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佛经 > 维摩诘经 > 正文内容
维摩诘经白话文(19)

维摩诘经佛道品点滴言

维摩诘经  时间:2019-06-03   作者: 紫云居士  来源: 未知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维摩诘经佛道品点滴言

  药师山紫云居士

  上期已明了佛国的殊胜,这期我们来看看维摩诘居士如何教导我们通往佛国的大道并了解什么是佛道。

  文殊菩萨是协助众生智慧的佛菩萨,在此处代替佛弟子向维摩诘大居士请教如何通达佛道及什么是如来种这二大问题,这也是当今学佛者的主要课题。

  壹、如何通达佛道

  菩萨于各道中行事时内心无怨无悔,要了解各道众生的特质。协助各道众生以解其苦,而自己心不染、行不着,功德圆满可入佛国。

  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

  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

  下面说出得道修行者或菩萨在各道渡生时,仍能自在不受染,或做各种事时不与俱、不执着,保持着菩提心及护着本心。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菩萨在地狱道渡众生时,本性不受到垢染,渡生时慈悲为怀协助他们将业障痛苦消除。(此处应该学习地藏菩萨的本愿)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菩萨在畜生道渡生时,教导此道众生改变自以为是、以错为是及无明憍慢的习性,使他们能转入佛性及慈悲的理念中。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

  菩萨在饿鬼道中教导众生破除他们只管自己、自私自利的行为。使功德具足,早升善道。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

  声闻修行人比较自私,只顾自己解脱,而不愿行菩萨道。菩萨为声闻道中众生说明大乘佛法,以破除修行错误的认知。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魔有魔的观念及认知,在色界及欲界中,他化自在天及大自在天都有自我、自大的习性,菩萨要用佛智慧及方便法教导,而不被他们所诱惑,此时佛法的正知正念是很重要的依据。

  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色界及无色界的众生有好大喜功、注重排场的特色,所以菩萨教导他们一切事要能知成住坏空的自然道理,一切随缘,因缘具足努力行事,而不著名与利之事。如此则能破除心中的障碍而使修行更上一层楼。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辟支佛有大智慧,菩萨教化辟支佛众生行大悲、大慈心,使具有辟支佛根器的修行者更上一层入佛道。辟支佛的空慧定性很好,但须加强行菩萨道,在福报方面增长资粮,才可完成佛道。佛道是要福慧双修、缺一不可。

  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

  菩萨在邪道、外道渡生时看到不正确的观念时,仍不舍邪道、外道众生促使其断不正确的认知而能入佛道,走正确的修行路途。

  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涅槃分二种,为有余依涅槃及无余依涅槃。无论那种方式,仍须继续渡有缘众生。

  示行贪欲,离诸染着。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劝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

  菩萨在欲界渡生,调教的方法可用下列各种方式,在维摩诘经的后面文章中有说明贪瞋痴要不与俱。此处是指已有修为的菩萨,身在欲界而心在佛处。一般用下列的方式可以教导众生的不明。

  贪欲用离染法。瞋恚用慈忍方式,使无有恚碍。愚痴用智慧调心,通达世间及出世间智慧。悭贪用舍内外。毁禁用净戒而学习使不犯。懈怠用劝修功德。乱意用念定力增强。谄伪用善方便随诸经义。憍慢用视众生如桥梁就无法再如此。烦恼用心清净。讷钝用成就辩才,总持无失。邪济用正济度众生。有妻妾婢女用离五欲。资生用无常。

  因此仍要观无常。环境很好,以为自己没有烦恼的众生,总有一天仍会死亡,或失去所有及自己所爱。那么为什么不学佛了脱三界找回自心呢?如此可以生生世世乘愿再来,做自己的事,不为因果、业障困惑之苦。

  贰、如来种是什么?

  如来种是启动成佛的种子或动力。换句话说,破除无明种即下面所论的十项即可成佛、为如来。其实应该说一切烦恼都是如来种。此处有些观念紫虚居士在弘法时已有详论,尚有不明时,可再讨论、研究。

  于是维摩诘居士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修行要正确方式才可以入佛道。处三界内用有为法,三界外用无为法(此处属无上密法)。若无法用无为法继续修行是不能发菩提心的。因此用了一些譬喻,如莲花生于污泥之中,下巨海才得无价宝珠。最终目的是说明凡夫及不明众生要实修实证及要深入各界渡生,学习菩萨精神以后,了知详情,才能通往佛道。若如下文所言,以世间清净无为观念(空无),终无法入正法修行。

  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苦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苦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劈如不下巨海,不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修行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一切相对之事或烦人的事皆为如来种,这可透过实修实证的修持了解,最后当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而不退转,此时才不过是刚刚学佛而已。因此当面对困境时要知道这是修行上的增上缘,勿气馁、勿烦恼,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

  对声闻界提出的忠告是相当严厉的,修行对业障重的众生都可以发无上心,因业障重的众生都有礼佛、拜佛、供佛的心,独对声闻界自以为修行很好只在顽空下自以为是,又不再发菩提心度众,因此想入佛道是非常难办的。所以说他们是永远无法在佛道上再走,所以大家要切记!切记!勿在此处留恋,而要百尺竿头更上一步。

  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

  参、居士修行的方法

  维摩诘特别强调居士的修行法,而且说明若看完此段后,仍不能发菩提心应是痴冥无智之人。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居士修行法如下:是用一首偈来劝告居士。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请参考原文)

  居士修行因有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及一些人间所有一切东西,这只是因缘际会成熟而已,并不是究竟,最究竟的是要证法身、证自性,因此在偈中说明如何拜佛,学佛的目的很清楚可以知道的。

  居士修行要身在红麈、心在佛处,若无法做到,那也要常常反省自己所作所为,最好是要护住本心,使其不染,那么回净土也才方便。对世间要不着,视为梦幻泡影,如是经过长时间的修习后,才可一步步地前往佛道。

  菩萨渡众生应该朝下面几个方向努力:

  一、知道成正觉的路途及上求佛道的学习路程。

  二、在各道中下化及饶益众生的方法。

  三、用大乘方式修行。

  四、佛国净土的状况。

  五、供养法。

  六、降魔及建道场。

  七、最后已达由有量到无量的空境界,才由「空」起「用」,以方便法度无数众生。道无量,行无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生,并赞叹如来功德。

  看完这一段佛道品,再看药师山的修行方式,不也是如此吗?维摩诘居士深知「居士」的障碍,也在此说明一切,但一定要知道很多事,以不染、不与俱的方式处理,深刻了知自己本心的清净,自在,无量。即使在世间或其他不好的道中也很自在。要达到如此境界(也是通往佛道的过程),是须要学习行菩萨道的方法。愿大家在药师山学习菩萨道的精神。(很多学习的过程属无上密,一定须要到某一次第才能了解真正的意思,千万不要盲修瞎炼,如不染、清净心、不与俱、供如来等,都有其方法,依次第学习自会了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本文地址:

https://www.juewu.org/fojing/weimojiejing/5440.html

阅读时如发现错字或其他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