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了五蕴以及四禅八定,现在我们讲五蕴解脱和修证次第。我把《楞严经》的重点和秘密抽出来,取个名字<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你们许多人虽然都读过这个经典,但是怕都没有注意到这些重点,因此就拿原文,带领你们读书。《楞严经》讲五十种魔境,就是说修持走岔路的境界有五十种。现在人不知道,实际上,像国内气功、特异功能,包括印度、尼泊尔欧美那些莫名其妙的修法,这些魔境,佛当年都已经讲过了。大家看不懂,因为翻译用的是古文。其实佛说的都是有科学根据的。如果把五十种魔境配合现代科学,详细作个说明,对人类的贡献应该很大,但是没有时间去做,这个世界人太多,让他疯一下也不错。
色阴解脱与楞严大定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楞严经》卷九---一七九页。)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道场两个字翻译得很有趣。四十年前,一位中国教授在美国史丹福大学教禅学,他翻译了很多禅宗典故寄到台湾,要我给他修改。我看了就头大。修改还不如自己写!他是位老先生,怎么给他改呢?当时我有个学生,年纪比我大,要是现在还活着,已经超过一百岁了。我这位学生曾留学加拿大,我说,你看英文,看完后告诉我内容。他看了就笑:“老师啊,他把禅宗祖师讲的道场译成了坟场。”我说:“他没有错啊。”他是没有错,他小的时候在中国大陆,一定看到过和尚给死人念经,送到坟上,叫做“作道场”。所以他把道场翻译成坟场了。他当然是错了,什么是道场呢?道场就是修道的场合,密宗叫曼陀罗或坛城。你今天在这个位置上两腿一盘,或者打坐,或者念佛,这里就是你的道场。也不一定讲打坐不打坐,所以佛告诉你,行住坐卧都行。不过,静坐是求证道业方法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姿势,尤其是盘腿跏趺坐,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采用的。所以这里讲,你坐在道场。你注意啊,他中文翻译得太美了,很容易一下就读过去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不肯用心。“销落诸念”,一切杂念自己不起了,注意不是你把它压下去了。“销落”等于下雪时雪飘下来自己化了,杂念都掉下来,杂念自己清净了。“其念若尽”如果你所有的杂念都干净了,清清楚楚了,注意,我把念都解释成杂念了,到下一句就清楚了。“则诸离念一切精明”那么你就内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可不是杂念,不是妄想,很自然的,中间一个杂念都不上来,道家有一句话,“烦恼无由更上心”,此时,外界对你没有任何影响,即使是一把枪顶在你头上,你都没有生气和烦恼,来吧,打死就打死吧!比如参禅、念佛、或念咒,开始时杂念非常多,等你制心一处,专心到某个程度的时候,慢慢杂念没有了,就连念咒这一念也没有了,一切离念,离开妄想。“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如三摩地。”一动一静之间,都一直保持杂念自然清净的境界,没有变动。一动一静是讲生活的形态,尤其是在家人,还要去办公室工作,还要做事,在动中也要保持这种境界。或者赶快去办公室一两个钟头,处理完事情回来,再进入这种状态。“忆忘如一”,不管你是用心去保持这个境界或者不用心去保持都一样。这里的“忆忘”两个字,一个代表用心加上保持,一个不需要用心保持,它反正在这个境界中。“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应该这样入三摩地,这是定境。如果盘起腿打起坐来只是在禅堂有定境,放掉腿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不是修定,那是修腿。你们应该提问题啊,你们不提,那好,我帮你们提。世尊,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求得制心一处呢?您老人家告诉我,达到这个境界气脉是否通呢?答案是:不用方法。这个《楞严经》所讲的“楞严大定”,等于《华严经》里面讲的“法界自性”。以我们中国话来讲,要“体任天然”任是一切放下,连放下也不要,很自然就达到那个境界,这里其实也是讲专一,不过这个专一不像小乘,要加一个什么方法或者念一句佛、咒子或者作一个菩萨本尊的观想等。这里是自然就达到的。体任自然,销落诸念,在智慧里,这就叫做“法界体性自性智”。当然你也可以走小乘的路线,那是别的法门了。从现代生理科学的立场告诉你,在这个境界上,气脉一定宁静,气住就达到止息的境界,呼吸几乎没有了,但是还有一点,心脉也快要打开了,所以讲心与物是互相影响的,气脉不调和,色身四大没有调好,杂念思想就不会停下来,气就宁静不下来,注意,佛对这个一点没有明说,这是我加进来的,很值钱啊!
色阴区宇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佛他老人家真是很慈悲,又为你作了一个比喻。他说,到了这个境界,就好像是一个眼睛好好的,没有瞎,没有近视,也没有老花的人,被关在一个黑暗的房子里,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被关到一个极其黑暗的房子里的经验?(有人答:“有,停电的时候。”师答:“关那么一下下不算数。”)密宗有一个方法,叫“闭黑关”只准七天,房间不大,可以通风,里面有床铺,有洗澡的地方,可能还摆一张桌子和椅子,当然还有佛像,你一个人裸体在里面打坐,一点光都没有,这是修眼通,也可以说是修天眼用的。处在黑暗久了,慢慢会有亮光了,那个亮光不是太阳光,不是月亮光,也不是灯光,是真实能看见的光哦!至于这种亮光在物理上叫什么,我现在不告诉你们,要参考现在的物理学、光学的理论。佛是说你上面的这个境界,就好比是有眼睛的人处于黑暗里,我给它加上裤子啊衣服啊,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形容得更仔细,你们不要被我的话骗住了。所以现在学佛不懂科学就免谈了,佛都知道这些道理,不过,他老人家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不是现在,如果现在他老人家再来说法,就会加上科学了。黑暗中那个隐隐的光是有相的光,不是自性的光明,不过于宇宙自性和你自性也有关联。在黑暗的房子里,什么都看不见,可你心里特别清楚。像我们原来带兵的时候,最好的处罚就是关禁闭,不是正式坐牢,而是把你关在暗室里,一点亮光也没有,一点声音也听不见,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怕哦,当然,如果把我关进去,那我正得其所哉,正好打坐。这时你的心孤零零的,只有个精性,心里头自己思想都很清楚,可是自性的智慧光明还没有发出来。“心未发光”是说还没有发智慧的光芒,无相的,心里头还没有透亮,没有大彻大悟的那种境界。“如明眼人,处大幽暗”那个黑暗里的亮光是有相的光,是物理的作用。心光不是物理的作用,但是文字只能用光字来形容、来代表。
现在很多学密宗的人,动不动就把“心光”的光看成有相的光,都错了,有个电影里演中阴境界时,也用那么一团光,我告诉大家,这样理解中阴光,人就更难得度了。你以为中阴时还真有一片光明来接你啊,有是有,是“心光”,不是有相的光。像我们常说:这件事情我没有想通,突然灵光一现,我想出答案来了,这也是心光。佛说到了这个境界叫“色阴区宇”。色阴是身体四大(地水火风)加空大所变化作用范围,还不是道,憨山大师在盘山顶上经行时,看到整个的海天和世界,在一片光明之中,那是生理变化,也是在色阴区宇。下面佛会讲十种魔境,讲修行过程中的岔路,十种还只是讲原则而已,许多练气功的人,也有一点心得,有时也会有清净的心境,但很容易从这里走到岔路上去,很容易入魔。魔者磨也,就是自己迷糊了。你说没有外魔吗?也有啊!外魔内魔一起来的。这也是在色阴区宇。如果能把十种阴魔配合现代医理和物理讲出来,是很大的贡献。这里补充两点,要修一个闭黑关的关房很难,需要双重墙壁,不能透一点光,但是空气要流通。这是一。第二,其实,我们现在闭眼打坐就是“如明目人。处大幽暗”啊!不过不是在房里头,而是在爸爸妈妈借给你的这个身体的房间里打坐。这都是在生理、唯物的范围内转哦,都还是色阴区宇的范围。
色阴解脱 超越劫浊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佛接着打比方说:如果像白天张开眼睛看东西一样,一切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看到天空,看到空灵的境界了,这才叫色阴尽。在生理方面,现在气脉完全通了,跳出了生理的范围,这叫色阴尽。这段色阴的讨论是讲生理的,物理的,不盖在无明中,发生光明了。到达这个境界的人,不再受这个物理世界及社会环进境的影响了,但是还没有成佛证得菩提。为什么呢?因为这还在妄想境界,心念想念还在。但是,也就是靠这个坚固妄想,才能达到这个境界。你若思想不坚定,学学就退道,那你还达不到这个境界呢?虽然这个不是道,不是菩提,可是功夫能做到这一点,那已经不得了啦!通过定的境界再加上般若的开发,你可以到达色阴尽了,不过这里不用什么方法,只是讲销落诸念,一切杂念都放下,一切都销融掉,进入动静不移,忆忘如一,这是修大乘菩萨的境界。在这种三摩地的定境里,自然包含了四禅,至于说用那一个定,到这时,连四定这个念都要放下,四禅八定已经微不足道了。但是四禅定的经历就在里面了。所以大可以包小,但小不能包大。从欲界到无色界的三界,四禅八定,乃至小乘的灭尽定,都没有离开第六意识的范围。注意第六意识并不是什么坏东西,转了就变成妙观察智,还是那个第六意识,重要的是看你怎么用。《楞严经》里面讲的十种仙,寿可达万岁,长生不死也都是靠这个坚固妄想,所以从作用的角度来讲,坚固妄想作用很大。当然这还不是菩提道。
为什么我们有色阴区宇呢?因为自从无始以来我们这个生命都在坚固之中,所以叫“坚固妄想以为本”。我们的色阴区宇就是我们这个肉体色法。包括地水风火,我们一入胎,有了这个地水风火的生命,就有这个色阴区宇了,甚至入胎以前,生死中阴的时候也有,在唯识学中叫“法处所摄色”是在意识境界中,自己有个地水风水空的物质观念。好比说,在梦中,本来是个梦,我们还是觉得有个身体,那个身体是法处所生的色,换句话说,自无始以来,我们认为这个身就是我,身见很难忘掉。那么身见又是怎样来的呢?是坚固妄想来的。所以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牢笼一样,把我们困于色阴区宇,就是云门禅师所讲,“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被形体关住了,空不掉。要解释色阴区宇,达到色阴尽,需要销落诸念,那时就好比十方世界,一切幽暗都没有了。但是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一点呢?大乘的方法不是四禅八定一步一步做工夫了,而是用智慧的解脱,就像永嘉大师所说的:“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一步步做工夫,慢慢进去,那是“生因之所生”,所以永嘉大师的方法是不用方法,等于《楞严经》讲的无门为法门,这是真正的大秘密。一般人只是把这些当作是显教的教理,这些都错了。了因之所了,“了”就是了,放下就是了。换句话说如果用数学公式来表达,“道”就是“了”,“了因之所了”的“了”是减法,一减一等于零。零就是零。“生因之所生”的“生”是加法。在《圆觉经》上佛说:“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众生都错了。把四大肉身误认为是自己,“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把六根六尘接触的反应当成了自己的心,所以身心两方面都认错了。我们今天父母所生的四大之身和六根,都是第二、三重的影子,自性功能本来在那里,没有动过,所以《圆觉经》是很高的华严境界,本来也是佛境界。如果你真正认识到这个色身不过是四大假合之身,一切放掉,管他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乐也好,根本不去理它,那就是大乘根器了。
有人问这时气脉通了没有,有两个答案。第一,你这句话本身就说明你坚固妄想的习气没有变。第二,告诉你,真的放下了,气脉当然就转变了。佛在《楞严经》第三卷就告诉你了:“返观父母所生之身”,回转来看看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若存若亡”,好像有好像没有,几十年,或者一百年,随时都会走掉,我们的身体不过是我们借住的一个房子,如果你真能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自身的体相,不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不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一切放下,就对了。问题是大家就是放不下。比如你们大家学佛打坐,眼睛一闭,坐在那里,都是闷在牢笼里一般,所以禅宗祖师骂人:“黑漆桶一团”,等于一个东西放在桶里,盖住了出不来。一般人打起坐来很难跳出色阴的范围,动不动就在那里做功夫,可见身体这个牢笼很厉害的,色阴的范围很严重。如果你的心不在身体上搞什么气脉了,不为它所转了,就像《楞严经》一开始就告诉你的:“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整个虚空在你心里,犹如一片浮云在太空里一样,那么渺小,你的心、本体有这么大,整个身体,整个世界有多么渺小啊,为什么还要管这个身体呢?这样你认识本来之后,再“返观父母所生之身,若存若亡”,就是这样的,本来空的。不管你是走大乘还是小乘路子,若真能转化色阴,销落到空了,于虚空合一,连虚空也销落了,就像道家讲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时还没有到家啊!“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打破色阴的牢笼了,算是色阴尽了。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是一个比喻,已经是虚空了,还粉碎什么呢?地球都毁灭了,没有时间空间了,更没有肉体这些观念了,都打破了。
李居士:色阴尽的物理现象或者说标记就是“若目明朗,十方洞开”好像站在高山之顶,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都是亮的,整个虚空都没有障碍了,不像“处大幽暗”的时候,什么都是黑的。
包卓立:“十方洞开”,这种境界是不是暂时的?不修就没有了?像西藏有一些记录,有的大法师曾经有一段时间可以看得很远很远,什么都可以看见,但是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
怀师:真的达到“十方洞开”这个境界的时候,所有的脉统统都打开了,而且这种成就不是暂时的,至于你说的那个大法师的情形,他只是中脉打开了而已,还在色阴范围。气、脉、拙火都是色阴范围。之所以跳不出来,是因为无始以来自已的坚固妄想这个根根没有破掉。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也还是在色阴范围。破这个坚固妄想还是要用第六意识,还是用坚固妄想去破它,这叫以楔出楔。色阴区宇还包括生理,物理方面。下面讲不同的东西了。
受阴解脱 超越见浊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一八二页)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一八六页)“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这里文字用得很妙。讲色阴区宇是从“汝坐道场”开始,这里换成“彼善男子”了。在《金刚经》中,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大乘菩萨境界,不管你是男是女,到了菩萨境界都称童子,所以文殊菩萨又称文殊童子。这里佛说,诸位先生们,诸位兄弟们,修定修止达到色阴尽的境界,你见到一切佛的心就和我们的心一样,一切众生心等于一切佛的心一样,这一点你看得很清楚,好像明镜中的影像一样。注意啊,这时你还在定中啊!在奢摩他(止)的境界里啊,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念头,都像影像一样飘过来飘过去,无所谓,好像是空的,很轻松。你们用功有时也会有这个境界啦。这时你自己觉得好像已经懂了,明心了,但还不能起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佛作了一个比方,此时的情形,就等于我们在睡觉做梦,好像被鬼压在那里,心里很明白起心动念都很清楚,但叫不出声,手脚都在,也感觉得到,但就是动不了,被它压得死死的,很害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呢?因为“心触客邪”,有灵鬼,或者魔障,或者因为身体里有病,总之,都是邪气碰到你的身体,而使你的心起这么一个反应。这种情形叫受阴范围。受是怎么来的呢?无始以来,我们生命多生累劫,触受都搞惯了,受苦、受乐、非苦非乐、喜忧,这些都是受阴解脱不了而来的。还没有离开身见的作用。“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前面讲到睡著了,被鬼压住了,后来一下子醒了,鬼也没有了,身体也不受压了,这时身心可以分离,随时可以把这个身体丢掉,要走就走,可以解脱这个身体了,功夫到了这里,触受都没有了。等于道家讲的阳神出窍一样,不过道家讲的阳神出窍还有一个影子,这里连影子都没有了,身心都无所谓了。此时,去住自由,没有障碍了,要留在身体里也可以,要走也可以。这是受阴尽。修行到这种境界的人,智慧打开了,观念思想不会有偏差了,不会被小乘的五见(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所缚了。色阴尽的时候是超越劫浊,不再被现实的物质世界所困住,不像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这批人,被电脑等等这些物质文明所困。到受阴尽,超越了思想见解,得正见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虚明妄想”。色阴的时候,是被坚固妄想抓得牢牢的,到受阴,是被虚明妄想抓住了。好比说你坐在公园里,思绪飞得好远好远,可能想到阿拉斯加去了,这就是虚明妄想。受阴境界有触受两面,有十种魔境,都是虚明妄想来的。要想妄想不虚明了,还需要小心用功。正如神秀大师讲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受阴尽得意生身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受阴尽了,就好比是人睡觉不受梦魇压力了,但不是成道,还没有得漏尽通。六根都不漏了,一念不生,得无生法忍,念念清静了叫漏尽通。普通天人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没有漏尽通。只有佛的弟子,小乘阿罗汉或者大乘的菩萨才有漏尽通,尤其是大阿罗汉,得漏尽通,六根都不漏了。换句话说,不动心了,等于中国孔子讲的对境心不起,起而不起,不是完全不起,起了也像是没有起。佛说,到受阴尽的时候,虽未证得漏尽通的涅槃境界,但是心已经可以离开身体了。此时,要死就,要留也可以留。那个舒服程度就像小鸟出笼一般,到这个程度,当然比道家所谓出阳神高明多了。不过这个时候,寿命没有尽,业力没有完,如果想要早走,逃避痛苦,那是犯了杀戒。这是顺便提到的。这时如同经历了菩萨的六十圣位一般(六十圣位包括三渐次,十信、十住、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妙二觉等),对佛菩萨的境界都能体会了。这就比道家的阳神高了,天上人间任意寄居,随便你的意思。寄居,只是挂褡一下,偶然住住。苦难的人世间需要我来就来一下。
想阴解脱 超越烦恼浊
譬如有人,熟寐寝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一八七页)“譬如有人,熟寐寝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这时佛又作了一个比喻。这个情况就好比是一个人睡著了说梦话,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讲话,可是他的讲话话别人听起来都能听懂。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可以像菩萨一样说法了,说的法与大菩萨、佛说的一样,使没有睡的人听了他的话都懂了,可是他自己不知其所以然。你若问:“你怎么会说出来?”这时他是自然就说出来了。所以,你不要轻视普通弘法的人,他虽然没有到家,他讲的话却是菩萨的话。这是想阴的范围,分析起来又有十条岔路。“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浮想也就是妄想。如果心念如如不动,任运自在,一切妄想都没有了,尘垢都洗去了,一念不生,悟了,生也无所谓,死也无所谓,为了度畜牲,就去投畜牲道,要走就走,这叫一伦生死。这时,从头到尾都是圆满清静的。修到这里,就是想阴尽了。修到这里,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前面讲过,妄想有坚固作用,虚明作用,而我们之所以有想阴,是因为妄想的融通作用。所谓融通,就是融会贯通的意思,融会贯通了,则一悟千悟,一了百了,此心“一念不生全体现”,平常什么都明白了,像大明镜一样。我们一般人都受想蕴的控制,随时都被控制着。但是平时思想用在对自己身体的坚固妄想方面,很严重。有时候也会有虚明妄想来。有时候看佛经修持,忽然有所领悟,似乎很解脱了一样,那个就是属于妄想的融通作用。
在想阴区宇,已经得意生身,自己可以自由来去,但还不能成形,而且生死也还没有看通,还在现在这个身体里,等到想阴尽的境界,对六道轮回、生生死死都无所谓了,生死涅槃等空花。含光默然不管时间长短,现在大家打坐至少可以了解什么叫身心(思想的心)分开了。你闭眼打坐,好像被关在黑桶里一般,身体不动,思想来来往往、昏昏扰扰的,但是慢慢的,你可以把身体六根和思想往来分清楚了,能随时清净自己的思想念头了。有了这么一个基础,即使心仍然被盖在这个肉体里面,能够这样清静的人已经很少了,很不错了。有了这个认识,估计你还听得进我们这个五蕴解脱的课,否则是听不进了。你们大部分人都是闭眼打坐,照古代严格的讲,打坐并不完全是闭眼,眼睛应该是微微张开的。后来道家对这种方法叫“垂帘”,眼睛的上下眼皮,等于窗帘一样,闭三分之二,留一点缝。根据古时候佛经的翻译,做白骨观也好,安那般那呼吸法门也好,都要眼观鼻,鼻观心。就是说眼睛三分之二关闭起来,看着自己的鼻尖,而鼻子与心窝子对成一条直线,然后不管眼睛,回转来观自己的心念。另外严格地讲,小乘修法是半闭眼睛看前面三步距离的地方,大乘修法是开眼对着前面五、六步的地方。
使眼睛去看的这个注意力是意识,我们一般人习惯性的会把眼识和意识配合起来去看。如果是开眼打坐,要把眼睛的意识拿掉,眼珠子开着,但没有看,这种方法与闭眼的感受不同。你们平时闭眼打坐习惯了,让你开眼你还受不了呢。如果你训练自己把眼识拿掉,那你对于身心分开,思想与身体分开的体会就会比较清楚了。
这样眼睛半睁半闭,用中国字来形容叫“含光默然”,那个样子就像健康婴儿睡觉那样,眼睛有一条虚虚的缝。注意,只有脑力、神充满了才做得到这样,对现代人来讲,我主张闭眼打坐,什么道理呢?因为现代人用眼用脑太过度,神都不充满,开眼打坐容易把气神都提到脑上,算不定搞出毛病来,把神经搞错乱了。为什么眼睛要这个样子?你看佛菩萨塑相都是这样。我告诉你,比方借用道家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来说,神充满了,你想闭眼都闭不住,自然会开开。但是眼睛开开并不是看哦。我不叫人走这个路线,因为普通人会习惯性地往前面看,这就不对了。有人打坐,在那里规规矩矩地“眼观鼻,鼻观心”。我做给你们看,你们注意我的眼睛,它慢慢变成两个眼珠向上去,前面一条白的线出来,这样是不对的哦,这还是有意在看,是把眼睛硬拉到上面去看,这样都会使精神出问题,是一种病态。你们用这个方法很容易这样出问题,理由等一会儿告诉你们。眼睛巧妙得很,你们身心有时候观照不清楚,就有这个毛病,所以在讲行阴之前补充讲一下。
七处征心 八还辨见
这个是顺便带到,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广东韶关六祖道场南华寺,我们有同学从那儿回来跟我讲:“哎呀!那真是大祖师!我们拜下去,他的眼睛好像在注意我们一样,我们换一个地方站,他的眼神好像就会跟着我们换一个方向。”你要晓得他的肉体眼睛是半开半闭的,佛菩萨塑相也是这样,这可是个大关键哦。《楞严经》里佛开头就讲两个要点,“七处征心”,跟阿难讨论“心”是个什么东西,心在哪里?七次往返讨论心的问题。佛说心不在外,不在内,也不在内外中间,不在虚空,也不是不在虚空。换句话说,心也在内,也在外,也在中间,也在虚空,也不在虚空,无所在也无所不在,全体内外、心物一体都是一个心的作用。所以你若真明白了这个心的道理,就不要守着自己这个肉体、和这个思想意识心,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楞严经》已经把这个大秘密告诉大家了,你们也都读过《楞严经》,只是就这么读过去了,都没有看懂。一般法师们讲《楞严经》,也都是像鹦鹉学舌传声筒一样的过去了,我们很多同学在外面讲《楞严经》也是一样的情况。不过,即便是传声筒,也还是了不起,还是有功德的。
《楞严经》开头讲的第二个要点是“八还辨见”。八次辩论“看见”这个“见”字的道理,佛特别用眼睛来讲这个道理,我们开眼可以看见光明,那是因为宇宙里有光,像太阳光、月光、星星的光,还有人造的电灯光等等。佛问阿难:“瞎子能看吗?”阿难说不能看,佛说:“你错了,瞎子也能看。看到里面黑洞洞的,不像我们看到外面这个样子。”开眼见光,闭眼见暗。这样来回有八次辩论。佛就告诉阿难,明来暗去,暗来明就去,现象的变化是无常的,但能见明见暗的那个能见的东西,不在明暗上面。有人说,佛说的不如现在详细,不如现在科学,那是乱说。当今科学虽然很详尽,但对很多事情也还没有定论。佛是两千多年前讲的,那真是了不起。你们现在学佛经很容易有主观成见,不像我们当年看这些经典,那是完全听他的,然后用自己做试验,把自己的主观都拿掉。佛说,你把光明还给太阳、月亮、星星,把障碍还给墙壁(如果是一张纸挡住你了,就把障碍还给那张纸),把一切都还完了,但还有一个东西没有办法可以归还的,也没有办法还给虚空,那个东西不就是你那个能见的吗?这样分析完了,佛讲了四句名言“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见道时,明心见性的这个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见道的本身不是物质的东西,离开物质的东西,离开现象的东西,不是眼睛看见的见所能达到的,这是谈形而上的见。那么佛为什么在提出七处征心以后就提出眼睛谈“见”呢?道家有一个最古老的经典,姜太公的《阴符经》,也有人说是姜太公的师父作的,到底如何不知道。《阴符经》就讲“机在目,机在心”(眼心之机也),眼睛是心的开关,当我们休息好了,睡醒了,眼睛就要打开,做白天一切的活动。等疲劳了,就要走入黑暗状态,走入阴境界,就闭上眼睛睡眠了。一阴一阳都在眼睛这个机关里,所以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这两句话可以用来修道,也可以是世法大政之治,大谋略的哲学。“机在目”,外面要观察清楚,“机在心”,应用之妙就在于你的思想心了。为什么讲到这里呢?因为前面讲到一念之间有坚固妄想,有虚明妄想,还有融通妄想,大家平时都没有看清楚,《楞严经》把这些言语文字表达不出来的秘密都告诉你了。眼睛能见色,见一切物理的现象,但是还有无表色,还有理念世界,那就不是物理的现象了,但与眼睛也都有关联。讲这些就是告诉你们,不能光听色受想阴的理论,要自己试验。现在要讲行阴了。
行阴解脱 超越众生浊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睛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 ,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一九七页)
行阴区宇前的想阴尽现象“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修定修慧到想阴尽的时候,平常就没有梦与想了,等于《心经》里讲的“远离颠倒梦想”。梦就是想、想就是梦,梦、想消灭以后就清净了,而普通人不是在做梦就是在思想。这里讲的“没有想”是真的一念不生,是自然的一念不生,不是压下去的,压下去就是无想定了。到这个时候,“寤寐恒一”,清醒与睡眠一个样,这就很难懂了,一定要实际修持到那个境界才了解。三祖僧璨禅师的《信心铭》就讲:“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如果你瞪着眼不睡觉,自然就没有梦了,如果你心没有分别没有变异,也就万法如一了。这里的“梦想消灭,寤寐恒一。”是想阴尽的境界,只有到了想阴尽的人才晓得行阴,行阴是很难懂的。“觉明虚静,犹如睛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到这个时候,才是灵明觉知之境,永远清楚,永远清净。佛作了一个比方,说这个时候就像万里无云,永远是晴空万里那个样子。用中国文学来形容它,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时身心没有粗重的感觉,很轻灵。这时也还能像普通人一样做事。思想吗?也可以!但是我们普通人做事都负担很重,很粗重,而到了这个时候不管是吃饭也好,高兴也好,骂人也好,都飘飘的,像做梦一般,又不是做梦。以前的事情也都像影子一样。“前尘”不是以前的意思,现在所有的也都是前尘,我们睁眼闭眼看的,心里想的,都是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这个样子想阴清净了,就慢慢进步了,看一切世间,整个物质世界,整个地球,山河大地,一切事和物,此心是“心如明镜台”“如镜鉴明”,完全清清楚楚,心不会被黏住,一切用完了就了无踪迹了,心中还似明镜一般。我们普通人想阴没有尽,自己随时都会被自己的思想骗住。《楞严经》不用骗这个字,而是用黏,像浆糊粘住那样,普通人那个思想的灰尘一来就粘住了,慢慢越积越多,明镜就不见了。想阴尽的人,一切灰尘来了都无法黏了,一下就溜过去了,连一点影子都没有了,永远“虚受照应”。那么这时他还是起作用吗?没有想阴的人,作用比我们普通凡夫还要大,智慧还要高,更清明,只要一来就有反应,所以有时候你一起头讲,下面的结论我就已经很明白了,不用等你讲完。所谓“虚受”就是像镜子照东西一样,“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一切都照应,都有反应。但过去了就过去了,没有留。“了罔陈习,唯一精真”。这个翻译太高明了。“了”就是明明了了,“罔”就是恍恍惚惚,一切事情都是不实在的。“陈习”就是无始以来陈旧的习气,拿这一生来讲,从小到大我们这个陈旧的习气都是想阴的连续作用。想阴过了,习气就真可以转了。“了罔陈习”,是说不会被思想骗了,现代人经常讲的“理性”也是思想。“唯一精真”的这个精,不是男女性交出精的那个精,这个精是形容词,就是中国人讲的精神的精。这里是说到了这个时候,唯一那个精,是真的。真正的精就是心中很清明,没有杂念,没有昏沉和散乱,什么都很清楚,那个是精真。色阴境界与医学、生理学、解剖学,生化都有关系,受阴与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五脏六腑、荷尔蒙系统都有关系。讲到想阴解脱,“了罔陈习,唯一精真”就完全讲到脑里面去了,脑里面的细胞都要起变化了,起真空爆炸式的变化。真精可能是间脑这部分起变化,这都是真的哦!我可不是在乱说。讲到想阴尽,才知道行阴之难懂。整个太阳地球月亮的转动,就是个行阴的作用。像我们思想停不了,感觉停不了,也都是行阴的作用。你今天还活着,还没有死,这也是行阴的作用。甚至你死了以后进入中阴,再轮回,那也是行阴的作用。再比如我们一生下来就要睡觉,也是行阴的作用。道家讲打通任督二脉,我经常笑大家,叫你们不要有意去打通,他本身就是通的,它也是行阴的作用。这行阴最难辨,可是佛两千多年前就讲了,但是也还是没办法表达,尤其是这本经,翻译成那么优美的中文,就更难懂了。
行阴区的宇的魔障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达到唯一精真以后,你在那个定的三摩地境界里,对于生与灭的根本就很清楚了,某人要死了,会投胎变猪,或者会升天,对这些物理的变化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些都是定中的境界,这个定并不是故意打坐才有的,你本来就在定中嘛!这时候你能“见诸十方,十二众生”东南西北、东南角、东北角,西南角、西北角,上下一共是十方。一般我们都讲六道,《楞严经》是讲十二类众生,若有色(有形有相的),若无色(没有形象)都包括在里面了。这时“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虽然还不能完全看清一个人生命之来源,但已经能够“见同生基”,能看到我们一切众生的共同生命后面有个动力,已经能看清生命轮回转动的能源。这个生命能源“犹如野马”野马是引用《庄子》的,野马不是一匹马,是阳焰,虚幻的烟,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所以庄子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拿现代比喻来讲,好比说原子弹爆炸那个动力,好像有又好像没有。但是一旦爆炸了,那个威力就大了,有声音、有亮光、还有味道,你闻到还会死,色声香味触都有。佛经用了这些文学翻译,现代的人,不把它当成野马野狗才怪呢!讲到“各命由绪”,给你们讲个故事。大阿罗汉可以看到每个人生命八万劫以前的事。有一次,有一个人向佛要求出家,舍利佛这些佛的大弟子们就在门口把他拦住了,吵了起来,不许他出家。佛在屋子里打坐,问他们吵什么,舍利弗说:“世尊啊,我们看了,这家伙八万劫来都没有结佛缘,不能出家。”佛就笑了,“你们这些罗汉功夫修养只能看八万劫,他八万零一以前是条狗,同我结了缘。那时我是缘觉佛,已经涅槃了,人家给我立了塔,供舍利子。这时候,上面有人屙大便掉在这只狗的尾巴上,它被惊跑了,尾巴一摇就把大便甩到了我的塔上,就是这么个因缘,它就是可以出家了。”大便是狗最好吃的东西,所以那也是供养。生命的那个能源犹如阳焰一样,它“它熠熠清扰”像闪电一样,闪得很快,力量很大,很清,可是也很扰乱。熠熠就是形容有亮光的,哗哗闪的意思。这个生命能源是“浮根尘究竟枢穴”。浮根尘就是我们这个生命,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这个生命的中枢有个动力在动,这个动力,或者说这个行阴很厉害,这个东西不是思想。你打坐修到一念不生,或者念念清净,你身上的任督二脉,十二经脉还在转动,心脏还在跳动,这个作用就是行阴区宇,就是动能。这个中文翻译得实在是太美了。翻译这部经的人是宰相房融,被下放到广东,就翻译了般刺密帝带来的这本经典。
庄子之所以用野马这个词,也是有道理的,野马这个东西是会乱跑的,尘埃也是用来形容野马的。讲到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点,“为浮根尘究竟枢穴”,佛在这里讲得很隐晦,但很有道理。我们人类的整个生命在脑部,所以我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书中讲,人参就像我们人一样,它的俩个根根在土里,两只脚从上面长出来,人参一千年会变成人形。对我们人来讲,我们的土是头顶上的虚空,两个脚就是人参两个叉子,所以我们一切都在这个脑部。下面男女生殖器是神经末梢,整个中枢神经在头部。佛讲那个动力,“为浮根尘究竟枢穴”用的非常高明,所以那个生命的动力与我们的脑子关系很大。究竟枢穴大概等于我们现在讲的间脑,所以道家讲灵魂是从头顶上出去,但这个并不是肯定的。
第二点是,对应行阴区宇也有十种魔障。前面讲过色受想阴,每一阴都对应有十种岔路,十种魔障。有人说怕打坐,因为怕走火入魔。告诉你们,你不用功的话,魔还不屑来看你呢,这些魔障你不用功还出不来呢。就好像一个男孩子被女孩子看上,那还不容易呢!讲到魔境,有四句重要的话:“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如果你自己认为那些境界没什么了不起,心里不执著,就是好的:相反就是入魔了。这四句话是要点,佛讲到每种魔境都要重复说一遍。所以我经常告诉你们,不管碰到什么境界,都要记住《金刚经》上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换句话说,你若用得好,对魔境不执着,不被它骗走,魔境是你进步的一种考验,是一种好事情。等于我们做人、做事业,如果没有艰难困苦你就不会有进步。受到艰难困苦,你仍然不被魔住,那你就超脱了。“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这个有动力的行阴很清,可是也很扰乱,它无形无相,可是又有一点形象,有一点影子,好象黑夜里一点亮光,它似亮光又非亮光。如果这个根本源头的性质不动了,好象没有波浪的,永远干净,一澄到底的水那样,就是行阴尽了。这时候没有呼吸了,很久才有一下,但不是死了。这时可以超越众生浊了,他要发愿来这个世界就可以来,不发愿就可以不来,可以定在那个境界。“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这也是一念起的作用,这个念很难懂了,等作结论时再说。“幽”就是看不见的,“隐”就是人世间看不见的,这个妄想有这么一个功能,看不见也摸不着。在这种境界定久了就可以解脱了。光理论懂了还不行,还要功夫到,上面讲到行阴,其实想阴、行阴,识阴都讲了,说到底,五阴就是一念,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一念五阴检查出来,那就不得了啦。
识阴解脱 超越命浊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澈。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二○四页)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二○九页)
识阴区宇前的行阴尽现象“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 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这里和前面一样的,你都还在那个定慧等持(平等保持)的三摩地境界,现在新的翻译也叫三摩钵地。现在讲到行阴尽了。其实呢,如果你真正懂了般若《心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你就知道,也无所谓尽与不尽,行阴也是本体的功能,重点是你要转化它,就好象一个机器在转动。所谓转化就是把它停住,其实也不是停住,就是非常慢,静态的意思。慢其实就是很快。好比说以物理学的原理来讲,宇宙运行速度很快,可是我们感觉起来却很慢。所以行阴尽是这么个意思,当然无所谓尽与不尽,这里之所以用“尽”这个字,是为了讲话方便。世间万有生命的就是行阴的作用,“幽清扰动,同分生机”是形容行阴的动性。所谓“幽清”是说它是看不见的,但有个东西在起作用。所谓“同分生机”就是说在没有成佛以前,大家都共同有这么个东西,这就是业力,也叫业气,也就是投胎、转胎这个东西。“同分”就是共业。显教一般叫业力,一股力量的意思,密宗比较注重形象,叫业气。这时,行阴“倏然隳裂”,啪!一下就打开了,破掉了,就好像物理上讲的爆炸开了,与虚空合一了。这里这个倏然用得很好。“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是说,行阴平常都沉得很深、很细,像螺丝钉钉在那里,无法转动,都生锈了。“补特伽罗”就是生命一出来,就有的那个我执,我们入胎觉得有个我,刚生下来的婴儿也觉得有个我,双胞胎也会抢奶吃,都是只管我,不管他人。为什么叫“酬业深脉”呢?这个我执是天生俱来的,也就是业力形成的第七识这个我,在世界上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善不恶有不善不恶报,都是业力,所谓轮回就是还那个业力。这个东西像脉络一样很深,停不了的,所以叫“深脉”并不是说真的一条脉,是形容它像一条脉。现在倒转来讲,中阴身其实就是业力形成的,中阴身就是幽清扰动,沉细纲纽的那个东西。所以修行人,如果不能把业空掉、切断的话,死了以后还会反复,还有报应,该投胎你就躲不掉,还是要来,就像磁石吸铁一样,一感应就把你吸过来了,你就入胎了。这里是说你修行到这一步,行阴尽功夫到了,“感应悬绝”,能够隔离开来,自己作主,不受业力影响了,这时你“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快要开悟了。修行到这里最难了,行阴难看清楚,不是光靠知识就够的,非功夫到不可。所谓功夫到,并不是另外产生个什么,那个清净的涅槃境界是你本有的,涅槃就是自性那个境界,常乐我净,不生不灭。讲教理的人说:禅宗有人参话头开悟了,那是你所理解的那个悟,你要功夫真悟了,非到行阴不可。当然五蕴里最重要的还是想阴,想阴一念空了,行阴慢慢跟着就上了,所以五蕴中想阴在中心,很厉害。想阴与第六意识有关,你要第七识无我,还是要靠第六意识来转,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说“六转呼为染净依”,凡夫叫染依,会染污一切善恶,第六意识想阴转清净了,才能转成净依,才能进入行阴,把第七意识转了。
从行阴到识阴“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佛讲到这里给大家作了一个比方,说修行到这个时候“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我们先看这个文字,现在年轻人翻译这种经典,一定会错。这里为什么会用“如鸡后鸣”呢?鸡叫不就天亮了吗?你们全错了!因为你们没有听过鸡叫,鸡第一次叫大概是夜里三四点钟,天还没有亮,等最后一次叫快天亮了。修行到这里就好像被鸡最后一声叫醒那个时候,看看东方已经有一点亮了,这时行阴快要宁静,快要转过来了,自性的智慧光明出现,快要见道了。这一段是讲行阴到识阴境界的过程,下面就要讲到识阴了。“六根虚静,无复驰逸”,这时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随时随地都在宁静定境之中,外界来的事物都知道,但不会跟着它跑,即便不要定也是在三摩地的境界。我们平常人不同,眼睛看见一个影像就会跟着跑了,眼识也跟着转了。耳朵听到一个声音,意识也会跟着跑了,有人喜欢音乐,身体都会跟着摇起来,要跳舞了,像马一样奔驰放逸掉了。这时你“内外湛明,入无所入”,身心内外像水一样湛清,清到极点,内外似水晶一样透亮。此时外界境界通过六根进来,等于没有进来一样,没有被黏住。这时你就能够“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你能深深通达十方世界,知道十二类众生的“受命元由”,知道为什么有的会变人,有的会变狗,变老鼠,你能把那些因果看得清清楚楚。“观由执元”,我们生命的来源都是因为起心动念来的。“由”就是“因”,“执元”就是本来的源头,我们把它抓得很牢。“诸类不召”,修行到这个程度,如果自己不想转世入胎了,即便是马上晓得自己一念动可以生在无色界天,也可以不去了,自己甚至会笑自己怎么会动这么个念头。这时,六道轮回、十二类众生,对你已经没有那个吸引力了,已经不能感召你了。这时,“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看十方世界,一切法界,虚空无尽,都看得很清楚。“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一切都空了,一切妄念都平静了,想阴也不起,受阴也无关,色阴变化就更不理了(但是一切都知道,心里很明白),行阴也宁静了。此时,你才会发现有一个东西,叫唯心,那个心意识动了会变成物质的,返本还源,那个物也归到精神。这时,你才发现生命那个看不见的秘密,你才晓得心意识的功能有这样的厉害,这才算进到了识阴区宇。识阴区宇也有十个岔路,十个魔境。识阴里面的魔境就很严重了,以这个来讲,声闻、缘觉,罗汉,也都还属于外道。声闻缘觉都是佛的亲传弟子,但只看到了一半,只看到了“空”,没看到“有”。其实准确地讲,这十个并不是魔,前面的四十个都是魔境,这十个是外道,门外汉,还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本原。
识阴尽的境界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澈。名识阴尽。”“若于群召已获同中”,这时的定更清净了。所谓定,就是把混乱的水变得清净又清净,等于化学提炼到达清净的极点。这时的定已经进入慧中,知道一切众生是共同一个东西来的,一个本体来的。这个东西在凡夫叫阿赖耶识,对大彻大悟的人就叫如来;如来藏就是涅槃,我们现在就叫它本体吧。我们一般人习惯的会用自己的六根(六门),眼睛会看,耳朵会听,鼻子会呼吸闻香臭,舌头会尝味道,身体会感觉,意识会思想。但到这个时候,“销磨六门”,无所谓分成六个作用了,就是一个“合开成就”。所以《楞严经》上面提到,很多众生无目而视,不用眼睛就可以看东西;不用耳朵就可以听声音。比如蝙蝠在夜里飞,它没有眼睛而是靠感觉(声觉)就能分别得很清楚。所以修行成功了以后,“合开成就”六根合拢一起用,鼻子可以当眼睛看,耳朵可以当鼻子闻,就不受我们平常习惯约束了;可以分开来用,也可以合拢来用,随便你选择,这是大神通了。其实也不是神通,而是生命本来具有的,你找到根源后就可以随便用了。功夫到了,“见闻通邻,互用清净”,眼睛不用开已经看到了,耳朵不用听已经知道了,这就是互用清净。这个时候,“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整个空间、法界、无量的虚空,以及我们个体生理、心理,都像水晶一样,“内外明澈”里头外面通明。这个时候才到“识阴尽”。所谓“尽”,是形容,无所谓尽与不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到了识阴尽的人,心意识道理完全搞清楚了,可以超越命浊了。我们的生命很浊,自己作不了主。父母生孩子,无法命令他来;孩子来投胎,也没有办法自己作主,莫明其妙,糊里糊涂就进来了。所以生命很浊,一切无明,而且来的时候,还要靠精虫卵脏,靠基因的演变。
据密宗讲,莲花生大士(释加牟尼佛转世)再来的时候,不经过男女关系不经过娘胎,是在莲花苞中间,嘭的一声,就出来了一个小孩,这就是超越命浊,可以自己作主了。这也等于道家有两句话:“散而为气,聚而成形”。这个“ 气”也还是形容,意思是说可以空掉,你找不到它在哪里,它散到虚空之中;但只要念头一动,就马上可以有个形体,要变人或者菩萨,或者癞蛤蟆,只要一念就能“聚而成形”了。“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识阴境界的根根就是“罔象”好像有那么个作用。比如我们的思想,一生下来就有了,你说它是个什么东西呢?现在科学研究都说思想是脑波的反应,过去大家讲是心的作用,都没有一个定论。你不要以为思想一定是脑的作用,它这个东西是“罔象”没有现象,没有个实体,是虚无的,但它有这个作用。思想其实就是心意识的作用。众生都被这些东西给骗住了,“颠倒妄想”都在妄想之中,把假的当真的,不晓得真的是什么。我们认为现在一切生命的有,思想的有都是真实的,所以当空真的来的时候就害怕起来了,认为没有了,所以是颠倒妄想以为其本啊!
这里为大家补充说明一点。佛学总称这个世界为五浊恶世。这个世界上的人思想都不好,这是见浊。这个世界的众生到处都在争,这是众生浊;这个世界上的众生每天都在痛苦烦恼之中,这是烦恼浊;我们的命本来不好,靠精虫卵脏,现在甚至用试管婴儿,都是脏东西做的,所以叫命浊;这个世界几千年来随时战争,随时死人,随时有问题,这是这个时代的劫数,这是劫浊;佛说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没有一样是好的,到处都是烦恼、痛苦、病痛。学佛修行本来是要解脱这些痛苦,但现在很多人是越学见越浊,烦恼越浊,命越浊,不学佛修道还好一点。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五蕴讲完了,佛接着说:你们要发心啊,抓住我讲的佛法道理,五蕴解脱法门。当我死了以后,把它传给后代众生,让众生普遍懂得这个修持的道理。有些人自以为有些特别功夫,你们要帮助那些众生不要见魔,不要自己作弄沉沦造孽。注意,这里佛用的是“自作沉孽”的“孽”字,而不是“业”,业有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孽就不同了,孽完全是坏的。所谓“见魔”是指见解上的错误,这里是说要帮助众生得到佛的正知见。你们要“保绥哀救”,保护大家平安,要救他们啊!“绥”就是平安,“哀”就是大慈大悲;“销息邪缘”,要帮助他们不要走错了路;“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使他们身心进入佛的正知见;“从始成就”,从一开始就走这条大路(正路),“不遭歧路”,不要走岔了路。
五阴解脱总结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想心计度。(二一一页)这一段,佛讲本体起用,讲体与用的关系,很精要,等于密宗里红教的《大圆满》,或者白教,花教的《大手印》。“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他说一切众生本来自性是最“精”致最“真”实的。精真是形容词,不要误以为真有个什么东西。这是说众生本来明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觉”,一切众生本来就有,只是他迷糊了。众生的本来自性是能够成佛,本觉的,是圆满清净的。“非留生死”,生死没有留痕迹,“及诸尘垢”,一点尘埃都没有,就像《心经》上所说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至虚空,本觉里头也没有什么虚空,虚空也是个假象,物理世界乃至理念世界的虚空都是假象;“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这些假象都是众生自己妄想生起的。“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斯”,就是这个,“元”就是根本的。这个根本的本来是佛,是“本觉”的,本来就是觉悟的,妙不可言的,它本来明白,来本就是精致的,真善美的。“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妄想一动,才形成了物理世界、物质世界,乃至这个宇宙。“器世间”就是物理世界、物质世界。唯物是唯心变来的。妄想心怎么会变成物呢?这就要配合现代科学哲学来研究了,人类正在往这方面走,但还没有研究通。“如演若多,迷头认影”演若多是一个人的名字。《楞严经》上讲到,佛在世的时候,城里有个疯子叫演若多,他早起来照镜子,越照越觉得自己漂亮,照了半天,慢慢的,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头没有了,就变疯了,到处找:我的头呢?我的头呢?他的这个疯病等到什么时候才会好呢?佛说,等到有一天,他再去照镜子:我的头原来就在这里啊!他就又好了,不疯了。这里是拿演若多作比方,说众生都像演若多一样,以为真的有个什么,是迷头认影。大家都像那个活宝演若多一样,自己头本来就在身上,却对着镜子照影子,自己以为头掉了,就疯了。也就是说,众生本性本来就在那里,却拼命修行啊,明心见性啊,向外找一个东西,所以叫“迷头认影”。再比如说那些练气的,你生命中本来就有气啊!你没有气就死了,还要外面的气做什么?这也叫“迷头认影”。讲到这里想到密宗有个修法是对镜子修的。你把四面上下都安上玻璃镜子,用眼睛盯着看,慢慢的,自然就看见自己是个影子,慢慢地看见自己没有头了,也没有身子了。这个方法不能随便修,容易得离魂症。但是,如果你修好了,可以把自己空掉,灵魂可以自由了。这个不能多讲,只露一点点给你们。“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众生的这个妄想是没有原因的,你们常问:“哎呀!我的这个是什么原因来的?是没有原因来的,本来就这样,本来没有原因,但为了表达给大家听,就讲一个因缘,说许多因缘凑合拢来就有思想啦!现在心理学分析一个人的心理,会牵扯到社会的因素,家庭的因素。那都是心理学家说的,其实那些因素本身就是妄想。佛法认为因缘分两种:亲因缘和疏因缘,任何东西都是相对的,都是很多因素构成的。既然很多因素构成了一个事物,那把这些因素都分析了以后,不就没有个东西了吗?所以佛法在妄想中立了一个因缘的道理。缘生本空,靠因缘凑拢来的本来就是空的。比如说一个木头做的桌子,是靠了人工、木头等等因缘而变成了一个桌子;木头本身又是靠种子、泥巴等等许多因缘凑拢才有的。这些都是因缘的现象。其实因缘本身是个方便,佛是为了给你分析问题才提出来的。从哲学学派的角度来讲,有的人不懂因缘,走的是唯物论的路线,认为这个宇宙是自然的,万物是自然生出来的。宗教家则认为是上帝啊、天啊造就了一切。“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这个宇宙、生命、虚空,其实没有个东西。你说没有吗?它也有。好比说电灯的光,也是幻象,它是靠电配合我们的眼睛这个因缘才有光可以看见,实际上分析起来中间没有任何东西,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幻生幻灭,能生能灭的那个东西是本来清净,没有动过的。所谓因缘所生,或者自然来的,那都是些狗屁的理论。“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都是众生自己的妄想、思想,美之名曰学问、道理、修道,其实都是自己的妄想在那里估计、推测。“度”就是推测,“计”就是计算,佛自己讲因缘,又推翻了因缘,也推翻了自然。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二一一页)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二一二页)“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佛接着说:“阿难啊!我告诉你啊,因为知道有个妄想起来,你们拚命问妄想是怎么起来的,我就只好回答你,说妄想就是因缘所起。但“说妄缘无”妄想本来没有啊! “说妄因缘,元无所有”,妄想哪有什么因缘啊?妄想就是因缘,妄想本来空的嘛!我说妄想是因缘所生,那也是为了方便,理论上说说而已啊!“何况不知,推自然者。”佛问阿难:现在你懂了吗?你还是不懂啊!更何况那些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呢?他们推测有个自然的作用,以为生命是自然来的。自然又是个什么东西呢?你说是自然,虚空能掉下个人来吗?你还不是要经过精子、卵子结合才变成一个人!其实自然是个假说,因缘也是个假说,都只是名称而已。“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所以佛明白的告诉你,五阴的本原都是妄想来的,你真正懂了这个,就悟道了。“是五阴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这五个阴都是妄想所成的。佛很慈悲,又进一步为我们分析它的“因界浅深”,它的成因与范围。色与空是色的边际。触就是接触、感觉,离就是分开了。比如我打你,你就有触痛的感觉,分开来触受就没有了,所以触与离是受的边际。记忆与忘记是想的边际。所以禅宗祖师讲,不要妄想,妄想一放就到空了,忘掉也就是丢掉。这个“忘”字加个心不好,应该用古文的“亡”字,亡就是丢掉,没有了,不记他了,不念他了,是想的边际。灭与生是行的边际。识阴的边际最难明白了,“湛入合湛,归识边际”你不动念,本来就清净,能回到那清净的本位,就是识阴的边际了。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色受想行识这五阴都是一念来的,没有次序的,他们互为因果,重重叠叠,我们的生命来的时候,就是靠那么一念动了,阿赖耶识变成中阴身来投胎,然后又和精虫卵子一起,像搅牛奶一样这么一搅,就进去了。但你要解脱的时候,嘿,你还是要从“色除”,还是要从四大身心变化,气脉,拙火处着手,你还是要转化色阴。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一懂了这个道理就空掉了,就进入了佛境界,所以叫“乘悟并销”。如果你智慧不够,道理虽然懂了,但力量还不够,你还要“因次第尽”一步步,一点点来,庵提遮女问文殊菩萨也是这个问题:“师父啊,明知道生死是空的,却就是被生死之流转动了,跳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文殊菩萨回答说:“其力未充”道理你虽然懂了,但上起座来你就是放不下,空不掉。所以要渐修,你要一点点做功夫才行。
怀师: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佛法实证修行的事。前面...
五蕴 五行 五方佛 包卓立:前面讲了如何利用五蕴...
由包卓立发起的这门课,到现在为止,也讲了一、二...
前面讲了五蕴以及四禅八定,现在我们讲五蕴解脱...
这次的课的缘起,主要是因为许多西方人迷信密宗...
说明 讲课期间,根据平常的习惯,课余我们还经常...
包卓立:现在大部分人的修持程度都没有跳出色阴...
翻译:现在我们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下一些修行人临...
说明 讲课期间,根据平常的习惯,课余我们还经常...
密勒日巴的故事 怀师:密勒日巴是西藏一位修行真...
怀师: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佛法实证修行的事。前面...
密勒日巴的故事 怀师:密勒日巴是西藏一位修行真...
翻译:现在我们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下一些修行人临...
怀师:因为包卓立提出了佛法实际修证方面的问题...
说明 讲课期间,根据平常的习惯,课余我们还经常...
由包卓立发起的这门课,到现在为止,也讲了一、二...
五蕴 五行 五方佛 包卓立:前面讲了如何利用五蕴...
这次的课的缘起,主要是因为许多西方人迷信密宗...
前面讲了五蕴以及四禅八定,现在我们讲五蕴解脱...
说明 讲课期间,根据平常的习惯,课余我们还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