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上净下慧大和尚、柏林寺常住,各位营员,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心得,分享法喜。到了柏林寺,要吃赵州茶,否则就是入宝山而空回了。感谢大和尚给我这个机会,让我今天在这里把对赵州禅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祖师禅的精髓:生活禅——以赵州公案为例》。
大家知道,所谓“祖师禅”,也就是南宗禅法,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传来,传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的禅法。它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由师父传给弟子,祖祖相传,心心相印,见性成佛,所以叫做祖师禅。祖师禅的精髓是赵州禅,而生活禅的理念又是从祖师禅、赵州禅而来。因此,今天我就以赵州公案为中心,说说它与生活禅的关系。
《赵州语录》第1则:“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这是禅宗祖师对生活禅四句口诀的生动说明。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我今天要讲四句话,作为对大和尚生活禅四句口诀的说明。这四句话就是:“本心原自足,分别即迷失。证入不二门,禅机活泼泼。”以下就分别加以说明。
其一,本心原自足。按照佛教、禅宗的观点,我们的心原本就是清净、安宁、富足、圆满的。《碧岩录》第96则赵州示众三转语公案:“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这三转语的主旨,就在于启发学人明心见性。金佛渡炉则熔,木佛渡火则焚,泥佛渡水则化。赵州开示这三转语后说:“真佛内里坐。”每个人都有珍贵的、圆满的、清净的本心本性,这就是自性的“真佛”,它置身于我们真实生命之中,不会被水火所毁坏。有形相的三佛和一切有为法一样,避免不了成坏法则,自身难保。世人如果向外求佛,就永远难以求到真正的佛。真佛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的纯真的本性。
《赵州语录》第205则:“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第309则:“问:‘如何是不生不灭?’师云:‘本自不生,今亦无灭。’”第344则:“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你名什么?’云:‘某甲。’师云:‘含元殿里,金谷园中。’”含元殿在长安城里,金谷园里多花草柳树。到了含元殿,就已经到了长安城,不必再问长安城在什么地方。到了金谷园,满眼是柳树,不必再问哪儿有柳树。只要你明白自己是谁,明白你自己是佛,你就已经得到了“佛法大意”,就不必再向外寻觅了。《赵州语录》第425则:“问:‘如何是佛?’师云:‘你是什么人?’”意在启发学人要自我承当,不必外求。第53则:“问:‘时人以珍宝为贵,沙门以何为贵?’师云:‘急合取口。’学云:‘合口还得也无?’师云:‘口若不合,争能辨得?’”
这个本心,也就是如来藏、自性、真如、佛性、涅般、无根水、无底钵、无弦琴,就是本来面目、本地风光、主人公。
其二,分别即迷失。佛教认为,由于分别心,产生了执着。由于执着,人生就迷失本来的自我,于是我们漂泊流浪,无家可归。所谓执着,就是用虚妄分别心执着我与法等等,将虚妄不实的我与万法,执以为实有自性,从而生起种种迷妄颠倒、虚伪不实的见解。人身是五蕴组装起来,不过是一堆细胞组织,是一具盛满着脏东西的臭皮囊,我们却偏偏要描眉毛,画眼睛,盘头发,凿鼻孔,穿耳朵,这就是我执;再说法执,《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是我们却偏偏要竹蓝打水,偏偏要水中捞月,把这梦幻泡影死死抱住不放,这就是法执。由于分别心,人们贪恋执着于功名、财富、美色、儿女,只知道好,不知道了,所以红楼梦里有一首歌来感叹这种现象: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在《红楼梦》中,上面的那首歌是甄士隐听了跛足道人唱的。当时甄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慧根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里这两首诗写得好,非常生动地刻画了世人执着于功名、富贵、美貌、儿孙等等所造成的痛苦。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物欲横流,道德沦丧。很多人一辈子劳劳碌碌辛辛苦苦去追求的,无非是衣食住行、功名利禄,是动物层面的追求和社会层面的追求。我把人生划为三个层面:动物层面、社会层面、宗教层面。动物层面是满足本能性的层面,人与动物没有两样,所以叫动物层面;社会层面是人实现社会价值的层面。宗教层面是有宗教情感、宗教信仰的层面。当我们为了一个目标去奋斗,不论是顺利实现还是不能实现,到最后都会走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都会提升到宗教的层次。我在柏林寮房里看到过一首《不知足歌》也写得很好,大家看看人心不知足,是不是局限于动物层面和社会层面:
终日忙碌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绫罗绸缎买几件,回头看看房屋低。高楼大厦盖几座,身边又少美貌妻。美貌娇妻金屋藏,恨无田地少根基。置得良田千万顷,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已备,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不愿做,想要朝中挂紫衣。五品六品还嫌小,三品四品也嫌低。当朝一品为宰相,还想皇座去登基。心满意足为天子,渴望万世无死期。人心不足蛇吞象,生忙到死费心机。若要世人离烦恼,当念知足便是福。若要世人离煎熬,一起念佛西天去。
从这首歌中可以看到,人生的欲望一个接着,纷至沓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个欲望满足了,就会有另一个更大的欲望取而代之,于是,刚刚取得的满足感就变成了无聊,就被更大的痛苦执着所代替。于是,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作空虚而沉闷的、永远没有尽头的摆动。所以,为了摆脱痛苦,这首《不知足歌》在最后给世人开出的解脱药方是:“一起念佛西天去”。对这句话我不太赞成,心净是净土,当下即是,何必心外求法?所以我下了一转语:“若要世人离煎熬,生活禅里好逍遥。”
执着是迷失的根源,也是痛苦的根源。现在我请大家自己给自己看看相。人的眉毛是一堆草,横着的眼睛加上竖着的鼻子,组成了一个十字,而十字的下面,是一个口字。这样,人生因为执着,而生就了一个苦样。从一出生就哇哇大哭,苦哇苦哇!《红楼梦》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薄命司的一副对联:“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一切的痛苦都是自惹,自找的。我们就像春茧那样,作茧自缚。有了分别心,才生起种种执着,才产生种种痴迷。所以莲池大师有《七笔勾》,又称“一笔勾”,要把“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所以学佛最重要的,就是慧剑斩情丝。把你所有的烦恼,一笔勾掉,一刀剃掉,才能当下解脱。相反,如果不能勾消,沉迷在束缚执着之中,有了分别念,就会产生种种困惑。相传唐朝新罗国元晓禅师来中国求法,口干唇燥,晚上住在荒山野岭,看不清楚,在黑暗中喝了一种非常甘甜的水。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来是从棺材里流出的腐烂的尸体的水,当下起了分别心,呕吐不止。
大和尚在《入禅之门》里还讲到一则故事:明朝有一位紫柏尊者,它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有一天他看书,一直看到太阳下山,到了点灯的时候,虽然没有点灯,他还在看,书上的字清清楚楚,一点都不模糊。这时憨山大师拿着蜡烛来到他的房间,看到他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仍然在那里看书,便说:“天色已晚,你怎么还在看书啊?看得见吗?”紫柏尊者经他提醒,马上起了分别心来,当下眼前一抹黑,什么也看不见了。
有了我执、法执,就产生了分别。学佛首先破除我执、法执。破除了对我的执着、对法的执着,还要进一步破除学佛修行过程中的执着。一般的参禅者在向赵州大师提问时,不会把我执、法执的有关问题给提出来,但是,他们仍然带着一种执着,这就是对自认为是非常高远、非常奇特的佛法的贪求执着。这种执着,同样是迷失。《赵州语录》第44则:“问:‘如何是玄中玄?’师云:‘玄来多少时也?’学云:‘玄来久矣。’师云:‘赖遇老僧,洎合玄杀这屡生。’”第65则:“问:‘如何是灵者?’师云:‘净地上屙一堆屎。’”
如果学佛便满身都所谓的佛气,而一点人味都没有了,那么你成了什么东西?有些学佛的人,在入手的时候,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学佛不作怪,就没有人喜爱,于是,装神弄鬼,神神叨叨,从根本上说,还是我执在作怪。
即使是对于苦心坐禅的参禅者来说,这种弊病也难以避免。坐禅一段时间后,精神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无可比拟的特殊状态,在心中容易产生奇特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一种禅病,如同着魔。如果一直维持这种状态,师父就会喝骂或棒打,使他回复到平常心。
其三,证入不二门。禅宗认为,人人都有清纯的本来面目,由于陷入相对的、分别的意识之中,我们就迷失了自己。而参禅,就是要通过不二法门,将一切对立的观念加以消解,回到精神的故乡,明心见性,见到每个人的本来面目。
《赵州语录》第301则:“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有。’:‘几时成佛?’师云:‘待虚空落地。’云:‘虚空几时落地?’师云:‘待柏树子成佛。’”虚空落地之时,就是相对的、二元的意识泯灭之时。这时,心和境打成一片,柏树子即是你,你就是柏树子,一切的一切,都呈显着佛的生命。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是说佛祖的大道,本来平等,没有差别,由于众生的拣择、憎爱而难以认识到它。如果消除了取舍憎爱,它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呈现在面前。《碧岩录》中与这句禅语直接相关的公案,有第2则、第57则、第58则、第59则共4条,每一条都与赵州相关。具体可以看看《碧岩录》的相关解释。赵州禅师运用不二法门的禅机,最突出的是“无”字。
大家知道,禅宗史上有一部非常著名的书,叫做《无门关》。这是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慧开禅师抄录了闻名禅林的公案四十八则,再加上评唱与颂而成。本书的第一则就是“赵州狗子”,也叫“赵州无字”。这部书的宗旨在于阐明“无”的境界,指出参禅者应把“无”作为“门”,“无门”即是“门”。
赵州狗子公案说,有一位参学者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没有佛性?”赵州说:“无!”
佛性是在禅宗还没有兴盛之前的中国佛教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释迦牟尼开悟时曾说:“山川草木皆成佛”,他证悟到山川、草木、国土,一切都是佛,因此说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任何人都有佛性,也都可以成佛。但是,根据一部分人的说法,一阐提(无缘众生)是不能成佛的,猫狗是没有佛性的。然而赵州的话如果是赞同这种观点,就和“山川草木皆成佛”的观点相对立了。他的真意究竟在哪里?
无门慧开评唱这则公案时说:“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要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并作了一首颂子说:“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无门慧开指出,要获得妙悟,必须穷绝心路。心路就是意识世界。穷绝心路也就是将相对的意识消除干净。将分别的意识清除了,才能见到本来面目。这个无,既不是老庄哲学中的虚无,只有彻底的否定性;也不是与有相对的的无,因为一旦它与有相对,就仍然是落入了二分法之中,还不是超出相对的真正的无。而超出了二元相对意识的绝对的无。大家可以试着用它来做个话头参究,每天念“无”字,一开始你会杂念纷飞,察觉到是你自己在念“无”字;到后来随着心性越来越沉静、安隐,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察觉不到是你自己在念“无”字,而是“无”字自身在念“无”字。那时,你就会初步体会到这则公案的受用了。
《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空不二,也是不二法门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此我们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武汉大学的麻天祥先生,去年曾经写过一首诗和他的弟子,是一位弟子,写了之后,把他自己的诗寄给了我,并在信中说他写诗的情形是:
车过庐山,漆黑的夜空似乎悬挂一轮明月,映照着山上的枫叶,以及摇动着枫叶的风……我又陷入了对来诗的遐想:黄浦江边,校园夜色,冷雨敲窗,淅淅沥沥,柔和的灯光与手握书卷的身影,似乎消融了沉寂的夜;人在倾听,人在思索,人在探寻,人在感悟!“有雨敲窗寂成禅”,从学理的角度上讲,我是不赞成禅寂联缀、寂禅并称的,但就诗意和美的表述而言,这里显然折射出作者心灵深处的追寻与寄托。
次日晨,我们乘车来到佑民寺,那里更是一块闹市中的净土。会前,由韩国茶艺学院和地方上作禅茶表演。中方出场的是三位尼装少女,她们神态安详,气若幽兰,动作柔媚,伴着轻曼绵长的古乐,舒缓连绵,若有若无,意味隽永而不可言传,给人以纤尘不染,如闲云野鹤之感,仿佛置身于古时深山白云中的尼庵……如此诗、情、境机缘俱足,我也就忘记了自己的浅薄,于是步其韵而和诗一首:
盈盈飞雪梅蕊寒,瑟瑟北风柴门关。挑灯颔首难入梦,推窗窥月亦成禅。樱花铺径红颜老,倩手煎茶丽影单。人生一寄如逝水,尘缘涤尽无欲攀。
这首诗被他的学生们众口一词加以批评,于是他把这首诗E-mail给我,我看了以后,就和了他一首:
冰雪诗情入骨寒,清风拂面叩柴关。生平俯仰浑如梦,对境无心即是禅。恒水逝流山岳老,繁华脱落影形单。空花佛事殷勤作,绝顶须弥努力攀。
恒河不停地逝流,人的容颜也渐渐衰老。而真如自性,却恒常不变。这是《楞严经》里面的典故;《涅般经》说:“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禅林经常运用这个典故。所谓空花佛事,水月道场。尽管是空的,但是你该做的还得照样去做。
其四:禅机活泼泼。净慧大和尚在《入禅之门》中说:“什么是禅?首先,禅是一种境界。只有把一切的理论架构抛开了,把一切的思维分别抛开了,你才能体验禅的境界。换句话说,只要你把二元对立的东西彻底放下,当下就是禅的境界。……从效果来说,禅是一种境界。”在《禅学三书》中,我重点谈了禅的四种境界。而根据《赵州语录》,赵州和尚强调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寸丝不挂的境界。《赵州语录》第61则:“问:‘善恶惑不得底人,还独脱也无?’师云:‘不独脱。’学云:‘为什么不独脱?’师云:‘正在善恶里。’”第165则:“问:‘不挂寸丝时如何?’师云:‘不挂什么?’学云:‘不挂寸丝。’师云:‘大好不挂寸丝。’”第324则:“问:‘久居岩谷时如何?’师云:‘何不隐去?’”第378则:“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师云:‘放下着。’”第433则:“问:‘朗月当空时,如何?’师云:‘犹是阶下汉。’云:‘请师阶上接。’师云:‘月落了来相见。’”
禅宗以“寸丝不挂”象征修行者臻于四大皆空、一尘不染之境,即明心见性。为了避免执着,禅宗主张将空的念头再放下。连“寸丝不挂”的意念都“不挂”,才是真正的“寸丝不挂”。“放下”固然是很高的悟境,但如果执着于此,就会成为悟道的障碍。因此必须将这种心念也予以破除。
二是平常朴实的境界。《赵州语录》第58则:“问:‘如何是和尚意?’师云:‘无施设处。’”第85则:赵州指示学人说:“如果你到了别的地方,有人问起你‘赵州说什么法’,你就向他说:‘寒时就说天冷,热时就说天热。’”第95则:学人问:“什么是赵州?”赵州和尚说:“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第227则:“问:‘外方忽有人问赵州说什么法,如何回答?’师云:‘盐贵米贱。’”第345则:“问:‘如何是七佛师?’师云:‘要眠即眠,要起即起。’”第369则:“问:‘高峻难上时,如何?’师云:‘老僧不向高峰顶。’”
真正的大机大用,是返朴归真的圆熟机锋。它看似平易、寻常,实是脱落了锋芒的妙境。
最近大和尚经常提起江总书记的三句话,我觉得每个人确实都应当好好去做:“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做学问。”这完全可以拿来和赵州禅师的风格相映证。
现在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生活禅四句口诀,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这是教导我们不能把生活与信仰打成两截。如果是一个真正把信仰落实于生活的人,那他一天24小时分分秒秒都在修行。《赵州语录》第21则:“老僧行脚时,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力处,余外更无别用心处也。若不如此出家,大远在。”
二是将修行落实于当下。这是教导我们,一切要从现在开始、都要从当下开始。时时刻刻都要安住在佛法当中。《赵州语录》第177则:“问:‘了事底人,如何?’师云:‘正大修行。’学云:‘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师云:‘穿衣吃饭。’学云:‘穿衣吃饭寻常事,未审修行也无?’师云:‘你且道我日作什么?’”第210则:问:“如何是道场?”师云:“你从道场来,你从道场去。脱体是道场,何处更不是?”
三是将佛法融化于世间。这是教导我们,佛法与世间法不能分家。要晓得离开世间法没有佛法,世间法只要用佛法的观点加以净化、加以超越,它本身就是佛法。大和尚的《入禅之门》说:“千万不要在桎梏之外去求解脱,在生死之外去求涅般,不在要烦恼之外去求菩提。……无限就在有限有实现,涅般就在生死中寻求。”《赵州语录》第104则:学人问:“当巨大的灾难来临时,应该怎样去回避它?”赵州说:“恰好。”第333则:“问:‘如何是无疾之身?’师云:‘四大五阴。’”第118则:“师示众云:‘八百个作佛汉,觅一个道人难得。’”
第221则:“问:‘如何是佛向上人?’师云:‘只者牵耕牛底是。’”第294则:“问:‘昼是日光,夜是火光,如何是神光?’师云:‘日光、火光。’”
吃茶去、洗钵去也是表达将佛法融化于世间的经典公案。禅悟的境界,就是饥餐困眠的日用境。赵州“洗钵去”公案,传达了这方面的精髓,表现了超越奇特归于平凡的平常心。吃过早饭后就得洗餐具,这表示在平常的生活中即有佛法,和“平常心是道”一样,很能具体而直接地表现佛法的大意。
《中国禅学》创刊号上刊登上台湾杨惠南先生的《茶道与禅道》,这篇文章也谈到了赵州禅。我希望大家有空的时候把它好好看一看。这篇文章的核心,是研究、介绍日本茶道中的平常心,介绍日本茶道对残缺之美的喜爱,那是热爱于不完整的、残缺的、朴素的、不起眼的事物的美。杨惠南老师是台湾佛学研究界的重量级人物,我读到他的这篇文章,非常的感动。因为我觉得他不是在从事一个纯学理的研究,而是用他的人格来写作的。他自身就是这样的一个修行者,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我们常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可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个人真正地甘于平淡?当今的社会,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刺激、新奇,把平淡看成腐朽,却不知,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的基础。五色令人眼睛瞎,五音令人耳朵聋,五味令人味觉败坏,五欲让人精神腐朽。过分地沉迷于新奇刺激,透支生命,到头来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谁能甘于平淡,谁能于不风流处自风流?谁能在行住坐卧、工作、学习、待人接物中感受到活生生的佛意?
我们经常听到人抱怨说:“我已经看破了红尘,俗世的生活好痛苦。”那么我们要追问一句:痛苦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还不是自己的心灵嘛。通常认为只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才能摆脱痛苦享清福,却不知,在这五光十色、纷纷扰扰、困厄痛苦的红尘之中修行,才能锻炼出勇猛精进之心。只有真正去承担艰难困苦,才会体验到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因为幸福与痛苦是一体两面的。有一首唐诗说:“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参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只要灭除了心头火,就能置身于清凉胜境。
所以我们不必追求高远、奇特的悟境,要在平平常常中感受到人性的纯真。“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早知道用一颗平常心去转化,平常的生活才处处有禅悟,你就已经进入禅悟之门了。
四是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是指承担着人类痛苦的石桥境界。说的是开悟之后,要倒驾慈航,回向众生。《赵州语录》第328则就表露了这样的石桥心境:度驴度马,度一切众生。
学人问赵州:“大善知识还有烦恼吗?”赵州说:“有啊。他整天到晚为了救度众生。众生度不尽,地狱不空,他的烦恼就没有尽头。”又有学人问赵州:“和尚还入地狱吗?”赵州说:“入。”学人问:“和尚修行,远离了烦恼,为什么还入地狱呢?”赵州说:“我之所以要入地狱,是为了教化像你这样的人啊。”
大乘佛教悲智双运。上求菩提为智,下化众生为悲。“娑婆往来八千度”,从涅槃的彼岸世界返回到此岸世界,活动在无常世界的痛苦中间,才能实现真正的大悲。而真正的涅槃是智与悲的根源,无私地关怀着陷于生死流转的一切众生的解脱,《楞伽经》卷四说,就像恒河的沙子,各种各样的鱼虫虾鳖、大象牛马、行人走兽践踏它,它从来不会为此而生气苦恼。一切外道、各种烦恼来干扰如来,如来也不会计较而生起妄念。人兽等,一切烦恼,如来不念而生妄想。”黄檗希运禅师称赞恒河沙说,诸佛菩萨从它上面经过,沙子不会感到欢喜;牛羊虫蚁从它上面经过,沙子也不会感到恼乱。对各种珍宝馨香,沙子不贪求;对各种粪尿臭秽,沙子不厌恶。同样,享誉禅林的赵州石桥,也正是以其“度驴度马”、“个个度人”的大乘悲怀,而引起禅者的推崇。正如日本的铃木大拙所说的那样:“赵州的石桥正像恒河的沙,尽管被千万牲口践踏,尽管千万牲口的屎尿排在上面,这恒河沙却从不抱怨。千万牲口的脚印在恒久的时间中都慢慢被平复,而他们的屎尿都被吸收,留下那沙子永远是干净的。赵州的石桥亦是如此。……禅者……正像这样一座桥,为了他的人类同胞之福祉默默地工作着。”
禅者正像恒河沙、赵州桥,永远谦虚、宽容,普度众生。有僧问赵州:“什么是露地白牛?”赵州说:“这畜生!”“白牛”的悟境固然高超,但必须从圣境中转身而下,要进入农庄、人世,为芸芸众生拽杷牵犁,担荷起众生的辛勤,无怨无悔地贡献,这才是禅者生活的意义所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在奉献中成就,在奉献中喜悦。
以上大体上讲完了四句话,并且说明了它与生活禅四句口诀的关系。我的四句话,其实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我给大家开始时说的那四句,通过刚才的这些解说,我想现在大家都已经上升到了第二个层次了。这第二个层次,我也给大家准备了四句话,现在供养给大家:
天澄秋月皎,浪起心珠失。三吃赵州茶,庭前柏树绿。
来过的吃茶去,没来过的吃茶去,常住在这里的也吃茶去。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一口是牛饮,二口是喝茶,三口为品茶。一旦清除了心灵的尘埃,你就会豁然顿悟: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原来一切竟是如此的自然现成。你就会发现,潺潺流水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满目青山是禅,一庭明月也是禅。原来天地、自然是如此的清朗、美丽,庭前的柏树子是如此的生机蓬勃,苍翠欲滴。当你拆去了小我的栅栏,你就会化为一粒柏树子,听钟鼓声声,听梵呗阵阵,听诵佛曲,听海潮音,朝迎旭日,暮赏晚霞,你就会静静地对着赵州祖师塔,生命中所有的负担都会统统的卸下。因为你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因为你经历着开悟的颤栗,每天早上,你的脸上都会挂一串珍珠般的泪水。
不论是第一层次的四句话,还是第二层次的这四句话,都正好对应了我去年生活禅讲座中的八个字:本心、迷失、开悟、境界。在第三层次,我可能还有四句话,要送给大家,但是,那个层次的事情,是天机不可泄露。大家都是菩提种子,都很有慧根,那么我就请大家自己去参究吧。、
第九届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
海涛法师开示常用咒语的持诵,大家都收藏吧,相...
在禅堂打坐,出现头部不自主的转动,但时间不久;另...
十恶就是身三恶、口四恶、意三恶。身有三恶:杀、...
禅宗常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直指这个词也是禅...
禅宗常说顿悟一词,这是一个有着鲜明的中国化佛...
问:打坐时念什么? 答: 打坐,关键是要静下来...
居士:闭眼念佛或打坐的时侯,能出现观世音菩萨像...
问:您好!弟子想问大师世上到底有没有神佛附身...
问:法师,为什么我一打坐就有灵魂出窍的感觉,...
禅定时走火入魔的常见原因 ◆贪图神通:参禅打坐...
禅宗常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直指这个词也是禅...
禅宗常说顿悟一词,这是一个有着鲜明的中国化佛...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
提要 《六祖壇經》流傳的版本甚多,本文不作考訂...
一、宗乘七個樣子 1 道由心悟,不在言傳。近年...
梅子怎麼熟的 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初參大寂(馬祖...
日本武家文化的形成,不論在精神上或物質上,都...
人生在世,結交朋友能得知己,任用屬下終成心腹...
中国禅宗,看起来仅是一个单纯的名词,其实从菩...
锻炼 首先解释锻炼两字的意义。古代的武士、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