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文库 > 佛教相关 > 人生哲理 > 正文内容

人生没有如果

  作者: 觉悟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编者按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 

  我们大多苦于两件事,一是得不到,二是已失去。

  生活总是这样,有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怅惘,所有错过的人和事,终将教会我们懂得珍惜。 

  每个人都有过去,不一定要忘掉过去,但一定要放下过去。

  沉溺在回忆中的人过不好现在,只盯着遗憾的人则看不到更美好的未来。 

  时间在走,日子还要继续。接受现实,无论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懊恼,逝去的都已经消散,别让伤痛在心底扎根,等有一天就算你想放下,也放不下了。

  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修炼。

  这一路上,谁不是跌跌撞撞地前行,有欢喜也有哀伤,正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做个内心强大的人,过去,一笑而过,将来,安然以待。 

  看淡得失,放下过去,让心归零,然后释怀一切。等到很多年以后再回首,会发现,你现在流过的泪、受过的伤,都使你变得越来越坚强。

  冯唐说:“实在放不下的时候,去趟重症病房或者墓地。你容易明白,你已经得到太多,再要就是贪婪。”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得到和失去的过程,放平心态,才能拥有更多。

  若总是在做事之前就去计较结果、患得患失,幸福也会悄悄地离你远去。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给我们带来幸福的

  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什么是幸福?无论做任何事情,或者研究任何事物,首先要对它的本质有个准确的认识。

  各位也许看过一本书,叫《幸福是什么》。书中汇集了全球155位大师探讨、谈论幸福的观点。

  譬如:幸福是稳定的收入,幸福是和睦的家庭,幸福是周游全世界,幸福仅仅是一杯水……林林总总、各说不一。

  佛教认为,幸福的本质并不是稳定的收入,和睦的家庭,也不是旅游或一杯水。

  虽然通过这些途径,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幸福感,但幸福的本质并不是这些。

  幸福是一种感受

  幸福的本质,实际上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特殊感受。这种感受有时候和物质有关系,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

  物质,只是给我们创造幸福感的一种因素或条件。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安全感或满足感,通过这种安全感或满足感,就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

  我们可以把稳定的收入等等作为幸福的来源或渠道,但这些都不是幸福。

  既然幸福是一种感受,那这种感受的基础是什么呢?

  幸福感的基础,一定是满足感。满足感的基础,绝大多数是新鲜感。

  这几种感觉,都与自己的心灵有关系,而与外在的物质不一定有关系。

  永远都感觉不到幸福

  我们可以问自己:幸福是怎么来的?失去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会觉得不幸福?

  这样一一追寻,就可以得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如果不适当地管理、控制欲望,它一定会无限膨胀。

  毫无节制、无限膨胀的欲望,只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凡是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需求、欲望,却可以是无限的。

  用一个有限的东西,来填充一个无限的空间,这有可能吗?一辈子都不可能!

  不要说人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即使能活到亿万年,也无法满足无限上升的欲望。甚至活得越久,欲望膨胀得越巨大,引发的痛苦就越深重。

  所以佛告诉我们:要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样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幸福。

  如果让欲望无限膨胀,永远都跟着它跑,就永远都感觉不到幸福。

  大悲与无量智慧

  当然,要想彻底断除欲望,只有依靠佛教的修行

  成佛的时候,就能没有任何欲望。佛的大慈大悲与无量智慧,已经替代了所有的世俗欲望。

  但在没有到达佛的境界之前,普通人无法做到无欲无求、心如止水。

  但无论如何,面对欲望的时候,不能走两个极端:一个是试图断除所有的物欲。

  印度有些古老的宗教,就非常强调苦行。

  长时间不吃饭、不穿衣服、不说话,还用一些非常残酷的方式去折腾自己的身体……但佛教不赞成这种方式。

  任凭欲望无限膨胀

  佛教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方式反而导致了更多的痛苦与烦躁;

  另一个极端,是任凭欲望无限膨胀,为了满足欲望,而竭心尽力、苦苦奋斗。

  辛苦一辈子,却在离开世界的时候,还是没有满足。

  最后只能带着抱怨和不满含恨而去,这是非常不划算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