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维摩诘经》的菩萨行
引 言
《维摩诘经》的主要思想是以“不二法门”为中心,来讨论此不可思议之法门。由此不可思议之不二法门,来显现真如法性、诸法之实相。说明了真如法性、诸法实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四句绝百非。学教之人若能如此认识者,即能悟得第一义谛之不二法门。如僧肇在《维摩诘所说经·序》中说:
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至若借座灯王,请饭香土,手接大千,室包干象,不思议之迹也。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①]
由此“不二”的理和行,表示出来的种种不思议迹象,是大乘佛教理论的形象,《维摩诘经》对这些迹象的叙述,形象鲜明,富于哲理的文学价值,故我国自隋、唐以来,就有用这些丰富多采的故事情节,作为绘画、雕塑、戏剧、诗歌的题材。维摩诘这一人物作为长者居士的典型形象,更是在佛教界和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维摩诘经》在中土流传非常之广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文字华丽优美、语句简捷通畅、内容通俗易懂,不仅是一部佛教大乘经典,也是一部通俗小说。僧肇大师当时就是因为读《维摩诘经》而出家归依佛教,成为中国三论宗的开创先驱者,继承了罗什法师的般若中观思想。如《三论玄义》引僧肇语云:“每读老子庄周,叹曰:‘美则美矣,然栖身灭累之方犹未尽也!’;后读《维摩经》言:‘吾知所归极矣!’遂弃俗出家。”[②]
因此,《维摩诘经》是以度众生为菩萨行的对象,度众生成为菩萨的主要目标。菩萨的精神就是以慈悲为本怀,利益众生为宗旨。如《维摩诘经》云:“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比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③]今本文阐述《维摩诘经》菩萨行的特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述。
一、众生是菩萨净土的菩萨行
《维摩诘经》的主要思想是贬低声闻二乘“自我”意识,赞扬大乘菩萨的“无我”奉献精神,体现了菩萨慈悲救度众生的本怀。《维摩诘经》对修菩萨道的要求有其独特的一面,虽然也主张菩萨以救度众生为本怀,但对菩萨行的要求有自己的特点。认为“众生”是菩萨净土的根本,随着所度众生的多少不同、众生的愿力不同、众生的根性不同而所得到的净土也不同。如《维摩诘经》中说:
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菩萨根而取佛土。[④]
这里主要列举了菩萨所取佛国净土不同的四个原因:一者、随所化众生取佛土;二者、随调伏众生取佛土;三者、随众生所入的国土取佛土;四者、随众生所起的菩提心取佛土。所谓随所化众生者,此是从生善之浅深和随人之多少而言。言生善之浅深者,是说菩萨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化众生,或者以持戒或者以布施,而众生随其所修行的方法功德不同,而将来生于各自不同的国土,如持戒者所生之国土则平坦,如果布施者所生之国土则富饶。言随人之多少者,是说随所教化之众生之多少而取佛土之广狭,或者如四天下、或者如三千世界、或者如恒河沙为一国。所谓随调伏众生者,此是从众生所断烦恼的多少而言。言“调伏”者,是调令离过,离过则顺法,所以名为调伏。也就是说菩萨随所教化的众生所断除的烦恼多少不同,而所取的佛土净秽不同。如取弥陀净土者,所生之众生要永离诸烦恼,所生之众生永不退转。所谓随众生所入国土者,此是从众生初发心时所悟到的智慧不同,而有净秽种种不同佛土。因为众生之类根性不同,有众生见苦生厌离心而得智慧者,菩萨便取泥沙之秽土以为国土;有众生见乐生仰慕而生智慧者,菩萨取宝珠之净土以为国土。所谓随众所起菩提心者,此是从众生初发心时所发的菩提心而言,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所以初发心时所发的菩提心也不同,将来所要取的佛土也就不同。如有人以香为佛事,即于鼻根发起菩提心;有人以声为佛事,即于耳根发起菩提心。因此,菩萨随所度众生发心不同,而所取的佛土也就同。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说明《维摩诘经》中对菩萨所取的佛国净土不同,是由菩萨所救度的众生的根性、菩提心、愿力、数量等不同而决定的,这种主张和其它大乘经典所阐述有很大区别,这也是《维摩诘经》的最大特点之一。一般其它大乘经典只说明菩萨救度众生越多越就早得净土,并没有详细说明菩萨所度的众生不同而取的佛土也不同。而《维摩诘经》却对这一点作了全面详细的描述,这为我们修菩萨道提供了很好的选择和参考条件,随着自己愿力和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而方便教化众生,表明了我们在任何环境下都具备教化众生的条件。
二、众生病者菩萨病的菩萨行
所谓“菩萨”者,是觉有情,即能够觉悟有情众生,要觉悟他人必须先自己觉悟,菩萨既名为“觉有情”,则说明菩萨是已经觉悟之圣者。菩萨具名菩提萨埵,又名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旧译为大道心众生,新译大觉有情。是指求佛道之大心人,故名道心众生;求道大觉之人,故名大觉有情。如《维摩诘经注》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⑤]《大乘义章》卷十四曰:“菩萨胡语,此方翻译为道众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众生。”[⑥]《法华经义疏》(隋代嘉祥疏)卷一曰:“菩提云道,是无上正遍知果道也。萨埵言众生,为求果道故名道众生也。”[⑦]《佛地经论》卷二曰:“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⑧]《维摩诘经义疏》卷一曰:“菩提为无上道,萨埵名大心,谓无上道大心。此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萨。” [⑨]由此可见,既然菩萨是已经觉悟了的圣者,就不能说菩萨还会有病之问题。
今《维摩诘经》的主人公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在<问疾品>中相互问答时,维摩诘居士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⑩]此处说明了菩萨有病者,不是菩萨本身有病,是因为众生生死之病,而菩萨为度众生故有病。维摩诘居士是过去佛,住妙喜佛国,名金粟如来,化现娑婆世界协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11]如《净名玄论》云:“复有人释云:净名、文殊皆往古如来,现为菩萨。如首楞严云:文殊为龙种尊佛;发迹经云:净名即金粟如来。”[12]《维摩经义疏》云:“有人言:文殊师利本是龙种上尊佛,净名即是金粟如来。”[13]既然维摩诘是古佛再来,当然也就是菩萨的化身,今维摩诘有病者,可见是因为众生病的原故。
所以维摩诘居士说菩萨之所以病者,是因为众生之病皆是由贪爱而起,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无明的贪爱烦恼迷失自我,不知一切事物的诸法实相,不明一切诸法的因果规律,对内而执有实我,于外执一切法实有,如此起惑造业而流转生死。由于菩萨的大悲心,众生流转于苦海而有生死,菩萨以大悲心而不舍众生,随入苦海而有生死。由于众生生死无始无终,则菩萨悲愿亦无穷无尽;众生无有生死大病,则菩萨亦无有病。如僧肇大师言“菩萨前悲无穷,以痴爱为际;后悲无极,与群生俱灭。”[14]因此说菩萨病者,是因为众生病的原故,众生由于无明之愚痴执有我,所以生起对我的执著和贪爱,由于贪爱而受有五阴之身,有五阴身者则有无常之病,由于菩萨以大悲心而怜悯众生,所以今菩萨也就有病了。既然众生之病是由于久远以来就有,那菩萨悲愍众生而起之病也是久远就有。如《维摩诘经》云:
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15]
菩萨本是法身大士,以达无我我所之我法皆毕竟空寂,不被生死病苦之烦恼所逼迫,因此是不能言有病;但以大悲心为众生而起病。如肇公言“众生病原,起于痴爱;菩萨疾本,生于大悲”。又如《维摩诘经》云:
众生病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则菩萨亦愈。又言,是疾菩萨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故。[16]
这也是《维摩诘经》中所阐述的菩萨行与其它经典中有所不同,虽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都体现出菩萨的慈悲精神,说“慈”能拔众生苦,“悲”能与众生乐;视众生如同父母,视众生如同子女。而《维摩诘经》却形象的、生活化的以“众生病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者,菩萨亦愈”表现出了菩萨对众生悲愍之心,视众生如同己体。是我们从切身真实的感受到了菩萨的慈悲之心,使神圣理想化的菩萨变得生活化和真实化,为我们修学菩萨道提供了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三、秽土行胜于净土的菩萨行
在大乘经典中称赞佛国净土,是诸佛功德愿力所感而成,没有三恶道众生,是诸佛菩萨共居的国土。如《阿弥陀经》中说: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17]
另外,在《无量寿经》中的四十八愿的第三十九“庄严无尽愿”中也说: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18]
所以人们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因为在佛国净土修行有很多的便利条件,不同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修行太困难,这是所有佛教大乘经典共同的主张。但今《维摩诘经》却提出了“秽土修行更甚于净土”的主张,这是《维摩诘经》与其它大乘经典很大的不同。
《维摩诘经》在<香积佛国品>维摩诘以神通示现了香积佛世界与我们娑婆世界菩萨修行的方法不同,维摩诘虽然从两国教化众生方法不同说明了香积佛世界众生善根的深厚,香积佛以“香饭”而作佛事教化众生,众生以嗅香味而成就佛道。如《维摩诘经·香积佛国品》云: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19]
说明彼土世界是由众多的功德妙香积聚而成;彼世界的佛报身亦是众功德妙香积聚殊胜庄严,所以名为“香积佛”。彼佛土众生也是以鼻根为圆通,所以香积佛以香尘之香饭大做佛事,以香为法界使众生由闻香气而得利益。彼佛土“香”不同我们娑婆世界之香,而是由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此五分法身之香。如果广而言之,即八万四千波罗蜜香,以及无量无边诸佛功德之香。如太虚大师言:
香积者,极言其积聚之精妙,盖质之可积者,莫精微净妙乎香者,过此以往,唯声之空,更不可积,所谓建净佛国,当于空地,不于虚空,而香乃地之最微者,故香积佛之众香国,为净佛国之至,过此皆为虚空,不足以建佛净国矣![20]
但维摩诘示现香积佛世界的目的并不是说我们娑婆世界的菩萨修行不好,反而赞扬娑婆世界的菩萨修行功德更加殊胜,所成就的佛国净土更加庄严。突现了菩萨在恶劣环境下教化众生的价值观,也充分体现了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如《维摩诘经》中说: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加牟尼以何说法?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21]
此即是维摩诘为众香菩萨解说娑婆世界佛为众生说法之不同,因为此土众生本性刚强难以教化,所以说以种种刚强语言方便教化。为什么说此土众生“刚强难化”?因为娑婆世界众生有三途八难之苦,有十恶业及十恶业报。因为众生之业报所障对甚深微妙之法不能认识,唯有通过种种苦难使之认识到此身是苦,才能对佛法的出离之心接受。如《维摩诘经》还说:
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龙戾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22]
今《维摩诘经》言娑婆世界菩萨教化众生的功德比他方世间的要更加优胜者,是因为菩萨位次的高底由所度众生的多少而决定,如同良医医术好坏是通过所医治的病人多少而决定。在他方世间众生善根深厚,听闻佛说法即能得解脱,不需要诸菩萨以方便再教化;而此土众生业重慧浅,听闻佛法不能自得解脱,还需要诸菩萨再以方便教化才能得度。所以此国土虽不净,众生恶业越深重,也就越需要菩萨的教化,菩萨的功德也就越大。这是由于在此娑婆世界有十种善法事,是他方世界所不能共有。所以谓“十种善法事”者,《维摩诘经》中说: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八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23]
这十种善法是此土菩萨不仅以六度法自度,而且可以利他;他方世界菩萨只能用来自度,而没有利他机会。另外,言“说除八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以四摄成就众生”者,是说净土无八难,唯此土独有;净土无小乘者,唯此土独有;净土众生一切善根皆具,不用菩萨以德教化;此土众诸刚强难调,菩萨以四摄成就。所以说此十法其它净土所无有。因此,《维摩诘经》中说菩萨在秽土修菩萨道更胜于净土,这也是《维摩诘经》所阐述的菩萨行不同于其它大乘经典的所在之处。
四、菩萨成就佛国净土的条件
菩萨取净土的原因是由于众生发菩提心的原故,如果没有众生发菩提心,那菩萨也就无从取佛国净土,如人造房舍必须先有地基,无地基者房舍无处可立。因此说菩萨要想建立佛国净土,也是如此。不仅要有菩萨修空观的空慧,而且也需要有所要教化的众生为对象,才能发愿建立清净的佛国净土。所以说成就佛国净土,不能完全脱离众生。今《维摩诘经》也提出了菩萨要取佛国净土,必然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到达自己所要证得的佛国净土。
今《维摩诘经》提出了菩萨取佛国净土要具备十七个条件,也就是说菩萨在修行菩萨道时,要做到这样十七个心态才能算是菩萨行。如《维摩诘经》中说:
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24]
这里所说言“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諂众生来生其国”者,“直心”者,凡夫滞有,二乘滞空,皆为邪心不可名直心,菩萨之正观,不滞空有行于中道,名为直心。即是说要成就净佛国土,就要以直心发菩萨心,只有不谄曲、不虚诳的众生,才能与净土果报通,这样众生将来自然就能得生其净佛国土。言“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者,是说要成就净佛国土还要具足勇猛精进、坚固不动摇的菩萨心,众生具有此正观深心众德必具,所以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言“菩萨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者,是说得生净佛国土还要发大乘菩提心,只有这些能发大乘心的众生才能生其净土。言“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者,是说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是得生净土的主要因素,当菩萨成就佛果时,必须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成就一切众生,如此众生方能得生其国。言“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者,是说得生佛国净土者须修习四摄法,以四摄法成就众生而得生其国。言“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者,是说方便也是得生净土的主要因素,修菩萨行之众生能够对于一切法方便无碍,善巧方便教化一切众生者,如此众生定生其国。言“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者,是说修净土行者三十七道品是其助行,发菩提心者如果能够正行三十七道品者自然因缘具足得生净佛国土。言“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者,是说得生净土者要发回向心,以所修一切功德皆回向证得无上菩提及一切众生,如此众生自具足功德庄严国土得生其国。言“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者,是说为众生演说能除八难三途的妙法也是生净土的因行,当菩萨成佛时其国土中无有三恶道及八难之苦。言“自守戒行不讥彼缺,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者,是说修菩萨道者应当自守戒法,不讥笑他人之缺陷和过失,如此众生当成佛时其国土中无有毁犯禁戒之名。此是说明修净土者要常自己检查自己的过失取他人之长来弥补自己之不足,而不能专说他人的缺陷和过失不看自己,其目的是为了能降伏心的贡高我慢之心。同时也说明了持戒对于修净土法门者一样何等重要。言“十善是菩萨净土”者,是说修习十善法也是得生净土的必定因行,当菩萨成佛时,凡是长寿、大富、梵行清净、诚实、软语、及不嫉妒、不嗔恚众生自然来生其净佛国土。
从以上所列举的菩萨欲取佛国净土所具备的十七个条件来看,《维摩诘经》具体提出了菩萨行所具备的精神,提出了如何将菩萨行一步步落实,以前后次第有序的进行,提供了菩萨行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再是将菩萨行只是口头上的表达和精神意义。如《维摩诘经》中说: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25]
这里具体详细列举了菩萨行的次第,以十二种次第而进取:先有直心、次是发心、再次深心、调伏、如说行、回向、方便、成就众生、佛土净、说法净、智慧净、心净、功德净,由此逐步推广由“真心”到“深心”,直到“一切功德圆满清净”。本来净土者是菩萨在因地修行时,所发的菩提心之功德所感而成。不分前后、优劣、浅深之等级区别,而随其凡夫众生之根性不同,方便分别善说次第,使得一切众生凡修净土行者,皆能得生其净佛国土。
结 论
《维摩诘经》主要是赞叹大乘菩萨的精神,对新学菩萨如何行菩萨道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为新学菩萨指明了菩萨行的前提和条件,教导新学菩萨在此土修学功德更加殊胜。本文从“众生是菩萨净土”的思想阐述了菩萨的慈悲精神,以普度众生为已任的奉献精神,体现了《维摩诘经》菩萨行的特色;从“众生病者菩萨病”的同体大悲精神,阐述了菩萨以众生为父母的高尚品德,发扬了大乘菩萨的爱心精神;从“秽土行甚于净土”的特点,说明了菩萨广度众生的重要性,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修学菩萨给予了信兴;从“菩萨成就净土的条件”提供了菩萨行的次第,使菩萨行的思想理论变成具有实践性,为我们修学菩萨道指出了可操作性。因此,《维摩诘经》所阐述的菩萨行精神,是一种具有真实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菩萨行,是对新学菩萨修学菩萨道的最好指导,这也是与其它大乘经典的最大不同之处。
《维摩诘经》菩萨行思想主要是在引导新学菩萨如何发菩提心,真正体现出菩萨普度众生的愿力和精神。如《维摩诘经》开篇即说:“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26]即是说诸大菩萨证得烦恼本自清净,诸法本来毕竟空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众生本具之清净自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皆是众生无始以来虚妄分别而有生死轮回,若能止息一切妄念,诸法自性本自具足。因为诸大菩萨皆是十地以上等觉菩萨,所以身口意三清净,具足功德,烦恼习气皆已断尽。在《维摩诘经》中还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27]这里充分表明了菩萨要取净土,必先净其自心。因为净土成于净业,净业本于净心,所以菩萨欲得净土,必当先净其心,其心净者则自然所得之佛土也净。由此可见土由心造,如影之随形、响之应于声而有。此经文说明了唯心净土,净土非实有之土,殊不知在其心即有是净土,众生以杂染之心而生此浊土,即知修净心者,则必有其净土。如佛身非众生生灭之身,既见有佛身则见有佛身所居之土;若于众生各随业报而受身,随身而有业报所感之土。虽然众生生灭无常,有同幻化而不得谓无众生;虽然业报因缘而有本无自性,而不得谓无业报。虽有业报、有众生,其自性本自清净,所以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就是《维摩诘经》的菩萨行的最大特点之所在,是我们新学菩萨修学菩萨道的最好导引。
https://www.juewu.org/fojing/weimojiejing/5400.html
《维摩诘所说经》是最古老的大乘经典之一,代表...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维摩诘经 卷上 亦名不思议...
维摩诘经 佛说维摩诘经卷上(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
第九章 不二法门 接着,维摩诘长者问各位菩萨:...
南怀瑾:《维摩诘的花雨满天》香积佛品第十 香国...
第八章 如来家族 那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对维摩诘...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维摩诘所说经 卷上 佛国品...
第二章 解脱方法不可思议的技巧 那时,名叫维摩...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维摩诘经》简称《维摩经》,...
第三章 闻弟子推避不去探望维摩诘 那时,维摩诘...
南怀瑾:《维摩诘的花雨满天》香积佛品第十 香国...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维摩诘经》简称《维摩经》,...
试析般若中观与《维摩诘经》中的双重否定 从经中...
云冈石窟与《维摩诘经》 作者:大同云冈石窟文物...
佛教对中古山水诗的影响,近年尤为学界重视。学...
维摩诘经和维摩诘菩萨 在浩如烟海的大乘经籍中,...
《维摩诘所说经》是最古老的大乘经典之一,代表...
论《维摩诘经》之不二法门 王建三 《维摩诘经》...
佛学经典,无论在天竺、抑或中国,大多经过从质...
《维摩经》之哲学理论 坚钰 闽南佛学 前言 《维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