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禅法留存可知者虽少,但却奠定了此后“东山法门”及北宗禅心性论的基调,即以本寂真心为本体及守本归真以除妄的真妄对立模式。由于达摩之后的传承模糊,我们姑且略去一些环节,直接从“东山法门”及其后继的“北宗禅”作些分析。所谓“东山法门”是指“四祖”道信及其高足弘忍师徒两代所弘之禅法。从现存真伪难于遽断的一些资料看,“东山法门”一方面继承了达摩禅的心性论特色,另一方面将心性思想更多地与般若空观相结合,有随缘任用的倾向。这似乎可以看作“东山法门”心性思想的二重性。道信禅法的核心为“五方便”,《楞伽师资记》载为:
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此中,“心体”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此体与佛无二;“心用”则指断除妄识之力用,一旦其起作,万惑皆如。道信以为“学道之法,必须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源及诸体用,见理明净,了了分明无惑,然后功业可成”。然而,其所诠释之心体、心用并未摆脱达摩之真心为本、守真泯妄的理论。正因为道信仍旧留恋于真心、妄心对立的思维模式,所以他所倡的禅法仍囿于“静坐敛心”之类。道信说:
初学坐禅看心,独坐一处。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放身纵体……即滔然得性,清虚恬静,身心调适,能安心神,则窈窈冥冥,气息清泠,徐徐敛心,神道清利,心地明净,照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
此中所述的修证所成之境以“心性寂灭”为其极致,其静坐敛心之法,与杜胐《传法宝记》所载的道信法语相合。道信以为“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读经,莫共人语”【杜胐:《传法宝记》,杨曾文据日本柳田圣山校勘所订之本《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66页。】。据道宣所记,道信七岁出家,周行山寺,想必通经不多,因此杜胐所记之语大致可信。然而,净觉《楞伽师资记》所传与此迥乎不同。这里,也许有传写失真之处,但道信的禅思想不很统一也是可能近真的解释。正如杜继文先生所说“即使按净觉自己的记载,道信的禅风也不全统一”【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162页。】。如净觉所记,道信主张“常观身空寂”,“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楞伽师资记》,石峻、楼宇烈、方立天、许抗生、乐寿明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161页。】。据此,可以导向“静乱不二”而不必一定静坐看心。净觉所记道信之言说:
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或可谛看,心即得明净。心如明净,或可一年,心更明净;或可三五年,心更明净。
这里,道信明确指出了两种修行法门,前一种为任心自运的方便般若,后者则是静坐敛心、渐次修净的次第法门。这种兼容性或说二重性如果置于共时性之中,实难理解。是否可以引入历时性观念以解作道信前后两期思想的变化发展,以舒解其矛盾性?这是可以再行考虑的。
道信之高足弘忍继承了其禅学思想,不但加深了“东山法门”的思想深度,而且使其影响更为深远。但是,由于相对较为可信一些的《楞伽师资记》及《传法宝记》所记甚简,而流传于世的《最上乘论》【《最上乘论》又称《修心要论》。关于此书之真伪争论甚多。本人认为此书不一定是伪造,但形成年代稍晚一些,也有可能是南、北宗之争时做过加工。出于这种考虑,将其不作弘忍思想之据而只作北宗禅之资料,似较妥当些。其他相近资料,如《观心论》、《大乘无生方便门》等亦可作此类处理。】并不完全可靠,因此对于弘忍的心性思想已难得其详。不过,弘忍的思想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其一,以澄心静虑为法门。弘忍说:“坐时平面端身正坐,宽放身心……住佛境界,清净法身,无有边畔。”【《楞伽师资记》,《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169页。】这里说的是静坐守心看净之法。其二,弘忍继承并发展了道信禅法之“随缘”的一面。《楞伽师资记》说,弘忍“明其观照,四仪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嘿之恒一”【《楞伽师资记》,《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168页。】,这就打通了动和静、语和默的扞格,做到了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宗教出世的精神境界。
从道信、弘忍师徒两代所弘扬的“东山法门”看,将楞伽系思想与般若空观结合起来的倾向是很明显的。但从现有资料看,这两种有差别的思想所导致的不同的修行法门如何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似乎并不完满。从“东山法门”所坚持的“一行三昧”之念佛净心、守心静坐法门观之,“随缘任用”所依之般若空性思想并非能够轻易落实到修行实践上。不过,在弘忍时代仍然持续着这种二重性的矛盾状况,倒是值得深思的。是遗存于世的资料的误导,抑或历史的真相原本如此,实难遽断。尽管如此,弘忍的弟子神秀、慧能之后所形成的南、北二宗之争,倒也可以上推于其师。“东山法门”原本含有二重性,大概是可以成立的。
作为对以弘忍弟子法如、神秀及其再传弟子为核心而弘扬“东山法门”的禅派之总称的北宗禅,其内部诸禅师之作风及禅学思想并不完全相同,但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心性思想则较为一致。北宗诸师与南宗诸师相比较,更多地继承了“东山法门”所蕴含的楞伽师的思想传统,其心性思想不仅以真心为本体,而且惯于以泯除妄心而返归真心为修禅门径。因此,从心性论角度,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北宗禅的宗旨--“守本真心”。此语是弘忍弟子收集其师之法语汇编而成的《最上乘论》所反复强调的。北宗禅实际上是围绕着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北宗诸师固守着达摩以来以真心为本体的立场。《最上乘论》所说:“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敦煌本《最上乘论》,《大正藏》卷四八,377a。】,是北宗禅之所以区别于南宗禅的关键所在。北宗诸师吸收了《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的模式,以真如佛性释“一心”。《大乘无生方便门》说:“佛心清净,离有离无。身心不起,常守真心。什么是真如?心不起,心真如;色不起,色真如。心真如故,心解脱;色真如故,色解脱。心、色俱离,即无一物,是大菩提树。”【《大乘无生方便门》,又称《大乘五方便》及《大乘五方便北宗》,有多种校本。本文所用为《大正藏》卷八五所收敦煌S2503号写本。此处引文见《大正藏》卷八五,1273c。】众生与佛平等,因为二者都有真如佛性,因此,众生只要“守”住此“真如”之心而不生分别,不起妄心,则可“心真如”、“色真如”而最终成佛。这是北宗禅心性论的典型表述。众生之“真心者,自然而有,不从外来”【敦煌《最上乘论》,《大正藏》卷四八,377b。】,与此真心相对则有“无明之心”--妄心。未悟未修成的众生之“自心”便是这两种“心”的混合体,因此《观心论》认为:
自心起用有两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其净心者,即是无漏真如之心;其染心者,即是有漏无明之心。此二种心,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和合,互不相生【《观心论》,此段引文见于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及解说》所收的《〈观心论〉对校》。《大正藏》卷八五所收《观心论》原文缺失此段文字。转引自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8页。】。
值得注意的是,此文将净心、染心都看作“自然本来俱有”,并不符合《起信论》及心性本净论的惯常看法(天台宗、唯识宗除外)。心性本净论的一般看法是以“客尘”言染心,《起信论》之“一心”亦不与染心同类,染心之无明是真如不守自性而有的。北宗认为,“净心恒乐善因,染心常恶业。若真如自觉,觉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随染造恶,受其缠覆,则名之凡,于是沉沦三界,受种种苦”【转引自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118页。】。北宗将无明之心看作“自心”的组成部分,并且言“一切恶业自由心生”【《观心论》,《大正藏》卷八五,1271a。】,“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则无三界”【《观心论》,《大正藏》卷八五,1270c。】。既然恶业由自心生,所以众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业自然消灭,能变诸苦,即名解脱”【《观心论》,《大正藏》卷八五,1271a。】。从以上引文看,“自心”是指真、妄二元混合之心,似乎近于《起信论》所言之阿赖耶识。可见,北宗提出了“自心”的概念,但却认为唯有真心方为本体,所以此“自心”并非众生之本体。因此,北宗禅虽将众生之本体安立于真心之上,但却是以众生之本性来诠释“自心”的,其所论体用关系也正是如此立论的。
据《楞伽师资记》载,神秀曾说:“我之道法,总会归体用两字,亦说重玄门,亦说转法轮,亦说道果。”【《楞伽师资记》,《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170页。】不过,神秀所言体用并非二者合一之谓,而是“体用分明,离念名体,见闻觉知是用”【敦煌本《大乘无生方便门》,《大正藏》卷八五,1274b。】。以“见闻觉知”释“用”,因而可有二用,即前述之“净心”与“染心”之用。心之体为“一”,为真心,但心用却有区别,体用关系明显呈割裂状态。吕澂曾对北宗禅的体用关系有一说明:“他(指神秀)不是从体用相生(有体才有用)方面体会的,而是从体用互即方面体会的。互即,就是说体用的性质不同,以动静为例,寂然不动为体,感而遂通为用。二者相即,就是说由静而观动;由动而观静。”【《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216页。】这当然是一种较好的解释。这里,还可以补充一点,北宗禅所说的体用互即,并没有达到即体即用之理论高度。如果说二“用”可统一于某处的话,此中介并非本体,而是“自心”。这是与天台、华严宗之体用关系不同的地方,对于“自心”的界定也明显未达至南宗禅的深度。因为北宗禅师虽然将众生的本性定位于“自心”观之,但众生与佛共有的本体却是真心,因此必然的修行法门便是“守本归真”,以净心对治、磨灭妄心以显现清净圆明的心体。这也是《最上乘论》反复强调“但心真谛,守自本心”,“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最上乘论》,《大正藏》卷八五,377页。】的原因。宗密将北宗禅的宗旨概括为“息妄修心”是非常准确的。一个“修”字,一个“守”字,确实是北宗心性论的最大特征。
海涛法师开示常用咒语的持诵,大家都收藏吧,相...
在禅堂打坐,出现头部不自主的转动,但时间不久;另...
十恶就是身三恶、口四恶、意三恶。身有三恶:杀、...
禅宗常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直指这个词也是禅...
禅宗常说顿悟一词,这是一个有着鲜明的中国化佛...
问:打坐时念什么? 答: 打坐,关键是要静下来...
居士:闭眼念佛或打坐的时侯,能出现观世音菩萨像...
问:您好!弟子想问大师世上到底有没有神佛附身...
问:法师,为什么我一打坐就有灵魂出窍的感觉,...
禅定时走火入魔的常见原因 ◆贪图神通:参禅打坐...
禅宗常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直指这个词也是禅...
禅宗常说顿悟一词,这是一个有着鲜明的中国化佛...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
提要 《六祖壇經》流傳的版本甚多,本文不作考訂...
一、宗乘七個樣子 1 道由心悟,不在言傳。近年...
梅子怎麼熟的 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初參大寂(馬祖...
日本武家文化的形成,不論在精神上或物質上,都...
人生在世,結交朋友能得知己,任用屬下終成心腹...
中国禅宗,看起来仅是一个单纯的名词,其实从菩...
锻炼 首先解释锻炼两字的意义。古代的武士、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