尚乃生天。樵人误唱佛声,犹云得度。何况志诚,宁无胜报?或兴崇宝塔,铸泻洪钟,乃至大如拇指,天界福生。或复暂击一声,幽途苦息。

《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如帝释天宫住处,有大飞阁名常胜殿,种种宝庄各八万四千。若有清信男子女人,造作如是常胜宝殿,百千拘胝施与四方众僧。若复有人如来般涅槃后,取舍利如芥子大,造塔如阿摩罗子大,戴刹如针大,露盘如枣叶大,造佛形像如麦子大,此功德胜前所说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阿僧只数分所不及一。何以故?如来无量功德故。《涅槃经》云:“善守佛僧物涂扫佛僧地,造塔如拇指,常生欢喜心,亦生不动国。此即净土常严,不为三灾所动也。”

或书写大藏启发真诠,或刻石销金剥皮刺血,令见闻随喜。十种传通,誓报四恩,明遵慈勅,是以佛智赞而不及,天福报而无穷,齐善逝之功,作如来之使。《法华经》云:“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佛智能筹量多少,不得其边。或兴崇三宝,广扇慈风。或墙堑释门,威力外护,遂令正法久住,佛道长隆。外感则雨顺风调家宁国泰,内报则道生垢灭果满因圆。能遵付嘱之恩,不失菩提之记。”

放人出家、广度僧尼,绍隆佛种,开出离之道,施引接之门,群经具赞。《出家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僧只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六百六千六十岁三涂苦。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向时间,当期道果。何况割慈舍爱,具足正因,成菩萨僧,福何边际。”

忘身为法,禁绝邪师,建正法幢,断魔羂索,朗慧日于无明暗室,荫慈云于烦恼稠林,使信邪者趣三脱之门,俾执见者裂八倒之网。

成他大业,助发菩提,作增上之缘,为不请之友。《涅槃经》云:“助人发菩提心者,许破五戒。”故知损己为他,是大士之行。

饭僧设供,资备修行,开大施之门,建无遮之会。是以减一匙之饭,七返生天。《付法传》云:“有一比丘球多,观其无福不能得道,令教化供僧,便证罗汉果。又有罗汉名只夜多,具三明六通,观见前生曾作狗身,未曾暂得一饱,常忍饥渴,遂每躬自执炊,供给众僧。” 《大报恩经》云:“思惟诸法甚深之义,乐修善法,供养父母和尚师长有德之人。”

造经房禅室,或施华果园林,供给所须,助成道业。昔支辨安禅道侣,致天乐自然。日给诵经沙弥,获总持第一。《大报恩经》云:“若以饭食璎珞施人,除去瞋心。以是因缘获得二相:一者金色,二者常光。乃至扫塔涂地,给侍众僧,起恭敬心,成殷重业。发一念之微善,成无边之净缘。《菩萨本行经》云:“昔佛在世时,有阿罗汉婆多竭梨,观因地曾扫洒定光佛古塔,诛伐草木,严净已讫,踊跃欢喜,绕之八匝作礼而去。命终之后,生光音天,尽其天寿乃至百返作转轮圣王,颜容端正见者欢喜,欲行之时道路自净。九十劫中天上人间,富贵尊荣快乐无极。今最后身值释迦佛,舍豪出家得阿罗汉。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毫发许,所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净心供养众僧,扫如来塔,命终生意乐天,身无骨肉亦无污垢,香气能熏一百由旬,其身净洁犹如明镜。”

若行道路佛塔僧房,除去砖石荆棘不净,以是因缘得三十二相中一一毛右旋相。乃至看病、浴僧、义井、圊厕,扶危拯急济用备时,皆大菩萨之心,成不思议之行。利他既重得果偏深,或永受坚固不坏之形,或常得清净相好之体,或往生佛国甘露之界,或顿获轻安自在之身,皆三十二相之殊因,八十种好之妙果。《大方便佛报恩经》云:“三业清净,瞻病施药,破除憍慢,饮食知足,以是因缘得三十二相中平立相。”《福田经》云:“佛告天帝,我昔于波罗柰国安设圊厕,缘此功德世世清净,累劫行道秽染不污,金色晃昱尘垢不着,食自消化无便利之患。”

《百缘经》云:“孙陀利比丘,过去作长者,因备办香水,澡浴众僧。复以珍宝投之水中,今所生之时,舍内自然有一涌泉,香水冷美,有诸珍宝充满其中,端正殊妙。后出家得道。”《高僧传》云:“道安法师感圣僧语曰:汝行解过人,秖缘少福,能浴众僧,所愿必果。”

施以良药救众患,妙宝延命香涂体,苏油乳蜜充饮食,以是得成此光明。或施无畏,善和诤讼,哀愍孤露,救拔艰危,福受梵天,行齐大觉。因强果胜,德厚报深。《华严经》云:“又放光明名无畏,此光照触恐怖者,非人所持诸毒害,一切皆令疾除灭。能于众生施无畏,遇有恼害皆劝止,拯济危难孤穷者,以是得成此光明。”又慈悲喜舍种种利益,度贫代苦轸念垂哀,及施畜生一抟之食,皆是佛业无缘慈因。

《法句经》云,行慈有十一种利。佛说偈言,履行仁慈,博爱济众,有十一誉。福常随身,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故经云: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所有善根,慈为根本。《毘沙论》云:“若修慈者,火不能烧,刀不能伤,毒不能害,水不能漂,他不能杀。所以然者,慈心定是不害法故。有大威势诸天拥护,害不能害。”《像法决疑经》云:“佛言,若人于阿僧只劫,以身供养十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不如有人施与畜生一口之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边。《丈夫论》云:“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救一厄难人,胜余一切施。众星虽有光,不如一月明。《华严经》云:“菩萨乃至施与畜生之食,一抟一粒咸作是愿,当令此等舍畜生道,利益安乐,究竟解脱。永度苦海,永灭苦受。永除苦蕴,永断苦觉、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诸苦处,愿彼众生皆得舍离。菩萨如是专心系念一切众生,以彼善根而为上首,为其回向一切种智。”《大涅槃经》云:“佛过去惟修一慈,经此劫世,七反成坏,不来生此。世界坏时,生光音天。世界成时,生梵天中作大梵王。三十六反为大帝释,无量百千世作转轮圣王,乃至成佛。又师子现指,醉象礼足,慈母遇子,盲则得明,城变金璃,石举空界,释女疮合,调达病痊,皆是本师积劫熏修慈善根力。能令苦者,见如是事,今既承绍,合履玄踪。

《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乃至若不尔者,犯轻垢罪。故知有情无情,不可伤害。《华严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作大国王,于法自在,普行教命令除杀业。阎浮提内城邑聚落,一切屠杀皆令禁断。无足、二足、多足种种生类,普施无畏,无欺夺心,广修一切诸行,仁慈莅物,不行侵恼,发妙宝心安隐众生。于诸佛所,立深志乐,常自安住三种净戒,亦令众生皆如是住。菩萨摩诃萨令诸众生,住于五戒,永断杀业,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发菩萨心,具足智能,永保寿命,无有终尽。乃至见众生心怀残忍,损诸人畜,所有男形,令身缺减受诸楚毒,见是事已,起大慈悲而哀救之。令阎浮提一切人民皆舍此业。”《涅槃经》云:“一切惜身命,无不畏刀杖,恕己以为喻,勿杀勿行杖。”昔有禅僧邓隐峯,未出家时曾射一猿子,堕地而终。须臾猿母亦堕而死,因剖腹,开见肝肠寸寸而断,遂舍其射业,因此出家。是知人形兽质受报千差,爱结情根其类一等。所以失林穷虎,乃委命于庐中。铩翮惊禽,遂投身于案侧。至如杨生养雀,宁有意于玉环。孔氏放龟,本无情于金印。命既无于大小,罪岂隔于贤愚。三业施为,切宜竞慎。误伤误杀尚答余殃,故作故为宁逃业迹。

《法句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何苦坚执事相,局念拘身,奚不放旷纵横,虚坏履道?答:此破执情,非祛戒德。若见自持他犯,起讥毁心,戒为防非,因防增过,如斯之类,实为迷倒。”《净名经》云:“非净行非垢行,是菩萨行。故不着持犯二边,是真持戒。”《大般若经》云:“持戒比丘不升天堂,破戒比丘不堕地狱,何以故?法界中无持犯故。此亦破着了诸法空,事理双持身心俱净。又若论纵横自在,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名破戒者。带习尚被境牵,现行岂逃缘缚。三业难护放逸根深,犹醉象无钩痴猿得树,奔波乍拥生鸟被笼,若无定水戒香慧炬,无由照寂。是以菩萨禀戒为师,明遵佛勅,虽行小罪由坏大惧。谨洁无犯轻重等持,息世讥嫌恐生疑谤。夫戒为万善之基,出必由户。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

故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从定发慧,因事显理,若阙三昧,慧何由成。是知因戒得定,因定得慧。故云赎常住命之重宝,何得灭佛寿命坏正律仪,为和合海内之死尸,作长者园中之毒树,众圣所责,诸天所诃。善神不亲,恶鬼削迹。居国王之地生作贼身,处阎罗之乡死为狱卒,诸有智者宜暂思焉。

或受一日戒,或持八关斋,或不噉有情,或永断荤血,不值三灾之地,能升六欲之天,既为长寿之缘,又积大慈之种。经云:昔有迦罗越,兴设大檀请佛及僧,时有一人卖酪,主人驻食,劝令持斋听经,至冥乃归。妇语之言,我朝来不食,相待至今,遂破夫斋。半斋之福犹生天上,七世人间常得自然衣食。一日持斋,得六十万岁自然之粮,又有五福:一者少病,二者身意安隐,三者少淫,四者少睡卧,五者命终之后神得生天,常识宿命。

怀惭抱愧,常生庆幸之心;识分知恩,恒起报酬之想。《杂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绪,颠倒混乱如畜生趣。

《正法念经》云:“造一所寺,不如救一人命。”愍伤一切蠢动含识之类,其福最胜。或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履温恭之道。敬养父母,成第一之福田。承事尊贤,开生天之净路。或称扬彼德,开举善之门。或赞叹其名,发荐贤之路。成人之美,助发勇心。喜他之荣,同兴好事。削嫉妬之虿刺,息忿恨之毒风。起四无量之心,摄物同己,成四安乐之行,利益有情,是以诸大菩萨皆思往世。

以上世出世法,皆为佛教信徒应该遵循力行之事,如果现在的佛子,能认真地学一学,则不论对自己、对国家都大有好处。如人人都能“济急利时”,去做植树造林,修桥铺路,施衣给药,注意环保的话,则佛教徒当能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又如教徒都能“忘身为法,禁绝邪师”的话,那李洪志的*轮功、清海无上师的观世音菩萨法门等邪法,肯定会无立足之地。

万善同归  禅净双修

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特别提倡理事无碍,空有相成,广修万善之行,禅净双修,最后万行同归于净土。这一理义的提出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但开创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禅净双修佛教,从而西方净土也成了各个宗派的共宗。

大师是各宗兼通的法眼宗巨匠,认为一切事理,皆以心为本。理为真如观,以真实心为本;事为心识观,以缘虑心为用。此中,前者为真如门,后者即生灭门。然即体是用,用不离体;即用是体,体不离用。据此则心能成佛,亦能成众生,心外无有一法,净土亦唯心所现。大师提倡唯心净土,而其他禅者则拨无西方,认为执心外实法,有乖唯心之理。大师即说:

“无念一法,众行之宗,微细俱亡,唯佛能净。故《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况居凡地又在初心,若无助道之门,正道无由独显。”又引《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着境秖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乃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起信论》云:“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此是谤法邪见人也。”

大师说到净土的生因时,认为持戒、习禅为上品之因,行道念佛是中下品之行。《万善同归集》中说;九品之行不出定心与专心,定心如修定、习观,能上品往生;专心唯持佛名号,以众善助之,回向发愿往生,此亦可下品得生。

大师引《法华经》中的“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来说明念佛的重要。接着大师又引经论来阐释念佛的功德利益:

《宝积经》云:“高声念佛,魔军退散。”

《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佛国。”

《智论》云:“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得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以用施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称一佛声,其福过彼。”

《大品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经》云:“受持佛名者,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

《华严经》云:“住自在心念佛门,知随自心所有欲乐,一切诸佛现其像。”

大师更引飞锡和尚高声《念佛三昧宝王论》云:“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后,心佛双亡,双亡定也,双照慧也。定慧既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则万境万缘,无非三昧也。谁复患之?于起心动念,高声称佛哉。”

《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生于净土。”

《群疑论》云:“问:名字性空,不能诠说诸法。教人专称佛号,何异说食充饥乎?答:若言名字无用,不能诠诸法体,亦应唤火水来,故知筌蹄不空,鱼兔斯得。故使梵王启请转正*轮,大圣应机弘宣妙旨。人天凡圣咸禀正言,五道四生并遵遗训。听闻读诵利益弘深,称念佛名往生净土。亦不得唯言名字虚假,不有诠说者乎?”

《论》云:“问:何因一念佛之力,能断一切诸障。答:如一香栴檀,改四十由旬伊兰林悉香。又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以为琴弦,其声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皆悉断灭。”

《大集经》云:“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余业,志心念佛。小念见小,大念见大。”

大师在回答对“念诵有妨禅定”的非难时,指出:且禅定一法,乃四辨六通之本,是革凡蹈圣之因,摄念少时故称上善,然须明沉掉消息知时。经云:如坐禅昏昧,须起行道念佛,或志诚洗忏,以除重障,策发身心,不可确执一门以为究竟。故慈愍三藏云: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念念相续,离于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动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若能如是修习禅定者,是佛禅定与圣教合,是众生眼目,诸佛印可。一切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皆云念佛是菩提因,何得妄生邪见?故台教行四种三昧,小乘具五观对治,亦有常行半行种种三昧,终不一向而局坐禅。接着又举:

《金刚三昧经》云:“不动不禅。离生禅想。”《法句经》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境界生,云何名为定?”《起信论》云:“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乃至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惟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是以若能通达,定散俱得入道。若生滞阂,行坐皆即成非。”南岳《法华忏》云:“修习诸禅定,得诸佛三昧。六根性清净,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者有相行,二者无相行。无相安乐行,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有相安乐行,此依劝发品,散心诵法华,不入禅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华文字。行若成就者,即见普贤身。是以智者修法华忏,诵至《药王焚身品》云: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顿悟灵山如同即席,乃至密持神呪,灵贶照然,护正防邪,降魔去外,制重昏之巨障,灭积劫之深痾,现不测之神通,示难思之感应。扶其广业,殄彼余殃。仰凭法力难思,遂致安然入道。是以或因念佛而证三昧,或从坐禅而发慧门,或专诵经而见法身,或但行道而入圣境。但以得道为意,终不取定一门,惟凭专志之诚,非信虚诞之说。”

《般若经》云:“文殊问佛云:何速得阿耨菩提?佛答:有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者,应须于空闲处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大师设问:“经中秖赞如说修行,深解义趣,勤求无念,默契玄根。云何劝修广兴唱诵?”师自答云:“若约上上圆根,大机淳熟无诸遮障,顿了顿修,若妄念不生,何须助道。大凡微细想念,佛地方无。故《安般守意经·序》云:‘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意有一身,心不自知,犹彼种夫也。是知情尘障厚,卒净良难,若非万善助开,自力恐成稽滞。又若论福业,遍行门中,万行庄严,不舍一法,皆能助道,显大菩提。具足十种受持,亦无所阂。’”

《普贤观经》云:“若有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于一弹指顷,除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从诸佛生,十方诸佛及诸菩萨为其和尚,是名具足菩萨戒者,不须羯磨自然成就,应受一切人天供养。且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绕百千匝,方施一拜。经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报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

《绕塔功德经》云:“勇猛勤精进,坚固不可坏,所作速成就,斯由右绕塔,得妙紫金色,相好庄严身,现作天人师,斯由右绕塔。”

大师在“行道念佛与坐念的功德”时,说“譬如逆水张帆,犹云得往。更若张帆顺水,速疾可知。坐念一口,尚乃八十亿劫罪消。行念功德,岂知其量?故偈云:

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声,

事业常如此,西方佛自成。

若礼拜则屈伏无明,深投觉地。致敬之极,如树倒山崩。”

《业报差别经》云:“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者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诸佛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报,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槃。”

三藏勒那云:“发智清净礼者良由达佛境界,慧心明利,了知法界本无有阂。由我无始顺于凡俗,非有有想,非阂阂想。今达自心虚通无阂,故行礼佛随心现量,礼于一佛即礼一切佛,礼一切佛即是礼一佛,以佛法身体用融通故,礼一拜遍通法界。如是香华,种种供养,例同于此。六道四生,同作佛想。”

文殊云:“心不生灭故,敬礼无所观,内行平等,外顺修敬,内外冥合,名平等礼。”《法华忏》云:“当礼拜时,虽不得能礼所礼,然影现法界,一一佛前皆见自身礼拜。”

《那先经》云:“国王问那先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终时念佛,死后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因船故不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不入泥犁中。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泥犁中。”

《智论》问云:“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作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勇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及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故知善恶无定,因缘体空。迹有升沉,事分优劣。真金一两,胜百两之叠华。爝火微光,热万仞之[卄/积]草。

大师设问曰:“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事?大师自答云:“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

《般舟三昧经》云:“如人梦见七宝亲属欢喜,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亡,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阂,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见。”

《智论》云:“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或堕坑落井,水火等难,乏乳而死,须常近父母养育长大,方能绍继家业。初心菩萨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继佛家业十方济运,有斯益故,多愿往生。

大师又引诸经之说:生安养者,缘强地胜,福备寿长,莲华化生。佛亲迎接,便登菩萨之位,顿生如来之家,永处跋致之门,尽受菩提之记。身具光明妙相,迹践宝树香台,献供十方,宁神三昧。触耳常闻大乘之法,差肩皆邻补处之人。念念虚玄,心心静虑,烦恼焰灭,爱欲泉枯,尚无恶趣之名,岂有轮回之事?

《安国钞》云:“所言极乐者,有二十四种乐:一栏楯遮防乐,二宝网罗空乐,三树阴通衢乐,四七宝浴池乐,五八水澄漪乐,六下见金沙乐,七阶际光明乐,八楼台陵空乐,九四莲华香乐,十黄金为地乐,十一八音常奏乐,十二昼夜雨华乐,十三清晨策励乐,十四严持妙华乐,十五供养他方乐,十六经行本国乐,十七众鸟和鸣乐,十八六时闻法乐,十九存念三宝乐,二十无三恶道乐,二十一有佛变化乐,二十二树摇罗网乐,二十三千国同声乐,二十四声闻发心乐。

《群疑论》云:“西方净土,有三十种益:一受用清净佛土益,二得大法乐益,三亲近佛寿益,四游历十方供佛益,五于诸佛所闻授记益,六福慧资粮疾得圆满益,七速证无上正等菩提益,八诸大人等同集一会益,九常无退转益,十无量行愿念念增进益,十一鹦鹉舍利宣扬法音益,十二清风动树如众乐益,十三摩尼水漩宣说苦空益,十四诸乐音声奏众妙音益,十五四十八愿永绝三涂益,十六真金身色益,十七形无丑陋益,十八具足五通益,十九常住定聚益,二十无诸不善益,二十一寿命长远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三唯受众乐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无实女人益,二十六无有小乘益,二十七离于八难益,二十八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有常光益,三十得那罗延身益。”

在说西方极乐之乐的同时,大师更说娑婆世界处于八苦之中,苦不可言。今略述其中生死二苦:一生苦者,揽精血为体,处生熟藏中,四十二变而成幻质,上压秽食下熏臭坑,饮冷若氷河,吞热如炉炭,宛转迷闷不可具言。及至生时众苦无量,触手堕地,如活剥牛皮,逼窄艰难,似生脱龟壳,衔冤抱恨拟害母身,才触热风苦缘顿忘。婴孩痴骇水火横亡,脱得成人有营身种,业田既熟爱水频滋,无明发生苦芽增长,胶粘七识笼罩九居,如旋火轮循环莫已;二死苦者,风刀解身火大烧体,声虚内颤魄悸魂惊,极苦并生恶业顿现,千愁欝悒万怖慞惶,乃至命谢气终寂然孤逝,幽途黯黯冥路茫茫。

大师举经说明往生净土真实不虚:九品往生上下俱达,或游化国,见佛应身。或生报土,覩佛真体。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经劫,而方证小乘。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或悟迟速根机不同,或华开早晚时限有异,今古具载凡圣俱生,行相昭然明证目验。故释迦世尊亲记文殊,当生阿弥陀佛土位登初地。《大经》云:“弥勒菩萨问佛,未知此界有几许不退菩萨得生彼国?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皆得往生。”智者大师一生修西方业,所行福智二严悉皆回向,临终令门人唱起十六观名,乃合掌赞云:四十八愿庄严净土,香台宝树易到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乃往生。况戒定慧熏修行道力,终不唐捐。佛梵音声终不诳人。《称赞净土经》云:“十方恒河沙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大千证得往生,岂虚构哉?

大师对《维摩经》所说的成就“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阂,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共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等八法于此世界,应行无疮疣,始生于净土。为什么劣行微善也能往生呢?大师答道:理须具足,此属大根。八法无瑕,成就上品。如其中下,但具一法,决志无移,亦得下品。

大师对《观经》上所说的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作了“散心而能化往”的解释: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习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预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故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

《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又《经》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华严经》云:“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

《大集经》云:“欲净汝界,但净汝心。故知一切归心,万法由我。欲得净果,但行净因。如水性趣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大师不但撰述文字,而更在行动上身体力行,《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说,大师“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日暮往列峰行道念佛,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 故后人尊大师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

永明大师《四料简》略谈

大师的《四料简》自宋代以来,在我国佛教徒中历代相传,禅净古德多有赞言,在《净土十要》中亦多有提及。近代佛教中的正法眼藏、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在《净土决疑论》一文中,作了详细的解释。印光大师说“《四料简》是大藏的纲宗,学佛修持的准则。”近年忽有人对之提出质疑,甚至说永明大师的《四料简》系伪托。对此,王永元居士曾着《永明〈有禅无净土〉偈释疑》发表于《弘化》杂志总第12期,在禅净的理论上予以释疑。笔者在此再谈一些看法:

晚近以来,佛学衰落,禅宗只重在文字和口头;净土宗流于神化,信徒多在求拜祈福,更因许多佛教信众因没有仔细地去研究,以为大师的《四料简》言语支离,不足为法。也有人对此产生怀疑说:“若依《四料简》所讲‘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现在学禅的人中,也有长期兼念佛的,未见得能够‘今世为人师’,来生即会成佛祖的。”又有人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现在各寺院经常有念佛和打佛七,去念佛的人很多,也有许多“专修”念佛的人,但未见得他们中,有几个人在临命终时,能显现瑞相往生净土的。”如上所说的学佛者,以为《四料简》所说不符事实,不足信;又有学禅之人,自未虚心精研,又不信古德的话,便自作主张地认为《四料简》是抑禅扬净的。但碍于大师的道德和声望,因大师是禅净两宗的杰出祖师,因而又不能讲他老人家说错了,故又提出《四料简》是后人伪造的论调。

由于近代学佛者对《四料简》认识的颟顸笼统,及不加重视,自然也影响到我国禅净两宗的发展。为提高我们的修学水平,我认为我们必须引起对《四料简》的重视,并加以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对这首偈语的研究,首先要注意分清禅与净的理体和事修。

从义理的本体方面来说:是“禅净不二”, “即禅即净”。故中峰国师说“禅外未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莲池大师说:“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着”。此即“归元无二”。

在事修的方法方面来说:禅是舍方便,叩已而修,直见自性;净是异方便,念佛往生,借他显自。此可谓方便有多门。故蕅益大师说:“净不需禅,禅决需净。”永明大师的《四料简》是站在专修方面说,是方法论。字句精简,含义丰富,研习者先得认明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分清了禅与净,然后再依文字分析,就会知晓此偈字字皆是天造地设,没有一字不恰当,没有一字可以改变。所谓有者,是俱足的实有,不是浮浮泛泛细小的有。所讲有禅非但未悟不算有,即是悟了而未彻底,亦不得说是有禅。所讲有净土,要有深信,有知道事理不碍的切愿,要终生不退转的实行,还要能在念佛时没有昏沉和散乱。如彻悟禅师所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倘若念佛偏执唯心净土,而没有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行事。或修行虽亦精进,但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福报者,都不得说是有净土。

本文主要依据永明延寿大师的《万善同归集》所写,其余经、论则查阅《大正藏》电子版,未入藏者或查原文,旨在纪念大师,弘扬大师万善同归于净的传统,特作说明。 

(0)
0%
(0)
0%
本文地址:https://www.juewu.org/wenku/xx/45447.html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