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寺院 > 港澳台寺院 > 正文内容

士林区报恩寺 - 台北市 - 台湾寺院

港澳台寺院  时间:2019-12-10   作者: 觉悟佛教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台北市圆山的中山北路。翠叠满山的丘陵地,隐建著许多寺宇梵堂。其中尤以“报恩寺”与尘俗最亲,随著六十多年的物换星移及每天面对著川流不息的车潮和匆匆来往的行人,它仍安静地屹立在这半山腰之上。\r
  是多年以前的事了。漫步于此,陶醉于它一墙的石壁及古朴小巧的石梯,忍不住的好奇拾级而上,步入门内,才知道这是一座名为“报恩堂”的清修之地。传统式三合院的建筑,堂前绿草如茵、花木扶疏,只有二五比丘尼席地而坐,在一堆花材中剪取好花以备供佛之用,一切只有动作,没有声音,还以为自己走入无声的剧本里。由于,深恐自己打扰到这份无瑕的清静,遂悄悄地离去,而把那份安详的宁谧留在心中。——以后,每逢车行中山北路五段,当时如默剧般的片段,立刻浮现脑海。然而,多年来,虽忙于世事,但心中仍惦记著山里有一群清修的比丘尼在努力著。
  不管你是否曾经留意或是不曾在意这座庙堂的存在,然而,当金碧辉煌的雕梁飞檐展翅横亘在你眼前时,你不得不讶异于这儿甚么时候已盖了一座庄严的佛寺。\r
  今天,惊叹于它的蜕变,.所以,决定再度造访“报恩堂”(现已改为报恩寺)。
  同样的石壁,同样的石梯,古意依旧,然而,在梯前却多了一座约六尺高的石灯柱子,正面嵌有金色的楷体书法,写著「报恩寺”,侧面则嵌有“南无观世音菩萨”的金色楷书,做为访客的指标。
  顺著石梯成“之”字形蜿蜒而上,滤去了栏外的喧闹声,步入已铺有琉璃瓦的山门,“报恩寺”三个漆金大字横于门槛,琉璃瓦上有四个鸱尾装饰于脊端,而主脊正中央,以七宝塔镇压著,山门虽小,却也令人起敬。
  仿竹造的栏杆使这段路程更加清爽,在此驻足往下眺望,中山北路的车水马龙与山腰上的清静,恰成两个世界。
  循著回廊的阶梯,步入了正殿,只见殿内窗明几净,挂有十几幅“佛陀成道往生故事集”的浮雕,色泽呈黑铜,雕工浑厚结实,其型式与基隆月眉山玉佛殿内的浮雕相仿。正殿与众不同的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的雏像;尤其是在菩提树的浮雕,脉络分明,枝叶清楚恍若真树,在释迦牟尼佛的两旁有阿难、迦叶尊者,稍前有文殊、普贤两大菩萨趺跏而坐,而观世音菩萨和玉佛依次排列在中间,供人礼拜
  三楼的宝殿,其广阔清净的气质是拜佛诵经的好所在。玉佛被敬放在中间的佛龛中,而两旁各有韦陀、护法两大菩萨守护著,另有两尊由异国佛友远从泰国及印尼来结缘的观世音菩萨像。
  “因缘具足之后,自然它就会改变!”住持普瑛法师这么说著。略胖的普瑛法师戴著一副老花眼镜,炯炯的眼神从镜背透出;今年已有六十五岁,是报恩寺的第三代主持,据她说,第一代住持禅觉禅师是阳明山坪顶人,与她是同乡,因此,她于九岁就住在这里以就近求学。
  她说,第一代住持禅觉禅师当初是在芝山岩的慈诚宫修行的,后才在寺后山腰筑草庐定居。当时,正处日据时代,而日据政府为了开筑供应台北市区所需水源的贮水池,不得不迁至现址,也因此,得到了大护法辜显荣檀越的协助,建立了“报恩堂”。
  报恩堂之所以命名为“报恩”,原因何在呢?针对这个问题,尼师回答说:“这个源起于第一代住持禅觉禅师。当初,禅师离家觅地修行时,父母均健在,而一般人的观念,为人子女未尽孝道之责却离家修行,使得乡里之人皆责以‘不孝’之名。禅师深深体会‘出家乃大孝’之意义,故取名为‘报恩堂’,为的是要告诉世人父母恩重如山,为人子要懂得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德,若不懂得报恩,实在是惭愧的。然而,一人得道,九祖超升。若能修道,才是真孝。真正的孝。就是报父母恩,所以,更应该脚踏实地,认真修行,不可虚度岁月,否则,非但难报父母恩,也难于自度了。”
  在寺的后院中有一塔,名为“报恩塔”,普瑛尼师说,这是信徒们为祖先安置灵位的地方,让去世的人得到安乐,是超度念佛经用的。
  普瑛尼师自接任住持以来,已有三十年了。在六年以前,尼师开始整顿寺院结构,她认为寺的外观均已破损的厉害,瓦片也已动摇,若不整修,道场难以维持,于是利用原本积储下来的资金大兴土木,也因为四方信徒的支持,才使道场有今天的外貌。

  寺址:台北市士林区中山北路五段102号。
  电话:028812588
  交通:搭公车220、285、203、224往天母、士林方向,经中山北路五段,“铭传商专”下车可。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