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道坚法师 > 正文内容

道坚法师:佛经是怎样形成的

道坚法师  发表时间:2021-08-22   作者: 道坚法师  来源: 华岩寺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道坚法师|佛经是怎样形成的

佛经统称“大藏经”。分经、律、论三部分,亦名“三藏”。有时也称“一切经”。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 500 余人在印度王舍城阇崛山七叶窟集合,共同复诵释迦牟尼佛生前的说法。其中,弟子阿难复出经藏,优婆离出律藏,是为佛经最早的结集,史称“第一次结集”。又过 100 余年,僧伽内部发生分裂,僧人们重新讨论教义,按照自己的观点重新解释经典,史称“第二次结集”,之后,出现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别。公元前 3 世纪中叶,古印度阿育王召开第三次结集会议,会上僧人们宣说了论藏,至此,佛经三藏体系开始形成。以后,佛教史上又有过几次结集活动,最晚的一次结集是 1954 年、1956 年缅甸佛教界举行的第六次结集,但是这些活动都是某一派别或某个国家所组织的,不是广泛意义上的结集,所以影响只是局部的。

在三藏中,“经藏”一般是指释迦牟尼的说法;“律藏”是指有关戒律的经典;“论藏”是指一些佛教理论的著作,包括一些佛经的注疏和发挥。它们都是由佛教徒撰述的,其中很多是历史上有名的僧人和佛教部派的创始人或理论家。每个部派都有自己的三藏,其排列次序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北传佛教按经、律、论排列,南传佛教按律、经、论排列。早期三藏是用印度梵文和巴利文写成的。佛教传人各国以后,各国僧人将三藏译成本国的文字,出现了汉、藏、蒙、满、西夏以及日、朝鲜、越南、傣、僧伽罗、缅甸、高棉、柬、老挝、印等文字的三藏。但究其实质,现存的藏经主要属于梵语系、巴利语系、汉语系、藏语系四个系统。近代,又翻译成英、法、德、俄等西方文字三藏。此外,在印度三藏之外,还有不少由各国僧人撰写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佛教著述,这是外来的佛教与本国宗教、文化相结合的反映。而且,各个佛教宗派除奉有共同的三藏外,还各自拥有属于本宗的尊经。例如,南传上座部视《清净道论》为根本论书。禅宗以《坛经》为根本经典。天台宗奉《妙华莲华经》为契经。净土宗把《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称为净土三经等。

佛教三藏卷帙浩繁,数量众多,文字长短不一,仅汉译印度佛经就有 6000 卷左右,全部汉文大藏经为 20000 余卷,总字数上亿。一部长的经书,文字可达上百万字,短的佛书只有 200 余字。众多的佛经不是一时一地编纂而成的,它经过许多人,在许多地方,许多年的劳动而完成的。例如,《华严经》就是经过了印度、西域等地的僧人多年编纂而成的一部大部头佛书。很多佛经曾经有过多个译本,如《华严经》就先后有过 40 卷、60 卷、80 卷 3 种汉译本。《金刚经》有过 4 个译本。《心经》有过7个译本。不同的卷数,不同的译本,说明这些经典都有被人增补或为人所重的情况。

佛经的内容也是广泛的,它是一部百科全书,涉及了历史、哲学、文学、神学、伦理学、医学、语言、地理、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的方方面面。南亚、东南亚的许多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历史的情况就是以佛书的形式而记载下来的。佛经在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东方哲学史上的许多经典,名篇都是来自于佛典,它们对哲学思想的发展曾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思想发展史上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佛经受到有文化的文人喜爱,如《维摩诘经》、《摄阿毗达磨义论》等都是士大夫经常研习的经典。也有一些佛经流行在一般教徒中间,如《金刚经》、《心经》等则成为佛教徒日常吟诵的课本。佛经在文学里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佛经本身就是一部文辞优美,情节曲折的文学著作,特别是在民间文学中,许多佛教的故事,典故被改编或与当地的风俗相结合,成为朗朗上口,情节引人的民间故事,流传在人们中间,为人们所熟知。佛经所使用的语言也对人类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佛经的传入,5 世纪到 11 世纪曾在中国掀起过译经高潮,中国人受梵文读音的启发,创立了汉语音学。南亚、东南亚各国创造的各种民族文字都受到佛教语言的影响,许多文字可以和梵文或巴利文对应及转读。佛经丰富了亚洲各国的宗教文化,现已成为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和民族财富,影响久远。

佛经的内容也是广泛的,它是一部百科全书,涉及了历史、哲学、文学、神学、伦理学、医学、语言、地理、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的方方面面。南亚、东南亚的许多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历史的情况就是以佛书的形式而记载下来的。佛经在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东方哲学史上的许多经典,名篇都是来自于佛典,它们对哲学思想的发展曾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思想发展史上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佛经受到有文化的文人喜爱,如《维摩诘经》、《摄阿毗达磨义论》等都是士大夫经常研习的经典。也有一些佛经流行在一般教徒中间,如《金刚经》、《心经》等则成为佛教徒日常吟诵的课本。佛经在文学里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佛经本身就是一部文辞优美,情节曲折的文学著作,特别是在民间文学中,许多佛教的故事,典故被改编或与当地的风俗相结合,成为朗朗上口,情节引人的民间故事,流传在人们中间,为人们所熟知。佛经所使用的语言也对人类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佛经的传入,5 世纪到 11 世纪曾在中国掀起过译经高潮,中国人受梵文读音的启发,创立了汉语音学。南亚、东南亚各国创造的各种民族文字都受到佛教语言的影响,许多文字可以和梵文或巴利文对应及转读。佛经丰富了亚洲各国的宗教文化,现已成为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和民族财富,影响久远。

历史上对佛经的研究,可以说是在释迦牟尼逝世后不久就开始了。特别是在第二次结集时,人们因对教义的不同理解,从而要求重新解释教义,于是开始进行注硫新解。到佛教的“论”出现以后,一方面人们不断地对前有的经典进行大量的注释,同时又广造新“论”,繁荣了佛经的研究。佛教传人各国,继之而起的各国僧人的著述层出不穷,一方面反映了各国人士对佛教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国的佛学研究水平,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是上述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的研究成果都带有信仰的成分,缺少科学的说明。科学的研究佛经,是近代开始的。最早进行这种研究的是西方国家的学者,日本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曾经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中国学者的研究始于20 世纪初,现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写出了一些文章和著作。

——道坚法师《佛教知识学习问答》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