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文库 > 善恶因果 > 正文内容

星云大师:佛教对因果的看法02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星云大师:佛教对因果的看法02

  以下,分成四点来谈因说果。

  一、从衣食住行来谈因果

  因果,不只是佛门各宗所弘示的道理,更是每一个人衣食住行之中,随手可拈、随处可证的真理。例如肚子饿了要吃饭,天气转凉要穿衣保暖;肚子饱是一种「果」,有了枵腹进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饱的「果」,天气转凉时,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

  有些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都市,享受文明生活,有些人却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垦拓,在穷海僻河边营生,日日困苦月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是因缘果报不同。有些人生来就住在花园洋房、高楼大厦,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有人却穷居陋巷和违章建筑,受著凄风苦雨吹打,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缘果报差异。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苦?为什么有人锦衣玉食似王侯,有人三餐不继如饿殍?这都是他们自作自受的因果不同,并不是命运和世事对他们不公平;怎么样的因地修行,便有怎么样的果证福报,因果原是相生相成的。

  北宋时的大文豪黄山谷,曾写过一首戒杀诗: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

  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这是说:我与众生的地位、名称虽然不同,其实都有一样的真如自性,只不过在转世投胎时,应机随报而成为人、羊、牛等不同躯壳而已。如果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顾众生的痛苦,那么,不必等到阎罗王来审判,自己扪心想想,这样对待众生是不是公平呢?如是因,如是果,造什么业,受什么报,是分毫不变的。另外,愿云禅师有一偈将因果讲得更透彻: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有些贪食美味的饕餮,专喜欢杀取稚鸟,为了个人区区的口腹之欲,不但拆散动物的天伦之爱,许多珍禽异兽更因人类的贪餍,面临绝种的危机,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人类虽然享受到一时的甘肥,却为自己造下恶因,也为世世代代子孙留下灾厄;殊不知杀戮太多,共业所感,将会种下他日兵灾劫难的祸因。其实,世间的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轮迴,报应历历不爽;一个人幸福或不幸福,贫贱或尊贵,都是其来有自,有因有果的,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三世因果,俱由业识所成,「十来偈」中说得最是深入浅出: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恭敬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这首偈告诉我们: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缺失,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是否清淨,悲心是否远大,愿力是否真切。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祸福生死也有因果,我们过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缘,现在就有多少福报如意,所以要知道爱惜,不可恣意为恶。

  我们这一生中,如果希望拥有富贵、幸福、圆满,就应该培福、惜福。在消极上,要爱惜福德,好比银行的存款要节约惜守,不能乱花乱用挥霍掉,更不能用完,像《朱子治家格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恆念物力惟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不浪费自己的福德。积极上,还要培植福德,满山满谷的存粮总有吃完的时候,只有在田地里流汗播种,才有灿烂的收成。

  世间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既没有异因之果,更不会有异果之因了,因果如何,全在自己。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