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文库 > 佛教相关 > 正文内容

南怀瑾: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作者: 觉悟佛教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南怀瑾说:“财富是德业之基。”正如他在《孟子旁通》中论述经济、文化与道德之间关系时所言:“礼节、仁义这些德性,是以安定的生活与财富为基础的。一个君子富有了,就更乐于行善积德;而普通的人有了财富。也就安守本分,不会作奸犯科。”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一个人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时,很难让他去舍己为人、无私地去帮助他人,如果一个人将要饿死、冻死,还跟他讲论道德情操、仁义礼智信,恐怕也是没有用的。因此,只有让他吃饱穿暖,解决了生计问题,道对他的德教化才有意义,才能指望他拥有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道理朴实而又深刻。社会的发展就暗含了这样的道理,我们的社会发展,首先要保证的不是人民的思想教育,而是生存能力、生活保障。没有经济财富的支撑,精神文明建设就如同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长久不了的。经济、文化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喜欢钱财并不是坏事,钱财是发展的基础,如果缺少了钱财,那么就无法振兴经济、富裕百姓,无法组织军队、卫国强邦。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对经济有着很深的认识。在人们都在看轻货利的时候,他却把货利当作一件重要的事。在他眼中,姜太公、范蠡和孔门子贡都可以被看作是经济专家。在《史记》中他明确指出了商业发展的重要性,司马迁把齐桓公和管仲作为事例,来阐述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不可分离的关系,并且重点表明了经济对其他两者的重要性,他引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来论述经济与个人品德的关系。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才有机会去发展更高层次的道德文化。满足了正常生活才会安分守己,才会追求品行上的完美。

  南怀瑾先生看来,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安身立命的价值也不同,但无论是求喜乐、求功名、求财富、求子孙,说到底都跟一个“利”字有关,也就是经济问题,这是每个人生存的基础。但同时,世人也有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质,那是一种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此外,有的人也会经历孟子所说的“舍生而取义”“取义而忘利”的时刻,那是对无上道德的追求。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因此,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中的经济、文化与道德,三者不可分割,我们不能做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人,也不能一味地清高、远离人群,不食人间烟火。就像南怀瑾先生所说,拥有财富并不是错误和罪过,一个有钱的富豪同样可以成为高洁的人,成为道德高尚的慈善家,经济、文化和道德,本来就可以相辅相成,一点也不矛盾。

  本文摘自王颖《每天一堂国学应用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