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 视频下载 文本
《中观
庄严论释》当中,现在正在讲如何断除
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问题。前面已经讲了,我们自宗承许:十地中每一地都有所知障的一部分,而七地之前,每一地都有烦恼障的一部分。对这个问题,大家应该清楚。
按照格鲁派个别论师的观点,到八地才开始断除所知障。这种观点不太合理,麦彭仁波切在《辩答日光论》中讲得非常清楚,以前讲《善解密意疏》的时候也讲过,大家基本上非常熟悉。
他们是这样认为的:所知障从第八地开始断,而且声闻
缘觉所证悟的法
无我与佛菩萨在证悟法无我方面无有差别,三乘所证悟的
智慧相同。并且运用很多教证进行说明。
对此,萨迦派全知果仁巴为主的论师们反驳说:假设如此,声缘阿罗汉趋入
大乘时,在不清净七地虽然获得了对治的智慧,但根本不存在所断。会有这种过失,这样一来,《俱舍论》和《现观庄严论》中讲到:将要获得二地时,在一地末尾无有任何间断的阶段,称为无间道。如果丝毫所断也不存在,为什么现在不能获得二地呢?正因为存在障碍,需要将它们全部遣除才可以无间获得二地,其他地的无间道都与此相同。同样,已经得到二地、三地……,所有障碍全部远离以后的阶段,即是
解脱道。如果所断根本不存在,解脱道又该如何安立呢?因此,按照你们的说法,所断不存在,所谓的无间道和解脱道也就不合理了。
在这个问题上,格鲁派的有些论师与萨迦派的达仓罗扎瓦,他们进行辩论的时候,格鲁派的有些论典中说:阿罗汉趋入大乘是从第八地开始。按照这种观点,大乘和
小乘相比,小乘
成佛的时间应该更快。为什么呢?小乘声闻在三世中
精进修持可以获得阿罗汉果位,再直接趋入大乘,则无须经过前两个阿僧祇劫。所以,转小入大的阿罗汉成佛更快,有这种过失。
还有些论师认为:从一地到七地之间,入定时的智慧力增加,出定时继续积累资粮等,因此并非无事可做。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如果所断一点都没有,智慧又怎么会增加呢?如同阳光越来越强烈时,天空的云会越来越少,如果所断方面没有任何差别,一地菩萨与七地菩萨之间的智慧不应该有任何差别。正因为所断存在的缘故,所获得的智慧才存在明显和不明显的差别,所以他们的说法并不合理。
还有些人认为:从一地到七地之间,虽然无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所断,但是存在
禅定障等其他障碍。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宗喀巴大师在《
菩提道次第论》中也说:所有障碍都应该归属在烦恼障和所知障当中。那么,你们所说的禅定障,到底包括在二障中的哪一个里面呢?除二障以外不可能另外存在第三种障碍,前面已经引用《宝性论》的教证说明过这个问题。
菩萨具有无量大慈大悲的方便法,在两个阿僧祇劫的漫长时间中修习无我,也即资粮道和加行道之间需要一阿僧祇劫,一地到七地之间需要一阿僧祇劫。而《俱舍论》中明确讲到:声闻在三世当中、独觉在百劫当中,便可以获得暂时的阿罗汉果位。这样一来,应该说:小乘根基比大乘根基好,小乘成就更迅速等等。存在很多过失。
萨迦派运用很多教证理证遮破了对方的观点,格鲁派后来的一些
大德也对此进行解释,类似的宗派方面的辩论,到现在始终不断。不过,现在很多宗派与宗派之间的辩论不是特别强烈,因为大多数僧人在外面发展经济,心也比较散乱。不像以前的很多高僧大德和
出家人,一心一意地闻思
佛法,在这方面思考比较多。现在很多人的目光基本上不放在这里了,有些放在金钱上、有些放在名声上、也有些放在实修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情况。当然,因为一些历史性的原因,整个闻思
修行的场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宗派与宗派之间的辩论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现在想要恢复恐怕有一定的困难。
当然,全知果仁巴是非常了不起的文殊菩萨化身,全知宗喀巴大师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辩论双方并不像现在的两个小和尚互相争论一样。因此,麦彭仁波切说:对于这种名副其实的成就者之间的辩论,我们应该抱持一种不偏袒的公正态度,尽情欣赏这一理证技艺较量的精彩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没必要赞叹格鲁派如何如何、评价萨迦派如何如何,只要站在中间欣赏就可以了。不过,麦彭仁波切虽然是这样说,但有时候还是稍微偏重萨迦派的观点多一点……
烦恼障和所知障实际并不是完全分开存在,二者并非毫无关系,就像中观里面所讲的:如同身体具有身根一样,
愚痴遍于一切烦恼[1]。当然,分开来讲的时候,所知障的本体不一定是烦恼障,烦恼障的本体不一定是所知障。但从总的愚痴角度来讲,所知障和烦恼障并不矛盾,可以说烦恼障是所知障的一部分。
二无我也是同样,人无我实际是法无我的部分。麦彭仁波切在其他教言中说:就像树木和巴拉夏树一样,一个是总相,一个是别相。尊者在有关二无我的修法中也说:对我和我所的执著,叫做人我;而缘我和我所的执著以外的法,就是法我。比如
我执著自己是人我,执著我的柱子、我的瓶子也属于人我;而认为这是瓶子、这是柱子,并未将它执著为是我的,这就叫做法我。如果通达我和我所的对境,就已经通达了人无我;通达了一切万法的本体空性,就叫做通达法无我。
以下引用全知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的观点进行说明。
对方认为:对苦谛和集谛的所断烦恼进行观察,它们到底是一体还是异体?假设是一体,后面的对治就无有意义。因为七地以下已经断除烦恼障,不必再去断除所知障,二障一体之故。倘若是异体,缘所有
三界、六趣以及执著瓶子、柱子等,世界上一切形形色色、无量无边的每一种烦恼,都需要一一断除。因此,烦恼障与所知障不论一体还是异体都不成立。
对此疑问,荣索班智达回答:一切烦恼的来源就是我见。大家平时一观察就很清楚:今天心里不舒服、很
痛苦,或者生嗔恨心、贪心、嫉妒心、傲慢心,所有八万四千烦恼生起来的时候,其实全部与我执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果没有与我执相联,就根本不会产生烦恼。所以,我今天对别人不高兴,原因是什么呢?仔细寻找一下就会发现:噢,因为他对我说过某些话或者对我做过某些事,所以我不高兴。然后,我对别人生竞争心、嫉妒心等等,实际全部是“我”在操作,如果“我”的基础不存在的话,所有的烦恼都不会生起。
所以,一切烦恼的来源就是我见,对有些法产生实有的执著,对有些法虽未执为实有,但因为执著它的相状,由此也会产生种种不同的烦恼。在具有这些烦恼期间,所缘有多少,烦恼也将产生多少。比如我见到那个柱子,它不好好“听课”,我给它讲了那么殊胜的法,它却无动于衷,我就对它生嗔恨心:闻法应该有闻法的态度和表情……。然后,你看这个瓶子还是很乖的……这些都与“我”有关系。为什么呢?因为我传的法别人认可,“我”很高兴;我传的法别人没感觉,“我”很生气,全部与“我”有一定的关系。
一旦如幻师般的我见之依处土崩瓦解,则由于无有幻师而使他所幻变的一切烦恼魔术均销声匿迹。通过离一多因等方式进行抉择,或者依靠大
圆满的修行,将所有的我执全部断除,再也不会有人对我制造违缘痛苦,全部都是非常快乐的。
当然,从名言来讲,可以说烦恼障与所知障他体,比如嗔恨心和贪心,它们的本体肯定不是一体,因为前者执著不悦意的外境,后者执著悦意的外境。但真正来讲,不能说二者一体或者他体,其中原因下面也会讲。从暂时现相来讲,由于烦恼的层次并不相同,对治的无我也就不同,从这个角度说他体也可以。但实际上,二者并非分开存在。
佛陀针对
众生的根基不同分了
四谛,苦谛的来源就是集谛,此二者属于烦恼当中,依靠智慧对此进行对治从而修持道谛,最后获得灭谛。所以,佛陀暂时为了调化声闻根基的众生,将烦恼分成两个、四个、十六个等等,智慧也分为很多;为了调化大乘根基的众生,从一地到十地之间,障碍分为十种,智慧也分为十种,在名言中可以作这些区分。
但从最究竟来讲,所有智慧都是一体的,就是指证悟诸法为无我的智慧。月称论师在《六十正理论讲义》中也是如此宣说的。同样,一切烦恼都是一体的,就是对于我的愚昧分别——无明。因此,所有智慧都可以包括在唯一的自然智慧当中,所有无明烦恼全部可以包括在俱生无明当中,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可分的。
由于具有取舍的
意识就称为智慧,因此,人我执也可以说是一种智慧,但与佛菩萨的智慧并不相同,它是反方面的一种邪智,依靠这种邪智不可能断除烦恼障。而缘法的智慧也有两种,比如缘柱子的无常,这是符合真理的智慧;如果认为柱子常有,则是颠倒恶见。凭借遣除了颠倒恶见之后的智慧,可以断除相续中对法我的执著,因此,必须首先借助遣除颠倒戏论的力量生起真实的智慧。比如柱子执著为常有,这是颠倒戏论,将这种颠倒戏论全部遣除以后,便是无常或者空性的智慧。所以,仅仅依靠缘法的智慧不能断除障碍,必须真正了知万法真相之后,依靠它方能断除真正的所断。
有人提出疑问,既然说声闻缘觉只通达人无我,并未通达法无我,因为对粗大的蕴已经通达空性,但仍认为两个极微是实有的,那他们又怎么会灭尽烦恼获得菩提呢?
对此应当如是回答:虽然声缘自宗认为,在获得阿罗汉果位时,已经灭尽所有烦恼障,获得无为法抉择灭的果位,但大乘认为,人我执著的烦恼障虽然已经灭尽,但作为随眠习气的所知障并未灭尽。
无畏论师在讲《入中论》时也说:八地菩萨对现行烦恼已经灭尽,但随眠习气还没有灭。此中所说的随眠习气就是指所知障。因此,大乘也承认阿罗汉相续中不具足烦恼障,但是对所知障还没有灭。所知障未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四种不知等,另外,他们自宗虽认为
五蕴已经清净,实际上,只是色蕴不存在,识蕴、想蕴、受蕴等全部具足。《智慧品》中也讲过,阿罗汉对异熟蕴仍未超离。但是,由于阿罗汉已经断除了一切结生三界的障碍,因此,可以将之称为灭业寿之众生,因为从此以后再不会依靠
业力转生。但这是不是究竟成就呢?并非究竟成就。
下面荣索班智达会引用《普明幻化网续》的观点进行说明。
[1] 《中观四百论》: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