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峨眉文化 践行普贤精神
——永寿法师与峨眉山佛教的未来发展
铂 净
峨眉山佛教自“文革”以后,经历了复兴、高潮的阶段,大佛禅院的建成开光,堪称峨眉山佛教的转折点。十多年前,笔者与永寿法师在一大片荒地上转绕,聆听法师对未来的设想,并最终定下大佛禅院纳入整个峨眉山修学体系的规划——将整座峨眉山视为普贤菩萨的金身,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大乘菩萨精神为指针,对这一“金身”进行功能分区:以金顶作为峨眉山佛教朝圣中心,好比普贤菩萨的头;万年寺作为峨眉山修持中心,好比普贤菩萨的心脏;大佛禅院作为佛教文化教育中心,好比普贤菩萨的足。如此一来,峨眉山佛教体系基本完备,每个中心各施其责,突出了峨眉山佛教普贤信仰的特点,既顺应了峨眉山历史形成的朝山、敬香、拜普贤的习俗,又对新时期的普贤信仰与峨眉山佛教区域特色建设进行了定位,也为未来峨眉山佛教的发展与管理做了较为充分的规划。
一、大佛禅院的超越
大佛禅院的建成,在峨眉山佛教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这座寺院由明代无穷国师创建,“文革”之后荡然无存。今天的大佛禅院重建于原大佛寺佛舍利塔处,除了沿袭相近的寺名外,无论是在建设理念、功能规划、建筑规模、空间布局,还是在殿堂营建、佛像雕塑、园林景观诸方面,都远远超越了400年前的大佛寺。
作为明代高僧,无穷国师虔诚参禅,又燃三指和燃身四十八盏灯供佛。他受《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感召,奔波于湖北、贵州、四川各地,募款铸造三丈多高的千手千眼观音一尊,奏请万历皇帝之母慈圣皇太后出资兴建了大佛殿,供奉观音大士像。这座曾经屹立在峨眉县城东的大佛殿,不过几重院落,占地几十亩;而现在的大佛禅院占地500亩,南北纵深800米,东西跨度1500米,拥有11重殿宇,仅围着城墙走一圈就得花上1个多小时。其殿堂高大雄伟,主殿普贤殿由花岗岩构造,墙厚3米以上;大雄殿佛像高16米,在国内寺院首屈一指;观音殿里的四面千手千眼观音像,通体黑中透亮,沉稳高雅,系采用万年乌木雕成,混身上下透露着厚重的历史感。所有这些早就超过了几百年前无穷国师因得敕命而建的大佛殿。
永寿法师为了完成建造大佛禅院的神圣使命,一直在全身心地投入。他为整体布局殚精竭虑,划分殿堂朝拜、文化教育、园林休闲三区空间,做到净土与人间相融,神圣与化俗并举,动静结合,张弛有度。他为建筑设计冥思苦想,创新样式,节省材料,达到庄严、秀美与环保的圆融境界。他为工程施工实干苦干,小到室外一盏路灯的摆放位置,大到整个寺院的自流水系统布局,不辞劳苦,亲到现场。他的心血没有白费,大佛禅院获得了佛教界的好评与来山香客的赞誉。由于操劳过度,法师身体一度受损,幸得诸佛菩萨加持,恢复如初。
二、峨眉山佛学院的升级
大佛禅院一期建成,红墙宝塔矗立市区南缘,飞檐宝刹增辉蓝天白云,壮美如宫阙,灵秀如仙苑。法相庄严,峨眉山下重现圣地;晨钟暮鼓,红尘中再响天籁。佳评如潮,观者惊叹。但暂时的辉煌未能轻歇肩上的重担,因为永寿法师清醒地知道,未来峨眉山佛教事业要做大做强,寺院硬件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难得的机遇,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不断调整佛教发展思路,让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佛教在新时期里重新跟上时代步伐,最终实现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念。
在新时代,如何重振峨眉山佛教?永寿法师潜心思考,长久掂量,他敏锐地意识到,僧才是中国佛教发展慧命的根本,培养僧才是未来佛教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大佛禅院一期殿堂工程完工后,永寿法师将原本二期规划的峨眉山佛学院工程果断地提前到一期中,改变原定房间用途,调整为佛学院校舍,挤在山上的佛学院下山到大佛禅院办学。如今,佛学院老师每人一间宿舍,学僧住宿环境改善,教室宽敞明亮,拥有几十万册的佛教图书馆也投入使用,大佛禅院作为文化与教育中心的功能已显现出来。每天在这座寺院的南墙下,朗朗的诵经声不绝于耳,读经说论的僧众朝气蓬勃,前来图书馆翻阅书籍的信众亦络绎不绝,未来的法子将在这里诞生,如来的慧命从此输入新血,峨眉山佛教文化事业正在迈上新台阶。
进取是峨眉山佛教特质,践行是普贤大愿本色。今年,峨眉山佛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与以前的本科教育形成梯队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僧才踏上一个新起点。为了使研究生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学院专门聘请了国内一流学者前来担任导师,集中授课,定僧指导。峨眉山佛教协会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来山的佛学院导师和授课教师提供良好待遇,专门建设了尊师的上客堂。这些措施已经收到明显效果,听课的学僧学术视野开阔了,综合知识增长了,理论水平提升了,对未来佛教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
三、慈善事业的拓展
慈善事业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佛教一直主张“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的理念,并把慈善活动划分为信徒种植福田的善行七法,指出:“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果园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渡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渡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此七法的实施,是佛教悲、敬二大福田的最胜法。此外,佛教还主张布施就是造福田,用自己的善心,将自己的财产和善举帮助他人,这就是财施、法施和无畏施,因此在大乘佛教里面,布施又是“六度”之一。
峨眉山佛教一直有着慈善传统,历代祖师都在与人为善、广度众生、环境保护等诸方面,身体力行、为人表率。明代伏虎寺毁于兵火,贯之和尚率领门人在龙神堂废址上,再造寺院,历时20年之久,建成13座殿,成为全山最大的寺院。贯之门孙寂玩和尚,在寺周广植树木10万余株,将四山的林木连成一片。如今伏虎寺周古树参天、林海涛涛、浓荫蔽日,将寺院包围在密集丛林之中,成为著名的“密林藏伏虎”一景。后人誉之为“布金林”,因为寂玩和尚“布施”于后人的是等价于黄金的一片林海。1946年,万年寺遭遇大火,除无梁砖殿外只剩下一片瓦砾。普超和尚四处募化,开始重修,渐复旧观。民国初年,牛心寺住持圆照法师重建寺院,率领门人在寺周广植杉树万余,如今林木郁葱,覆盖山野,亦成一大景观。中国佛教的寺山正是在知名和不知名的众多僧人的默默耕耘下,往复兴建,成其规模。而且建得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大,做到了道场庄严、国土庄严。
大佛禅院的建成,代表着整个峨眉山佛教的寺院体系基本完备,佛教事业的重心也从恢复寺院转向僧才的培养与慈善事业的发展。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将传统佛教关爱人间、悲心愍人的精神传递给老年人,这是当代弘扬佛教事业的一个举措,也是中国佛教界发扬慈善传统为国分忧、爱国爱教的具体体现。
当前,中国正面临“未富先老”困境,永寿法师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再次及时地对大佛禅院的规划做了新的调整,将原来计划用来建设大佛禅院客房的用地改作慈善事业的基地,开始筹划在寺院里办养老院。按照他的设想,未来的峨眉山佛教事业,兴建为老人服务的养老院是峨眉山僧众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也是未来佛教在转型期将扮演的重要角色。老年社会需要人文关怀,佛教在这方面完全可以作出新的贡献。2012年2月,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明确了设立养老服务机构是对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重点支持和鼓励的领域,法师的计划正是对《意见》作出的积极响应,也是佛教慈悲精神落实到人间的具体体现。
永寿法师多次指出,太虚大师当年为了挽回佛教的颓势,刻意宣传人生佛教的理念,人生佛教的宗旨就是让佛教回到人间,让佛教与人生结合起来,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大事,解决人生的大事也正是佛教思想的出发点,慈善众生,更应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群体,特别是老年人孤独感、生命短促感、生活失落感等亚情绪尤其强烈,这些都是属于精神上的疾患,佛教就是要给他们安全感、温暖感、充实感,化解老年人的愁思悲绪,提供给他们生活的勇气、豁达的心态、随缘的生活。所以,为了即将到来的老年型社会,为给国家分忧,峨眉山佛教应该抓住老年型社会这个特定的现象,用佛教特有的慈悲精神把这项工作做好,为未来佛教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
按照他的设想,以大佛禅院为基地的峨眉山国际养老中心应是占地面积较大,能够承受10000位老人养老的地方。这个地方不仅空气与环境一流,而且设施一流。在新建的养老中心,实现“四化”:住房公寓化,设施方便化,服务优质化,价格实惠化。同时,提供完备的医疗服务体系,配备专门经过培训的义工照顾老人的起居生活。在这里,佛教协会有关机构还将为老人提供具有峨眉山佛教文化特色的“三养”服务:一是养(健)身文化服务,重点是指导老人学习峨眉武术养身功法;二是养生文化服务,重点是品味峨眉素斋、峨眉茶道、学习峨眉诗画;三是养心文化服务,如念佛、诵经等。通过“三养”,使老人们身有所依、心有所安、老有所乐,从而实现个人的身心和谐、进而实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如今,养老中心已开始动工建设,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崭新富有特色的老年社区将出现在峨眉城里,到那个时候,很多老年人将受益。为建设、管理好这个中心,峨眉山佛教协会将联合社会善心团体及个人发起成立的峨眉山行愿慈善事业基金会,除赈灾、助学外,管理养老中心就是基金会最核心的工作。
永寿法师的理念与实践,可谓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慈悲顺世的思想。与国家共命运、与众生同承担,已经成为他一生的追求。爱国爱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作行为,成为一种担当。他在实践中顺世而行,只要是国家、众生需要的,他都会积极努力地去想、去做,大佛禅院的建设正顺应了国家的号召,也是他担当如来家业的创举。佛教慈善事业在历史上一直以正面形象示人,在当代社会佛教慈善仅仅出钱出力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慈善事业做大做好,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基地与发展规划,要让佛教慈善成为社会良性循环的活动,用佛教的善财去完成慈善的目标,是今天中国佛教界的重要任务。
四、普贤修学体系的建立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著名的普贤菩萨道场。普贤菩萨在佛教里面是以“愿行”而享誉于世,这个“愿行”就是佛教的实践,它的理论基础是来自于《普贤行愿品》,它的影响力则在于普贤的实践。
永寿法师在峨眉山出家30年,普贤信仰已融入到他的血液之中。谈起普贤菩萨,他的脸上会放出光彩。他对峨眉山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整个峨眉山地区,没有他不曾踏足的地方,他亲历亲为、带领两序大众完成了峨眉山上每座寺院的恢复及修缮。作为峨眉山佛教的领军人物,永寿法师在不同的场所曾多次说过,他这辈子最大的希望,还是峨眉山普贤信仰的标志——普贤修学体系的建立!
建立大佛禅院的同时,永寿法师就在构思峨眉山的信仰体系,从而最终确立起普贤“三个中心”的理念,即以金顶华藏寺为代表高山段寺院,表征普贤菩萨的头,为朝圣中心,代表“佛宝”;以万年寺、洗象池为代表的中山段寺院,表征普贤菩萨的心脏,为修学行持中心,代表“法宝”;而以大佛禅院、报国寺为代表的低山段寺院,表征普贤菩萨之足,为文化、教育中心,代表“僧宝”。以此作为峨眉山佛教发展的战略构想,所有的普贤信仰理论与实践无不是围绕着此“三心”而流出的,并且付诸于实践的。
首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普贤菩萨的足——大佛禅院,其意义主要在于认识普贤信仰的基础及其功能。大佛禅院是峨眉山佛教文化、教育中心,对初来峨眉山的信徒和游客担当了教化与开智的启蒙作用,让他们接触普贤信仰,感受普贤道场文化,种下普贤信仰的根基。《普贤行愿品》里普贤菩萨十大愿中前三愿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这三个大愿恰恰可以在大佛禅院体现。游人、香客来到大佛禅院,在大殿礼拜诸佛菩萨,赞叹峨眉山佛教的大气势、大佛禅院的大手笔,再穿梭各个大殿,供养诸佛,从而生起对佛的恭敬。也可以说,宣传佛教生活实践,生活从这里开始。也可以说,普贤修学体系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到了大佛禅院,就是要实践佛教的生活,也是佛教生活的必然之路;到了大佛禅院,即进入普贤之体,若行普贤行愿,即为自性普贤。
其次,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作为普贤菩萨的心脏——万年寺,其意义在于进入普贤信仰的内心层面。万年寺环境幽深,古树参天,安恬自在,是修行的好去处,自然也是修行的中心。游客与信众在这里可以体会到佛教的清静、庄严,从而开始对佛教的修行产生更多兴趣,进入到修行层面。《普贤行愿品》里的普贤十大愿中有四愿是: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佛教以治心而闻名,养心与调心是佛教给予世间的最大愿力。这四大愿都是锻炼心力的愿,围绕着如何调治心态而进行的,所以心力是从这里开始练起。游人与香客到了万年寺,在菩萨像前,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油然而生起对普贤菩萨的敬仰,悉发菩提大心,希望看到佛教永住世间,由此坚定信仰,生出正信,实践普贤菩萨的愿行。现代社会,身心合一是最重要的,不少人因生活压力身心交瘁,有的为了某种利益违心做事,有的为了生存劳心劳力。学习普贤就是为了调适好身心。万年寺是修养生息的好去处,在这里生起对普贤菩萨的功德心与随喜心,身心都可得到养护,养生与养心有机地结合起来,心态由此变好,人格由此完善。
信为道元功德母。作为普贤菩萨的头——金顶,其意义则在于得到了普贤信仰的圆满境界。来到这里的游客与香客,经过了大佛禅院的薰陶,再得到万年寺的洗礼,其心态与境界得到提高。到了金顶之后,既能够完全自觉地认识佛教的信仰,接受普贤菩萨的愿力,还掌握了佛教智慧,完成了人生追求。作为普贤信仰的中心,《普贤行愿品》里的普贤十大愿中的后三愿是: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金顶代表了头部,头脑是智慧的所在处,到了金顶就是要开智,要像所有能够施予自己智慧的人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普贤的愿行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够采集到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只有如此、才能开智。随人所学,就是在善待众生,永远对众生如己的人,才是能够取得进步的人,才是获得成功的人。当你放弃小我,实现大我时,众生与你就结成一体了,你给众生的功德,众生同样也会回报予你,你所得到的功德是汇集众生的大功德,将众人的智慧集于一身,此刻,你对菩萨信仰的认识与把握就更加深刻,修行就会更加圆满,因此,整个修学体系的学习至金顶方能觉行圆满。
永寿法师对峨眉山普贤修学体系的构思与想法,结合了普贤十大愿的特点,结合了峨眉山寺院地域差别,极其殊胜,也是对以往的普贤信仰与修学关系的很好总结,这对未来峨眉山佛教普贤法门修学体系的建立与完成打下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践的深入,峨眉山普贤信仰修学体系将会更加完善,以普贤信仰为中心的修学体系将会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
佛教是讲与时俱进的宗教,也是善于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的宗教。永寿法师始终将自己终生从事的事业融入时代的浪潮之中,牢牢把握发展方向,让峨眉山佛教能够与时代步伐合拍,从而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
佛教已经传入中国2000余年,佛教传入峨眉山也有1600年的时间。峨眉山佛教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了本有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普贤信仰。历史上峨眉山普贤道场的形成是大乘佛教菩萨精神人格化的结果,是中国各阶层人士(包括帝王、士大夫、黎民百姓)菩萨崇拜的结果,是中国文化对外来宗教文化选择的结果。现在进入新世纪,社会逐渐转型,佛教也不断发生新变化,峨眉山佛教已经进入历史上最殊胜时期,我们希冀峨眉山佛教仍然保持自身的特点,同时希望峨眉山佛教能够步入创宗立派的新时期,让普贤信仰具有时代特征,发扬光大,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我相信,这个伟大而美好的愿景一定会实现。
(作者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普贤行愿品》略释 来定法师 让我们打破时间和...
读《普贤行愿品》的两颂偈谈我们日常的修行 文...
浅谈《普贤行愿品·恒顺众生》与和谐社会 觉智...
华严普贤行愿忏仪 晋水高丽国师 敕赐崇教大师 净...
兼济的普贤行——沈家桢“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的提...
普贤的实践品格及其现代价值 方立天 普贤菩萨是...
《普贤行愿品》的往生思想 一、问题的所在 《普...
尕藏加:宁玛派与普贤法身之说——提交“普贤与...
略说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梵名Samantabhadra三曼陀跋陀...
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 录自--四大菩萨 文珠法师讲...
【普贤之美】 美佛慧讯 第六十三期 晓祝 讲到普贤...
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 录自--四大菩萨 文珠法师讲...
略说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梵名Samantabhadra三曼陀跋陀...
普贤菩萨十大愿与和乐家庭 颜尊严居士 〔一〕前...
十方普贤菩萨在峨嵋 ◆ 陈清香 擅长雕凿铸造巨型...
普贤菩萨与峨眉山 韩廷杰 普贤菩萨是佛教传说中...
《华严经》与普贤菩萨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
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峨眉山佛教协会 宽明 普贤菩...
兼济的普贤行——沈家桢“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的提...
略论清代净土信仰与普贤菩萨 纪华传 普贤菩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