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寺院 > 海外寺院 > 正文内容

东梅奔寺—柬埔寨寺院

海外寺院  时间:2021-12-19   作者: 觉悟佛教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东湄奔寺桩孔

  东梅奔寺(East Mebon)建于公元 953 年,是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为了祭祀祖先所盖的祖先庙。东梅奔寺和变身塔极相似,建筑年代似乎也相差不远,都是罗贞陀罗跋摩二世所盖的,据说相差只有十年左右。东梅奔寺和变身塔比较明显的区隔方式,除了东梅奔寺的阶梯较高,还有就是东梅奔寺四周有石象守护。东梅奔寺其实原本是一个很传奇的寺庙,因为原本位于东大人工湖(East Baray)上的一座岛上,是一座祭祀祖先的寺庙,只不过东大人工湖目前已经只剩下遗迹了,只可在铭碑以及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中见到文字的记载。

  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建造东梅奔寺(East Mebon)的目的,是作为纪念其双亲的祖先庙,属于婆罗门教的建筑。婆罗门教派的建筑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须弥山的概念。所谓须弥山就是世界中心点,或是称为世界之轴的大山,也是众神的居所。凡间的世界,则是围绕在须弥山的四周。而以东梅奔寺(East Mebon)的构造来看,中央建物俯瞰是一个正方形,中间最高的塔楼就是代表须弥山,四个角落各有一座较矮的塔楼,整个侧面看起来则是个山形构造。东梅奔寺(East Mebon)最特别之处在于,此寺是建在东大人工湖 (East Baray) 的小岛上。东大人工湖当初为耶输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所建造,这人工湖长有 7,000 公尺,宽有 1,800 公尺,湖水引自暹粒河,总蓄水量高达 550 万立方公尺。

  耶输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在 889 年时加冕,王宫往西北移15公里,变到巴肯山 (Phnom Bakeng),建立了第一个吴哥城。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建立蓄水池可以供应农作物的用水,就是东大人工湖 (East Baray) ,并且在罗洛士 (Rolous) 区域建立了罗雷寺 (Lolei),及两座山顶上的庙,巴肯山 (Phnom Bakeng) 和猪山 (Phnom Krom),耶输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最后死于 910 年。

  耶输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死后,王位似乎又陷入一番争夺之中,他的两个儿子哈沙跋摩一世(Hashavarman I)和艾沙那跋摩二世(Isanavarman II)前后各只分别坐了五年和八年的皇位,然后就被赶下台,换由阇耶跋摩四世 (Jayavarman IV) 当皇帝。阇耶跋摩四世 (Jayavarman IV) 又『迁都』了,这次搬得很远,往东北方搬到了 70 公里远的寇克 (Koh Ker),建造了一个 7 层 35 米高的大塔寺 (Prasat Thom) 及其它大小寺庙,当然也一定要有一个水池,这些都在他在位的 20 年内就完成,可见其迁都的决心。他死后,虽然儿子哈沙跋摩二世 (Hashavarman II) 在皇位争夺战中顺利登基,但仅仅在位三年后,就被原先拥护他的表亲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夺走生命与皇冠。

  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当时正是波瓦婆罗 (Bhavapura) 的统治者,波瓦婆罗 (Bhavapura) 就是高棉王朝发源地的那个地方,这皇帝位子绕了一大圈,又回头落到波瓦婆罗 (Bhavapura) 他们手上了。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在皇位到手以后,然后再来呢?就是迁都,再迁回吴哥去。每个新皇帝都希望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城市,所以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没有沿用那个以巴肯山为中心的都城,而是跑到东大人工湖 (East Baray) 南岸建造了自己的国王庙『Rajendrabhadresvara』,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变身塔 (Pre Rup) ,并且在东大人工湖 (East Baray) 的中央建造了东梅奔寺(East Mebon)。

  东梅奔寺高台上的五座塔,呈现石砖式塔林建筑的风格,墙外有神气的石狮。外墙是人像雕刻,塑像仍然只有简单的装饰,并维持以正面呈现的形式化雕塑。塔的主体中间是门楣的雕饰,有独特的假门。门楣雕饰相当丰富,主要是印度教个神祇的雕饰。古高棉人擅长工艺建筑,尤其是砌石雕刻的浮雕壁画,加上印度教神话史诗的栩栩如生,在蓝天白云下,显的非常壮魄。屋檐壁上的坑洞,为当时镶嵌水晶宝石的地方,现在当然现在都已剩下坑坑洞洞,宛如痘疤般失去了当时华丽的光芒。由寺中的碑铭记载,以及红砖结构上有铁锤的刻痕可以得知,原本这些红砖建造的寺庙外墙,都覆盖有以石灰为主要原料的灰泥层,用做外墙的粉饰。东梅奔寺的正门,据说就是当时上岸参拜的码头。当然现在人工湖早已干涸,看看四周,除了茂密的树林,就只有滚滚黄土而已了。

  根据铭文的记载,东梅奔寺中供奉的神明除了有妣湿奴 (Vishnu) 与梵天 (Brahma) 之外,还有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以其父母肖像为蓝本所雕刻的湿婆 (Siva) 和雪山神女 (Parvati)。雪山神女 (Parvati) 是湿婆 (Siva) 的配偶,也是妣湿奴 (Vishnu) 的姊妹,是山神也是主掌生殖的女神。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中说,「东池在城东十里,周围可百里。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卧铜佛一身,脐中常有水流出。」不过周达观这段记载,是写在城郭篇的。可见在元代时,寺中原有卧铜佛一尊,而卧佛除了让信徒供奉外,还设计成可让水由佛之肚脐流出。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