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佛经 > 楞严经 > 楞严经秘密 > 正文内容
《楞严经》原文(10)
楞严经秘密

第三卷 第一章 六入本虚妄(上)

楞严经秘密  时间:2019-02-17   作者: 贡绒埃萨  来源: 未知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第三卷 第一章 六入本虚妄(上)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精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通来。塞自随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佛在讲完了五阴本虚妄之后,顺着这个语意,紧接着就开始了六入也本虚妄的分析。

  佛说:“阿难,为什么说六入也是虚妄,也仅仅只是本来真心、如来藏(的幻相)呢?阿难,即好像刚才我们所谈到的那个眼睛看着虚空的那个人一样,他因为一直瞪着虚空看,以至于眼睛疲劳而看到了很多的幻相。这个眼睛和那个疲劳,其实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属于本来真心菩提的虚幻表现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眼睛睁得太久导致疲劳花眼的‘瞪发劳相’,来自于光线的明暗变化,因为这两种外尘的存在,才导致了视觉现象的发生,两种外尘基础上,才有了所谓的能够进行观察和看见的‘见性’。这个见性,只要离开了明暗这两种外尘,就什么都不是了,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着的‘见性’。所以,阿难你就应当知道:见性不是来自于光明或者黑暗的,也不是来自于眼睛,更不是来自于虚空中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见性来自于光明,那么也就不会存在黑暗了,也就不应当看得到黑暗了。如果见性来自于黑暗,自然光明也就不会存在,更不会被我们看见光明。如果见性来自于眼睛,那也就用不着光明或者黑暗的条件了,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压根就不能看见任何事物了。如果见性来自于虚空的话,往前能够看得到外尘景象,转回头的时候,就应当能够看得到眼睛,可是我们却看不到。再者,那是虚空自己看东西的事情,和你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因此我们就可以断定:眼睛、眼根、眼入,是虚妄的幻相,并不是因缘所生,也并不是自然而生。”

  在上面的这一段推理分析过程中,大家会产生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没错!佛在这里的推理,所用的手法、论调,和上一卷的某些地方如出一辙,只不过到了这里把对象变成了眼睛罢了。

  其实,按照我们在前面曾经谈到过的视觉形成的生理过程,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眼睛本来就没有能够看见的能力和作用,他只不过是相当于一个光线采集、集中、转变光信号微生物电信号的接收器和中转站而已,并不能单凭眼睛就可以让我们知道到底外部的景象是什么。

  尤其是当这个眼睛在非常疲劳的不正常的状态的时候,就不能老老实实地把外界的光线转达进去了,甚至还会通过眼睛本身的一些疲劳改变,造成对外来光线的错误或者扭曲的转达,从而会造成内在生物电信号的紊乱,最终造成视觉结果的错乱。

  因此说,佛在这里所用的“瞪发劳相”,简直可以说是点睛之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一想一想,自己的“瞪发劳相”几乎是时时处处都在发生的。

  怀疑自己的邻居头了自家的斧头的老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当这个人在心中一直怀疑是自己的邻居偷走了自己的斧头的时候,在他的眼睛里,邻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怎么看都是做贼心虚的样子,要么是在表示不好意思,要么是在表示幸灾乐祸,要么是在表示鬼鬼祟祟,等等,反正邻居自然而然的正常生活动作,在他怀疑的心理作用下,全部都被他的“瞪发劳相”改造成了一个贼人的状态。

  而当这个人最后从自己家的一个角落中,终于找到那个斧头的时候,由于自己终于明白怀疑错了对象,终于解除了一直以来的“瞪发劳相”,因此,同样是邻居自然而然的正常生活动作,这下子完全恢复正常了。其实并不是恢复正常,而是被这个人先前不正常的印象作为参照之后,显得好像正常了,其实对于邻居而言,什么改变都没有发生,一切还都是老样子而已。

  “瞪发劳相”,使我们在很多的时候都会犯错误,不论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还是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比如,佛就继续用这个“瞪发劳相”的道理,来对阿难分析其他几入的虚妄性。

  佛说:“比如有一个人,他用自己的两个手指头塞住自己的两个耳孔,因为耳朵本身发生了类似的疲劳之相,就好像在头脑当中听到了一些声音。阿难,这个耳朵,和疲劳的表现,同样也都是本来清净菩提真心的瞪发劳相。因为有声音的动,和没有声音的静,这两种虚妄的外部尘相,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所谓的听闻,因为这个听闻和外部声音尘相的混杂,就导致了我们‘能够听闻声音的听闻作用、听闻性’的出现。”

  “可是阿难,你要清楚地知道,这个听闻的过程,如果离开了有声音的动相,和没有声音的静相,这两种外部声音尘相,是根本没有一个实体存在的。因此阿难,你就应当知道,这个听闻,以及能够听闻的听闻性,因为他根本就是虚妄的幻相,因此就不能说他是从动相来,还是从静相来;也不能说是从耳根中出生,也不能说是从虚空出生。为什么呢?如果说听闻和听闻性,是从没有声音的静相中来的话,有声音的动相自然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应当听不到有声音的动相了,可是我们明明能够听到声音的啊,因此说这个听闻和听闻性,并不是从静相中来的;反过来,如果说来自于有声音的动相的话,自然没有声音的静相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我们不应当能够觉察没有声音的静相,可是其实我们还是可以听到安安静静没有任何声音的静相的啊,因此说听闻和听闻性来自于静相,也是不正确的。”

  “在这,如果这个听闻和听闻性来自于耳根的话,那也就是说这个听闻和听闻性,根本与外界有声音的动相,和没有声音的静相,没有任何关系,也岂不是说这个听闻和声音无关,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么!因此听闻和听闻性不可能来自于耳根;如果说这个听闻和听闻性来自于虚空的话,也就是说有一个独立与我们自己单独存在的听闻性存在于虚空中,那岂不是说虚空不空了?再者,这个听闻性本来就是虚空的事情,和你自己有什么关系呢?因此说听闻和听闻性来自于虚空也是不对的。经过这么多的分析,最终的结论就是:耳朵、耳入、耳根本来也就是虚妄的幻相,既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来。”

  用现代医学的知识来进行一番分析:在耳朵的结构当中,耳廓大大的,起到收集空气中声音震动的作用,然后这些空气中的声音震动,就会顺着耳道传递到最里面的鼓膜,真的就好像鼓面的震动一样,这个震动被传递传递到了内耳,被里面的听小骨捕捉到,然后再放大之后传递到耳蜗,耳蜗里面的液体的震动,引发了漂浮在液体当中绒毛细胞的作用,至此,声音信号就会被转化成为生物电信号,沿着听神经进入大脑的中枢细胞团,经过中枢细胞团的处理,我们才能根据我们的遗传和后天经验,知道到底我们听到了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明白耳朵只不过是一个声音信号的收集和传递结构而已,并不能产生听觉。因此可以说,这个耳朵,本身就不是能够产生听觉分辨能力的部位。真正能够产生听觉的部位,还在大脑里面呢!当然是现在在这里这么样说,并不是从究竟意义上讲的。

  紧接着眼入耳入之后,佛紧接着又对阿难分析了鼻入。佛说:

  “阿难,比如有这么一个人,他突然很猛烈地多次抽吸自己的鼻子,慢慢地让鼻子产生疲劳状态,这个时候,鼻腔中就会感觉到凉凉的感觉,因为有了这个凉凉的感觉作为基础,也就能够在触觉上产生鼻腔通畅和堵塞的虚实感觉,在这些基础感受之上,还能够分辨各种香臭的气味感觉。阿难,鼻子和鼻子的疲劳状态,都是本来清净菩提本心的瞪发劳相。”

  “阿难,这种鼻子的瞪发劳相,因为有了通畅和堵塞的两种基础感受外部尘相,在中间好像产生了嗅闻的作用,而这个嗅闻结合到这些通畅和堵塞的外部虚妄尘相,也就产生了‘具有能够嗅闻作用的嗅闻性’。阿难,你要非常清楚,这个嗅闻性,如果没有了通畅和堵塞的基础尘相,自然就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了。阿难你要知道,这个嗅闻性,并不是因为鼻腔的通畅或者堵塞才出生的,也不是因为鼻子而产生的,更不是因为虚空而产生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说嗅闻性来自于鼻腔通畅的话,那么鼻腔堵塞就自然不会存在了,你又怎么知道堵塞的存在呢?因此说嗅闻性来自于鼻腔通畅的说法,是不对的;如果说嗅闻性来自于堵塞的话,那也就嗅不到什么味道了,又怎么能分辨香臭味道呢?正因为我们能够分辨得清香臭味道,因此嗅闻性来自于堵塞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如果说嗅闻性来自于鼻根的话,那也就是说通畅和堵塞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而这个嗅闻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因此说嗅闻性来自于鼻根的说法,还是不正确的;如果说嗅闻性来自于虚空的话,那么也就是说这个嗅闻性能够转过身来嗅一嗅自己的鼻子,这是虚空自己的事情,和我们自己有什么关系呢!因此说嗅闻性来自于虚空的说法更加不对了。经过这么多的分析,最终的结论就是:鼻子、鼻根、鼻入,本来就是虚妄的幻相,既不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用现代医学的知识来进行一番分析:鼻腔的内部表面,分布着嗅觉感受细胞,这些感受细胞的作用,就是当空气中的各种粉尘随着呼吸的空气进入到鼻腔,接触到他们的时候,把这些粉尘中的各种气味信息收集起来,转化成生物电信号,沿着鼻根内部上行的嗅神经(所以在吃到芥末的时候,会感觉刺激顺着鼻根直冲脑门,这本来就是嗅觉信号应该走的路径嘛),传递进大脑,大脑内的嗅觉中枢细胞团在对这些生物电信号进行分析,结合遗传来的信息和后天生活经验,判断这些生物电信号代表什么样的气味,属于什么样的东西,在来决定是否亲近或者远离;有些时候气味比较猛烈或者刺激性强的时候,先不管后续的分析如何,就先由低级的中枢细胞团,直接反映打喷嚏,先把这些东西从鼻腔清理出去,然后再说后话。

  从这个过程来看,也就是说这个鼻子本身,并不会对任何的气味进行分析,他只能根据气味分子结构的具体情况,转化成相应的生物电信号而已,因此,鼻子本身和所谓的分辨气味的嗅闻性,是没有关系的。也可以说,这个鼻子本身并不是产生嗅觉的地方,仅仅是个信号接收器而已,真正具有分析分别能力的,还在后面呢!至于后面的那个能分辨嗅觉的是否真实存在,我们在这里就不多讲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本文地址:

https://www.juewu.org/fojing/lengyanjing/lyjmm/5261.html

阅读时如发现错字或其他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