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直指疏
非佛作心。不厌娑婆而造十恶。非心作佛。不欣极乐而行十善者。凡夫也。佛外有心。知苦集而观察三界如牢。心外有佛。慕灭道而不信他方刹土者。二乘也。是佛作心。度众生而不住涅槃。是心作佛。修万行而不住生死者。菩萨也。即佛即心导三乘而入一乘。即心即佛。摄九界而归佛界者。如来也。所以无量佛出净土而来秽土。改浊还清。二大士引恶人而到善人。革凡成圣。国王现逆顺之境有感有应。世尊示折摄之门。为避为趋。是心作佛之教。于是乎兴。是心是佛之理。于是乎显矣。盖教能诠行。理由观彰。行开三种。观分十六。行行称真如之性。观观宗法界之心。日落悬鼓于西方。水起琉璃于乐土。树盖现十方之尘刹。池水演三宝之玄音。地内映宝珠之色。界上总楼阁之观。华座本是愿力所成。圣像不离心想而变。欲睹全体之金容。先瞻眉毫之玉相。观音上顶于佛果。势至下动于含灵。然后普观自身之能生。杂想三圣之所现。金刚台上之以上。宝莲花中而又中。化佛流光。下品得往。总之境不离心。事依理显。观心妙也。时时住唯心之安养。究理尽也。念念见理具之阿弥。由此国太夫人。悟即心是佛。忍证无生。诸天侍女。了作佛是心。记发无上。真所谓火内之莲花。海中之舟楫。病客之良医饥民之美膳。未有甚于此经者也。故得阿难受持于王宫。耶舍传译于宋世。天台智者。解说于隋朝。清凉国师。备释于唐代。讵知言近而旨远者。宜若登天之不及。文简而义周者。奈何坠地以无闻。因之一心投佛。三复斯文。遵贤首之宗承。秉帝心之观道。集成略疏。名为直指。若曰智辨无碍。有惭往哲。法门增广。无愧今心。将使诸佛心内之众生。在在观即心之诸佛。众生心内之诸佛。常常迎作佛之众生。生佛与心。同归法界。是则此疏之作。宁不为西方之直指也欤。欲往彼国而虑乎蹊径者。请沉玩于斯焉。
时
康熙癸亥年闰六月初八上弦日灌顶行者续法题于慈云观堂
No。 41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卷上
清 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
归命释尊诸圣贤 西方无量佛菩萨
愿承三宝大慈悲 冥被疏之与经合
传流无尽法界中 见闻说者皆开豁
回兹胜德利群生 同证菩提安养乐
△疏此经义。文分为二。先略标章门。
将释此经。十门分别。
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辨定时会。四教义分齐。五所被机宜。六能诠体性。七宗趣通局。八翻译传授。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
△后详释义相(十)。
初教起因缘
初教起因缘者。
华严云。非以一缘一事。而得成就如来出现。今说观经。亦多因缘。
一为拣娑婆苦。多恶逆人。当厌舍故。二为显安养乐。聚佛菩萨。应欣取故。三为宣扬三种净业。前后有胜劣故。四为开示十六观门。事理有浅深故。五为的明是心作佛。成念佛三昧故。六为直指是心是佛。悟身中佛性故。七为令信称佛名。但十念。顿饶益故。八为令知带惑业。亦往生。渐断证故。九为度七趣男女。皆可到彼净土故。十为引三乘权小。尽得归于佛界故。
由兹十义。说此经也。
△二藏乘分摄
二藏乘分摄者。
藏有二。一三藏。经律论也。此经明观。经藏所摄。二二藏。声闻。菩萨也。此观三圣。菩萨藏摄。
乘有四。一小乘。声闻四谛法也。如羊车。二中乘。辟支因缘法也。如鹿车。三大乘。菩萨六度法也。如水牛车。四一佛乘。诸佛菩提涅槃法也。如白牛车。今教念佛。疾成佛道。一乘所摄。
分谓十二分教。一契经。二应颂。三授记。四讽颂。五因缘。六自说。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广。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论议。今此经者。契经。授记。因缘。方广。未有。譬喻六分所摄。何者。以是长行直说。侍女悉记。因请方施。广陈观法。台光现界。冰类琉璃故也。
△三辨定时会
三辨定时会者。
时有三。一日出先照时。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所谓初善。日初分时入也。二日升转照时。为下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法轮。所谓中善。日中分时入也。此一时内。转开三照。初转照时。为下根转小乘法轮。中转照时。为中根转大乘法轮。后转照时。为上根转一乘法轮。三日没还照时。为上上根众生。转摄末归本法轮。所谓后善。日后分时入也。此当中转时说。谈念佛门。引摄凡小入大乘故。
会有五。一华严会。直显教也。二阿含会。隐实教也。三深密会。引摄教也。四妙智会。融通教也。五法华会。开会教也。此当深密会摄。以方广大教刹海之谈。诸佛菩萨甚深行愿。皆是引摄教会诸法相故。应如法思之。
△四教义分齐
四教义分齐者。开二。
先约教诠法通局显分齐。教相有五。初小乘教。但说我空。不显法空故。二大乘始教。但说法空。未能尽理故。亦名分教。但说法相。有不成佛故。三终教。明如来藏。方尽极说故。亦名实教。悉当成佛。称真实理故。四顿教。唯辨真性。不谈法相故。五圆教。法界性海。缘起无尽故。今此经者。属后三教。是心作佛。终也。是心是佛。顿也。佛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圆也。
次约法生起本末显分齐。法义亦五。初唯一心为本源。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即华严一真法界无障碍心。圆教也。二依一心开二门。一者。心真如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顿教分齐也。始教中空义。亦是密说此门。以空宗人。不知如来遣相处。以为显真性。故非彼分。二者。心生灭门。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终教分齐也。分教中识义。亦是密说此门。以相宗人。不知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故非彼分。三依后生灭门明二义。一者。觉义。谓心体离念。等虚空界。二者。不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破相宗齐此觉义。以为清净本然之地。以彼宗未明真空相。即真如心性。故说诸法无不是空。纵有一法胜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梦。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念相者。即是法身。依此法身。说名为觉。故空宗诠法。唯齐觉义。四依后不觉义生三细。一者。业相。二者。转相。三者。现相。唯识宗齐此业相。以为诸法生起之本。以彼宗未明此三细等与真如。同以一心为源。故说真如无知无觉。凝然不变。不许随缘。但说八识生灭。纵转成四智亦唯是有为。不得即理。故相宗诠法。唯齐业识。五依后现相生六粗。一者。智相。法执俱生也。二者。相续相。法执分别也。三者。执取相。我执俱生也。四者。计名字相。我执分别也。上四。皆惑道。五者。起业相。业道也。六者。业系苦相。苦道也。小乘教唯齐第三。但断我执。未证法空故。人天乘唯齐第五。但知善恶业相。不识二执惑故。下文明法界无尽身佛。圆演三心六念百千陀罗尼法。即一心总相法也。遍满虚空中大身佛。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真如也。无量无边高出一切世界上身佛。具说大乘实相因果。即生灭也。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真实身佛。说大乘般若。发无上道心。即觉不觉义也。高恒河沙由旬具足身佛。说百法明门。住欢喜等十地。即三细义也。丈六身佛。说四谛门。具足戒法。即齐执名义也。八尺身佛。赞归戒孝养仁慈善法。即齐业苦义也。此经通诠本末。义理深广。明矣。
△五所被机宜
五所被机宜者。料拣有二。一具三慧。佛地论云。菩萨履三妙慧。得于净土往还。一者闻。佛法历于耳根识也。二者思。观道想于心意内也。三者修。净业行于身口外也。下文夫人请云。愿遣为说。令我见闻。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如来诫曰。汝当谛听。善思念之。一心受持谛观彼佛。后况显说。但闻佛名。除无量罪。何况忆念。若无三慧。即非器矣。华严云。宁在诸恶趣。恒得闻佛名。不欲生善道。暂时不闻佛。
二赀三粮。一者信。信有净土。心不疑贰也。二者愿。愿求往生。心常乐欲也。三者行。行念佛法。心无间断也。下云。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善根回向。发愿往生。修行六念。具诸戒行。是知信。则地狱蒙光。脱苦往生。不信。虽二乘不生。如五百声闻。不见舍那神力。愿。则饿鬼畜生等。来生我刹中。不愿。虽积行菩萨难往。出现品云。菩萨于无量劫行六波罗蜜。若此不思议大威德法门。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行。则五逆邪定。亦能灭罪见佛。不行。虽禅戒人天亦被移他土。又有愿行而无信。则从胎生处于疑城。有信行而无愿。如悠悠念佛。临终不得往生。有信愿而无行。如众多障碍牵缠。不念佛者。故具二缺一。具一缺二。皆非机也。华严云。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
若总收者。无论闻与不闻。信与不信。或顺或违。或赞或毁。皆为所被。毁如骂常不轻。违如十仙外道。不信者。大本云。疑城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得离彼处。往诣佛所。不闻者。大本云。无量寿光照三途时。解脱众苦。即得往生。故知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圆觉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涅槃云。有佛性者。皆得成佛。此之谓也。
△六能诠体性
六能诠体性者。略开四门。
一随相门。又三。初声名句文体。此之四法。皆属能诠。体用假实。二相赀故。下云。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二通摄所诠体。若不诠义。文非教故。下云。善解义趣。三六尘显法体。光台树网。同演妙音故。下云。水流光明。宝树凫雁皆说妙法。
二唯识门。前三教体。皆自识所变故。下云。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诸佛。
三归性门。识性体空。唯真如故。下云。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
四无碍门。谓前理事交彻。心境圆融故。下云。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是则此经。四门通取为教体矣。
△七宗趣通局
七宗趣通局者。
先通辨诸宗。有六。一随相法执宗。阿含俱舍诸经论也。二唯识法相宗。深密瑜伽诸经论也。三真空无相宗。般若中观诸经论也。四藏心缘起宗。胜鬘起信诸经论也。五真性寂灭宗。楞伽佛性诸经论也。六法界圆融宗。华严十地诸经论也。今此经宗。当第四门。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
后唯明此经。又有总别。总以一心观想念佛为宗。愿生西方见佛安乐为趣。别者五对。一教义对。教修福作观为宗。达三种业十六门义为趣。二事理对。举观行事相为宗。显法界理性为趣。三境智对。所缘依正佛生境为宗。能观心眼分明智为趣。四行位对。三心六念行为宗。四果十地位为趣。五因果对。不退道心。直至等觉因为宗。生方见佛。圆成妙觉果为趣。此之五对展转相由生起者也。
△八翻译传授(二)
先总明部类差别。
八翻译传授者有二。一部类部。谓此观无量寿佛经也。类又二。一大本。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二名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三名阿弥陀经。吴支谦译。四名无量寿庄严经。宋法贤译。二小本。一名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什译。二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又亦部亦类者。鼓音声王经也。非部非类者。宝积第五。无量寿如来会。楞严二十四。势至念佛圆通章。华严行愿品末。以十愿王。导归乐土。法华药王品终。读诵斯经。得见阿弥。是也。
△次别出译人名代。
二译人者。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疆良耶舍译也。刘宋。标代。姓刘。国号宋。南北朝时也。西域。约处。三藏。显德。通经律论故。佛法诲众。名为法师。疆良耶舍。此云时称。出名。译者。翻梵成华也。表行。名义集云。耶舍。西域人。性刚直。寡嗜欲。深善三藏。多所谙知。尤工禅思。宋文帝元嘉元年。钟山翻译。僧含笔受。天台疏云。此本是宋元嘉时疆良于杨州译也。
△九总释经题
九总释经题者。
题名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者。觉也。觉了真妄性相故。佛地云。具二智。断二障。觉二谛。得自他二利。如梦觉花开二喻。故名为佛。即本师释迦牟尼佛也。说者悦也。八音远被。畅悦佛口及机心故。既云佛说。拣非菩萨天仙化人说也。观。能观智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所缘境也。无量者。如来功德。无尽量故。寿光。略举恒沙性德中一。应化随缘现为寿命。有始有终。权智事法界观。报身以智慧为寿命。有始无终。实智理法界观。法身真如性为寿命。无始无终。中道智理事无碍法界观。法界身法界心为寿命。有无俱泯。法界无尽智事事无碍法界观。若以两佛料拣。一化身寿。有量之有量。如释尊八十唱灭。大论云。此间阎浮恶故。释迦寿应短。阿弥陀佛。亦有不严净国。如释迦佛身土。此则缘促同促也。二应身寿。有量之无量。如阿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大本云。声闻缘觉。智力共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法藏愿云。设我寿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涅槃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有无胜国。其中庄严。如安乐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大论云。释迦文佛。更有清净国土。如阿弥陀佛国。余处众生好故。佛寿应长。楞严三昧经云。坚首菩萨问。佛寿几何。佛令往东方。过三万二千佛土。于庄严国。问照明庄严自在王佛。彼佛答云。如释迦寿。我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寿七百阿僧祇劫。坚首回此白佛。阿难云。彼佛乃是释迦异名。虽有齐限。人天莫数。此则缘长同长也。三报身寿。无量之有量。金光明经。四佛为信相菩萨说云。海滴山斤。地尘空界。可知其数。无有能知如来寿者。法华云。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四法身寿。无量之无量。涅槃经云。唯佛与佛。其寿无量。五法界身寿。有量无量。俱泯不立。华严云。法界非有量。亦复非无量。牟尼已超越。有量及无量。光明有二。一者智光。二者身光。大本明阿弥陀。具足五智。一佛菩提智。二大乘广智。三不可称智。四不思议智。五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由此故有五种慧光。缘照五教众生法界也。身光又二。一常光。无放不放。如圆光百亿三千界等。二放光。即眉间顶上口齿脐足之类。行者当以真实智观智光。方便智观身光。佛亦三。一本觉佛。涅槃云。一切众生即是佛。如贫女舍宝。力士额珠。此则全觉全迷。起信云。依此平等法身。说名本觉。下云。是心是佛。二始觉佛。依本觉内熏之力。发心观行修证。此则觉而未尽者也。故起信云。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下云。是心作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于中又三。一名字觉佛。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法华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如须达闻名。身毛皆竖。下云。但闻佛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称佛名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起信云。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灭后念。令其不起。称为名字觉也。二相似觉佛。楞严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下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起信云。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也。三随分觉佛。楞严云。心佛二同。善得中道。于大菩提。已得通达。觉通诸佛如来境界。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下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现前授记。起信云。法身菩萨。觉于念住。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也。三究竟觉佛。历超十二位。方尽妙觉道。如十五夜月。圆满具足。此则无所不觉者也。起信云。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生起。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下云。佛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今于三中。究竟佛也。经中详十六观。独举第九者。举主该伴。举正摄依。举果彻因故。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有二义。一上契诸佛之理。二下契众生之机。经复多义。佛地开二。一贯穿。贯穿所说法也。二摄持。摄持所化生也。此方四义。一常。三世不易也。二法。十方同轨也。三径。古今共由也。四典。远近尊守也。
若作对释。共有六义。一能所对。经字。能诠也。佛等。所诠也。亦名为教义对。又名通别对。经则总通诸部。佛说等别局此本。二自他对。就所诠义中。佛说。自国本师也。观佛。他土教主也。亦名彼此对。东西对。三心境对。亦名因果对。就观彼西土佛中。观字。因也。能缘心智也。寿佛。果也。所缘理境也。四名德对。亦名同异对。就果境中。无量寿。果德也。独自别有之号。异乎余佛者。佛字。果名也。十号非唯自有。同共余佛者。五一多对。亦名拣显对。就异德中。无量。多也。显也。显功德多无量也。寿字。一也。拣也。单明寿命无量。拣非光明。音声。身相。智慧。方便。教门无量也。六智辨对。亦名传习对。就说此东土佛中。佛是能传授人。二智畅本怀故。说是所受习法。四辨说无碍故。
又以四法配之。佛说。教也。观。行也。无量寿。理也。佛。果也。
则知此一题内。人法双标。因果齐列。下云。为说经首题名。除却千劫重恶。若不义尽理圆。岂得通为一部之总称哉。
△十别解文义(二)
先略叙大意。
十别解文义者。先略叙大意。后详解经文。叙意中。初明科判。次释疏式。
科判者。一卷三分。弥天高判。第一序分。先序此经通别之由致也。第二正宗分。由致既彰。当根受法。故次演一经所宗之正义也。第三流通分。正宗既陈。务于利济。使现在当来。弘传不绝也。又正宗中。开为四分。远遵清凉。近禀云栖。则信解行证。是此经之宗归。为念佛三昧之终始也。
疏式者。准贤家疏经。式有四门。初约教。五教也。二观心。三观也。三出果。果证也。四称理。谛理也。始从如是我闻。终至礼佛而退。悉作四例。而今偶一及者。令人得意。不俟繁文。智者自能一一比知。直指之名。为此设耳。
上叙意竟。次当详解也。
△后详解经文(三)。初序分(二)。先证信序。
如是我闻(至)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如是。指法辞。如所说者。皆是真实故。
我闻。明授本。我昔阿难。亲从佛闻故。
一时。犹言当时。说听时多。举一该别也。
梵语佛陀。秦言觉知。自觉觉他。先知知后义。即本土化主释迦佛也。
在。住也。
梵语罗阅祇伽罗。此云王舍城。驳足王与千王。共立舍城。都五山中。为大国故。亦云摩竭提。此云不害。无刑杀法故。
耆阇崛。翻名鹫头。从形称也。亦云灵鹫。佛昔为鹫鸟。于此山中。孝养父母故。山中者。山有五峰。东名象头。南名马头。西名羊头。北名师子头。中名鹫头。山有五精舍。一者。天主穴山精舍。二七叶穴山精舍。三蛇神穴山精舍。四少独力山精舍。五耆阇崛山精舍。故云阇崛山中。
此举法主时处以证信也。
与者。共义。
大者。拣小。道知用三。大多胜故。比丘者。论释有三。一乞士。乞食赀身。乞法赀心也。二怖魔。出家离欲。众魔怖畏也。三破恶。见思恶业。悉皆破灭也。
四人已上。名和合众。事理无违。如水乳耳。
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成道。度陈如五人。次度三迦叶兄弟。一优楼于火龙窟教徒五百。二伽耶于象头山教徒三百。三那提于希连河教徒二百。次度舍利目连。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
同时一处曰俱。
菩萨。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广觉一切有情故。
三万二千。数也。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亦云妙首。又云妙吉祥。入法正位。名法王子。智德独尊。故为上首。
此列大小听众以证信也。
此六成就。诸经通有。亦名通序。
△次发起序(四)。初阇王幽父。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至)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尔时。显佛正在王城说法。拣非游化诸国时也。
阿阇世者。此云未生怨。胎时已于父王。起怨害故。或婆罗留支。此云折指。生时王令扑之不死。折一指故。
调达。具云提婆达多。此云天热。生时人天热恼故。亦云天授。从天乞授故。自造三逆。一推山压佛。石伤足指。二莲华色尼呵之。拳打眼出。三别构五法。以诱五百新学。谓断肉。断盐。不受五味。不受割截衣。不居聚落边寺。破和合众。教他二逆。一教王杀父。二教王害母。故称为恶友。
随顺教者。调达教言。我杀牟尼以作新佛。汝杀频娑以作新王。阇王见其五通。取天花食。遂信其说。行杀逆也。
频婆娑罗。此翻颜貌端正。或云色像殊妙。亦曰模实。影坚。
阿阇未生有怨。幽因也。随顺恶教。幽缘也。重室制往。幽法也。收执闭置。幽业也。
经初以幽父为发起者。有二意。一者。频婆昔于毗富罗山。游行猎鹿。周遍无得。唯见一仙。生瞋恶心。怒其逐去。来左右杀之。其仙临终。誓言为子。还以心口而害于汝。若不报怨。不能禁人无辜加害故。楞严谓怨害轮回。食父母想。如土枭破獍等类。正此义也。二者。子若不逆。必贪富贵。终不能令闻法得果。厌此娑婆苦故。如此杀无明父。利也大矣。
△次夫人往济。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至)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先往济饭食也。
频娑称妻曰夫人。阇王称母曰太夫人。
韦提希。此云思惟。闻佛正受。善思惟故。
敬者。频娑常于佛所。种诸善根故。
澡下。外以净妙浆麨密供。表敬意也。
尔下。次请求法食也。初请应。漱口。求法须净三业故。遥礼。佛有天眼通故。
目犍连。此云采菽氏。名拘律陀。无节树也。祷此树神生故。
以友辅仁。名为亲友。拣上恶友也。
慈则与法乐。悲则[托-七+友]怨苦。
经云。受此轮回。由随杀盗淫故。欲得菩提。要除三惑。故求授戒。
时下。二赴感。如鹰疾至。神足通也。
八戒。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着华香。不观伎乐。不坐高床。戒也。及不过中食。斋也。名为八关戒斋。
富楼那。翻满慈。或满愿。
诸弟子中。说法第一。故称尊者。
知有妙辩。令人法喜。故遣为说。法者。善恶因果。真妄断证法也。
如下后。快得充餐也。饭食外赀色身。法食内赀慧命。故和悦。
次以往济为发起者。孝敬夫主。是净土因。王命不济。净业何从。如提胃献佛麨蜜。佛与密成果记。又维摩言。法喜为妻者。净心以澡浴。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莫非韦提希乎。
△三阇王幽母。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至)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初探父事实也。先阇王探问。
次门人实答。不可禁者。太后位尊。非如臣可禁约。罗汉神通。非重门能制止也。沙门。华言勤息。勤修众善。息灭诸恶故。
时阿下。二怒母欲害也。向彼异谋谓之贼。窃与饮食名贼伴。违背我心称为恶。剑欲害母不害父者。瞋其通信。母亡父不存故。不杀守门人者。先未来禁妇女沙门故。
时有下。三听臣舍剑也。初谏劝。月光。智谋如月故。耆婆。此云能活。昔精医道能活他命故。是阇王庶兄。奈女所生子也。初诣得叉尸罗国。师于阿提梨。学医经七年。其师与一笼。及掘草之具。令遍觅药草。后于货柴人所。一大束中。见有一木。光明彻照。名为药王。对诸病人。照出身心一切症候。悉令除愈。毗陀论。此云智论。即四韦陀典也。杀君父名恶王。不忠孝名无道。刹利。秦言田主。王种也。旃陀罗。此云屠者。或云杀者。魁脍也。不忍闻者。但令臣见。莫使人闻。秽名一传。辅相何颜。晋有司言。有子杀母者。阮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文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故此贬曰。不忍闻世传名是旃陀也。不住有二。一罪及女人。二刑加生母。按剑却退者。国有诤臣。不得不用忠言以逆耳。示威德以止怒也。
时下。二畏从。听其言也厉。则惊怖。观其威也猛。则惶惧。贤臣去而国亡。名不为。
耆下。三重诫。慎。诫也。直谏以诫警也。
王下。四止害。忏是梵语。具云忏摩。此翻请忍。或云请恕。容恕我罪。愿忍勿瞋责也。悔是华言。百法中恶作也。厌先过失故。合之。身则忏谢。意则悔责。向白法名忏。舍黑法名悔。忏是求来。悔是改往。忏则惭天而兴善。悔则愧人而罚恶。求救者。国唯以善人为宝。岂可不哀留而受怨敌害也。
来下。后来官幽闭也。
三以此为发起者。亦二意。一者。普超经云。阿阇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吒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出时。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净界如来。其迹既尔。本岂可量。权现害生母者。如我逆罪。尚通忏悔。况余人轻重垢乎。若不容忏。佛道无从。二者。若不行逆。母于子女。起诸贪爱。何能求见佛僧。欣彼净土乐乎。楞伽云。贪爱名为母。断即证实法。维摩言。行于非道。通达佛道。阇王之谓欤。设非权现。坠堕三途永无出期。岂能得忍而成正觉哉。
△四夫人求救。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至)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先因禁求佛也。初语诚求。心意悲苦曰愁忧。形容枯槁曰憔悴。安心名慰。探身名问。应摄受者而摄受之。故恒遣教诫。阿难。此云庆喜。又云无染。佛成道日生。白饭王子。如来堂弟也。多闻第一。故称尊者。佛乃人天师。不为一人。故威重无见。内居深宫。外避嫌疑。故求见二师。目连是佛上首。阿难是佛侍者。请之则无患焉。佛昔偏遣阿难来见。频娑王敬信三宝。韦提夫人亦无故。而今非昔比也。
作下。二意哀求。不能离生死怨。故悲泪。不能得佛法乐。故向礼。未举下。次随请来赴也。初遣徒来。感应道交。难思议故。云未举顷。佛之三智。无不知故。云知心念。道不虚行。遇缘应故。云来空来。
佛下。二佛亲降。山宫出没者。十佛中随乐佛。十身中意生身也。问。王与夫人。皆请弟子。何故王则遣徒。夫人自去耶。答。有三意。一频娑愿受戒闻法。可遣人传授。韦提愿求生净土。非佛难开示。二于王若自往者。阿阇谓朋父谋政。怨嫌必重。致灭法僧。罪不可解。于夫人自往者。阿阇谓母无谋理。嫌恨尚轻。纵幽二亲。罪犹可忏。三王乃丈夫。可遣弟子教诫。则无余嫌憎。夫人是女。必须师弟同来。自度诸疑谤。时韦下。后礼见主伴也。初句能礼。举下所见。有五。一佛身。释迦。翻能仁。姓也。从慈悲利物。故不住涅槃。牟尼。翻寂默。字也。取智慧冥理。故不住生死。悲智并运。立此嘉称。紫金色者。清净德性熏成。非是欲爱生故。二莲座。表念佛三昧。绝百非。具百法故。三二圣。先度目连。故侍左。后度阿难。故侍右。四诸天。释。具云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能作三十三天主故。梵是西音。此云离欲。或云净行。高净。大梵天王也。护世。四大天王也。护持世界故。诸天。尽于三界天也。五华供。天华有二。一曼陀罗。此云适意。白花也。二曼殊沙。此云柔软。赤花也。或雨或供。皆表因趣果义。
四以求救为发起者。令知负债含怨。虽夫父最亲。萦华已极。一旦对至。无可代受。毗奈耶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唯除诸佛菩萨罗汉。堪令出离。楞伽云。若有实造五逆罪者。唯除觉了自心。遇善知识。方证解脱。楞严云。杀彼命者。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是以念佛求生。为解怨释结之要诀。超生脱死之良方也。
统上四种发起事缘。独此经有。余所无者。亦名别序。
△二正宗分(四)。初广现十方佛土。令生信乐分。二先夫人三问。详三世事以请。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至)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先追察过去业因也。初归诚三业。自绝。去意地贪欲以求佛心。举身。舍身中淫杀以投佛身。号泣。断口内妄语以依佛口。若不尽命归罪。苦何由脱。
白下。二求示二因。何罪。过去因。恶子。现在果。问自身眷属因也。缘如前释。
世下。问如来眷属因。缘者。昔于定光佛时。耶若达欲嫁女。有年老梵志须摩提。求为女婿。聪明而貌丑。时释迦为摩纳童子。颜貌姝好。就珍宝仙人。学习既成。从远方来。遇见摩提论议。摩提言屈。耶若欢喜。以女妻之。摩提忿极。誓愿当来生生恼害。摩提。调达是。女者。瞿夷是。如出生经。共为眷属者。调达。是佛从兄。阿难亲兄也。释氏谱及经律异相云。净饭王生二子。长名悉达。次名难陀。白饭王二子。长调达。次阿难。斛饭王二子。长摩诃男拘利。次阿那律。甘露饭王二子。长娑婆。次?提。一女名甘露味。又涅槃报恩法句经云。调达教阇王。放五百醉象。蹋杀如来。佛入慈定。舒手五指。出五师子。象见怖畏。后调达复以毒药着指爪中。意因礼拜。中伤佛足。往而未到。地自裂开。生入地狱。故此问言。佛有何缘。与达多共眷属也。应知阇王达多。皆是逆行。一令恶人不起逆罪。二现逆行为摄恶类。故大云称不思议。法华与天王记。若果实造。轮转恶道不休。岂得世世同佛为伴哉。
唯愿下。次逆求未来生处也。初正求请。阎浮提。此云胜金。树名。浊谓五浊。劫见烦恼众生命也。恶谓十恶。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贪瞋痴也。
此浊下。二出所以。有四。一地狱。梵语捺洛迦。此云苦具。或翻恶处。恶者生处。遍满苦器故。二饿鬼。梵语阇黎哆。此云祖父。或翻饿鬼。长受饥饿故。三畜生。梵语底栗车。此云畜生。为人畜养故。亦云旁行。身行不正故。四不善。五逆十重等。三途因也。
愿我下。三结欣厌。邪教离。耳清净。恶友离。眼清净。
今向下。后启请现在教观也。两肘两膝头顶为五体。要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恐偿未尽。故求忏。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观法不谙。故愿教。灭除众生暗。称为佛日也。清业。拣恶声。则无忧。净处。拣恶人。则无恼。
△次如来一光。现十方土为答。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至)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初总示能现也。眉。表中道。光。表智。观佛海三昧经云。眉间毫相。长一丈五尺。如琉璃筒。从中发光。金色者。表金刚观察。遍照世界者。表智缘法界。此则一入一切也。佛顶。无见顶相。表第一义谛。金台。表实相体。须弥。唐言妙高。山王也。东黄金。南琉璃。西白银。北颇梨。随方现色。佛土皆现者。表从体起用。此则一切入一也。
或下。二别举所现也。七宝合成者。如南方宝生佛土等。因示七菩提行。拣不善聚也。纯莲华者。如西方莲华世界等。因开一乘佛教。拣恶业声也。自在。他化天。如北方自在称王世界等。因入大涅槃果。拣三途也。玻璃镜者。如东方琉璃佛土等。因悟如来藏心大圆镜智。拣恶人也。十方者。上则别列四方。此则别尽余方也。
有如下。三结成教观也。庄饰曰严。焕丽曰显。可观。答观。令见。答教。音声。名有相教。光现。名无相教。今乃后一也。
又问三答一者。现土自生欣乐。欣乐自信教观。观教自厌宿业。故举中以该前后耳。
△二略示三种净业。令发知解分。二先韦提的求往生乐土。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至)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是下。总拣去也。清净。断德成就。光明。智德庄严。诸土共有者。我下。别择取也。极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云安乐。安养。清泰。妙意。依报土名。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正报佛号。散心度量名思惟。约慧言。一心系念名正受。约定言。
△次如来直指西方净业(二)。先且令频娑成果。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至)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初微笑。意有二。一答夫人乐因。故欢笑。二成大王乐果。故欢笑。初见不笑者。夫人欲自绝。佛又何笑言。
有下。二光照。不待答而先光照王者。令相见佛僧。断疑释结。一令相悟世法。尽如幻梦(二)。令相信善恶因果不忒(三)。令相知各得修证利益(四)故也。五色。表破五阴苦而成五分法身乐。超五浊而得五清。从口。表法王子。皆从佛口法化生故。光照王顶。表一切智果。出人天上。最为尊胜。
尔下。三成果。心眼无障者。即凡心而见佛心。依肉眼而见佛眼也。阿那含。此云不还。不来欲界受生死故。三果也。增进成者。佛知见光。增道损生。故令转凡为圣。从初至三也。此犹约近成言。终归大乘佛果。如蒙光天子。高超十地。足可征矣。
△次正示韦提净业(二)。先举无量佛土果以教正受。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至)谛观彼国净业成者。
初教知佛果。乐国去十万亿土外而云不远者。一约机缘心行。心则迷佛在心外。则远。悟佛土唯心。则近。行则善力微无缘。则远。善根熟有缘。则近。二约佛力加被。初则佛顶台中。现出佛土。令可观见。次则佛出声光。彻彼佛土。欲见即见。皆名为近。除此尽远也。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故教其解知。下云。是心是佛。真谛智知法身佛也。是心作佛。俗谛智知报化佛也。
汝当下。二教观国土。彼国净业成者。极乐国中。无量庄严。皆是无漏性德熏成。清净福业修成者也。
事一心名系念。念报化土。理一心名谛观。观法性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故教其念观也。此二详下前十三观。
△次明三种净业因以教思惟。
我今为汝广说众譬(至)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先举益也。众譬。指下后十四五六观。现在益。亦令下。当来益。
欲生下。次明修中。初标列。恶业谓之祸。善业谓之福。
一下。二释义。一共凡夫业。孝奉。尊亲也。慈善。爱物也。供职不怠名孝养。服劳无违。名奉事。不杀。略举止善。十善。详列行善。释之。不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不贪瞋痴。十止善也。放生。布施。梵行。诚实。质直。和诤。柔软。不净。慈悲。因缘。十行善也。
二共小乘业。三归。佛法僧也。众戒。比丘等戒。威仪。初中后际。行住坐卧内。各具二百五十戒律。共三千焉。
三共大乘业。菩提心。成等正觉心也。信诵。自觉心行。劝进。觉他心行也。
此则兼利他。名世出世间上上福。为上辈。次则唯自利。名出世福。为中辈。初则人天。名世间福。为下辈。
如此下。三结成。以此三福德。向彼佛土修。皆共成佛道。故同名净业。
佛告下。后叹显。诸佛从心想生。是业从性起修。故是佛业正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修不明心。便同有作。故问知不。
△三别明十六观法。令成因行分(四)。初如来诫劝(三)。先总诫谛听。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佛下。诫今听。真实曰谛。无邪曰善。听。闻慧。有心耳异。须重诫。思慧可知。念。修慧。
如来下。明当说。贼者。劫法财。戕慧命故。
善哉下。赞前问。利益现未。宜称善快。
△次别劝阿难。
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至)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初劝持说。领纳法义曰受。捧执文句曰持。自利也。宣说。利他也。
如来下。二出所以中。先示观法。观兼事理。土通性相。然上净业。是求生乐土因。此乐土。是净业所感果。法也。执譬修持。镜譬观心。像譬土境。喻也。
见彼下。后明忍益。得。证也。忍。智也。无生法。理也。慧心安此无生法性理故。名得无生法忍。华严云。无生忍者。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大弥陀经云。有三法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无生忍。钝根者。成就二忍。利根者。得无生忍。三十四。四十八愿云。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第一第二至第三者。不取正觉。信力入印度经云。无生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仁王云。无生忍菩萨。所谓远不动观慧。远即七远行地。不动即第八地。观慧即九善慧地也。应时者。圆顿入也。见土。是境妙。心欢。是因纯。即得。是果熟。楞严云。身心快然。如来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此之谓也。
△后重示韦提。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至)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凡夫肉眼不见障外。想心不得正受。菩萨天眼洞彻他土。观心入正定聚。此拣凡圣心眼不同也。诸佛如来。指弥陀及余佛三身。上约依报果。此约正报果也。方便有二。谓十六观门及佛加持力。观则兼见法身。如解脱长者。随意即见。持则见报化身。如城东老母。背手皆见。异者。胜捷奇妙也。起信云。如来有胜方便。谓以念佛因缘。常见于佛。
△二韦提启请。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先为现在自他请。佛力。楞伽明二。一入三昧。二现身手。为二持故。即见诸佛。般舟见佛论三力。一佛威摄取力。二念佛三昧力。三本性功德力。初仗佛。次二约自。今乏自力。故请方便门也。
若下。次为灭后众生请。无仁义礼智信。名浊恶。杀盗淫妄饮酒。破五戒善。名不善。因也。五阴炽盛。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名五苦。果也。众生因果如浊水。如来依正如月影。感应因缘。两不相逗。故须请。心水若净。佛月自现矣。
△三如来详示(二)。先总以标征。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至)想于西方云何作想。
汝下。标。汝生。人也。应下。法也。观住于理名专心。想注于事名系念。一处。文殊般若经谓一行三昧。知法界一相也。约能缘言。
西方。境也。前六观。依报功德。中七观。正报相好。后三观。三辈业行。约所想言。
云何句。征。
△次别为解释(十六)。初目想观。
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至)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初标境。生盲。拣非机。小本弥陀经。持名念佛一门已摄。有目。显当机。昔有目而今盲者。亦为所被。见日没者。既见日从西没。定知乐土。居西方矣。立日为境。成事法界。
当起下。次明观。想念西向。定能缘心。日欲没相。定所缘境。未没欲没。似有如无。日相从西没时。日性亦从西没。真空绝相观也。
心缘理。想缘事。坚住不移。深胜初起。日欲没。事即理。状如鼓。理即事。理事无碍观也。
已皆明了。超前中住。开目明日无心外之日。日日遍心。闭目了心无日外之心。心心含日。开闭普融。日心无碍。周遍含容观也。日作法界观既尔。余十五门例知之。
是为下。后结成。
△二水想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初句。标事境。见下。明观门二。先正作水观。明了无分能缘也。水。所缘。澄则不浑。清则不浊。真空观也。既见水性。起冰相想。前句以理夺事。次句事能隐理。无碍观也。见映。能作。琉璃。所作。不外琉璃之水冰。全体相在乎琉璃。不外冰水之琉璃。全体摄入乎冰水。周遍观也。
此想下。后兼想地境。水因地而权设。是地前方便观道。地乃水之实法。为水后正修行处。故可合明。意显教观。前后无不圆融者也。于中分三。先明地内外映彻。
下有下。次明地上下庄严。又二。初地下。初句。金刚为基。
七宝下。七宝为幢。幢楞有八。擎八方地。放光如日也。
琉璃下。二地上。先金绳为间。谓以黄金绳。间厕界道傍也。
以七下。次七宝为界。界。阶道也。琉璃地上。有八交道。俱以七宝成也。小本云。四边阶道。四宝合成。于中连有四严。一出妙华光。
又似下。二光成楼台。
于台下。三台边幢乐。
八种下。四乐宣法音。八风者。东明庶。东南清明。南景。西南凉。西阊阖。西北不周。北广莫。东北条也。又魏译大本。出八风相。文云。自然得风。徐微。(一)调和。(二)不寒。(三)不暑。(四)温凉。(五)柔软。(六)不迟。(七)不疾。(八)吹诸网树。演布无量法音德香。乐器。谓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苦空。举一小乘法。以摄大乘常乐我净等也。
是为下。结成想。
△三地想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先标境。蹑前地想。以为今门所依事体也。
一下。二明观二。先行布观。想冰作琉璃地。地性本空。真空观也。性空琉璃地上。想出无量严相。理事观也。地之内外上下。交相遍容。周遍观也。前后次第作法界观。故云一一。观道深细。修须纯一。故除衣食分散心时也。渐入假想。未得精妙。名曰粗见。
若下。次圆融观。地性严无量相。亦空亦即亦遍。同时具足。不外一心。故得此三昧。知见不可说矣。
是为下。三结成。佛告下。四显益。先劝传持。
若观下。次出利益。有二。一灭罪益。地是如实观。能除断。非日水假想。不明灭。又结地以例余前后观。皆有此益也。
舍身下。二生方益。无疑者。证信净土唯心也。
作是下。三拣邪正。观境合经。见则断惑证真。便称净业。名正观。相与经异。见则生诸爱慢。即为魔事。名邪观也。
△四树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佛下。标境。地句结前。次句起后。
观宝下。起观三。初总观体性。行树。立体。从心观树体。树树皆心性。真空观也。一下。二别观用相。高叶华果。相也。童子幡盖。用也。于中六。一高大。
其下。二枝叶。
一下。三光色。琉璃。此云青色宝。或云绿色宝。梵语苏伐罗。此云金。玻璃。此云水玉。又云白珠。红色者。梵语钵摩罗伽。此云赤光珠。玛瑙。梵语摩罗伽隶。具赤白二色。砗磲。此云大贝。青白色宝。绿珍珠。梵语摩罗伽陀。大论云。此珠金翅鸟口边出。绿色。能辟一切毒。珊瑚。梵语钵攞娑福罗。此云珊瑚树。生海底。碧色。应法师云。初年青色。次年黄色琥珀。梵语阿隰摩揭婆。其色红莹。
妙真下。四罗网又三。一明体相。妙真珠。梵语因陀尼罗。大论云。天赤珠。
一下。二出重数。
一下。三详德用中开二。一宫殿。
诸天下。二童子。又四。一住处。
一下。二身衣。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摩尼。此云离垢。净离垢秽故。又云增长。增长威德故。楞严三昧云。帝释于善法堂中。着释迦毗楞伽摩尼璎珞。
其下。三光明。
不可下。四宝色。初句总贯。次二句别显。谓众宝物不可具说。间错状不可具引。色形相不可具言也。
此下。五次第。大本云。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皆明行伍相也。
于下。六花果。中又二。先总。
一下。次别。分四。一叶形量大色多可知。画线条也。
有众下。二花色。阎浮檀。此云胜金。阎浮树果水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为金。其色赤黄。兼带紫??。涌生下。三果实。帝释天有一器。名功德瓶。随所须物。皆从瓶出。花涌众果亦尔。
有下。四光明又二。先化成幡盖。
是宝下。次映现国事。三千。极乐本土也。十方。余外邻[邱-丘+(看-目)]也。
以上六门相用。事非理性外有。一真体性。理非事相外显。无碍观成矣。
见此下。三遍观性相。初句见树性相。结前也。亦下。起后也。一一观。指七重行树。七七相重。重重无尽矣。树茎等。指六门相用。彼此遍容。一多即入也皆令明者。周遍观成也。
是为下。结成。
△五池水观。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至)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次句境也。
欲下。观也。先总体。想八池水性。唯无相心成。真空观也。
一下。次别相五。初池水。又二。先能造体。柔软者。称心适意故。如意珠者。梵语摩尼。自在曰王。珠中最胜故。圆觉云。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
分下。次所流相。支派也。
黄金下。二渠流杂色者。许慎云。金有五色故。
一下。三莲花。
其下。四泉声。先明灌注随意。
其声下。次明音声演法。苦空。小乘法也。波罗密。大乘始终法也。相好。一乘圆顿法也。
如下。五鸟音。哀雅赞者。哀则赞佛大悲拔苦。赞法解脱二死。赞僧悲增化他。雅则赞佛大慈与乐。赞法证得二果。赞僧智增自行。通上五门。具二观法。事相即理性。理性即事相。无碍观也。此一即彼多。彼多即此一。周遍观也。至此观胜根利。故得合辙。不须次第偏历。
是为下。结也。八功德者。唐译云。一澄净。澄渟洁净。离污浊故。二清冷。清湛凉冷。无烦热故。三甘美。甘甜美妙具上味故。四轻软。轻巧柔软。可上下故。五润泽。津润滑泽。不枯涩故。六安和。安静和缓。绝迅泛故。七。除饥。除饥渴病。有胜力故。八长养。诸根长养。调身心故。
△六总相观。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初明观二。先别观宝楼阁。界上。谓界道内地面上也。五百亿。重数也。
其下。楼中诸天作乐也。
又下。空里乐器自鸣也。
此下。乐内演出三宝声也。
众音。指天乐空乐二种音。楼阁天乐。事法界。为所缘境。一一唯心性成。理法界。真空观事相遍于理。理性遍于事。事理法界。无碍观。理如事相无尽。事如理性圆遍。事事法界。周遍观。皆能修观。此既总门。故能所不分。境观圆融也。
此下。后总结池地树。望后诸观。此犹约略见依土事。未及详悉正报。名粗。树地池楼一齐见者。境观后后胜前前故。较前第三见地。前是粗中粗。此则粗中细矣。
是为下。二结成。望前次第别相观者。今则四事同时具足。名总。
若见下。三显益。先灭罪。命下。次生方。作下。后拣取正则取。邪则拣也。
△七华座观(二)。初示现正报果发起信解。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先如来许示。谛听善念。诫也。
为汝别说。许也。苦。三苦八苦等。果也。恼十使烦恼等。因也。除苦。转生死得涅槃。除恼。转惑业成菩提。
汝等下。劝也。上自行。此利他。
说是下。次三圣现前。悲华经云。过去劫中。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轮王名无诤念。生有千子。臣名宝海。唯生一子。号曰宝藏。出家成道。还号宝藏如来。为王说法。其王千子。各各供养。经三月已。佛欲为记。先入三昧。光中现界。或有浊恶或有净妙。王问其因。佛言。皆以愿力度众生故。王言。我愿成佛。不取不净佛土。愿世界净妙。无四恶道。亦无女人。等一化生。寿命无量。宫殿庄严。如第六天。闻我名者。必生我界。唯除五逆。诽谤圣人。破坏正法等。王发愿已。佛即告曰。大王。汝见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尊音王如来。世界严净。悉如汝愿。四佛灭后。过二恒河沙阿僧祇劫中。世界转名安乐汝当作佛。号无量寿如来。次授轮王千子中。第一不眴太子记曰。汝观六道。生大悲心。断诸苦恼。令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槃后。二恒河沙阿僧祇劫。于夜初分。正法灭已。于夜后分。土其转名一切珍宝之所成就。种种庄严。胜安乐界。于一念顷。便成正觉。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寿九十六亿那由它百千万亿劫。又告第二尼摩太子。由汝愿取大千界故。今当字汝为大势至。功德山王佛灭度后。汝当成道。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如是次第授千子中。有愿取五浊成佛者。即我释迦文是。以大悲故。土名娑婆。生佛忍于三毒诸烦恼恶。故名忍土。今佛将说三圣诸观。故现身相以证信也。
阎浮金不得比者。阎浮檀金。展转比至迦叶身金。犹如聚墨。况佛光耶。智论云。阎浮提金。比七金山须弥山金则不现。须弥山金。比忉利天璎珞金。乃至??摩他化自在金则不现。诸天身金。比声闻辟支菩萨身色则不现。在佛光边。譬如焦炷。比阎浮金。
时下。后韦提礼请。接足。顶礼三圣足也。白佛。仰白释迦尊也。因佛者。目睹观则易自可缓。未来者。未见观则难。他须示。故须代请。然云观佛菩萨。拣前兼请观极乐界。
△次正说华座观令成修证(二)。初正明观境。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至)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先标境。初三句牒所请。次二句。示未问。佛所坐者。莲台为座。故当想莲花也。
令下次。明观二。初观花叶。开五。初颜色。
有八下。二脉络。中又二。先画路。脉有下。次光明。
花叶下。三形量。直浅曰纵。横阔曰广。
如是下。四瓣数。
一下。五珠须。三先映影。
一下。次放光。
其下。三现盖。
释下。二观莲台。有九。初台即房也。
此下。次网。内含四相。一房面金刚为孔。二透出赤色肉尖。甄叔迦。此云赤色。西域有叔迦树。其花色赤。形大如手。此宝似之。要解云。翻鹦鹉宝。赤如其嘴故。三内以摩尼为肉。梵者。白净之谓。四真珠为肉衣网。校饰于外也。
于其下。三幢。前观宝树。止高八千由旬。今宝幢高百千万亿山王。观境展转深胜可知。
幢上下。四幔。夜摩。此云妙善时分。时时唱快乐故。幔中受乐。如彼天也。
复下。五珠。幢幔周围。皆有如意珠璎珞垂也。
一下。六光。
一下。七色。一下。八瑞。谓变台网云种种异瑞相也。
于下。九益。见台。则悟如来妙觉果见网。则解心地众法门。见云。则知菩萨万行因。故随现佛事。机无不被其泽也。
上想花叶莲台。一一本无自性。真空观焉。依此空无自性。想成花台相用。理事观焉。花台幢幔珠光。一一皆遍法界。周遍观焉。
是为下。后结成。
△二重出所由。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先华座因也。华台不可思议。名为妙华。亦事亦理。亦因亦果。亦依亦正。亦多亦一故。法藏愿力者。魏译大本云。过去锭光佛出。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时有国王。发心出家。号曰法藏。佛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法藏闻已。即说四十八愿。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安乐世界。众宝莲华。周满世界。故依正二报。皆佛行愿功德成也。
若欲下。二修观法也。佛坐莲台。如诸天随身宫殿。故当前观。不得杂观应一一者。谓华叶中色脉量数珠光。莲台内房网幢幔光色。皆应一一作三法界观也。此为初机钝根者说。一下。叶珠台幢一一皆分明者。作圆融法界观。拣上行布观。故如镜中。顿现面上眼耳鼻口眉须发顶像也。此为后心利根者说。
此想下。三成利益先。现在灭罪。前地观除八十亿劫者。初见彼国地故。次总观除无量亿劫者。通见彼国依报诸境故。今观除五万亿劫者。始见彼佛一华座故。较前则胜。于次则劣。然是佛智如量说耳。非余者所可道也。
必下。次当来生方。
作是下。四拣邪正也。
△八圣像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初标境也。见句结前。次句起后。
所下。次明观二。初征也。
诸下。二释二先修观想。又四。一佛身二。初真佛。又二。先总明诸佛二。初直标佛身遍入生心。亦明佛即是心也。法界身者。即是无障碍法界身也。以无障碍法界为体。含四法界。理法界法身。事法界化身。理事无碍法界报身。事事无碍法界十身。华严疏云。此法界无尽身云。真应相融。一多无碍。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此即彼。即因即果。即有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究竟觉也。心。本觉。想。始觉。起信云。所谓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入者。华严云。普见一切众生诸烦恼中。有如来身智。常无染污。德相备足。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是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矣。
是故下。次转释心想佛即全彰。亦明心即是佛也。心想四句。明心即是佛化身。想佛。从性起修也。即是。全修即性也。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内矣。
是心四句。明心即是佛报身。修成曰作。性有曰是。生通二义。新熏而后造就名出生。本具于今得显名现生。心不想而佛不作。故云是心作佛。佛遍知海从生。华严云。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无有心外佛为佛证心。故云是心是佛。佛正知海从生。圆觉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是故下。次别明弥陀。念观。能缘智。系念不断名事一心。谛观不二。名理一心。多下。所缘境。多陀阿伽度。秦翻为如来。金刚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法身也。即真如门体大理法界。阿罗诃。秦翻应供。应受一切魔梵人天诸供养故。化身也。即生灭门中用大。事法界。三藐三佛陀。秦翻正遍知。如理智名正知。如量智名遍知。报身也。即生灭门中相大理事无碍法界。开虽有三名义。合实唯一法体。即成法界身。是大总相门一真法界心。事事无碍法界。故华严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斯之谓矣。
想彼下。二应佛。法界身。无尽难思。法性身。离相莫测。故当取应身。先为观想。宝像。如下所说庄严八万相好。法报化身。并依之显现故。出观入观。开目闭目。无不知见。故云心眼明也。见极下。二依土正觉业报佛。眼尚能观。况前想池树幔网。法界本性佛。心犹能见。况前想乐土总境。此又倍前无数。故重表云。见如此事弥覆满空如指掌也。
见此下。三二土。先想二莲华座。座想已说。故云如前。
想下。次想二大士像。像想已说。故云如前。
此想下。四三圣。上皆偏观。此则普观。境观增明。主伴无尽。故云一一遍满。从前想像。至此四门。事法界也。一一皆有三法界观。像唯想生。性本空寂。真空也。性虽空寂。随想像遍。理事也。想像如性。遍容无碍。周遍也。清凉国师。疏观经至此。开五种念佛门。一缘想境界念佛门。上从一心念观彼佛至此文也。二摄境唯心念佛门。文云。是心作佛。诸佛遍知从想生也。三心境无碍念佛门。文云。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也。四心境俱泯念佛门。文云。是心是佛。诸佛正知从心生也。是心。则佛相泯绝无寄。是佛。则心相当体全空。二相不存。二性显矣。
五重重无尽念佛门。文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以此观观宗乎法界。事事归乎自心也。
此想下。后闻法益。初出利益。今人偶一随喜见闻。尚于梦中。见诸如来。坐师子座。围绕说法。况此想像观耶。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华严云。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佛现其前等。因果感应。法尔然也。
行者下。二令拣别。像禅观中。佛威光力。佛本愿力。谅无魔事。然有宿障深厚。或不善用心。容有魔起。未可定也。须令拣别。自无患耳。辨之有二。一见佛闻法。不与经教相合者。是为魔事。二不与本所修观相符者。亦属魔事。楞严云。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总见彼界佛菩萨像。犹未精纯深细。名曰粗也。
是为下。三。结成。
作是下。四显益。先灭罪。例前第六观。
于现下。次成定。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系心一佛。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见过现未来诸佛。若得是三昧者。诸经法门。皆悉了知。如威光太子。于波罗密善眼庄严王佛所。得念佛三昧。十千法门。皆得通达。是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卷上
卍续藏 第 22 册 No。 0413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卷下
清 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
△九佛身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初标境。此句结前。次句起后。佛身。即佛地论说。生身非法身。为物生成故。形有高广量故。亦光明经谓。应身非化身。应正等觉故。寿有始终数故。此乃应生净化土也。法身清净如虚空。居法性土。无始无终。自报相好无边量。居自受用土中。他报随地见胜劣。居他受用土中。皆有始无终。化身随类变大小。居通净秽二变化土。有始有终。法界身普融无尽。居无障碍法界土。亦无始终。故此遍观三圣应真具足身相。余法报等并不谈也。其实祇此一应身上。亦化亦报。亦法亦法界。但随五教机宜所见成异。经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须如理思之。
阿难下。二明观。二初直令中上根总以身心观。二。先观佛身三初别明身相七初身色。夜摩天金。超过日月而倍万亿。辉艳叵思矣。
佛身下。二形量。那由他。垓数。此云万亿。由旬。此云限量。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较二大士。少二十万亿那由他而多恒河沙矣。
眉间下。三眉毫。须弥山广八万四千由旬。三百三十六万里远。其高亦尔。白毫旋转。五倍于此。
佛眼下。四绀目。须弥东面一海。阔八万四千由旬。合南西北。共三十三万六千由旬。须弥山外。七海环列。一海如此。余六例然。共二百三十五万二千由旬。会玄引百法钞云。娑竭罗海。阔三亿二万二千由旬量。彼一咸海尚尔。况此四面七香海耶。青白者。山南海水。同琉璃色。青也。山北海水。同颇梨色。白也。
身诸下。五毛孔。光如须弥者。具众宝色故。
彼佛下。六圆光中。先形量。大千世界。复有百亿。圆遍量大可知。于圆下。次化佛。一下。三化众。
无量下七相好四。一相。一下。二好。一下。三光。皆八万者。转尘劳成智德故。一下。四益。佛念众生。如母忆子。故相好中光明一一照摄念佛人也。
其光下。次总判难思。化佛相好光明。离言说相。真空观也。从于一心想中。观佛无量相好。理事观也。由旬身眼。广狭自在。八万相好。隐显俱成。周遍观也。此唯根熟大乘智眼知见。非是初机凡小心力能及。
见此下。三结显观益。先显益。昔普广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乃得见佛往生。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即是念一佛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作是下。次结观。
以观下。次观佛心。先举观。身全悲心应现。故云观身见心。亲爱欢念曰慈。与乐德也。怜愍恻怛曰悲。拔苦德也。各有三相。一生缘慈。缘一切众生。如父母六亲。二法缘慈。缘一切诸法。皆从因缘生。三无缘慈。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悲三例知。佛心无形。依性德显。故云大慈悲是。运同体慈。度诸众生。而亦不取众生相。亦不限劫数。故云无缘慈摄众生。三昧经言。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既诸佛以众生为身心。则如来外身内心。众生皆可随顺而观矣。观心亦三。谓如来藏心。性本空寂。离心缘相。真空观也。具恒沙性德。摄诸众生。无碍观也。一一德性。遍满法界。无坏无杂。含容观也。
作此下。二明益。诸。助语辞。佛慈悲心。即与真如。平等无二。遍一切处。一切众生。不念彼此。究竟寂灭。众生依于三昧观之。现前尚能见佛得忍。况他世耶。如势至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是故下。二转为下钝根从一相好入二。初即一明多。从一入者。多则境繁心散。难成三昧故。眉间白毫者。指前白毫宛转五须弥相。自然现者。一光中现八万。相好。二一毫相现。一切相好皆现。
见无下。二即此见彼。益有二。一见佛。楞伽明。诸佛有四平等。谓字。语身。法故见一佛身。即见诸佛身也。二得记。见佛闻法。自得心开而受莂矣。身上明现益心中明后益者。交互言耳。
是为下。三结成。
作是下。四拣显。
△十观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先标境也。见句结前。次句生后。观听十方圆妙明音。自行号。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利他号。
此下。次明观二。初别显十。一身形。初量较佛身短少恒河沙者。例如东方净光庄严界中。净华宿王智佛。身长六百八十万由旬。妙音菩萨。四万二千由旬。此土释尊丈六。人身八尺。
身紫下。二色。
顶下。二顶髻。
项下。三光明中二。先项光又三。初形量。十方面各十万由旬量也。其下。二化佛。皆如释尊丈六金身。具三十二相。
一下。三侍者。
举下。次身光。合修罗在人天中名五道。开之名六道。色相通二。一五道身色。二青等五色。又正法念经云。心如??师。??出五彩。黑即地狱。痴情纯厚。黑黑业报故。青即饿鬼。多悭贪故。赤即畜生。多瞋害故。人天白者。多造白业。报感善故。修罗黄者。居人畜间。虽行施善。好胜妒他故。今于光中现者。令知五道非他。唯自一身心造。弗以大悲光照。不能离苦得乐也。
顶下。四天冠三。初明宝体。
其下。二显化佛。观音三昧经云。昔已成佛。号正法明。今作菩萨。为行净业。冠有佛者。表带果行因也。
高句。三出形量。观下。五面色。
眉下。六眉毫二。初根本光色。
流下。二眷属光相四。先种数也。
一下。次化佛。一下。三侍者。
变下。四神变。
臂下。七臂色。
有下。八璎珞。初道数。
其下。二现境。庄严依正妙宝相也。
手下。九掌指三。先掌色。
手十下。次指相四。一画。一下。二色。一下。三光。其下。四益。敬爱不舍。谓之柔软。
以下。三手用。
举下。十足相。初举足。二先轮相。自下。次台光。
下足下。二下足。
其下。二总例二。初余相同。指八万相好。
唯下。二顶髻异。肉髻。相也。无见项。好也。宝积经明。应持菩萨用神力。上观三十二恒沙世界。不能见佛顶。故云无见顶。此大小相。极果所得。示居因位。故劣于佛。
以上总别相观。根境圆融。无对所对。真空观也。从真起应。空不异色。无碍观也。一一相好。微妙含容。周遍法界。遍容观也。
是为下。三结成。亦是应真身色。非化相也。
佛下。四拣显。三一。显利益。祸。现在灾横。一也。业障。过去恶因。二也。罪。未来苦报。三也。获福。遍周三际。四也。楞严云。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悲华云。众生受苦。称我名。闻我号。为我天耳天眼所闻见。不得免苦者。不取正觉。闻名福尔。观身可知。
若有下。次明观法。八万相好中。为一耶。为多耶。众内。为总耶。为别耶。故此释云十。门中。先肉髻不及佛。表现行因。当成佛果。令知是心作佛义也。次天冠立一佛。表本成佛。迹居补处。令知是心是佛义也。其余如经次第。作法界观观之。
作是下。三拣邪正▽十一势至观。
次观大势至菩萨(至)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次句境也。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
此下。观也于中二。初举所观相三。先别列五种五。一身形。长大。八十万亿。短小。缺恒河沙。例前观音。
圆下。二项光。初形量。十方共有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大也。二照量。十方共之亦有二千五百由旬远也。
举下。三身光。初光色。
有下。二见益。有缘见者。拣无缘众生。虽近而不见也。灭三障曰净。证三德曰妙。
是下。三成名。真实智光照理。令一切证真。方便慧光照事。令一切断惑。故号无边光也。求上势。令他得佛十力。化下势。令他永离三涂。故号大势至也。
此下。四天冠。初华。莲华也。一下。二台。一下。三相佛。正报。土。依报。
顶下。五顶髻。二先髻色。钵头摩。此云红莲花。于下。次瓶光佛事。谓诸佛化度众生事。如八相等。
余下。次总例观音。指面臂眉毫掌指璎珞也。前则是心是观音。今则是心作势至。知佛菩萨。皆唯心造矣。
此下。后重明行坐二。先行相中。初地动也。当下。二华严也。他方动处莲花庄高如乐土者。大本云。风吹散花。遍满乐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花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花。如是六反。
此下。次坐相三。初地动。从下。二佛集。金光佛者。表金刚般若智。能断众生诸烦恼故。光明王者。表二无碍智。遍照法界。拔苦与乐。得自在故。畟塞。遍满也。此则释迦三变净土。安置分身。彼则畟塞其空。多也可知。坐下。三法演。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名为妙法。三辈九品。未尽变易。名为度苦。统上本末身相。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真空观也。以智性即色故。现色无齐。说名法身。理事观也。以色心不二故。随心能示菩萨身色。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非心识分别能知。名法界身遍一切时处。含容观也。
作下二拣能观心。若得观见。始信是心作势至矣。我与菩萨。宁有间耶。
是为下。结也。三圣皆云色身相者。显非法身。以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报化色相。皆从法身之所现。故起信云。诸佛法身。唯是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
除下。益也。初灭罪。阿僧祇。此云无央数。作下。二游土。菩萨具神足力。观则自然莲花化生。游诸佛土。楞严势至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行者为观。不亦宜乎。
△十二普想观。
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此下。先明观。二初结前。谓上二观成时。则于二大士身。名为具足观色相也。
见下。二正示。二先约入观位以明观想初后五。一生方想。谓于自心中。当起观想三圣来迎。或持金刚台。或执紫金台。自身趺坐莲花台上。生于乐界也。
作下。二开合想。合如托胎。开如出胎。上品莲花为父母。身化生矣。问此与上中上下二品何别。答。此就心行因言。彼约辈品果判。又合如弹指顷。到彼即开。不待经宿。谁谓其非上品上生耶。
莲下。三光照想。照身。法身顿尔成就也。目开慧眼应时清明也。见下四。见佛想。满空中者。即前所观三圣具足色身相也。
水下。五闻法想。法界真如藏心。真空第一义谛。闻已即悟无生忍者。名曰妙法。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故云与合。前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岂非演妙法乎。与经合乎。
若下。次就出定境以判功德浅深。忆持。谓圣相法音。然此了了得见非前观想可比。故名此为真实知见。是为下。二成结三圣正报。乐国依报。与自身往见。同时具想。故名为普观。真如界内。无佛无生。绝相观也。缘起法中。有凡有圣。无碍观也。依正遍含。自他摄入。含容观也。
无下。三显益佛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成就时。三圣化身。常来至此所也。
△十三杂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先观二。初佛身二。先丈六像。又二。初教观丈六。若有志心求生乐土者。当于一处。绳床西向。跏趺端坐。项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直想弥陀丈六金躯。坐于花台。在水池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犹如珂雪。长一丈五尺。外有八楞。周围五寸。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如琉璃筒。从此发光。莹静明彻。显映金颜。坚久其观。白毫一见弥陀相好。自然当现。斯是释尊别示初心。从易观佛入门之要术也。
如下。二拣前具相。指前第九观也。非是凡夫心力及者。起信云。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至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诸佛如来。唯是法身第一义谛。离于施作。释曰。论应身。即化身。亦名劣应身。是今经丈六像也。论报身。即他受用身。亦名胜应身。是今经由旬身也。唯识云。随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故胜应佛。非凡小心所能及也。
但想下。三总显观福。佛像。丈六也。具足由旬也。
阿弥下。次大小化二。一能化本。
或下。二所化迹四。一大化。
或下。二小化约教判之。八尺。凡小见也。丈六。始教三乘见也。恒沙由旬。终教见也。满虚空中。顿教见也。是法界身。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圆教见也。
所下。三形色。
圆下。四莲花。佛花大小不定。随本身现起故。
观下。二二圣。此亦明池水上及树下者。故云身相同生。观首相者。顶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者。观音也。顶上天冠中有一座宝瓶者。势至也助化一切者。佛身既随众生心。菩萨亦应所知量故。
是为下。后结。杂想者。有二意。根钝观佛菩萨胜相不成者。令舍前大观今丈六等像。一也。根利观前胜相已就。令其更观大小化用。使德位增进。胜劣无殊。二也。九。十。十一。偏观三大像。第八。总观三大像。此则杂观三圣大小像。十二中。加行人往生。故前后观境。各不相滥。若以法界观之。性空即是佛菩萨。真空观也。随心现起不定形。理事观也。主伴同时遍无尽。含容观也。
△十四上生观(三)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一者。令胜根上求下化。中修万行。求生净土。下钝信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二者。令知上辈善品内。复有上中下三类不同故告之也。
△二释(三)。初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至)是名上品上生者。
初句标境。
若下。明观二。先因三。初发心。三心标。何句征。一下。释专心上求于佛道。名为至诚。起信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坚久中修于万行。名为深心。论云。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回向者。回因向果也。发愿者。愿度自他也。回愿下利于我人。名回向发愿心。论云。三者。大悲心。欲[托-七+友]一切众生苦故。具下结。论云。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随其愿力。能现八相。利益众生。故云必生。
复下。二根行。三种标。何句征。一下释。一中。不杀。是大小乘戒之根本。求生乐土之首业。深心开出。二中。博究大经。解无量义。诚心开出。三中。佛法僧天施戒。名六念。前四念他。三宝诸天恩也。后二念自。行止二善德也。此通诚深二心。向愿同前悲心。生彼者。愿自他同生彼乐国也。
具下。三日期。功德指上心行二种。再加专心念佛一七。当命终时即得生也。
生彼下。次果三。初临终报。一圣境详现。楞严云。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今乐土业成。故终时现圣境也。
观世下。二执台迎接。三心六念。勇猛精进。故金刚台以表之。
观世下。三赞叹劝进。谓赞其已修因。进其当证果也。
行者下。二得生报。
生彼下。三生后报三。初闻法悟忍。起信云。若观弥陀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经下。二遍界受记。
还下。三得大总持。陀罗尼。此云总持。总一切善。持无量行。亦云遮持。遮一切恶持无量戒。亦可总持一切净善法义。遮持无量染恶法义也。是名句结成。
△二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至)是名上品中生者。
先境也。不下。次观二。初因。持诵。方等。上生修者。善解一义。当中生行。起信云。或有众生广闻经论而得解者。或有众生。文多为烦。少闻而取解者。前则文义双持。次则唯义持矣。第一义心者。本如来藏法界心也。唯识颂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信得是心是佛。故不惊动。了知十界因果。皆唯心造。名为深信。绝不犹豫是心作佛之理。故不诽谤。兼显上生中且能赞念三宝诸天也。深信。是信。功德。是行。愿生。是愿。净土三赀粮备矣。
行此下。二果三。一临终报。紫金台者。起居注云。金刚宝。生于金中。百炼不销。尼干经云。帝释金刚宝能灭阿修罗。则金刚。天上所宝重。紫金。人间为尊贵。由解世间道中第一义性。较前虽劣。望后则胜。故以此表之。传持净业。故赞法子。直指人心是佛。念必成佛。名行大乘。
行者下。二得生报。十指齐对。名为义手。一合掌不义手。二义手不合掌。三掌亦合。手亦义。四不义手。不合掌。今是第三双亦也。佛以众生为心。令九界归佛界。故叹诸佛。
此紫下。三生后报四。一华开光照。经宿开者。拣上生中随到随开也。紫金色者。弥陀佛身。夜摩天阎浮檀金色。观音面虽阎浮檀金。而身是紫金色。则行者同菩萨身矣。光照目开者。行人与佛。气分交接。即凡夫身眼。成佛身眼也。
因前下。二闻法赞佛。众声。指水光林鸟。非佛愿行。宁充法喜。故赞叹。
经下。三进觉修定。不退。进觉也。起信云。若人专念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小本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致法藏愿云。我作佛时。闻我名号。归依精进。于诸佛法。永不退转。阿耨至菩提。此翻无上正等正觉。菩提觉。拣三途不觉。摄人天乘果。三正。拣凡外不正。摄声闻辟支乘果。三藐正等。拣二乘定性不等。摄始终顿圆菩萨乘果。阿耨多罗无上。拣大乘等觉已还菩萨有上。摄妙觉一佛乘果。此于二佛果中。属智果。转烦恼而成者。应时下。修定也。楞严等百千三昧。无不历具。故云修诸。
经下。四得忍受记。诸佛现前。与受果记。名现前记也。
是名句。后结也。
△三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至)是名上品下生者。
初标境。
亦下。二明观二。先因即心即佛。故信而不谤。即佛即心。故发无上心。愿与法界众生同生西方。成等正觉。名之曰道。对前上中。缺于持经解义二种。功德。发心念佛。持戒行施等。
行者下。次果三。初终报但发真正菩提道心。故以金莲为表然不能持经解义。安了达实相果理。岂如前之花中有台也。眼等五根。不缘五尘。破灭五百烦恼。信等五根。出生五力。成证五百佛法。故五百佛为表。然不能得六根中千二百功德。如来藏中恒沙性德。岂如前之千佛无数佛耶。化佛赞发心者。由依四谛境。发四弘誓愿。此菩提愿。即佛心故。
见此下。二生报。一日下。三后报二。初花开见佛。上则到时即见。中则经宿乃见。此则七日中见。至三七后见之究竟者。盖心愿虽发。未能称真修八万行。转尘劳成。相好故。
闻众下。二闻法得果。供佛闻法者。生前不能广修福慧。故于极乐游后。历事诸佛。满足三严也。百法明门者。大乘家五位百法也。名数如百法论。总显三界所有。唯识所现欢喜。初地名。初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成多欣庆。故名欢喜。华严明初地菩萨于一念顷。得百三昧。见百如来。百神力。动百界。照教百刹众生。住寿百劫。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入百法门。现百身。示百菩萨。住此地位。安有不喜者耶。
是句三结成。
△三结。
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发大道心具二利行。故名上辈。复开三者。胜劣殊故。相对拣显之。上上品则七日七夜。赞想于佛。三心六念。读经解义。深信因果。持戒利生发大心愿。回向求生(因胜也)。真佛与无数化佛来迎。乘金刚台。到即花开。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受诸佛记。得陀罗尼(果胜也)。上中品则五日五夜。一心想佛。不谤三宝。解第一义。深信因果。持戒弘法。发菩提愿。回向求生(因中也)。真佛与一千化佛来迎。乘紫金台。经宿花开。见佛闻法。七日后菩提不退。一小劫得忍受记。(果中也)上下品则七日或但五夜。专意想佛。不谤法。信因果。持戒益物。发心发愿。回向求生(因劣也)。真佛与五百化佛来迎。坐金莲花。一日一夜花开。七日见佛。三七闻法。三小劫住初地(果劣也)。因果品位。虽有胜劣。望后中下。皆名上辈。大本上辈往生文云。若发无上道心。深信因果。不谤三宝。舍家弃欲。行沙门法。大修利益众生功德。专念弥陀。愿生彼国。真佛与诸圣众来迎。坐七宝莲。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故此与彼义相同也。亦即前三福中第三净业。
想者。无相寂灭心中。本无上辈三品。真空观也。不妨依无相心。造出上生行相。虽成诸有为相。一一入无生性。无碍观也有为无为。相即自在。上品下品。主伴圆明。周遍观也。深思之令现前。心佛众生。尽归法界性矣。
△十五中生观(三)。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告亦二意。一令中人已上者。见贤励己。舍中以取上也。又令中人已下者。改恶迁善。欣中以厌下也。二。使了中辈不善不恶类内。又有上中下三品之不同。
△二释(三)。初中品上生。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至)是名中品上生者。
先境。
若下。次观中。初因。五戒者。不杀盗淫妄言饮酒也。八戒如前。诸戒。即十戒。二百五十戒。三学之首。四谛中道也。无众过者。一切恶不作故。四谛中集谛断也。善根指修道灭集言。
临命下。二果三。初终报。与比丘者。持声闻戒故。金色光者。坚修不犯故。说苦空者。常观苦谛故谓观身不净。受苦空。心无常。法无我也。出家离苦者。出见烦恼家。离分别惑苦。初果也。出思烦恼家。离俱生惑苦。四果也。又出三界火宅家。离分段生死苦。二乘果也。
行者下。二生报。莲花台者。梵语毗尼。此翻为灭。得灭果故。或名尸罗。此云清凉。离热恼因。得清凉果故。亦名波罗提木义。翻为随顺解脱。随顺有为(即有余涅槃)无为(即无余涅槃)二种解脱果故。今则终身持具足戒。成五分法身。得涅槃解脱经云。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故华中有台也。
莲华下。三后报。四谛者。苦以业果逼迫为义。二种生死等。集以增长无明为事。五住烦恼等。道以除患为功。正助道品等。灭以累尽为名。二种涅槃等。阿罗汉。有三义。一应供。应受人天供养。乞士果也。二杀贼杀尽诸烦恼贼。破恶果也。三无生。永无三界生缘。怖魔果也。三明者。过去宿命明。现在漏尽明。未来天眼明也。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漏尽。悉皆无壅故也。问。通明何别。答。智论云。直知过去等名通。委悉过去等因缘行业名明。婆沙云。天耳但是闻声。他心缘他别想。神境即神足通。亦即身如意通。此但工巧而已。故但名通。宿命。知过去苦生厌。天眼。知未来苦令离。漏尽。现观惑智断证。由此三兼称为明也。八解脱者。一内有色外观色解脱。位在初禅。能脱自地及下欲界。二内无色外观色解脱。位在二禅。二禅内净故。三净胜解身作证解脱。位在三禅。定中炼八色光(地水火风青黄赤白)。极令明净。与乐俱生故。此三于微妙五欲。无染着也。四空处解脱。灭根本四禅及前三解脱等色。入空处定。具足而住。五识处解脱。舍空缘识入定。六无所有处解脱。舍识缘无所有定。七非非想处解脱。舍无有入非想定。从空处来。并修八圣种观。如痈疮无常等。一一定中。背舍不着。此四位在四空。于下地法。得舍离也。八灭尽解脱。灭受想诸心数法。以寂灭涅槃。安着身中。此一位过三界。能脱一切有缘心虑也。亦名为八背舍。背彼净洁五欲。舍离此着心也。背舍据因。解脱约果说。问。往生论二乘不生。此文明小种得生。成罗汉果。如何分别。答。有四意。一小乘不信有他方佛色者。不生。信者生矣。随其善根。证三四果。经云修行诸戒。回向愿求。二定性趣寂者。不生。不定性。或临终回心大者。得生。是故到彼。先成小果。后成佛果。则彼土声闻。皆以佛道声。令一切闻者也。三实行声闻。不生。退菩提心二乘。则生。无漏道熟。一闻苦空四谛法音。便成罗汉。不须经久得大菩提。四经显始终教中大心声闻。引摄实行。入于佛种也。论拣小教中愚法二乘。欲令定性。背小向大也。
是名下。后结。
△次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至)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句标境。若下。明观。先因。沙弥。此翻息慈。息恶行慈也。戒有十。即前八戒后。更加九不过中食。十不捉金银生像也。具足戒。即比丘戒。及比丘尼戒也。威仪。三千威仪也。一日一夜。拣前终身持也。戒香。五分法身香之首也。
如此下。二果。初。终报。七宝莲者。月择几日。宝持斋戒。非尽生故。见佛。弥陀色身也。闻声。弥陀智身也。迦叶佛云。一切恶不作。能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故赞言善人。诸佛教者。戒经云。过现诸世尊。能胜一切忧。皆共尊敬戒。此是诸佛法。今能受持无犯。岂不随顺。
行者下。二生报。在下。三后报。闻法。指四谛。须陀洹。此云预流。预入圣人流也。或云逆流。逆彼六尘流也。初果名。断八十八使。离凡夫无量生死之苦。罗汉。四果名。断八十一品。离圣人七返生死之苦。
是名句结成。
△后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至)是名中品下生者。
先标。若下。次释二。初因。先生时修世间善。孝养。三纲中一。仁慈。五常之首。三纲立。人伦之道尽矣。五常即五戒。仁则不杀。义则不盗。礼则不淫。信则不妄言。智则不饮酒五常行。佛教之戒传矣。此二。三种净业内。第一福德也。
此下。次临终值出世法。佛土。增其外缘。令显缘因佛性也。说愿。发其内因。令显正因佛性也。起信云。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佛菩萨等慈悲愿护。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乃能进趣。问。云何不说回向。愿求。答。既闻称性四十八愿。唯心佛土乐事。信向愿往可知。
闻下。二果二。初生报。闻者。闻慧。了因佛性开显也。此事。指正缘二性三因性显。一佛乘彰。近则生方证小。远则成佛利生。
经下。二后报。法谓苦空无常等。问。孝养仁慈。为世出世之善基。大小乘之法本。况闻佛愿。何但成小。答。厌苦心切故。速求无漏故。愿先度自故。佛顺本习故。法随机解故。从小渐大故。
是名句。后结。
△三结。
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回向愿生。成自利行。故名中辈。亦分三者。高卑亦别故。若对显之。中上品则三日三夜。想念于佛。长持诸戒。无恶逆过。发信愿心。回向求生者(因高也)。真佛与比丘眷属来迎。乘莲花台。即生彼土。莲花寻开。闻四谛法。得罗汉道(果高也)。中中品则一日一夜。观想弥陀。及持八戒十戒或具足戒。发回向心。愿生西方者(因中也)。真佛来迎。坐七宝莲。经七日开。得须陀洹。至半劫后。成罗汉果(果中也)。中下品则一日或一夜。孝养仁慈。临终得遇知识。指示佛土愿者。(因??也)命终即乘莲花往生。经七日已。遇观音势至闻法得初果。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果??也)。因果品位虽有高卑。望彼上下。皆名中辈。大本中辈往生文云。若不作沙门行。但发菩提心。深信因果。不谤正法。为自业苦。专念于佛。多少修善。造像持戒饭僧然灯。回向愿生。化佛与大众来迎。坐莲花中。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故此与彼。义旨无殊。亦即前三福内。第二净业也。
想者。中辈三品行相。当体寂灭真空。绝相观也。理实三类中生。并唯自心显现。事理观也。人法交涉。依正相在。含容观也。若常观此中生法界。时时往彼乐土见佛。
△十六下生观(三)。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说中生竟。又标告语者。一令上智善根。当坚心念佛。见不贤而内自省。决定往生。又令愚钝恶逆。亦回心念佛。闻弥陀十念之愿。带业可往。二审下辈。恶品内。更有上中下不同。又此对后二之别。亦是总告也。
问。小本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五逆十恶。云何得生。答。彼约果言。故唯善人。此约因论。故通恶逆。盖由佛性是同故不坏信种故。称名灭业故。愿生乐土故。弥陀愿力故。圆实教中。并许无性阐提。悉当成佛。亦此意也。
△二释(三)。初下品上生。
下品上生者(至)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句标境。
或下。明观中。一因。又二。先生时作恶。恶业。杀盗淫妄等。恶法。刀剑穿窬等。楞严明二类。一约轻重。文云。纯情。即沉阿鼻地狱。若沉心中。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释曰。纯情。十恶习也。今下品上生。毁戒诳说。今下品中生。逆重。今下品下生二。约根境。文云。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释曰。同造。六根十习。同时具造也。今下品下生。各造。根习虽具而不同时也。兼者。虽同时兼作。但缺而不具也。今下品中生。后则三根三境。今下品上生。摭华钞明善不善三品。各通三法。一约境。恶则于胜杀为上。谓父母等。于劣杀为下。谓蚊蚋等。余者为中。善则于劣不杀为上。谓蚊蚋等。于胜不杀为下。谓父母等。余为中。二约心。无问善不善。但猛利心作为上。泛尔心作为下。余者为中。三约时。若善不善。但三时无悔者为上。作已方悔为中。正作能悔为下。三时。欲作正作。作已也。今下品上生不善。于心境时内。皆属下品。
命下。二临终修善二。先闻法除罪。知识。僧宝也。大乘。华严梵网法华涅槃等。十二部经题者。一修多罗。此云契经。长行直说法相者。二祇夜。此云应颂。重颂长行所说者。三和伽那。此云授记。圣言说与名授。果为心期名记。四伽陀。此云讽颂。孤起别讽。不重颂者。五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不待请而说者。六尼陀那。此云因缘。有人问故。为说是事者。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如举扇喻月。动树训风等。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说佛本昔曾为利生净土事也。九阇陀伽。此云本生。是说菩萨本昔受生诸因缘也。十毗佛略。此云方广。体相正直为方。德用周遍为广。十一阿浮达摩。此云未曾有。如来现诸神力。众生怪未曾有。十二优婆提舍。此云论义。逐释所以。答其问者。除千劫者。法宝名德。不思议故。
智者下。次称名除罪。如来万德洪名。威力广大。利益无穷故。此于善三法中。境属上品。心时亦属上也。
尔下。二果。先终报。但闻佛法之名。不观佛法之身。故遣化三圣来迎。
作下。次生报。
经下。三后报。甚深经者。是大乘法。非小乘也。发心。行也。初地。证也。
是名下。结成。
△二下品中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是名下品中生者。
初境。毁佛禁戒。盗三宝物。较前更重。犹许生方。恐人难信。故又重别以告之。
或下。二观。先因二。初生时作恶。有二。一毁诸戒。
如此下。二造十恶。僧祇物。此云十方众僧物。谓厨库华果等物。系招提常住。供养过未十方众僧者也。现前僧物者。谓衣食药具。唯施现前十方僧也。偷盗身三中一。不为弘法利生。但求名闻利养。名不净说。摄口四也。惭愧。羞耻也。屏处造罪。不惭于天。自亦不羞。不重贤善。皆名为无惭。显露为非。不愧于人。他亦不惧。不拒暴恶。皆名为无愧。摄意三也。日积月累。名为庄严。因也。此于不善心境时内。皆属中品。地狱。果也。
命下。二。临终修善。先罪报现前。楞严云。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纯情即沉堕阿鼻狱。成论明极善极恶。俱不经中阴。今则八热狱相现前。下坠无间必矣。遇下。次佛力消灭。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知一切因缘果报是生处非生处。二业智力。知众生过现未来诸业受也。三定力。知诸禅三昧。四根力。知众生诸根上下。五欲力。知种种欲乐。六性力。知世间无数种性。七至处道力。知一切道至处相。八宿命力。知百千世中。身命苦乐。寿年长短等。九天眼力。见众生生时死时。善道恶道。端正相丑陋相等。十漏尽力。能知自他诸漏尽者。即已尽我生。不受后有也。此十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威即四无所畏。德即四无量心。四无碍辨等。神力者。十神通也。无作戒为戒身。无漏净禅为定身。无漏智为慧身。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为解脱身。尽智无生智。知诸解脱相为解脱知见身。前三约因。道谛修成。后二约果。灭谛证得。于前三善法中。心时属上。境则居中也。
除八十亿劫罪者。问。上生称名闻法而灭罪少。此中但闻佛德而灭罪多者。何也答。上则业报犹轻。除少可生。此则业报稍重。须多除得往。理实佛法。随心应量。非情可计度故。猛火化凉风者。业障烦恼。如火炎热。佛法清凉。如甘露故。地狱吹天华者。变无间苦报为天华乐境故。
华下。二果。先终报。
如下。次生报。
经下三后报。大乘甚深典者。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作佛之义也。
是下。三结。
△三下品下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是名下品下生者。
先标境。不拣逆重。十念可往。此又甚为希有难信。故复告以劝晓也。
或下。次明观。初因二。先生时作恶。初恶因。不善业者。身口意三诸恶业也五逆者。一杀父。二杀母。三出佛身血。四杀阿罗汉。十地圣人。五破羯磨转法轮僧。外加六杀和尚。七杀阿阇黎。即名七遮。十恶者。谓十重恶。杀盗。淫妄。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瞋不受悔。诽谤三宝也。诸不善者。谓四十八轻。及余具足戒。十戒。八戒也。此于不善心境时内。皆属上品。
如此下。二恶报。恶道。狱。鬼畜也。多劫。约罪时。无穷。约苦果。问。大本明五逆谤法不生。此经逆重得生。何也。答。释开五义。一大本除五逆兼谤法不生。此经说五逆不谤法。得生。良由谤则不信。不信自不往也。二大本拣谤净土法门。不生。此经明谤余佛法。而信有安乐愿生彼国肯十念者。得生。所谓疑则花不开。信则决定往也。三大本谓下根造逆。多无重悔。罪不能忏。不生。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堕恶道。智犯罪大。亦能脱苦。如团铁小。亦沉于水。为钵铁大。亦能浮飘。此经谓上根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灭。得生。涅槃云。阐提有二。一利根。于现在得善根。二中根于后世得善根。如阇王作逆。惭愧重悔。佛为说法。得无根信。是也。四大本为生前无苦。不一心念。是散善力微。不能灭逆。不生。此经为临终苦逼。十念观佛。是定善力强。能除重逆。得生。五大本去一生逆谤。终亦无悔。毫无一念佛法之善。不生。此经取先修善后恶逆。或先恶逆后修善。临终遇善友劝。信有西方能十称者。得生。有此五意。故两经开遮不同。
如此下。次临终修善。先苦逼不遑念佛。善知识者。诚中形外曰善。闻名钦德曰知。睹相奉教曰识。又真正为善。面会为知。心交为识。安慰等者。安以求生乐土之妙法。慈也。慰以念佛离苦之教门。悲也。苦逼。地狱恶相现前也。不遑。心中惶怖难观也。
善友下。二至心称名灭罪。观想曰念。持名曰称。纯一无间曰至心。相续成片故不绝。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圆满善心故具十。南无。翻归命。或信从。亦云度我。佛德无量。一名摄尽。故称时即罪除。于前三善法内。心时属上。境则居下也。问。云何十念。便能灭八十亿劫罪耶。答。具三力故。一本有佛性力。如火。如舟船。二至心称名力。如钻。如帆楫。此二自力猛利也。三佛愿摄取力。如人如顺风。此一他力强胜。既因利缘强。境胜心猛。故能烧罪木而到莲池也。法藏十八愿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大本云。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大品云。若有一人。称南无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佛名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此如百辆车薪。星火能烧。万年室暗。盏灯能破。一锥千纸。一风亿土。故调达狱中一称佛时。变众苦为三禅乐。张善和临终未满十声。恶相灭而佛来迎。钟馗设佛像而除群鸡[口*豕]面之苦。雄俊信念佛而成地狱漏网之人。一称三称尚尔。况十念多念者耶。
命终下。二果。初终报。上生念佛法宝名德。故见宝莲。中生闻佛威德自在。故见天华。下生十称。念念不改。故见金莲。日轮者。因则始终至心称念报则佛日慧光。注照前后不辍矣。
如下。二生报。
于下。三后报。上生灭痴暗惑障。故放大智慧光明。中生灭黑染业障。故流清白梵行音声。下生灭罪苦报障。故宣救苦大悲音声。实相灭罪法者。普贤观云。一切诸恶业。皆从妄想生。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达妄想非有。罪性本空。业相转为实相。又何苦报之有。
是句。末。结成。
△三结。
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始恶终善。缺二利行。故名下辈。亦有三者。恶固久多而善虽短少。亦有强弱之不等故。若对拣之。下上品则半日或半夜。闻经题。称佛号。虽造十恶。然不谤法。信西方愿往生者(因强也)。化佛来迎。坐宝莲华。经七七日。花开闻法。发菩提心。过十小劫。登欢喜地(果强也)。下中品则一时一刻。闻佛相好。法身威德。虽破诸佛戒。偷僧祗物。然亦不谤法。愿生西方者(因中也)。化佛来引。坐天华中。经六劫。莲始开。闻法发心(果中也)。下下品则十念一念弥陀名号。虽造五逆十重。然不谤净土法门。生重悔。求安养者(因弱也)。命终见金莲花。住在面前。引生乐界。十二劫。莲方开。闻实相。发道心(果弱也)。因果品位。虽有强弱。望前上中。皆名下辈。大本下。辈往生文云。若不能作诸功德。但发菩提心。信因果。不谤法。不造逆恶。专意十念。乃至一念。念阿弥陀。欢信不疑。愿生其国。临命终时。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故彼此义相类。亦即前三福内第一净业也问。此经前六品明善。后三品明恶。大本三辈。纯善无恶。云何下辈与下三品齐耶。答。十念行是相同故。辈配品正相合故。能重悔恶改善故。舍下辈无所摄故。
想者。下品法界性中。本无罪性。真空观也。罪性虽空。善亦不忘□□。理事观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于尘方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沙界。周遍观也。事事作此三法界观。何患乎法界土佛不见。
△四听众获益。
说是语时韦提希(至)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先见佛生喜。从初至此。四番观见。始于金台中。现十于国土。令见极乐世界。严显可观。次则声光中令观彼佛彼国。净业成就。三于总观乐土后。别观圣身前。空中现三圣像。证明令起想念。四则于此十六观末。重见彼土净妙。圣相端严。前三佛力加被见。今一自力观想见。欲见即见。名曰应时。广长。即纵广。直长曰纵。内之入深量也。横宽曰广。外之开阔量也。见始如意。故喜。向不能得。故叹。
豁下。次悟忍发心三。初夫人悟忍。解知是佛是心。是心是佛。故称豁然大悟。证见是心作佛。作佛是心。故得逮无生忍。又一悟一切悟。名大豁悟。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一切忍一忍。名无生忍。经云。初地为八。有何阶次。前佛示云。观见彼土。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今征夫人。信不诬矣。
五下。二侍女得记。信解佛法界身。不离众生心想。故发心。华座莲[邱-丘+(看-目)]。并是法藏愿力。故愿生。菩提心发。当得菩提。往生愿立。决定往生。故悉与记也。诸佛现前者。见无量寿佛时。即见十方无量诸佛。现前授记。亦名此为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为遍观一切佛身观。此即发心所感之果也。
无量下。三诸天发心。发心有三。一智心。离五浊恶世。证入法性天故。二愿心。度惑业苦海。超登净义天故。三悲心。救娑婆众生。往生极乐天故。又依自本觉佛性。发起信行愿。为净土赀粮。亦名为无上道心也。问。论谓女人根缺不生。此明夫人侍女。皆悉往生何意也。答。一经据此土是女流。论据彼国。是丈夫。二经约因。带业。许不男。论约果。离欲。无有女。三经就现身。根缺得生。论就后身。根悉具足。四经依初往。是垢秽女身。论依转报。是清净六根。法藏三十五愿云。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又涅槃经说。女人信有佛性。即是丈夫。男子不信有佛性。即为女辈。况今夫人侍女。亲见佛法身耶。故大本弥陀愿中。上至天人。下及地狱饿鬼畜生。蜎飞蠢动。皆得往生。经又云。众生生者。皆住正定。以彼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故。宜善思之。
△四总结二种经名。令得果证分。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至)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先问。法空为座。有所咨询。不应坐故。叙礼也。
白下。陈问也。当句。问经名。三净业。十六观。以何为总目也。此下。问持法。法有三。谓心。佛生此是佛法。而兼心法众生法也。要。谓总纲宗归。执受在怀曰受。思慧。亦即愿义。守持于身曰持。修慧。亦即行义。显前摄耳谛听。属闻慧。信义也。云何者福业。固为三世诸佛正因之法。云何于三者中。持其宗归。为灭罪生方见佛秘要之术。妙观。固为如来奇异方便之法。云何于十六中。受其总纲。为悟忍得记成佛要妙之道也。
佛下。次答二。先答二问令修证。二初答问名。名有二。初名依理行立。观行也。表法界智。及无碍权实三种智。乐土三圣。理也。表无尽法界。及中道俗真三谛理。如次配知。亦下。次名依教果立。净业障。教也。初福。教修人天善。事也。除报障。次福。教持二乘戒。理也。净业障。后福。教发大乘心。事理双通也。净除烦恼障。今举中以摄前后耳生佛前。果也。前云。欲生彼者当修三福。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此则初名依十六观。次名依三净业。亦可二名。并准观立。初名别准六九十十一四观。次名总准十六观也。
汝下。二答问持。亦有二。初名。十六观中。则六九十十一四观门。为观想之要道。当受之无令忘。次名。三福业中。第三第二福业。为净业之要术。当持之无令失。亦可第六观。除亿劫极重恶业第九观。生诸佛前。得忍授记第十观净除业障。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祗生死之罪。当专持此法要。可也。
行下。次显二益劝成果二。初观观佛益, 。劝念得成佛三。先直明。三昧者。观佛想像。皆名念佛三昧也。现见者。由观三圣真实色相身故。
若下。二况显。大本明闻名有五益。一悟法忍。二具梵行。三人天敬。四得往生。五成佛道。则此灭罪。犹略显耳。
若下。三结劝。数数记持谓之忆。正属持名事也。常常系缘谓之念。正属观想观像。兼事理也。亦通实相。理也。念佛开四益。一成芳名。分陀利有二释。一睿师云。未敷名屈摩罗。将落名迦摩罗。中盛名分陀利当知吾人身中。各具觉悟之莲华。念佛心开。了明佛性。悟佛知见。如莲花正泛也。二祥迈注云。分陀利。此云白莲花。白色为众色之本。佛乘为余乘之宗。涅槃云。水生花中。分陀利最为第一。今念实相佛。是一乘真宗。中道了义。犹如白莲花也。人中以此立其名者。为其处染常净。方因即果。住佛真理。为物轨范故也。二得胜友。佛菩萨身。从心想生。常观三圣自有不退补处为伴侣矣。三坐道场。信得是心作佛。缘想诸佛相好正遍知海。当来毕竟坐于菩提树下。金刚台上。而得如来道果也。四生佛家。觉知是心是佛。圆发三心。遍修六念。绍隆诸佛家业。安有不入佛种。亲为佛子耶。
约教释之。一缘想境界念佛。人中下下品莲花。信不退菩萨友。坐发心菩提道场生变化非受用佛家。小乘教相也。二摄境唯心念佛。为人中下品莲花。住不退菩萨友坐伏心菩提道场。生亦变化亦受用佛家。大乘始教相也。三心境无碍念佛。人中中品莲花。证不退菩萨友。坐明心菩提道场。生受用非变化佛家。终教相也。四心境俱泯念佛。为人中上品莲花行不退菩萨友。坐出到菩提道场。生非变化非受用佛家。顿教相也。五重重无尽念佛。人中上上品莲花。烦恼无动位不退菩萨友。坐无上菩提道场。生圆通无障碍佛家。圆教相也。应如理思知。念既多益。何待劝为。
佛告下。次显净业益。劝持得见佛。巧妙谓之好。净念相继。事上好也。圆观无间。理上好也。教修三福曰语。法也。佛名。佛也。名因德建。持则灭罪见佛。语能诠义。持则净业生方。故得佛法相即。况法是佛母。佛从法生。法为佛师。佛依法住。故持法即持佛。利益等无别也。
总前四分。此经所宗。故名为正宗分。
△三流通分(二)。先王宫流通。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至)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佛能说人。释迦尊也。语所说法。自分经也。目连等所得果。目连阿难。增道损生。夫人侍女。得忍受记。梵释四王。发心愿往。闻。闻慧。信也。信而始闻故。欢。思慧。愿也。意思欢悦其所愿故。喜。修慧。行也。身口庆喜此修行故。并超权小。称之为大。此三宁非尊者夫人所得果乎。三种清净(人。法。果)。三慧圆发(闻。思。修)。三赀粮具(信。愿。行)。经之弘通也。可知。
△次灵山流通。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至)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https://www.juewu.org/fojing/guanwuliangshoujing/5020.html
佛说观无量寿经原文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强良耶舍...
佛说观无量寿经注音版 li sng xī y sān zng fǎ shī j...
观无量寿经译文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
《观无量寿经》大意 编述者:慧净法师、净宗法师...
念佛行者由忆念弥陀之身与净土,得以往生西方,...
学习《观无量寿经》的感想 本一班:德广 阿弥陀...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
白话佛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道源法师讲 广化法师...
经名:观无量寿经 著译者:刘宋[彊-弓]良耶舍译...
念佛三昧证得分享...
佛说观无量寿经原文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强良耶舍...
《观无量寿经》大意 编述者:慧净法师、净宗法师...
观无量寿经译文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
佛说观无量寿经注音版 li sng xī y sān zng fǎ shī j...
《观经》画龙,善导点睛(视频版) 《观经》画龙...
一、前言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
《观经四帖疏》就行立信文叩问 一、引文 次就行...
《观经》教眼 前言 《观经》是深具戏剧化色彩的...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