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华严中的净土
高明道
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学术陷入空前的混乱。撇开政治宣传的扭曲、误导不谈,单就现象本身来论,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事实(注1)一般世学如此,佛学亦不例外。值遇这种风气,内明的研究,发展多端。其中奇异的表现大致莫过于假借「哲学」此古德未曾闻过的舶来品来阐述中观、唯识所指为何,来理解天台、华严等本土「思想」,或争相引进种种在西洋、东瀛昙花一现的理论,奉为圭臬,以透视佛教历史的真谛、解构空门制度的施设。本文仅对华严中的净土略加整理,相较之下,显得乏味无比──既不套新颖的方法,又不靠突兀的用语,不敢发挥,不求发明。敬请读者海涵!
众所周知,「华严」与「净土」在中国释氏的传统中都颇具分量,不过在此所谈的并非大家可较能直觉联想到的宗派概念,而是指《华严经》本身及净土信仰或净土法门。(注2)换句话说,本文拟探讨的问题是《华严经》中到底有没有提倡含净土特色的修持或信念。答案若是肯定的,那么该主张如何呈现?假设相反,结果是否定的,是否有线索帮助吾人了解经里表达的是怎么样的一种态度?
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必须对本文处理的文献范围有个交代。当今学界用得最广的汉文藏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摩诃衍契经部类中就列有《华严部》。该部收录三种修多罗,亦即(甲)大部头的《华严经》、(乙)单品的别译本以及(丙)其他思想相关的经典。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乙类文献的价值特别高,一方面是因为它所反映的发展阶段在其他语文的佛典里往往并无资料保存,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它对理解大部头《华严》的形成提供珍贵的讯息。不过在中国产生长远影响的却只是(甲)类的大经,特别是唐朝实叉难陀译的八十卷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因此,由于篇幅的考量,暂且选定《八十华严》当作探讨的对象。 至于净土,在华人文化圈里讲此一主题,虽偶尔有大德提倡修弥勒或药师佛净土(注3),然长期以来相关的教学实以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为主。因此,本文探讨的第一个步骤便是去厘清此佛此土在《华严经》里的状况。(注4)据初步考查,《华严》涉及弥陀的文句相当集中在《入法界品》出现。该品第一个相关出处描述解脱长者入普摄一切佛剎无边旋陀罗尼三昧后,对善财童子说:「善男子!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剎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前后列了九尊如来的名号,然后综合地说:「如是一切,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T 10.279.339 c 19~28)第二个地方是摩耶夫人告诉善财童子她为一切菩萨母时,罗列的一百九十多佛名中就有「……敏持佛、无量光佛、大愿光佛」等等(T 10.279.416 c 16~17)。「无量光」可以是「阿弥陀」(Amit bha)的义译。第三则资料出现在普贤为众菩萨讲「佛功德海一滴之相」时所宣说的偈颂。据此,佛能让众生由于业、愿等力看到无边不同事情,诸如「或见莲华胜妙剎贤首如来住在中 无量菩萨众围繞 皆悉勤修普贤行 或有见佛无量寿 观自在等所围繞悉已住于灌顶地 充满十方诸世界…… 或见塔中立佛像 以知时故如是现 或见如来无量寿 与诸菩萨授尊记 而成无上大导师 次补住于安乐剎……」(T 10.279.443 a 1~4、b15~17)。「无量光」是「阿弥陀」(Amit yus)的义译。
除《入法界品》外,《华严经》唯一另外提弥陀的地方见于《寿量品》一开头所谓「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佛子!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剎──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剎──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剎──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T 10.279.241 a 17~21),总共列出十尊佛。此例跟《入法界品》一起看,结论是:阿弥陀佛在《华严》不仅明显没有特殊地位,甚至照普贤的开示,只是佛陀无数示现之一。
既然净土行者心目中的主尊在《华严经》里并未受到特别的赞仰与推崇,再看最起码净土法门的目标──往生佛国土──在该经是否扮演某种角色。结果,长达八十卷的经文里,谈到「往生」的地方寥寥无几,而且也不都是讲往生净土。例如《佛不思议法品》中列出的世尊「十种速疾法」,就包括一条「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往生净妙天上」(T10.279.250 c 8~9),所谈的是生到天界;或如《入法界品》一切法音圆满盖王故事里的宝光明童女所发的愿──「愿我未来亦复如是,如彼大王所知之法、所载之乘、所修之道、所具色相、所有财产、所摄众会,无边无尽,难胜难坏!愿我未来悉得如是,随所生处,皆随往生!」(T 10.279.394 b 9~12)──意味着不管王生到哪里,她也要生到哪里,不限任何一种环境;甚至像《十行品》所描绘的持「欢喜行」的大施主菩萨「修此行时,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随诸方土,有贫乏处,以愿力故,往生于彼,豪贵大富……」(T 10.279.103a1~3),偏偏到最差的环境去往生!
当然,也有几个地方提到往生净土。其中有两个例子不牵涉到发愿,亦即《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上说,只要有众生听到明镜世界月智如来的名号,「必得往生彼佛国土」(T10.279.257 a 29~b1),以及《入法界品》里弥勒菩萨赞善财童子的偈颂:「若入此法门则具诸功德 永阙众恶趣 不受一切苦 不久舍此身 往生佛国土 常见十方佛 及以诸菩萨」。(T 10.279.427 c 24~27)至于提及发愿的出处,也只有两个,且一个是菩萨发愿自己往生,一个是菩萨回向有情往生。前者见于《明法品》里所说的「菩萨住十种法,令诸大愿皆得圆满」,是第四个项目:「闻诸佛土,悉愿往生。」(T 10.279.96 c 21~28)后者载于《十回向品》,说菩萨的回向有一则:「愿一切众生往生一切无诸烦恼、甚可爱乐、清净佛剎!」(T 10.279.161 c6~7)还有一个例子最奇特,是菩萨不愿意往生净土──在《十无尽藏品》「菩萨摩诃萨施藏」的「十种施」中,「菩萨未来施」的解说明文表示:「此菩萨闻未来诸佛之所修行,了达非有,不取于相,不别乐生往诸佛国土,不味不着,亦不生厌,不以善根回向于彼……」(T 10.279.113 b13~15)
综合这些经文的意思,结论恐怕是:《华严经》不仅不特别凸显出阿弥陀佛,且更对往生净土一事,态度并不积极,令人感觉到,发愿往生固定的地方,在菩萨道不同的修学阶段里各有其意义,表现甚至可以正好相反。换句话说,《华严》的说法,弹性极大,因机施教,而绝非一味认为行者一定要求往生佛国土。
那么,经王《华严》他处都没有提到净土?有是有,但是跟一般净土信仰很不一样,一方面宣扬一切诸佛的净土,另一方面也说明菩萨跟净土的关系。此类资料较多,兹仅举例来说明:普贤在《入法界品》中开示众生所看到的──「或见月觉大名称 与金刚幢菩萨等住如圆镜妙庄严 普遍十方清净剎 或见日藏世所尊 住善光明清净土 及与灌顶诸菩萨充遍十方而说法」(T 10.279.443 a 7~10)等等──,尽是佛陀的智慧「譬如善巧大幻师念念示现无边事」(T 10.279.442 c17),质言之,这些净土以及净土里的佛、菩萨,都不是在某处真实存在的,而是佛陀「随众生心种种行 往昔诸业誓愿力 令其所见各不同 而佛本来不动念」(T 10.279.442 c18~19)
同样的理念也见于《世界成就品》普贤对「世界海微尘数佛出现差别」的阐述中:「诸佛种种方便门 出兴一切诸剎海 皆随众生心所乐 此是如来善权力 …… 或有严净不思议 十方所有诸剎海 或唯严净一国土 于一示现悉无余」(T 10.279.37 c5~12)。一佛既然能示现多国,众生就不见得只看到一个净土。例如《十定品》谈到,菩萨若能住法界自在三昧,就有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千阿僧祇佛剎微尘数佛「悉现其前,为现诸佛清净剎」(T 10.279.221 a 29)。相反地,也正因为业、愿的缘故,有部分含识,什么都看不到。就像《入法界品》开头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舍利弗、大目揵连等「上首诸大声闻」虽然同样在逝多林,却「皆悉不见如来神力、如来严好、如来境界、如来游戏、如来神变、如来尊胜、如来妙行、如来威德、如来住持、如来净剎」。(T 10.279.322 c 19~22)「净剎」就是「净土」。
那么,净土是佛示现的,菩萨除了能看到它之外,跟净土还有什么关系?据《华严》,菩萨是修净土的,但是重点不在往生──这一点上面提过──,而在自己成就净土。所以《十定品》说:「菩萨摩诃萨成就此法,智慧明了,入法界门,能净菩萨不可思议无量诸行,所谓:……能净剎土,常回向故;……」(T 10.279.228 a 24~27)或如《明法品》的提示:菩萨如果认真修持,就能够「……以一切善法力成满一切诸佛净土,无边相好,身语及心具足庄严;……以往昔誓愿力随所应化现佛国土」(T 10.279.98 b 6~7、10)。这种在因地发愿、回向乃至修种种法门来庄严国土的概念,在《世界成就品》讲菩萨「世界海微尘数清净方便海」的段落里剖析得更具体:
「一切剎海诸庄严 无数方便愿力生 一切剎海常光耀
无量清净业力起 久远亲近善知识 同修善业皆清净 慈悲广大遍众生 以此庄严诸剎海
一切法门三昧等 禅定解脱方便地 于诸佛所悉净治 以此出生诸剎海 发生无量决定解
能解如来等无异 忍海方便已修治 故能严净无边剎 为利众生修胜行 福德广大常增长
譬如云布等虚空 一切剎海皆成就 诸度无量等剎尘 悉已修行令具足 愿波罗蜜无有尽
清净剎海从此生 净修无等一切法 生起无边出要行 种种方便化群生 如是庄严国土海
修习庄严方便地 入佛功德法门海 普使众生竭苦源 广大净剎皆成就 力海广大无与等
普使众生种善根 力海广大无与等 普使众生种善根 供养一切诸如来 国土无边悉清净」。
(T 10.279.37 b 7~24)这就是《华严》修净土的方式,而此种种法门的行持以菩提心为基础。所以《初发心功德品》里说,菩提心「成就一切清净剎」(T 10.279.95 a 12)。
由以上简略的叙述可以了解,《华严》中谈的净土跟一般净土信仰大异其趣,在某个层次上指佛的一种不可思议的化现,在另一个层次则以成就净剎为菩萨实修的目标之一。经文所呈现的这些,都不在「哲学」或「思想」所能处理的范围之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 如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 复次...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 复次...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 尔时...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四 净行品第十一 尔时,智...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九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 尔时...
本次法语学修重点 △《华严经》的第三个部分,就...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 尔时...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 「...
本次法语学修重点 △《华严经》的第三个部分,就...
本次法语学修重点 △三部华严一百八十卷,唐朝实...
善士问: 佛初成道讲《华严经》里,为什么会有舍...
微友: 请问师父,《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陀在定...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 如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 尔时...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 复次...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 复次...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 复次...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 如来现相品第二 尔时,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