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禅宗 > 禅意智慧 > 正文内容

禅是不起凡情,不生圣解

  作者: 觉悟佛教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图片来源:资料图

什么是禅?禅是不起凡情,不生圣解,从修行的角度讲,禅者当去凡情病和圣解病。
  修行过程中,要消除哪些禅病或不当的观念、方法,禅师们有多样的说法,元末明初的南石文琇禅师曾说,学道之人有兩种病,必须去除,“一起凡情,……一生圣解。”(《文琇语录》卷一)
  什么是“起凡情”的禅病呢?文琇禅禅师说,就是被五蕴、十八界纠缠得七颠八倒。这实际上讲的是我执和法执。人是五蕴和合之身,组成人体的物质方面的要素是色,精神、心理方面的要素是受、想、行、识,五蕴相会,而假合成人。执着于我,以我执为中心,就有各种错误的见解和做法,从而障碍禅修。
  十八界是是六根、六境和六识,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生理性的认知器官,分别认识的对象是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对境,产生六种认识类型,即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六识。不了解十八界反映的事物产生的依缘特性或条件性,由此说明的空性,会形成我执和法执,就法执而言,比如,执着具有独特色彩、声音、味道等特性的事物,这样也会妨碍禅修,《老子》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舌头失去辨别味道的能力),这个看法对于禅修也是有启发性的。
  什么是“生圣解”的禅病呢?文琇禅禅师说,就是被三明、八解脱六度、四无量等等驱入毒海。这实际上是讲执着于佛教的一些与走向解脱境界有关的概念,只是在名相上分辨。
  由此,文琇概括他的结论,要做到“不起凡情,不生圣解”,才有取得修行成果的可能。这就是讲的修行要去除兩种病,而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讲无凡无圣的中道观。

整理:中国当代佛教网--禅宗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