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认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全山现存78座寺院。其中化城寺等9座名刹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每当红日西沉,白云归山岫,蒲牢一击,鲸铿徐发,四山响应。”这就是九华山十景之一的化城寺晚钟。化城寺位于九华山区的云山下。 化城寺原有大钟一口,重约万余斤,但已毁于兵燹。现存的一口洪钟,重约两千余斤,高一丈有余,此钟铸造精美,体积超群,音质悠扬洪亮,以手轻叩即可听到微微清脆悦耳的响声,用槌撞之,则瓮声宏亮高扬,由近及远慢慢地在山谷中消逝。特别是夜深人静之时,听到此钟声,尤为清悠,仿佛置于天上佛国,令人超凡服俗。因此,朝山进香之人,无不醉听化城晚钟,领略一下“化度群生悲愿宏,城开两序别西东;晚来香火因缘盛,钟送梵音澈太空”的古钟圣音,以除却人间烦恼。
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寺和总丛林。“化城”名出《法华经》。相传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于此筑室为庵。
唐开元年间,僧人檀号居之,寺额曰“化城”。建中二年 (781 年 ) 池州郡守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化城”于该寺。贞元十年 (794 年 ) 金乔觉 99 岁圆寂后,被僧众视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寺遂辟为地藏王道场。南宋末住持僧广宗,后称为冠传禅师。元至治初(约1321年)住持僧真观,后称为无像禅师。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住持僧宗琳、法鉴将其扩建为丛林。
九华山开山之寺-化城寺
宣德十年 (1435 年 ) ,居南京灵谷寺的福庆禅师 ( 号云岩 ) 因年老回九华山住持化城寺,又重建大雄宝殿和藏经、祖师、金刚、天王、伽蓝等殿,扩大了东序寮房。正统间,住持僧道泰,继后都冈、法演、法广扩建佛阁方丈廊庑、地藏殿、石阶,组成西序寮房。隆庆六年(1569年)徽州商人黄龙鼎捐款重修。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十七年(1599年)朝廷先后颁赐《藏经》。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住持僧量远赴京,朝廷赐以紫衣。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池州知府喻成龙重修并增建“聚华楼”、东西二序(亦称二宫)、七十二寮房,化城寺遂为“九华诸寺之冠”,成为总丛林。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四年(1703一1705年)三次降旨遣内侍来九华进香、赐银并赐额“九华圣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赐御书画额“芬陀普教”。咸丰七年(1857年)寺被毁,唯存藏经楼。光绪十六年(1890年)住持僧论法与贵池信士刘含芳等募款重建殿宇四进。1926年住持僧镇安。1926年释容虚在此创办“江南九华山佛学院”。1944年至1947年住持僧宝严。1948年住持僧化雨。民国期间为九华山佛教会驻地。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寺院。
1968 年全寺佛像被毁。1981年寺院重修,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展出馆藏文物1800余件。全寺面积3500平方米。
1981 年9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化城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确定化城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化城寺建于高山盆地,南对芙蓉峰,北倚白云山,东邻东崖,西接神光岭,四面环绕如城,古人有“内外峰围涌玉莲”之称。
化城寺前后四进,随坡势逐级升高,气宇轩昂,庄严古朴。沿着刻有理花古钱的石板路前行,迎面有一块由石铺成的广场,这是举行庙会和大型佛事活动的场所。寺前有放生池,又名偃月池,环池砌有石栏。池水澄澈如镜,天光云彩;苍山古刹,尽入水中。
放生池北,寺前阶下并峙石狮一对,一只戏球,一只携抱幼狮。均高164厘米、长75厘米,底座高、长、宽均为64、90、45厘米。高大古朴,传说为唐宋遗物,基本完好。
从石狮旁上十五步台阶至瑶台,再上三级则到化城寺大门廊下。古寺的山门,宽五间、长六丈、高二丈,上悬“化城寺”,匾额。廊内卷檐下三个大门,雕梁画栋,顶梁为石栏,并刻楹联两副:一为“华崿峰前香云缥缈,化城寺里花雨缤纷”;一为“大圣道场同日月,千秋古刹护东西。”
化城寺为四进院落式建筑,采用硬山顶,小青瓦屋面,一、二、三进为单檐、四进为重檐。一进山墙仿浙北封火墙,二、三、四进山墙采用皖南民居马头墙形式。四殿宇分别置于三个台基上。
第一进为灵官殿,进深 16.5 米,面阔 5 间,有两个小天井,两侧为厢房。其台基比平面高出3.7米。
第二进为天王殿,宽 20 米,进深 20.5 米,敞厅堂,有落水天井,东、西两侧有半廊。殿厅上方的藻井,四周镶画板一圈,呈满天星斗状,结构严谨,造型精美。其台基比第一进高出1.5米。
第三进为大雄宝殿,进深 20.5 米。殿宇门楣以上为水纹格棂。殿梁上,原悬有明朝末代皇帝祟祯和清康熙、乾隆皇帝题赐的匾额,在十年动乱中被烧为灰烬。五通间的隔扇,全是菱花格,下边浮雕着博古、八宝等物。中间刻着海榴、仙桃、梅花、兰草之类的花卉、鲜果。殿门正面佛像台基由汉白玉砌成。大雄宝殿正上方有大、小三个藻井,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大藻井,直径440厘米,深170厘米,底部四面八方,环绕木斗拱一圈。八角部共雕饰8条飞龙,加藻井顶端1条飞龙和珠球,组成“九龙戏球”。九条缠绕交错的游龙,首尾相顾,龙头伸向正中的一颗明珠。游龙生动多姿,明珠光焰四射。藻井自底部向顶端分5层叠垒,第一层角部雕饰金花8朵;次下二层,雕饰祥云共16朵;余下二层,雕饰蝙蝠16只,至今完好,重新油漆。大藻井两侧,有直径均为300厘米,深均为170厘米的两藻井。底部大方框与顶端小方框均为斗拱连接。殿内有一“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的楹联。佛像的造型,虽形状各异,从未有两手下垂的造型。楹联对仗工整,通俗易懂,用语并非佛家语,却祈求佛的法力使人心公平。
最后一进为 3 层藏经楼,高 20 米,进深 14 米,其台基比大殿高出2.7米,为明代建筑。
九华山是江南古文化发达区域之一。历代儒、释、道人物纷至沓来,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寺院文物大约有2000余件。
1982 年,九华山管理处在化城寺设立了“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将全山绝大多数文物集中于此,展出物馆藏文物达1800余件。兹将化城寺主要文物介绍如下。
贝叶经。人们在佛堂、静室常见的“帘卷春风暖,经翻贝叶香”春联,其中的“贝叶”即是指的“梵文贝叶经”,俗称“贝叶真经”。这是古代印度佛教徒,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刻写的佛教经文。唐僧玄奘去西藏取经,取的即是此种经文。据史料记载,宋高僧圆道从西域归来,得梵文贝叶经四十札,藏西安大雁塔。九华山所藏贝叶经,大约即源于此。九华山现存梵文贝叶经二札。一札内藏10叶,每叶长52.5厘米,宽6.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楚,墨色未褪。每叶距叶片两端17厘米处有装订小孔。夹贝叶经册页上有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竹禅题跋。此经为画僧竹禅捧呈九华。另一札夹板上画有红黑两色相间荷花瓣,内藏73个,每叶长39厘米,宽5.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楚,墨色未褪。叶片距两端12厘米穿孔处,有线绳贯穿,可系可解。
经始传至九华山年代无考,但肯定较为久远。以上两札《贝叶经》均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1988年2月1日经国家文物鉴定,暂定为二级藏品。
明《藏经》共有两部。其一:即明万历十四年 (1586 年 ) 三月神宗朱翎均之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颁赐的《藏经》。会颁经谕文1件,始藏拱金阁,清嘉庆二年(1797年)不慎失于火万历十四年颁经,为明正统五年(1440年)刻版,“大明万历二十年七月吉旦,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印造”。共计667函677l卷。经书长35厘米,宽13厘米,一律用长66厘米、35厘米的白开化纸粘折而成。每版5页,每页5行,每行17字。上下印有双边。全部函号编码以《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流。……”的顺序排列。明《藏经》始藏景命阁,后移置化寺藏经楼,分藏四个大藏柜中。清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华山,化城寺前殿、中厅、大雄宝殿均毁于兵燹,唯后殿(即藏经楼)幸存。今全部《藏经》藏于677个樟木中。这是目前仅存的两部保存完整的明代《藏经》之一。1988年2月1日国家文物局定为二级藏品。其二: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闰四月二十四日神宗颁赐《藏经》一部。经文函卷数尚未清点。每卷上印“大明万历戊戌年七月吉日奉旨施行”。经卷规格与正统版相仿。颁经渝旨保存完好。
《血经》。明代高僧海玉,字无瑕,在九华摘星庵苦修,共耗去28年时间以指血调研银珠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故有《血经》和《明代血经》之称。祟祯三年(1630年)明思宗朱由检派员朝圣并敕封无瑕和尚肉身为“应身菩萨”,装金供奉。这部《血经》遂被僧众护如至宝,倍加珍藏。后几经战乱,《血经》保存完好,朱色未褪,今藏于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全经81卷,每卷由15张白宣纸粘合,每张纸60.5厘米×33厘米,上抄经文20行,每行15字。每卷共折60面。1988年2月1日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一级藏品。
释迦牟尼铜像。高 198 厘米,宽 142 厘米,重 900 公斤,由上身下身两部分组成。铸有“尉迟敬德监造”字样。尉迟敬德隋末归唐,曾来九华山建佛寺。经鉴定此尊佛像造于宋代,“尉迟敬德监造”乃伪托。原置三天门聚龙寺,后移置化城寺藏经楼下。像身斑驳,定为二级藏品,是九华山最大最古的铜佛像。
明神宗圣旨。即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 (1599 年 ) 颁赐藏经敕谕1件。谕文写在鹅黄色蜡笺纸上。幅面为86.5×40厘米。上有内外二方框,相距7.5厘米,框内四周绘制描金飞龙12条。盖有阳文“广运之宝”御空,边长11.5厘米。其文曰:“敕谕九华山地藏寺住持及僧众人等:朕发诚心印造佛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经首护持,已谕其由。尔住持及僧众人等,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忏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朕成恭巳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差内官监太监汉经厂表白李官,赍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如悉。钦哉,故谕。大明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二十四日”。1988年2月1日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一级藏品。
清康熙皇帝御书。楷书,“九华圣境”四字。每字长 58 厘米,宽40厘米,幅面长192.5厘米,宽95厘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圣祖玄烨南巡,三月回銮驻江宁府时书写。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定为三级藏品。
化城寺的幽冥钟。高 199 厘米,底口径 141 厘米,厚 4 . 5 厘米,二龙四爪合背钮。钟一例铸“南无幽冥散主地藏王文佛”牌位,高60厘米,宽40厘米,上有二龙,钟上方一圈铸“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每字径13厘米,宽115厘米,钟下方宽17.5厘米,一圈铸二龙戏珠,寺庵名和功德芳名10排11行,共183个,另五行铸“简称提督总理制造局洪宝麟监造,署两江总督巡抚沈秉成倡建,千总陈万顺承造,孔昭溶沐手敬书,大清光绪十七年夏日铸”等文。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定为三级藏品。
《心经图章》册页。一匣,长 47 厘米,宽 54 厘米, 12 页,每页篆刻印模10枚,记印章模120枚。竹掸作。藏九华山史文物馆,定为三级藏品。
《以画说法》册页。一匣,长 47 厘米,宽 54 厘米。内藏梅兰菊竹画11页。竹禅作。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定为三级品。
《隶篆小品》册页。一匣,长 47 厘米;宽 54 厘米。内藏篆书法小品13页。竹禅作。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定为三级藏品。
谛听。一座。传为地藏王坐骑,地藏王就是坐它由新罗国渡海来到九华山的,它头上只有一只角,俗称“独角兽”。长73厘米,高66厘米,重250公斤,纯铜铸成。上刻文“姑苏梅诚吾造”,清康熙年间众姓募化冶铸并敬献九华。佛教信徒视为珍宝,香客更尊为吉祥之物,常有人在朝拜地藏时用铜元、制钱在“谛听”背上磨擦几下,然后带回系在小孩子身上以“避邪”、“降福”。现藏于九华山文物馆,定为二级藏品。
化城寺释迦牟尼玉坐佛。高 74 厘米,宽 56 厘米。造于明末清初,定为二级藏品。
九华山文物众多,上述仅是九华山历史文物馆中藏品中的一部分。其余有历代朝廷赐给九龙山金、银、铜、玉印不计其数;历代铜、铁、玉质佛像和数百口合金钟及器皿,铸造精良,造型古朴优美;历代名瓷如唐三彩、景泰蓝、釉红、青花瓷亦不在少数;历代名人字画400余种;各种碑、塔、墓及摩岩石刻遍及全山。这些珍贵的寺院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们人收藏保护的结果,是九华山佛教历史的见证,也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瑰宝。
华城寺现任方丈常敏法师,43岁,甘肃人,1983年出家,师从明心法师。
【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化城寺
电话:0566–5011367
邮编:2242811
安徽省潜山市三祖禅寺 三祖禅寺鸟瞰图 三祖禅寺...
安徽省铜陵市观音洞 观音洞远景 观音洞坐落于安...
安徽省肥西县白云寺 念佛堂 白云寺古称青龙寺,...
安徽省桐城市慈兴寺 大雄宝殿 慈兴寺位于安徽省...
安徽省天长市观音寺 天王殿 观音寺位于安徽省天...
安徽省含山县褒禅寺 牌楼 褒禅寺位于安徽省含山...
安徽省肥东县定光寺 大雄宝殿 定光寺位于安徽省...
安徽省潜山市佛山寺 黄公殿 佛山寺位于安徽省潜...
安徽省砀山县普陀寺 规划效果图 普陀寺位于素有...
安徽省怀宁县大悲禅寺 山门 大悲禅寺坐落安徽省...
安徽池州祗园寺,全国重点寺院。原名祗树庵,又...
安徽化城甘露寺甘露寺座落在化城峰腰,与祗园寺...
安徽九华山百岁宫坐落于九华山海拔871米的插霄峰...
九华山位于安徽南部,紧邻长江,是佛教地藏菩萨...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
安徽芜湖广济寺位于安徽省芜湖市西北部的赭山南...
安徽滁州琅琊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里处被称...
安徽潜山三祖寺又名“乾元禅寺”,位于安徽省潜...
安徽安庆迎江寺位於安徽省安庆市枞阳门外的长江...
安徽合肥明教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逍遥津公园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