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是佛门中诵读最普遍的一部经典,也是净土宗最重要的经典。全经核心为往生正因段,总约一百多字;但此经文普通人误会甚多,主要集中在“少善根”、“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三句。因误解而自生障碍,心怀恐惧,最后失去往生。
2006年,净宗法师在厦门启明寺专门就此讲解,一一举经证、祖证、理证、事证,并加种种譬喻,切实详明,浅显易懂,闻者欢喜。 本书即根据法师讲演整理而成。深愿有缘得睹,安心法悦,勇进念佛,决定往生。
编者
2011年4月
《阿弥陀经》核心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一段经文,总共不足区区一百个字,说明往生极乐的正确方法,是整部《阿弥陀经》的核心,非常重要,但也经常被误解,一旦被误解,整部《阿弥陀经》的意思就全变了,往生就成为泡影了。
遵循三点
为了保证大家对这一段经文的正确理解,先确立以下几个基本点。
一、依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为根本指导。
二、会通“净土三经”中另外二部——《无量寿经》、《观经》中相关的经文,尤其是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念佛往生愿”来解释。
三、举事例为证,同时也会举一些譬喻。
正因正果
这一段经文,从义理上来说有“排除非因,选择正因,明示正果”的关系;从一般信众的心理上来讲,有所谓的“三大苦恼,两处疑问”。
一、排除非因。经文说:极乐世界的境界高妙,靠少少善根福德,不可能去往生。“少善根福德”就是非因,先排除掉,好让我们心无旁鹜,一心直进。
二、选择正因。“执持名号,即得往生”,“执持名号”就是正因。所谓“正因”,(一)正确,正确而不错谬的因;(二)纯正,纯正不杂的因;(三)正直,正直不曲的因;(四)必定,必定往生的因,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
三、明示正果。有因必定有果,执持名号为因,能得两种果:(一)临终“佛及圣众,现前来迎”的果。(二)命终“心不颠倒,即得往生”的果。
三大苦恼
这一段文,是《阿弥陀经》的关键,如果能够依照善导大师的解释,每一个人都做得到,个个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心中就有大的苦恼,对这部《阿弥陀经》,会越诵越害怕;你修净土法门,就会越修越苦恼,甚至干脆放弃了,不愿意修了。
有什么苦恼?
第一点,“多善根”。往生需要多善根,谁敢保证自己就是多善根呢?没有多善根,就不能往生。这是一个大苦恼!
第二个苦恼——“一心不乱”。有句成语“谈虎色变”,一讲到老虎,脸色都变了;一讲到“一心不乱”,几乎个个都乱掉了。自己整天妄念纷飞,心如野马狂象,怎么收也收不住,根本达不到一心禅定,怎么办?达不到能不能往生?这是个苦恼!
第三大苦恼——“心不颠倒”。“死的时候要心不颠倒……那我们怎么保证自己死的时候心不颠倒呢?”在座的每一位,我们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死,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死法。现在的交通事故也多,矿难、水难、空难、车难、船难……得脑溢血、心脏病突发、植物人、中风……高空摔死、遇火烧死、落水淹死……种种的横死暴亡,万一自己遇上了呢?谁敢说自己有把握临终能正念?
这三点,是让我们心中最苦恼的,就像三个巨大的石头,压在我们心中。
两处疑问
还有两处疑问。
第一个,“善男子、善女人”。我们算不算善男子、善女人?“只有善人才能往生吗?我多少造了恶,我曾经开了饭店,杀了很多生,我曾经也坑蒙拐骗,我曾经也欺负过人家,骂过人家,打过人家,赚过不该赚的钱,动过不该动的念头,这样造了种种的罪业,还有没有资格念佛往生呢?”这是第一个疑问。
第二个,“若一日……若七日”,“就念一天、七天吗?”
对于这几段经文,如果不能正确理解,那就迷雾重重,往生路上充满艰难险阻。
(一)由专杂得失判断
两种相反的观点
经中说:“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彼国”,那什么是多善根?大家都认为,想往生,念佛不能少,在这个前提下,又有二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单单念佛,就是少善根,不能往生;念佛再加上种种的善福修行回向,才是多善根,才能往生。
另一种观点认为:念佛就是多善根,即使没有其他修行,专依念佛,也决定往生;其余都是少善根,修的再多,如不念佛,不能往生。
第一种观点,听起来比较直观,也就是:(念佛+余行)大于(念佛)。
第二种观点,听起来有点武断。但它也有道理,它说我是:(念佛+念佛)大于(念佛+余行)。
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呢?我们先不判断。我们来看依这两种观点修行,会有什么不同结果。
专杂得失
根据第一种的理解,他一定会修行种种的法门,来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他认为这样善根福德很多,所以他这个经也诵,那个咒也持,这个法也修,那个佛也拜,这样,恰恰落入善导大师所讲的杂行杂修。
根据第二种理解,念佛是多善多福,他就会专修念佛,一向专念。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说:
余比日自见闻:
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我善导近来一段时间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大家对净土法门的理解不一样;理解不一样,行持方法就不一样,有专有杂。”如果认为单念佛是少善根,要种种法门都修才是多善根,他是这样理解的,就去杂行杂修;如果认为念佛是多善多福,他就会一门深入,专修专念。得到的结果怎么样呢?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善导大师亲自所见到、亲自所听到的,他说:“只要专修念佛的人,十个,十个往生,百个,百个往生;那么杂行杂修的人呢,一千个人里边,没有一个往生。”
答案就很明显了,专修念佛,十即十生,当然是多善多福;杂行杂修,千中无一,自然是少善少福。
(二)由道理说明
这样讲,恐怕有人心里还是不能平,想不通:“明明我比他修的法门多,修的善根多,也比他会诵经,会持咒,怎么我反而是少善根,往生不定?他只会念佛,什么也不会,怎么反而是多善根,往生一定?”心里想不通。下面我们从道理、比较、譬喻、经文、祖语、事例等方方面面、各个角度来说明念佛是多善根,让大家能建立决定性的信心,安心于“专修念佛必定往生”。
开会喻
前面经文说:极乐世界都是不退转甚至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这样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地方,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总要相同差不多的人才可以相聚一处。那么,要到达这样的地方,不要说一般凡夫,就是诸大阿罗汉也不够资格,所以《往生论》就说:“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
上善俱会之处,少善不得往生。上与下相对,多与少相对,上善就是多善,少善就是下善。《阿弥陀经》中什么样的人是上善人呢?“阿鞞跋致”、“一生补处”的诸大菩萨!达不到这个级别都是少善、下善,至少要达到不退转菩萨甚至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的善根标准,才算够格。要靠自己的力量,想和这些人俱会一处,你没有这个水平怎么可以?比如省长级的会议,市长就不够资格参加,普通老百姓更没有资格参加。极乐世界是这样的大菩萨俱会之处,我们的善根、福德,够吗?不够!靠自己,再怎么努力地修行,再怎样积累善根福德,都不够,都是少善少福,差得太多,天差地别。
这样高妙的国土,只有念佛——持佛的名号,靠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才可以往生,除了佛的名号之外,凡夫自己所修的一切有漏善法,都不可能往生。
国王召见喻
好像王宫,是国王所居,文武大臣出入朝政的地方,一个平头百姓,要到王宫里去,靠他自己的身份,去不了。但是如果有国王的召见,有国王的号令,有国王的圣旨,老百姓可不可以去拜见国王呢?就可以了。
下面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听这个故事的时候,要有一点想像力,要跟我配合,大家眼睛闭起来——时光倒流几百年,在座各位都不是穿著现在的衣服,穿的是清朝的长袍马褂,头上扎了个大辫子;那个时候也没有厦门市,只有一个小小的街铺茶楼,大家在里面讨论;“皇上英明,圣主万岁”,有人在开心:“哎呀,李老头!什么时候你能去紫禁城金鸾殿,拜见万岁爷,官升三级,我们就好啦,都跟著沾光啊……”
“别说梦话了,小老百姓怎么能见到皇上呢!”
这个时候,旁边有一个人,气宇非凡,听到这些人在恭敬赞叹皇上,而且想见皇上的心这样的急切,他就过来跟他们讲:“我有办法让你见皇上。”
“嗯?你是什么人,你有这样的办法?”
“我有办法!”然后拿来纸笔,“你叫什么名字?”把他的名字写上,“特准某某,入宫觐见……”底下落款“康熙”。
拿到了康熙皇上的圣旨,那么,请问这个老百姓,他有没有资格到皇宫里去?
(有。)
我们就是平头老百姓、五浊恶世的凡夫,我们所称念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不是一般的字,那是阿弥陀佛亲自邀请的签名啊!拿著阿弥陀佛的签名邀请,到阿弥陀佛的国土,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里说“十方众生(你我),欲生我国(邀请),乃至十念(签名),必生我国。”
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圣旨;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邀请函、召见书。有阿弥陀佛召见我们的六字名号,怎么不可以到极乐世界呢?
除此之外,比如说我们要去拜见皇上,你找一个九品芝麻官,找一个县太爷给你签个字,管不管用?你们说?县太爷给你签个字:“好吧!拿我的字,直接去就好了。”管用吗?
(不管用。)
好了,找巡府大人签个字,管不管用?不管用嘛!他也不敢签哪!
好啦!找尚书大人签个字,管不管用?不管用。
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亲自交待给我们的,其他所有的法门,就好像是尚书大人、巡府大人、县太爷,找他们求生极乐世界,他们都摇手,“哎,我们还没这个威德”,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告诉我们:“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们会把这个介绍给我们。
所以,大家要明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唯有乘托阿弥陀佛的名号,因为这六字名号里边,包含了阿弥陀佛无上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直接对我们宣召,就如同国王的召见、国王的号令,没有任何障碍。除此之外,一切臣民都没有这个威德,“十方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在这部《阿弥陀经》里告诉我们:执持名号是多善根。除此“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以外的一切,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道理就是如此。
(三)由比较说明
种种善根比较
下面我们来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这里有四句话,我先读一遍:
声闻缘觉非大乘,
菩萨万行未圆满,
较之六字皆少德。
这四句话很好懂。五戒十善是善,但还在三界,不出轮回;阿罗汉是善,高超三界,永出轮回,但阿罗汉只是自了汉,没有发大菩提心;菩萨更是善,发了大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誓度一切众生,但菩萨修行还没有圆满;这些要和阿弥陀佛圆满功德六字名号相比,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以凡夫来讲,我们自己能修的善根福德,最多也就是五戒十善,能把五戒十善修圆满,那你就太稀有了。连五戒十善都难做到的人,我们有什么善根福德呢?
五戒十善是善根福德——持守五戒和毁犯五戒相比,是善;十善和十恶相比,也是善。但五戒十善,还是滞留在三界之内,没有出离三界六道轮回。五戒十善修得好,来世可以做人,做大官,发大财,可以升天,做天子、天女,但是这个善根福德,如果和阿罗汉的善根福德相比,能比吗?
(不能。)
那简直天地不能相比!阿罗汉已经出离三界了,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已经出离三界,是圣者了,五戒十善怎么和他比呢?
请问各位,阿罗汉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往生?
(不能。)
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里边是这样说的: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大乘善根的境界,“二乘”,声闻、缘觉——阿罗汉、辟支佛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想往生极乐,不够资格。要到达极乐世界,阿罗汉的善根福德况且不够,凡夫五戒十善怎么可以呢?
再来,阿罗汉的善根福德虽然比较凡夫很多了,但是如果比较菩萨来说,谁的善根福德多呢?
(菩萨。)
这个帐很好算,因为阿罗汉是自了汉,他是自己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菩萨发广大菩提心,要度脱一切众生,所以,菩萨的善根福德跟阿罗汉相比,那又是另外一个层次,天地不能相比。
再来,菩萨心量广大无边,善根福德也无量无边,但是菩萨毕竟没有成佛,没有成佛,还在菩萨的位子,就没有圆满。那么,菩萨的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相比,哪一个为多呢?那又是天地不能相比,差得太多了。
这么比较下来,唯有佛的善根福德,最彻底、最圆满。
那么,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体现在哪里呢?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就含在六字名号当中。
这个讲的就远了,讲我们世间的,大家能够听得明白。
名片与帝号喻
各位,我们是普通市民,福报跟市长比,哪个大?市长大,我们小。
市长的福报威势大,还是省长的福报威势大?省长的大。
省长的福报大在哪个地方?大在他是省长,他出去名片一拿出来,“我是省长”,没有别的,就是个省长的名,省长的名就代表他的福报。
省长的福报大,还是国家主席的福报大?国家主席大。国家主席的福报大在哪里?大在他是国家主席,他就有这个名义。有这个名义,就能依法治国,福荫百姓,所谓名正言顺,在其位,谋其政。你不是国家主席,你就没有这个名义。
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无量无边,彻底圆满,在哪里体现?就在六个字里边,祂才叫“南无阿弥陀佛”。大家不要觉得这六个字很简单,这六个字不简单哪!有成佛的德能,才能有成佛的名号。
纵观中国历史,向来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乱的时候,诸侯混战,但是没有一个敢称帝王。最后降服了各路的诸侯,平定了各地的叛乱,一统天下的,才能建都称帝。人还是一个,称帝不过是得来一个帝号,但这个帝号是来之不易的,经过几十年的文治武功,南征北伐,天下平定,大功告成,才有了帝王称号,所以帝号代表了一切的文治武功,一统江山。
法藏菩萨经过五劫思惟、兆载修行,剿灭一切烦恼敌,拯救一切苦难众生,累积无量功德,功德圆满,祂才能称为“南无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来之不易的,代表了阿弥陀佛从因地发心直到果上正觉,所有一切圆满功德。一切菩萨的修行,一切阿罗汉的修行跟六字名号相比,那简直是无法相比。(那我们凡夫的五戒十善更谈不上了。)
圣旨对土特产喻
各位莲友,是我们修的五戒十善善根多,还是六字名号里面的善根多呢?
(六字名号。)
对呀!回答正确,一百分!
我们有的人往往不明了这个道理,他会觉得说,“师父啊!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念得空空荡荡的,干干巴巴的,苦苦恼恼的,这样空空荡荡地念几个字能往生吗?像我在那里布施啦,寺院里做根柱子啦,放生啦……善根功德很清楚啊!实实在在可以看得见哪!依靠这个往生不是更有把握吗?”
你们说哪个更有把握?
我看还是打个比喻,打比喻才好懂。
还是就刚才的比喻。这个老百姓蒙受皇上的召见,要去封官加赏,他当然高兴,但他转念一想:“自己一无所有,就这样怎么可以封官加赏呢?听说封官加赏的人是要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对国家毫无贡献,这怎么行?”他又一想,“有了!有好办法了,我家里有土特产,我带一点家里种的地瓜、土豆去上贡。”他辛辛苦苦种好地瓜,挑到宫门,挑得满头大汗,但卫兵却把他拦住了,不让进,因为他忘了带上皇上的圣旨,他觉得圣旨不过几个字,轻飘飘的,而且一点也不是自己的贡献,应该不重要吧。结果他进不了宫门。
我们所修行的五戒十善、一切的功德,充其量是个地瓜而已,而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亲自赐给我们的圣旨和号令。
名号一称超十地
在我们净土门里边,常听说两句话:
莫讶一称超十地,
当知六字括三乘。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莫讶”,不要惊讶——明明知道我们会惊讶,所以事先说“你不要惊讶”。不要惊讶什么事呢?“一称南无阿弥陀佛,超越十地菩萨”,哎呀!这么厉害!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超过十地菩萨!敢想像吗?不敢想像。为什么呢?“因为这六个字里边包括了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包含在六字名号里边”。
就好像刚才打的比喻,县太爷、巡抚大人、宰相大人的权力都包含在帝王的圣旨当中,他们都是依圣旨行事,行使他们的职权。
阿罗汉的善根福德、辟支佛的善根福德、菩萨的善根福德,都浓缩在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里面,都包括在里面。所以,我们念这句佛,才可以超越十地菩萨。
太子对群臣喻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边也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
譬如太子堕地,
贵压群臣。
说这个小小的太子,才生下来,呱呱坠地,他的尊贵就超过了一切大臣,宰相也要向他礼拜。为什么呢?他是太子,他将来长大就要做皇帝。
印光大师说:我们念佛的人就好像太子堕地,我们的父亲是阿弥陀佛,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的儿子,我们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佛子诞生堕地,超过二乘之上——超过阿罗汉、辟支佛,直接进入菩萨的位子。所以念佛是多善根。
(四)由譬喻说明
房屋对门窗喻
我们再来说比喻。
比如说我们在这座弥陀宝殿里边,我们只要讲“弥陀宝殿”这四个字,这里面的佛像也包括了,柱子也包括了,门、窗、墙、屋梁……通通包括在内。
可是,如果单讲柱子,它就不能包括门;讲门,就不能包括窗。随便说哪一种,都是挂一漏万。讲弥陀宝殿就一含一切,总体包括了。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总功德,就好像“弥陀宝殿”是总称一样;如果我们只是去读某一部经、诵某一个咒、修某一个法,这些就好像门、窗、砖、瓦,都只是一部分一部分的功德,不是整体的功德。
其他的修行,比如说我们修行五戒,有五戒的功德,可是呢,就没有比丘戒的功德;修比丘戒呢,有比丘戒的功德,但是没有菩萨戒的功德;你诵这部经,有这部经的功德,但是就没有那部经的功德。可是,如果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经、一切咒、一切戒、定、慧通通都包括在内,所以是多善根、多福德。
摩尼对杂宝喻
第二、“摩尼对杂宝”的比喻。
“摩尼”,又叫摩尼宝珠,又叫如意宝珠。摩尼宝珠虽然只是小小的一颗,但需要什么宝物它就出什么宝物。祈祷它说:“我现在要赈济天下贫民,需要黄金一百吨。”话音还没落,从摩尼宝珠里边就像下雨一样,喷出一百吨黄金。如果说“还不够,还需要一百吨珍珠”,它马上像下雨一样,喷出一百吨珍珠,这个宝叫做摩尼宝。
什么叫杂宝呢?就是金、银、珍珠、玛瑙、赤珠等等,这叫杂宝。
比如说有一个大仓库,里边有很多的宝物,有黄金、白银、珍珠、玛瑙,所有的一切,一应俱全。在最中间的位置,放了一颗小小的摩尼宝珠。我们进来要取宝物,去救济众生。有的人进来一看,“哇,大门旁边就是一堆黄金!”他马上就扛著黄金出去了。但是,黄金虽然贵重,很快就消耗完了。
真有智慧的人,到这个宝库里边,是取哪一种宝物?
(摩尼宝珠。)
对啦!大家都知道说“我是拿那颗摩尼宝珠”。摩尼宝珠你拿到手上以后,跟它说:“需要大米五十吨!”大米马上出来了;“需要帐篷一千顶”,它都能出来。拿到摩尼宝珠,通通都有了;如果是扛黄金、扛白银,又累又辛苦,仍然是有限的。
所以,多少有时候并不只是看表面的数量,像摩尼宝珠,它就是一颗,但是它可以吐出一切宝;反而是很多的种种杂七杂八的杂宝,数量虽然多,比不上一颗小小的如意宝珠。
这个比喻是要说明什么呢?“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摩尼宝珠,这六字名号里边,有《金刚经》的功德,有《法华经》的功德,有《地藏经》的功德,有《楞严咒》的功德,有《大悲咒》、《十小咒》的功德,通通都有,你如果需要这些功德,它都有。其他的种种修行法门,虽然都很尊贵,都不可思议,但那些功德就好像是杂宝一样,是金、银、珍珠、玛瑙……尤其是我们凡夫所修的五戒十善,那就档次太低了,简直就是破瓦块,因为我们所修的,还是有漏、有为的善法。可是有的人还以为自己修的一点点戒善比念佛还强,那就是抱著破瓦块,弃了摩尼宝,只能说不识宝了。
想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怀带著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摩尼宝珠,这样才能获得圆满的功德。修其他种种的法门回向求往生,只是得到杂宝的功德。
我们经常听到六字名号是“万德洪名”,“万”,是包括一切的意思,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六字名号之内,那岂不就是摩尼宝珠吗?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就称弥陀名号是“清净摩尼宝”。摩尼宝珠虽是一颗小小的珠子,可以吐出一切宝物;这句六字名号虽然简短,只有六个字,但是含摄一切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一切经教、一切咒语陀罗尼、一切修持的法门、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的功德,通通包括在内。
南无阿弥陀佛!把这颗摩尼宝珠介绍给各位,希望大家把它好好保存,不要丢失掉。
五层楼喻
再比如说有一栋五层的高楼,第一层人很多,有好几万人;第二层,也还不少,也有好几千人;第三层,也有几百人;第四层,几十人;最上面那一层,只有一个人。虽然下面一层、二层、三层的人这么多,但是,比较最高五层楼上的人所见到的范围、景观,是下面的多人见到的景观多呢,还是上面那一个人见到的多呢?
(上面的。)
对了。在五层高楼上,他所见到的景观是最多的。
这就不单纯是数量上的多少,而是有境界的高低,因为他的境界最高,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楼顶上,放眼看去,广阔无边的原野尽收眼底;底层人再多,东看西看,再怎么看,范围仍然是那么一点点大。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呢?第一层楼,代表人天善法;二层楼,就代表声闻;三层楼,缘觉;四层楼,菩萨;五层楼的楼顶上,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的善根功德都在六字名号当中,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升到五层楼上,我们站在楼顶上,遍览无遗,没有任何的遗漏。
我们本来在哪一层呢?“我可能在第一层,五戒十善……”真正能在第一层是不多的,依我们来讲,大概在地下室,因为五戒十善也不容易修行啊,五戒十善修不到,你就是地下室;地下室有三层:地狱、饿鬼、畜生,黑蒙蒙的,看不见任何景观。
(五)经文的证据
前面我们讲的够清楚了,念佛是多善根,但佛法讲究“圣言量”,也就是要有圣人所说的言教为依据。没有佛经祖释的依据,你说的再有道理,也可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说法。下面,我们依照经文和祖师解释做为标准,来证明念佛是多善根,其余的种种修行跟念佛相比,属于少善根。
先举十条经文。
1、《阿弥陀经》
首先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先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但并没有说明哪些是少善根,可是下面直接说: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这个就能往生!执持名号能往生,说明就是多善根。因为少善福不能往生,只有多善福才能往生;多善福,就说到“执持名号,即得往生”,所以说“多善福在念佛”,三学、六度,这些都不谈。这是《阿弥陀经》上下经文的次第,义理如此。
2、异译本《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有两个译本,一般用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就是《佛说阿弥陀经》,另外一个译本,就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部经对《阿弥陀经》中“闻说阿弥陀佛”是这么翻译的:
闻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在名号之前加了十个字来形容:“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这个岂不是“多善根福德”吗?多到已经不能用数量来形容、来表示,而是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来说明,所以,名号本身就是多善根福德,殊胜、超越、绝对性的善根福德。
3、梵文本《阿弥陀经》
现在发现《阿弥陀经》的梵文原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一句,如果直接翻译过来的话,怎么翻译呢?
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
也就是说,众生在此世所做的种种善行,都属于“少善根福德”,靠这个,不可能往生。
经文明显说明:只有六字名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而我们众生此世所做善行,都属于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无论我们怎样地努力,我们所做的,跟六字名号相比,都属于少善根福德。
强弓喻
其实,我们是没有资格和六字名号相比的。我们所做的,充其量只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会让我们获得人天的果报。以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想做阿罗汉都不行,何况想去成佛呢?
就好像弓箭一样,弓的力量各自不同。比如说五戒十善就是一张弓,我们每个众生就是弓上的一支箭,那么,把五戒十善这张弓拉满了,一放出去,“呼--”,射到哪里呢?顶多是人道或天道;到了天道以后,没劲了,“呼--”,掉下来了,你还在三界的吸引力范围之内。好像地球的卫星一样,还没有脱离地球的引力,还在地球的吸引力范围之内。五戒十善的力量,这把弓的强度只能把我们送到人天,不可能送到阿罗汉那个境界;如果要得到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必需能够修四谛、十二因缘法,这个强弓,力量很大,“嗖--”,好!出离三界了,到了阿罗汉、辟支佛的轨道,但是,离菩萨的轨道还差得很远,那必须用更大力量的强弓,发大菩提心,累世累劫修行,“欻--”,射出去,到了菩萨的轨道。
我们现在念佛的人,大家要知道,我们有一把强弓,我们这把弓已经不是五戒十善了,是南无阿弥陀佛这把强弓,这把弓的力量非常强大,“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极尊”,“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把弓就是六字名号;我们众生就是六字名号这把弓上的一支箭;我们来念佛,就是机关发动,阿弥陀佛就是强弓手。我们这支箭虽然在娑婆世界,但被阿弥陀佛往六字名号的强弓上一搭,“嗖--”,超越人道——超越天道——超越三界——超越阿罗汉——超越地前小菩萨——超越地上大菩萨——超越十地等觉菩萨,直奔佛果。所以,“莫讶一称超十地”,不要担心“一箭放出去,怎么超越十地菩萨?”一箭射到哪里?你们知道射到哪里吗?一箭射到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极乐”),直向弥陀佛座边。
如果不靠六字名号的弓,五戒十善,顶多射到天上,又坠下来了。所以,往生西方,必靠六字名号,六字名号才是多善根福德,包含了所有一切法门、圣教,种种修持功德通通包含在内。
落水喻
梵文的经文其实也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相互印证说明。比如说我们掉到水里边了,请问:当我们快淹没的时候,我们抓到水里面所长的水草,能够到岸上来吗?
不能。水草本来长在水里。
抱著水里的石头,能到岸上来吗?也不能。
水里的东西永远让我们在水里。要想到岸上来,一定要抓住从岸上伸下去的东西;如果抓住岸上来的一根竹竿,或是一个救生圈,岸上的人一拽,就把你拉到岸上去了。
我们就是在生死的苦海当中,种种修行,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六根门头所对的境界,都是三界之内的东西,都是生死苦海中的水草之类的东西,都是轮回的因果,不可能让我们离开三界苦海。
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就好像从极乐的涅槃彼岸伸向我们苦海当中的一把长竹篙,你抓住这把竹篙,阿弥陀佛一拽,就上去了!
如果你不抓岸上来的竹篙或救生圈,靠你自己的在水中乱抓,“哎,旁边一根稻草抓住了”,还是在水当中。
我们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让我们更深地扎根在这个世界。所以梵文经典才说:“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此世”就是此世间,五浊恶世),而应当依彼佛的六字名号——阿弥陀佛从极乐世界放大光明而舒展过来救度我们的六字名号,依六字名号的功德往生西方。
4、《无量寿经》
我们此世所做善行不能往生,那靠什么往生呢?《无量寿经》说: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又说:
令诸众生,
功德成就。
又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几段经文放在一起,就很清楚地看出来:阿弥陀佛普遍布施给我们六字名号的功德大宝,让我们这些没有功德的人功德成就,而且是具足无上功德。
阿弥陀佛怜愍我们造罪造业,没有出离之缘,无法脱离六道轮回,没有功德法财,为我们打开佛法的宝藏,普遍、平等地布施给我们功德之宝。所以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众”,就是十方苦恼的众生。
请问各位,阿弥陀佛的功德宝拿到了吗?拿到了没有?
(拿到了。)
阿弥陀佛“广施功德宝”,如果你没有拿到,那不能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我给你了。”“广施”啊!一个都不会遗漏的。
阿弥陀佛的功德宝是什么呢?
(六字名号。)
对。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我们没有功德,我们盼望功德,我们希望自己成就功德,我们担心“我这样修行、那样修行,可是也没开悟,没契入诸法实相,顶多是有漏的人天善法,这怎么办?”《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兆载累劫的修行,是要“令诸众生,功德成就”,要令我们成就功德。
支票喻
就好像父亲养育儿子,儿子还小,为了让他能够安乐地生活,就辛辛苦苦地劳动,流血流汗,把自己所挣的一切财富,最后都放入存款单当中,说:“我的儿子,这个给你。”让儿子能够继承他的财富。父母的心就是这样,一切为了儿女,特别是儿女还小,要为他们作周详的考虑。
爸爸临走时说:“孩子!我要走了,这张小小的纸头,是我一生的积蓄,上面是一百亿,给你,你可以过好日子。”
这个儿子很小,把存款支票拿来看看,“父亲说这是一百亿,但是这只是一张纸嘛!这张纸,我现在饿了,还不如一个地瓜能让我饱。”他不了解这张支票是百亿的财产,所以他很轻易地把它丢到旁边。这个可惜不可惜?
(可惜。)
太可惜了。这就是有眼不识珍宝。
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慈父,祂经过五劫思惟、兆载永劫的修行,把祂所集聚的一切功德,浓缩在六字名号的存款单当中;这个六字名号,就好像是存款单,就好像是一张支票,你不要看不起它。
我们没有智慧,阿弥陀佛把祂的六字名号——无上功德的结晶布施给我们,令我们功德成就,但是,我们念念佛号,就把它摆在旁边,“哎呀,这六字名号干巴巴的,空洞洞的,哪有我去诵一部经,或修什么有味道……”就好像比喻中的那个儿子,智慧没有开,他只认识地瓜,而不认识百亿支票。我们也一样,“你看,我做了某桩功德了,我看得到,我读了一部经,厚厚一本,多实在!一句阿弥陀佛,六个字一念,就没了!”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什么是真实功德。
希望这个比喻能够让大家珍惜六字名号,所谓“宝此一行”,不再舍弃,不再丢掉。阿弥陀佛老爸那么辛辛苦苦修来的六字名号给我们,结果我们都漫不经心的,然后把它跟别的比,“这个六字名号嘛,也不错,但是如果我布施、持戒、打坐、拜忏,这样种种修行,我这样的功德应该也差不多吧!”不知那些都很小,顶多是一颗糖、一个地瓜、一个苹果,跟这句百千万亿支票都不能比喻的六字名号,那是无法相比的。
一块钱买大楼喻
讲到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上街去买东西,遇到和平常不一样的情形,平常买东西都要讨价还价,这天掏了一块钱,结果买来了整栋大楼,就高兴得不得了,“哎呀,今天赚了,今天买得很值得,一块钱买了一栋大楼……”会有这样的事情吗?没有!
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一定是大楼的主人主动送给你的。一块钱不可能买一栋大楼,居然买到了,说明是人家要送给你的,但送给你,又怕你不敢要,所以开个价卖给你,这样你心里就觉得安慰了,“这是我买来的!”
我们很多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是什么呢?成佛。我们就是每天磕十万个头,磕一百年,这样的苦行,要跟成佛的因行相比,你值一块钱,那么,成佛简直都不止一栋大楼。
有人说:“我修五戒十善回向求往生……”是的,依五戒十善的种种修行回向求往生,也能够往生,但这样的往生不是靠你五戒十善的力量,因为我们修五戒十善,顶多是让我们得到人天的果报,居然是拿这个五戒十善换得了成佛果报!也就好像刚才讲的,用一块钱换得了一栋大楼,你不要认为真是你买来的,这是人家送给你的。
阿弥陀佛本来就是要把祂无量的功德无偿地奉送给我们,但是我们志向狭劣,不敢当下接受,所以阿弥陀佛说:“你不敢接受,我就卖给你吧。”卖给我们,我们又买不起,那怎么办?“那就降价卖给你。”卖多少?一块钱。本来阿弥陀佛说:“你想来往生,只要念名号,送给你,决定能往生!”我们不敢相信,阿弥陀佛就说:“那你修行,修行回向。”(就是卖给你)修行什么?“你怎么修都可以,五戒、十善、诵经、持咒等等,都可以,只要回向愿往生就可以。”我们反而以为“往生是我自己修行得来的”,我们这小小的因,怎么能感得那么大的果呢?
那是因为阿弥陀佛“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而布施给我们的。
穷子喻
《法华经》里有一个“穷子喻”,很能说明我刚刚讲的这个例子。
有一位大富长者,他的独生儿子从小离散,大富长者后来年纪也大了,广大的庄园、丰富的财产找不到继承人,他想:我现在已经年老了,就要走了,一定要把儿子找到!所以他就很辛苦地到处寻找,走一路就找一路。
再说这个儿子,从小离开大富长者,在外面漂泊流浪,过著流浪汉的生活,被人欺负,餐风露宿,衣不蔽体,他只能靠什么过活儿呢?只能做打工、作佣等低贱的职业,过一天算一天,吃上顿没下顿。
有一天,这个儿子东晃西晃,刚好就晃到大富长者的门口,他一看这座庄园,“哎呀!巍峨广大”,从大门往里面探头一看,里边坐了一位非常威严的长者,旁边有很多侍从,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气派就像国王一样。这个穷子毕竟做流浪汉做习惯了,来到这么一个豪华威势的地方,他感到不自在,“哎呀!不行,这不是我这样的人找活的地方,这个地方不能久留,如果久留的话,或许有人出来抓我,逼迫我,治我的罪。我还是赶快离开,到贫穷乡里去找活儿。”这么一想,他拔腿就走。刚好他的父亲(大富长者就是他的父亲)在里边一抬头看见他,就认出来了,“这不是我的儿子吗?我辛辛苦苦到处寻找的,就是他!”马上喊人,“快快快,赶紧去把那个人给我抓回来,不能让他走了。”
侍卫听到大富长者的指令,一个箭步就出去了,他们长得高大强壮,孔武有力,穿得也很华丽气派。穷子正在那里怀疑:此地可能不宜久留……果然看见从里面出来两个彪形大汉,“啊!坏了!这是来抓我的。”他撒腿就跑。他越跑呢,后面追得就越紧,追上后紧紧捉住,强行往回带。这时穷子又恐怖、又担心、又紧张,顿时昏过去了。
大富长者一看,心想:“完了!我的儿子一定是因为这气派的阵式,受到了惊吓,他的心量还不成熟”,就对侍卫说:“这样子,你们用凉水把他泼醒,泼醒之后把他放走。”
果然把他放走吗?大富长者不可能把他放走啊!几十年才找到儿子,怎么能放走呢,他还要想办法。
他另外找了两个人,他们长得不是那么高大威猛,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的,交代说:“你俩跟踪他,跟在他后面。”
这两个人看起来跟穷子差不多,像乞丐一样,摇摇晃晃,跟著去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乞丐跟乞丐在一块儿就聊起来了:
“你是怎么讨饭的?”
“我怎么讨……”
“你是怎么打工的?”
“我怎么打工……”互相谈得很熟悉。
这两个人就跟他讲:“其实你呀,用不著这么辛苦。我们打工那个地方的老板很慈悲,干一天活儿给一般地方两天的工资。”
穷子一听,“这么好的地方!那好,我去行不行?”
“你去也可以。”
“可是我什么都不会干呐!我不识字,需要文化的活我都不会啊!”
“你可以去打扫卫生,清理厕所。”
“这个我可以!”做流浪汉的,专门搞这个工作。
好啦!这两位就把他带到大富长者庄园来了,从后门绕进来(正门太高贵)。进来以后干什么呢?天天除粪,他干得很安心,心想:“这个跟我的身份很相应,我就是扫厕所的。”
可以讲,他一辈子就没有这样幸福过,生活很安定,吃喝不用发愁,也有住的地方,他过得很安心,干得很卖力气。
但是,儿子天天在那里除粪,长者心中有所不悦。“我的儿子怎么可以就做这等下劣事呢?”他们父子还没有相认哪!财产还没有委付啊!所以,大富长者就想办法接近儿子,想什么办法呢?他也把自己华丽的服装脱下来,也穿上一身粗布衣服(下地干活儿、除粪的衣服),也拿了一个除粪的工具,跟穷子在一起除粪,和颜悦色地问候他,跟他话家长,问寒问暖。穷子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温暖,他遇到这么一个长者,对他这样的慈悲关爱,他感动得不得了,“哎呀,怎么有这么好的人!”他这时候还不知道长者就是他的父亲,而长者也不能讲。
时间久了,彼此关系熟了,感到很亲切了,这个时候,长者就略微暴露自己的身份,他说:“不瞒你说,我就是这座庄园的庄园主。”
穷子一听,吓了一跳,就喊“老爷”(你看,对自己的父亲喊“老爷”)。大富长者听了,心里很难过:“我是你的父亲,你喊我喊老爷!”他就对穷子说:“我看你到我庄园来之后,人很诚实本份,干活很卖力气。不然这样,你就做我的干儿子,我年纪大了,也没有儿子,你就做我的儿子好了,也可以帮我做点事,希望你不要推辞。”
这么一个乞丐,突然得到大富长者的宠幸,拜长者为干老子,他感觉很荣幸,他不知道这是他的亲生父亲,把亲生父亲拜做干老子,还觉得很荣幸。
好了,故事再往下讲。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富长者慢慢培养他,开始教他做会计、做出纳,掌管财务。“我既然认你为儿子了,彼此就不外,这里所有的一切都由你掌管”,工人的支派、财产的进出都要他负责。
穷子做得很卖力气,也很认真,“今天收多少、支多少……”但他还是住工棚里,每天还是拿自己的一份工资,晚上算账的时候,“这个是老板的,是他的;我自己呢,十块。”
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富长者一看,穷子(也就是他的儿子)的志向慢慢提高了,心量逐渐扩展了,能力也越来越具足了,这个时候,父亲就准备宣布他们的父子关系。
这一天,他就把国王、大臣,把有头有脸的人物全部找来,开一个“新闻发布会”,父子相认。“有劳各位到这里来,有一点事情跟大家讲。我已经年老了,我的儿子是在哪一年丢失的……”穷子越听越像在说自己;长者从头道来,慢慢引导,“现在,我找到我的儿子,是谁呢?就是他。”长者指著自己的儿子说,“现在我把所有财产全部给他,由他掌管。”
儿子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对我这么慈悲的人不是外人,正是我的父亲!
所以,在《法华经》里才有四句话,说什么呢?
我本无心,有所希求。
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又说:
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而今乃知,真是佛子。
“我本来没有想到我会拥有财富(没有想到我能获得这么丰硕的功德),但是无量的宝藏怎么突然就来到身边,一夜之间华贵起来!今天才知道我真是佛的儿子!”
故事就讲到这里。下面把这个故事做一番解释。
大富长者是哪一位?
(阿弥陀佛。)
是阿弥陀佛;乞丐是哪一位?
(我们众生。)
对啦!我们无始劫来迷失本性,流浪在阿弥陀佛的涅槃城之外。阿弥陀佛看到我们的时候,就要把祂的六字名号功德布施给我们,说:“众生啊!我的独子,我把整个极乐世界送给你,你就这样来!往生我的净土!”
我们吓坏了,“我哪里有资格到极乐世界啊?”我们不敢,所以我们逃跑,我们逃离阿弥陀佛。
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就用其他的法门来调化我们,让我们来修行,回向以求往生。就是自力劳作,干除粪的活;除粪,就是除去我们心中的污垢。穷子要靠除粪的活才敢进大富长者的庄园;根机还没有成熟的众生,就要靠种种法门修持回向,才敢求生净土。
阿弥陀佛看见我们已经在自力修行回向求生了,又要用方法来调化我们,“你种种功德修行回向,很不错,但可以念我的名号啊!”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所有功德法财的宝库。让我们称名念佛,就是要把所有的功德布施给我们,但这时还不敢明讲。就好像大富长者认穷子为义子,让他负责库藏的出纳管理,其实心里边整个库藏财宝都交给他了,但因为时机没到,不便明说,穷子也不知道。我们也一样,比如说我们每天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我们不知道这六字名号里面的所有功德就是我们的,我们认为:“我念了两万声,这两万声的数字才是我的;六字名号里面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的。”就好像穷子,他已经进到庄园里边,每天在那里做出纳、会计,他认为他经手的这些财产是大富长者的,他自己只拿他工作一天的工资,不知道他的父亲要把整个庄园给他。
这样又经过一段时间,时机成熟了,阿弥陀佛才说:“汝今念佛,本是我子,极乐世界,归汝所有。”全部送给我们。我们这个时候才敢欢喜接受。
阿弥陀佛要把祂整个的极乐国土布施给我们,千方百计让我们接受,让我们在种种法门里摸爬滚打,慢慢调熟我们的根器,我们才慢慢接受六字名号的功德大宝。
根机成熟了
大家能够相信念佛的法门,能够老实念佛,是已经经过了除粪的工作,是已经到了大富长者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了,根机已经成熟了,是多善根福德,非少善根福德。没有大善根、没有大福德的人,决定不会老实念这句名号。
就好像那个乞丐,他的根机还没成熟,他决定不敢接受整个庄园,他逃跑了,他吓昏了。
你看世间的人,你对他说:“某某人,你念佛往生吧!”
“哎--,不去不去不去。”
学佛的人,你对他说:“你念佛往生吧!”
“慢点!我求人天福报!”
修行解脱的人,你对他说:“你念佛往生吧!”
“我哪里够资格到极乐世界?”
就好像那个乞丐,他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进这座庄园。
我们的父亲是“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极尊也”,弥陀慈父,救度我们四处流浪、桀骜不驯、违逆负心的众生。所以,大家要随顺佛愿,要孝顺于佛。经中说“孝顺于佛者,实乃大善”。
生西比做人容易
念佛往生很自然、很简单。天底下第一等容易的事情就是念佛往生;第二件容易的事情,就是堕入三恶道。不往生西方,必堕三恶道,没有不堕落三恶道的。就算你今生有修行,来生不堕三恶道,来来生一定堕落三恶道!所以印光大师才讲:往生西方,比来世做人还容易;来世做人,比求生西方还困难。
为什么到西方成佛容易,来世做人反而难呢?因为来世做人要靠我们修持五戒的功德,靠自力;往生西方是靠佛力,故而容易。往生西方,《无量寿经》里面有几句话:
其国不逆违,
自然之所牵。
升道无穷极,
易往而无人。
很容易往生,结果去的人不多。为什么?大家不相信。什么叫“自然之所牵”?自自然然地往生极乐世界,毫无勉强和造作,我们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人不往生,不需要你在那里担心害怕说“我这样能往生吗?”不必担心,不必害怕。
浮木入海喻
比喻说我们把一块木头丢到长江里面去,这块木头一定会随著江水到达东海,会不会?一定会到达东海,除非在半路上被别人捞起来,或者是被树杈挡住了。我们不需要驾著一条船跟在木头后面看,“哎,看你到哪里?嗯,到东海。”不需要!它自自然然会到,即使看不见,也知道必然如此。
木头,就是我们;江水,就是念佛的法门,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东海,就是极乐宝国。被捞起挡住,就是杂行杂修。我们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把我们的身心归投于阿弥陀佛,所以:
南无者,即是归命;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我们归命阿弥陀佛,这一生一辈子,就是念佛愿生西方,等于是把我们这块木头投在六字名号的长江当中,没有阻挡,它自然是前浪后浪,浪浪往前走,而自然地回到极乐净土,这是靠六字名号的力量。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很自然,被阿弥陀佛的愿力所牵引,“自然之所牵”。
远地易达喻
出门旅行,有的时候,到达万里之外的地方反而比到达百里之外的地方还要容易,为什么呢?因为交通手段不一样。比如说我们从这里要去金门岛,要自己游过去的话,那很困难;要跨过太平洋到美国去,反而容易,为什么?坐飞机就可以了。为什么那么远反而容易、这么近反而难呢?因为我们所依靠的力量不一样,一个是靠自己,一个是靠飞机。靠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就很难;坐飞机是靠飞机的力量,就很容易。
我们到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反而容易,因为我们乘坐的是六字名号的航班;要转生人天反而难,因为是要靠自己的力量。
可知仰靠佛力的重要性。
名号功德宝
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祂令我们功德成就,祂广施功德宝给我们,那么,功德宝在哪里呢?《无量寿经》〈流通分〉这段经文就很清楚地说明了。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佛告诉弥勒菩萨:“闻到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踊跃称念的人,就具足了无上功德,就获得阿弥陀佛所布施的功德宝。”所以,阿弥陀佛的功德宝就是六字名号。
欢喜踊跃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那个听闻到彼佛名号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人”,“啊!六字名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信顺、归仰。
“欢喜踊跃”,为什么欢喜踊跃?给你一百万,然后说“不能往生,死后要去三恶道”,你会欢喜踊跃吗?不会的。所谓“欢喜踊跃”就是说“我决定可以了生脱死、成就佛道,我今生虽然是个穷光蛋,在世间被人瞧不起,一旦闭了眼睛,眼睛一闭我就要去净土成佛了。”这个叫欢喜踊跃,对往生有决定性的把握。如果对往生这件事情我们害怕,“能不能往生?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下了三恶道怎么办?”内心就痛苦了,就不会欢喜踊跃了。知道“六字名号决定能救度我,我称念六字名号决定能往生极乐国”,这样的心叫“欢喜踊跃”。
乃至一念
“乃至一念”,一念的信顺,念念的称名,“乃至一念”和“乃至十念”都是《无量寿经》所讲的,“一念”、“十念”,前面有“乃至”两个字,就代表并不只是一念、十念。我们今天听到这个法门,如果寿命延长,那就是一天、七天、一年、十年……;如果寿命当下就结束了,我们只念了十声佛就断气了,那就十念;只念了一声佛就断气了,那就一念,都能往生——“乃至一念”。
称名善根同佛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知这个听到阿弥陀佛名号而信顺归命、欢喜踊跃的众生,一念之间“为得大利”,成佛度众生的利益,叫做“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一句名号里边圆满具足无上功德。阿罗汉是有上功德,上面还有菩萨;菩萨也是有上功德,上面有佛;佛圆满了,就叫做无上功德。阿弥陀佛把祂的无上功德放在六字名号里边,让我们“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就得到无上功德,所以,蕅益大师才讲:
凡夫众生称念弥陀名号,
善根福德与佛无异。
我们念一句名号,我们的善根福德跟佛一样,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在这句六字名号里面,给我们,让我们平等获得。
经文充分说明六字名号是圆满、无上、具足、无缺的善根功德,所谓“无上功德”。
5、《观经》
第五条经文出自《观经》,这里引用的是善导大师的解释,因为《观经》的原文前后相隔较远,善导大师的解释文把它们并列在一块儿,来比较念佛一声和修行种种法门的善根福德的大小。
《观经》的下品上生,这个人临死的时候才遇到善知识给他讲说佛法,讲了两个法门,第一个是跟他讲说大乘十二部经典,他听到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等等:
闻经十二部,但除罪千劫。
大乘佛教经典分成十二个类别,“十二部经”代表大乘一切经典。闻经十二部,代表听闻了种种、很多的大乘经典,效果怎么样?除了一千劫的极重恶业。一千劫,一个大劫有多长时间?那不可思量,一千劫的罪过除掉了,除了很多了,但是,还没有让他解脱生死轮回,因为我们罪过太重。后面说:
称佛一声,
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一句,当下除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大家算算账,念一口佛,除掉五十亿劫生死之罪;闻十二部经,除了一千劫罪。如果拿闻十二部经的时间来念佛的话,那除了多少劫罪?那不得了!而且既然说“除生死之罪”,就代表不只是数量上的“五十亿”,实质是反映佛名功德之大,一声称名,永不再会堕落在生死轮回当中,生死之罪已经灭除掉了;灭罪灭得多,说明他的功德多,功德大,灭罪才多,可见,这六字名号的功德能消除如此多的罪,顿超生死,顿归极乐。其他一切法门没有这个功效。
米饭喻
十二部经代表佛教的一切经典、一切法门。为什么这么多经典才除罪一千劫?
有两重原因。第一个,一切法门跟念佛名号相比,还是因地的法门,它不是果地的法门。比喻现在已到了中午,肚子饿了,给你一本书,《稻谷栽培技术》,让你看这本书,怎么去栽种稻谷;这本书看完之后,再看第二本,让你学习怎么加工米饭,没有米饭给你吃,那你就会说“来不及了,我饿慌了。”
什么意思呢?佛经是告诉我们成佛的方法,比如说《金刚经》要我们破四相,“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成佛的方法;《楞严经》、《华严经》都有它的方法。菩萨在因地修行的过程当中,用这些方法来成佛。但是,我们来不及了,以我们的根机,这辈子眼睛一闭,就要堕落三恶道了。
佛名是已经成就的佛果,就好像中午的时候,不再让你去读《稻谷栽培技术》了,而是直接把一碗白米饭端在你面前,你饿了,就去吃好了!
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能解决问题啊?很显然,是果地的法门才管用。
闻经灭罪少,是因为它是因地法门;念佛灭罪多,是因为称念佛号是果地法门。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大乘经典讲诸法实相,如果我们能悟得诸法实相,“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千年暗室一灯即破”,但是我们不能开悟,没办法悟道,除罪就轻,所得到的福报功德就非常有限。
闻香喻
有两种原因:一种从法上来讲,一切经所说的都是因地法门,不如念佛是果地法门殊胜;另外从机上来讲,这些法门不适合我们罪业深重、心地浮散、寿命短促的根机,所以除罪就轻。这在善导大师的《观经疏》里有解释。
但是,称念六字名号就不一样,它是果地法门,直接吃饭。如果把饭端来,不给你吃,让你闻香,那不解饿;十二部经典讲怎样成佛,对于我们这样下劣的根机而言,讲的都是成佛的香味,我们没有能力品尝到成佛的果实,我们只是闻到飘过来的香味,我们不能吃到。
我们来念这句六字名号,念一口就得一无上功德,念十声得十无上功德,实实在在的。同时,念这句六字名号,不需要我们开悟,也不需要说“有清净心才可以得到功德”,任何众生,只要开口称念,只要愿意念佛、愿意往生,揽无边功德入我们的识心,成为我们的功德,所以非常容易、非常简单。
容易而且殊胜、殊胜而且容易的法门,唯有念佛。
名号之中获大利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个人“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从哪里得到大利呢?前面说“得闻彼佛名号”,也就是说:大利、无上功德是从阿弥陀佛名号当中获得的。
《阿弥陀经》“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得往生。”接下来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我见是利”的“利”,就是往生,从“执持名号”中获得往生。两部经一致,都以六字名号作为无上功德,所谓多善根福德。
6、《经》言
第六条经文: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
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
得福甚多。
这很多啦!以四天下的七宝,金、银、珍珠、玛瑙等等一切,供养佛、菩萨、声闻、缘觉,那得的福报太多了,“得福甚多”;但是下面说:
不如劝人,念佛一声,
其福胜彼。
这是经中明言,说你用四天下七宝供养佛菩萨,你得这么大的福报,那不如劝人念一声佛,所得到的福报超过他,“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那又何况自己念,何况天天念,一向专念!所以念佛是多善多福,经文的意思很明了,也不用解释。
有相福德不为多
有的人喜欢诵《金刚经》,《金刚经》里边也有这两句话可以做印证:
若福德有福德相,是福德不名福德多;
若福德无福德相,是名福德多。
读诵过《金刚经》的人应该知道,“福德有福德相”,这个不叫福德多,“我修持这个、供养这个、布施这个……修得很多”,这个都有相,这个不叫多;没有福德相,才是福德多。
我们念这句六字名号,“你看看,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空空荡荡的,好像不如我在那里做一个实际的善事功德”——不知那是有相的,有福德相,不名福德多。这句六字名号,犹如太虚空,是实相的,是无相的,所以是福德多。
7、《大悲经》
《大悲经》言:
一称佛名,
以是善根,
入涅槃界,
不可穷尽。
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入涅槃界”,就是成佛了,成佛叫“得大涅槃”;还不能用尽,还有多余,叫“不可穷尽”。
成佛有余
近代的印光大师说: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得熟,
成佛有余,
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你能够专念、熟念,成佛都有多余,不学其他法门,毫无遗憾。
本来佛是圆满境界,无有不足,也没有什么多余,这里是说一句名号善根功德无穷无尽的意思。
“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这样的善根,怎么可以思议呢?
所以,佛名是无上善根福德,是不可穷尽、直入涅槃界的善根福德;而极乐世界,就是涅槃界;称念六字名号,就可以直入涅槃界——极乐净土。
8、《涅槃经》
第八段经文是《涅槃经》里所讲的:
假令开大库藏,
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
把大宝库打开,随人拿,随人取,“布施一切众生”,功德很大,福德很大。
所得功德,
不如有人称佛一口,
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得到这么大的功德,还不如人家念一声佛,功德超过前面,无法比较,无法比量。
《涅槃经》说的一点都不含糊。
9、《增一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说:
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
若有称佛名号,如构牛乳顷,
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四事”就是饮食、衣服、医药、卧具等,就是我们的一切生活用品,如果以现在来讲,就包括汽车、楼房等等,通通包括在内;“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简单说,地球一切众生,他们所有的生活用品、资具都由你一个人供养,你所得的福,那很多了;但是如果有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哪怕只有挤一杯牛奶那么长的时间,“功德过上,不可思议”,超过以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的功德。
经文通过比较,来说明念佛才是真正的多善根福德,其他无法相比。
10、《大智度论》
第十,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言: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
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
满中七宝,奉施于佛;
不如有人,于后恶世,
一声称念,阿弥陀佛,
其福胜彼。
打了个比喻:有人从一生下来,一天就能走一千里,这样走多少时间呢?一千年。我们算一下,一天是一千里,一千里是多大的地方?范围很大,十天是一万里,那一个月是三万里,一年三十六万里。他经过一千年,这么大的范围,地下“满中七宝”,他所经过的地盘,全部是七宝组成,这么多的七宝,“奉施于佛”,拿来供养佛,他得到的福报大不大、多不多?这个福真的大得很!但是,“不如有人,于后恶世”,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像我们现在五浊恶世,这个末法时代;恶世的众生,内心没有清净,并不是清净心念佛,是恶世苦恼的众生;“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一声念佛的善根福德,胜过一天一千里、走一千年的七宝供养——我们怎么可以思量这句名号的功德呢?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多善根福德。
航空母舰对小渔船喻
大家学习到这里,念佛就有信心了,就不会因担心害怕空空荡荡的而左顾右盼了,“这样行不行,那样行不行……”如果念佛都不行,那就死定了,没有什么办法了。念佛是最行的,如果还不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
就好像我们过海一样,乘上一艘超级航空母舰,你还在那里“这个能不能过海?是不是再加一条小渔船,防备一下,万一航空母舰翻了,我这小船还能抵挡一阵……”——这种思惟不符合逻辑。航空母舰都不能过,你的小渔船还管用吗?说明他既不认识航空母舰,甚至也不认识小渔船,为什么?航空母舰没有过不了的海,他不知道。小渔船是不可能过得了大海,他也不知道。他把航空母舰看得太低,把自己的小渔船看得太高了,两个都错误。
什么意思呢?念佛就是乘阿弥陀佛的航空母舰,怕念佛不管用再种种杂行杂修,就是备用小渔船。有人讲啦,“万一念佛不能往生,再靠我修的这一点,补充一下”,就好像说“六字名号大愿船如果不能救度我们,再靠我们修行的这一点点补充一下”,那个就是杂行杂修了,是不合逻辑的。念佛的航空母舰都不行,杂行的小渔船怎么行呢?所以,念佛是决定往生之道。
喜欢杂行杂修的人,就是把阿弥陀佛名号看得太低,把自己的杂行功德看得太高了。
讲这一切,是让大家的心专注在这句六字名号上,并不是说“那我不用行善积德了。”这是两个概念,那些是我们佛教徒应当做的,只是不可以把我们凡夫所做的有漏有为的杂毒之善,居然拿它凌驾于六字名号之上,这个就有点太自不量力了,这个也是不了解六字名号的殊胜功德。
信佛
上面是十段经文的证据,每一段经文,都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些都是佛金口所讲的,我们是佛教徒,要信佛,可是信佛不容易,因为我们是凡夫,往往执著。
信佛怎么信呢?佛怎么说,你就怎么信,这才是有智慧。佛说念佛往生,你不要打个问号,“念佛真能往生吗?”
“老李,释迦牟尼佛说念佛能往生,你看能不能往生?”
老李说:“我看不行!”
“唉唉,那我听你的;老张,你看呢?”
老张说:“我也觉得危险。”
我们到底是信佛呢,还是信老张、老李呢?你问一万个人,他们都说:“单念佛不能往生。”只有释迦牟尼佛说:“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必生极乐!”结果我们不相信释迦牟尼佛,我们相信凡夫俗子,这是因为我们心中没有智慧。
信佛,佛这么讲,当下信顺,你能当下信顺,你是有智慧的人。
信佛,其实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你读很多书,佛怎么说,你怎么相信就好了。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一开始就讲了(这句话把我们吓一跳):
从是西方,
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十万亿佛土之外有极乐世界,你也没有看见,你拿望远镜也看不到,科学家用哈伯望远镜对著太空看,也还没有看到。你信了,就信了。并不因为你是教授才能相信这句话,也不因为我是老百姓,一字不识,就不能相信——你相信就相信了。
信心是智慧的体现,同时,信心也是力量的体现,能相信佛讲的话,有智慧,有力量!一个人再有学问,如果他不能信受佛语,他的心是软弱无力的。
(六)祖师的解释
我们再来看第六“祖证”,就是祖师的教证,证明念佛是多善根福德。也列举了十条文。
1、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真实功德
第一段,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功德有两种,一个是真实功德,一个是不实功德。什么是真实功德呢?
从菩萨清净智慧业起,
庄严佛事,
依法性,入清净相,
是法不颠倒,不虚伪,
名为真实功德。
云何不颠倒?
依法性,顺二谛故;
云何不虚伪?
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这一段要详细解释不容易,但大意很明白:菩萨所修,随顺法性,为真实功德,不颠倒、不虚伪,能摄众生归入净土,毕竟成佛。法藏菩萨历劫顺性而修,成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能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成佛。六字名号就是真实功德。
不实功德
什么是不实功德呢?凡夫众生所修的一切人天诸善,都不是真实功德。真实功德就是多善根,不实功德当然是少善根福德了。进一步来说,不真实,等于没有,连“少”都很难说。我们看原文: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
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
是故名不实功德。
我们是凡夫,所能修行的,不过是人天的善法,修行善因,能得善果,但不管是因中人天诸善,还是果上人天福乐,“皆是颠倒,皆是虚伪”。为什么叫颠倒?前面说“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心不开悟,不离我相,不顺法性,乖离法本,求升反堕,永远沉在三恶道当中,不能出离,是名颠倒;怎么叫虚伪?无常变灭,不是真实,没有契入法性的功德,所以叫做虚伪。比如说布施,菩萨三轮体空,能施之我本空、受施之人也空、所施之物也空,所修功德无不真实;凡夫三相坚固:我在布施,将来得福——我相希求坚固;他受我施,得我恩惠——人相慢心坚固;这些财物,都是我布施的——物相贪惜坚固。这样修行,穷劫累劫也不可能修出去。
以佛性功德来说,我们这样的修行是有漏有为的生灭法,叫做虚伪,叫做不实功德。
因果相顺
请问大家:拿不真实的功德要往生真实功德的极乐世界,拿颠倒的因想得到极乐不颠倒的果,这个可能吗?这个不可能!因果不相顺。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清净庄严、真实涅槃的国土,要往生真实涅槃的净土,一定要有真实涅槃的因,这个因是什么呢?就是六字名号,六字名号本来是实相法,是阿弥陀佛无上的功德,所以,持六字名号往生极乐国土,这个是因果相顺。
也像昨天打的比喻,拿到了国王的圣旨,到王宫里去拜见国王,这才因果相顺、完全相应、境界一致。你拿你自己开的条子,要去见国王,见不到的。
“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给我们亲自签名的名号,祂以六字名号来邀请我们,“十方的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我迎接你回归我的净土!”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邀请书。
2、善导大师《法事赞》
我们看第二段,出自善导大师的《法事赞》。《法事赞》是善导大师以赞偈的形式解释《阿弥陀经》的要义,其中这四句话是非常著名的,也就是解释《阿弥陀经》“少善根不得往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这一段往生正因的经文(《善导大师全集》437页):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涅槃报土
“极乐无为涅槃界”,善导大师判定极乐世界是报土、无为涅槃的境界。“为”就是造作,“无为”就是远离人为的造作,是性地功德的自然展现。一切的造作,都是有为,不是无为。比如说我们造一栋楼,楼是有为法,将来会灭;建一座寺院,也会随著时间的推移而荒废,这都是有为法。只有佛性是无为,极乐世界是无为的,它是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不生不灭,无衰无变,法尔常住。当然这个较难理解,总之,这是非常高妙的佛土境界,是佛性完全展现的境界。
杂善不生
像这么高妙的佛土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就是解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导大师把“少善根福德因缘”用“随缘杂善”四个字来说明。什么叫“随缘杂善”呢?不是专念弥陀名号,而是随著自己的兴趣、爱好、缘份,遇到这个学这个,遇到那个学那个,这叫随缘;这个也修,那个也修,叫“杂”;所修的都是善法,所以说“善”。以我们凡夫的随缘杂善(前面昙鸾大师说是“不实功德”),要往生涅槃界,不可能!所以说“恐难生”,“恐怕你不能往生啊!”善导大师讲得比较委婉,意思是要我们舍弃随缘杂善,而应当怎么样?专修念佛。
专念必生
所以下面说“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故使如来选要法”,就是经文所说的“闻说阿弥陀佛”。我们听释迦牟尼佛讲说阿弥陀佛名号,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要法。既然随缘杂善不能往生,前面释迦佛又劝我们去往生,我们顶多只能修点随缘杂善,又不能往生,那怎么办?释迦牟尼如来既劝我们往生,祂就要为我们选择一个往生的方法。选,是释迦牟尼佛来选,所以,我们净土法门,老师很高明,是释迦佛,祂亲自为我们选,选得很准,选得很稳,选得不复杂,选得很安乐;不可能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的,还会有差错,还会有闪失。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的方法,人人都能做到,而且是最殊胜的,是第一的,不会是第二、第三。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所选取的“要法”,是什么法门?“教念弥陀专复专”,就是“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要专,还要再专,一个“专”字还不足以形容释迦牟尼佛的老婆心切。
“五浊恶世的众生,你要专念佛啊!”
“佛啊!我已经答应专念佛啦!”
“专了,还要再专哪!”
一路专到底,心也专、行也专,今天专、明天也专,在佛堂里专、离开佛堂还专,叫“专复专”。
总之,这段赞偈说明两件事:“随缘杂善”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称念弥陀名号专复专,决定能往生,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定的,这个就是多善根福德。
3、善导大师《般舟赞》一
好,我们再往下看,善导大师在《般舟赞》中的一首赞偈,有四句话:
种种思量巧方便,
选得弥陀弘誓门;
一切善业回生利,
不如专念弥陀号。
在《善导大师全集》570页,大家回去可以对照上下文来看。
释迦牟尼佛费尽种种心思、种种考虑,运用种种善巧、种种方便,为我们选得阿弥陀佛弘誓大愿业力的法门。“一切善业”,定善、散善等等一切修行善业,回向求生都有利益;但是,“不如专念弥陀号”,利益更大。所谓“种种思量巧方便”,就是用“一切善业回向求生”,这是释迦牟尼佛巧设的方便,目的是由此方便导归真实——选得弥陀弘誓门;“弥陀弘誓门”,就是“专念弥陀号”。
一切善业回向求生,不如专念弥陀名号,很显然,“专念弥陀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除此之外的“一切善业”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4、善导大师《般舟赞》二
接下来,《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576页):
万行俱回皆得往,
念佛一行最为尊;
回生杂善恐力弱,
无过一日七日念。
种种修行,点滴诸善,通通用来回向求生,果然如此,也都能往生;但与念佛还是不能比,念佛一行最尊最贵,最上最高。靠种种的杂行杂善回向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力量只怕不够,杂善回向求生的力量太薄弱了,叫“回生杂善恐力弱”(前面说“随缘杂善恐难生”,道理一样);那么怎样呢?“无过一日七日念”,回生杂善不能超过一日七日的念佛,“一日七日”就是《阿弥陀经》讲的“若一日……若七日”专心念佛,不能超过这个。万行皆非尊,念佛最为尊;杂善恐力弱,念佛功最强。万行杂善是少善根,念佛名号是多善根。
前面说“万行俱回皆得往”,就是都能往生;底下又说“回生杂善恐力弱”,就是恐怕不能往生。这不是矛盾吗?不矛盾!杂行回向虽然能够往生,往生只在边地,莲胎之内;要想直入报土,不处莲胎,那力量就不够,必须专修念佛。
5、善导大师《观经疏》
在《观经疏》里边,善导大师这样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自余”,除了念佛之外的一切修行,“虽名是善”,“虽”这个字是转折语气,“是善”,比如说我们拜忏、诵经、持咒,都有功德,都有利益,都是佛教的善法修行;虽然是善,但如果比念佛呢?“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无法相比,你诵这个经跟诵那个经还可以比,但是跟念佛就没法相比了。就好像同是地面上的东西,一层楼低,百层楼高;小山低,大山高,不管它们相差有多大,但总之还是可以相比的。但是,地跟天就没法比了,那是不可高低相比的。其他的种种修行虽然是善,如果跟念佛相比,余行好像是地,念佛就好像是天,无法相比。
这个是我们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的解释。
6、莲池大师《弥陀疏钞》
明朝的莲池大师说得也很清楚,在《弥陀疏钞》里边,莲池大师这样讲:
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
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执持名号,愿见弥陀,
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要往生极乐净土,需要多善多福,那么,怎样才有多善多福呢?“今持名”,持念阿弥陀佛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没有其他的修行能够得到这样的赞叹,其他是善是福,但是名号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以持名做为我们往生净土的正行;发菩提心是圣道法门、净土法门各宗各教都非常重视的,可是莲池大师在这里解释说:“你只要称念弥陀名号,愿生净土,这个就是发菩提心了。”发菩提心叫做善根,修六度万行叫做福德,我们念佛既是福德也是善根,因为这句名号里边通通包括了。
7、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一
下面是蕅益大师的解释,他在《弥陀要解》里这样讲:
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
皆不可得生净土。
这是解释“少善根福德”。“声闻、缘觉”就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们已经是离开三界的圣者了,但是以他们这样,仍然不能到净土,为什么?“菩提善根少”,他们还没发广大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善根),他们自己了生死,菩提心不够。而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靠声闻、缘觉自己是不能往生的;凡夫所修的人天有漏的福业,福德很少。所以人天诸善、声闻、缘觉,他们都不能往生彼佛净土;那靠什么能往生呢?往下看。
8、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二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
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六字名号是万德洪名,以名号来召引、含摄阿弥陀佛的功德,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名号之内,叫做“罄无不尽”,没有一点遗漏在外。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圆满的善根福德。
“以名召德”,在世间很难找到相应的比喻,我们只是大致地通过世间的例子来启发大家。比如说,有这样一句俗话:“久闻大名,如雷贯耳。”这个人的道德、学识、功行都包含在他的名当中,人们听到他的名,就知道他是了不起的人物,这叫“久闻大名”。
品牌商标喻
再比如我们刚才讲的商标的比喻。商标就是一个商业标志、一个标号,名牌也就是一个名字、一个招牌,但是一个著名的世界商标、品牌,往往价值多少亿美金。这可以叫“以名召财”,财做成名,名就是财。还有我们讲,县长、市长、省长,也都是名,但有这个名,就有这个权,这叫“以名召权”,权构成名,名就是权。你有什么名,就有什么权。
当然这是世间的,商界就以名召财,政界就以名召权,佛菩萨是出世间的,是功德界,所以“以名召德”。
帝王赦罪喻
像康熙大帝,他御笔一挥,“康熙”,啊!这个名里就有他帝王的威德。犯了死刑的,可以免你的罪;平民百姓,可以提升官职。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威德,就可以让我们免除三界六道的轮回,本来我们是判了死刑了,要堕落地狱了,但是六字名号能消除我们的罪业。
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大赦十方众生,“我成了佛了,就要普遍赦免十方众生的罪业,让他们不再轮回,通通回归我的净土。”祂凭什么呢?靠祂的名号,“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六字名号含摄一切的功德,所以才可以普遍平等地救度我们,赦免我们的罪业。阿弥陀佛,名就是德,德即是名;阿弥陀佛有多少功德,名号就是多少功德,多善多福,圆满无上。
9、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三
下面: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蕅益大师这几段话,确实讲得非常到位,非常好。我们前面也讲了,阿弥陀佛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怎么令我们功德成就呢?《无量寿经》这样讲:“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就得到了无上功德。蕅益大师也是依这句经文做的解释。《阿弥陀经》说往生西方须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善根为往生之因,福德为往生之缘,所以说“善根、福德、因缘”,有善根之因,有福德之缘,因缘具足,必得往生。只有因,没有缘,不能往生;只有缘,没有因,也不能往生。
我们没有善根,我们也没有福德,既缺因,又少缘,怎么往生?
好,你没有,佛来给你。祂怎么给?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祂发的四十八大愿,做为我们多善根之因。善根之因,说白了,就是愿生净土的愿心,有此愿心,即是有了往生之因。“造罪的众生,你没有大愿,不敢求生诸佛净土,我为你发四十八大愿,令你愿生我的净土”,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好了,我们愿意去往生,那等于是佛的愿心成为我们的愿心;佛的愿心是善根之极,佛的愿心成为我们的愿心,善根还能不多?所以说“多善根之因”。
我们没有福德,佛“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所谓“大行”,就是兆载永劫的六度万行,祂所有的一切修行,充天充地、充塞法界的福慧功德,含摄在六字名号里边,布施给我们,做为我们的福德,成为我们往生的“多福德之缘”。
信愿行一体
“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让信愿念佛的人,念念成就同佛一样的功德。
“信愿持名”——信顺弥陀的救度,愿生弥陀的净土,称念弥陀的名号;信愿行是一体的。信,信念佛往生;愿,愿念佛往生;行,行念佛往生。信愿行,都是以“念佛往生”为体,信是信这个,愿是愿这个,行还是行这个。
“念念成就”,信愿念佛的人,念念之间,他每念每念的念佛,当下成就了跟六字名号一样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名号,既是善根,也是福德,既是因,也是缘,念念念佛,念念因缘具足,念念因缘具足,念念往生成就。不是一念成就,一念不成就;也不是要达到禅定一心的念佛才成就,没有达到就不成就;也不是平时念佛不成就,临终最后一念才成就;是只要有信愿,念念念佛,念念成就。成就,就是完成了,决定了,不可能再改变了。念念成就,就是念念往生决定,成佛决定。
“如是功德”,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功德,就是名号功德。所以前面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怎么令我们功德成就?就是把祂的大愿、大行所修行的一切功德,包含在六字名号里边,给我们;五劫思惟的大愿,兆载永劫的大行,成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让只要相信、只要发愿、只要念佛的人通通得到,与佛平等。
所以念佛是多善根福德,多到与佛平等。其他还有什么法门能这样呢?
孤岛居民发愿建船喻
这里需要再说明一下,有人讲啦,“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我们如果要往生极乐世界,也要发四十八愿,如果不发四十八愿的话,那跟佛不相应,不能往生。发四十八愿就相应了,就能往生”,这个说法正不正确?
(正确。)(不正确。)
不管它正不正确,请问,我们能做得到吗?
(做不到。)
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经过五劫思惟,说:“我建超世愿,发愿逾诸佛。”祂的四十八大愿是诸佛都发不起来的大愿,拿来叫我们五浊恶世凡夫来发,发得起来吗?
我们发不起来,我们只要发一个愿就可以了——愿生彼国。如同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告诉我们的“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就可以了。四十八大愿,无量无边大愿,通通都有了。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发四十八大愿,如同弥陀”,做不到嘛!
就好像我们在一座孤岛上,现在就要发生海啸了,狂风、恶浪……有人要救我们,把船开来,喊我们说:“上我的大船吧!我救你离开这座孤岛。”那么,作为岛上的居民,只要答应,愿意上船,这就跟船长的心相应了。船长喊我们上船,我们就上船,就顺了船长的心,这个叫相应。如果岛上的居民说:“船长发了大愿,建一艘船来救我们,我们也要发大愿去建船。”这个反而跟船长的心不相应。“来不及了嘛!你建不了嘛!我才驾船来救你,你上我的船就好了。”
船长就是阿弥陀佛,这艘大船就是名号,我们愿意念六字名号,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这就跟阿弥陀佛愿愿相应——佛愿我们去往生,我们就愿意去往生,这个叫做“一念相应一念佛”,南无阿弥陀佛。不是你自己在那里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抛开,自己发愿,那就不要阿弥陀佛救你了,你自己救自己好了。
孩子拒绝喂奶喻
我们在座各位有做母亲的,做母亲的发愿要给孩子喂奶,这孩子他偏偏不喝你的奶,他偏要自己发愿说“我要有奶”,这个能行吗?
妈妈要喂奶给孩子吃,孩子就吃妈妈的奶,这个就母子相应了,他就会健康地成长。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奶水要滋养我们,增长我们的菩提道芽,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就来念佛,吮吸弥陀的六字名号的法乳,不就很好了嘛!这样不就相应了吗?这是我们的根机能做得来的,也符合弥陀的愿心;我们到极乐世界之后,自然能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在这个时期,要发起那么广大的菩提心,是做不到。
10、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四
我们再看下面,蕅益大师讲:
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这些话都是很有力量的。
“信愿持名”——你相信阿弥陀佛要救你,能救得了你;你愿意让阿弥陀佛来救你;你称念阿弥陀佛救你的名号。那么这样呢,“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全”是完全,没有一点遗漏;“摄”是抓取,吸收。信愿持名,就完全汲取了阿弥陀佛的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一点也没有少。
前面说“以名召德,罄无不尽”,这里说“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道理一样。
下面说: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
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我们读了祖师这样的解释,应该再三地顶礼。祖师就是祖师。
持念佛名的人,善根福德,跟佛没有差别,跟佛平等、一样,我们念佛的人,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一样,敢相信吗?敢不敢相信?
(敢相信。)
“哎呀!师父啊!我是想回答相信,我也知道你是想让我回答相信,可是我拿镜子照一照,觉得不像啊!”拿镜子一照,“哎!就我这样子,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一样?”
我们念佛,善根福德决定跟佛一样,因为这个善根福德都在六字名号之内,我们信愿持名,就得到佛的功德,所以是一模一样,没有差别。
破布黄金喻
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佛的相好、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但这不能说善根福德就与佛不相等,还是平等没有差别,只不过时节因缘还没有到,我们念佛所内具的善根福德还没有完全显发出来。如同一块破布,里面塞进了黄金,破布还没有掀开,看表面是破布,实际上里面是黄金,等到破布一掀开,就露出黄金的本色,随意取用。因为我们还在此世,这个色身报体还没有谢,念佛虽是黄金,色身犹如破布,遮住了,所以看不出来,一旦身坏命终,色报谢去,到了极乐世界,立即与佛一样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明六通,一时显现。虽然那个时候显现,还是现在念佛就种下了的,就具足了的。
“则一一声”,每一声、每一声的念佛,都包含、都具足多善根福德,佛的功德当然叫做多善根多福德啦!那你想想看,从来没有说,六字名号之外,其他的叫做多善根福德。其他的,声闻阿罗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都叫少,不叫多。以信愿持名,一一声都具足多善根福德。
祖师的教证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这一点,非常的明朗,不含糊——只有念佛是多善根,其他都是少善根。
(七)举例说明
经文祖语是“理证”,也就是教理上的证据,证明念佛是多善根,余行是少善根;下面讲两个实例,作为“事证”,也就是举事实证明,念佛是多善根,念佛之外的修行,善根福德就不如念佛。这两个事例都出自弘愿寺印的《念佛感应录》第一集。
诵《法华》尼的故事
《念佛感应录》第一集的“诵法华尼,转生官妓”,读诵《法华经》的,前世她是个出家人,是个比丘尼,结果转生来世,她堕落下来,成为官妓。我们边读边解释。
“欧阳永叔知颖州”,欧阳永叔是人名,他在颖州这个地方当地方官,“知”就是做官,知县啦,知府啦。“有一官妓,口气作莲华香”,她讲话,人家在旁边闻到,非常清香,像莲花的香味一样。大家看,这个人不简单哪!讲话都有莲花的香味。“有僧知宿命”,有一个出家人,有神通,知道过去未来,他就说:“此妓前世为尼,诵《法华经》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她今生是官妓,那说到前世,她是做出家人的,她的修持法门是专门读诵《法华经》;《法华经》在我们佛教是很重要的一部经。她诵了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什么叫一念之差呢?就指她没求生净土,就差这一念,差这一念,没有不堕落的。
这个出家人虽然这样讲,欧阳永叔也未必相信,就问官妓:“曾读《法华经》否?”(问她说:“你有没有读过《法华经》啊?”)
官妓就回答说:“失身于此,何暇诵经?”(我沦落到这种地步,做了官妓,我哪里还有闲暇来读经呢?”)
“与以《法华》,则读诵如流”,试著拿一本《法华经》给她,她虽然没读过,但读起来好像流水一样,从头到尾,一点没有障碍。“与之他经,则不能读”,换一本别的经呢,她就不会读了。
“以此知僧言可信矣”,由此可知那位出家人讲的话是可信的。因为她前世读《法华》三十年,有这个熏习,今生拿《法华经》给她,她虽然今生没有读经,但是读起来很顺畅,很流利,给别的经就不会读了,所以知道她前生一定是读《法华经》的。
这是在宋朝王日休的《龙舒净土文》里边所记载的。龙舒居士就说了:“使此尼知西方法门,则上品上生可也;不知而坠堕于妓,可不哀哉!”她前世作为比丘尼,如果知道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个法门,以她三十年的功夫来念阿弥陀佛,哎呀!那上品上生都有余了,但是她不知道,她没念佛,她没求生西方,结果今生转下来,堕落成官妓,真是悲哀呀!
我们在座各位的功行能比得上她吗?她诵三十年的《法华》,我们未必比得上她。
“以此知,能用西方法门教人者,其济拔之功大矣,福报岂易量哉”,由此可知,如果用净土念佛法门教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能够济拔众生的功行、力量就非常大,福报也非常大。
下面,慧净法师写了一个按语,画龙点睛。“按:出家为尼,已是难得”,能够出家修行,这个已经很难得了;“苦行卅年,更属不易”,何况她能三十年苦行,读诵《法华经》,更加不容易;“唯仗自力,无他力持,烦惑未伏,再度沉迷”,但是因为她诵《法华经》,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没有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护持,没有断除惑业,再一次地沉没六道,反而一世不如一世,迷茫了前世的修行,今生就不再读《法华经》了,今生也不能出家,堕为官妓了;“余门学道,蚁子登山,念佛往生,风帆顺水”,其他法门要成道的话,那就好像蚂蚁登山一样,太困难了,念佛往生呢,就如同一帆风顺,顺著水,又顺著风,非常快速;“不生极乐,尚在娑婆,一旦生西,永断轮回”,你不往生极乐世界,总在娑婆世界轮回打转,一旦往生西方,决定可以成佛。
这个比丘尼,三十年苦修《法华》,可以说很不容易了,可是她仍然在六道打转;那么,如果念佛呢,就完全不一样,决定往生西方。
崔婆的故事
下面再讲一个故事(这两个例子可以对照来说明):“崔婆作偈,舌如莲花”,在《念佛感应录》第一集。
崔婆,一听就知道,是个平凡百姓,普通妇女,过去妇女没地位,也没有人记得她的名字,是张家就喊“张婆”,是李家就喊“李婆”。崔婆是个很平凡的妇女,地位卑微,连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但是她念佛,开了智慧,还能做偈子,结果她往生之后,舌头像莲花一样。
宋朝的时代,在东平这个地方,有一位梁姓人家,家里的佣人崔婆,是淄州人,是宣义郎元明的乳母。“宣义郎”是个官职名称,这个人叫元明。崔婆平生吃素,禀性可以讲非常愚痴,没有智慧,“不能与同辈争长短”。在大官人家,有很多的佣人,她是其中的一位,但是她因为性情很愚拙,口舌也很笨,所以跟人家比,没法争长短,对了也是错,错了还是错,只要有什么事情,说到她怎么样,她就是错,她也就这么样子过。
她的主母晁夫人,“留意禅学”,修学禅宗。这个崔婆早早晚晚都在旁边侍候主母,主母信佛,她也受到熏陶,也信佛,但是她不可能学禅,像她这么愚拙的禀性,学禅学不来,她只会做什么呢?念阿弥陀佛。主母学禅,她专念阿弥陀佛。“虔诚不少辍”,往往愚拙的人,她有她的长处,就是很虔诚,没有计较的心,没有那个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的心(所以印光大师说:“愚不可及。”她虽然愚,但是很多聪明人还比不上她),她听说念佛能往生,她就愿意念佛,老老实实地念佛,很虔诚;“不少辍”,“辍”是停止,她从来不会停止念佛。“不持数珠,莫知其几千万遍”,她平常念佛,也没拿数珠来计数,所以也不知道她到底每天念多少、一辈子念多少,不清楚。总之,她是一个很平凡、很愚拙、很老实本份这么一个虔诚的念佛人,专修念佛——她不识字,什么都不会,只会念佛。
“绍兴十八年”,就是一一四八年,“年七十有二”,那年她七十二岁。人老了,要得病了,她也生了病,“洞泄不下床”,疴屎拉尿都在床上,不能下床,看来病得很重。“然持念愈笃”,虽然得了这样的重病,念佛却更加地虔诚、笃敬。“忽若无事,时唱偈曰”,忽然就好像没事一样,念佛虽然也生病,但少苦,她唱了一首偈子(你看这个不识字的,做奶妈的一个老太婆,到了七十二岁,居然还做了一首偈子唱出来了),她怎么唱呢?调子不知道,有四句话:
西方一路好修行,
上无条岭下无坑,
去时不用著鞋袜,
脚踏莲花步步生。
这四句很平实,很浅显,也很好懂,意境也是非常的美。
“西方一路好修行”,她说:求生西方极乐世果这条路很好走,教理上叫“易行道”,她不会讲“易行道”三个字,她说“西方一路好修行”;那么怎么个好修行呢?“上无条岭下无坑”,大概她住的地方可能是在山区,出门就要上山下坑的,就不容易,西方一路很平坦,上也没有条、没有岭,下也没有坑、没有洼,平坦大道;“去时不用著鞋袜”,一般风俗,人死的时候,穿戴整齐,不然说死后没衣服穿,但往生西方不必如此,即使是一个死在路边没人理的乞丐,破衣烂衫,赤著脚也照样庄严往生。这个世界的东西到那里都是无用,一到西方“法侣将衣竞来著”,菩萨争先恐后拿著天衣妙服来给我们披上,这里的都用不上。“脚踏莲花步步生”,念著佛号,我们每一步每一步赤脚踏著阿弥陀佛的莲花,步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好!她唱的四句话,韵律、意境都很好,“讽咏不绝口”,她天天在那里唱,唱这四句。
那人家就感到奇怪啦!就问:“哎,崔婆啊!请问你唱的是哪一位做的?”
她很自豪地说:“我所做也。”(“这首偈子是我做的。”)
人家就她问:“哎啊!既然是你做的,那你什么时候走呢?”(“西方一路好修行,要去了,那什么时候去呀?”)
她就回答说:“申时去。”古代计时不像现在,几点几点,是用十二个时辰,“申时我就要走了。”
果然,到了那个时候,她就安然地往生了,这是在十月五日。
大家用出家人的殡葬方法将她火化,火化以后,一切都化尽了,只有她的舌头留下来了,像莲花一样。
你看看,这个老太婆,她什么都不懂,只是愚拙地来念佛,而往生是这样殊胜。所以经中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她的主人是修禅的,她自己只会念一句佛,但是走得这样潇洒自在,这可以讲是“无上深妙禅”。
六字超三祇
关于什么是多善根、少善根,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行持,也有不同的心理状态。
如果只是望文生义的理解,以为“念佛只是一项修行,那么这个是少,再加上其他种种修行,这个叫多善根”,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会心生不安:“那我们到底要修多少法门?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达到了多善根?”
如果我们知道:“六字名号里边已经总括了所有的善根功德,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有多善根、大善根、无上善根!”这样我们内心就会安定,就会安心念佛,也不会担心害怕说:“我年纪大,不会诵经、不会持咒、不会学种种的法门,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啊?”你刚好!越是不会其他的,刚好专修念佛,符合阿弥陀佛本愿,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这个能往生,这样我们就会有喜悦。
印光大师说:
不用三祇修福慧,
但凭六字出乾坤。
这是两句很著名的话。修行要修福、修慧,按照自力修行,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经过漫长时间的修福修慧,才可以出离生死轮回。但净土法门不用,不用你三祇来修福修慧,这样累积多善根多福德,用不著了。那凭什么呢?“但凭六字出乾坤”,你只要凭“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可以出离三界六道。
所以,这六字名号是超过三祇福慧的大善根、大福德。
https://www.juewu.org/fojing/amtj/3988.html
《佛说阿弥陀经》视频读诵木鱼版...
佛说阿弥陀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
佛说阿弥陀经纯正文字数为一万八千多字。佛说阿...
一、少善根是什么意思? 所谓少善根,依字解义即...
佛经上讲,业障从心而有。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
问题: 早上念《阿弥陀经》,晚课念《普门品》可...
每天晚上诵一下阿弥陀经,清净自己的磁场 最近小...
各位善知识,今天在沙田大会堂讲经是宝莲禅寺主...
佛说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 PDF下载...
此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只讲易行之道...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
佛说阿弥陀经纯正文字数为一万八千多字。佛说阿...
《佛说阿弥陀经》视频读诵木鱼版...
佛说阿弥陀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
佛说阿弥陀经动画视频版...
《阿弥陀经》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部经典。一般...
问题: 一心愿生极乐净土,以专念《阿弥陀经》为...
《阿弥陀经》是最为普及的一部经典。有人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