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入门 > 佛经入门 > 正文内容
入门须知(16)
佛学常识(66)
在家修行(28)
入门知识(87)
佛教礼仪(36)
基础知识(140)
相关书籍(8)
佛教纪念日(118)
佛经入门
佛门法器(9)
直播(12)

《瑜伽师地论》提要

佛经入门  时间:2017-02-18   作者: 济群法师  来源: 觉悟佛教网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瑜伽师地论》提要

一、本论的制造和传译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界成佛,现居兜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七说:昔者如来在王舍城告诸比丘:当来之世,此瞻部洲,土地平正,人寿八万岁,有婆罗门子慈氏者……当舍家成正觉,广为众生三会说法……度我遗法之徒,然后乃化同缘善友,是时慈氏菩萨闻佛此说,徒座而起白佛言:愿我作彼慈氏世尊。如来告曰:如汝所言,当证此果。如上所说,皆汝教化之仪也。弥勒、梵言梅咀利耶的讹译。梵言梅咀利耶,此翻慈氏。婆罗门十八姓之一。

  弥勒说《瑜伽师地论》的过程。依《无著传》记载:无著因不满于所证的小乘空观,入定上升兜率,从弥勒处学习大乘空观,终于大悟,冰释多年的疑窦。此后无著决心宏扬大乘。为了取信于人,又请弥勒下降于印度阿逾陀国,演说《瑜伽师地论》,每夜开讲,连续四个月。在讲说时,唯无著可以见到菩萨,他人只能听到声音。由于弥勒的亲自演说,瑜伽思想在印度很快地流传开了。

  关于弥勒的著作,汉地传说有五部,除了《瑜伽师地论》外,还有《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论》,其中以瑜伽师地论最为重要。

  《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六四七)至二十二年(六四八)间,在东都弘福寺翻译的。在玄奘以前翻译此论的共有三家:1、北京昙无忏,于公无四一四年到四二一年间,译出《菩萨地持经》十卷,《菩萨戒本》一卷。

  2、刘宗求那跋摩,于公元四三一年,译有《菩萨善戒经》九卷。

  这二种译本,都没有出乎唐译菩萨地的范围。

  3、梁真谛、于公元五五七年至五六九年间,译有《决定藏论》三卷,是唐译五识身相应地、意地的异译。

  与奘译相比,这几种译本,不但内容不完整,且文字也晦涩难读。

二、内容提要

  本论的组织,共有五分:

  1、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

  2、摄抉择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

  3、摄释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

  4、摄异门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

  5、摄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

  五分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欧阳竟无在《瑜伽师地论》说:云何瑜伽五分耶?三乘根本有十七地以为宗要。摄文义尽曰本地分;释地中不尽要义曰抉择分;释地中诸经说解仪则曰摄释分;释地中诸经名义别异曰异门分;释地中三藏众要事义曰摄事分。初一是论,故称地论;后四为释,释不名地,摄故名分,曰瑜伽五分。

  这是说:《瑜伽师地论》的五分,以本地分为一论中心所在,其余四分只是本地分的补充说明。下面根据内容排列顺序,依次提要如下。

  (一)本地分,共有十七地。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

  欧阳竟无认为:境摄九地,五识及意曰境体,一切皆以识为体故;寻伺三地曰境相,上下粗细别故;等引及非,有心无心曰境用,定散隐显别故。行摄六地,闻思修三曰通行,三慧修行被一切故;声闻、缘觉、菩萨曰别行,随机修法成自乘故。果摄二地,有余,无余是曰通果,自性、无住别惟被大,此不诠别,惟普被放。(见《瑜伽师地论叙》)

  欧阳氏以境概括九地是什得商榷的。因为在九地中:五识身相应地、竟地、有寻有伺等三地,可以说是境体和境相;然而,三摩四多地及非三摩四多地,是辨别和修学禅定的差别,怎么能说是境呢?因此,我觉得摄在行中较妥。

  境摄七地: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等三地、有心地、无心地。

  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各从自性(各自体性)、所依(生起的依赖条件)、所缘的境界)、助伴(各各相应的心所)、作业(业用)五个方面。来辨别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未那识(恒行意)、阿赖耶识。其中意地包括了意识、末耶识、阿赖耶识,因为它们都以意根为生起的所依。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反应了初期的唯识思想。其理论持点地:一、诸识及心所各有自体,论中建立了八识五十三所。二、以第七识为恒行意,尚未提到末那一词。三、种子本有。四、一切色境虽由种子所生,但各有其相对的独立自体,还没有达到唯识为体的程度。此外,是之二地还详说有情生死,世界成坏,以及法相差别等问题。

  有寻有伺等三地,分为五门叙说:

  1、界施设建立:由数(三界)、处(三界处在)、有情量(有情身量低)、有情寿(寿命长短)、有情受用(苦乐、饮食、淫欲之受用)、生(三种欲生及三种乐生),自体(四种不同的所得自体),因缘果,八相组成。

  2、相施设建立:由寻伺体性、行相、等起、差别、抉择、流转、七相组成。

  3、如理作意施设建立:由如理作意相应寻伺依处、事、求、受用、正行、声闻乘资粮方便、独觉乘资粮方便、波罗密多引发方便,八相组成。

  4、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广辩十六种外道的思想差别,是研究古代印度哲学的重要资料。

  5、杂施设建立:此明三种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

  有心地和无心地:从五个方面辨别有心与无心的不同。

  从三摩四多地到菩萨地,这八地的内容是说明行法。

  三摩四多地:三摩四多,汉译等引。是指行者静坐时远离昏沉和掉举所引发的胜定,并说明静虑的种种差别、安心、作意、以及修习静虑的注意事项及方法等。

  非三摩四多地:本论列举十二种相说明了它的特征。

  闻所成地:广辩五明:一、内明处,二、医方明处,三、因明处,四声明处,五、工业明处。五明概括了世出世间一切知识,作为菩萨必须学习和精通,才能广济群生。

  思所成地:如何如理思惟,观察诸法。

  修所成地:叙述修行的条件及所得的果实。由四处七支说明:

  一、修处所:为投生的处所及根身没有缺陷。二、修因缘:包括说法、闻法及正确的发心动机。三、修瑜伽:指出修习瑜伽种种能治所治法。四、修果:由修习瑜伽得世出世间定慧果实。

  声闻地:广明声闻种姓发心、修行、得果的一切。

  独觉地:由五相

  说明:一、独觉种姓,二、独觉道(修行的法),三、独觉习(证果的方法),四、独觉住(身心安住处),五、独觉行(自利利他的行为)。

  菩萨地:广明菩萨种姓发心、修行、得果的种种。论中用持、相、分、增上意乐、注生、摄受、地、行等十法予以概括说明。十法又归纳为四处:初持瑜伽处:有《种姓》等十八品;第二随法瑜伽处:有《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有《生品》、《摄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正发菩提心品》。

  初持瑜伽处:说明菩萨的种姓(为成就佛果的依因,在五种姓中最为殊胜),菩萨的发心(发心的自性、行相、所缘、功德、最胜),菩萨应该具备的七种知识(自利、利他的途径、世间出世间的真理,请佛菩萨的威力,成就有情的方法,自我圆成佛果的道路,无上佛果的妙境),菩萨的修学法门(六度、四摄、供养三宝、亲近善知识、修四无量、大乘三十七菩提分法等种种利乐有情功德事)。

  第二持法瑜伽处:《相品》:说明菩萨具备的五大特徵:一、哀愍,二、爱语,三、勇猛,四、舒手惠施,五、能解甚深入理密意。

  《处分品》:速证佛果的四种法门:一、善修事业(六度行门),二、方便善巧(于十二处具足方便善巧,能作自他义利),三、饶益于他(依四摄法门),四、无倒回向(所修法门都能回向无上菩提)。

  《增上意乐品》:菩萨对有情应有的态度:七相怜愍,十五种增上意乐,十事应知。

  《住品》:菩萨发心行菩萨道的十二种住,及其特徵、修习的时间和所断的惑障等。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辨别菩萨受生的形式及动机有五种不同:一、为除众生灾患而生,二、随着有情种类受生,三、所感殊胜正报生,四、所感殊胜依报生,五、最后生。

  《摄受品》:摄受有情的六种方法。

  《地品》:随前十三住建立七地:一、种姓地(种姓住),二、胜解行地(胜解行住),三、净胜意乐地(极欢喜住),四、行正行地(增上戒注增上心注三种增上慧注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五、决定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六、决定行地(无碍解住),七、究竟住(最上成满菩萨住、如来住)。上述七地反应了菩萨修行的七个过程。

  《行品》:总括一切菩萨地的行门为四种:一、十波罗密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建立品》:叙述诸佛具有一百四十种不共法: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畏、三念注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等。同时说明诸佛感得一百四十不共法的因缘。

  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发正等菩提心品》,阐述菩萨修学次第。

  果摄二地,有余依地和无余依地,论中各以三相施设建立。

  本地分十七地内容,到这里已经介绍完了。十七地内容丰富,为了便于读者检阅,现将本论目录及卷数列表如下:(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本文地址:

https://www.juewu.org/rumen/fojing/9660.html

阅读时如发现错字或其他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