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讲记)
海云继梦 解经
前言 证入,就是进入那个境界
这卷经文是「总说」,乃将前后部分串连起的一个境界。这段经文是经家结集时,由经家写录下来。何以会有这段经文呢?显然写经之人也参与其会。
在此,先厘清佛教的基本立场。佛教经典大抵分为:
一、小乘经典:亦名「声闻藏」,由世尊所宣讲,弟子再如实记录并结集之经典。它是佛入灭后,由迦叶尊者发起,在灵鹫山由阿难口诵,八百罗汉印证、定案、结集而成。
二、大乘经典:亦名「菩萨藏」,是文殊菩萨在铁围山结集,所表法的是一种「境界」。当你能进入那个境界,才能参加其会。譬如你现在修学这一法门,用功精进,达到某一程度而能证入,你就进入那个境界了。当你证入时,就能「如是我闻」,那是你自证自得的部分,不是佛说与否的问题。
菩萨海会云集有两个前提:一、器世间庄严,二、智正觉世间成就。假设我们现在修行,证得菩萨境界的等觉菩萨位,那么等觉菩萨以下的菩萨会云集;你在十地位,则十地位以下的菩萨会云集。要菩萨海会云集,最少要证入圆教初住位以上。在初住位以上的二住位就是长辈上级,在很多经典里,我们会读到前辈或有成就的菩萨在指导低年级的菩萨,譬如〈凈行品〉中,文殊师利菩萨指导智首菩萨如何善用其心,即是表此。
《华严经》有个特色,经文中佛亲自宣讲的不多,绝大部分由各会的会主弘法,譬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或其它大菩萨。佛在这时加以印证,说:「善哉!善哉!」……云云,最高境界的部分,佛是不说的。《华严经》云:「果位不可说,甚深微妙,方便说因地。」所以因地圆满,果地就殊胜。
我们要理解,智正觉世间是随着你所证入的程度而展现,假如你没有证得,便无法展开那个境界,所以任何一部经典,都是修行者可达到的目标。譬如《阿弥陀经》是佛果位的经典,莲池大师在注解时,依于般若经典讲一行三昧,他就完全以菩萨的智慧来解佛果的境界。
尔时,如来道场众海悉已云集,无边品类周匝遍满,形色部从各各差别,随所来方亲近世尊一心瞻仰。此诸众会已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摧重障山见佛无碍。如是皆以毘卢遮那如来往昔之时,于劫海中修菩萨行,以四摄事而曾摄受。
「尔时」,就是那个时候,即世尊在菩提树下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的那个时候。
「如来道场众海」,如来即是我们的自性,道场即是我们的心地。每一尊菩萨都代表一种性德,「如来道场众海」,即是在自性海中,所有性德悉已云集,通通呈现出来的时候。
切忌勿将菩萨拟人化,否则不能理解那么多菩萨众是怎么来的?菩萨乃象征性德,全部由自性海中所显现。
「无边品类周匝遍满」,修行是要使我们自己的性德完全显扬出来,让我们的生命充满光辉,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能流露生命的活力,将生命的「能」发挥出来,表现出充实、饱满的生命力,这才是修行的成果。
如果一位修行人的生命仍像个黑洞,要拼命向外吸收能源,那就不算真正修行。在修行的定位上,向外求法,视为外道;向外寻求,表示你仍有欠缺。假如你内心充实饱满,还可以布施他人,因为你已经非常富足。布施与外求是不一样的生命能量。布施是将自己的生命能量散发出去,一个具足生命能量的人,必然会饶益众生。
当我们充满生命能量时,要让它展现出来,如幽谷兰花,自然展现其生命力与美,将它自然地绽放。如果我们能自然地流露正确的生命理念,这个社会就会增一分祥和,反之,当人们到处散布贪、瞋、痴时,这个社会便一片纷乱。
「形色部从各各差别」,当今社会绝大部分的人,都想做一个社会人,亦即运用他的意志和理想,努力达成某一个目标。但是我们发现凡是这种人,他的痛苦、挫折感很重,烦恼更多。
古时候的人,比较倾向于顺从生命本来的样子,即所谓乐天知命,显然他们过得比现代的我们自在,现代人多是忧患终日,惶惶恐恐不能自在。
差别在哪里呢?古人较能顺从生命的洪流,不强调用意志和理想指挥生活。现代人则可说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皆强调运用自己的意志力及理想去创造、规划其生命蓝图。可是这些人绝大多数失败了!偶尔尝到短暂的成功,又担心失去而镇日患得患失。
凡是逆着生命之流,痛苦烦恼就永无止息!顺着生命的自然律生活,则能免于哀伤、烦恼。人人生活自在,自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此即「形色部从各各差别」,这才是积极而圆满的人生态度。
「随所来方亲近世尊一心瞻仰」,这些种种不同的众生,随着他们的阶段、方向来亲近世尊。以行门来解说,是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切境界的变化都会使我们产生觉悟,这就是「随所来方,亲近世尊」。只要我们具备高度的警觉性,比较容易获得觉悟的机会。
「一心瞻仰」就是超越,我们在觉悟中还要一再超越,不要停留在物相上。譬如从学习佛法,了解佛法,到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或再去利益众生,甚至在利益众生中再超越,而出离三界,了脱生死。因此,这「一心瞻仰」并非狭义的瞻仰佛陀圣像而已。
「此诸众会已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此诸众会」是我们的性德皆已展现,所以离烦恼心垢,不受其污染。换言之,这些性德的展现,可以转烦恼成菩提,化尘劳为菩提。
我们对佛法要尝试做总体性的感受,它不是单一、片断的思惟。这性德离开烦恼心垢是把烦恼转菩提,而菩提并没有离开烦恼,所以我们说它是总体性的。在正向与负向间,它有一层更重要的理念,是一般脑筋推理所不能及的。佛法讲整体的感受,而修行是生命的融入,是综合体、全方位的。
在生活中虽不能免于烦恼,但应以怎样的心态和观念来接受它呢?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否将烦恼转为危机意识,即是「离一切烦恼心垢」,不受其污染。
通常我们在读经时,较能做全方位的认知。一读再读,每天以不同的方位读诵,当你感受到法喜充满时,就是「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
「摧重障山见佛无碍」,面对任何境界现前,我们若能处处觉悟、念念觉悟,就叫作「见佛无碍」。
我们常有思惟闭塞的情形,这表示有障碍,只要去除障碍,便能开佛知见。「重障山」从何处来?它来自我们的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是任何觉悟的最大障碍。
我们说全方位的修行,即希望大家不要用意识形态,放下不必要的约束。譬如学佛者,不必排斥其它宗教,要能了知各种状况,对于境界来了不拒绝,去了也不留恋,做个清纯的三宝弟子,才是「摧重障山见佛无碍」。
以上经文,是一位修行者将内心成就的境界陈述出来,可见他有相当高的功夫。这种功夫我们也做得到,只要进入甚深禅定,绝对可以成就。
甚深禅定即是沉思,在沉思过程中,有一个先决条件——苦行。苦行并不难,但是一切外缘必须具足。沉思的苦行就是不受外缘干扰,坚持实行某一种功课。譬如你有三天连续假期,能否排除一切琐事,闭关三天在家修行?这三天只要不讲话,好好地投入,一再地深化,三天下来,已经可以到达很深的境界了,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潜力,一次、两次地尝试经验,然后你会突破。不管你做什么功课,诵《华严经》或整理录音带、写经……等,你一投入,就会钻进去。几次下来,便是在做总体的反省。
不必要到玉山盖茅庐才算修行,不管是一人独行或十人共修,若是思路纷纭,与在六尘中打滚有何差别?要是能在红尘中抖落一切罣碍,就是修阿兰若行,这是真正的苦行。
我们要经常把自己推到另一境界去观照,才会发现真正的心里的世界。一般人是在五官上过生活,所以追求很多尘境的刺激。我们能否抛开尘境而进入甚深的境界?譬如有人喜欢打坐,有人喜欢读经,总之,就照着圣言量去做,培养智慧,增加福德,这些事修对我们相当有帮助。
「如是皆以毘卢遮那如来往昔之时,于劫海中修菩萨行,以四摄事而曾摄受。」上述这些菩萨众能达到现在的成就,都是往昔毘卢遮那如来在劫海(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修菩萨行时,以四摄法来摄受他们。
从行门来说明,「毘卢遮那如来」即是我们的自性海。此自性海光明遍照,遍一切处。那么应如何成就自性呢?它是以饶益众生来成就的。行哪些事呢?即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对佛法的逻辑要有个认知,它不同于世间法。世间法的逻辑是片面的推理与思考方式,佛法的逻辑却非单刀直入的推理方式,它是全面性的感受。
譬如应如何对人行四摄法?通常我们是分开来进行的:我对某甲行布施,对某乙爱语摄受,给某丙利益利行,跟某丁行同事。因此,到底「布施」先还是「同事」先?世间的推理就产生了次第性。
佛法的推理则否,四件事可以同时进行,随时都可运用。譬如以前到普门寺,在电梯中听到两人在对话,甲对乙说:「刚刚那位是你的朋友吗?」乙答不是。
甲说:「我看你跟他讲那么多话,以为是你的朋友。」
乙说:「与来这里的人初次见面,当然认为对方是来拜佛的。」
可见乙把对方当成佛弟子,于是「同事」就完成了。当乙与那人谈拜佛时,布施、爱语、利行也都一并进行了。像这种观念我们必须经常做训练,此即「全方位」的一种了知。
世间法的逻辑是:「我要如何布施?为何要布施?」佛法不讲这些,佛法是讲「在当下」状况,我们如实地做就对了,没有其它原因。佛法是生命的展现,是总体的,他不需要分析。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以往在我们的自性海中,它是怎么呈现出来的?毘卢遮那如来是我们自性海与觉海中,过去好久好久以来,在修菩萨行时以四摄法而曾摄受。
我们在修行时,常发生一种情况,即来自四面八方的妄念是我们无法统一,在进行中会产生阶段性。然而佛法修行是没有阶段性的,故云「初发心即成正觉」。何以故?因为佛法是总体性的。「初发心」与「成正觉」在脑筋的判断中有前有后,但以佛法言则是一体的。既是一体,便无前后之别。
在生命的整个洪流中,没有前后之别。生命是总体观的,所以当你出生时,就开始步上死亡的轨迹;当你死亡时,却是你下次出生的开始。
我们要多体验佛的情操及佛法的真谛。但应如何成就自己进入菩提道呢?要进入佛法这个大门,唯有精进修行。虽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总得先进入这个大门,否则法门再多也无用。通常这个佛法大门叫「菩提道」,进去以后,又分解脱道与菩萨道。
「解脱道」通常依圣言量来修行,称阿罗汉。南传佛教通常偏向于声闻圣言量,所以修的是解脱道。「菩萨道」是讲境界,注重智慧的提升,而中国人比较喜欢追求智慧的超越。
修解脱道的人,六尘不染,追求清净、安闲,就不想再行菩萨道,因为处众很难,有诸多琐碎之事时时干扰;相对地,行菩萨道的人,经常在处理众生的烦恼和琐事,以致于无瑕精进修行。
真正的圆满必须两项齐头修行,将它们合一,把「自己的成就」与「度众生的成就」等量齐观,视自己的成就就是度化众生的完成,度化众生的完成亦即自己的成就。这两项成就是一体的,而且是同时完成的。
学佛者必须注意,语言有其局限性。《华严经》将一体的境界分开来阐述,我们必须懂得把分开的文字回归到一体的境界来看,如此才能领会这部经典的精华,千万别把经文读得支离破碎,这是无法成就的。懂得读经的要领,才能进入佛法的殿堂。
一一佛所种善根时,皆已善摄,种种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种无量善获众大福,悉已入于方便愿海,所行之行具足清净,于出离道已能善出,常见于佛分明照了,以胜解力入于如来功德大海,得于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
佛所摄受的众生皆能成就,换言之,在我们的自性海中,我们的种种性德,也都能得到各种成就。怎么成就呢?
「一一佛所种善根时,皆已善摄,种种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换言之,我们的任何一个性德在种善根时,都已善摄种种方便。
如上节所言,我们在种下「不执着」这项善根时,意识形态便能减低了。我们有太多的意识形态存在,譬如持戒时,就要看人家有没有持戒;布施,还要看别人有没有布施,这便是意识形态的执着。每做一件事,便想得到别人的认同以表示你的成就和突出,这是不必要的意识形态。你只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做就好了,不必预设立场与期待,这便是种种方便,种诸善根又不执着。
你在种这些善根时,自己能成熟,「善摄种种方便」就是成熟的状况。「一一佛所」即一一善根、一一性德都能成熟。
「一切智道」即是普遍。我们用相对法来看:一一佛所是「一」,一切智道是「多」,一一佛所有无量的「一」,每一个「一」都能通达到全面。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换言之,任何一个部分都能达到全体,一个全体也都是一切部分,部分与全体之间无二无别,每一个部分皆是全体,全体也能摄受一切部分,这叫「一一佛所」、「一切智道」。
「种无量善获众大福」,即一一性德都能显现,有无量大福。
「悉已入于方便愿海,所行之行具足清净。」虽拥有这些大福报,却不执着。
很多学佛人看到福报就跟到罪过,好像学佛人就得穿得破破烂烂,住在茅屋里,这也是一种执着。学佛,是教导我们不要有分别心,不是指富贵的人才能学佛,或是只有贫穷才要学佛,关键在于贫贱的人比较能舍,不贪求世间法。富贵人既享有世间法,就比较担心失去。易言之,富贵之人,情执较重,贫穷之人,情执较浅,容易修行。
修行人想要出离生死,在修行时必须放得下。「放得下」乃指放下身心世界,但是很多人把意义弄颠倒了,反将外在的东西放下,偏偏放不下意识形态。
学佛修行有很多是如此颠倒的,自我意识、社会意识、法执意识都不放下,只讲求外在形象的放下,了无实义。这样的修持对大众没有利,更不能对自己有益,所以无法「入于方便愿海,所行之行具足清净」。没有意识形态的人,他的所行之行,才能具足清净。
我们的行事作为不要被意识形态所左右,否则如何自在呢?真正要自在,得去掉那个阴影,没有幕后指挥者,修行的核心关键即在此。
「于出离道已能善出,常见于佛分明照了,以胜解力入于如来功德大海,得于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我们所谓的「本寂」即是本来寂灭。寂静即是本体的意思,此句就是得到本体。前面「所行之行具足清净」或「善摄种种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都是从本体上来说的,现在本寂成就以后,「常见于佛分明照了」,这观照、能照本寂,即是最重要的境界,一个人成道与否关键在此。
当你有意识形态时,会有两个缺憾存在:
一、意识形态使你的本寂不能现前。
二、使你不能分明照了。
因为你本来的自性清净心被意识形态所阻挠,要发挥作用时,受到意识形态的指挥,以致于本体不能现前。能观之智不能发挥妙用,所观之境不能现前,如何成就?
「胜解力」指殊胜的了解能力。常人所说的了解,仅是个体的了解,那是脑筋部分的了解。我们在修行中,是要将个体融入整体后,做全方位的了解,这是很神圣、难得的,非一般人能具有的能力,这已达到圣人果位了。
通常凡夫趋向一般物理现象,即脑筋的意识分别是局部、日渐下堕的。神圣、殊胜指超越二分对立,趋于统一融合体的状况,不是一般人的境界。
以这样的了解力,入于如来功德大海,它是广大无边,得于诸佛解脱之门,自在出入,游戏神通。我们如何自在出入、自在神通呢?
前面曾介绍过的法门诸如:化对立为统一;由个体进入总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抛弃意识形态……只要一门深入,就能达到究竟解脱的目的。如此一来,任何法门都可自在出入,游戏神通。
譬如不是可以波罗蜜,持戒也可波罗蜜;忍辱、精进,般若都可以到彼岸,波罗蜜有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只要一门深入达到波罗蜜,一切波罗蜜就通通到彼岸了。正如一经通,经经皆通,一法通,法法皆通。这就是总体的感受,不是用脑筋思惟得来的。
以上是本卷经文前言的部分,完全是修行人所证得的境界。现在这些菩萨众悉已云集,不但如此,而且都已成就。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具足了阿罗汉与菩萨道的成就。
二 大自在天王众——顺着生命的洪流前进
所谓: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解脱门;自在名称光天王,得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门;清净功德眼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功用行解脱门;可爱乐大慧天王,得现见一切法真实相智慧海解脱门;不动光自在天王,得与众生无边安乐大方便定解脱门。
下面介绍的十位天王,都已得诸佛的解脱门。
天王照说虽然是三界内的众生,但事实上他们已得到佛的成就。我们说「十信满心,报同等觉」,更有人说「圆教初住,即成正觉」,圆教初住位才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如何报同等觉或即成正觉呢?就从破那一分无明,证得的一分法身来讲,就已经成佛了。破这一分无明非常重要,只要你真发心进入十信位,就已经得不堕三恶道的果报。所以只要发心如法修行,即是仍在佛寺山门外,也能远离三恶道,证得法身大士。
能破一分无明,你的生命本质就截然不同了。当你发心要进入十信位时,就意味着你要改变生命本质;一进入圆教初住位时,便意味生命本质已经改变,不再是凡夫身了。因为无明一破,便整体改观!
破无明最重要的应以「胜解力」,亦即文殊菩萨的「善用其心」。若能善用其心,而入于如来功德大海,就可「得于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现在就端看我们如何以胜解力,善用其心,进入诸佛解脱之门。对初学佛者而言,每个法门都可以运用,没有「适合修哪一法门」的问题。因为要深化、精进以后,才会知道自己适合修哪一法门。
佛法是心地法门,首先要改造的是我们的「心」,而真正的修行要从「心」下手。当你要去改造它的时候,首先会碰到「我执」的存在,各位一定要沉得住气,接受训练。刚开始时,这一关心理障碍一定要突破,这是提升、改变我们的命运、生命本质的最佳手段。为了能突破,各位得时时精勤修习。世尊也是凡夫成佛,所以我们也能修行成佛,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善根、福德?能否如法修行、依教奉行?故学者应具有信心,相信自己有佛性,自己当生能成佛。若没有坚定的信心,无法通过严格的考验。
「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解脱门。」妙焰海自在天王,得到佛的解脱门叫「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
从这法门看,寂静是本体,本体的定义为:「就是这个样子。」本体当下的这个样子,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你的心念到哪里,那里就是那个样子,不要将它扭曲了。所以本体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方便力」就是作用。「寂静方便力」是静态中有动态,寂而能照,这就是佛的解脱门。从本寂中所散发出生命能量的作用是真正的作用,绝对功德圆满。所以顺着生命洪流而前进,你的生命便自在、洒脱、没有烦恼。
「自在名称光天王,得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门。」「普观」是能照,「一切法」是所照,能照是动词,一切法是静态的。动当中有静,这两个是一体的。
在佛法的语言表达形式上,文字的对举并非指两个境界的对立,而是意味统一的、一体的。我们的语言只能取一部分,然而在佛经里,一定要把动态、静态同时并举,才叫圆满,也才能表达佛的境界。
普观一切法都自在,就行门来说,对举都是统一体的,在这统一体里,一切自在。内外融合为一体,便是佛境界。
「清净功德眼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功用行解脱门。」「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是本寂、本体的一部分。「无功用行」是自然。自在地观照,而不是指我们作意地照。
譬如太阳光照大地,谓之「无功用行」。本寂能照,本寂所现寂照的「照」是不选择的。所以佛光普照一切众生,毫无分别拣择,但众生何以不能得益呢?这就是众生的根器问题。
「解脱门」是证入的,是使你成就的那一部分,也是使你获得解脱的下手处;「解脱境界」则是你已经达到解脱了。一个是起点,另一个是终点。
这几位大自在天王以及后面即将要介绍的天众、神众,他们皆已得解脱门,换言之,他们都已获得解脱的要领。在行布上,获得解脱门是已掌握到解脱的要领,但尚未达到解脱;但就圆融义而言,是已经解脱了。到底有没有解脱?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关键,我们的脑筋习惯用分辨法,将事物一分为二,然而学佛之后要多体会思惟,行布与圆融是同时获得的。
曾有位同修说:「师父,听您讲经已五、六年了,始终抓不住您所讲的要领!」关键即在此。佛法是圆融的,我们的脑筋却只能在二者选一,无法同时观照两者。譬如生与死、是与非、黑与白、善与恶,这些并不是绝对单一的存在。
又譬如我们每天吃下一大堆东西,这些是食物呢?还是垃圾呢?食物与垃圾是一起吃下去的,但是排出去的粪便,也是生命啊!因为因缘重组之后,有一天你还会把它们再吃回去,这二者是一体不能分割的。
佛法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基本理念——解脱与不解脱是同时存在的,圆融的境界与行布的境界乃同时兼容并蓄。这必须用感受,不能单用脑筋去思考分辨的,故云:「不思议境界。」
《金刚经》云:「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是故如来说福德聚。」它是福德,但不要认为它是福德,如来说这才是福德。这样的思惟模式,光用脑筋思考是很难体会的。在福德的环境中没有福德可言,这才叫作福德;我们在幸福的环境里感觉不到幸福的存在,才是真幸福。所以,是那个真实的境界,让你的感受与境界交融在一起,分不出彼此的分际,佛法所讲的正是这个部分。
物我可以合一,这是用感受的,非语言、逻辑去思辨。我们一向惯用脑筋去思考,一直在分辨,但是就生命的感受力而言,不是这样思考的。世上有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事,已超出我们脑筋的意识形态,要多用感受。
解脱门还有一个相对的「三昧门」。我们在进入解脱门之前,一定要先经过三昧门。
修行时要先找到下手处,真正的下手处就是三昧门。如何找到方向?譬如写经、整理录音带,或参加华严研讨班,在其中你会发现困难点,譬如理解到写经必须善用其心,建立落笔的信心,羯磨时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以达到最佳的状况以致逐渐成熟。
整理录音带亦然,刚开始不知从何下手,因为语言与文字有些距离,要将音声转化成文字,又要具可读性,这时你要懂得如何修饰、转换,增添主词、受词或连接词,使其转折有致,辞尽义达。所以稿子腾下来以后,开始润笔,重写两、三次才能定稿。
研讨录音带也是一样,上课听的时候很欢喜,但要记下重点时却如梦幻泡影,掌握不到蛛丝马迹,无法下手。所以参加研讨班可以了解这回讲题的重点及思惟模式,然后要去感受「为何这样讲」,不仅止于听到、知道而已。多理解、感受,然后依循这思惟模式去消化它,最后变成自己的思惟。
以上这些功课,初期时都会有一段障碍,但是在克服之后会产生法喜,而愿意一再地投入,达到忘我之境,这时才算是入三昧门。
一行三昧,念佛三昧,你已在三昧中,就像鞋子合脚时,你已经忘了外在的一切。到了这时,修行人还不能算成就,只能说有很高的功夫。在三昧里是忘我,进入解脱门里以后是忘法,所以在三昧门中是无我相,入解脱门是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为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所以福德聚也非福德聚,那个境界都消失了,你所修的法也消失了,因为你已经变成那个法了,这时便是入解脱门。
在三昧门时,那个法变成你。感受到有歌唱而无唱歌的人,感受到剑在飞舞而无舞剑的人,法、歌、舞、书都变成了你,一切艺术都融进你的生命里了,你把自我消失了。进一步你会达到境夺人、人夺境的情况,这时你会把法消失掉,连法都没了,这叫「双泯」。
在第一阶段的三昧门,是我泯、法存,到第二阶段入了解脱门,则是我泯、法也泯,这时才是进解脱门的境界,所以一入解脱门即得成就。在解脱中还有很多时间修行,甚至有些人在此境界中好久好久不愿入涅槃。而事实上,一进解脱门,等于入涅槃了,所以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即入涅槃。
「可爱乐大慧天王,得现见一切法真实相智慧海解脱门。」「现见一切法真实相」是能所,「见一切法真实相」是所见。佛法中的「见」是现的意思,那么为何又要现、又要见呢?这时的「见」有另外的意思。
「见」是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那一部分,能知一切法真实相,故这里的「见」有呈现的意思。
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一切法的真实相都能呈现出来,而能达到如此的境界,可见得智慧相当广大,故曰:「智慧海解脱门。」
「不动光自在天王,得与众生无边安乐大方便定解脱门。」「得」是证得,给予众生无边安乐是所证,「大方便定」是能证。在大方便定中,能给予众生无边安乐。
在定中如何给众生无边安乐呢?一位修行人主要的任务,是使我们对生命有总体的体验,去感受整体的部分。这整体的部分是指生命中,正反两面都能相容并蓄。
另外一个说法,人生宛如球体,它是多角度的视觉思惟,因此,我们看待一件事就不能使用黑、白二分法,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总体的,善恶交错,善中有恶,恶中有善。
我们所住的是娑婆世间,这里的众生有分别心,所以有善恶、有对立。在娑婆世界的人,若能泯除善恶对立,降低分别心,就能获得绝对的清净。事实上,所谓极乐世界的绝对清净,是建构在娑婆世界的众生心念上,若能破除对立观念,没有善恶对立、分别心,你就能免除烦恼、痛苦、挫折、恐惧,而获得自在、安乐、清净,这就是极乐世界。
「对立」会造成两种现象:
一、竞争:善恶之争,意识形态之争。
二、得失心:有竞争,便使我们执着于目的,有目的就有得失,有得失就产生挫折。因为你以为「获得」是实质的,才会千方百计想得到它;如果你认为所要得到的东西如梦幻,就不会硬是要获得。
因为有竞争、有得失,所以你的目的性加强,你的实质性加强,对立就更严重了,无边的安乐完全消失,所产生的是无边的痛苦与烦恼。在此情况下,你要把它除掉,只有入定。在甚深禅定中,才能够发觉原来善恶的对立是一种假相,善恶其实是一体的。
对一位修行人而言,他所思惟、宣说的是生命的总体观,但在一位凡夫听来,他可能只听到片面的,或经自己拣择的部分。因此,当一位修行人告诉我们负面的陈述时,我们能否看到、听到正面所要表达的部分?在《华严经·凈行品》中就看得很清楚: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凈信。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着。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
这些都是正向、负向同时列举,在「当愿众生」之后,通通导入一个系统,那就是一体化。
外面境界所呈现出来的可能是个别的,但是在生命本质里是统一的。我们能否感受到这个部分?这种细微的部分,在甚深禅定里,才感受得到,所以「大方便定」是在很深很深的禅定。而一般人的禅定是执着性的、有偏颇的定,如果你真要学习佛法,必须学习感受,而不是将它当作佛学在研究。
我们这个讲经道场偏向讲理,所以来此的人就会自以为对法义、法理较通达,可能就不愿做一些琐碎的事。果真如此,他的概念已经分裂了。再微细、琐碎的事情,能否接受并处理得圆融?
我们常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在理上有证有得的人,慢心会更大,对于那些讲理讲不清的人,往往会加以轻视。若你是修行人,能否以平等心对待?如果你以傲慢心,即使证得再高的境界都没用,你所有展现在外面的境界都是虚幻的假相。如果不能破解这种情况,就无法看出何谓「大方便定」。
要给众生无边安乐并不容易;给众生一点安乐很简单,如救济、布施、安慰,但遇到特别状况就很难了。这「无边安乐」是无限、无穷尽的,所以「大方便定」是定耶?慧耶?是甚深智慧也!在甚深禅定中所展现出来的妙用,定慧是一起的,根本无法分开。
妙庄严眼天王,得令观寂静法灭诸痴暗怖解脱门;善思惟光明天王,得善入无边境界不起一切诸有思惟业解脱门;可爱乐大智天王,得普往十方说法而不动无所依解脱门;普音庄严幢天王,得入佛寂静境界普现光明解脱门;名称光善精进天王,得住自所悟处而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解脱门。
「妙庄严眼天王,得令观寂静法灭诸痴暗怖解脱门。」「观寂静法」,「观」是能观,「寂静法」是所观;「灭」是能灭,「痴暗怖」是黑暗的恐怖,为所灭。
对黑暗产生恐惧时,最好的方法是睡觉,但愚痴所造成的的黑暗就很难对治了。痴暗的恐怖是人类最严重的问题——恐怖大自然的天灾,恐怖人为的祸害。后者包括生存环境、饮水、垃圾,以及交通上的灾祸如飞机失事、车祸等等。恐怖的事端因物质文明的进步而更加严重,这一切都是人类的愚痴所造成。人自以为是万物之灵,却不断虐待自己,这样人与动物孰高明?最可悲的莫过于人对自己的愚痴全然不知。
「寂静」在佛法中指「本来的样子」,火山爆发属之,海啸亦属之,而不是指死寂的状况。你能否看到那一点,恢复它本来的面目?那就是最高智慧了。识性的教育,很容易进入无明;「观寂静法」是要看到本来的样子,当你能看出本来的面目,就能消除愚痴行。
愚痴指我们的分别心,因为有分别就有对立,有对立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得失心,因而产生无边的烦恼。现在你若能观寂静,了解本来的面目,愚痴暗所造成的恐怖就消失了。
「善思惟光明天王,得善入无边境界不起一切诸有思惟业解脱门。」「善入无边境界」是能证,「不起一切诸有思惟业」是所证。「不起一切诸有思惟业」,即在世间法起对立分别的这种思考不再起作用。「善入无边境界」是进入无尽式思惟模式,它不是狭义的片断式思惟,而是智慧的、宏观的、展开心量的思惟模式。
善思惟光明天王,其法门有个特色,即不属于感性的,完全用人类的意识逻辑。因为逻辑的沉思只能达到百分之十,而这个修行法门是百分之百让你的脑筋充实发挥。它的思惟有别于凡夫片断式思惟模式,一再地穷尽、极度地开发,智慧也获得成就,所以动中静、静中动皆是行门的下手处。用什么方法皆可,只需善用其心,具高度的警觉性,便有成就的可能。
「可爱乐大智天王,得普往十方说法而不动无所依解脱门。」就像世尊在菩提树下说法,不动本座而遍三千。「不动无所依」,表示见性之后,充分展开,饶益摄受一切众生。所以「普往十方说法」是的动态,「不动无所依」是静态,用这种对立法来说明圆融体,也是一种修行法。
「普往十方」也可说把六根展开,对一切境界,六根门头接触六尘境界,心不被外尘所染,而把外境转回来,不被外境转,故曰「不动」。修行的要点在安于此心不动,安于生命的洪流并体会生命,将能量具足的生命体现出饱满、充实的本质。
「普音庄严幢天王,得入佛寂静境界普现光明解脱门。」「得入佛寂静境界」是指能够穷尽光明智慧,也就是能进入最高境界,把境界展现出来,饶益众生。
如何进入寂静境界?这要通过转识成智的训练。譬如我们拍照的过程是:前五识拍了一张照片,经过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取,到第八识的印象,这过程我们叫如梦幻泡影。这个影像毕竟只是幻境而已,如果我们能看到:「啊!就是这个,那我知道。」这时候停留在本来面目上的那个本来的样子就是「诸法实相」。若能把识性所捕捉影像的部分转过来而成为根性、本来的那个样子,就叫「舍识用根」。当你能够感受这样的舍识用根、这样的观照,你就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叫「入佛寂静境界」。
当你得到了智慧,又能将它转过来饶益众生,让众生也能进入这样的境界,此即「普现光明」。
我们在听闻佛法时,会发生一种状况。有的人抱有残余的意识形态,无法在「听闻」上百分之百地吸收,因为他听的时候已开始在拣别,不是不以为然,就是一味地接受,那就停留在此一阶段所能吸收或理解的部分上。
如果不能将佛所教导的真理用在实际生活上,那么你吸收的那一部分,对你并无实际的作用。你的「接受」顶多表示「知道了」,最后又将这些数据累积归档,,这些资料对你的生命不起任何作用!
修行人应该在闻法之后,反省自己:我是否在日常生活言谈中,符合这些佛所教导的标准?这才是重要的关键。能令众生由「知道」转变成「反省」,从反省中把部分错误的行为改正过来,这才是「普现光明」。而引导众生的诸多方便法门,就叫「慈悲门」。
「名称光善精进天王,得住自所悟处而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解脱门。」修行常有一语:「一经通,经经皆通。一法通,法法皆通。」自己所悟处,此为一法通。至于如何法法皆通,则必须「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假如所依之缘有一处未能克服,那你所悟之法便不够彻底。所以,你必须将这一法悟得彻底,否则不能成就。
为何不能普现光明?是这个能悟的「我」产生了障碍。我们的自我意识形态很强,当有人要拔除它时,我们会争辩或逃避,这样就无法普现光明。
在修行的过程中,如何免除障碍呢?我们常说业力或业障,其实业力未必成为障碍。我们的色身本来就是业力的来源,但这并不能妨碍我们修道,反而是自我意识形态及社会意识形态在妨碍。意识形态的形成是无明,因为它会使我们的认知产生错误,遮蔽了对正确事物的认识,并且干扰对它的接受。
一个以正法为使命的人,对于尚在正法外徘徊、游离的人,应有慈悲、摄受、教化的悲愿,不应藐视层次较低的众生。修行是总体的成就,不是悟性强的人就一定能成就,所以我们在理修理入时,还必须要求事修。事修除了读诵、礼拜、念佛等等之外,最重要的是「与人相处」,能否充分展现圆融的人性观,这才是事修。
譬如遇到愚痴的众生或人人讨厌的畜生,你有没有慈悲心,有耐性地好好引导他们?这才是关键所在。佛法的第一前提——人人皆有佛性。能这样做便是悟得佛法,而非仅止于知道。
其次,「所悟」是指真如、空性、法界、如来藏、成道、涅槃……用现在的词汇就是「本来的样子」,你能否体会到:「就是这个样子!」「就是如此」这四字就是「所悟」你要悟什么?悟本来面目啊!所以「这个就是如此」的所悟并不容易。以我这个能悟之心来悟所悟之理,就能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则一天二六时中,无不是道。
尔时,妙焰海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自在天众,而说颂言:
佛身普遍诸大会 充满法界无穷尽
寂灭无性不可取 为救世间而出现
「尔时」,是经家在进入那种境界之后,将所见闻记录下来。现在,妙焰海天王第一位发言,这是象征什么意义呢?
「妙」是微妙,「焰」是火焰。智慧的光明像大海一样,妙智慧自然照耀。佛觉悟的这一刻,第一位发言者,表示其智慧广大。
「一切大自在」,表示在这个境界里,佛得大自在,所以他第一个出来讲话,对应了佛的性德之展现。是故大智慧、大自在、饶益无量无边众生,这是前方便之因缘。
「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自在天众」,表示承续佛觉悟的因缘力,「觉悟」是什么境界呢?首先呈现出来的是智慧的自在,智慧的展现。一人成道时,首先展现的就是智慧与自在。他不再恐惧、无奈,没有种种患得患失的计较心,能展现无量无边的智慧。
换言之,世尊在菩提树下,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就是透过这些法来成就。这些法无他,乃是我们自性海中所彰显的性德。现在,这种智慧自在告诉我们,如何呈现这十个成就的方法:
《华严》讲佛有十身,我们一般所讲是法、报、化三身。大乘佛教到了后期约公元八世纪时,融入印度教思想与当时的民间思想,形成五身,即五个精神成为一组的概念。佛法在此时吸收进来,成为密教,亦即真言宗。
以前印度的宗教是三位一体,传来中国时亦然。我们通常以一佛二菩萨来彰显佛果,故文殊的智慧融合普贤的体性,即是卢舍那佛;大悲观世音融合大力大势至菩萨,就形成了阿弥陀佛。后来又发展成五方佛,中间是毘卢遮那佛,东方是阿閦鞞佛、南方是宝生佛、西方是观自在佛、北方是不空自在佛。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成就的境地及领域,与三身佛的统一体不尽相同。
三身中又有一种转化,分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在佛门中解释也各说纷纭。「化身佛」是现给我们看的相,基本上的成就是法身佛。「法身佛」是宇宙间本来的样子,无形无相,但它无所不在。譬如空气、虚空虽存在,但看不到。故法身遍一切处,无所不在,它所显现出来的就叫报身佛。「报身佛」指凡能现相,让你感受到他本来样子的,我们谓之卢舍那佛。它只是个名号,我们却将之拟人化,变成一个人。报身佛能显现出来让我们看到,故云:「光明遍照。」
法身是遍一切处,但看不到;报身是光明遍照,看得到;化身则是现出人的形相,让你看得到。
「佛身普遍诸大会」是指法身佛,「充满法界无穷尽,寂灭无性不可取」即本来的样子,「为救世间而出现」即报身佛也。换言之,法身佛为利益世间而现众生相,给众生看,即报身佛,而到人间来的为化身佛。
如来法王出世间 能然照世妙法灯
境界无边亦无尽 此自在名之所证
世尊在菩提树下成道,是化身佛,乃云:「如来法王出世间。」但「如来法王」有更深层的法义。「如来」指对自性海的了解,自性即一切法的根本,故「如来」与「法王」同义不同词。这种自性能呈现出来令世间明了。
「如来法王出世间」指我们的自性显露。「能然照世妙法灯」,自性流露,能点燃世间微妙殊胜的法灯。「境界无边亦无尽」指境界广大无穷尽。
以上这种情况是自在名称光天王所证得的。这是一种性德,他所得到的法为「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门」。
佛不思议离分别 了相十方无所有
为世广开清净道 如是凈眼能观见
一切法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故曰「佛不思议离分别」。
不思议的境界,在行法上分两点来叙说:
一、去除脑筋的对立性分别,感受它的统一性。
二、我们在眼见色、耳闻声或鼻嗅香、舌尝味的过程中都会被尘境所转,我们能否将尘境转过来,以美味的感受融入生命体中,去增长生命的能量而非耽溺在尘境里?这就是一种不可思议。
同样地,当喜怒哀乐来到我们的意识领域时,我们能否把它融入生命体里?如果它是善的、正向的,它会增长你的生命能量;若是恶的、负向的,则会激发出你生命中所潜伏的不良因素,你可将之抛弃,但不会因此丧失你的生命能量。这便是「松动」与「倒掉」的原理。
「离分别」,是把二元对立合而为一,一切法因为它能入不思议境界,所以它能离分别,化对立为统一,就能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了相十方无所有」,了解一切诸法在十方都无所有。「如是凈眼能观见」,这是清净功德眼能照见,修得这样的解脱门。
如来智慧无边际 一切世间莫能测
永灭众生痴暗心 大慧入此深安住
可爱乐大慧天王,是「得现见一切法真实相」这个甚深的境界,而能安住其中。如来的甚深智慧,世间不能测,所以赞佛偈言:「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众生心愚痴,自己无法觉醒,因此见不到真实相。可爱乐大慧天王能看到真实相,所以能灭众生的痴暗心,而证得与如来智慧一样的境界。
如来功德不思议 众生见者烦恼灭
普使世间获安乐 不动自在天能见
「如来」即为自性,自性的清净能带给众生无边的安乐,故其功德不可思议。因为他能给予安乐,能灭众生的烦恼,普使世间获得安乐。
众生痴暗常迷覆 如来为说寂静法
是则照世智慧灯 妙眼能知此方便
这是妙庄严眼天王所得到的「令观寂静法灭诸痴暗怖解脱门」。
愚痴的无明常覆盖众生心,而产生恐怖、畏惧种种情绪。「寂静法」是照世的智慧灯,能使见到诸法实相,此为无比殊胜之成就,对自己有无边无量的利益。
如来清净妙色身 普现十方无有比
此身无性无依处 善思惟天所观察
如来是自性的清净,他是遍一切处,即法身。众生因感染习气,故依缘见相;如来的法性是「无性无依处」,「不起一切诸有思惟业」,这里是讲我们的自性与习气。
如来音声无限碍 堪受化者靡不闻
而佛寂然恒不动 此乐智天之解脱
可爱乐大智天王,他的法门是「得普往十方说法而不动无所依」。
众生在红尘中打滚,但如来自性清净心,不受污染。六尘五欲七情等等影响,污染不了我们的本然寂静。而如来自性的音声有无限碍,堪受教化的众生都能听闻。六根接触六尘能否寂寂不动?若能如此则不再造苦因。
寂静解脱天人主 十方无处不现前
光明照耀满世间 此无碍法严幢见
众生如何令佛光明照耀?若众生不堪受化,便不能承受佛光普照,故去除无明、愚痴执着,佛光才能现前。
佛于无边大劫海 为众生故求菩提
种种神通化一切 名称光天悟斯法
佛在极长的时间内,为众生求菩提,佛为何不为自己求,而要为众生求呢?为众生求菩提,在理论上有先破后立——破自己对菩提的执着,亦即证得空性。把自证的部分隐住,显扬出对众生利益的部分,所以在表法上,为了众生故,而求菩提,精进勇猛也是为了众生的缘故。
这是名称光善精进天王,自己证得空性处,并从空性处展开,于无边大劫海,以种种神通力教化一切。
三 广果天王众——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复次,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观一切众生根为说法断疑解脱门;凈庄严海天王,得随忆念令见佛解脱门;最胜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无所依庄严身解脱门;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间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议庄严海解脱门;乐寂静天王,得于一毛孔现不思议佛剎无障碍解脱门;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门观察法界解脱门;乐旋慧天王,得为一切众生种种出现无边劫常现前解脱门;善种慧光明天王,得观一切世间境界入不思议法解脱门;无垢寂静光天王,得示一切众生出要法解脱门;广大清净光天王,得观察一切应化众生令入佛法解脱门。
这一段说明十位天王所修法门。在开始讲本文之前,有两个关键点向大家说明:
一、前面所讲的是他化自在天王,这里是化乐天王。从本段即开始进入《华严经》文中的「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的旋澓性形式。
二、所谓「解脱门」,即是波罗蜜。波罗蜜是「到彼岸」,解脱门也是到彼岸。「到彼岸」以后与「在此岸」,有一个关键在此要弄清楚:
我们站在此岸望彼岸,可到达的法门有八万四千种。若已站在彼岸来望此岸,则法门只有一个。所以从彼岸来看法门,任何法门都可到彼岸,它的唯一法门就是解脱门。
解脱门有个圆融义,在已解脱的人来看,一切法门是一切平等。所以站在天王的立场看法门,门门相同;以我们的立场来看天王,却是门门不同。虽然每一位天王都有其法门,但是站在天王的立场来看,法门没有不同,因为都到彼岸了,表示一切成就了。同样地,看解脱的境界,他已经到解脱的境界了,用任何方法都无所谓。
由此来看,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当他肯用心投入,凡事都能很快进入情况,因为他已通达、抓到做事的要领,没有什么事能难倒他了。世上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等,到达某一个层次以上后,对人生观的练达几乎都一样,因为他们已经到彼岸了,都已获得解脱。所以在我们修学的过程中,不管所修的法门为何,关键在于能否从这法门得到解脱。
这里所要介绍的解脱法门虽然很多,但以彼岸的立场来看,只有一门。
「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观一切众生根为说法断疑解脱门。」「普」是穷尽之义。穷尽一切众生来观其根器,为每一位众生说法断疑。
现在学佛的众生不容易断疑,有人很认真做功课,但在做功课之时,能否断疑?又如何断疑?你要能去求证你对佛法的认知。世尊所讲的你能体验多少?体验一分是一分,那个体验是你的见性之见,你印证经文要具足信心,而不能迟疑。
众生的根器有上中下的不同,众生之疑,亦有上中下之差异。最粗鲁的疑,当然是不信,但那些不信的人回过头来,可能比信的人还要投入,只是他现在未进门,尚未了解佛法的真谛,所以目前不能接受,不是不信。反观有些人天天做功课仍烦恼不断,这也是一种疑。另外有些人看起来很精进,其实只是一种宗教狂热、偶像崇拜,这种疑就很难断了。所以如何断疑?
在修学的过程中,要随时提醒自己,让自己精进,这样你就会发现你是可爱乐的。你经常在进步,每到一个阶段,便发现自己在求证些什么,经常有突破性的进展,那你的疑就会愈来愈断,信心就愈来愈坚定。所以学佛、做功课,千万不要浮于表面上的应付,应该透过功课,将心境展现出来。
这位天王能借着为众生说法断疑,使自己得到解脱。
「凈庄严海天王,得随忆念令见佛解脱门。」随忆念可以见佛,这是说我们自心只要一动心念,想要觉悟,就能觉悟。觉悟什么呢?譬如看到花,你觉悟到了什么?导入因果也好,导入因缘法也好,都是觉悟。
智慧有三个条件:深信因果,明了因缘法,通达性空。无论导入哪边,都是觉悟!六根接触六尘,你能否悟到什么?或者藉此体会到空性,这都是觉悟,即「随忆念令见佛」。
这个法门就是念念清楚分明,觉悟的情境有高低大小,除了深信因果,明了因缘法,通达空性外,你是否具足了解性,具备高度警觉性,具有醒悟的能力?除了自己照亮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外,是否也能照亮一切众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用全生命去投入,就会有六相十八种的震撼。学佛要全方位地投入,学佛更要改善生命的本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任何一根都能带动我们的生命,故一位自在的人,他的生命必然多采多姿,随时展现其自在解脱的一面。
「最胜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无所依庄严身解脱门。」这个法门比较趋向理性。「法性平等」是从哪里看呢?理上说法界平等,但要从相上印证,才能理事无碍。通常我们在「理」上的认知只是脑筋的一部分,「事」上的那一部分,往往是触动我们生命活力的根本。譬如知识分子常会遇到一些事件,在「理」上你能讲,在「事」上却在历练你是否能知行合一。知识分子有一种矜持,他要把理想推展出去,但那只是理法界而已,故有些人高唱男女平等,可是他的家里却仍不平等。所以有些情况是在「事」相上,要用心量的部分真正去体验,不是仅止于说说而已。
所以这里讲「法性平等无所依」以事相来历练我们。这法门是很冷静、很理智的,非常的克制,一步一步在行进,在事与事之间,能事事无碍,才叫解脱。
「法性平等无所依」是说理能独立,事也能推动。若事能推动,理能并行,到了圆熟状况时,论事不必论理,那就是事事无碍法界的境界了。
「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间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议庄严海解脱门。」自在智慧幢天王,一切世间法都了知,且在一念中安立。世间法的了知,其实不难,有很多法可以去训练;而出世间法只有一法,可是很难试验、训练。
出世间法只有简单的一个方法,即不用脑。我们光是在做完功课后,能否静坐三十分都不用脑筋,恐怕都很难了!因为我们的脑筋有惯性,想让它静止不操作,是非常的困难。若能运用修行的方法,使你在短暂的时间里,不去运用脑筋,你的感受绝对不一样。如果能维持更长一段时间,你就能尝到不运用脑筋的滋味。出世间法就是如此简单,可是要达到这一点多难啊!
自古以来有许多饱学之士都能通达世间法,但始终停在饱学之士的范畴里。若是在他饱学之后,把世间法做个转变,一念之中安立于不思议庄严海,将整个世间法在一念中安立起来。世间法的具足成就就有个特色:它有一个时间的次第,你能从早想到晚,想尽古今中外大小事件,你会发现自己的幻想像连续剧一幕幕出现。修行就是一念间让它全部现前,从你现在的习气中,下手去改变:我要让它以全景观鸟瞰的方法,一时炳然顿现,这就叫「一念中安立不思议庄严海」。
「顿时出现」,有正反两面同时存在的现象。譬如因果,有因就有果,菩萨因修圆满,佛果自然成就。我们的生命是整体的,像一个球体存在于宇宙中。当「因」从这里种下时,「果」也在这里成就了,等到「缘」具足了,果便会浮上来,所以说因与果是同时存在、同时出现的,这是对生命总体的认知。当「因」下得很重时,「果」马上就出现,当「因」下得很轻时,随着时间的漂流,到某一阶段某一个因缘成熟时,「果」才会浮现。佛法讲的是这种总体观。
「乐寂静天王,得于一毛孔现不思议佛剎无障碍解脱门。」「佛剎」是物体的最大单位,「毛孔」是物体的最小单位,在最小单位中能容纳好多最大单位,是不可思议。在总体当中,从微细看到总体,这叫作「容」。广狭无碍,大能入小而不觉其大,小能容大而不觉其小,这是讲总体的部分。
当我们面对一切境界时,假定一个境界是十个因素所构成,则在你我生命中产生的组合变化绝对不一样。生命因素的组合不一样,所展现的境界、现象当然不同。我们要从这里体会、观照整个生命的现象,不要让外在的事相左右我们。
「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门观察法界解脱门。」「普」是穷尽,「门」是下手处,它能穷尽一切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处处都是下手处。这是通称,假如用以饶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能摄受,这叫作普门。
站在饶益众生的立场,一切众生都能度化,站在自利的立场,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能摄住。自利、利他,均可饶益众生。所以,没有一法不能饶益众生,关键在我们的智慧,以及如何去运用。
观察法界,是自己能入,也能运用这些法门来饶益众生,重点在于他能自利,这是比较倾向理智的修行法。在此顺便重申,真正的修行人是要理解佛的境界,然后在菩提道上,依循这个指标,朝此方向前进,这才是菩提道、成佛之道。
学佛,除了在文义上教导我们可依循的目标以外,在法义上教我们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能否在一个法门里,找出另一个相对的法门,同样也可达到目标?
「乐旋慧天王,得为一切众生种种出现无边劫常现前解脱门。」乐旋慧天王为了教化一切众生,在无边劫中常出现。佛法在此可分两个次第说明:
一、为了度化众生,要有种种方便,为不同的众生,做不同的示现。
二、一个众生,其心性有种种的变化,你要做种种不同的调适。除非你现在赶快出离三界,不再轮回,否则这些现象你都会遇到。因为每个众生都是在无边劫中一再轮回、衰退、萧条、复苏、繁荣,一直在环绕。
问题在于,你现在学好度一个众生的经验、智慧,它们能否永恒存在?若不能永恒存在,那就如同一般权教经典所说:「菩萨有隔阴之迷。」这辈子所学的,下辈子都忘记了,因为你所学的,并不能提升你的生命本质。你的生命本质仍在原点,所以你现在所学到的智慧、德能,无法增加你的生命本质。换言之,你的生命德能并没有增长。
今天我们的福报都很大,但是生命质量停留在哪里?如果徒具福报迷彩的外衣,那么生命只会随着福报的高低而升堕。倘若能将生命质量一再提升,你所流露出来的将是你真实的丰采,而非披着福报外衣的迷彩。学佛之可贵即在这里。
学佛是总体性的,必须用总体去感受。譬如学习花道、书道、绘画、太极拳等等,若投入全生命地去从事,它们便会化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为统合的,而不是东学西学、忙修瞎练。
心法即是总体的一部分,我们所看到的外面境界即是内心的投射,若内心宁静,所见一切皆美好。所以法门尽管多大、多殊胜、多复杂,归纳起来也就是一个法门。希望大家透过文字,了解佛法的真实义。
「善种慧光明天王,得观一切世间境界入不思议法解脱门。」世间境界种种,你要能善观照。因为你不用心,所以有些境界你不察觉。我们无法观照,是因为我们的脑筋过分使用,造成生命力的衰退!学佛要让我们的生命充分活泼、展现,才能观一切世间境界。
能观才能导,将世间法转到出世间法来,这叫「不思议法」。譬如,看到花却视若无睹,对生命便毫无作用;如果我们看到花,能将它转化成生命的充分展开,使内心产生一股暖流或生意盎然,花与我的内心就产生了生命能量的交流,这是不思议!以此类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亦然。此即「观一切世间境界入不思议法解脱门。」
「无垢寂静光天王,得示一切众生出要法解脱门。」「出要」是出离三界生死轮回。为何会有三界?轮回生死就是我们的相续心所造成的,亦即我们的识性作用所致。如果能不起识性作用、不产生相续心,是否就不必轮回了?所以,不是有个三界可出,不是有个一真法界可入,关键在于如何消灭我们的相续心,将我们的识性转成自性,把识性舍掉而用根性。
所以「出要法」即是要我们不再用识性生活,而投入整个生命去生活。所展现出来的便是自性、根性、真如空性、一真法界、普贤境界等部分。
「示一切众生」即是用种种方式,令一切众生都知道如何了脱生死。
「广大清净光天王,得观察一切应化众生令入佛法解脱门。」即是观察众生因缘成熟与否,使令入佛法。
我们曾介绍过人生四个阶段,即衰退期、萧条期、复苏期、繁荣期,从复苏期第二阶段以后的众生,便可引他进入佛法解脱门。至于衰退期的人,凡事以功利主义来衡量;而萧条期的人只想占便宜,这两类人都不会学佛。复苏期第一阶段的人仍在还报,没有余力学佛;当他进入第二阶段,开始发心,善根开始萌芽,于是便积极想要参与学佛,但这时对善知识的接受有拣别之心。直到进入繁荣期第一阶段的人,对佛法的接受力很强,开始积极寻找善知识;到了第三阶段最高点,整个反省过来,像法藏比丘般志向高明。
所以我们对每一阶段所应化的众生不一样。然而如何引导他们进入佛法?可能不是我们现在所具备的智慧、福德所能胜任,必须再求精进、超越才有此能力。
尔时,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众,而说颂言:
诸佛境界不思议 一切众生莫能测
普令其心生信解 广大意乐无穷尽
「承佛威力」,就是承续觉悟的因缘力。普观一切天众而说道:
我们的生活要以全方位的观照,用总体或统一的方式观照,用根性的智慧,这就是佛的境界不思议。
生活要顺着生命的洪流,若能理解,就能具足充分的信心与了解性。这就是此偈文所说:「普令其心生信解,广大意乐无穷尽。」此为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的法门。
若有众生堪受法 佛威神力开导彼
令其恒睹佛现前 严海天王如是见
佛用觉悟的因缘力开导堪受法的众生,众生若接受,就是觉悟的基础已建立,故因缘和合的环境与条件,就能引导他进入佛法。
「令其一睹佛现前」并非真有个佛示现在他面前,而是使他经常见到觉悟的境界。这是凈庄严海天王得到的法门。
一切法性无所依 佛现世间亦如是
普于诸有无依处 此义胜智能观察
我们这世间的成立是地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依无所住。
我们的智慧、一切境界,归到最后是依于如来智慧,但是如来智慧无所依,所以我们说佛是「无依道人」。法性本来无所依,但佛之所以成佛是依法而成佛,这成佛的法是圆融体,既非单线也非片面的。所以真正的法,是告诉我们如何达到究竟解脱目的那个部分。假如只是过程的部分,我们通常不称为「法」,而称「知识」。
譬如有些经文只是一种知识,我们名之为「不了义经」。而佛法的「了义经」是智慧的,它告诉我们依此法修行可达到觉悟的目标,但是那个法通常不讲,要你去感受!
在前面讲过十种解脱门,看起来好像有十个法,其实只有一个法,而且很活泼。你会发觉那些法好像只有一个,只是讲法不同,有的比较感性,有的比较理性,无非是展现我们宏观的生命而已!只要你能达到这个目标,什么法都可以,所以说「法性无所依」。
经文因人的解释而有不同,再加上随着时间、空间的不同,注解方式便有所不同。这是我们所要了解法性的意义,佛是依此法而成佛的,他不执着,透过一切法他会跳跃过去,任何境界对佛而言,无褒贬、增损。我们因为有「依」,依在人我对立之上,我们的存在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认可之下,社会人是建立在社会的价值取向之上,这就是它的「依」,都有个自我在作用。修行人则是抛开两边,但他会走过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种心理,犹如水中月、镜中像,清晰可见但不存在。所以面对一切境界时,应无忧无喜!此即修行的功夫。
随诸众生心所欲 佛神通力皆能现
各各差别不思议 此智幢王解脱海
当众生根器成熟时,随着众生心之所欲,觉悟的因缘力便都能显现出来。这因缘力就是生命的总体力量,它的不可思议,在于能相应于一切境界,包括一切众生在内,而能随缘示现。自在智慧幢天王是这样解脱的。
这几个觉悟法门都是在进入佛境界以后,站在彼岸的立场来看的。
过去所有诸国王 一毛孔中皆示现
此是诸佛大神通 爱乐寂静能宣说
所有佛剎在一毛孔中都能示现,这是佛的大神通。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讲我们生命的总体观。
每一毛孔都能示现所有诸佛国度,即帝网重重无尽,有无量无边的毛孔,任何毛孔皆能普摄。觉悟的神通,是指我们能以总体观来观照我们的生命,而不再是识性的一小部分。
一切法门无尽海 同会一法道场中
如是法性佛所说 智眼能明此方便
那么多的法门,在一法中能示现;或在一法道场中,能示现一切法门。
佛法是看你站在哪个立场讲,站在彼岸和此岸的说法不同,但以佛的立场来讲是无二无别的。众生根器千差万别,所以总是局限在某一个角落,故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有无量无边的意识形态;但觉悟的本体没有意识形态,乃融会一体的。生命的总体观正如一面镜子,是我们的意识形态把它分割得乱七八糟,照不出事情的真相。
十方所有诸国土 悉在其中而说法
佛身无去亦无来 爱乐慧旋之境界
佛坐菩提树下,能遍知十方所有诸国土。不动能去,去而不去,这是怎样的境界?十方所有诸国土,都是我一心所现。换言之,十方所有诸国土都在我心中,只要了知这点,一旦我成就法身之后,十方所有诸国土都在,不是我去也不是他来。所以我们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你证得法身,就已经超越色身了;既超越色身,那么本来的你就能尽虚空遍法界了,哪有来去不来去呢?这是爱乐旋慧的境界。
佛观世法如光影 入彼甚深幽奥处
说诸法性常寂然 善种思惟能见此
佛观世间法像光影一般,刹那无常,佛能入这个无常的甚深幽暗处。无常的最深处是寂静,而无常的本体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无常也是一法,这是善种慧光明天王所证得的。
佛善了知诸境界 随众生根雨法雨
为启难思出要门 此寂静天能悟入
佛对一切境界均能了知,随众生根器不同,而运用一切善巧方便来开示众生,让他们知道出离法。出离就是不再用识性,断了相续心。
世尊恒以大慈悲 利益众生而出现
等雨法雨充其器 清净光天能演说
世尊永远以大慈悲利益众生,平等地以法雨充满众生各个不同的根器,观一切应化众生因缘成熟,使他们进入佛法。此为广大清净光天王所证得。
以上所讲的解脱门都是智能的,且除了自利也利他。能够如此得有一个前提,就是大悲,所以佛以慈悲故,发菩提心。慈悲乃建立在众生身上,因为大慈悲为本体故,一定要以饶益众生为主。
〈普贤行愿品〉中有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属于众生,不属于菩萨。因此,我们若想开悟,必须处在红尘中,不能离开众生与生活。
修法从根本修,故曰:「果地觉因地心。」你因地发心后,就朝那个目标好好饶益众生。在利益众生中,你会发现众生好多,且心性各个不同,因此你的智慧会一再被激发,而想要大彻大悟。在红尘里接引众生,从中开发了智慧、累积了资粮后,开悟就很快。
这些解脱法门几乎没有一个离开度众生,而且我们看到,以佛的立场也都离不开「示现教化众生」。目前有很多学佛者都想先充实自己,再去利益众生,可是当你认为充实足够了,已是何年何月呢?
讲经弘法真正利益的是自己,如果你把弘法利益众生当作一种修法,自己得到的利益会比对方来得多。因为你在表达时会战战兢兢,那种心境会驱策你一面讲一面提高警觉性,进而一再进步。
我们在修行时,必须利益自己才能有所成就,而利益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益众生。当我们利益众生完毕时,自己也利益完毕了,此即众生不度尽,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四 遍凈天王众——顺境中,不好修行
复次 清净慧名称天王,得了达一切众生解脱道方便解脱门;最胜见天王,得随一切诸天众所乐如光影普示现解脱门;寂静德天王,得普严凈一切佛境界大方便解脱门;须弥音天王,得随诸众生永流转生死海解脱门;凈念眼天王,得忆念如来调伏众生行解脱门;可爱乐普照天王,得普门陀罗尼海所流出解脱门;世间自在主天王,得能令众生值佛生信藏解脱门;光焰自在天王,得能令一切众生闻法信喜而出离解脱门;乐思惟法变化天王,得入一切菩萨调伏行如虚空无边无尽解脱门;变化幢天王,得观众生无量烦恼普悲智解脱门;星宿音妙庄严天王,得放光现佛三轮摄化解脱门。
这一段是讲遍凈天众天王的法门。
「清净慧名称天王,得了达一切众生解脱道方便解脱门。」「了达一切众生解脱道」,是知一切众生相,以及如何令其解脱。每个众生习气不同,若试着将四个阶段的众生心和习气代进来,每个人都不一样,要求的解脱门不会一致。这些组合因素的不同,造成学佛的状况及诉求目标不同。
繁荣期的人学佛,倾向慈悲法门;复苏期的人,偏向寻求智慧的解脱;萧条期的人学佛,比较趋向如何获得事业上的利润。这种种终生不同的诉求,如何藉种种方便接引他们进入解脱?此即「得了达一切众生解脱道方便解脱门」。
「最胜见天王,得随一切诸天众所乐如光影普示现解脱门。」刚刚那个法门是度一切众生,这个法门乃度一切天众。天众的福报都很大,所以顺境多。然而一般人在顺境中不会好好修行,因为缺乏学佛的因缘。
我们都喜欢顺境,像是夫妻好合、子女孝顺、事业顺利、身体健康……但你可知道,这些都是无常的!最胜见天王能在种种乐中,普示现无常,让你了解佛法是什么?并以此度一切天众。如何令福报大的众生警觉无常?在日常生活中,当烦恼出现,适时点破他的执着,这需要一等一的智慧。
「寂静德天王,得普严凈一切佛境界大方便解脱门。」「一切佛境界」是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根根尘尘都能觉悟。换言之,寂静德天王穷尽了一切能觉悟的环境。「大方便」是种种善巧方便,「普严凈」是指你透过训练之后,完成了目的。
在修行训练时,我们往往会走向一个非常错误的路线,即是主、客二元对立的情况。我们常说:「不要站在此岸,应该要到彼岸。」很显然地,这时你会发现有彼岸。可是当我们到达彼岸时,再回头看看,有没有此岸?假如到彼岸后还有此岸,那一岸就不是彼岸!因此,要将主、客二元对立综合成统一体,在统一体里,没有主、客二元对立。
我们在求学过程中,一直有个目标可追求,但你可知道有目标可追求时,那个目标是假相。当你到达目标时,你才恍然大悟——没有所谓目标的存在。我们一直有个幻境,以为有个极乐世界可寻,这就如同《地藏经》上所云,真真正正有个地狱。真的有极乐世界和地狱吗?事实上,你现在这个心如果是分裂、对立的,你就是在娑婆世界;如果你这个心是统一、和谐自在的,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而「大方便」,是让你体验到那个面目是什么样子,像水中月、镜中像,不能说它是真实的,它只是个相而已,但我们的错觉却常以为看到「相」,就是看到「实体」。这水中月、镜中像就是让我们去感受的那个部分,此即「大方便」的所在。让我们在进行中意会真实的部分,是修行中最重要的地方。
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开悟的机会,但为何还没开悟?因为我们没有提疑情、参话头,所以境界现前时仍不得开悟。你要是有疑情、有话头、有正念,当无我的境界现前时,就会进入生命极深的洪流里,而得以开悟。然而当你正要进入时,就像回力球般,又把自我弹回来,无我的境界便再度消失了。因为我们是如此地不能厌凈一切佛境界,所以这个「大方便」力对我们产生不了效用。
「须弥音天王,得随诸众生永流转生死海解脱门。」我们要度一个众生,可能像常精进菩萨一样,一直跟着他上天堂或下地狱。你对一个人如此,同时也可对一切众生这般,所以当这人被你度成佛时,一切众生也都成佛了。当你发菩提心度众生时,亦即同时对四个阶段的众生发愿,此即发实质的愿而非空心的愿。实质的愿是对众生相了解清楚,将众生一起度,这是宏观的立场与心量,再加以运用善巧方便,故云:「得随诸众生永流转生死海。」菩萨发这样的愿,是乘愿再来,以愿力来此世间,教化、接引众生。
「凈念眼天王,得忆念如来调伏众生行解脱门。」「忆念」和「思惟」不同,禅修、参禅是思,思惟修有一种动态感,禅修是一种正思惟,所以它是用心的。
而「忆念」是用意根,是静态的,是让境界现前,以念佛来说,是让佛的境界现前,两者法门不同。参禅的下手处则是思惟,过程是置心一处。观照也好,思惟也好,就是把心放在一个地方,达到明心见性之效。
念佛法门是忆念净土,令净土的境界现前,使一心不乱,看得清清楚楚,将生命与极乐世界相融合。故「忆念如来」是让我们恢复本来面目,令自性现前,与自性相融合。这两个法门很微妙,一个是令其现前,与之认同相交融;一个是思惟,把心安在那地方,自己突破,以忆念如来的念佛法门来调和众生行。
「可爱乐普照天王,得普门陀罗尼海所流出解脱门。」「普」是穷尽之意,「门」是一切下手处,「陀罗尼」是总持,亦即为根本法门。总持有两个方法,一是严谨的修行,又称父性的修法;二为原则性修行,又称母性的修法。
「陀罗尼海」指的是佛母型的修行法,它没有任何限制,故称根本法门,能生出一切法。譬如念「南无阿弥陀佛」,你把一心求生极乐世界的观念放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一心不乱后,再把它回向到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你的目的,此即「普门陀罗尼海」。同样地,念「唵嘛呢叭咪吽」也一样。
现在有很多学佛人,还没开始修就先订好目标了,所以修到最后,只有得到那个目标,结果变成相应法。佛教不是教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它要让我们的生命能量充分发挥、充分展现,而不是订死在一个目标上。更何况有些人连目标都订错了!以致于颠倒梦想。
「陀罗尼海」是一个法门,你若会修,它能穷尽一切,若不会修,它有局限,全在于你对它的认知正确与否。因为它能展开在各个不同的层面,而发生效用,所以说是「所流出解脱门」。
「世间自在主天王,得能令众生值佛生信藏解脱门。」佛是觉悟,能令众生觉悟,并产生真正的信心曰:「值佛。」
试问我们现在是否已产生了真正的信心?从事深入修行,却害怕投入。学佛人流行一句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回西天。」大家在「投入」方面,产生了质疑。一般学佛很容易浮在最简单的层面上,若稍微深入去从事写经、整理录音带等功课,就有人反应:「学佛为什么要那么辛苦?」
又如拜一堂「普贤行愿修证仪」要两、三小时,大家都怕了,纷纷打听:「有没有半个钟头的?」每天修半个钟头就想开悟成佛,那世尊十二年的苦行是怎么来的?要你多投入一点就做不到,可见信心有多难!只要花半年时间,把一卷经文的录音带整理成讲记,你愿不愿投入?有无信心?连这么简单的你都放不下,更何况身心的磨练……种种挣扎你受得了?所以「生信藏」并不容易。
社会上发心布施金钱的人多,来学佛听经的人却犹如凤毛麟角,可见信心不容易!心理障碍若不先打破,信心难以建立。譬如基于过去习气使然,自己不愿投入的部分,在修行上更要克服它,不喜欢的必须把它做到很喜欢,这才是修行,如此才能改变生命本质。
修行者只要把心性调整在正确的原点上,不管你这辈子修不修行,下辈子一定生如来家、得如来种。但是,调整在正确的原点上,谈何容易?这辈子你得先把自己改造一番。如何提升你的生命质量,得下一番功夫。这「信」里面是无量的宝藏,你要是不经过这番功夫把「信」启发出来,什么宝藏也得不到,有的只是一层虚伪的面纱。信心的建立不容易,各位要在这里多磨练,正法宝藏就在你面前,要深知耕耘、刻划自己的生命。
这位世间自在主天王有能力使众生值佛,而产生真正的信,开发出无量的宝藏,这法门值得各位仔细思考。
「光焰自在天王,得能令一切众生闻法信喜而出离解脱门。」能令众生听闻佛法之后,法喜充满。法喜是指闻法之后,在生命中产生震撼,而这震撼力能督促我们有魄力与勇气走上另外一条路。有了法喜的体会,对于学佛过程中的怀疑,能自己寻得解答,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已经在心理、身体、环境各方面产生变化,同时智慧也开始增长,这就是法喜!这样才会产生信心,相信自己即将脱胎换骨,这叫作法喜!当你的智慧一再增长,喜悦一再产生,信心坚强地建立后,那时要出离,绝对有信心。
「乐思惟法变化天王,得入一切菩萨调伏行如虚空无边无尽解脱门。」「生信藏」、「闻法信喜」、「入一切菩萨调伏行」,这三者正是佛、法、僧三个法门。
错误的思惟叫妄心,而菩萨要调伏的正是我们的妄心!我们为了与人沟通及表达思想,往往要藉文字、名相来代表,当你说「是花」时,无明身相已经起了作用,那时你不知你已经无明着身。这种情况应如何调伏它,让它恢复本来面目?若问:「这是什么?」应该了知「这就是这个」。所以「调伏行」即在调伏这个我所看到的妄心。
妄心如何调伏,每人的下手处不同。你在调伏它的时候,若有调伏的意念,还不是真正的出离行,不是真正的菩提道。要有调伏而这个调伏又不能执着,当这两个层面能具足时,如虚空无边无尽。你必须体会那情境——要调伏,但必须不去执着所调伏的。这语言模式正如《金刚经》所云:「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正如我们的修法,是为修行而修,不是为往生极乐世界而修。换言之,我们修行要像水中月一样精进地修,不执着于那个月亮的存在与否,这叫如虚空无边无尽。故曰:「法门无量誓愿学。」不要执着于修一个就够,在一法成就的前提下,你要法法能成就;固然以一法为主,但其它法也不能排斥。譬如专修华严,其它法门也会通达,很自然地你也会接纳阿含:以华严人来看阿含,阿含也变成华严;看唯识,唯识也变成华严,如此才可说一经通,经经通,这是修学的关键处。
「变化幢天王,得观众生无量烦恼普悲智解脱门。」前面讲佛、法、僧,这段讲众生。「普」是穷尽,穷尽一切悲智来消除众生的烦恼。观众生烦恼,发起大慈大悲心,这样的悲智法门,无非是为了利益自己,但利益自己是从众生身上获得,所以是自利、利他同时进行。
我们不必区分一定要自利或利他,只要站在饶益众生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看到众生的无量烦恼,想想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烦恼?甚至是否为你自心所显现?因此,先把自己内心的污点除掉,你看众生就没有烦恼了。
初学佛的人都有一种现象,看到众生很苦,便想百千方便,种种救拔,可是众生就是不听你的话来学佛,那就变成你的烦恼了。你能观众生有烦恼,可是自己也产生了烦恼。
修行,是看到众生有烦恼时,先反省自己:「我有没有这个污点?」就是内心深处有这个因,外面境界才会现前;若是能把内心的污点,亦即你的意识形态除掉,再来看众生,他就不是你的烦恼了。所以第一阶段是你看众生有烦恼;第二阶段,将自己内在的污点、意识形态去除;到了第三阶段再来看众生,就是菩萨示现来教化我们。
所以当我们看到众生的苦时,能否反省回来:「是我内心的污染。」对立与统一所造成的差别心性,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因此,会修行的人,会觉得菩提道是最美的一条路。
「星宿音妙庄严天王,得放光现佛三轮摄化解脱门。」「放光」代表智慧,「现佛」即是开悟,「摄化」是摄受、教化、安乐众生。「三轮」是指主词、受词、副词,即「我」、「受教化的人」、「我教化他这件事」,三者必须具足才能运作,但这具足又要能放空,不执着。
这「三轮摄化」是由于放光现佛而来,所以星宿音妙庄严天王,得到智慧示现,来行三轮摄化解脱门,这当中也包括自行,化他两部分同时具足。
尔时,清净慧名称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少凈天、无量凈天、遍凈天众,而说颂言:
了知法性无碍者 普现十方无量剎
说佛境界不思议 令众同归解脱海
「尔时」是一时炳然齐现,这时你要用全生命去感受。世尊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叹曰:「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从眼见到口说之间只有数秒,整部《华严经》就在这炳然齐现。现在用语言文字展开的叙述,开始将那境界堆砌起来。
譬如这十位元或二十位元元天王集合在一起,以二十个音节变成一个音,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之显现,那个境界如何去感受?这是最大的疑情。这些天王的偈同时出现,如何观这十偈四十句变成一个音,涵盖全部?那个字是什么字?那个音是什么音?「佛」耶?「卍」耶?从这两字去选择一个下手处,把那个音变成你胸中回荡的声音,自己去观想!我们把果地觉变成因地心,转移过来,修行就是这样。
现在我们试着把每一位天王所讲的话,一句句念下来,将时间与空间的观念,转换成一刹那全部出现,试着去感受那种境界。
了知法性无碍者 普现十方无量剎
说佛境界不思议 令众同归解脱海
「法性」就是本来的样子,就像这串黑不黑、白不白的鹦鹉螺念珠。据说鹦鹉螺是二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期的生物,恐龙灭种之后,它就沉在海底变成化石,二亿年后浮了出来,被人类使用为念珠。二亿年来它一直维持这种状态,你认不认识它那是你的事,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此即法性。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并不希求人类的了解,是人类自作多情,一定要去了解它,闹得我们自己很烦恼。人类号称万物之灵,实际上却是最愚蠢的,因为人不能了解法性。大自然的一切万物,本来就存在那里,它们的纯真却被人类破坏无遗。它们的存在最具诗情画意,人类的想象力只能达到极微小的一部分而已,而所造成的杀伤力却是无与伦比的。根据科学统计,全世界所有动物皆为人类所迫害,人类对所有动物的破坏力是最大的;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明了多少东西,但摧毁的无以数计。
法性「普现十方无量剎」,它本来就到处存在,能了知此法性的人,也能与它一样,普现十方,到处存在。这个「了知」不是脑筋的知道,而是我们生命的感受,它能与法性相结合、认同成一体,于是它才能普现十方无量剎。这样的人,就能在十方无量剎中,感受到觉悟的境界不可思议,而引导众生都能趋向于解脱海。
如来处事无所依 譬如光影现众国
法性究竟无生起 此胜见王所入门
自性在这世间无所依靠,「譬如光影现众国」,得随一切诸天众所乐,如光影普示,法性本身无生无灭,这是胜见天王所入的解脱门。
无量劫海修方便 普凈十方诸国土
法界如如常不动 寂静德天之所悟
「无量劫海」是讲时间,「普凈十方诸国土」讲空间。穷尽时空以后,发现法界如如常不动。
片断式的思惟模式,有生有灭。在我们一生之中,有生日、结婚纪念日、事业开创纪念日、父母子女生日等等,从无量的时间来看,这些存在固然不能否认,但也不必执着。确实存在之事为历史现象,不容否认。但是我们必须以无尽式的思惟模式,超越片断式的思惟模式。
佛法告诉我们,不仅这辈子有父母子女,生生世世皆有过,你要执着于哪一位?所以没什么好执着,你自然会放下。此即「法界如如常不动」,时间如此,空间亦然。
众生愚痴所覆障 盲暗恒居生死中
如来示以清净道 此须弥音之解脱
「如来」是自性,众生在生死海中转来转去,自性并没有离开,端看我们悟不悟得。你若是随时悟得,随时有成就,不必另外去找,就在我们自身中。如果能将自性显扬出来,就能出离生死,这是须弥音天王所悟得。
诸佛所行无上道 一切众生莫能测
示以种种方便门 凈眼谛观能悉了
诸佛所行无上道,何以一切众生莫能测呢?因为众生是用识性分别,佛则否;佛是统一的,众生则是对立分裂的。我们站在此岸看,固有彼岸的存在,但站在彼岸的人,就没有彼、此岸之别。换言之,身处分裂对立境界的人,无法臆想统一的境界,而佛统一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无上道,所以一切众生不能测。
在修行的过程中,有种种变化出现,佛示以种种观行、修法,因众生根器因缘的不同,而赋予种种方便教化。且依时代、地域、国度、历史背景的不同,而赋予现代应有的注解,这都是我们应予以理解的。
如来恒以总持门 譬如剎海微尘数
示教众生遍一切 普照天王此能入
这是讲总持门,由普门自性海所流出,用此总持门教化众生最为稳当。
一般修相应法,效应很快,但容易偏差,最严重的是把殊胜的佛法「世俗化」。很多人进到佛门是为了追求名闻利养、福禄寿喜,你教他相应法、财神法,结果他修到五鬼搬运法。总持法是依因果业报,一直种因,缘到了果就出现,它不会产生偏差,故教化众生应以总持门来修持。
如来出世甚难值 无量劫海时一遇
能令众生生信解 此自在天之所得
我们的自性要显现出来并不容易,好比刹那间的瞥见,有如闪电、曙光乍现一下,在无量劫海中难得一遇。但在因地的人,即使自性就那么乍现一次,生命质量便已经超越了,只要你这样体会,就能产生信心,而且这种发心绝不会退转。
佛说法性皆无性 甚深广大不思议
普使众生生凈信 光焰天王能善了
法性皆无性,但它广大不可思议。法性虽无性,但它能有妙用;虽无形无相,但能生万法,能长一切善根,使众生产生凈信。
三世如来功德满 化众生界不思议
于彼思惟生庆悦 如是乐法能开演
教化众生界不可思议,必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功德修得圆满了,教化众生才能胜任。
如来功德如何修得圆满呢?修行要理事无碍。我们看到众生有烦恼,是因为我们内心有污染,若想将之从内心改革掉,得经过一连串的心路历程。因此,在事修上要下一番功夫,光是理上知道,于事无补;要从感受上改变我们的观念、习气。
「于彼思惟生庆悦」,这思惟不是想想而已,正确的思惟必须付诸实践,从体验中得来,非用了解及言谈而来。即使逻辑建构得再周详,也都不是正思惟,惟有经过实践求证得来的,才会产生大喜悦。故真正的庆悦是指生命的感受完全改过来,亦即现在的观点较之过去的观点,产生了变化。这是乐法天王所证得的。
众生没在烦恼海 愚痴见浊甚可怖
大师哀愍令永离 此化幢王所观境
错误的见解曰「愚痴」。凡是用识性的、对立的观念,都是愚痴。佛法讲的智慧是深信因果,明了因缘法,通达空性。换言之,你的思考采取统一而非分裂,用根性不用识性,这就是智慧;若用分裂的、识性的就是愚痴。愚痴之见,昏浊不清,佛哀愍这些众生,欲使出离,乃示现使他们产生智慧,以离开烦恼,这是化幢王所证得的。
如来恒放大光明 一一光中无量佛
各各现化众生事 此妙音天所入门
如来常放大智慧,一个个智慧能产生无量的觉悟,每一次的觉悟都在教化众生。觉悟是把内心的污染除掉,外现的烦恼众生就变成菩萨所示现,为度化我们而来。当我们把自己的烦恼、污染解除掉,众生也就度尽了,所以度化众生的根本在于成就自己。把智慧觉悟用来消除我们内心的污染,再来观众生,就没有烦恼了。
当你发现众生一个个都成佛了,正是你内心的污染全部清除凈了,这时你就证得菩提了。正所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五 无量光天王众——什么是觉悟?觉悟什么?如何觉悟?
复次,可爱乐光明天王,得恒受寂静乐而能降现消灭世间苦解脱门;清净妙光天王,得大悲心相应海一切众生喜乐藏解脱门;自在音天王,得一念中普现无边劫一切众生福德力解脱门;最胜念智天王,得普使成住坏一切世间皆悉如虚空清净解脱门;可爱乐凈妙音天王,得爱乐信受一切圣人法解脱门;善思惟音天王,得能经劫住演说一切地义及方便解脱门;演庄严音天王,得一切菩萨从兜率天空没下生时大供养方便解脱门;甚深光音天王,得观察无尽神通智慧海解脱门;广大名称天王,得一切佛功德海满足出现世间方便力解脱门;最胜净光天王,得如来往昔誓愿力发生深信爱乐藏解脱门。
可爱乐光明天王是少光天的天主,「光天」是智慧、光明、自在。从这里来了解每一位天王所得到的解脱门是怎样的情况:
「可爱乐光明天王,得恒受寂静乐而能降现消灭世间苦解脱门。」这个法门可以从两方面来了解:「受寂静乐」是自受用,学佛人首先得有所受用,即在此处;「能降现」是他受用,能利益别人让他人受用,以消灭世间苦。故自受用、他受用皆有之。
「寂静乐」是指你能体会到本然的状态——当你高兴的时候,手舞足蹈地把生命本然的状态完全显现出来;当你悲哀的时候,则彻底沉入深沉的怆痛中。寂静乐有一种现象,宛如小孩子般的纯真。但小孩子的情绪是无知的,他会受外境影响,但修行人的心不受外境影响。当尘境冲击我们时,你是带着一种生命感去感受它,而我们的心不会被尘境带出去。
一般的凡夫,心与生命是被尘境所转,所以一阵狂欢后,会感到十分疲乏;忧伤之后,更加倦怠。因此,高兴与悲伤对他的生命能量而言,都是一种耗损。
我们能否在情境出现时,将之转为内在的质素,去感受它。譬如当别人赞叹你的发心,饶益众生的善行时,你若感到得意忘形,便是被尘境所转;若观照自己,因为做了某些事而饶益众生,你会分享到众生的喜悦,这时你是走在生命的洪流里,会与那些受益的众生相应,如此才能享受寂静之乐。情境只是引导我们深入其中的契机,好比汽车的引擎要藉由钥匙才能发动,之后还得靠自己的行动才能产生作用。
寂静乐不是「内守幽闲」,真正的内守幽闲是我们在整个生命洪流中,能掌握住核心的部分,自己一方面用全生命投入去享受这种乐趣,又能将之分享他人,这是一种相当高的成就,在佛法上,它是一种训练的完成。将我们错误的反应形态转变为正确的反应形态后,如何将正确的人生观分享给世间?这可分两部分来谈:
一、分享别人:让别人也能与你一样用正确的态度立场,接受外面的尘境,把自己安住在寂静乐里。
二、将自己一根的成就,扩大变成六根同时成就,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再用错误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方式。
这个法门包括教导别人,并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后,若能达到可爱乐光明王此法门的境界,就相当高且圆融了。
「清净妙光天王,得大悲心相应海一切众生喜乐藏解脱门。」「大悲心相应海」是自受用,「一切众生喜乐藏」是他受用。
「大悲心」有两个意义:一指自己境界的广大,二指饶益众生的宏愿很深。「悲」有恻隐之心、怜悯之义。看到有人受苦受难,产生救度之心,然而即使你救度一切世间众生,也仅止于慈悲心的范畴,还不算大悲心。佛门中,凡是讲「大」或「普」,其意义就不一样。大悲心是清净、平等,没有动机的善行。
救人是本分,当有人发起慈悲心欲救任何人,有这个动机表示你的内心还有个「不救人」的影子。当那个纯洁的动机成为转化你生命的因素,而不仅止于动机时,那才是真正的菩萨。
所谓救苦救难观世音,并非有个人发愿要救度一切众生,而是在我们的生命因素中有个救苦救难的性德,我们现在发愿,取得了这个动机。这个动机与我的性德相应,而只存在了因素,没有了动机,这就是恢复本来面目。在此前提下,你救人乃是理所当然,到这时才叫大悲心。这时候成就了,就叫「大悲心相应海」,你与众生就无二无别。
故佛法修学不论发任何愿,都要把它从意识形态转化成生命中的因素,变成你的性德,这时这大悲心的「大」字才能彰显出其意义,到这时,尽虚空遍法界都能相应。
至于「一切众生喜乐藏」是什么呢?拔众生之苦曰悲,予众生乐曰慈。「藏」是含藏、宝库之义。「喜乐藏」是指喜乐的根源,喜乐的根源来自去除众生的忧惧。恐惧从得失心而来,因为患得患失,故有恐惧,而恐惧是一切痛苦烦恼的来源。为何会有竞争、得失、恐惧呢?因为资源的有限,尤以时间的资源最有限。
佛法要从根源处帮我们解开,让我们不必把生命的观念封闭在有限的片断中,而要由这个片断开展成无限、连续性的,如此便可放下得失心、竞争心,也就不会有恐惧感了。一切苦难远离,身心自在,这就叫「喜乐藏」。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要感受佛法的精神与情操,当你的境界能达到这个地步,又能令众生获得最高的喜乐时,就会发现自己的喜乐源源不断产生。
「自在音天王,得一念中普现无边劫一切众生福德力解脱门。」「一念中普现无边劫」是时间观念。华严术语称「念劫同摄」,一念能摄无边劫,即普现无边劫能在一念中完成。
今天有机会听闻《华严经》,你要是用心可以感受到,我们是以何因缘得以听此《华严经》?很多人听个一回便听不下去,认为艰涩难懂,也有人听了几次听出味道来,开始产生一种沉思。可曾思惟,为何你听得下去?为何你今天能坐在这里听经?我们在过去无量劫以来,已种无量善根,绝非偶然所种善根而已!当你这么思惟一念时,是不是「一念中普现无边劫」?
「一切众生福德力」,菩萨因为愿力所致,能在一念中见到一切众生的福德状况。你要是具有普现无边劫,见一切众生福德力时,就能心照不宣,具大方便力了。
「最胜念智天王,得普使成住坏一切世间皆悉如虚空清净解脱门。」「普」是穷尽,「使」不作动词,是能知悉之义。其义为能知悉这个世间的成住坏空,皆如虚空清净。
我们讲成、住、坏、空,通常是指世间的现象。这种现象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我们并没有留意,却容易着重在它的历史事项上。何谓历史事项?譬如我买花、供佛,谢了就扔掉,这是三件事叫历史事项,但是你可曾思惟,是何因素促使它们连接起来?
又如你们今天在此听经,这是历史事项,可是你为何从家里来到道场听经?你只是隐约知道有股力量吸引你来此,这股力量就是「存在的本然现象」。而我们所记得的都是「存在的历史现象」!对于历史现象,你总以为它是真的存在过,其实它是虚幻的,是世间法、有为法;而引你来的那股力量是出世间法、无为法。你何以来此?虽有很多因素,但综合的因素是——你与佛有缘,而这个缘是无量无边劫以来,种种因素的综合体,那才是存在的本然现象。每个人生命构成的因素不同,那些不同的因素在生活中导引,形成不同的轨迹,那就是生命的本然现象。
很少人会察觉到生命的本然现象。一般人所知道、所重视的是在这轨迹中所发生的所谓「重要事件」,而这些「事件」或许对你有意义,对别人却未必是真的。而在生命存在的本然现象的整个过程中,你经常有机会与别人交叉,所以当你把生命因素一直调整到最佳状态时,每个人都一样,那时就不是交叉而过,而是人人本一体了。
当你能了解那本然现象的变化,就能掌握生命的洪流。以本然的事项来看历史事项,世事如幻化,一切如梦幻泡影,则一切成、住、坏、空,就如同虚空般清净了,又有什么可执着的呢?
「可爱乐凈妙音天王,得爱乐信受一切圣人法解脱门。」「爱」是喜爱,不同于贪欲。「乐」是欢喜,对我们产生吸引力。「信」是自己启发的信心,「受」乃受持。
一切圣人法,包括世出世间法,在佛教徒来说,往往有个顽固的法执,认为只有释迦牟尼佛达到佛的最高境界,其它无人比得上。
世尊能达到最高境界有一种条件是别人所不及的,他不只在修行的境界达到最高,他的福报也达到最高,所以佛是福慧两足尊。在印度,智慧与世尊等高之人,从世尊以来最少有两千人,但这些人的福报不如世尊的圆满。学佛者要抓住一个原则——生命的洪流能充分普遍展开,不仅学习世尊的福报,也要学习世尊的智能,这才是「得爱乐信受一切圣人法」。
「善思惟音天王,得能经劫住演说一切地义及方便解脱门。」「劫」是最长的时间单位,「经劫」是无量劫之义。换言之,在任何时间能演说一切法义及种种方便。法义是根本,方便是善巧变化。弘法讲经者,视听众对象之不同,所举例子的因应方法亦不同,谓之「方便」。
「演庄严音天王,得一切菩萨从兜率天宫没下生时大供养方便解脱门。」在座各位,能否发心修行或讲经弘法?如果现在没有时间修行,听到有人发心出来弘法,你便护持他,对他来讲是从兜率天宫没下生人间,你要起大供养方便护持他,此法门是大家都可修的。大供养的「大」是平等之义,只要有人发心弘法,你就能以平等心发愿护持,这是很了不起的修行。
「甚深光音天王,得观察无尽神通智慧海解脱门。」「神通」是一种能力。智慧海的「海」与「藏」皆有泉源、宝库之义,能不断产生智慧。修智慧,不要只修一比一的智慧,而要修智慧海的智慧。一比一是世间法,学了一样就只懂得一样,没学的就不知道,这不叫智慧。神通智慧,人人俱有之,譬如擅养兰者,能把兰花养得很好,此谓之神通;乃至医生治病,水电工修复,亦可说是神通的一种能力。
「智慧海」是懂得抓住一个核心,通了以后一切都能通达,这位天王的智慧海能展现无限神通。
「广大名称天王,得一切佛功德海满足出现世间方便力解脱门。」「佛功德海」是指觉悟的殊胜境界与过程,「功德」的定义是趋向于觉悟的目标所累积的资粮。学佛的目标就是要觉悟、大彻大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凡是能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前,所累积的资粮都叫功德,其它只能称之福德。「得一切佛功德」,即是得一切觉悟。在具足这些资粮后,就要开始做利他的工作,此谓之「满足出现世间方便力」。
「最胜净光天王,得如来往昔誓愿力发生深信爱乐藏解脱门。」「如来」是自性,「往昔誓愿力」是我们的性德,这些都是本来具足,只因迷惑颠倒而不自知。唯有启发自性的性德,才能发出真正的信心与了解。我们从解门只能了解经文的意义,唯有从行门中实践,才能获得实际的利益。
尔时,可爱乐光明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天众,而说颂言:
无念如来昔所行 承事供养无边佛
如来信心清净业 以佛威神今悉见
从文义上讲,我用本具的信心,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承事供养无量无边佛,我今以佛威神力皆能了解。从法义上讲,我忆念思惟自性的本来状况,亲近无量无边的觉悟。自性本身是觉悟的,众生因迷惑颠倒,故有觉与不觉之分,佛于如来则为一体。
这两句偈的意义是,我思念自性与觉悟是一体的,因为无明而远离了自性,今藉觉悟的因缘力,才得以彻底明了。
佛身无相离众垢 恒住慈悲哀愍地
世间忧患悉使除 此是妙光之解脱
佛身有相则浊,无相方能离众垢。佛身是觉悟的本体,觉悟的本体乃无形无相,不沾染任何意识形态,所以能离众垢。「垢」即是一种意识形态。
「住」,常住也。觉悟的本体慈悲,佛身与「慈悲哀愍地」是一体的。当这样的情境相应时,已离开世间的忧患恐惧了。这是性宗的表达法,以积极面来说法。性宗的语言文字偏于「立」,空宗的语言文字偏向「破」。
佛法广大无涯际 一切剎海于中现
如其成坏各不同 自在音天解脱力
觉悟的法无所不在,不论何处皆可出现,它是因应每位众生的根器、因缘力而出现。所以心灵工程学中,每人的心灵方程式各不同,随着各人的成就,每一阶段的心灵方程式应随之调整。
佛神通力无与等 普现十方广大剎
悉令严凈常现前 胜念解脱之方便
觉悟的因缘力没有其它可比拟,穷尽一切空间,觉悟的因缘皆可现前,这是胜念智天王的解脱门。
如诸剎海微尘数 所有如来咸敬奉
闻法离染不唐捐 此妙音天法门用
像那么多剎海的佛剎都磨成极微尘,所有的如来,我一一供养。这里用相来表达根本法义,换言之,如来是自性,自性有无数的性德,每一个性德皆能守护受持。「闻法离染不唐捐」,自性的性德皆掌握得住,就能离开意识形态,不加上不必要的迷彩,这样所获的功德就不会白费。
佛于无量大劫海 说地方便无伦匹
所说无边无有穷 善思音天知此义
佛于一切时中,说法方便无人可比拟。「所说无边无有穷」,这种文字在《华严经》中常出现,无边无尽即是合一之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森罗万象,可是约体而言是一。
觉悟这件事,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以善巧方便来出现,不一定用一法或一义,我们在一切圣人法中,能否多修学?有些人对别人的法都很排斥。玄装大师到印度时,还有提婆的法,直到二十世纪也仍有它的信徒,可见他们在某一方面是有所成就的。我们要打开心量,接受真正的法,此为弘扬正法,不要用我们的意识形态扭曲圣人的真正意义。
如来神变无量门 一念现于一切处
降神成道大方便 此庄严音之解脱
自性有种种的变化,一念之间能普现于一切处。
任何解脱门都有个共同点,即无意形态的污染。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各种观念,这对我们有很大的伤害,而修行就是要破除各种意识形态的污浊。
威力所持能演说 及现诸佛神通事
随其根欲悉令凈 此光音天解脱门
「威力」是因缘力,因缘力的成就能现出种种觉悟,这种变化是真成就。佛法中讲智慧成就叫「神通」,定力成就叫「变化」。定力成就的变化没什么作用,慧力的神通才有成就。
春秋时代鲁班的工巧技艺众所皆知,他用木片做了一只喜鹊,能在空中飞翔三天而不掉下来,故鲁班以此自得。而墨子是位实用主义者,认为与其以木片做喜鹊在空中飞翔,不如发明木轮,令车子承载百千斤之重仍得以运行,这还来得实用。墨子强调技巧要有用,不实用则无用。
变化亦有二用。定力所显的变化有十八种:飞腾虚空、上身出水、下身出火、有中变无、无中变有,这种变化力只是向人炫耀,不能利益众生。智能本身的变化能产生一种成就,故神通有很多种,如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在某一标的上产生实质结果,漏尽通则是更大的成就。
因缘力的结合能显示觉悟的种种变化,随众生的根欲,所追求的目标,都能令他得到清净、解脱。学佛者的清净是指不依赖外缘,自己能独立自在,既不是建立在事业成就上,也不依附在别人对你的赞叹,也非其它种种因缘称着的那种满足,所以这自在是寂静乐。
如来智慧无边际 世中无等无所著
慈心应物普现前 广大名天悟斯道
自性的智慧没有边际,因为自性是总体的,充满在宇宙、法界、虚空之中。世间法的一切都只是部分的、分裂的,而且彼此对立,互相排斥。自性的性德能在慈心展现时应物普现,这是广大名天王所悟得的解脱门。
佛昔修习菩提行 供养十方一切佛
一一佛所发誓心 最胜光闻大欢喜
佛是觉悟,觉悟要有一个觉悟的本体,这觉悟的人在往昔修行觉悟的大道,供养一切已觉悟的人,在一切已觉悟的人的那个地方,发广大誓愿心,这是最胜光天王所得的解脱门。
然而觉悟的本体又如何说呢?觉悟之前行菩提行,供养十方一切觉悟的本体,意即在所有一切令我觉悟的地方,我都能一再回味。譬如听经、整理录音带,当到达某个你很有感受的段落,就应该多感受几次,不要草草过去,必须专注,将它深化,成为生命中的因素。如果每一次都能这样,就是「供养十方一切觉悟的本体」。我应如何进入觉悟的境界?以及透过什么方法觉悟?若能经常训练,使之熟练,将来遇到任何境界现前,就容易觉悟。
觉悟的本体涉及三个重点:觉悟为何?觉悟什么?如何觉悟?
要能觉悟,首先必须学习觉悟的行为,即菩提行,也就是心灵的方程式。在调整的过程中,如何尝试?如何实践?如何训练?当你捕捉到觉悟是什么,就知道如何觉悟了。
当你一再深化思考,善用其心就是觉悟之道。因为每一处你曾觉悟过的地方,你都能用心体会,面对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二六时中一切人、事、时、地、物,一切境界都能持有高度的警觉心,随时都要觉悟!
六 大梵天王众——时时体会什么是本来的样子
复次,尸弃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场中说法而所行清净无染着解脱门;慧光梵王,得使一切众生入禅三昧住解脱门;善思慧光明梵王,得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普云音梵王,得入诸佛一切音声海解脱门;观世言音自在梵王,得能忆念菩萨教化一切众生方便解脱门;寂静光明眼梵王,得现一切世间业报相各差别解脱门;普光明梵王,得随一切众生品类差别皆现前调伏解脱门;变化音梵王,得住一切法清净相寂灭行境界解脱门;光耀眼梵王,得于一切有无所著、无边际、无依止、常勤出现解脱门;悦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观察无尽法解脱门。
「尸弃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场中说法而所行清净无染着解脱门。」「大梵天」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世尊在菩提树下成道,心想众生不易了解甚深之法,本想入灭,所幸帝释天与大梵天一同请佛住世转*轮。因此,大梵天穷尽十方道场,只要有人说法,他必定到场护法。
「所行清净无染着」,是指无意识形态,不管谁讲经他都愿意听,没有分别心。我们听闻佛法应该依法不依人,弘法者为度化不同根器的众生,讲法有深浅之别,法义则一,我们应以清净心来听闻正法。
「慧光梵王,得使一切众生入禅三昧住解脱门。」「入禅三昧」是一种功夫与境界,其解脱门的关键在于「禅」字。印度人对禅的定义是思惟修、静虑,日本人称冥想,现代人唤作沉思,中国人叫参,乃用心、推理使进入某种状态,那状态会出现某种情境,你只要多用功一点点,后面的境界就会出现。这叫作思惟修,是一种运用逻辑思考的推理,而非打妄想的推理。
「入禅三昧住」就是在推理时,作意一下,推进某一境界,然后安住在其中,那么功夫就成就了。入菩提禅三昧,即是把心安住在菩提道上,以禅功修行。
「善思慧光明梵王,得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普」是穷尽、完成。「一切不思议法」其实只有一个不思议法,举凡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都能达到不思议境界。
「不思议法」简单举例如下:
一、用存在的本然现象,观存在的历史事项,达到入不思议法。
二、用统一的圆融体,对治主客二元对立。
三、以转识成智、舍识用根的方法。
四、将尘境转化成生命洪流中的感受。
入不思议法门很多,能否在日常生活中,将每一法门观照修行而得以成就,此即「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
「普云音梵王,得入诸佛一切音声海解脱门。」入一切觉悟的音声海。「海」是泉源,「音声海」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显现的一切尘境。
「观世言音自在梵王,得能忆念菩萨教化一切众生方便解脱门。」「忆」是推理,「念」是现前,能令菩萨教化一切众生的境界现前,便是「忆念」。「方便解脱门」,一切菩萨教化众生有种种方便,像千手观音有慈悲相也有愤怒相,十一面观音有六面慈悲相、五面愤怒相,此皆为「方便」。
「寂静光明眼梵王,得现一切世间业报相各差别解脱门。」世间业报相,各有不同。我们看到别人好,可能会说:「他的命好,福报大,我的命不好,所以福报小。」这就是你不懂实相。「业报」者,有业有报,起祸造业必有报。因为你不知业在哪里更不知有报,所以你只能照历史现象去承认与接受,对「业」浑然不知。
你之所以会到此听经,只是一个报而已,且不仅止于这辈子的现象,这些都叫作「缘」。过去我们造了业,或许你曾种了善根,这些因的力量引导你来这里。这种存在的本然现象,寂静光明眼王能深刻了知。
「普光明梵王,得随一切众生品类差别皆现前调伏解脱门。」众生不同,品类亦殊。你与衰退期的人讲佛法,会被气死;跟萧条期的人讲佛法,会被气疯,为什么?衰退期的人没有时间学佛,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是投入多少要赚回多少,学佛只有投入没有赚,所以跟他讲佛法,等于鸡同鸭讲;萧条期的人进佛门来,不能修功造福,反而造业,因为他不信因果。
众生的品类差异极大,而我们所遇到的众生大抵在复苏期的第二阶段以上,繁荣期的第一阶段以下,其它的我们也接触不到,即使有,我们也不知反应,所以「随一切众生品类差别,皆现前调伏」并不容易。我们在生活圈中只能物以类聚,结交性情相近者;差距太远者,则无缘度化,但是这位普光明王能随一切众生的品类,皆现前调伏。
「变化音梵王,得住一切法清净相寂灭行境界解脱门。」「住一切法清净相」,是安住在一切法清净相中,没有意识形态的区别。「寂灭行」是依本体起行,没有附带条件。
「光耀眼梵王,得于一切有无所著、无边际、无依止、常勤出现解脱门。」一切事都能无所著。「无边际」是没有人我界限,于一切法不分别。「无依止」是无我,「常勤出现」乃常常现前。
无意识形态,没有人我界限,在一切法中都得清净成就,能常勤出现,这境界就是事事无碍法界,无所著、无依止。
「悦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观察无尽法解脱门。」「思惟」是八正道中的正思惟,若离正思惟就不是佛法讲的思惟,而是世间的思惟。以正思惟来观察无尽法,无量无边。
尔时,尸弃大梵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众,而说颂言:
佛身清净常寂灭 光明照耀遍世间
无相无行无影像 譬如空云如是见
这里要讲的是存在的本体,觉悟的本体是清净的。「寂灭」是指本来的样子,不赋予其它任何意义,故曰「清净」。举凡物质外在的任何意义,都是人类所赋予的,不是它本来的面目。譬如我们看到「花」,这东西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是人类为其取名曰「花」,若依照花本来存在的样子,我们很难确实掌握它的本质。事实上,当人类未赋予它任何意义时,才是清净的。我们在区别清净与否,是讲我们自己。觉悟的本体存在于我们心中,我们迷惑颠倒,造成种种污染,但那个本体是永久存在、不变的。
「清净」是不赋予任何意义,「寂灭」是指我们的心不起不必要的思想火苗,我们要时常去体会何谓本来的样子。有很多人的生活是为了外在的种种因素而活,所以他的「活着」,是为别人,而不是为自己的尊严、觉悟而活。这样的人生,岂能不痛苦、不逼迫?
故「佛身清净常寂灭,光明照耀遍世间」一句,本来的样子虽是寂灭的,但不是消极,它有真正的功用。社会上有些学者专家,对佛教有很大的偏见,看到「佛身清净常寂灭」,便以为佛教就是「青灯伴古佛,修行深山中,不问人间事」;如果他们了解下一句「光明照耀遍世间」,观点就会不同了。
「寂灭」乃本来面目,是很亮丽芬芳的本体,必须体会这个部分。它能用智慧的灯,利益一切众生,有相当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能掌握体、用之间的关系。
「无相无行无影像」,「行」是作意,「影像」是形相,觉悟的本体,本身没有作意。「无相」的「相」是具体的存在,没有任何形式。存在的形式,包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辨味及身体的接触。色、声、香、味、触本身都是一种形式,而任何形式皆非觉悟的本体。
觉悟的本体,不起作意。譬如「光明照耀遍世间」,这个作用绝对普遍没有偏差。像灯泡插电之后便会发光,但灯泡本身不作意,它只是放光,普遍地照明。至于有些地方没照到,是因为人为的因素,使它有所遮蔽,其本身是普照的,所以说「遍世间」。
佛身如是定境界 一切众生莫能测
示彼难思方便门 此慧光王之所悟
觉悟的本体所存在「定」的境界,众生很难猜测得到。因为众生用对立、分裂的想法,而佛身是统一的,以对立的想法揣摩、推测统一的境界,绝对办不到。
常有人问:「师父,您是怎么学习过来的?」纵使我现在对你们讲这些,你们也体会不到,不是我的境界高,而是以你目前的层次还无法体会。你得先自问,开始修学时能否诚恳用心地付出?像发愿弘法讲经的同学,在因地修学时就要抱定一个宗旨——要为众生服务,不能期待他人的礼遇,否则绝对不能成就。你希望人家布施供养,自己可曾先付出?
很多事情不是单用问的就能了解,需从细微处体会观察。学习别人如何进行,以及自己在观察练习时知道事物的关键点。我们现在是凡夫身,有很多地方根本看不到、体会不到,且考虑事情都是对立分裂的,看别人做事,就只会评论:「嗯,这样做很好!」或「这样做不好!」是以这样的心境在看事情,而佛的统一圆融并非如此。
当你看到外面的境界,要能马上回光返照自己,因为是我们自己有污染和缺点,才会投射到外面的境界,所以要把外面的境界吸收进来或改善,就要从自己的心里着手。这种统一的状态你能否感受?这不是理论,而是可以实践的。譬如我看到这盆花,花就是我内心的境界;看到各位,各位就是我内心的境界。今天大家一同坐在这里,你可有思考种种因缘?如果各位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因素,我的生命中就少不了各位,再多一个也没办法进来,因为他不是我生命的因素。
换一个角度思惟,到了任何地方,有没有感受到你所面对的都是你生命中的一分子?这是统一的思惟状况,不是对立的存在。曾经在我们生命中存在的人、事、物,我们都不会轻易忘怀,因为它已融入我们的生命因素中。今天我们的生活形态变得如此紧凑,也是我们生命的一个因素,你在当下,如何将它调整成为统一体?你要好好去感受它!
「示彼难思方便门」,佛身的境界,不可思议的部分,他会用种种方便示现出来。这种修行法很难得,我们藉此机会跟各位谈谈,如何体会最高的境界?
一般人的观念,认为做任何事时应该专注、投入,虽然这点没错,但是容易将我们的头脑规范在一定的范围里。如此日积月累,就形成某一种类型的人,他们的环境、生活样式很容易被局限在专业的特定范畴,难以展开来,然而我们的生活应是全面的。生命是全体的展现,当你用脑筋时,你只能用在某一点上,日子一久,你会被「窄化」;固然这样你很容易钻入,而「钻」成功的人我们称为「社会人」,这种人世俗气很重,有人会对他反感。
佛法告诉我们,在世间法与人相处时,是必须有所规范,处事运用时有必要窄化一点,才能专注;但在独处时,要能全面奔放,完全打开。如何在两者之间,掌握得好,拿捏得宜,需有智慧的观照;至于如何展现,就随个人的方便力。个人生命的核心掌握得住,在社会上为人处事又能起种种巧妙变化,此即「难思方便门」。
佛剎微尘法门海 一言演说尽无余
如是劫海演不穷 善思慧光之解脱
将佛剎磨成微尘数,一个微尘为一个法门,这么多法门,如何用一句话演说穷尽呢?用对立法就无法了解佛的境界,若用统一法就能了解。
譬如一棵树,如果每片树叶代表一个法门,你要讲到何年何月?如果能掌握核心的树干部分,则知所有树叶枝末都是从此延伸出去的。因此,虽然法门很多,从任何一法入,都能演说穷尽。化对立为统一是一门,投入融合亦是一门,清净寂灭也是一门,只要从任何一门抓住了核心,扩大深化之后就能穷尽,这是真正用心之处。
诸佛圆音等世间 众生随类各得解
而于音声不分别 普音梵天如是悟
「圆音」不是普通的声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尘境皆是音,色、声、香、味、触、法也都是。「圆音」是圆满、普遍于世间。佛能令众生随着根器的不同,以因缘力而得到觉悟,这是「随类各得解」。当然众生悟得深浅各不同,重点在于有能悟之心,故说:「而于音声不分别。」
但是众生总是以分别心去拣择。佛教导我们很多到彼岸的法门,但我们每样都只做一半,或只拿我们相应的部分去用,对佛的圆音不能真正了解,又有分别心,所以不能成就。
很多学佛者,不自问自己的根器大小,却想成就像佛一样高的成就,因此,存在很严重的障碍。我们要先把自己的根器扩大,得先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譬如原来是一个瓶子的容量,扩大为一个水缸,再扩大为水池,乃至江河、大海……。若能经常反思——自己有没有比过去进步?生命质量是否提升?若有,表示你的根器已逐渐扩大。
三世所有诸如来 趣入菩提方便行
一切皆于佛身现 自在音天之解脱
「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自性本来就存在着,只因众生迷惑颠倒而迷失了。如何把它找回来「趣入菩提」呢?学佛人有没有踏上菩提道,是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没有,所有努力都是盲修瞎练。若能踏上正确的原点,这辈子即使不修学,下辈子也能生如来家,得如来种姓。当你调整好原点,又能精进不懈,一分努力必有一分收获。
趣入菩提有很多方法,此所谓「方便行」,如念佛、诵经、打坐、拜佛、参禅等,重要的是你要善用其心,依法所行,切勿自以为是,或自恃聪明而走偏。要在佛法的指导、训练下,把过去错误的观念、生活形态调整过来,才能趣入菩提。
一切众生业差别 随其因感种种殊
世间如是佛皆现 寂静光天能悟入
众生的业,随其因果而有种种的不同,而在世间法中随时显现出来。很多人以为佛是出世间的,然而真要在出世间找佛,是找不到的,因为佛在世间!这个「世间」不一定解释为人间,这里指的是有为法,佛的出现离不开有为法。在此重申一次,学讲经弘法的人,首先要降伏慢心。因为这种人通常知识程度较高,业力较强,慢心也较重。尤其是学《华严》的人,不但要降伏慢心,更要谦虚,抱有谦下之心。学有为法更要力行,为了接引众生,有些俗套不能免。
通常自视有才气的人较易堕入无为法,这叫「顽空」,与实际上「有」不能交融于一体,因为这个「空」与「有」是分裂的,没有办法成为一体。
无量法门皆自在 调伏众生遍十方
亦不于中起分别 此是普光之境界
能掌握根本法门,抓住核心,则无量法门皆能出入自在。「遍十方」是心能作主、展现,因为我们看外面境界的好或不好,是从自己内心引起的。看到众生有烦恼、痛苦,便调整自己的心境,此即「遍十方」。
之前洛杉矶大地震,人人闻震色变。那么远的众生有苦难,你在起观时就会感受到——既然众生有灾难,我们一定不健全,应该忏悔。
也许有人会问:「别人家有灾难,干嘛我要忏悔?」要知世间人是对立分裂的思惟模式,佛法则是统一的。只要你看到或听到众生有不如意的事,都是我们内心有污点,要把污点消除掉,这才是修行。所以无量法门,你能从根本法门得以成就,调伏众生遍十方,你在心境上的修为也就成就了,这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同时成就。
佛身如空不可尽 无相无碍遍十方
所有应现皆如化 变化音王悟斯道
觉悟的本体有如虚空不可穷尽,没有形相、无障碍,到处充满着,只要因缘一到,应现皆如化。
佛的威神力是觉悟的因缘力,因缘聚合,它就应现,因缘不合,它就不出现。「如化」是因缘和合而生,佛来过又去了,但众生可能不知道,因为觉悟的因缘尚未具足。
如来身相无有边 智慧音声亦如是
处世现形无所著 光耀天王入此门
自性的本体普遍充满十方,智慧示现亦如是存在众生中。人生旅途上,引发悟道的大小事件很多,问题只在于我们有无警觉性、敏感度去发现。
法王安处妙法宫 法身光明无不照
法性无比无诸相 此海音王之解脱
我们回头看第一个偈:「佛身清净常寂灭,光明照耀遍世间,无相无行无影像。」这三句与最后偈的前三句是否同义?「法王」就是佛的本体,觉悟的本体。「安处妙法宫」即是「佛身清净常寂灭」,而「法身光明无不照」,此处把觉悟的本体改为「法身」。
我们常讲法身、真如、法界、如来藏、空性,其实法义是相同的。文词不同是为了训练我们的灵敏度,因为我们的警觉性不够敏感。佛法的表达往往是词句不同,意义却相通,在此你能否看出它们交融之处?其实这十位天王所悟得的十个法门,归于一处,就是第一位天王所阐述的,其余是从不同角度重新演说一遍。
七 自在天王众——宽广、包容,顺、逆境皆潇洒
复次,自在天王,得现前成熟无量众生自在藏解脱门;善目主天王,得观察一切众生乐令入圣境界乐解脱门;妙宝幢冠天王,得随诸众生种种欲解令起行解脱门;勇猛慧天王,得普摄为一切众生所说义解脱门;妙音句天王,得忆念如来广大慈增进自所行解脱门;妙光幢天王,得示现大悲门摧灭一切憍慢幢解脱门;寂静境天王,得调伏一切世间瞋害心解脱门;妙轮庄严幢天王,得十方无边佛随忆念悉来赴解脱门;华光慧天王,得随众生心念普现成正觉解脱门;因陀罗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世间大威力自在法解脱门。
这段经文讲自在天王的解脱法门,以语言来讲解脱法很快,只要出离生死就解脱了。问题是「如何出离生死」?
每个解脱门都有它的核心点,我们读诵经文必须抓住重点。以往很多同修对《华严经》有兴趣,但不喜欢前面这几卷经文,因为名字多,解脱门也很多,弄得头都昏了。其实前面这几卷是最殊胜的,若你能弄通这些,后面就简单了;要是弄不懂,后面更无法进行。
这么多解脱门,其实只有一个解脱门。修学《华严》一定要去体会根本*轮的部分。好多人都从枝末下手,修法如此,处理世间法更是如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始终弄不好;不只个人如此,家庭、社会、国家、世界诸事亦多如此,不从根本着手,只讲片面发展,没有任何意义。在修学佛法中,可以给我们很多警示作用。
「得现前成熟无量众生自在藏解脱门」,这里的「自在藏」,不是故作潇洒。有的人讲潇洒带有淡淡边缘人的味道,那不叫「自在藏」。自在藏是一切自在,在任何境界都能自在。有的人,顺境自在,逆境就不自在;处在东方自在,处在西方就不自在。真的自在是处处自在。
「现前成熟无量众生」,是指在当场能解决众生的问题。据我个人的经验,很多人喜欢问佛法的问题,你为他解答了,他很欢喜,就把这个答案带回家、定了型,变成佛教界的框框,而被框住了!这样你就没有成熟众生,因此,我现在比较有警觉性了,有人问问题,我不太回答他,因为他只是把答案做成数据入文件而已,无法拿来运用,这就不是佛法,只是佛学知识。佛法是要你在现前的生活中去实践、体验,并非要你填充一些死的数据。所以成熟众生,是要他得到解脱的方法,才能大自在。
很多人只是在理论上得到满足,但那些理论只是知识,并没有用处!因此,饱学之士在家与家人处不好,也就见怪不怪了。
同时,学佛人心胸要宽广,能包容其它宗教,如此才是自在,所以大家要多加感受这个法门,在成就众生时,也能在它的利用上展现出来。
「善目主天王,得观察一切众生乐令入圣境界乐解脱门。」「观察一切众生乐」的乐,不是单纯的高兴而已,要能洞悉众生真正的喜乐为何。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福报就是学佛,就算赚得一百万、一百亿,都没有学佛来得殊胜。你现在所赚的是过去福报的展现,现在学佛了,可以为未来种菩提因,它还会再展现,这才是真正的大乐。
真正的快乐建立在觉悟、解脱。学佛是学习觉悟的方法,使我们的心灵免于恐惧,不再有无奈感,能真正充实我们的心灵,令我们的生活总体化而不会被逼迫在某个角落,使我们过自在解脱的生活。
「妙宝幢冠天王,得随诸众生种种欲解令起行解脱门。」众生有种种欲解,如何令他起行?很多人喜欢到处问佛法,却不起而行,宁可出钱财施,要他修行多做功课却比什么都难,可见「令起行」很难。
我们听经时能投入全生命地听,那就是「起行」。假如以分辨心来听,或为解决某一类问题而来听,那是交易行为,不是学佛。这种世俗性重的习气,对觉悟毫无用处。
佛法是要求你在接受时,投入你的全生命去感受各种过程。譬如听经时,很多人喜欢做笔记,但是你在第一次听讲时,要以全生命投入来听,之后听录音带时才做整理。听第一遍时要以生命总体投入,若是一边做笔记,仅能以窄化了的脑筋来听,你的生命无法整体地投入,无法完全吸收,如此便丧失了当场听经的意义。很多人在这里弄不清楚,而迷茫颠倒了。这是学佛的要点,不要拿世间法的概念来运用。
「勇猛慧天王,得普摄为一切众生所说义解脱门。」以种种善巧方便,为一切众生说根本*轮。因为从根源出发,才能从本向末,普摄众生。
「妙音句天王,得忆念如来广大慈增进自所行解脱门。」「忆念」即念佛法门,令佛的境界现前。「忆念如来」是让如来的大慈在我们心海里清清楚楚现前。「参禅」与忆念是不同的法门,它有推理的作用,但只是推进去而已,像打撞球,轻轻一撞,球就会滚到那边去,不必用球杆硬推动球,只要轻轻一撞它就会进洞,这是参禅的方法。「念佛」则是让境界现前。
妄想如同打曲棍球一样,一定要把这个球推到洞里;我们的逻辑思考亦如此,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接到结论,这是妄想的、是脑筋的工作。生命并非如此,只要这么一撞,它会滑到该止住的地方,当中的过程不可思议。念佛则是念佛的境界现前,以「忆念如来广大慈」来增进我们的行门。
「妙光幢天王,得示现大悲门摧灭一切憍慢幢解脱门。」「门」是下手处,我们要修观世音菩萨的大悲门,就要先摧灭自己的憍慢幢。观世音菩萨的法门很多,念圣号、大悲咒、六字大明咒等。我们应时常检查自己的心念,有没有憍慢幢?有没有自以为自己是某一号人物,这个社会没有我不行?这种憍慢心不除掉,大悲门无法示现,与观世音菩萨毫无相应。
大悲的「大」是清净、平等,有憍慢心就不清净、不平等,因而产生人我对立的情形。我们在修行时,从人与人的应对、言谈中,可以略知其人的心态,法门的量尺就在此。
学佛者在面对佛、法、僧三宝时,应有恭敬心,在以大悲为体时,憍慢幢得先除掉。所以凡欲精进学佛者得先皈依三宝,见到师父顶礼,进入佛殿先拜佛,都是在降伏自己的慢心。
「寂静境天王,得调伏一切世间瞋害心解脱门。」「世间瞋害心」,表面上指怀恨、诅咒,或乐见别人的狼狈样、幸灾乐祸等等;然而,其实真正的瞋害心非常广泛,一般不易察觉。最严重的在于「我们对于旧有环境的认可或否定」,皆属世间瞋害心。
人不该执着旧有的意识形态,否则不易有成就,但也不用刻意推翻它。「刻意」与「绝对」,会造成世间瞋害心的产生,所以只是要大家不必去执着,而不是非得毁坏它不可。
学佛者当然希望家人也能学佛,组织一个佛化家庭,倘若一家五人中有一人尚未学佛,他是不是会经常受到排斥?如果这样,便是产生了世间瞋害心。与人相处,必须互相包容,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事情,人与人之间只要存在对立心,那就是世间瞋害心。我们的意识形态有极强的杀伤力,学佛就是要在法的方便上,观察细微。
「妙轮庄严幢天王,得十方无边佛随忆念悉来赴解脱门。」「十方无边佛」随着你的忆念都能出现,亦即十方所有觉悟的境界,随着你心量的开展,都能示现。但是只要你稍有一点意识形态,觉悟的境界便会被卡住;必须除掉我们的障碍,身心自在,觉悟的境界才有机会现前。不要将这里所讲的「佛」拟人化,这是指觉悟的境界。
「华光慧天王,得随众生心念普现成正觉解脱门。」这句在文法上应是「普随众生心念现成正觉」,众生想求佛法,你便悉能开示,让他觉悟。
就本体言,众生有心求觉悟,你就能指导他,使其觉悟;但对众生的心念,我们需具有审视、洞悉的能力。有人进佛门来,不是为求觉悟或出离三界,只是为了增加佛学知识,你只能跟他结个缘罢了;如果他是为了觉悟而来,他就能放下身心意识形态,一心依法奉行。者必须小心细分!
「因陀罗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世间大威力自在法解脱门。」「普入一切世间」,指的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一切人、事、地、物尽包括之。「大威力自在法」,「威力」是因缘力,因缘组合的条件,能得到大自在。这里是说因陀罗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世间,以因缘聚合的条件,都能获得自在。
尔时,自在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自在天众,而说颂言:
佛身周遍等法界 普应众生悉现前
种种教门常化诱 于法自在能开悟
这是自在天王的法门。「佛身周遍等法界」,是指觉悟的本体无所不在,只要你想求悟,它马上就会现前。世间种种教门不胜枚举,到处有提醒、警示我们的事与地的,端看我们有无保持高度敏感的警觉心,如此一来,
就像有十方无边的佛,随我们的忆念,觉悟当下现前。
世间所有种种乐 圣寂灭乐为最胜
住于广大法性中 妙眼天王观见此
「世间所有种种乐」都是幻化的。「圣寂灭」指涅槃,涅槃之乐最胜,乃住于大法性之中,妙眼天王能观察到。
如来出现遍十方 普应群心而说法
一切疑念皆除断 此妙幢冠解脱门
自性说明一个观念:学佛成佛绝不能预设目标,也不能透过安排设计或组织的指导而达成。你不能靠以上的方法条件而成佛,可是你必须利用它。就像参禅撞球理论,你总要撞一下,球才能滚动,但当你瞄准目标时,那个球不见得如你所愿地进洞。所以,首先固然要一再训练自己,等训练到不需要瞄准,只要球杆拿起,轻轻一推,球就进去了,那就是功夫。
以此类推,每一法门皆如此。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参禅要参到炉火纯青,撞第一球的动作是你要安排的,动作出去以后,就非你所能安排了。学佛人的心就像那球杆,你要安排如何能进去那个点上,再来就靠它自己滚进去了。至于如何进去?能否进去?就靠自己的福报与智慧了。在修学过程中,种种疑念的产生,经过如来自性的观照,便能消除殆尽。若疑念不除,信心不生,一切成就则免谈。
诸佛遍世演妙音 无量劫中所说法
能以一言咸说尽 勇猛慧天之解脱
「诸佛遍世演妙音,无量劫中所说法」,是指方便法;「能以一言咸说尽」是指根本法,这是勇猛慧天的解脱门。
世间所有广大慈 不及如来一毫分
佛慈如空不可尽 此妙音天之所得
世间的慈悲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既然如此,再大也是有限。如来的慈是无限的,无限再小也比有限大。所以世间的极大与如来的极小相比,还是不能比拟。如来是统一体,世间再怎么圆满,它还是分裂的状态,因此,佛的慈悲有如虚空,不可穷尽。
一切众生慢高山 十力摧殄悉无余
此是如来大悲用 妙光幢王所行道
众生的慢心如高山,唯有以觉悟的本体,能将之摧伏。学佛要将自己的慢心降伏,得靠自己多反省、体会。别人再怎么规劝,要是自己不能觉悟,一切都枉费工夫。
慧光清净满世间 若有见者除痴暗
令其远离诸恶道 寂静天王悟斯法
「光」是作用,「慧」是本体。光是智慧的作用,它能照耀遍满世间,但众生不一定都看得到,因缘不具足故。只有走在觉悟之道的人,能看到这智慧的佛光;他能去除众生长期的痴暗无明,远离诸恶道的攀缠。
毛孔光明能演说 等众生数诸佛名
随其所乐悉得闻 此妙轮幢之解脱
智慧,即使是一点点,也能发挥作用。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佛名,到处充满觉悟的本体,能令众生听闻得到。若你能了悉觉悟的本体,则一切现象都是它所显现。
如来自在不可量 法界虚空悉充满
一切众生悉明睹 此解脱门华慧入
自性的自在无法限量,它充满在法界虚空,灵活没有障碍,当因缘和合时,它便会显现。换言之,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都能见到自性。
无量无边大劫海 普现十方而说法
未曾见佛有去来 此妙光天之所悟
「无量无边大劫海」讲的是时间,「普现十方而说法」讲的是空间。佛在无量无边的时空中,说种种法,从来没有离开过。佛是觉悟,佛是如如不动。觉悟这个本体,不局限于过去、现在、未来,在十方一切境界都能显现。那个如如不动、觉悟的本体,未曾离开过我们,并不因我们妄念纷飞而跑掉,它始终在那里。我们一直以为外面有个什么境界或东西,拼命向外追求,因此,这颗心一直被转出去而不自觉。佛是不动的,它能将时空转进来。故心能转境,佛无去来,这是修学中很重要的关键点。
八 善化天王众——不沉湎于过去,不妄想未来
复次,善化天王,得开示一切业变化力解脱门;寂静音光明天王,得舍离一切攀缘解脱门;变化力光明天王,得普灭一切众生痴暗心令智慧圆满解脱门;庄严主天王,得示现无边悦意声解脱门;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解脱门;最上云音天王,得普知过去一切劫成坏次第解脱门;胜光天王,得开悟一切众生智解脱门;妙髻天王,得舒光疾满十方虚空界解脱门;喜慧天王,得一切所作无能坏精进力解脱门;华光髻天王,得知一切众生业所受报解脱门;普见十方天王,得示现不思议众生行类差别解脱门。
「善化天王,得开示一切业变化力解脱门。」「业」分白业(即正向)、黑业(负向)两种。在正向与负向之间,凡夫所看的都是表相的部分,很难看到真相。一般人对世间相容易执着,而在华严宗哲学中,我们将这现象称为「物理界的生命现象」,亦即对于境界的来临,只会做直接的反应。
这种情况在政治界最常见。在例行选举游戏中,参选者为了争取票源,不择手段,他所争取的乃是选民在投票日将选票投给他,在境界上是很明显的企图。愈是居于高位的人,他所表现的愈趋向此一物理现象。在如此低层次的生命领域中,他无法沉稳有所作为。当一个人长期为某种低层次的目标竞争时,根本无法有正念的思惟。争权夺势,只为了满足他的欲望而已。
走向修行途径,亦即愈走到生命核心的人不敢造业。因为愈走到生命核心,就愈接近真理,而在真理途径上的人不可能造业。所以「修行」是调整生命的原点,对准生命核心的部分进行,那时一切行为举止都离真理不远。
当你走向生命核心时,每一个当下就是目标。譬如我们从甲地到乙地玩,你可能在游览车上睡着了,整个过程完全不知道,或迷迷糊糊地不用心浏览沿途风光,因为你以为到达目的地才是目标。可是会享受旅行乐趣的人,过程才是最精彩的,他绝不会轻易放过。
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不会生活的人,不是沉湎于过去就是妄想未来,始终为下一个目标而期盼着,不知掌握当下。譬如为了存钱买房子,他只知刻苦赚钱、存钱,在整个奋斗过程中,对己对人悭贪、小气、毫无生活情趣可言,直到买了房子后,他才能松一口气。然而他在这数年乃至十数年间的生命中,无暇感受生活而虚度了这段人生。这种不能生活在当下的人,即使达到目的了,他还会有别的烦恼。我们眼前的每一天就是生活,就是生命!你能否去感受?即使为了某一种目的而非得节约不可,你能否感受那种全家人胼手胝足、同心协力、刻苦过日子的滋味?能否感受生命存在的本然现象?这才是生命的本体。
同样的道理,进佛门修行若不了解修行为何,一味地以为修行只是为了开悟,不去体会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懂得修行。开悟不是作意可等待的,弘法、写文章亦然。向往未来的成果,更不能忽略眼前的努力。我们能否活在当下?当你预设立场,提种种条件时,相对地你已丧失基本立场了。所以当一个人对事物只知批判而不去实践,他顶多成为一名学者而绝不会是行者。
生活要深入生命的核心,而不是应付某些琐碎的事项。「一切业变化力」指的便是生命中深沉的部分,不是生活上一些浮光掠影;正如河流,我们所见仅是表面平静无波的部分,焉能洞悉底下的波涛汹涌?有些人喜问:「成就者是什么样子?」这问题毫无意义。因为成就者已达到生命核心,而你仍停留在表层,缺乏深沉的经验,故不可能体会到核心。所以说一切业的变化力是很深沉的,这位善化天王能开示出来,不但自受用,还能他受用。
「寂静音光明天王,得舍离一切攀缘解脱门。」「攀缘」有两层面,一是作意攀缘,二是无意识攀缘。
学佛人想要攀法缘,一有问题,马上就想要发问,缺乏保妊的功夫。我常提醒同学们要多提疑情,有问题要多保妊一下,留一段时间后自然就能解决;可是有些自认有才气的人,只要内心一有问题,马上就要发问,这时他所得到的回答,顶多只是知识性的部分,这就是攀法缘。话虽如此,并不是叫你们不能发问,而是希望你把问题参一下、思考后再提出,者之间的尺度自己应该懂得衡量。如果担心被认为攀缘,而把问题的种子埋在地下,不但没有发芽更可能烂掉了,反而使自己不能成长。
第二种攀缘是指意识形态。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的心被境转,就是攀缘;舍离一切攀缘,心能转境,才是不攀缘。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精进、投入,不要问太多理由,只有透过实践才能有助于觉悟。要一再让疑情出现,并吸收之,去体会善知识的思惟模式如何展开,依循此一模式,建立自己心灵的方程式,那种收获才是你的。唯有实践、力行、投入,你才能在菩提道上真正地增长。
「变化力光明天王,得普灭一切众生痴暗心令智慧圆满解脱门。」「灭一切众生痴暗心」,就是令众生得智慧,除掉所有的愚痴无明暗障。
疑情是智慧之母,只会发问题寻求答案,自己却不起疑情,只能成就被你询问的人,于己毫无长进。
「提疑情」,是帮助我们增长智慧的方法之一。我们在训练时,要观照疑情。譬如,观照「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或「看者为谁?」「听者是谁?」「吃的是谁?」疑情提出之后,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你必须追究:「谁在参?」如果你一直推理下去,这就是妄想;如果你空坐那里,任由境界来去,这是空心静坐,也是不对。你要如何照顾得住话头,其它都不要管,不要打妄想,清清楚楚「念佛是谁」?这当中还有一点心理运用,这就是「参」,推理只是这么推动就好,其它不要管,光是提这个话头,每天坐一炷香或两炷香,练习到话头可以提起来,维持五分钟乃至十分钟,照顾得住了,这时如果你的心会运作,就能成就了。
修行的训练即在于只要你用心,不必去作意,功夫到了,开悟的机缘自然出现。当你经历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到达「见山又是山」时,正如《金刚经》所云:「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如果我们能契入掌握得住,修行就不难了。变化力光明天王是以这个法门来灭众生痴暗心,我们要学习透过实践行法来感受这个部分。
「庄严主天王,得示现无边悦意声解脱门。」「声」是沟通。「悦意声」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得到喜悦、法喜。
法喜不只是听闻之后很欢喜,而死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后,产生比以前更深刻的信心,这信心是建立在透过实际的体会得来的。当尘境现前时,有所觉悟,才是悦意声,而这个部分的作用,可以扩展至无边无际,这位天王能将此作用示现,不但自受用,且能他受用。
「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解脱门。」「一切佛」意指一切觉悟。为何觉悟会有「无尽福德相」呢?「福德相」指福报,福报不只指财富,人缘亦属之,此即福德相。人缘、法缘、财富、健康……都是福德,若每天生活愉快就是具有福德,反之,与人相处不愉快,就是缺乏福德。凡夫有各别的相,没有总体的相,佛则各别相与总体相都具庄严,这点在所有觉悟的圣人中无人可比。故佛的觉悟与其它人不同,所以更具无尽的福德相。
佛教讲智慧,智慧是令我们觉悟之后对世间的看法有所不同。当我们还未觉悟时,与人我是对立的,别人对我们不好或态度傲慢,会令我们产生极大的不快。当我们觉悟之后,看到别人对我们不好,就会反省——不是对方待我们不好,而是我们内心有污染存在,若能除掉这污染,心境就改变了。一个彻底觉悟的人,他的内心境界可以改变,当外处逆缘时,他的内心能马上调整,将外境转过来。一个觉悟者能当下把情境转过来,所以他有无尽的福德相,这是说不尽的。
「最上云音天王,得普知过去一切劫成坏次第解脱门。」对「过去一切劫」如何知悉呢?这也是一种修行法门。
试着每天拨出一定的时间,独坐或夫妻两人对坐,不做任何事,尽管坐在那儿打妄想,但不可做任何记录,否则便会陷入真正的妄想而非修行。当你进入定静的境界,你的妄想、过去的事件会一直涌现,由粗相的幻相、心中最罣碍的部分会先现前,如事业、健康、婚姻、子女……等问题,或眼前周遭的事会一直出现,就让它们不断涌现,不必去想解决的办法,渐渐地粗相乃至细微都会浮现。
一个人初生的那一刻,是自我(我执)最不敢去想象的地方,这是第一个困难点。你若能破那一点,处胎时的境界就想象得出来。处胎的时刻你能想象,再来入胎的那一刻亦能想象出来,这是第二个困难点。入胎的时刻若能破,再来就是中阴身了。中阴身很容易破,破了以后,你就能想象到前辈子死亡时,如何离开四大进入中阴身。这三点是自我最不敢破的部分,若能打通,过去一切劫也都能通,我执就能破,这是真正殊胜的法门。
「胜光天王,得开悟一切众生智解脱门。」众生根器不同,胜光天王能契机教导众生。如何因材施教,契机教导众生,便是「开悟一切众生智」。
「妙髻天王,得舒光疾满十方虚空界解脱门。」「舒光」是展开智慧,我们如何展开智慧,充满十方虚空呢?就是要能掌握核心。佛法的核心是什么?如果不能掌握佛法的核心,讲法时就会飘忽不定,散乱、不知所云。
如果有人问你:「学佛的目的是什么?」你能否讲得很清楚?当你标的正确,又知如何切入核心,那表达出来的就不同了。如果你能掌握这个标的、下手处及途径三个重点,任何人与你论道,你都离不开这个本体,而且很快地将你的智慧展现出来,令对方感受到学佛受益无穷。
所以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地,对任何不同品类的众生,以任何言语、方式,传递世尊所教导的佛法大义,而不一定要提到一个佛字或菩萨圣号,只要潜移默化地帮助众生进入觉悟的目的就好。亦即以佛法,很快就能掌握众生根器,开启他的智能,达到觉悟的目标,此为「舒光疾满十方虚空界」。
「喜慧天王,得一切所作无能坏精进力解脱门。」「一切所作」是指我们在因地所行的因。「无能坏」,即是功不唐捐,包括所作白业、黑业都无能坏。试观我们日常所行,可能有白业、黑业间杂,但只要进入修行,黑业可能转成白业。
譬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胜热婆罗门时,他是个瞋心很重的人,要善财上到山顶,见下有火坑,命其跳下。善财犹豫之际,听到空中有声音要他听从善知识,而当他纵身跳下,快接近火苗的那一刹那,突然悟得空性,顿时火焰花红莲,重重火苗变成清凉甘露水。这种训练,是要你接触自我不敢触碰的那最尖锐、最根源的部分;当你勇于面对它,你的自我就瓦解了。现代的众生不容易修得这个法门,在讲求人权、爱的教育之下,要觉悟很难;佛门中的训练与学院式的教育不同,「觉悟」就是要你把自我放下!
「华光髻天王,得知一切众生业所受报解脱门。」「众生业所受报」指白业、黑业所做的果报。一般观念,认为白业得善报,黑业得恶报,但有时在福报的情况下也会造业,形成隔世冤。譬如有人布施,得到了来生富有的福报,但他可能用此福报去造业,由于金钱的使用不当,所造下辈子的果报必然不同;又如果你修慈悲喜舍,广结善缘,此福报可能使你下辈子当有权势之人,若你将此福报用在为人关说,不法牟利,就因此造了黑业。
若是主修慈悲喜舍,副修四摄法,或主修六度波罗蜜,助行为慈悲喜舍,这样的搭配修行,所得的福报便不同。因此,我们发现到周围亲人朋友中,有人很有福报,人缘好又乐善好施,也有人有福报却人缘不好,或舍不得布施;有人不但福报大又有智慧,也有人空有福报却无智慧受用……这种种差别境遇,乃是他过去所种的因,造成这辈子种种不同的因缘果报组合。
因此,学佛人要懂得观察、思惟,论事不应从单一角度,凡事有其综合因缘,不能一言论江山,而要以宏观的视野,观察众生,才能知悉一切众生业所受报,了然于心。由此不只看到个人,也能清晰地得见整个时代的趋势,乃至整个族群的共业所在。
「普见十方天王,得示现不思议众生形类差别解脱门。」人心各如其面,而「不思议众生」有哪些形类差别呢?众生相的划分法里,六道轮回是一个划分法,乃至三条件七种人,社会人及边缘人,都是一种划分法。而我们所讲述在众生的四个阶段划分法中,已经相当清楚了:有些人读书时在繁荣期,谈恋爱时在衰退期,结了婚之后夫妻两在繁荣期,有了子女之后可能掉到萧条期,如此几乎四种阶段都经验到了。加上各人事业、健康、亲族关系……种种生命因素的构成不同,而形成了各种「行类差别」的众生相。
尔时 善化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善化天众,而说颂言:
世间业性不思议 佛为群迷悉开示
巧说因缘真实理 一切众生差别业
世间一切业的变化力不可思议,唯有透过觉悟的境界才能体会到。因缘所生法 有种种状况,如何去体会?我们肉眼所见的众生相皆是现前的部分,至于隐藏着的「因」,有多少人能了解?常听到有人如此抱怨:「这辈子没做坏事,为什么生活如此歹命?」这样的人大概是处在复苏期第二阶段,他想改善生活,十分辛苦地工作,却一直在还债。
因缘法在世间的部分大都是有为法,应做之事举凡布施、持戒、忍辱;而无为法的成就乃从有为法而来的,故我们不应忽视有为法。现实中的事务要将它做得圆满,离开世间法而去求菩提,是得不到的。观看了众生各自所造的差别业而有不同的果报,我们能否彻底了解而觉悟?
种种观佛无所有 十方求觅不可得
法身示现无真实 此法寂音之所见
觉悟是什么?以世间法来看是很抽象的,任凭你如何去求也求不到。法身是真实的,但示现出来给你的是不真实的。正如人是真实的存在,但现在镜中的像是不真实的;月亮是真实的,现在水中的月亮却是如幻似真。换言之,法身正如天上的月亮,水中月乃法身示现;真正的法身在镜子外面,镜子里的像为法身示现。同理可证,觉悟是本体,但你要观觉悟是观不到的。所以法身是真实,但它示现给众生看的相是无真实的。
佛于劫海修诸行 为灭世间痴暗惑
是故清净最照明 此是力光心所悟
佛于过去长时间的种种修行,是要帮助众生息灭世间的愚痴暗。因此,如何修得内心清净,来照明除暗呢?当我们看到世间有痴暗,就是我们的内心不够清净所致;因为外面境界的好坏,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当大家面对外境而做各种不同反应时,便可观看每个人的心里境界各在何种层次,这时你就可以看到三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三种层次的投射。会修行的人是三世间同时成就,《华严经》经首的部分就是三世间炳然齐现,因为我们无法掌握此点,所以不是智正觉世间,而是五蕴世间。
读诵经文时要多加思惟,自己多去体悟,注意觉悟的方法。思惟模式如何建立呢?若只知一句经文解说,则会陷入狭隘的思惟空间;读经要懂得用宏观的思惟,真正的法义就会呈现。
世间所有妙音声 无有能比如来音
佛以一音遍十方 入此解脱庄严王
世间所有音声再怎么美妙,都不能与我们内在的清净声相比。因为世间音声是对立、分裂的,自性的清净音是圆融统一的。正如赞佛偈所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佛是统一的,世间的对立不能与总体相比,佛已圆融故能穷尽一切时空。
世间所有众福力 不与如来一相等
如来福德同虚空 此念光天所观见
世间的福德力均属相对,如来的福德则圆融而统一,故能广遍如虚空。
三世所有无量劫 如其成败种种相
佛一毛孔皆能现 最上云音所了知
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成、住、坏、空种种现象,佛从极细微处就能体察示现。众生的观察力不够深细,无法到达核心的部分,因此成就有限。
十方虚空可知量 佛毛孔量不可得
如是无碍不思议 妙髻天王已能悟
十方虚空是相对的世间法,佛是绝对的圆融体,即使它只是一点点,也是包含全体的。在相对来讲,再大也是有限,在绝对的立场来看,再小也是无限,以无限的最小还是大于有限的最大。这里的佛不是指乔达摩世尊,而是指觉悟的境界,它是绝对的圆融体。
佛于曩世无量劫 具修广大波罗蜜
勤行精进无厌怠 喜慧能知此法门
佛于过去无量劫以来,具修广大无边波罗蜜,精进修行,永无疲厌。此法门一般世间人较能接受,就文字上也似乎能理解,实则不然。现代的众生生活太过优裕、讲求自在,信息发达而复杂,很难符合当时世尊的教法,无法精进修行。我们要适应工商社会的修法,得思考如何超越,才能有成就。
业性因缘不可思 佛为世间皆演说
法性本凈无诸垢 此是华光之入处
业性与因缘的组合不同,所展现的也就相异。譬如造了杀业,必须还报,但因缘不同,还报的情状亦不同。忏悔的有无,使得业报的轻重、迟早亦不同此即因缘的不可思议。法性则是绝对的清净,但如同清澈的河水中,只见河床却不见河水,这是法性的清净使我们不易见到本体,必须藉外境才看得到。遗憾地是,一般凡夫只能见到「相」却见不到「体」,而佛法的训练就是由相知体。佛用种种世间法来令我们了解,引导我们产生智慧进入觉悟。
汝应观佛一毛孔 一切众生悉在中
彼亦不来亦不去 此普见王之所了
「佛一毛孔」是绝对的整体与无限,毛孔能包含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是有限的极大,但包容在绝对的无限中,仍无有障碍,所以能不来不去。
九 知足天王众——尽管去做,不要问结果
复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兴世圆满教轮解脱门;喜乐海髻天王,得尽虚空界清净光明身解脱门;最胜功德幢天王,得消灭世间苦凈愿海解脱门;寂静光天王,得普现身说法解脱门;善目天王,得普凈一切众生界解脱门;宝峰月天王,得普化世间常现前无尽藏解脱门;勇健力天王,得开示一切佛正觉境界解脱门;金刚妙光天王,得坚固一切众生菩提心令不可坏解脱门;星宿幢天王,得一切佛出兴咸亲近观察调伏众生方便解脱门;妙庄严天王,得一念悉知众生心随机应现解脱门。
再来看知足天的十个解脱门。首先是兜率天王,「得一切佛出兴世圆满教轮解脱门」。「一切佛」是任何一个佛,出兴世间能以种种教轮教化众生。因为教体本身是不可说,故教导众生是从他本身的悟境转化给众生,这叫「轮」。因为众生根器不同,所以有很多法门,但在个别不同中有贯穿的统一性,所以叫「圆满教轮」。
「喜乐海髻天王,得尽虚空界清净光明身解脱门。」「清净光明身」即是本体,唯有本体能尽虚空界。
「最胜功德幢天王,得消灭世间苦凈愿海解脱门。」「清净光明身」是本体,「消灭世间苦」是作用,故清净光明身即能灭世间苦,灭世间苦即得清净光明身,这是从体、用来说的。
「寂静光天王,得普现身说法解脱门。」「普现身说法」,以弘法的立场来说就是要发展组织,将来精进组的同学能出去弘法,所以发展组织的目的是要成就人才。首先,我必须把这些教轮转给干部,再由干部将之转到各地,这就是「普现」。你要如何训练再训练,不止于自己的成就,也不止于对方的成就,而在于令更多的人有能力去成就他人。所以我常说,华严学苑是佛教界的师范大学,从这里接受训练再出去成就大家。
「善目天王,得普凈一切众生界解脱门。」「普凈」是穷尽、绝对的清净。「普凈一切众生界」,从用上来说,是令大家都能获得绝对清净,从体上来讲,是自己先得清净。
「宝峰月天王,得普化世间常现前无尽藏解脱门。」这是从用上来看利益世间的。兜率天知足天有特别的、法缘,都是利他的作用多。
「勇健力天王,得开示一切佛正觉境界解脱门。」「开示一切佛」就是体,「一切佛」是穷尽,「正觉境界」是智正觉的境界。一切佛的境界与每一个佛都一样,每一个佛的智正觉世间、觉悟境界,勇健力天王都能开示。
「果地不可说,方便说因地」,以二分法来说,当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的性德统一起来,就是正觉世间,所以《三圣圆融观》讲毘卢遮那如来,即以普贤、文殊二圣为因。一个是相对明表,一个是相融显圆,融合成一体即是毘卢遮那佛。所以「开示一切佛」,讲的是因地这两位大菩萨。
这也就可以了解,为何莲池大师在注解《阿弥陀经》时要写《弥陀疏钞》,且用般若一行三昧来解。般若是菩萨境界,《弥陀经》是果地境界,果地境界不可说,他讲因地。所以有人说莲池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阿弥陀经》那么多注解,只有这一本是真正佛的用意。
「金刚妙光天王,得坚固一切众生菩提心令不可坏解脱门。」众生的菩提心坚固与否,关键在于所发菩提心是否正确。有很多人发心布施,在佛门中做事,这些人百分之九十都会退心,因为他自认捐钱了事,捐钱之后他没有佛法可修行。他以为这是发菩提心,其实这只是发「世间善心」。
发菩提心,有三种发心是不退心:一、因觉悟而发心,二、为维护正法不毁灭而发心,三、为救众生免于受苦受难而发心。另有四种发心会退心:一、因佛相好而发心,二、羡菩萨发广大愿而发心,三、以为布施会得到善报而发心,四、为得到别人赞叹而投入的宗教狂热者。
所以,发心之后如何坚固菩提心是很重要的。从任何地方发心,都要能导入因觉悟、因正法、因众生而发心,这样才能坚固你的菩提心。当这菩提心建立了以后,你会把自己的心念、立足点调整在正确的位置上,当你能走入生命的核心时,你就不会退心了。这样的修行,一分努力必有一分成就。
「星宿幢天王,得一切佛出兴咸亲近观察调伏众生方便解脱门。」「佛」是觉悟。在世间中,有很多事物令我们觉悟,觉悟以后能否自己再仔细揣摩一下,将之讲述给别人听?能否运用善巧方便,以自己的觉悟去教化众生?此即「亲近观察调伏众生方便解脱门」。
「妙庄严天王,得一念悉知众生心随机应现解脱门。」教化众生,要能悉知众生心及根器,否则无法随机应现。现代人的慧力强但定力不足,古人定力强而慧力不足,这只是大分法,各别的人有各别的性向,需要各别指导,若不能了知众生心性,如何去教化?「一念悉知」,是指很快能了解,也可说一入定即能了解。这需要相当的功夫,此为妙庄严天王的解脱门。
尔时,知足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而说颂言:
如来广大遍法界 于诸众生悉平等
普应群情阐妙门 令入难思清净法
我们的自性能否遍法界?我们现在用脑筋思考是一种对立的情况,有些地方连我们自己都无法穷尽,可见自性在我们而言,有很多障碍。
如来以广大遍法界,「于诸众生悉平等」,使一切对立复归于统一。凡夫是有对立的,而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统一,修行就是要把对立消除,复归于统一。自性只有在不对立、统一时,才可能发挥无边妙用。
「普应群情阐妙门」,如来能应群情,普遍无遗漏地开阐微妙殊胜法门。「妙」字指脑筋思惟不能及的部分,用逻辑思惟能达到的就不是妙。
修行,就是你尽管去做,不要问结果。当你到达某种程度自己本身会起变化,这变化才是你真正所需的部分。《金刚经》云:「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说世界是作意修行,到某一境界就自然进去了,从我们很刻意在学到运用自如时,那就是一种转变。刚开始接受训练时是事法界,开始产生变化后是无碍法界,原则抓住了就是事事无碍法界了。在修行过程中,若不经过那些转折变化,无法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佛身普现于十方 无着无碍不可取
种种色像世咸见 此喜髻天之所入
「佛身」是指觉悟的本体,它不执着,也没有障碍,无形相可捉摸,但其神力广大,作用无边,这就是它本体的部分。但它有种种的色相才,产生种种的作用,世间到处都可见到。譬如,你见过花吗?那就是佛身的示现之一呀!你一定会说:「花哪里是佛?」那么佛像才是佛的象征吗?你有分别心,所以见不到佛,不能见到觉悟的本体。
如来往昔修诸行 清净大愿深如海
一切佛法皆令满 胜德能知此方便
如来往昔所修的种种法门,清净大愿像海洋般深,如此无量的法门如何穷尽?从何修起?真正的修行不在法门的多少,若想圆满所有佛法,在于一个关键——心念要正,要将之导入菩提道上,否则一切修行都是盲修瞎练。
菩提道上的修行法有很多种,至少有小、始、终、顿、圆这五大类。小乘教有声闻、缘觉,始教、终教是菩萨乘,顿教、圆教是属普贤乘。
若要圆满清净大愿和一切佛法,就要修普贤乘。普贤乘怎么修?把人法的对立统一圆融起来,就能一切圆满。换句话说,不用识性的推理,而进入根性大海中,把自己统一圆融起来,这时不但人法统一,人我、物我的对立也可化为统一,亦即法执能破,我执也通通能破,在佛法中就能一切圆满。所以无量法门修的就是根本法,一乘教的佛法就是普贤乘,以往不论我们修什么法,六度万行都是普贤乘的基础。
如来法身不思议 如影分形等法界
处处阐明一切法 寂静光天解脱门
自性的法身不可思议,遍满整个法界,在法界的一切处都在总说一个根本法,我们如何掌握心念,并将之导入菩提道,且将分裂、对立化为圆融、统一,这样一切法就能穷尽了。佛法身不可思议,我们的自性海那么广泛,如来能穷尽法界,在任何地方都能演说一切法,这是寂静光天的解脱门。
众生业惑所缠覆 憍慢放逸心驰荡
如来为说寂静法 善目照知心喜庆
众生被业惑所缠覆,憍慢心、放逸心处处皆是。生活中充斥着利害得失、欲望名利、吃喝玩乐,故学佛人在一起要经常论道,把心念导入菩提道,这样才能增长自己的道业。在不憍慢、不放逸的修行中,自性才会对我们展现寂静法。这「寂静」二字,有说寂默,有说寂灭,意义的重点在「寂」字。寂,就是本来的状况。看到任何东西,试着不用任何名词、形容词说说看,此时就会知道:「言语道断。」无法讲。寂静本身不是死寂,它是本然的生命现象,不加任何意识形态的干扰。今天众生的烦恼就是来自意识形态的干扰,所以静不下来,所以要断烦恼,得先破除意识形态的作祟。
一切世间真导师 为救为归而出现
普示众生安乐处 峰月于此能深入
佛是一切世间真导师,为了给众生依靠才出现,教导众生指示出真正的安乐处,就是「寂静」二字。极乐世界没有意识形态,没有人我对立,也就没有须弥山的存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到处充满我执、本位主义、意识形态,因此,须弥山就在这个地方出现。
诸佛境界不思议 一切法界皆周遍
入于诸法到彼岸 勇慧见此生欢喜
一个佛能穷尽整个法界,好多个佛每一个也都能穷尽一切法界,此即重重无尽的境界。觉悟的人,任何一法都能到彼岸,布施能波罗蜜,持戒也能波罗蜜。因此,学佛要善用其心,每一法都可穷尽。除了拜佛、念佛、打坐、诵经、持咒等法门之外,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慈悲、喜舍,乃至生活中任何事,都能够懂得如何运作。
若有众生堪受化 闻佛功德趣菩提
令住福海常清净 妙光于此能观察
有善根的众生,一听到佛的功德就会趣向菩提,「菩提」就是觉悟。众生迷惑颠倒,只会哀声叹苦却不去审视苦的来源,学佛就是让我们觉悟到什么才是正常的生活。去除贪、瞋、痴,就是「闻佛功德趣菩提」。假如有这样的众生能明了这点,就是大乘法器,他就能永住在福报的大福海里。
当一位学佛者在菩提道上勇猛精进时,他的福报享用不完。《金刚经》上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拿来与「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的福报,根本不能相比。但是菩萨不执着于福报,他是为救众生而示现,不享福报,故能常住清净福海中,这是妙光天王的解脱门。
十方剎海微尘数 一切佛所皆往集
恭敬供养听闻法 此庄严幢之所见
十方剎海佛国度,每一个佛土都有微尘数那么多的众生,往佛所在的地方集合,这是指庄严幢天王,到十方剎海的佛国度听闻佛法。
「十方剎海微尘数」是指任何地方、时间,随时随地都能让我们觉悟。「一切佛所皆往集」,就是任何能觉悟的地方,我都要去。从法身来讲,这是果地说;在因地时,我们要如何修行呢?从事相说,即是「恭敬供养」,衣服、饮食、医药、舟车等等都是;从修法来说,「恭敬供养」就是专心培养觉悟的因缘。觉悟的因缘是随时随地的,而华严的修法就是「提疑情」。你有疑情,随时随地都会开悟,反之,没有疑情,便永远不得开悟。
众生心海不思议 无住无动无依处
佛于一念皆明见 妙庄严天斯善了
众生的妄想纷飞,念念不息。心念的浮动是看不见的,有人打坐时坐得很好,但是他的心念不断转动,这是凡夫坐。真正的修行是守住念头,念头一起便能马上抓住。「无依处」是不依外缘而起。「佛于一念皆明见」,在一念中都能看到众生的种种。成佛,就是成就根性,「佛于一念皆明见」,是指觉悟的根性能在一念之中,了知一切众生种种心念的起动与变化,这是妙庄严天王的解脱门。
十 时分天王众——用智慧翻破业性
复次,时分天王,得发起一切众生善根令永离忧恼解脱门;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境界解脱门;无尽慧功德幢天王,得灭除一切患大悲轮解脱门;善化端严天王,得了知三世一切众生心解脱门;总持大光明天王,得陀罗尼门光明忆持一切法无忘失解脱门;不思议慧天王,得善入一切业自性不思议方便解脱门;轮脐天王,得转*轮成熟众生方便解脱门;光焰天王,得广大眼普观众生而往调伏解脱门;光照天王,得超出一切业障不随魔所作解脱门;普观察大名称天王,得善诱诲一切诸天众令受行心清净解脱门。
「复次,时分天王,得发起一切众生善根令永离忧恼解脱门。」发起一切善根,可以永离烦恼;反之,当你运用心机,试图投入最小成本可以得到最多报酬时,烦恼就来了。只要我们把心清净,善根自然产生,烦恼便相对减少了。
「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境界解脱门。」我们的境界有限,眼所见的色尘只在红、紫外线的范围内,耳朵只能听到某一幅度以内的声音,连狗的嗅觉、鸟的视觉都比不上,所以普入一切境界并不容易。
「无量慧功德幢天王,得灭除一切患大悲轮解脱门。」「轮」有运转之义,「大悲」是无分别的慈悲心。以平等、无分别的悲愿,转到众生身上,这样可以灭除一切患。〈大悲咒〉便是这样持的。
「善化端严天王,得了知三世一切众生心解脱门。」「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众生心」是什么?《圆觉经》上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颠倒即不正常、对立。
「总持大光明天王,得陀罗尼门忆持一切法无忘失解脱门。」「陀罗尼」是总持,用陀罗尼的智慧,忆持一切法无忘失。「忆持一切法」是从统一下手,只要抓住根本*轮,一切法再怎么转化,所有枝末皆能掌握。
「不思议慧天王,得善入一切业自性不思议方便解脱门。」「一切业」包括善业、恶业。所谓善恶、黑白、是非,都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在作用;就存在的本然现象而言,没有善恶、是非,没有非善非恶。好比黄金与石头,其存在是平等的,是人类的意识形态在做分辨比较。如果我们能免除这种识性分别,就是「善入一切业」。
「自性不思议」,它不是你的脑筋与思惟所能穷尽的。「方便」是它的作用。修学佛法,要知道任何法门都是方便门,包括所谓实相念佛、诵经、礼佛、持咒等等。真正的法门是你心境如何转化,这才是根本法门。在「自受用法乐智」中,可以自己摸索,寻求自己的心灵方程式;「他受用法乐智」,则要运用心灵工程学,来成就众生进入修行的过程。这工程,必须你与善知识有一段时间相处,他要了解你的思惟方式、你的个性,才能进行。
「轮脐天王,得转*轮成熟众生方便解脱门。」转*轮不难,只要契理;但要成熟众生,既要契理又要契机。理即使讲得再好,不契机也枉然,但众生根器不同,要能契机并不容易。众生有我执、法执,要成熟众生,必须有善巧方便。方便波罗蜜比般若波罗蜜难,你能发挥方便波罗蜜之后,才是「愿」波罗蜜,之后才是「力」波罗蜜。有愿,力才能增长,大雄大力才能真正有智慧、圆满。故学佛人要懂得善巧方便,才能度人。
「光焰天王,得广大眼普观众生而往调伏解脱门。」以广大眼普观众生,是指用眼根。这个法门是你具足善根知众生根。
〈十行品〉中讲到菩萨愿,若其国中有很多善知识在教化调伏,则这国的众生善根很够,知恩报恩,菩萨不往其国;若其国中无有善知识教化调伏,国中人民杀盗淫贪瞋痴,不知报恩感恩,这时菩萨就要往其国中教化调伏,。菩萨知道教化众生的因缘,菩萨行式饶益众生的菩萨道。我们能否发这个愿,知道众生根器,而往调伏?
「光照天王,得超出一切业障不随魔所作解脱门。」业不一定是障,业有业力和业障两种。有能力的人通常业力比较重,但并不一定是障碍。只是业力会转成业障,业障也可能转成业力或把它消除掉。业障如何转成业力呢?当业力来临时,不要把它转成二度伤害,要自己能翻破或超越,否则就成为业障。有的人对业的存在心存恐惧,你要把这种恐惧的对立化成统一。你只要从今开始发心踏上菩提道,八十学佛不嫌老,只要精进修行,能超越、翻破无明业障,就是「不随魔所作」。
「普观察大名称天王,得善诱诲一切诸天众令受行心清净解脱门。」「天众」,天人也。在座各位很有可能就是天人,因为各位都有福报在此听闻佛法,尤其能在白天听《华严经》,你有绝对的福报。大家不是有钱就是有闲,食衣住行无缺,这不是天人吗?但享有福报的人也有一点问题。各位扪心自问:「我有没有很精进地投入?」天人学佛就是有这样的障碍。所以,告诉各位,你们的修法要能卓越,不要太平凡!卓越是「令受行心清净」,心要清净无染着。天人最容易染着的是享乐,享乐包括淫、毒、赌,会造成我们的心很不清净,其它吃喝玩乐更不用说了。
在修行上,心要趋于,譬如静坐、念佛、诵经,享受无人干扰的生活,或好好品尝一部经文的法味,即使一个星期一次也好,你的福报无量无边,受行心清净,这岂不是天人的生活?
尔时,时分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时分天众,而说颂言:
佛于无量久远劫 已竭世间忧恼海
广辟离尘清净道 永耀众生智慧灯
佛在无量劫以来,已了断世间的忧愁烦恼,广为开辟离开六尘纷扰的清净之道。我们在六尘境界中翻滚,烦恼太多了,如何得清净呢?世尊在《华严经》所讲的纲要已足够我们受用了。尘境的存在是一种对立,离开尘境就是离开对立,复归圆融、统一。此离尘的清净道,像智慧灯永久照耀众生。
如来法身甚广大 十方边际不可得
一切方便无限量 妙光明天智慧入
如来的法身无限大,十方边际皆可穷尽。他可以起种种方便变化,一切法门都能入,没任何约束、障碍。换言之,法身遍十方,一切方便无限量。
生老病死忧悲苦 逼迫世间无暂歇
大师哀愍誓悉除 无尽慧光能觉了
世间种种生老病死、忧愁悲苦,每天都在发生。大师哀愍众生的苦,要帮助众生解决这些苦。但如何除「苦」呢?佛教导我们,色身虽受苦,但心不受境转,把生老病死苦等种种逼迫通通布施掉,不要与它对立,并接受、融合它。修行即是修此,平时我们就要练习去观想,心能转境,就解脱了。
佛如幻智无所碍 于三世法悉明达
普入众生心行中 此善化天之境界
佛像魔术师一样,变来变去无所障碍,过去、现在、未来都能通达,能普遍进入众生的心念中而没有障碍,这是善化天的解脱门。
总持边际不可得 辩才大海亦无尽
能转清净妙*轮 此是大光之解脱
总持法门,就统一圆满来说,没有对立了,辩才大海中你就能成就。这时你没有意识形态,具足了清净心,这样的法门,上契佛理,下契众生心。
业性广大无穷尽 智慧觉了善开示
一切方便不思议 如是慧天之所入
业力与业障无量无边,只有智慧才能翻破业性。这个方便要如何善入的部分,是慧天天王的法门。
转不思议妙*轮 显示修习菩提道
永灭一切众生苦 此是轮脐方便地
凡夫的对立性,致使业性广大无穷尽,我们的修行若能从菩提道下手,便可趣向统一圆融,于是便能转不思议妙*轮,灭除众生之苦。
如来真身本无二 应物随形满世间
众生各见在其前 此是焰天之境界
自性的本身是一非二,但与众生相应,便可随形变化,无所不在,使众生都能见到如来的自性根。如来的真身法身就像空气般普遍地存在,而自古以来人类就不自觉有空气的存在,当众生需要时,他就能应物现前。故言法身如空气,无所不在。
若有众生一见佛 必使凈除诸业障
离诸魔业永无余 光照天王所行道
「见佛」表示觉悟,众生一旦觉悟了,所有的业障痛苦,便会消除。
一切众会广如海 佛在其中最威耀
普雨法雨润众生 此解脱门名称入
种种因缘汇集在一起,非常地广大,其中以觉悟的因缘最为殊胜。所以念佛是念觉悟,把当下这个心,安住在觉悟的境界中。
十一 忉利天王众——念念当下,六根门头全部打开
复次,释迦因陀罗天王,得忆念三世佛出兴乃至剎成坏皆明见大欢喜解脱门;普称满音天王,得能令佛色身最清净广大世无能比解脱门;慈目宝髻天王,得慈云普覆解脱门;宝光幢名称天王,得恒见佛于一切世主前现种种形相威德身解脱门;发生喜乐髻天王,得知一切众生城邑、宫殿从何福业生解脱门;端正念天王,得开示诸佛成熟众生事解脱门;高胜音天王,得知一切世间成坏劫转变相解脱门;成就念天王,得忆念当来菩萨调伏众生行解脱门;凈华光天王,得了知一切诸天快乐因解脱门;智日眼天王,得开示一切诸天子受生善根俾无痴惑解脱门;自在光明天王,得开悟一切诸天众令永断种种疑解脱门。
「释迦因陀罗天王,得忆念三世佛出兴乃至剎成坏皆明见大欢喜解脱门。」释迦因陀罗天王是忉利天王,他能忆念三世诸佛示现的一切,乃至那么多佛剎的成坏,他都能清楚了然知道。
「普称满音天王,得能令佛色身最清净广大世无能比解脱门。」凡是能让我们觉悟的都叫「佛色身」。未学佛之前,我们对别人不一样的意识形态会产生抗拒感;学佛之后,慢慢可以接受别人不同的观点,不再只以自己的立场看待事情,而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看事情,这就是学佛。
佛的色身乃随类化生,应物随形满世间,很多地方充满着令我们觉悟的因缘,此即「最清净广大」。「清净」就是没有意识形态,我们因为有太多自我的意识形态,所以见不到觉悟的本体。
「宝光幢名称天王,得恒见佛于一切世主前现种种形相威德身解脱门。」常见到佛在一切器世间主面前,示现种种形相威德身。亦即应物随形,无处不现身。
「发生喜乐髻天王,得知一切众生城邑、宫殿从何福业生解脱门。」众生的居住空间从你的心中衍化产生。你的心量大,居住的宫殿就广大;你不但心量大且慈云普覆,你所居住的空间就无比的殊胜堂皇。宫殿从何处来?即从你我的方寸间。所以一切众生从何业生?看你如何修,就能了知。
「端正念天王,得开示诸佛成熟众生事解脱门。」端正念天王,在向大众开示诸佛成熟众生的觉悟之道时,他自己就能解脱,这是为人演说的法门。我们从世间法中修学比较累,若能从「称赞如来」下手来修持自己的解脱门,那就很简单。学习佛是如何利益众生,自己也可以成就。
「高胜音天王,得知一切世间成坏劫转变相解脱门。」这个世间的成、住、坏、空是如何转变的?从我们自己的心念,或观察众生的心念,就可看到成、住、坏、空的缩影流程。
「成就念天王,得忆念当来菩萨调伏众生行解脱门。」这个世间的「当来菩萨」是指弥勒菩萨。从广大面来说,所有已发心、将发心的菩萨都发心要调伏众生。欲调伏众生不外乎一个原则——如何令众生由分裂的意识形态复归统一,所以要运用善巧方便,导入核心,才能使之调伏。
「凈华光天王,得了知一切诸天快乐因解脱门。」「天快乐因」是过去所种的善——布施、供养、修十善业等等,人间的快乐因亦如是。学佛者最大的福报莫过于具足下面四项:一、依正法行,二、发菩提心,三、善知识,四、有时间。若此四事具足,就能成就菩提事业,乃至了生死,修无上大法。如此的快乐因,比天上的快乐因更为殊胜。
「智日眼天王,得开示一切诸天子受生善根俾无痴惑解脱门。」开示这些天子,让他们得到善根。「受生善根」,最重要就是皈依。不管家人有无学佛,在往生那一刹那,赶快帮他皈依,能请到出家众来替他皈依最好,使他得受生善根。
「自在光明天王,得开悟一切诸天众令永断种种疑解脱门。」有疑是信心不足,信心具足便不疑,故关键在「信心」二字。开悟诸天子,令他们具足信心,永断种种疑。
尔时,释迦因陀罗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三十三天众,而说颂言:
我念三世一切佛 所有境界悉平等
如其国土坏与成 以佛威神皆得见
此乃标准的念佛法门,很多人修持这个法门,但在行持时是否依照此方法?
「念三世一切佛」,以统一来说,阿弥陀佛是三世一切佛,说是报身佛或化身佛没问题,但你不是念化身佛,否则从法义上讲不通。从行门上说,三世一切佛是对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能有所觉悟,这叫「念三世一切佛」。
有所觉悟,是指对一切境界念念分明、念念清楚,且不执着,不带入任何意识形态加以分辨。譬如见到花就见到花,直接由眼根接触花的色尘就好。或是另外有个声尘进来,例如有人在敲门,我也听得清清楚楚,而不产生任何联想。
在这里有个地方要注意,平常我们阅读佛书或理论书籍时比较不那么兴致勃勃,对有情节、有内容的书就会欲罢不能,然而,一旦有情节,你的法尘(即意根),就容易被转出去,这是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但我们自己却不知道。所以当你情绪高昂时,可以阅读理论书籍,情绪低潮时,则不妨阅读传记。传记里,描述古大德修行过程的情节,对我们有激励作用,六根接触六尘比较单纯,一般来说,法尘最容易受影响,所以有人认为念佛就要专心念,这叫「都摄六根」,是大势至菩萨教我们的。把心安住在佛的境界上,一心念佛,这是意念的法门,叫观想念佛。
「我念三世一切佛」是实相念佛,要把六根门头全部打开,从根尘相接触时,念念在当下,即使尘境转变,只要念念清楚,心念不被转,佛法的训练即在此。你要能不被转,才能成圣成贤,否则便是凡夫。要了生死、出三界就不能被转,必须安住念念清楚的境界。实相念佛就是二六时中,念念清楚,六根门头全部打开,你就能念念分明。
「所有境界悉平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同样打开,任何尘境进来都平等接受。
「如其国土坏与成」,佛的国土即是佛世界。六根接触六尘的境界就是「国土」,譬如眼根见到花,花就是国土,尘与花的消失建立在花的因缘上,它有好多因缘组合才能成立,因缘散失,它就没有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成、住、坏、空亦然,当因缘和合,世界就成了,因缘消散,它就坏了、空了。因缘如何产生,境界如何消散,要能清清楚楚地观照。
「以佛威神皆得见」,「佛威神」就是因缘力,佛能了解因缘的组合并能证得,以觉悟的因缘成就而得现前证得,这是释迦因陀罗天王的解脱门,他修的是实相念佛。
佛身广大遍十方 妙色无比利群生
光明照耀靡不及 此道普称能观见
「妙色」指佛身,佛身妙色无与伦比,是指法身作用不可思议。妙色不一定有什么存在,但它能启发、激励与撞击我们的心灵。只有觉悟的佛身,才能展现这个境界。佛法的觉悟在于利益群生,而众生有利益,又分成两种层次:一、给他眼前的利益,二、给他究竟的利益。
给眼前的利益好办,给究竟的利益就要运用善巧方便,这善巧方便就属于妙色的范畴,在乎契机、契理地运用。当顺境出现时,是要考验你会不会堕落,当逆境出现时,是要考验你的坚强与否。佛法无非是要究竟利益众生,所以学佛人在这个认知上看任何境界,都是对我们有所作用的。所以〈凈行品〉上特别强调,在什么境界现前,发什么愿,作如何观想等等,对所有顺境、逆境,我们都将之导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正知正见。
「光明照耀靡不及」,佛身广大,光明照耀没有不及之处。换言之,我们只需沉着、冷静,生活中的任何事情绝对能克服。心灵上的隐晦处,或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佛、菩萨的光明都将照耀。你要如何转化?全赖自己,不是外面有个佛、菩萨的光在照我们,而是我们自心的觉悟,会将光明显现。
如来方便大慈海 往劫修行极清净
化导众生无有边 宝髻天王斯悟了
自性是人人本具且相同,因此,只要有众生,自性海就遍满一切。因为它是人人都有,所以它非常慈悲,不舍任何众生。换言之,我们每人都有自性,却忘失已久。从凡夫迷失的立场来看自性,自性从不离我们,所以我们名之为大慈;从自性本身来看,它没有意识形态,故没有这些名称。因地没有这些特色,这些都是本具的。
「如来方便大慈海」的「方便」,是它会适应你的需要。我们可以说佛是万能的,「觉悟」、「自性」都能具足,无所不在,因为它穷尽一切范围。但这个万能若不与众生相应时,这个万能还是不能用。所以不是佛、菩萨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众生与他们相应不相应的问题。当你在某一个地方觉悟到,能与佛、菩萨产生相应时,纵使可能不是按照正常轨道,但只要能相应,任何轨道我们都称为「方便」。
修行分三种修法:
一、正法行:按照佛法指导,如参加法会、仪轨、拜忏、念佛、持咒、诵经等,这些都已变成宗教仪式,表面上依正法而行,但心地有没有在用,那就不一定了。
二、方便行:不一定照正法的修持内容,于日常生活中均可进行。
三、非道行:非可告人之法,在特别情况下,拥有某种特殊根器才可修持之法。通常这部分极少人能提示,只有已觉悟者知道如何用心,能运用种种善巧方便,在特别情况下对别人的一种教法,不能公开。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佛法在语言文字上所表达的意义很深刻。佛法难就难在文字上的转移与变化。
「往劫修行极清净」,没有价值判断或意识形态的干扰叫作「清净」。
「化导众生无有边」,修行没有意识形态,它有一种圆融状态,一切法都修,只要你在观念上破除意识形态的对立,产生圆融的统一观念,这时一切法你都修成了。
我念法王功德海 世中最上无与等
发生广大欢喜心 此宝光天之解脱
「法王」就是佛,是指真理之王,「法王功德海」是觉悟的功德海。真理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真理必须用感受去经验,不是光用讲的。常用嘴巴讲真理的人,往往是真理的叛徒。
功德海依于信心而产生。法王、真理、觉悟、信心,从这里来显现它的功德海,假如你缺乏深刻的体验与实践,便无法体会功德海的真义。
「发生广大欢喜心」,我们对法王能产生大欢喜心,就是清净的欢喜心,亦即无执着、无任何目的而为之。学佛能得欢喜心,但广大欢喜心则未必人人可得,因为有目的、有执着便不能清净。
佛知众生善业海 种种胜因生大福
皆令显现无有余 此喜髻天之所见
只有觉悟,才能洞悉众生所做何者为善业、何者为恶业,它所种的善业有什么殊胜因,这些因能产生怎样的果报。只有觉悟才能令这个部分显现出来,这是喜髻天王的解脱门。
诸佛出现于十方 普遍一切世间中
观众生心示调伏 正念天王悟斯道
觉悟的机缘遍布于十方,譬如文殊菩萨告诉善财童子向南参访善知识,而「南方」是指正确的方向,也就是一切能令你觉悟的方向。
「观众生心示调伏」,能观察了然众生的根器,而以方便法门一一调伏众生,以和菩萨相处的柔和忍让,与众生相处。理解如何在世间中调伏众生,这便是正念天王的解脱门。
如来智身广大眼 世界微尘无不见
如是普遍于十方 此云音天之解脱
这里的「如来」,与前面的妙色、大慈海同义。
「世界微尘无不见」,世界佛国土是最大单位,微尘是最小单位。从物理上来说,是大小无不见,在一切境界里,不论粗、细、遍布十方,能清清楚楚,如实了知。这是云音天王的解脱门。
一切佛子菩提行 如来悉现毛孔中
如其无量皆具足 此念天王所明见
「菩提行」是一切修行觉悟的菩提道。学佛者在菩提道上精进,就能在自性的一毛孔中现前,这是境界的比量。
「如其无量皆具足」,每一个毛孔中都具足了一切佛子的菩提行,这是念天王的解脱门。
世间所有安乐事 一切皆由佛出生
如来功德胜无等 此解脱处华王入
世间所有的究竟乐,绝对是从觉悟产生。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觉悟,唯有觉悟能使一切事安乐!
学佛者在菩提道上若能有所觉悟,此即你下辈子拥有安乐的资粮。因此,如何追求觉悟,极为重要!觉悟本身不究竟,只是享有世间福报;觉悟方法若正确,成佛为期不远矣!所以修行方法很重要,如果不知善用其心,这样只是落入一个固定的仪式而已,没有多大意义。
「如来功德胜无等」,觉悟既能产生世间所有安乐事,那么要觉悟什么呢?如来也!自性也!自性功德无人可比,这是华王天王的解脱门。
若念如来少功德 乃至一念心专仰
诸恶道怖悉永除 智眼于此能深悟
忆念自性的功德,即使是一点点,只要专心思考,如此三恶道诸恐怖都能消除。所以思惟自性功德不嫌少,即使你对「自性」还不能深刻了悟,只要你提着疑情,坐在佛前思惟:「云何自性?」一切恐怖畏惧都会逐次消失,三恶道的轮回也没有了。这是智眼天王的解脱门。
寂灭法中大神通 普应群心靡不周
所有疑惑皆令断 此光明王之所得
「寂灭法」就是因缘法,任何一法的成就绝非单一的因缘,它是由无量因缘所组成。无量因缘的组合,所呈现的是它自己本来的面目,不加入任何意识形态,它本身能具足一切神通的功德,我们之所以不能,是因为我们有太多意识形态的分别,以致于把它污染了。
「普应群心靡不周」,这个法能相应于一切的众生心,能穷通于上上根器,乃至下下根器。
「所有疑惑皆令断」,这里有个前提,真正寂灭法是果地的部分。以佛与法的立场,对众生无所不照,但众生若是不相应,就无法受用。换言之,寂灭法具有断疑惑、生信心的功德,可是当众生不相信时,它还是没用。
因此从以上两个解脱门来看,关键不在佛与法的功能,而在于我们本身能否相应,倘若你能相应,一切定能成就。这点有待我们更进一步去投入。
一般人对修行总喜欢设定一个目标,这个情况是作意修行。开始学佛者都要作意修行,像撞球,你要把第一个球撞出去,它才会滚,这时你会想把球撞向预定的目标,你不能把它打到洞里去。从解门上来说,撞球是拿第一个球去撞第二个球,使第二个球或第三个球进洞,但以行门来说则否。
因此,刚开始时我们有一个预定的目标,但是要记得这时你只有一直地投入,修到某一个程度,你会产生变化。这时你从A点开始会产生转变,变化到B点的地方,你会突然发觉怎么和刚开始修行的初衷不一样!当初我是为了什么,现在好像不在意了,于是你会发现当初错用了心。这时你又会发现一个问题,从作意修行到始觉当初错用心,这一段时间里你是完全投入,那时的投入就不要去追求任何目标,否则不得成就。
很多人劳苦修行不得成就,就是有了预设目标。预设目标绝对是虚幻的,你只要一直投入修行,自然会走出一个轨迹,它会一再变化。这时你会了解到,没有预设目标,只有往前走,它怎么转,你无法预期。修行不能预定目标,因为每个人的投入状况不同,有的人可能半年就完成,有的人可能需要三十年,像古大德一坐四十年的大有人在。修行只有投入,在你还没发觉当初错发心时,只有一再地投入,如同播种了以后,只管灌溉、施肥、除草,切忌揠苗助长,追求速成。因成了,果自然圆。
十二 日天子众——自性的智慧普照十方
复次,日天子,得净光普照十方众生尽未来劫常为利益解脱门;光焰眼天子,得以一切随类身开悟众生令入智慧海解脱门;须弥光欢喜幢天子,得为一切众生主令勤修无边凈功德解脱门;凈宝月天子,得修一切苦行深心欢喜解脱门;勇猛不退转天子,得无碍光普照令一切众生益其精爽解脱门;妙华缨光明天子,得净光普照众生身令生欢喜信解海解脱门;最胜幢光明天子,得光明普照一切世间令成办种种妙功德解脱门;宝髻普光明天子,得大悲海现无边境界种种色相宝解脱门;光明眼天子,得凈治一切众生眼令见法界藏解脱门;持德天子,得发生清净相续心令不失坏解脱门;普运行光明天子,得普运日宫殿照十方一切众生令成就所作业解脱门。
「复次,日天子,得净光普照十方众生尽未来劫常为利益解脱门。」「日天子」即太阳。读经文不要拟人化,而要以因缘化来看。太阳的德行就是「精光普照十方众生」,「净光」是清净无分别,对一切众生绝对平等,它才能普照十方。我们的自性海中,也具足太阳此种德行。故曰《华严经》乃性宗之经典,勿将之拟人化,它所有的性德就是我们的性德,为了解脱,你必须用这个方法来破除你的执着。这是我们在观法时,应有的基本态度。
「光焰眼天子,得以一切随类身开悟众生令入智慧海解脱门。」他以一切随类化身开悟众生,令入智慧海,这也是我们性德中所具足的德行。
「须弥光欢喜幢天子,得为一切众生主令勤修无边凈功德解脱门。」为一切众生主,可大可小,上自国王、总统,下至公司老板、主管等等,凡能指导众生者,「令勤修无边凈功德」。这也是我们自性海中的性德,你在自性海中能否劝发自己修无边凈功德?能够圆满修,那就是普贤行。
「凈宝月天子,得修一切苦行深心欢喜解脱门。」修苦行而能深心欢喜者,有几人?「苦行」就是指放下一切身心世界的执着,一切境界都平等,六根所面对的六尘境界皆是普贤境界,起心动念都是普贤行,这时一切境界都平等,那岂不是普贤境、常寂光土、极乐世界吗?
「勇猛不退转天子,得无碍光普照令一切众生益其精爽解脱门。」无障碍的智慧光普照众生,令一切众生的心理、身体愉快健康。换言之,他以智慧普照众生,让众生觉悟,在日常生活中身心健康,乐观进取。
「妙华缨光明天子,得净光普照众生身令生欢喜信解海解脱门。」清净光、无染光普照众生身,令其生欢喜信解菩提道。「净光普照众生身」,令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相信健全正常的人生,而且深信能达到。
「最胜幢光明天子,得光明普照一切世间令成办种种妙功德解脱门。」光明智慧普照一切世间,完成一切殊胜功德。「妙」与「妙色」同义。很多功德都会完成,包括建设固然是完成,破坏本身也是一种完成,所以各位要有双向思考的训练。
「宝髻普光明天子,得大悲海现无边境界种种色相宝解脱门。」「大悲」是拔众生苦,「大悲海」是将一切众生苦拔除掉,现种种无边境界。「种种色相宝」,是让众生感受到种种快乐。
「光明眼天子,得凈治一切众生眼令见法界藏解脱门。」「光明眼」即智慧眼,能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到「法界藏」,举凡洗衣、煮饭、拖地都会开智慧;五蕴世间,如色、受、想、行、识能令成佛;众生世间、器世间,举凡众生、山川草木,都能令我们有所感受而进入解脱。无处不可,端看你有没有智慧眼。
「持德天子,得发生清净相续心令不失坏解脱门。」「发生」是自然的产生、展现,不是刻意的。
「清净相续心」,我们的相续心是有污染的,譬如我们的妄想一个接一个,这些妄想都是意识形态造成的,都是过去的记录、对未来的憧憬,这两部分交替作用,故不清净。清净相续心是随着根尘境界的自然产生,维持而不变质,守住纯真的一面,不刻意修行,这是中国道家标准修行法。
「普运行光明天子,得普运日宫殿照十方一切众生令成就所作业解脱门。」太阳照耀十方一切众生,所有众生都能被日光普照。「日宫殿」是根本智,运用智慧来照耀十方众生,成就他所要做的菩提事业。
尔时,日天子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日天子众,而说颂言:
如来广大智慧光 普照十方诸国土
一切众生咸见佛 种种调伏多方便
自性的智慧能普照十方,使众生见闻便得以觉悟。这种种的调伏有种种方便法门,一般的法门重视正法行,但华严特别强调方便行,因为方便才能广大。不仅适应众生的范围广,也教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修行。
如来色相无有边 随其所乐悉现身
普为世间开智海 焰眼如是观于佛
自性的本体见不到,但它所显现的色相无有边际,随着我们的需要而现身。譬如来此听经者,若能相应必然会引起内在的喜悦,此即「随其所乐悉现身」。
佛身无等无有比 光明照耀遍十方
超过一切最无上 如是法门欢喜得
世间任何一法,没有能与觉悟的本体相比拟的。觉悟的本体超过一切,是最为无上的。
为利世间修苦行 往来诸有无量劫
光明遍凈如虚空 宝月能知此方便
为了利益众生修清净之行,放下身心世界,趋向圆融,经无量劫,化对立为统一,达到透彻清净。
佛演妙音无障碍 普遍十方诸国土
以法滋味益群生 勇猛能知此方便
放光明网不思议 普凈一切诸含识
悉使发生深信解 此华缨天所入门
「光明」乃智慧,智慧来自圆融。用圆融的智慧照耀对立的众生,使众生产生真正的深信解,信解圆融法。这是华缨天王的解脱法门。
世间所有诸光明 不及佛一毛孔光
佛光如是不思议 此胜幢光之解脱
世间所有的光是对立的,即是人法对立。佛即使是毛孔光都是圆融的,佛的境界是无限,无限的极小还是无限,觉悟的圆融光是如此不可思议。
一切诸佛法如是 悉坐菩提树王下
令非道者住于道 宝髻光明如是见
一切诸佛都是在菩提树下成道,即是菩提圆融道,令对立的众生都安住于圆融道上,把对立安住在圆融之中。
众生盲暗愚痴苦 佛欲令其生凈眼
是故为然智慧灯 善目于此深观察
众生无眼为愚痴所苦,佛要让他产生智慧眼,所以为其点亮智慧灯,但众生若是不相应,智慧灯还是不亮。佛对每一个众生一视同仁,现在的众生慧力强,定力不够,应多加磨练。
解脱方便自在尊 若有曾见一供养
悉使修行至于果 此是德天方便力
「解脱方便自在尊」即是佛,若有人见到自在尊而能供养,将来修行必能成就。从法上而言,「解脱方便自在尊」把一个「佛」字分成七个字,它告诉我们四件事:一、解脱,二、方便,三、自在,四、尊贵。若你能感受这四事,在修行上毕竟成佛道。《法华经》上说,若人于塔庙,单合掌、小低头,究竟成佛道。更何况是进入实质的部分,要成就更快。
一法门中无量门 无量千劫如是说
所演法门广大义 普运光天之所了
圆融统一法里有无量无边的法门,从一个法门中可以讲出无量法门。换言之,就是掌握住根本法门,并用种种善巧方便将之表达出来。这要证入空性的根本智,把它加以无量无边地发挥,但不离根本的部分。
一法门即是根本智,从根本智中能产生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每一个方便法门都是趋向根本的地方,此谓之「广大义」。
十三 月天子众——日常生活中能觉悟,便是见佛
复次,月天子,得净光普照法界摄化众生解脱门;华王髻光明天子,得观察一切众生界令普入无边法解脱门;众妙净光天子,得了知一切众生心海种种攀缘转解脱门;安乐世间心天子,得与一切众生不可思议乐令踊跃大欢喜解脱门;树王眼光明天子,得如田家作业种芽茎等随时守护令成就解脱门;出现净光天子,得慈悲救护一切众生令现见受苦、受乐事解脱门;普游不动光天子,得能持清净月普现十方解脱门;星宿王自在天子,得开示一切法如幻、如虚空、无相、无自性解脱门;凈觉月天子,得普为一切众生起大业用解脱门;大威德光明天子,得普断一切疑惑解脱门。
「复次,月天子,得净光普照法界摄化众生解脱门。」净光普照十方法界众生,尽未来劫,常为利益。日天子的光明照耀与月天子不同,日天子有「力用」,月天子则有清凉自在的作用。
「华王髻光明天子,得观察一切众生界令普入无边法解脱门。」众生因缘不同,观察其不同处后,再以种种方便法门,令其普入不同法门。
「众妙净光天子,得了知一切众生心海种种攀缘转解脱门。」众生心海是对立的,只要不对立、能圆融就成佛了。因为有对立就有种种攀缘,便会随之团团转而不得清净心,此即「众生心海」。
「安乐世间心天子,得与一切众生不可思议乐令踊跃大欢喜解脱门。」「可思议」是能用脑筋想象的,「不可思议乐」是不能用脑筋想象的,各位在投入修行时,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原来你可能存有预定目标,后来转了一个路线,那就是不可思议,得到不可思议乐以后,谁也无法动摇你,连诸天魔梵也不为所动,这就产生了踊跃大欢喜的境界了。
「树王眼光明天子,得如田家作业种芽茎等随时守护令成就解脱门。」树王眼天子,守护众生在修学菩提道时种下菩提因,就像守护种子一样,令众生皆得成就。
「出现净光天子,得慈悲救护一切众生令现见受苦、受乐事解脱门。」为慈悲救护一切众生而示现受苦事或受乐事,而令众生见之悟道、得解脱。有的众生要先令其得到滋润利益,有的众生要在受苦受难时才寻求依靠,所以受苦、受乐事都可以引导众生,关键在于慈悲救护一切众生。
「普游不动光天子,得能持清净月普现十方解脱门。」「月」是清凉之意,「能持清净月」是能守持清净心,然后像月亮一样,千处有水千处映,让众生都能相应。
「星宿王自在天子,得开示一切法如幻、如虚空、无相、无自性解脱门。」开示一切法如幻如虚空,令我们不执着。要知道一切乃因缘和合而成,生灭变易、成住坏空亦然,故不要执着于一切相或一切法性。
「凈觉月天子,得普为一切众生起大业用解脱门。」为了众生,如何发挥利益效果,此谓之「大业用」。
「大威德光明天子,得普断一切疑惑解脱门。」普断一切疑惑,需具足信心才有可能,没有信心就不能断一切疑惑,而断疑本身就可以解脱了。
尔时,月天子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月宫殿中诸天众会,而说颂言:
佛放光明遍世间 照耀十方诸国土
演不思议广大法 永破众生痴惑暗
一个佛教化一个佛国度,这是化身佛,一个佛光明能照耀十方诸国度,这是法身佛。所以觉悟的真理到处都一样,你如何把它彰显出来?觉悟能将智慧光明照遍十方,破除众生的愚痴。
境界无边无有尽 于无量劫常开导
种种自在化群生 华髻如是观于佛
觉悟的境界无有边,在无量劫中开导众生,以种种自在方便教化众生。
众生心海念念殊 佛智宽广悉了知
普为说法令欢喜 此妙光明之解脱
众生心海念念不同,因为「对立」所致。上午想的与下午想的对立,上班与下班后的生活作为也对立。佛像一面镜子,将众生的心念,了了分明地照在镜子里,为了要转众生心念,而普为说法,教化众生。
众生无有圣安乐 沉迷恶道受诸苦
如来示彼法性门 安乐思惟如是见
众生即使有「圣安乐」,也不知享受,反而屡在恶道中受种种苦。如来一再示以圆融统一法门,免除对立便可得安乐。
如来稀有大慈悲 为利众生入诸有
说法劝善令成就 此目光天所了知
佛的慈悲,为了利益众生而阐述「有」与「无」的对立法。《华严》讲的是不对立的圆融法,在某些地方也会讲对立法,如苦、集、灭、道,这是为了说法劝善令其成就,使众生出离苦海。
世尊开阐法光明 分别世间诸业性
善恶所行无失坏 净光见此生欢喜
世尊开阐正法的智慧光明,以分别世间种种业性有善有恶,而善恶所行无坏失。由此可以看到,正法是统一圆融的,但是为了指导众生,它就入诸有。「诸有」是分别世间诸业性,令众生从缘起法界开始修行。
佛为一切福所依 譬如大地持宫室
巧示离忧安隐道 不动能知此方便
一切福报是依觉悟而来,今天各位能听闻佛法,就是你曾有过觉悟而正获得福报的人,故闻佛法满心欢喜;福报快用尽者,听闻佛法便愁眉苦脸,得失心重。所以想要继续拥有福报,得快趋向觉悟,觉悟是一切福报所依。
福报像宫室一样建立在大地上,必须训练自己觉悟,不必向外求。佛开示我们,去除对立就能圆融统一,离忧获安稳,这些都是从觉悟中得来。
智火大明周法界 现形无数等众生
普为一切开真实 星宿天王悟斯道
智慧的火焰放大光明,遍周法界,与众生等数,使每一个众生都能获得,为一切众生展开真实法,端看众生相应与否。
佛如虚空无自性 为利众生现世间
相好庄严如影像 凈觉天王如是见
佛有如虚空般不执着,他是为了利益众生才示现世间,我们要能见到「佛」——觉悟的本体,珍视那契入觉悟的一刹那。
在日常生活中,能觉悟便是见佛。
佛身毛孔普演音 法云覆世悉无余
听闻莫不生欢喜 如是解脱光天悟
佛的身相,亦即觉悟的本体,即使是一点点都可演无边法音。圆教初住位菩萨对众生的教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此即是「毛孔普演音」。
「法云」形容多,你若能掌握根本法门,便能覆盖整个世间,饶益众生。一切众生听到法音,无不欢喜。但是凡夫在此就有障碍,他总是在顾虑、盘算:「我这样地投入,会得到什么?」
学佛不要计较得失,尽管投入,当进入自性海中,一即是一切,一法门中有无量法。佛、法、一切境界对众生是一律平等的,我们要提起的是如何与法相应,只要我们一再投入、投入,到达某一程度后,便会恍然大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力便全部集中到你身上;若是没有经过投入的基础,是得不到这种相应的。故在播种、灌溉、施肥时,不必预设目标,只要投入,便绝对能与佛、菩萨相应。
(讲记圆满)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经文
【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
尔时如来道场众海.悉已云集.无边品类.周帀徧满.形色部从.各各差别.随所来方.亲近世尊.一心瞻仰.此诸众会.已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摧重障山.见佛无碍.如是皆以毗卢遮那如来徃昔之时.于劫海中修菩萨行.以四摄事而曽摄受.一一佛所.种善根时.皆已善摄种种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种无量善.获众大福.悉已入于方便愿海.所行之行.具足清净.于出离道.已能善出.常见于佛.分明照了.以胜解力入于如来功德大海.得于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
所谓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解脱门.自在名称光天王.得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门.清净功德眼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功用行解脱门.可爱乐大慧天王.得现见一切法眞实相智慧海解脱门.不动光自在天王.得与众生无边安乐大方便定解脱门.妙庄严眼天王.得令观寂静法灭诸痴暗怖解脱门.善思惟光明天王.得善入无边境界不起一切诸有思惟业解脱门.可爱乐大智天王.得普徃十方说法而不动无所依解脱门.普音庄严幢天王.得入佛寂静境界普现光明解脱门.名称光善精进天王.得住自所悟处而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縁解脱门.
尔时妙焰海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自在天众.而说颂言.
佛身普徧诸大会 充满法界无穷尽
寂灭无性不可取 为救世间而出现
如来法王出世间 能然照世妙法灯
境界无边亦无尽 此自在名之所证
佛不思议离分别 了相十方无所有
为世广开清净道 如是净眼能观见
如来智慧无边际 一切世间莫能测
永灭众生痴暗心 大慧入此深安住
如来功德不思议 众生见者烦恼灭
普使世间获安乐 不动自在天能见
众生痴暗常迷覆 如来为说寂静法
是则照世智慧灯 妙眼能知此方便
如来清净妙色身 普现十方无有比
此身无性无依处 善思惟天所观察
如来音声无限碍 堪受化者靡不闻
而佛寂然恒不动 此乐智天之解脱
寂静解脱天人主 十方无处不现前
光明照耀满世间 此无碍法严幢见
佛于无边大劫海 为众生故求菩提
种种神通化一切 名称光天悟斯法
复次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观一切众生根为说法断疑解脱门.净庄严海天王.得随忆念令见佛解脱门.最胜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无所依庄严身解脱门.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间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议庄严海解脱门.乐寂静天王.得于一毛孔现不思议佛刹无障碍解脱门.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门观察法界解脱门.乐旋慧天王.得为一切众生种种出现无边劫常现前解脱门.善种慧光明天王.得观一切世间境界入不思议法解脱门.无垢寂静光天王.得示一切众生出要法解脱门.广大清净光天王.得观察一切应化众生令入佛法解脱门.
尔时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众.而说颂言.
诸佛境界不思议 一切众生莫能测
普令其心生信解 广大意乐无穷尽
若有众生堪受法 佛威神力开导彼
令其恒覩佛现前 严海天王如是见
一切法性无所依 佛现世间亦如是
普于诸有无依处 此义胜智能观察
随诸众生心所欲 佛神通力皆能现
各各差别不思议 此智幢王解脱海
过去所有诸国土 一毛孔中皆示现
此是诸佛大神通 爱乐寂静能宣说
一切法门无尽海 同会一法道场中
如是法性佛所说 智眼能明此方便
十方所有诸国土 悉在其中而说法
佛身无去亦无来 爱乐慧旋之境界
佛观诸[1]法如光影 入彼甚深幽奥处
说诸法性常寂然 善种思惟能见此
佛善了知诸境界 随众生根雨法雨
为启难思出要门 此寂静天能悟入
世尊恒以大慈悲 利益众生而出现
等雨法雨充其器 清净光天能演说
复次清净慧名称天王.得了达一切众生解脱道方便解脱门.最胜见天王.得随一切诸天众所乐如光影普示现解脱门.寂静德天王.得普严净一切佛境界大方便解脱门.须弥音天王.得随诸众生永流转生死海解脱门.净念眼天王.得忆念如来调伏众生行解脱门.可爱乐普照天王.得普门陀罗尼海所流出解脱门.世间自在主天王.得能令众生值佛生信藏解脱门.光焰自在天王.得能令一切众生闻法信喜而出离解脱门.乐思惟法变化天王.得入一切菩萨调伏行如虚空无边无尽解脱门.变化幢天王.得观众生无量烦恼普悲智解脱门.星宿音妙庄严天王.得放光现佛三轮摄化解脱门.
尔时清净慧名称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少净天.无量净天.徧净天众.而说颂言.
了知法性无碍者 普现十方无量刹
说佛境界不思议 令众同归解脱海
如来处世无所依 譬如光影现众国
法性究竟无生起 此胜见王所入门
无量劫海修方便 普净十方诸国土
法界如如常不动 寂静德天之所悟
众生愚痴所覆障 盲暗恒居生死中
如来示以清净道 此须弥音之解脱
诸佛所行无上道 一切众生莫能测
示以种种方便门 净眼谛观能悉了
如来恒以緫持门 譬如刹海微尘数
示教众生徧一切 普照天王此能入
如来出世甚难值 无量劫海时一遇
能令众生生信解 此自在天之所得
佛说法性皆无性 甚深广大不思议
普使众生生净信 光焰天王能善了
三世如来功德满 化众生界不思议
于彼思惟生庆恱 如是乐法能开演
众生没在烦恼海 愚痴见浊甚可怖
大师哀愍令永离 此化幢王所观境
如来恒放大光明 一一光中无量佛
各各现化众生事 此妙音天所入门
复次可爱乐光明天王.得恒受寂静乐而能降现销灭世间苦解脱门.清净妙光天王.得大悲心相应海一切众生喜乐藏解脱门.自在音天王.得一念中普现无边劫一切众生福德力解脱门.最胜念智天王.得普使成住坏一切世间皆悉如虚空清净解脱门.可爱乐净妙音天王.得爱乐信受一切圣人法解脱门.善思惟音天王.得能经劫住演说一切地义及方便解脱门.演庄严音天王.得一切菩萨从兜率天宫没下生时大供养方便解脱门.甚深光音天王.得观察无尽神通智慧海解脱门.广大名称天王.得一切佛功德海满足出现世间方便力解脱门.最胜净光天王.得如来徃昔誓愿力发生深信爱乐藏解脱门.
尔时可爱乐光明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天众.而说颂言.
我念如来昔所行 承事供养无边佛
如本信心清净业 以佛威神今悉见
佛身无相离众垢 恒住慈悲哀愍地
世间忧患悉使除 此是妙光之解脱
佛法广大无涯际 一切刹海于中现
如其成坏各不同 自在音天解脱力
佛神通力无与等 普现十方广大刹
悉令严净常现前 胜念解脱之方便
如诸刹海微尘数 所有如来咸敬奉
闻法离染不唐捐 此妙音天法门用
佛于无量大劫海 说地方便无伦匹
所说无边无有穷 善思音天知此义
如来神变无量门 一念现于一切处
降神成道大方便 此庄严音之解脱
威力所持能演说 及现诸佛神通事
随其根欲悉令净 此光音天解脱门
如来智慧无边际 世中无等无所著
慈心应物普现前 广大名天悟斯道
佛昔修习菩提行 供养十方一切佛
一一佛所发誓心 最胜光闻大欢喜
复次尸弃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场中说法而所行清净无染着解脱门.慧光梵王.得使一切众生入禅三昧住解脱门.善思慧光明梵王.得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普云音梵王.得入诸佛一切音声海解脱门.观世言音自在梵王.得能忆念菩萨教化一切众生方便解脱门.寂静光明眼梵王.得现一切世间业报相各差别解脱门.普光明梵王.得随一切众生品类差别皆现前调伏解脱门.变化音梵王.得住一切法清净相寂灭行境界解脱门.光耀眼梵王.得于一切有无所著.无边际.无依止.常勤出现解脱门.恱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观察无尽法解脱门.
尔时尸弃大梵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众.而说颂言.
佛身清净常寂灭 光明照耀徧世间
无相无行无影像 譬如空云如是见
佛身如是定境界 一切众生莫能测
示彼难思方便门 此慧光王之所悟
佛刹微尘法门海 一言演说尽无余
如是劫海演不穷 善思慧光之解脱
诸佛圆音等世间 众生随类各得解
而于音声不分别 普音梵天如是悟
三世所有诸如来 趣入菩提方便行
一切皆于佛身现 自在音天之解脱
一切众生业差别 随其因感种种殊
世间如是佛皆现 寂静光天能悟入
无量法门皆自在 调伏众生徧十方
亦不于中起分别 此是普光之境界
佛身如空不可尽 无相无碍徧十方
所有应现皆如化 变化音王悟斯道
如来身相无有边 智慧音声亦如是
处世现形无所著 光耀天王入此门
法王安处妙法宫 法身光明无不照
法性无比无诸相 此海音王之解脱
复次自在天王.得现前成熟无量众生自在藏解脱门.善目主天王.得观察一切众生乐令入圣境界乐解脱门.妙寳幢冠天王.得随诸众生种种欲解令起行解脱门.勇猛慧天王.得普摄为一切众生所说义解脱门.妙音句天王.得忆念如来广大慈増进自所行解脱门.妙光幢天王.得示现大悲门摧灭一切憍慢幢解脱门.寂静境天王.得调伏一切世间瞋害心解脱门.妙轮庄严幢天王.得十方无边佛随忆念悉来赴解脱门.华光慧天王.得随众生心念普现成正觉解脱门.因陀罗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世间大威力自在法解脱门.
尔时自在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自在天众.而说颂言.
佛身周徧等法界 普应众生悉现前
种种教门常化诱 于法自在能开悟
世间所有种种乐 圣寂灭乐为最胜
住于广大法性中 妙眼天王观见此
如来出现徧十方 普应群心而说法
一切疑念皆除断 此妙幢冠解脱门
诸佛徧世演妙音 无量劫中所说法
能以一言咸说尽 勇猛慧天之解脱
世间所有广大慈 不及如来一毫分
佛慈如空不可尽 此妙音天之所得
一切众生慢髙山 十力摧殄悉无余
此是如来大悲用 妙光幢王所行道
慧光清净满世间 若有见者除痴暗
令其逺离诸恶道 寂静天王悟斯法
毛孔光明能演说 等众生数诸佛名
随其所乐悉得闻 此妙轮幢之解脱
如来自在不可量 法界虚空悉充满
一切众会皆明覩 此解脱门华慧入
无量无边大劫海 普现十方而说法
未曽见佛有去来 此妙光天之所悟
复次善化天王.得开示一切业变化力解脱门.寂静音光明天王.得舍离一切攀縁解脱门.变化力光明天王.得普灭一切众生痴暗心令智慧圆满解脱门.庄严主天王.得示现无边恱意声解脱门.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解脱门.最上云音天王.得普知过去一切劫成坏次第解脱门.胜光天王.得开悟一切众生智解脱门.妙髻天王.得舒光疾满十方虚空界解脱门.喜慧天王.得一切所作无能坏精进力解脱门.华光髻天王.得知一切众生业所受报解脱门.普见十方天王.得示现不思议众生形类差别解脱门.
尔时善化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善化天众.而说颂言.
世间业性不思议 佛为群迷悉开示
巧说因縁眞实理 一切众生差别业
种种观佛无所有 十方求觅不可得
法身示现无眞实 此法寂音之所见
佛于劫海修诸行 为灭世间痴暗惑
是故清净最照明 此是力光心所悟
世间所有妙音声 无有能比如来音
佛以一音徧十方 入此解脱庄严主
世间所有众福力 不与如来一相等
如来福德同虚空 此念光天所观见
三世所有无量劫 如其成败种种相
佛一毛孔皆能现 最上云音所了知
十方虚空可知量 佛毛孔量不可得
如是无碍不思议 妙髻天王已能悟
佛于曩世无量劫 具修广大波罗蜜
勤行精进无厌怠 喜慧能知此法门
业性因縁不可思 佛为世间皆演说
法性本净无诸垢 此是华光之入处
汝应观佛一毛孔 一切众生悉在中
彼亦不来亦不去 此普见王之所了
复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兴世圆满教轮解脱门.喜乐海髻天王.得尽虚空界清净光明身解脱门.最胜功德幢天王.得消灭世间苦净愿海解脱门.寂静光天王.得普现身说法解脱门.善目天王.得普净一切众生界解脱门.寳峯月天王.得普化世间常现前无尽藏解脱门.勇健力天王.得开示一切佛正觉境界解脱门.金刚妙光天王.得坚固一切众生菩提心令不可坏解脱门.星宿幢天王.得一切佛出兴咸亲近观察调伏众生方便解脱门.妙庄严天王.得一念悉知众生心随机应现解脱门.
尔时知足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而说颂言.
如来广大徧法界 于诸众生悉平等
普应群情阐妙门 令入难思清净法
佛身普现于十方 无着无碍不可取
种种色像世咸见 此喜髻天之所入
如来徃昔修诸行 清净大愿深如海
一切佛法皆令满 胜德能知此方便
如来法身不思议 如影分形等法界
处处阐明一切法 寂静光天解脱门
众生业惑所缠覆 憍慢放逸心驰荡
如来为说寂静法 善目照知心喜庆
一切世间眞导师 为救为归而出现
普示众生安乐处 峯月于此能深入
诸佛境界不思议 一切法界皆周徧
入于诸法到彼岸 勇慧见此生欢喜
若有众生堪受化 闻佛功德趣菩提
令住福海常清净 妙光于此能观察
十方刹海微尘数 一切佛所皆徃集
恭敬供养听闻法 此庄严幢之所见
众生心海不思议 无住无动无依处
佛于一念皆明见 妙庄严天斯善了
复次时分天王.得发起一切众生善根令永离忧恼解脱门.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境界解脱门.无尽慧功德幢天王.得灭除一切患大悲轮解脱门.善化端严天王.得了知三世一切众生心解脱门.緫持大光明天王.得陀罗尼门光明忆持一切法无忘失解脱门.不思议慧天王.得善入一切业自性不思议方便解脱门.轮?天王.得转*轮成熟众生方便解脱门.光焰天王.得广大眼普观众生而徃调伏解脱门.光照天王.得超出一切业障不随魔所作解脱门.普观察大名称天王.得善诱诲一切诸天众令受行心清净解脱门.
尔时时分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时分天众.而说颂言.
佛于无量乆逺劫 已竭世间忧恼海
广辟离尘清净道 永耀众生智慧灯
如来法身甚广大 十方边际不可得
一切方便无限量 妙光明天智慧入
生老病死忧悲苦 逼迫世间无暂歇
大师哀愍誓悉除 无尽慧光能觉了
佛如幻智无所碍 于三世法悉明达
普入众生心行中 此善化天之境界
緫持边际不可得 辩才大海亦无尽
能转清净妙*轮 此是大光之解脱
业性广大无穷尽 智慧觉了善开示
一切方便不思议 如是慧天之所入
转不思议妙*轮 显示修习菩提道
永灭一切众生苦 此是轮?方便地
如来眞身本无二 应物随形满世间
众生各见在其前 此是焰天之境界
若有众生一见佛 必使净除诸业障
离诸魔业永无余 光照天王所行道
一切众会广大海 佛在其中最威耀
普雨法雨润众生 此解脱门名称入
复次释迦因陀罗天王.得忆念三世佛出兴乃至刹成坏皆明见大欢喜解脱门.普称满音天王.得能令佛色身最清净广大世无能比解脱门.慈目寳髻天王.得慈云普覆解脱门.寳光幢名称天王.得恒见佛于一切世主前现种种形相威德身解脱门.发生喜乐髻天王.得知一切众生城邑宫殿从何福业生解脱门.端正念天王.得开示诸佛成熟众生事解脱门.髙胜音天王.得知一切世间成坏劫转变相解脱门.成就念天王.得忆念当来菩萨调伏众生行解脱门.净华光天王.得了知一切诸天快乐因解脱门.智日眼天王.得开示一切诸天子受生善根俾无痴惑解脱门.自在光明天王.得开悟一切诸天众令永断种种疑解脱门.
尔时释迦因陀罗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三十三天众.而说颂言.
我念三世一切佛 所有境界悉平等
如其国土坏与成 以佛威神皆得见
佛身广大徧十方 妙色无比利群生
光明照耀靡不及 此道普称能观见
如来方便大慈海 徃劫修行极清净
化导众生无有边 寳髻天王斯悟了
我念法王功德海 世中最上无与等
发生广大欢喜心 此寳光天之解脱
佛知众生善业海 种种胜因生大福
皆令显现无有余 此喜髻天之所见
诸佛出现于十方 普徧一切世间中
观众生心示调伏 正念天王悟斯道
如来智身广大眼 世界微尘无不见
如是普徧于十方 此云音天之解脱
一切佛子菩提行 如来悉现毛孔中
如其无量皆具足 此念天王所明见
世间所有安乐事 一切皆由佛出生
如来功德胜无等 此解脱处华王入
若念如来少功德 乃至一念心专仰
诸恶道怖悉永除 智眼于此能深悟
寂灭法中大神通 普应群心靡不周
所有疑惑皆令断 此光明王之所得
复次日天子.得净光普照十方众生尽未来劫常为利益解脱门.光焰眼天子.得以一切随类身开悟众生令入智慧海解脱门.须弥光欢喜幢天子.得为一切众生主令勤修无边净功德解脱门.净寳月天子.得修一切苦行深心欢喜解脱门.勇猛不退转天子.得无碍光普照令一切众生益其精爽解脱门.妙华缨光明天子.得净光普照众生身令生欢喜信解海解脱门.最胜幢光明天子.得光明普照一切世间令成办种种妙功德解脱门.寳髻普光明天子.得大悲海现无边境界种种色相寳解脱门.光明眼天子.得净治一切众生眼令见法界藏解脱门.持德天子.得发生清净相续心令不失坏解脱门.普运行光明天子.得普运日宫殿照十方一切众生令成就所作业解脱门.
尔时日天子.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日天子众.而说颂言.
如来广大智慧光 普照十方诸国土
一切众生咸见佛 种种调伏多方便
如来色相无有边 随其所乐悉现身
普为世间开智海 焰眼如是观于佛
佛身无等无有比 光明照耀徧十方
超过一切最无上 如是法门欢喜得
为利世间修苦行 徃来诸有无量劫
光明徧净如虚空 寳月能知此方便
佛演妙音无障碍 普徧十方诸国土
以法滋味益群生 勇猛能知此方便
放光明网不思议 普净一切诸含识
悉使发生深信解 此华缨天所入门
世间所有诸光明 不及佛一毛孔光
佛光如是不思议 此胜幢光之解脱
一切诸佛法如是 悉坐菩提树王下
令非道者住于道 寳髻光明如是见
众生盲暗愚痴苦 佛欲令其生净眼
是故为然智慧灯 善目于此深观察
解脱方便自在尊 若有曽见一供养
悉使修行至于果 此是德天方便力
一法门中无量门 无量千劫如是说
所演法门广大义 普运光天之所了
复次月天子.得净光普照法界摄化众生解脱门.华王髻光明天子.得观察一切众生界令普入无边法解脱门.众妙净光天子.得了知一切众生心海种种攀縁转解脱门.安乐世间心天子.得与一切众生不可思议乐令踊跃大欢喜解脱门.树王眼光明天子.得如田家作业种芽茎等随时守护令成就解脱门.出现净光天子.得慈悲救护一切众生令现见受苦受乐事解脱门.普游不动光天子.得能持清净月普现十方解脱门.星宿王自在天子.得开示一切法如幻如虚空无相无自性解脱门.净觉月天子.得普为一切众生起大业用解脱门.大威德光明天子.得普断一切疑惑解脱门.
尔时月天子.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月宫殿中诸天众会.而说颂言.
佛放光明徧世间 照耀十方诸国土
演不思议广大法 永破众生痴惑暗
境界无边无有尽 于无量劫常开导
种种自在化群生 华髻如是观于佛
众生心海念念殊 佛智寛广悉了知
普为说法令欢喜 此妙光明之解脱
众生无有圣安乐 沉迷恶道受诸苦
如来示彼法性门 安乐思惟如是见
如来稀有大慈悲 为利众生入诸有
说法劝善令成就 此目光天所了知
世尊开阐法光明 分别世间诸业性
善恶所行无失坏 净光见此生欢喜
佛为一切福所依 譬如大地持宫室
巧示离忧安隐道 不动能知此方便
智火大明周法界 现形无数等众生
普为一切开眞实 星宿王天悟斯道
佛如虚空无自性 为利众生现世间
相好庄严如影像 净觉天王如是见
佛身毛孔普演音 法云覆世悉无余
听闻莫不生欢喜 如是解脱光天悟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
[1] 诸:龙藏为“世”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 如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 复次...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 复次...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 尔时...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四 净行品第十一 尔时,智...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九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 尔时...
本次法语学修重点 △《华严经》的第三个部分,就...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 尔时...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 「...
本次法语学修重点 △《华严经》的第三个部分,就...
本次法语学修重点 △三部华严一百八十卷,唐朝实...
善士问: 佛初成道讲《华严经》里,为什么会有舍...
微友: 请问师父,《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陀在定...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 如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 尔时...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 复次...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 复次...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 复次...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 如来现相品第二 尔时,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