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力相应定生极乐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到大势至菩萨从超日月光佛,学念佛三昧。今天讲题是:二力相应定生极乐。分三段讲:
㈠专凭自力悟修甚难
念佛法门,顾名思义,是教我们念佛。佛本来无时不念众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两方互念,才能成功。念佛的好处,是能得到佛力加被。专靠自力来了生死,是可以的,其他宗派如禅宗即是全靠自力,不过很难如愿。这有三种原因: 1.我们博地凡夫,烦恼深厚,不易超出。不能超出烦恼,即不能明心见性。 2.无佛力加被,魔多来扰。 3.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有此三因,所以禅宗只能接引上根利器,中下根人不易领受。分别说明如左:
1.烦恼深厚,不易超出:三界内的见思惑,以贪瞋痴为根本。贪瞋痴造出甚多业障,乃无始以来的习气,很难破除。再分别解说如下:
贪──贪是对顺境现前所起的烦恼,约分财、色、名、食、睡五类,即所谓世间「五欲」。不学佛的人,固然免不了「贪」,学佛的人仍然不易摆脱这个「贪」字。拿「财」字来讲,衣、食、住、行非财莫办。一到财境现前,即心迷智暗,而随财转了!义中求财,还是好的,超出范围,即是贪图非义之财,犯佛法也犯世法。请看多少才智之士,事功烜赫,因财而身败名裂者,比比皆是。说起话来人人都以清高自许,但一临财境现前,就迷惑了!一方面是因为钱好用,一方面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其二是「色」,男女之色为生死根本,是人所共知的,但这一关最难打破。因为作众生以来,就有此烦恼,不仅上等动物如此,下至蜎飞动之伦,莫不皆然。其三是「名」,我国三代以上,已以好名为病,而三代以下,则惟恐不好名了!欧美有「名誉为第二生命」之谚,现代世界各国,无论国家社会乃至各个人,无不以「荣誉」相争逐。即有道德有修养的大法师,亦多不免这种习气,听见人家恭维,看见报章颂扬,便生欢喜心。讲起道理来谁都知道,但是一到名境现前就迷惑了!其四是「食」,不学佛的人贪图口腹之欲,姑且不谈。即学佛人懂得不吃众生肉的道理──众生即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种诚恳痛切的教谕,深足警世了!但业障重者,仍不能屏除多生习气。我曾亲见有人一餐不能适口合意,就伤心到流泪。佛教徒虽不食肉,而对适口的素菜,也要多吃一点儿,修行多年的人,也还免不掉这种习气,这就叫做:「贪食忘道,欢喜放逸。」最后讲到「睡」,恶劳好逸,是世人常情,按佛法昼夜六时都得用功,不应贪睡。但为习气所使,不能不睡,睡眠以后,即入黑暗糊涂状态,几与尸体无异。而在「我知」「我见」未破除以前,没有不贪睡的。
以上说的都属于「贪」,即财、色、名、食、睡五境现前,所引起的烦恼。
瞋──瞋是对逆境现前所起的烦恼,不论在家人、出家人,对逆境现前时,都要发生烦恼。烦恼有八万四千,惟「瞋」最烈,佛喻为「瞋恚如大火,能烧功德林。」又说:「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人到忿怒的时候,不听人劝,不怕人耻笑,不怕堕地狱,也不要成佛了!种种颠倒,无法形容。事后虽知后悔,但当瞋境现前时,心却被境迷转不可理喻了!
愚痴──愚痴即不正知见。念佛了生死,才是正知见。而自无始以来,无明缠缚已深,不正知见任运生起,解脱很难。所以古人有:「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生死在呼吸之间」等警策语句,都是想唤醒世人愚痴的迷梦。
以上说明贪瞋痴三根本烦恼深厚,超出甚难。
2.无佛力加被,魔多来扰:魔,自无始以来,即与众生结怨,如无佛力加被,自力驱除甚难。现讲一段公案:
悟达国师者,唐懿宗咸通年间,封为国师,称总教沙门,住安国寺,帝亲临法席,时有远人贡进沉香宝座,帝以其珍贵不御,以赐国师,师竟受之,且甚为得意。讵知其怨家即乘此隙而入,致生人面疮,几濒于死,后遇异僧以三昧水洗之方愈。异僧并为说明因果始末,谓汝前身即汉之袁盎,曾劝景帝斩错,盎后身十世为高僧,错衔怨不得报复,汝今受沈香宝座而心起憍慢,故彼得乘机而入。师因此作三昧水忏三卷,流通至今。
又民国三十七年,我在普陀山发心于头顶「燃灯」时,有一位老修行,发心一同燃灯供佛。据云:他在普陀山住茅蓬,此时真发菩提心,愿断尽烦恼,度尽众生。一日静坐中,忽闻空中有言:「你也发菩提心?你也想了生死吗?」言讫,即觉有人入于脑中,从此不能打坐,一想用功,即感觉有人在脑中扰乱。
以上述两则故事观之,自力驱除魔障,实非易事。
3.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所谓开悟者,即是明自心、见自性。而心性被烦恼遮盖缠缚,不明难见。须把一切执见,层层透过,即最后一个「佛见」,亦须扫空,才能明心见性。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去度牛头山法融禅师,当时法融禅师尚未开悟,住在茅蓬,观心办道。四祖到后,趁融师取茶之时,在他座上写一「佛」字。融师奉茶后,将欲就座,忽见「佛」字。竦然一惊!四祖喝道:「你还有这个在?」可见「佛」也是障碍。《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说明这种道理的。但是这种道理,甚高甚深,平常人实在不易了解。
依上来所讲的道理,虽然佛性人人本有,个个现成,但因烦恼深厚,魔障重多,义理高深,若全靠自力悟修,实在甚难!
㈡但靠佛力往生不易
上节讲不仗佛力全靠自力开悟不易,是由于烦恼厚、魔障重、义理高三个原因。那么,单靠佛力怎样呢?也不能生西。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菩萨念佛,就因为单靠「佛念」不成,所以才要「念佛」。「念佛」「佛念」,二念相交,那就一定生西方了。经文: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先就经文来讲:「忆」约佛说,现在讲就是阿弥陀佛,「专忘」指众生说。佛是专以济度众生为怀,无奈众生把佛忘了!「若逢、或见」的「若、或」是不定词,约佛边说;「不逢、非见」约众生边说。佛时时逢到众生,看见众生;而众生有念佛者,则必逢必见;倘若不知念佛,不肯念佛者,则不逢不见了。又一义:「若、或」皆作「虽」字解,都约众生边说,你既不念佛,佛「虽」现在你面前,你也是不逢不见,此二义皆可通。
昨天讲过弥陀饶舌的公案──长耳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永明寿禅师是弥陀佛的化身,寿禅师是「顺现」,长耳和尚是「逆现」。都是当时杭州人们所常逢常见的呀!谁又认识他们是佛呢?这就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了。
今天再讲一段丰干饶舌的公案──丰干是唐朝天台山国清寺的和尚,当时有候补官闾丘胤者,在贫困潦倒之际,忽奉命牧台州。而正在当赴任时,猝患剧烈头痛,命在呼吸,可算命途偃蹇!但是他对佛法颇有因缘,幸得丰干大师往为治愈。胤在感恩之下,因问台州尚有高僧何人?丰师告以国清寺寒山、拾得二僧,即文殊、普贤化身。胤到任后即往国清寺参谒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僧告以他们俩是疯颠僧,大人如有吩咐,唤他们来就是了。胤以为不可,于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厨房,即呼寒山拾得,胤见了两师,立即伏地顶礼。寒、拾二人,即笑敖着奔往寒岩,胤亦追至寒岩。寒山回首说:「丰干饶舌!弥陀不事,礼我为何?」遂缩身入岩穴,其穴自合。
丰干是弥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一佛二菩萨同时现身于国清寺,而该寺僧众及一般信徒,哪个认识他们是佛菩萨呢?这不也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的例证吗?
佛教化度,不显神通。不信佛者自不必说,信者亦尚有以为佛菩萨不够慈悲,众生这样苦恼,还不来济度!殊不知佛菩萨都是在因地即发大菩提心,以度生为怀,无时不在「念众生」「行度化」,不过众生「不念」不识罢了!不念佛专等佛来接引,那是等不来的!你不念佛,即使佛现在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认识,还是等于不见。就是佛来接你,你也绝不会跟着去的!
以上说明佛无时不在忆念众生,我们不念佛而专仗佛力,仍不能生西。
㈢因缘和合方生净土
上两节说明全靠自力或专仗佛力,都不易成功──开悟或生西。现在讲念佛、佛念,因缘和合,必能生西。经文: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段经文是说:假使二人互相忆念,而且忆念甚深,则此二人从今生到来生,都不会分离,如影随形一样。这里应注重两点: 1.必须二人互相忆念,且不是泛泛的浅念,而是甚深的忆念。前面讲过,自力难断烦恼,仗佛力则能带业往生。又自力魔多来扰,佛力能以却魔。自力法门义理高深,普通根器不易理解;念佛法门平实浅易,且不致错误。这是说靠佛力比自力稳当容易。 2.专靠佛力而不自修,也不能成功。前面曾说,我们不念佛,纵然佛时时在念我们,也决不能生西的。
要生西方,须「念」且「深念」,这是众生的事,佛没有不念众生的。众生则有念佛的,有不念佛的,因佛无时不念众生,且忆念甚深,生西不生西,端在众生自己,佛是一味平等的。佛心如雨,三草二木,同得滋润,无有差别。三草二木,配五乘法。佛说法一味平等,原无大小三五之别,因众生根器不同,领纳不同,才有五乘之分。如同大木所得雨量多,小草所得雨量少,是一样的。再进一步研究三草二木: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和雨一样。但被泽者第一须有根,如草木然,若无根,虽蒙雨泽亦不能生长。第二根要深,草木无根固然得不到雨的利益,如根太浅,亦擎不住风吹日晒。根,即善根,净土法门以念佛为善根,但念佛必须至诚恳切,把这一句佛号,一定要念到极乐世界去,才算功夫。所以大势至菩萨说念、深念,「念」即是植善根,「深念」即是深植善根。《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说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生到西方。念、甚深念,则善根福德俱多,即能与弥陀念众生之念碰到一起,而生西方了。
有人说:弥陀大慈大悲,十念即可往生,平日又何必念?更何必深念呢?不错,十念即能往生,但不十分可靠。你现在念上十口气的佛,永不再念,等着死了生西吧!那你一定生不去。因为带业往生不带新业,昨天已讲过。你时时在造作三业,十念功德,敌不过你不断新造的三业,怎能生西呢?所以必须多念深念,只顾念佛,自然不致造业了。念佛不但要多念,而且要深念!怎么叫深念呢?就是一句佛号在「事念」上念到西方,在「理念」上念到自心深处。若只多而不深,则虽多到一日三千乃至十万,一面念佛一面妄想,口念而心不念,则善根太浅,仍不能保证生西。必须每句念到自心,念到西方,才能与佛念相应,必然生西无疑。
难得大家发心念佛,既已念佛,还应进一步求深念。怎么才能「深念」?要作三种观想: 1.观众生苦, 2.勿负善根, 3.勿负佛恩。我们观察众生,受苦无穷,而欲度无力,所以念佛求生西方,证得无生法忍,还度苦难众生,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勿负善根:须知人身难得,前生不犯杀盗淫妄,始得现生人身。前生种了念佛的善根,今生方知念佛。而失却人身则极容易,不念佛造作三业,转眼之间,即失掉人身,亦同时辜负了自己的善根,思念及此,应即深心念佛。观想佛在甚深忆念我们,我不念佛,岂不大负佛恩!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
现有一部分学佛者,不明净土宗旨及其修法,谤为「他力教,决不能成佛!」这是错误的。古代大德们,赞叹「佛力」,原为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非谓全靠佛力,这种外行的批评,不要盲从。再说净土宗标旨为念佛法门,「念」不是「自力」是什么?一面凭「自力」「念」,一面仗「佛力」加被。前面讲过专靠自力、专靠他力都难满愿,必须二力因缘和合,方生净土。佛是随时等着迎接我们,能生西不能生西?只看我们这点「深念」的力量了!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提起精神,好好念佛吧!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 (二○一一年修...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地狱名号品第五) 道源法师讲...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道源老法师讲 序 第一天 第二天...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二○一一年修...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二○一一年修...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道源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如来赞叹品第六) 道源法师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称佛名号品第九) 道源法师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道源法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目次 悬谈 甲一、解经题...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分身集会品第二) 道源法师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 道源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道源法...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地狱名号品第五) 道源法师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如来赞叹品第六) 道源法师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称佛名号品第九) 道源法师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道源...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道源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道源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道源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