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宇
一、道次第对学佛者的意义
佛从最初发菩提心、中间集积福慧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都是为了利益有情而做的。所以释迦世尊初于鹿野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开始,直至双林树下示现涅盘这四十九年间,对各种根机的有情说了无数的法要,也无非为了成就有情义利。
总的来说,有情义利分为二种:一是现前义利,二是究竟义利。现前义利即是增上生,为人天乘果,为下士道,如阿底峡尊者之名著《菩提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究意义利略分二种:一是声闻缘觉乘,唯求自出生死,为中士道。如《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二是菩萨乘,由大悲心最极发动,欲尽拔一切有情痛苦为因,得佛位为果,为上士道。如《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由此可见,道次第摄尽了一切佛语教授,并把它们有条理、有次第地组织起来,令任何一种根机的学佛者,都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修学相应的部分。特别是处在末法时代的今天,邪说纷纭,佛教学人对圣教密意莫衷一是,有的好高骛远,求速躐等,从不切实考虑自身的心理状态,连修学菩提道最初之放舍现世心尚未生起,却大言无上密生圆次第或大圆满。有的盲修瞎练,执于宗见,或念一佛名,或持一明咒,或参一话头,对整个佛法圆满道体之建立,一无所知。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则倍感菩提道次的可贵。如被誉为西藏日轮的颇邦喀大师说:“菩提道次第是三世诸佛所共履的康庄大道,是三界中的唯一明灯。”
另外,现在修学净土宗的人特别多,净土宗以仗他力,横超三界,被称为易行道而著称,故有“万修万人去”的说法。但是我们现见往生的人属实不多,究其原因何在呢?主要是因为放不下现世的一切,出离心也不踏实,菩提心亦只是在口头生起,更遑论通达中观深见而上品往生。然上述内容俱是菩提道次第所诠释的主要内容,学佛者若能将菩提道次第依次在身心中生起,一念即可往生净土,岂是那些整日茫然,仅是口头念佛者所能比拟?因此不论是修学任何宗派,凡为出离心所摄持的,就是解脱轮回的因,凡为菩提心所摄持的,就是成就佛果的因;凡为性空正见所摄持的,就是轮回的正对治法。除此以外,不论你修什么法,念诵、观想,甚至大圆满、大手印,如果离开此三根本法义的摄持,是不能解脱成佛的,这是至尊文殊对宗喀巴大师所宣说的甚深义理。
出于同一想法,阿底峡尊者的再传弟子朴穹瓦也曾请问京俄瓦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二种情况,一种是善巧五明,获得坚固三摩地,具足五神通,得八大悉地;另一种是阿底峡的教授(指道次第)虽尚未如实在身心中生起,但对此能获得定解,他人无法改变其意,不知您选哪一种?”京俄瓦回答说:“阿?黎,不要说‘道次第’在身心中生起,就算是只知道一点点‘道次第’,我也宁可选这种。因为我以前曾无数次地善巧五明,能经劫入三摩地,具足五种神通,获得八大悉地,但却不能超越轮回,但是如果我能对阿底峡所说的‘菩提道次第’获得决定,那么我一定能遮退轮回。”(颇邦喀大师《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所以,对于菩提道次第的修学,对修学任何宗派的学佛者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菩提道次第的内容
菩提道次第是指一个凡夫从初学佛开始,直到最终证得佛位中间所必经的历程。概括起来说,道次第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种根本要义,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如四百论》云:“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如此为善巧。”龙树菩萨亦云:“先增上生法,决定胜后起,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宗喀巴大师也在完成《菩提道次第广略论》后,将全论内容摄为此三种根本要义,另造一文,名《圣道三要》,来总结菩提道次第的精要部分。所以菩提道次第的主要内容,不外是先令我们断恶修善(遮止非福),以此正因而令我们获得更好的内在和外在条件(增上生法),再由此基础上观轮回中一切享乐盛事,其体性无非是苦而发出离心,破除我执无明,证得涅盘(中间破除我),最终发菩提心,而至究竟佛果(后断一切见)。因此,说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是整个菩提道次第的骨干,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修习菩提道次第的前导基础,就是对暇满人身的修学。暇身对学佛者,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无论是要获得后世安乐,还是要解脱轮回、发菩提心,证甚深空见,都必须依赖此宝贵暇身。特别是修学密法者,若要在此五浊恶世一生证得双运身,更是非此暇身不可。寂天菩萨在其名著《入菩萨行论》中说:“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后难得,愚莫时中眠。”宗喀巴大师也总结说,修道最初之身,人为第一。
然此身虽如此宝贵,但却不知何时死去,正所谓身命无常。我人放不下现世,无法生起出离心之主要原因,就是对死无常没有作深细、恒常的思维修习。当知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不死,就算是释迦世尊、至尊米拉日巴、第二法王宗喀巴大师,也要舍此幻躯,何况他人?虽死王必来索我生命,但不知何时降临到自己头上,若不早下决心,放舍对世间八法的经营,努力学修佛法,待死主来临时,别说一切亲朋眷属财产舍我而去,即此从投生开始就始终一刻不离之身体也要离我而去,唯有佛法,特别是此圆满无缺、无谬之菩提道次第教授,是我们唯一的依靠,于是理应生起决定修法之心。又复此身虽死,但决非“人死如灯灭”,而是要依着业力去投生的,所生之处,概有二种,谓善恶两趣,试思我们生前所作之业,恶多善少,能生至善道者,寥若晨星。既知当堕恶道,受大痛苦,当决心依止三宝,因唯有三宝才能救护我们出离苦海。然“诸佛非以水洗罪,不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故皈依三宝之后,要依着佛所开示的因果道理取舍修习,则决定可生至善趣。
虽能生至善趣,但我们决不可以此为足,因为今生在大梵天,来世就可能堕热地狱;今生贵为人王,来世则沦为乞丐。正如《集法句经》所说:“集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有离,有生咸归死。”提婆菩萨在《四百论》中也说:“有智慧的人怖畏善趣和怖畏恶趣是没有分别的。”总之,只要身在轮回之中,决无保信之处,如《法华经》中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况且此轮回,无休无止,无始无终,在这个以苦为性的三界中,应该寻求一个永久的解脱,方不枉此万劫难遇之暇满人身。
如此观三界苦,发出离心,则应观察什么是轮回的因呢?即我们为何会堕入轮回呢?它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烦恼。具体地说,就是俱生我执,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未受过任何哲学思想和宗派思想熏习和影响的虚妄执实心。那到底什么是“我”呢?我们又是如何去执这个“我”的呢?所谓“我”既不是指这个身体,也不是指意识,更不是指什么阿赖耶识,因为我们通常都说我的身体、我的意识、我的思想、我的阿赖耶识,可见他们都不是“我”,五蕴中的任何一蕴都不足以构成“我”,五蕴合起来也还不是“我”,这个“我”是依着五蕴而被假安立的,这就是“我”的真相。但这个“我”并不是我们所要破除的对象,只有当我们认为它是“实有”的时候,才是俱生我见。因为在我们的心对境时,有三种状态:一是执为实有,一种是明其无自性,另一种则是既不执实,也不缘空。所以正确认知身心中哪种状态是俱生我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能正确认识俱生我执二生死因,则知道有无数的分别心都不是俱生实执,也就不会片面地认为一切分别都应该破除,而损坏缘起法则,堕入断见魔洞中去了。认识此俱生我执后,当知能断此实执的,就是通达一切法无自性的空慧,认识并实证到所执的“我”根本不存在,纯是幻觉,即慢慢趣向解脱了。
虽然自己能够解脱,但是一切如母众生,都还在三界火宅中,饱受痛苦煎熬,正盼着我们去救护,而我们却心安理得,不闻不问,即使长着一颗人头,与畜生又有什么分别呢?还不如乌鸦,尚有反哺之心行。况且在自利方面,还不究竟,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尚未证得。故此,我们应该发大菩提心,为度一切有情而愿早日成佛,将度众生之重担,自己勇猛无畏地荷担起来,如此方为真正大丈夫。
以上只是将菩提道次第之大意,简略地勾勒少许,详细内容,请阅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
三、与菩提道次第建立相关的一些问题
从究竟了义的教法来说,唯一佛乘,三乘教法是不了义的权说,因此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摄纳下、中士道无余,下、中士道可以说是大乘道的分支和基础,既然如此,我们应以无实之身,发菩提心修学大乘佛法才是,为何菩提道次第要从下、中开始引导呢?当知其中有大修持扼要。《入行论》云:“于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这是说,自利尚且未能,怎么能利他呢?只有先取满心要,怖恶道苦,而依三宝,取舍业果,求得增上生,再思善趣无寂静乐,唯是苦逼迫性,而求解脱,方能比度自心,对一切有情起大悲心,因此修学下、中士道的内容,并不是只让我们单纯地求得生死乐和自解脱,而是通向大乘道的必经阶梯和必要基础。
总的来说,道次第先从下、中开始引导,概有二因:一是摧伏一些所谓“大乘者”的增上我慢,下、中士道的心量尚未在身心中生起,便言我是大乘;二为广益上中下三根。
现见一些学佛者,好以大乘自居,大小乘之唯一分野——菩提心具备与否暂且不说,修行之初应具之放舍现世心能有几人敢自承当呢?如果“利”暂时放下了,但是“名”又霸居心头。西藏的笨贡加尊者在一次得知有居士来的时候,特别将佛堂收拾一新,随后一想,这不是做给居士看的吗?如此岂是修行人所应做的?便洒上一把灰。试看,如此微细的一个心态就已随入“现世心”,若要彻底放舍现世,如不经一番用功修习暇满、无常,谈何容易?而此“放舍现世心”只不过是我们迈向成佛之路的第一步而已。班禅·邱吉坚赞在《菩提道炬论疏》中说:“如果人生的目标只是想要获得现世之乐,这样的人,实际上不是“士”,而是凡庸众生。”很显然,如果不放舍现世,就连下士也不是。萨迦祖师扎巴坚赞在《远离四执》中也说:“执著现世的人,严格来说,应该算不上是佛弟子。”《地藏十轮经》也说:“愚痴懈怠根下劣,于二乘法不勤修,定不能具大乘轮。”就是说,如果连共下、中士道尚未能在身心中生起,而言我是大乘者,徒自欺欺人罢了。
广益上中下三根者,上根即是大乘行者,也需要求得增上生和希求解脱。有些学佛者曾对我说,上士按次第修学,有迂缓之失,不如直接进入大乘或者是顿悟为妙。殊不知对上士来说,修习下、中士道,一可以巩固自己,二可以转教他人,而且即是上士,对下、中道自能快速修起,岂会有缓慢之失?而对下中士来说,单纯地让其修学大乘法,也难生功德,若再弃舍下中士道,将会一事无成。假使一个人,他追求的是世间幸福,就应该让其修学皈依、业果,断恶修善,以求得增上生,若令其修三界苦,求出轮回,则不相应。智敏上师曾说一喻,譬如上楼,下中士固然是按次第一层一层爬楼梯,而上士虽坐电梯,又何尝不是按次第一层一层地上升呢?只不过是速度快而已。因此菩提道次第才是真正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圆满教授,各种根机的人都会从中获得相应的利益,而且逐渐被引导至大乘道中,所谓若生下下,必导上上是也。
海涛法师开示常用咒语的持诵,大家都收藏吧,相...
在禅堂打坐,出现头部不自主的转动,但时间不久;另...
十恶就是身三恶、口四恶、意三恶。身有三恶:杀、...
禅宗常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直指这个词也是禅...
禅宗常说顿悟一词,这是一个有着鲜明的中国化佛...
问:打坐时念什么? 答: 打坐,关键是要静下来...
居士:闭眼念佛或打坐的时侯,能出现观世音菩萨像...
问:您好!弟子想问大师世上到底有没有神佛附身...
问:法师,为什么我一打坐就有灵魂出窍的感觉,...
禅定时走火入魔的常见原因 ◆贪图神通:参禅打坐...
禅宗常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直指这个词也是禅...
禅宗常说顿悟一词,这是一个有着鲜明的中国化佛...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
提要 《六祖壇經》流傳的版本甚多,本文不作考訂...
一、宗乘七個樣子 1 道由心悟,不在言傳。近年...
梅子怎麼熟的 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初參大寂(馬祖...
日本武家文化的形成,不論在精神上或物質上,都...
人生在世,結交朋友能得知己,任用屬下終成心腹...
中国禅宗,看起来仅是一个单纯的名词,其实从菩...
锻炼 首先解释锻炼两字的意义。古代的武士、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