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传和南传佛教的文献中,都有舍利弗、目犍连闻偈悟道,皈依佛陀,成为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如来双胜”的记载。如南传律藏犍度《大品》对此事的记述大致如下:
当僧伽已扩大到千人以上时,佛陀率领大比丘众来到了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与频毗沙罗王会面,并接受了国王供养的竹林精舍。当时在王舍城有散惹夷及其二百五十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也在其门下并且是会众之首。他们二人约定,无论谁先得到“不死”,即解脱或涅槃,就应立即告诉另一个人。
一天,舍利弗遇到佛陀的大弟子、最初五比丘之一的马胜尊者,被尊者行乞时安祥、庄严的神态所吸引,趋前请问。当得知尊者是大沙门乔答摩的弟子时,他十分渴切地想要了解佛陀的教法,因此请求尊者无论如何也要告诉他一些佛陀教义的心要。于是马胜尊者便对舍利弗说了一个偈颂,这个偈颂就是后来佛教经典经常引用的“缘起偈”,又叫“法身偈”流行的汉译先后有几种,译句出入略有不同,以下是对照梵文和巴利文之后的重译:
舍利弗听了这一偈颂后,当即证得清净无垢法眼——“一切观待因缘而生者,亦必观待因缘而灭。”并对马胜尊者说:“如果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法,那么你一定已经证得了往昔多无数劫所未曾见的一切苦的寂灭”
舍利弗回去将此偈颂转告了目犍连,目犍连也同样当即证得了清净无垢法眼。他们二人劝说其他二百五十弟子离开了散惹夷,一同去皈依佛陀,而散惹夷本人则拒绝接受劝告。当他们远远地向着竹林精舍走来时,佛陀预先告诉众比丘说:“这两个正在到来的人将成为我最殊胜的弟子。”
这则故事,在诸多有关佛陀和弟子的传记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因为从这里体现出佛陀时代,人们在知见抉择上的严肃不苟。这种抉择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而决非仅靠某种权威或对权威的仰信。在知见上抉择的过程,本身也是觉悟的过程,而觉悟不仅是知性上的,同时也是实践意义上的解脱。
在印度,直到今天,人们还是用“见”一词来指某种理论、哲学或宗教体系以及这种体系的讲说和实践。比如称佛教为,即“随佛陀见”。“见”这个词源于一个梵语动词词根,意思是“看见”,由此引申为“认知”。从这种词义的派生上恰好可以反映印度传统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说把对真理的探求与对人生终极关怀问题的解决结合在一起。正如简德拉塔·夏尔玛其《印度哲学批判概论》中所说:
“西方哲学,基本上是对真理作知性上的探求,因此或多或少地保持了‘哲学’一词在语源学上的含义。而印度哲学则浓厚地带有精神解脱意味,并且总是强调对真理实证上的必需。既指‘观察’,又指‘观察的工具、方法’,它意味着对真实的直接、当下和直觉的观察,对真理的实际领悟以及达到这种觉悟的方法。”
在佛教兴起以前,印度传统思想中已经出现了四种主要的体系,即婆罗门教、顺世论、耆那教和命定论。这四种不同的体系在知见上都带有寻求某种终极存在的倾向,如婆罗门教关于“我梵”的同一、顺世论和命定论的“自性”和耆那教的“业”等。此外还有不定论者,以舍利弗、目犍连最初依止的散惹夷为代表,主张对任何问题都不作决定,在知见上采取一种极端的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态度。他们在实践上或主张禁欲、苦行,藉苦修冥想以求解脱;或主张纵欲、享乐,以满足现时的快乐为人生最高目的。
舍利弗和目犍连之所以最初依止于散惹夷门下,很可能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怀疑主义者。如果他们已经彻底地不满足于怀疑主义的传统,他们本可以很容易地接受当时任何一种关于终极实存的定论,如婆罗门教义甚至是命定论或耆那教的理论,如果不是顺世论的话。然而他们留在散惹夷的门下直到发现一种将怀疑主义与某种积极教义相结合的传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仅仅是听了对佛陀理论的传达之后就立即为之所吸引。因为正是在这里他们找到了怀疑论问题的新的解决,在此以前的任何学派都无法与之相比。佛陀在解决怀疑论问题上的独到之处在这一偈颂中清楚地体现出来。
当散惹夷因畏于陷入错误而不愿发表任何积极的意见时,佛陀则倾向于承认人类知识上的局限性,同时提供一种对真理和真实的合理描述,而不带有对终极存在的企图。这种解决方法使他避免了任何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负累,并且以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使用了语言。正因如此,佛陀拒绝提出或回答关于终极原因或终极命运等困扰印度哲学数个世纪的问题。
如果说在哲学问题上,绝对论是追求终极存在的结果,而极端怀疑论是由于在这种冒险上的失败的话,那么佛陀在他对人生经验的解释中,已经离弃了对那种实体的寻求,离弃了绝对论和极端怀疑论而将自身置于中道。
曾有弟子问佛陀什么是“正见”,佛陀就当时知见纷纭的情况回答说:“世间大多数人都被种种见所束缚,只有不随行于种种见,离于种种见,不味著于种种见,而思维:苦因有故生,苦因灭故灭。这样的人能断诸疑惑,所得正智,不随他转。”
此缘起偈在大乘佛教兴起后更广为流行。因其显示了佛法核心的缘起解脱思想,被视作佛的法身体现,称为“缘起咒”、“法身偈”,而写于供养经书、像、塔等处。在密咒法中用缘起咒加持舌,能令所诵真言如实成就。
嗡耶达日玛 黑德抓巴瓦 黑敦得堪达塔嘎多哈雅巴达 得堪匝友呢若达 诶旺巴德 玛哈夏日玛纳所哈
慈悲心是化解怨恨、解脱痛苦最好的办法。你觉得...
作词:释隆奇 作曲:李杰 从生到死有多远 呼吸之...
病的范围很广,简单的分为两种,一个是身体的病...
【02 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南怀瑾 南禅七日】...
我们看电视或是听算命先生都会听到,此人业障深...
女人的五障十恶 在生时,欢喜嫉妒、障碍、贪小便...
现在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形式,不是打七,也不是参...
什么叫做遣余呢?在颂词中讲了它的定义,所谓的...
南无妙色身如来 [来世长得非常美貌] 南无无边香最...
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 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
在古老的佛教哲学中,烦恼的定义是指一切干扰人...
众生的执著几乎遍布生活的时时处处,经论中将此...
唐代飞天由天人转变为楚楚动人的宫娥舞女,完全...
原标题:索达吉堪布:一定要为亡者多做善法,尤...
佛家虽不执著于身,但视身为道本。佛家养生,注...
如何使用财富才不违背因果规律,看看佛经怎么说...
宗教对民族文化素质的影响和作用 释心月 闽南佛...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
人在做,天在看,是忠是奸天会辨,是恶是善天会...
众生的执著几乎遍布生活的时时处处,经论中将此...
原标题:索达吉堪布:一定要为亡者多做善法,尤...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
人在做,天在看,是忠是奸天会辨,是恶是善天会...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而且还火烧功德林,把...
大乘佛法的教义规定禁绝吃肉,纯粹是出于利益众...
佛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
世上的事有得必有失 终点回到起点,起点已是终点...
李辛,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