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寺院 > 四川寺院 > 正文内容

绵阳碧水寺(3)

四川寺院  时间:2021-01-11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寺院文物

  摩崖造像为深浮雕,大的造像每龛两米见方,小的造像高不盈尺。刻像多的几十尊,少的仅一尊。最有代表性的为五十一菩萨图。人物为深浮雕,紫竹等饰物镂空雕。主佛座于莲台上,侍者、菩萨6层分布,或座或立,形神兼备,雕刻精细,有施金彩绘痕迹。国家文物出版社研究员黄先生说:“碧水寺五十一菩萨图与龙门石窟五十一菩萨图构图,雕刻手法相近,但是,比龙门五十一菩萨图保护完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碧水寺的石刻,题记绝无人为毁损,确属不易。除所处的独特环境,更反映了当地民风纯朴,人们对佛教文化艺术的尊崇。


 

\
  四川绵阳碧水寺

  千佛崖佛教摩崖造像

  碧水寺背依龟山,面临涪江,依崖而建。寺内崖下有山泉一眼,常年不涸,作叮当之声,故又名滴水寺。碧水寺创建于唐,唐、宋称水阁院,后屡经兴废。清嘉庆年间重修后易为今名,民国以后逐渐倾颓,新中国建立后成为民居,1986年修复。寺内崖壁有唐代摩崖佛教造像18龛、《金刚经》石刻一方,因年代久远,造像风化严重,仅第1、4、5、16号龛和《金刚经》保存较好,寺内有唐代观音圆雕立像1尊,今存碧水寺正殿,考民国版《绵阳县志》:“门前石佛一尊高丈余,系从开元寺(注:旧址在今太极绵阳制药厂内)废址锄来舁此供养。按:《旧志》称‘开元寺右有水阁院,背刻岩石肖像及金刚经,里人建小阁护之’即此。其与开元寺中崖刻之金像及金刚经为正观时同造可知。’”造像系两石从腰间拼合镌刻,高3.2米,眼微合,耳环垂肩,头戴华蔓冠,璎珞从肩部下垂至膝,自两边绕于身后,袒右胸,着长裙,斜披袈裟,束腰带。其面部丰润,神态安详,为不可多得的唐代石雕珍品。《绵阳县志》还称:宋文轸与李益侯、仲侯同游开元寺记“大观元年(注:1107年)……观先辈郡守李同叔所建水阁院,北崖正观时令狐文轨施造经像,极工致,叹其历会昌以来逐渐暗淡,遂醵金彩绘焕然增色。”“正观”,即唐太宗“贞观”年号,从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共23年,可见观音立像系唐初镌刻。《金刚经》在西壁北端崖面,高1.24米、宽2.7米,刻线格,格内刻《金刚经》三十二品、4 000余字,字体笔力遵劲,有隋唐笔意。因风化严重,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

  四川绵阳碧水寺

  千佛崖佛教摩崖造像原坐落于宝成铁路复线涪江大桥桥头龙西堰西岸崖壁,原有1 000余龛,1940年修建龙西堰时毁损大部,仅存100余龛。造像镌刻于长8.2米、高2.7米的崖壁之上,有唐代广明元年(880年)造像题记3则。造像上端中央有一宽2米、高0.35米的矩形龛,龛内有排列整齐的造像4-6层不等共160小龛,龛内均有深浮雕佛像。1985年,绵阳市(县级)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因修建绵阳至江油高等级公路拓宽路面施工需要,将其全部从崖壁剥离嵌入碧水寺崖壁保存。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