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佛经 > 华严经 > 正文内容

四摄法与菩萨道的关系——以《华严经·十地品》为主

华严经  时间:2018-01-08   作者: 印彬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四摄法与菩萨道的关系——以《华严经·十地品》为主

  华严专宗研究所院友印彬

  一、前言

  《华严经》云:“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佛法深广无边,有胜义谛与世俗谛,有了义与不了义,各随众生所需而因应之。娑婆众生难调难伏,四摄法是四种度化、摄受众生的方法,菩萨在随化度生时,若能具备善解的能力,运用种种的善巧方便,令佛法体现于众生的生命中,如此就能增进人际关系。在印度佛教大乘菩萨道中,菩萨道的主要内涵,是指慈悲智慧。就《华严经》〈十地品〉(又称《十地经》)而言,即是以此二者为前提来论述菩萨道,大乘菩萨道的立论基础,首先,以《十地经》为切入点,本文将以〈十地品〉为主来探讨四摄法与菩萨道的关连。

  贰、四摄法之意涵

  四摄法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法,众生根机千万种,所以佛陀慈悲开演八万四千法门以摄化之。值此工商业社会,科技一日千里之际,具备四摄的善巧,就能流露出佛教慈悲为怀的亲和力。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六:

  言四摄者即摄化之方,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是摄缘与彼资持故,爱语是摄体正示损益故,利行是摄处安住善处故,同事谓释疑令彼决定故

  布施是与众生广结善缘的最佳方法,爱语是能让人感到友善,利行能让众生卸下心防,同事则让众生实际感受。

  一、布施

  布施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以种种钱财、物质施予众生,这是一般人比较容易做得到的,广行布施能够培养福德,帮助我们消除我执、破除悭贪、远离忧恼,如此种种最终目地就是达到烦恼的止息。如《大般涅槃经》卷二:

  布施者获福慈心者无怨,为善者消恶离欲者无恼,若行如此行不久般涅槃

  又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中作转轮圣王,安立众生于十善道,亦以财物布施众生。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无量千万世作转轮圣王值遇无量百千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若能圆满受持布施法门、檀那波罗蜜,以财物施舍于众生,引导众生修行善法门,将来能招感亲近无量诸佛的因缘,也能感得来生受人供养、礼敬、赞叹的美好果报。如《般泥洹经》卷一:

  佛言:我若喜好布施者后无怨畏、多得称誉、善名日增、众人爱敬、人能无悭、仁慧为智,如是无垢安隐生天上,诸天相娱乐。

  又如《菩萨本缘经》卷一:

  若心狭劣者虽多行布施,受者不清净,故令果报少,若行惠施时福田虽不净,能生广大心果报无有量

  再如《渐备一切智德经》卷一:

  欲化众生布施饮食,先救饥渴发于四恩悦乐有力,奉上敬中愍顺其下惠施仁爱。

  以上引文中启示了我们布施需以欢喜心、广大心、心无所畏的施舍,为众生解除烦恼,进而生起善净之心,帮助众生在遇到困境时、甚至协助众生在面对恐惧时能够免除怖畏,令其无惧、无畏、安心、而欢喜。菩萨度化众生行布施时,若须财施,则行财施,若乐法施,则行法布施;若众生心怀怖畏,便应施予以无畏施。

  二、爱语

  爱语是一种赞叹随喜、谅解关怀、庆贺慰问的言语。菩萨依众生之根性,善言慰喻,从言谈中流露出温和、柔软的悲心,使其充满信心、欢喜,与众生结善缘,成就普度众生的目的。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十六:一切爱语,谓慰喻庆悦胜益之言。

  又如《长阿含经》卷十:云何四法向善趣:谓不恚语.不怖语.不痴语。

  又如《杂阿含经》卷二七:随宜奉事软言爱语,端心正念发王道意心无违越。

  在原始佛教中,佛陀教导弟子修行的方法非常简单,告诉弟子们朝向善趣修持善法,就是不讲嗔恚语、不讲令人恐怖、令人增长愚痴的言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一:

  沙门正行精进戒品清洁多闻解义,常起正念心性调柔寂静无乱恒为爱语,勤修诸善远离众恶,于自不高于他不蔑,离粗恶语远无义言,不舍念住其心调直,能断暴流善拔毒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九: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忍法,假使有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众生来至其所,一一众生化作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口,一一口出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语,所谓不可喜语、非善法语、不悦意语、不可爱语、非仁贤语、非圣智语、非圣相应语、非圣亲近语、深可厌恶语、不堪听闻语、以是言辞毁辱菩萨。……虽遭苦毒应当忍受,为慈念众生故,饶益众生故,安乐众生故,怜愍众生故,摄受众生故,不舍众生故,自得觉悟故,令他觉悟故,心不退转故,趣向佛道故。

  身为行者昼夜六时当中都应正念现前,行为举止都要能够令众生产生欢喜心、增长福慧,爱语之中含笑,远离颦蹙;发词有义能称佛法如实之义,凡有所说不欺侮人,所言必定是种种乐说;以柔软语令众欢悦、容色宽和能使他人亲附,随义而说能令闻者悟解而得到法益;随众生根性远离虚妄心无偏党平等说法,如此令众生离一切恶,断贪、嗔、痴、憍慢等而安住于忍辱柔和之中。

  三、利行

  利行也就是利益众生的行为,菩萨以身、口、意三业种种善巧方便之善行,利益众生,使其欢喜信受佛法,即是利行。凡利益众生之事,皆尽力而为,以冤亲平等的大慈悲心调伏摄受,使众生信乐佛法。

  若有众生其性难调,闻是法已心未调伏,即为宣说八万四千诸三昧门,如是妙法皆自利行。善男子!我为调伏一切有情说如是法及以无数善巧方便,现种种相教化众生,善男子以是义故一切人天普称如来名为导师。善男子!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悉皆修习八万四千波罗蜜门。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二:

  第三对治修行增长分中有二:初护烦恼是异凡行亦自利行。二护小乘是异二乘行亦是利他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将所学佛法要能够使的上力,也就是要能断烦恼,自己有了对治烦恼的体验,才能引导众生对治烦恼。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

  菩萨摩诃萨能以利行摄诸有情。善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于长夜中种种方便,劝诸有情精勤修习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余种种殊胜善法常无懈废。

  利益众生除了种种方便以外,还要努力不懈,及在努力中培养禅定培养耐力。

  四、同事

  因应众生不同的根性和习气,与其共事或作修行助伴,除了布施、爱语、利行三种方便法门,更进一步与其同行,随其所乐。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以慈悲、智慧,与众生同行所好之事,循循善诱,令其趣入道果。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

  与彼同事不念苦,饶益众生令安乐

  另外在阿含经中也提到,修持同事所得到的果报,能够守护众生的慧命,令众生行善去恶。如《长阿含经》卷十一: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

  又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六三:

  别地行中不舍众生修道品故同事偏多,摄报果中破众生身见者

  菩萨成就众生,主要目地就是协助众生受持禁戒,清净身口意护持法行,亲近修学大乘善知识,以大悲心施舍于一切,一心愿趣种种庄严的诸佛。

  云何菩萨摩诃萨以同事摄诸有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胜神通及大愿力。现处地狱傍生鬼界人天等中。同彼事业方便摄受。令获殊胜利益安乐。

  《新华严经论》卷十四:

  明佛于生死中皆能同事真俗不碍故立不思议者,叹佛道满行终总无功用任运利生,以智自在非想思意议可度量故。

  以上两段经文表示菩萨修学佛法,将自身奉给一切诸佛所累积的善根回向众生,令一切众生安住于清净心中。以一切智慧宝长而自我庄严,调伏摄受众生一切众生,令其远离一切诸不善业,令一切众生得不坏眷属而能摄持诸佛正法。令一切众生成为如来清净弟子,成就灌顶菩萨之地,令一切众生悉为诸佛之所摄护,远离一切诸恶知识,以殊胜的神通大愿力守护地狱傍生鬼界的众生。

  参、四摄法与菩萨道之关联

  《华严经》对菩萨的定位,在〈十地品〉作了明确地定义,所谓:

  若众生厚集善根,修诸善行,善集助道法,供养诸佛,集诸清白法,为善知识所护,入深广心,信乐大法,心多向慈悲,好求佛智慧,如是众生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接著,又云:

  为得一切种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具足佛法故,为救一切世间故,为净大慈悲心故,为向十方无余无碍智故,为净一切佛国令无余故,为于一念中知三世事故,为自在转大*轮广示现佛神力故,菩萨摩诃萨生如是心。

  接著,又云

  诸佛子!是心以大悲心为首,智慧增上,方便所护,直心深心淳至,量同佛力,善决定众生力佛力,趣向无碍智,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度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菩萨发如是心,即时过凡夫地入菩萨位。

  以上三段引文中可看出是一贯连接的,从三段引文中,可以得知入菩萨位所应具备的条件:发菩提心→得一切种智→以大悲心为首。也就是说,所谓菩萨道,是指发菩提心得一切种智成佛,而此等过程是以大悲心为首。因为大悲心,所以发起菩提心成就佛道,而整个的实践历程即是菩萨道。以上三段引文,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出所谓菩萨道,其实不外乎指慈悲与智慧,因有大悲心所以能发起菩提心;因有智慧才能圆满佛道。

  《大般若经》说:

  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

  菩萨为了广度众生而遍学一切法门。一切智智是以正觉为本的究竟圆满的佛德,一切修福修慧的法门,都依此而修学。学佛之人心心念念,都应与无上菩提相应,无上菩提有殊胜德相,及无边德用能生起对于无上菩提的愿乐。一切智智的相应作意,就是菩提愿菩提心的别名,大悲也就是慈悲、慈悲喜舍,见众生有苦痛而想度脱他,就是悲;见众生没有福乐而想成就他就是慈。菩萨的种种修学,应从慈悲心出发,以慈悲心为前提,有了慈悲才能成就一切福德智慧的菩萨行。无所得的般若慧不执著一切相的真空见,也就是孕育于悲愿中而成长的空慧、大方便,有了四摄的善巧方便,所成就的慈悲行,就能圆满无上菩提佛果。

  一、四摄法与菩提心

  发菩提心即求无上菩提心之意,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也是长养净法之良田,行者若发起此菩提心勤行精进,就能速成无上菩提。所以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根本、大悲心及菩萨行之所依;大乘菩萨须发大心,发菩提心、欣乐佛之大智而发心也称为初发心、新发意菩萨,而菩提心与四摄法是息息相关的,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一—六○○卷》卷四三八:

  菩萨求趣无上正等菩提时,为多有情得利乐故,怜愍饶益诸天人故,是诸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时,为欲饶益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诸有情类故,以四摄事而摄受之,安立彼令勤修习十善业道。

  又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

  复次善男子!菩萨具四种法于菩萨行得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行、四者同事,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萨皆应修学。

  二、四摄法与佛法僧

  有形的财施、无形的无畏施,即使是登地以上欢喜地的菩萨,都实行四摄善法,身行布施,口出爱语,利行同事的同时,身、语、意业都不离佛法僧。如〈十地品〉中:

  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益、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

  又如二地的经文中:

  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具足七宝有自在力,能除一切众生悭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给无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众生若能慈颜相向、爱语相勉,对于自己所受的果报,即使困难艰苦、也能安贫乐道。若秉除贪心、慢心、嫉妒心、嗔恨心、悭吝鄙惜,彼此间不再存有损恼意及嫌恨心、互相欺凌,一切恶事便不能侵害、一切嗔害恼人的毒意,也能消解,如此便能展转和乐相处,相互增进种种利益而得到安乐。如〈十地品〉中:

  菩萨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邪贪邪嗔及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诸众生舍离贪欲,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菩萨具备忍辱柔和心、不望回报心,引导众生于善法善事中得到利益,能于佛法中增长功德。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同事偏多。菩萨住此地多作须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除众生身见等惑令住正见。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三:

  此云有无量大喜乐事,为此善知识行以四摄法正邪,同事爱语方便众生见者无不蒙益故

  三、四摄法与十波罗密

  在〈十地品〉中,所描述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萨,是已“厚集善根,修诸善行,……信乐大法,心多向慈悲,好求佛智慧”。由以上引文可知此等能发心的众生,乃是累积了无数善根善行,且对佛法深具信乐,于众生多慈悲及好求佛智慧,基于此前提而发菩提心。因此,从发菩提心中,亦可得知实不外乎慈悲与智慧而令众生发心。由此慈悲及智慧之引导来圆满菩萨道成就一切种智(成佛),〈十地品〉所展开的十地菩萨之行道,即是配合著十波罗蜜四摄之修持来成就佛果。

  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先学六种波罗蜜多。复于有情或以布施、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而摄受之。既摄受已教令安住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既安住已解脱一切生老病死证得常住毕竟安乐。

  菩萨若想于诸法不藉他缘而自悟解,想要成熟一切有情,想要严净佛土、安坐妙菩提座、降伏一切魔军、快速证得一切智智、转*轮度脱有情众生的生老病死。应当学六种波罗蜜多。以四摄事方便摄受诸有情类,应于般若波罗蜜多常勤修学,才能得到无上正等菩提。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五:

  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十波罗蜜中持戒偏多,余非不行,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

  经文中一再强调檀波罗蜜增上、持戒偏多,余非不行但随力随分,如《大智度论》卷八十九: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利行摄取众生。菩萨摩诃萨长夜教众生令行六波罗蜜

  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皆转清净。此菩萨于四摄中利行偏多,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偏多。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十波罗蜜中精进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肆、四摄法的具体实践

  复有四法菩萨成就能持无上菩提之道。何等四?精勤行于诸波罗蜜,摄取一切无量众生,心常不离四无量行,游戏诸通,是名四法菩萨成就能持无上菩提之道。

  一、布施生欢喜

  学佛,一定要经过菩萨十地这十个阶段。地是基础的意思,首先要培养欢喜心,也就是爱心、慈悲心、愿意施舍。不管人力与财力、精神或是物质的布施,抑或以自己所体会的道理,甚至施舍金钱、物质与时间。都要从欢喜心和爱心开始,欢喜地菩萨;保持欢喜心就是先息灭贪、嗔、痴。…,怨憎会掩盖欢喜心,变成充满人我是非之心…。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培养殷勤的心和欢喜心;有了欢喜心就没有烦恼,有殷勤之心就不会懈怠,能恒持道心,就是欢喜心。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

  大菩提行波罗蜜,昔所满足皆令见,昔于众生起大悲,修行布施波罗蜜,以是其身最殊妙,能令见者生欢喜。

  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佛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摄取众生,谓布施……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

  二、爱语离垢秽

  离垢地就是清净的境界,垢秽就是对人我有分别心,心常常有垢秽染著。心地若能净化,去除这些杂念,才能进入离垢地。清净心地,不令其蒙上垢秽污染,时时抱持著欢喜心和清净心,降伏粗糙之骄慢心,口出善言。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五:

  菩萨住此离垢地,以愿力故,……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炼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菩萨住此离垢地亦复如是,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佛子!此菩萨四摄法中,爱语偏多。

  三、利行发光地

  放下心中的欲念,不为了物欲而不择手段去夺取,伤害别人。要使我们的心地发光、智慧光明显现,要坚忍道理。才能进入菩萨的第三阶段发光地菩萨,学习忍力,能够割爱,坚持毅力,具足为法忘躯的法忍及日常生活中的生忍,心地就会清净、光明,就是发光地。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五:

  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邪贪邪嗔及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此菩萨忍辱心……不望报心、报恩心、不谄心……皆转清净,此菩萨于四摄中利行偏多,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偏多。

  四、同事焰慧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六: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皆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此地所有善根,……下地菩萨所不能及,众魔烦恼悉不能坏,此菩萨于四摄中,同事偏多。

  伍、结论

  综合以上对四摄法与菩萨道的探讨,吾人将了解到菩萨为成就大悲万行,自己亲身实行,也为众生宣说,住在大悲法门中,凡如来所在之处,菩萨都普遍的出现在一切众生前,这或者是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去摄化众生,或是用色身,光明,音声,威仪,实行四摄法。但与常人不同,既不求现生的报答,也不求来生的果报,只觉得:菩萨应该这样行,应这样的利益众生。透过本文第一节对四摄法的意涵探讨,从大小乘经典的比对当中,可以了解到,早期佛陀口耳相传的教法中,就已经有四摄法的存在。在第二节所探讨四摄法与菩萨道的关联中,显现了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重要性,尤其在华严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妙觉五十二阶位中,四摄法是成圣成贤度众生时必需具备的方便。第三节中举出华严经中四摄法的具体实践方法。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