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念佛结期应求证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古德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光阴快得很,转眼之际,念佛七已经过了六天,真是无常迅速啊!生死事大这道理,只有佛教在讲,也只有佛教讲得最究竟。世间的学问,所讲的只是有生以后,未死以前的道理,亦即所谓生活问题。至于未生以前,死了以后的生死问题,是不研究的。儒家虽有生死事大之仿佛语句,但其含义之深浅,则不相同。儒家对于生死问题,是以完成孝道为目的,以克尽礼节为方法,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这生事之、死葬之,两件大事,比较起来,又以死葬之为大。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是根据曾子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来作比较的。一般人只讲养生不讲送死,是犯了短视之病。儒家能提倡送死之事大于养生,不但慎终而且追远,并欲以此而淳厚道德,改善民俗,其眼光自较一般人为远大。然而论其究竟,仍然只是人生之事,且其所教化的对象,是为人子的人。至于这个被送死的人,死了以后,究竟到甚么地方去了?儒家则没有讲出来。孔子在世时,子路曾提出这个问题:「敢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答得很对,因为有了生才有死,若欲研究死从何去?当先研究生从何来?可惜子路没有接着再问一句「敢问生?」孔子也就在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原则下停讲了。因之儒家的学理,也就只局于人间事了。我相信孔子的智慧不只限于人间事的,因为子贡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见孔子的性理学与天道学,是在子贡面前透露过一点消息的,可惜没有人请问,也就成为「不可得而闻也」的绝学了。
我们佛教所讲的生死事大,乃是轮回六道,死此生彼,死彼生此,漂溺于苦海之中,头出头没!自从无始,以至今生,已受无量诸苦!从今生以至未来,仍须受无量诸苦!现在得闻净土法门,执持弥陀名号,截断生死洪流,横渡无边苦海,轮回之苦,一旦了脱,真是一件大事!然而这件大事,我们办好了没有?是需要自己问问自己的。我们为甚么要打念佛七呢?打念佛七为的了生死。如何方算是了生死呢?了生死必须证得一心不乱!所以今天的讲题是「念佛结期应求证」。再分三段来讲:
第一、定求一心不乱:为了生死,一定求证一心不乱;为求证一心不乱,一定要打七。然而为甚么一定要打七呢?为甚么不打六、打八呢?这在《阿弥陀经》中,有明文规定。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经中没有说止于六日,也没有说继续到八日,所以根据经中所规定的时间而结期七日。在这七日之内,要认真的执持名号,一定会得到一心不乱的。然而如何是一心不乱呢?我们证得一心不乱的时候,是个甚么样的境界呢?所谓「一心」者,就是只有一个念佛的心,更无异念。「不乱」者,心无余缘,即不散乱。我们专心一志,注意在「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上,再不攀缘其他的境界,这时候一切杂念不起,但只一个佛念现前,这便是事一心不乱的境界。亦即是修净土的人所得的「定境」,与修禅定的人「入定」是一样的。更进一步,念佛的功夫,用到至极处,一旦豁然贯通,这时候,根尘迥脱,实相现前,此地便是西方,而亦不碍另有西方;自性即是弥陀,而亦不碍另有弥陀;这便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亦是修净土的人所得的定慧一如的「慧境」,与参禅的人「开悟」是一样的。关于「事一心」「理一心」的界说,蕅益大师分别得很清楚,大师说:「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怎样叫「事持、理持」呢?大师说:「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我们如能明白「心具、心造」之理,自然以「理持」为妙。但不可执理废事,以为自己明理了,就不必念佛了,那就遗误不浅!须知「悟理」仍要「事修」,即念自心所具所造的佛号,如是则理事无碍,可以很快的得到一心不乱。如不知「理持」,但能「事持」,并无妨碍,只要能如子忆母那样的恳切,认真的念佛,一样会得到一心不乱的。再讲到一日至七日的问题,蕅益大师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初学的人,应当克期求证,大师说:「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二种是久学之士,应当时时练习,大师说:「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第二种解释,是说得到一心不乱的人,如同得到禅定的人一样,或者一定一日,或者一定七日。亦颇似乎儒家所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的境界。第一种解释,是为初学的人说的,我们尤应特别注意!我们结七念佛,原为克期求证。若是上根人,则念佛一日已证得一心不乱;若是中根人,则念佛二日或者三日四日乃至六日,方能证得一心不乱。我们的佛七,今日已是第六日了,未知能证得否?如尚未能,则我们一定是下根人了,是须待至明天第七日,定可证得。只余一日时光了,惟愿诸位,勇猛精进,以求证得!
有人说:照这样说法,即使是下根人,念佛七日,一定证得一心不乱,决不俟诸第八日了。可是我已经参加过好几次念佛七了,何以至今尚未证得呢?难道说我连下根人都不如吗?
欲释此疑有二种解说:一、前面把一切人分为上中下三根,只是粗分而已。若是细分,则上根人仍须分为上下根,上中根,上上根。例如所说的上根人能以七日不乱,就不能八日不乱吗?得禅定的人只一定七日,不能一定八日吗?能的,不但一定八日,一定多劫都能的。依此例推:则下根人仍须分为下上根,下中根,下下根。经中所说,念佛七日,可得一心不乱,是指下上根说的。若是下中根、下下根,或者八日,或者二七日,三七日,乃至多七日,都不一定的。二、不怪七日不能证得,只怪没有求证之心。或有求证之心,而没有必证之心。初来时,只是随喜功德;过些时,便成随众打混。须知念佛七日,方能证得;不是混佛七日,亦能证得!不但混七日不能证得,纵令混一辈子也不能证得呀!所以奉劝诸位:我们既来打七,一定要求证一心不乱。
第二、境现勿喜勿惊:不精进用功则已,如能精进用功,则一定有境界现前。甚么境界呢?一者内境:或是「理一心」现前,或者「事一心」现前。二者外境:即是看见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妙相。如《大回向文》所说:「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见了上述的西方依正妙相,即是好境界现前了。境界又分二种:一是相似的,二是分证的。先说内境:在精进念佛时,忽然妄想歇落,净心现前,念了一点钟的佛,只觉到一会儿的时间!这就是「事一心」的境界。可是第二次念佛时,这个境界不来了,这就是相似的,不是分证的。若是分证的境界,则一得永得,不会再失的。甚么时候提起佛号,就能净心现前。犹如得禅定功夫的人一样,甚么时候要「入定」,就能定心现前。再说外境:在精进念佛时,忽然看见阿弥陀佛,或者看见莲花,可是忽然看不见了,这就是相似的,不是分证的。若是分证的,则愈看愈显明,甚至向你说法!无论内境外境,凡是相似的,都不是「真境界」,这叫「透消息」。若是真发心了生死的人,切勿把透消息当作真境界。透消息比如阴天的太阳,忽然一阵清风,把阴云吹开一缝,太阳闪了一下,阴云又合着了。真境界便如晴天的太阳。然而亦不可轻视透消息,因为得此消息,正可证明确有圣境,由此努力精进,则真境界不会太远了。
有人说:看见佛像,看见莲花,不会是魔境吗?
欲释此疑,有二种解说:一、根本不会有魔境。因为净土宗是「有门」,修念佛行的人,从有门入手,初发心时,即求见圣相,迨至得见圣相,正是以果酬因。如是因如是果,因果相应,何魔之有?此正与禅宗不同,修禅行的人,从「空门」入手,初发心时,即须扫一切相,佛相法相,悉皆被扫;不求佛而佛现,因果不相应,无因之果,非魔而何?所以禅宗善知识,开示学人说:「参禅的人,要把定智慧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是这个意思。二、或者有魔。再分两种:一、所见的相不是所求的相。比方说,我们所求的是佛相,忽然现个美女相。所求的是七宝楼阁,忽然现一座水泥洋房。所求的是大莲花,忽然现个小汽车。因果不对,决定是魔!二、所见的圣相,可能是魔变的,这就要拿出功夫来,考验它一下!甚么功夫呢?就是「静心念佛」的功夫。遇有境界现前时,切不可动欢喜心,亦不可动惊惧心,因为心有所动,魔就会乘隙而入。我们只是静下心来念佛,若是圣境,愈念佛则愈显明,所谓「真金不怕火」。若是魔境,念一会佛,它就隐没了,所谓「邪不侵正」。最要紧的口诀,就是「不动心」,所以说境现勿喜勿惊。
第三、大事终竟全功:唯有了生死堪称大事,唯有佛教在讲了生死,前面已简略的说过了。佛在世时,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说所谈,无非是告诉众生轮回生死的痛苦事实;指示众生了生脱死的方法而已。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注重个人了生死,大乘注重众生了生死,是则无论大乘小乘皆以了生死为唯一的大事!假若我们学佛法,尚未知了生死的道理,是则尚未学到佛法。或虽「知」之而不肯用功「了」之,是则虽学等于未学!不但辜负世尊的法恩,而且可惜自己的善根!居于乱世,而能闻到佛法,而能发心修行,而能参加佛七,真是幸何如之!在这良因善缘悉皆具足之环境下,不把生死大事办好,还等待到哪世去办呢?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若是等到来世再修,不啻痴人说梦了。定期念佛七天,我们已经念了六天,距离成功已不远了,再加精进,就可达到目的。倘若懈怠,则前功尽弃,譬如为山,功亏一篑,岂不太可惜吗?来日无多,时光不再,加功进行,是在各人。
话说多了「打闲岔」,打起精神来好好念佛吧!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 (二○一一年修...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地狱名号品第五) 道源法师讲...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道源老法师讲 序 第一天 第二天...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二○一一年修...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二○一一年修...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道源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如来赞叹品第六) 道源法师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称佛名号品第九) 道源法师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道源法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目次 悬谈 甲一、解经题...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分身集会品第二) 道源法师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 道源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道源法...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地狱名号品第五) 道源法师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如来赞叹品第六) 道源法师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称佛名号品第九) 道源法师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道源...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道源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道源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道源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