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觉悟的基石
菩提长老著 林娟蒂朱怡康译 释见广审订
修习「正念」即是训练心安住当下,而迈向觉悟的整个发展历程皆始于「正念」,「正念」在全程始终作为一股规范的力量,以确保心的清晰、明智和平衡。
直观亲验的法
佛陀说,法是事物的究竟实相,是可以直接现见和永恒的真理,随时敞开予人亲近、领会。佛陀更进一步说明,法并非遥不可及,在我们自身之中就能理解到法。这究竟的真实 —法,并非什幺神秘、崇高的东西,而是我们如实经验的一切。但唯有透过了知经验和彻底深究它的基础,我们才能碰触到法。若要让法成为解脱的真理,我们就必须直接体验它。无论是仅将法视为信仰般地接受,或仅由于书本、老师的权威便信受,甚至透过演绎和推论来思惟,这都是不够的。法必须是直观的,以一种立即照见的了知来掌握和吸收。
培养单纯的觉知
收摄感官经验以利于直观,是在巴利文中称为 sati的一种心理根能,这个字通常被译为「念」(mindfulness)。念是心处于当下的状态 —注意或觉知。这种念的觉知,与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觉察大不相同。当我们认识或经验一个客体时,整个意识都涉及觉察。然而,觉察在「念」的练习中,被用来使心善巧地保持在单纯觉知的层次,不执着地观察此刻发生在自己身心和周遭的事物。修习正念即是训练心安住当下,保持开放、平静而警觉,去直观当下正发生的事物。同时,所有的判断和诠释都要中止,一旦它们生起,只须觉知并放掉。我们的工作,就只是在任何事物一出现时觉知它,像冲浪者乘着海浪那般随顺事物的起伏变化。整个历程就是不断回到当下,坚定地站在此时此地,毫不动摇,不被杂念之潮卷走。
认知的模式
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对当下一直有所觉知,但那是错觉。我们只有偶尔会确切地觉知到当下,而这须要正念的练习。在日常的意识中,心依照当下所给予的印象,开启一连串的认知过程。它并没有安住于立即的印象,反而以之为跳板,堆叠起一块块心智结构积木,使自身远离了纯粹的经验事实。
一般而言,认知过程是诠释性的。心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不受概念化的影响,而直接地识知它的对象。在抓取第一印象之后,紧接着心会展开概念化的程序,藉由这个步骤,心试图向自己诠释对象的意义,根据自己的分类及假设来理解对象。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心会提出概念、将概念组合为「架构」, —意即,一连串互相证成的概念。 —再将这些架构交织为复杂的诠释系统。结果,那些最初而直接的经验已被观念构成的思惟所淹没,心接触的对象,就在重重的想法与观点底下,变得晦暗难明,犹如层层云朵背后的月亮。
佛陀将此心智建构的过程称为 papaJca(妄想、戏论、施设),意思是「加工」、「装饰」或「概念的繁衍」。心对经验的事物精细地加工,阻却现象直接呈显本来面貌,使得我们所认识的对象,永远和它实际的样子「隔了一层」。加工后的心的产品不仅蒙蔽认知,也作为心理投射的底本。受到迷惑而被无明覆盖的心,将自我内在的构筑,向外投射到对象上,认定该对象就是那样。结果,我们所认知的最终对象,我们用以作为价值、计画、行动基础的东西,都不过是拼凑的产品而非原作。当然,这个拼凑品并不全然是幻觉或想像,因为,它的确撷取了当下经验作为其基础和原始材料。但在制造过程中,它也纳入了其他东西 —心所虚构的种种装饰。
正念的任务
在心从事虚构的过程里,隐而不显且作为虚构泉源的,即是随眠烦恼。这些潜伏的烦恼会捏造出假象,投射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并藉机现起,进一步地扭曲事物的真貌。导正这些妄想便是智慧的任务,但智慧若要有效执行工作,就必须直接接触对象的如实面貌,免于为概念的加工所堵绝。而正念的任务就是去清理智识的干扰,「念」让经验在当下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揭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将事物漆上概念的色彩,也没有用一堆诠释遮掩它。因此,修习正念比较不像是去「造作」,而是更接近于如何「不作」 —不去思考、判断、连结、计画、想像或企望。因为我们的「作」,都是干涉的习惯模式,是为了让心操纵经验,并试图确立其统驭地位的方法。「念」正是要藉着单纯的察觉,以解开这些「作」所缠绕的结。「念」除了「觉知」之外,什幺也不做,它看着每一个经验的生起、持续与消逝。在观看之中,没有执取的空间,也没有让欲望扭曲事物的冲动,只有对于当下经验的原貌,持续地直观,谨慎、精准而不懈。
南瓜与石头
「念」可以发挥强而有力的奠基功能,将心牢固地系于当下,不随记忆、追悔、恐惧和希望而流向过去或未来。有时,没有「念」的心被比喻为南瓜;安住在「念」之中的心,则被喻为石头。放在
湖面上的南瓜很快就会漂走,永远都停留在水的表面;但石头不会漂走,它会留在被放下的地方,然后一下子就沈入水底。同样地,当念的力量强大时,心就可以安止于所缘上,深入其相;不像缺乏念的心,漂移不定,仅仅掠过水面。
两条路
「念」有助于止和观的成就。随着运用方式的不同,「念」可引领修行者进入甚深禅定或内观智慧。单是在运用方式上的微妙转换,便意味着禅修过程中的路径差异:或走向更深层的内在宁静,直到定的最高峰 —禅那;或可能一举揭去幻象的面纱,获得穿透性的观智。
为了达到禅定,「念」的首要任务是将心集中在所缘上,不让它漂移。「念」要负起守护心的责任,确保心不离开所缘而迷失在胡乱、漫无目的的妄想中。「念」也要看管心中生起的种种「心所」,拦截隐藏于层层伪装后的盖障,并在它们造成伤害前加以驱逐。反之,为了达到观智与智慧的体现,则须以更不一样的方式修习正念。在这个阶段,「念」的任务是以最高的精确度去观察、觉知、审查现象,直到认清它们的本质。
四念处是唯一之道
正念必须透过「四念处」的修习来加以培养。所谓「四念处」是指身、受、心、法四种缘念随观的依处。佛陀解释道:「诸比库!何为正念?比库于身,随观身而住,热诚、正知、正念,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于受,随观受而住 ……于心,随观心而住 ……于法,随观诸法而住,热诚、正知、正念,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
佛陀开示,四念处是「唯一之道,能使众生清净,超越愁悲,灭除苦忧,成就正道,体证涅槃。」之所以称它们为「唯一之道」,并非为了树立狭隘的教条,而是为了指出:唯有透过修习正念所获得的观智,洞察身心经验,才能达到解脱。
修习念处的次第
在四念处中,身念处关切的是存在的物质面;其余三个念处则主要关切精神面(但并非唯独关系到精神面)。正念的圆满须要四念处齐备,虽然四念处的修习没有固定的次第,一般而言,会先修习身念处,以作为基础。当「念」增长且变得清晰之后,另外三个念处才易于观照。由于篇幅有限,在此无法完整地讲解这四个念处,只能简要地作一概览。
身念处
入出息念
佛陀指导身念处的练习时,首先介绍入出息念 (安那般那念 )。虽然入出息念不必然是禅修的第一步,但在实际修行时,念住于呼吸经常作为「禅修的根本业处」,它是整个禅观过程的基础。然而,将这个业处视为只是给初学者的练习是错误的。光是练习正念呼吸,即可带领我们迈向解脱道的每个阶段,臻至全然的醒觉。事实上,佛陀在开悟的那个夜晚,就是修习入出息念。往后在他独自静修闭关的岁月里,仍反覆运用此法门,并时常推荐入出息念给其他比库,称赞这是「宁静、安详,真正永恒的快乐。可在邪恶的不善思想一生起时,便迅速地将其消灭、止息。」
作为一种禅修的业处,入出息念可以发挥如此有效的功用,原因即在于气息的出入总是伴随着我们。只要把呼吸带到觉察的范围,就能将呼吸的过程转换成禅观的所缘。修习入出息念,毋须特别的世智辩聪,只须觉知呼吸。禅修者从鼻孔自然地呼吸,在鼻孔周围或上唇的触点,感觉呼吸像空气般地进出而不忘失;毋须控制呼吸或强迫它跟随特定的节奏,只须正念随观气息进出的自然过程。觉知呼吸可切断散漫、繁复的思考,将茫然失神的我们,从无意义的想像迷宫中解救出来,使我们脚踏实地地活在当下。因为,不论我们何时开始觉知呼吸,只有在当下,才有可能真正觉知到它,绝非在过去或未来。
佛陀说明入出息念的修习方式,有四个基本步骤。前二个步骤并没有一定的先后次序。指当入息或出息长时,要觉知入息或出息长;当入息或出息短时,也要觉知入息或出息短。禅修者只是密切地观察息的出入,不论息长、息短,都要了知。当「念」变得敏锐,可以跟上呼吸的整个移动过程,从入息开始到中间阶段,直到结束;然后从出息开始到它的中间阶段,直到结束,这个步骤便称为「清楚觉知全身息」。第四步骤是「安定身行」,指逐渐缓和呼吸及其相关的身体功能,直到它们变得相当微细难察。除了上述四个基础阶段,还有更进阶的练习,让我们藉由入出息念通往禅定和深观。
身体姿势
身念处的第二个练习,是对身体姿势保持正念,打破了禅修单一固定坐姿的侷限。身体有行走、站立、坐着、躺卧四种基本姿势,和其他各式的转换动作。无论采取何种姿势,都要完全了知身体的动作:走路时,觉知我正在走路;站立时,觉知我正在站立;坐着时,觉知我正在坐着;躺卧时,觉知我正在躺卧;改变姿势时,觉知我正在改变姿势。透过观照姿势和动作,身体无我的本质被清楚地揭露出来 —此身既非一个我,亦非属于我所有,只是一种生物型态,服从于意志的支配影响。
正念正知
下一个观身练习,则是将「念」进一步地扩展。除了单纯的觉知,还加上理解的元素,称为「正念正知」。即在采取任何行动时,都要保持全然的觉察或正确的了知。只要能随时维持正知,那幺不管是来、去、前望、四顾、弯腰、直仰、穿衣、吃饭、大便、小便、睡眠、清醒、说话、沈默等,都能成为禅修进展的时机。在注释书中,正知可以从四个层面加以解释:(1)利益正知:认识行动的目标,判断某个目标是否合于法则。(2)适宜正知:了解最能有效完成目标的方法。(3)行处正知:将心持续地专注于禅修业处,即使在行动时也念念不离。(4)不痴正知:将行动视为一个无我的过程,没有一个能控制的自我存在。
观身不净
身念处接下来的两个练习,是藉由分析观察来暴露身体的真实样貌。其中之一是「不净观」 —观身的不可意;另一个是「四界分别观」 —观察身体是四大的组合。观身不净的目的,是对治对身体的迷恋,特别是淫欲。佛陀教导性欲是贪爱的表现,是苦因之一,而终结苦的先决条件便是减低它、放下它。修不净观以削弱淫欲的方法,是抽离造成性欲的认知基础,不再认为身体充满着感官诱惑。因为爱欲随着这份认知而起伏:当我们认为身体具有吸引力时,爱欲生起;若我们不再认为身体很美时,爱欲也随之消失。所以,既然只有在执取身体特定的相,只从表面来看待身体时,才会认为身体具有吸引力。那幺,为了对治这种感觉,我们就必须不黏着这些相,以客观的角度,更深一层地探求审察身体。
确切地说,修习不净观,所要达成的,就是夺走贪爱的认知支柱,以逆转感官爱欲之流。这种观法,须以自己的身体为所缘,对于一个刚开始修不净观的新学来说,以他人的身体为所缘,是不易获得理想的结果的,观异性的身体尤其如此。
禅修者可藉由观想的协助,在心里将身体分解为其组成部分,并一个一个加以审视,呈现出它们令人厌恶的本质。经文中列举了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大肠、小肠、胃中物、粪、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皮脂、涕、唾、关节液、尿。这些部分令人厌恶,意味着由它们构成的整体,同样可憎。只要凑近一点观察身体,就会发现它的确没什幺吸引力,它美丽的外表只是幻象。
不过,千万不可误解不净观的目的。修不净观不是为了引发厌恶或反感,而是要不执着,如同取走燃料般来灭除爱欲之火。
四界分别观
四界分别观则以另一种方式分析观察色身,让身体无我的本质曝光,以对治我们认同身体为我的习性。顾名思义,这项修习是在心里随观分解身体为四种界 —地、水、火、风四大。虽然延用古老的称呼,实际上是为了突显四种基本的物质运作型态:坚硬、流动、热和振动。地大最易见于色身的固体部分,如内脏、组织或骨头;水大可见于身上的液体;火大表现为体温;风大即如呼吸系统。
持续地观照四大,拓展的洞察力将破除此身为我或我所的见解。如是观察身体为物质元素的组合,禅修者将明了色身所依存的四大,其实和构成外在物质的元素并无不同,而且两者经常互动着。
经过长时间的修习而清楚地了解这点,便能够停止对身体的认同与执取。能够理解到色身不过是不断变化中的物质运作结构之一,以支持不断变化的心理运作之流,这当中没有任何可被视为真实存在的个体,也没有任何可成就自我感的实质基础。
墓园观
最后一个身念处的练习是一系列的「墓园观」。藉由想像、图片或实际面对尸体,来观想人死后身体的分解过程。这里提到的每一个观法,都有助于我们将一具腐烂尸体的影像映在心里,再以之反观自己的身体,「现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身体,就和那具尸体一样,有着同样的本质,臣服于同样的命运。它逃避不了死亡与败坏,必然要走向死亡,分解腐烂。」但我们仍不应误解此法门的目的。修习墓园观并非耽溺于对死亡与尸体的病态迷恋,而是运用有足够力道的禅观,来击碎自我对存在的执取。世事恒常不变的看法,乃是执着存在的基础,而每一具尸体,无疑都在教导我们「诸行无常」的道理。
受念处
下一个念处是受念处。「受」在此指的并不是「情绪」,—一种复合的现象,最适当的归纳是在心念处和法念处底下。 —而是被更狭义的指涉为「情感基调」或是经验的「快乐质度」。「受」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佛陀教导我们:由于每一个知觉行动,都会被渲染上某种情感色调,「受」必然伴随着意识出现,无法分割。因此,「受」总在每一个经验时刻现起,它或强或弱,清晰或模糊,然而每当认知产生时,总是会附带着「受」。
「受」的生起必须倚靠一种我们称为「触」的心理活动。「触」就是意识、根门与所缘三者和合。透过「触」这个「心所」,意识得以经由根门接触所缘,而所缘也得以透过根门而被「心」所认识。因此,依据六根的分别触,可分为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和意触六种。而依据不同的「触」,生起的「受」也有六种。
受和烦恼密切关联
「受」之所以如此重要,而作为一种禅观的所缘,正是因为「受」通常会引发潜伏烦恼,渗入我们的行动。「受」生起时,可能不被特别留意,但不知不觉地,它们却会滋养并助长我们心中的不善法。于是,当乐受生起时,我们便被贪婪烦恼所影响,同时想去执取它;当苦受生起,我们便以种种瞋的型态—不愉悦、愤恨和恐惧 —加以回应;而当不苦不乐受生起,我们要不是没注意到它,就是让它哄骗而落入一种假的安全感,一种为痴所主宰的心境。由此可见,每个根本烦恼都与某种特定的受有关:乐受生贪;苦受生瞋;而不苦不乐受生痴。
不过,受和烦恼的关系并非是必然的。乐并不总是导向贪;苦未必导向瞋;不苦不乐受也不一定导向痴。它们之间的连结是可被切断的,切断它们的一个主要方法便是正念。只有在我们不注意,沈浸其中而无觉察时,「受」才会引发烦恼。藉着将「受」转变为观察的所缘,正念将使「受」变得无害,让它无法激起不善的反应。那幺,我们是以禅观的方式与「受」连结,运用「受」作为立足点,了解经验的本质,不再用执着、厌恶或冷淡等旧有模式来回应「受」。
阶段性的观察
在刚开始的阶段,观察「受」的生起时,应注意它们的特质:乐、苦、或不苦不乐。觉知而不去认同它,不把「受」归为「我」或「我的」,或是发生在「我」的身上。只要保持单纯的觉知:观看每一个「受」的生起,只将它们视为一个觉受、一个纯粹的心理事件,去除所有主观的评判、指向自我的线索。重点在于注意「受」的基调和质度 —乐、苦或不苦不乐。
当禅修者的练习有所进展,已能够持续注意每一个觉受的生起,放下它,又注意下一个觉受时,注意的焦点应从「受」的品质移转到「受」的过程本身 —「受」不断地流动,生起、消散,了无间断。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事物是持久的。「受」本身只是一个事件之流,「受」的现起,剎那接着剎那,成为存在的吉光片羽,在生起的瞬间随即消逝。
由此,我们乃得以照见无常,当无常观开展之后,终将扭转三不善根 —对乐受不生贪;对苦受不生瞋;对不苦不乐受不生痴。无论是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都仅是短暂而无实质的事件,没有任何真实的喜乐,也没有能够执持的主体。
心念处
心是什幺
接着要探讨的念处,是从「受」这个特定的心所,转移到其所依属的「心」的一般状态上,即「心念处」。先认识佛法概念中的「心」,有助于我们了解这项修习的内涵。通常我们会认为「心」是一个恒存的官能,在经验的相续流里保有一致性。虽然经验会改变,这颗不断经历变化的心似乎维持不变,就算或多或少有些调整,但其本性基本上仍是相同的。然而佛陀的教导否定「有一个常存不变的心理器官」,「心」并不是一个持久的思想、感受和意志主体,而是被视为一连串剎那的心理活动,每一个都是独特、个别的,彼此之间有着前后互为因果,但非坚实的关系。
意识的每个单一活动,我们可称之为一个「心」。而每一个「心」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本身,即对所缘的基本经验。由于意识是「心」最主要的部分,因此我们也把意识称为「心」。除了意识以外,还有一组「心所」,同时伴随着「心」,包括感受、认识、意志、情绪等。简言之,意识或「心」仅对所缘产生初步的了别,而「心所」则执行所有的心理功能。
观心而无心
既然意识本身只是纯然地经验客体所缘,除非透过与其关联的「心所」分辨,否则无法被区别出来。「心所」彩绘了「心」,给予「心」独特的相状。因此,当我们想要以「心」作为禅观所缘时,我们必须运用「心所」作为指标。佛陀说明对「心」的观察时,根据「心所」的种类、现起,描述了十六种心:贪欲心、无贪欲心、瞋心、无瞋心、痴心、无痴心、收缩心、涣散心、广大心、不广大心、超越心、无超越心、专注心、不专注心、解脱心、未解脱心。
在应用上,一开始只须着重于前六种状态,注意「心」是否与三不善根相应。每当某个心现起时,我们便只是将它看作一种「心的状态」那样地观察「心」,而不认同它为「我」或「我所」,也不将它视为具有自性,或属于自性的东西。不论是「心」的清净状态或染污状态,高尚状态或低下状态,我们都不应得意或沮丧,只要对「心」清楚地了知,单纯地注意,然后让它消逝,不执着于所爱,也不憎恶所厌。
当观照越深,「心」的内容会变得更加单纯。不相关的思绪纷扰、想像和情绪逐渐消退,念变得更加清晰,「心」保持全然的觉知,观看整个变化过程。在这过程的背后,原本似乎有一个常在的观察者,
但随着持续的练习,即使是这个明显的观察者也会一并消失。那个看似坚固、稳定的「心」,便消融于心识之流中。一个个的心识,剎那、剎那地生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相续不断,没有止息。
法念处
法的两种意义
当我们论及「法念处」的时候,依据经典的说明,「法」(dhammA,此为复数形)这个多义字,有两个相互关连的意义:第一,是指「心所法」,在这里关注的纯粹是「心所」本身,而非上一节所述,「心所」是扮演彩绘心的角色。另一个意义是「真实组成要素(真实法)」,亦即佛法中所洞见的经验的究竟极微。为了传达这双重的意义,我们姑且将「法」称为「现象」,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但我们不该认为,在现象的背后,还有一个本体或实质的存在。因为佛陀阐述「无我」的重点在于:诸法的真实相,就是单纯的现象生灭,背后并没有一个本体的支持。
经典中关于法念处的部分可再细分为五小节,每小节涵盖一组不同的法:五盖、五取蕴、内六处与外六处、七觉支、四圣谛。在这五组当中,五盖和七觉支属于狭义的「心所」,其他各组则属于广义的真实组成要素(但第三组「内外六处」所提到的通过根门而生的烦恼结,也可包括在「心所法」内。)。在本章中,我们只简短处理被归于「法」的「心所」意义下的两组。我们已经在「正精进」一章中提过它们与正精进的关系,现在我们所要思考的,则是它们与修习正念的特定关连。至于「真实组成要素」意义下的「法」 —五取蕴和六处 —我们将在「智慧的培育」一章中,讨论它们与智慧开展的关系。
阻力与助力
由于五盖和七觉支分别是解脱的主要阻力与助力,对于两者我们须要予以特别的注意。一般说来,在禅修初期,好不容易克服了期待的心理与粗重的烦恼后,较微细的烦恼才有机会浮现,五盖 —贪欲、瞋恨、昏沈睡眠、掉悔、疑 —就会变得显着。无论五盖当中的哪一个开始现起,我们都要注意它的存在;当它消失时,也要注意到它的消失。为了确保盖障仍在控制之中,我们必须了知:五盖如何生起?可以如何被移除?日后又要如何防止它们生起?
类似的禅观模式也被应用于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无论哪个觉支开始现起,我们都要注意它的现起,在注意到它的现起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去探究它是如何现起、成熟。当觉支刚出现时,它们是微弱的,但透过持续培养,它们会逐渐积蓄力量。
「念」觉支开启整个禅观的过程:当「念」够稳固后,可以带动「择法」 —一种智识的探寻特质,「择法」接着带起「精进」,「精进」引发「喜」,然后「喜」带来「轻安」,「轻安」带来「定」,「定」
再带来「舍」。因此,迈向觉悟的整个发展历程皆始于「念」。「念」在全程始终作为一股规范的力量,以确保心的清晰、明智和平衡。
第二章:心所之概要 (Cetasikasangahavibhaga) 节一:序...
导读(节译) 作为此书基础的是一部中世纪的佛教手...
Ⅰ. 经文篇 沙门果经(Sàma¤¤aphala Sutta) 群臣之言...
八圣道之正语正业正命 净化心灵的辅助 菩提长老...
第六章:色之概要 (Rupasangahavibhaga) 节一:序文 E...
观智(vipassanà¤àa) 85. 当他的心如此专注、清净、光...
八圣道之正定 纯然的专注 菩提长老著 林娟蒂 朱怡...
神变智等等(iddhividha¤ààdi) 90. 注:其中,善巧的陶...
知足(santosa) 66. 大王,比丘如何知足呢?在此,大...
第八章:缘之概要(Paccayasangahavibhaga)节一:序文Y...
一次与菩提长老的会晤 攀登佛法的高山 释见勛译...
智慧的修练 我生已尽 菩提长老著 林娟蒂 朱怡康译...
八圣道之正定 纯然的专注 菩提长老著 林娟蒂 朱怡...
八圣道之正念 通往觉悟的基石 菩提长老著 林娟蒂...
八圣道之正精进 达致解脱的努力 菩提长老著林娟...
八圣道之正语正业正命 净化心灵的辅助 菩提长老...
八圣道之正思惟 航向彼岸的心灵舵手 菩提长老著...
八圣道之正见 解脱道的领航者 菩提长老著 释见芊...
前往归依(saraagamana)[90] 为了通达有关归依(的课题...
阿阇世王自誓为在家弟子 101. 注:细心聆听了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