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宽运法师 > 正文内容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

宽运法师  发表时间:2021-03-06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一)

--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

宽运法师于佑顺寺「永惺佛学研究中心.研修学苑」讲课.与学僧们分享佛学体会

今天我们大家能够相聚在这个课室里头,都是宿世的因缘;既然有这个因缘,我们就要通过种种的学习与磨炼,四年也好,再多几年也好,希望大家今后能学有所成,将来成为一代宗师,乃至成佛作祖,能够弘化一方,能够把宏扬佛教的风气带动开去。

前天是我们释迦佛的圣诞,试想如果没有释迦佛的降生,我们还在黑暗之中徘徊,包括我自己在内,总觉得自己才疏学浅,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真正要用到书中内容的时候,才觉得以前读得很少,学的东西不够;所以如果想自己能够弘化一方,甚至是将来成佛作祖的话,没有经过一番辛苦、一番经营,又怎会有所成就呢?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都是要经历一番辛苦、一番经营。

记得我第一次跟大家讲课的时候就说过,当年玄奘大师被问及为何要出家的时候,他回答说道:「远绍如来,近光大法!」「远绍」就是将来可以成佛,但现在还没成佛之前,要把佛法发扬出去,这就是「近光大法」。今天,我们很幸运地赶上这样的一个年代,要是在二十多年前,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恐怕连想也不敢想。所以今天国家兴旺,人的思想也在进步,有这么一个因缘我们可以讲经说法,把佛法弘扬开去,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大家都知道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佛陀入灭后,弟子将之结集为三藏十二部;这三藏十二部经,内容非常广博浩瀚,要如何才能「入藏」?而且入藏还不够,还要「出藏」;因为释迦佛,他志在敷化,所谓「应摄受之,则摄受之;应折服之,则折服之」,这个「折服」实在不是个容易的事,首先必须从经、律、论里头入手,然后才能对三藏十二部有深入的了解,好像我们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把佛陀的教化分为「五时」,即所有「五时判教」,无论「华严时」也好,「阿含时」也好,「方等时」也好,「般若时」也好,「法华涅槃时」也好,他的目的就是把佛陀四十九年所说的教理,分门别类地告诉我们;因为佛教义理浩瀚渊深,要理清其中的纲领实在是不容易。然而,佛陀说法,都是「应机」而说的。

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中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这是佛陀在不同时机、对不同听众分五个阶段说出的五类不同教法,叫「别义五时」。又佛陀宣说教法,并非按五大类绝对分界,而是将华严的义理分散在各个时教,如在鹿苑时里,就间说到无相教法等,表明各时相互融通,谓之「通义五时」。

(1)第一「华严时」:

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间说《华严经》的时期。乳譬。当时说教的内容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而说法的对象是别教的大菩萨众及圆教中的优秀份子。《华严经》有前分与后分的区别,前分是三七日时的说法,不含声闻在内;后分如〈入法界品〉,则有舍利弗等大声闻在内。但此时的说法程度太高,声闻众皆如聋如哑,未能收到化益的效果。

(2)第二「鹿苑时」:

是指佛陀说《华严经》后之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的时期。酪喻。此期所说之教法程度较低,仅为小乘法(即三藏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而言,因是以根机较浅者为对象而诱导之,故称「诱引时」。

(3)第三「方等时」:

指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说《大方等大集经》、《宝积经》、《维摩经》、《楞伽经》、《胜鬘经》等大乘经典的时期。生酥喻。此时之教法并说藏、通、别、圆四教,其中所说斥小叹大(斥责小乘而赞叹大乘)、弹偏褒圆(弹诃偏教而褒扬圆教)之意义,乃欲启发小乘人生起耻小慕大(耻小乘,尊大乘)之心。

(4)第四「般若时」:

指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间,说诸《般若经》之时期,故依经名而立名。熟酥喻。此时所说教法,在内容上为通、别、圆三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言,此时为淘汰大小乘分别之偏执,说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称为「淘汰时」。此一时期乃佛陀为须菩提等说《般若》,令其仰慕大乘,且由二乘更进展至大乘中之空。其中,除阐示通教的消极之空(即共般若,为三乘共学之般若)外,亦说明别圆二教积极的不空中道之理(即不共般若,为菩萨所学之般若)。

(5)第五「法华涅槃时」:

指为使受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期,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时期。醍醐喻。此时所说之教法纯系圆满之圆教,即会通前四时之浅方便教,并彰显真实之开显圆。

由此可见,佛陀在世的演教过程中,以《般若部》所说的时间为最长,亦最具代表性。为什么?因为「般若」是诸佛之母,所以讲的时间最长。而佛陀在成佛之初,对着法身大士说《华严经》?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明白,不能理解佛菩萨的悲心、宏愿;亦不了解可以依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五十二个次第修行成佛,就是因为觉得《华严经》太深奥了。

因此佛陀深刻体会到众生的根器还没有成熟,所以没有办法,唯有去鹿野苑先度「五比丘」,讲小乘教,从苦、集、灭、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始佛教」去讲,这个时候称为「阿含时」。其后,为什么又要讲「方等」经?原因无非一个,也就是志在敷化──化度一切有情众生。我们要如何理解释迦佛的用心?我们佛学院的目的就是为此而开始种种不同的课程。但是佛教不是「空谈密意」,而是一种反求诸己的实践功夫。

然而,慈悲的佛陀为什么要设立净土法门?这是我们身为出家人要懂得、要明白的;要知道,我们众生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身心彻底清净以后才能成佛;在成佛这漫长的道路上,我们如何能坚持不退呢?就好像《妙法莲华经》「法华七喻」中的「化城喻」所说,佛陀化作一名智慧的导师,带着一群人要前往涅槃城,由于路途遥远,地方凶险,当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家又渴又饿,所以很多人都不想走下去,这个时候,智慧的导师就示现一个「化境」,即所谓的「化城」,让大家歇一歇,饮饱食足,身体气力得以恢复,然后再继续的上路;这个化城其实只不过是化境,我们不要把它当作真实,但亦不能把它当作是虚无,因为等我们到了佛的境界的时候,那才是化境,在还没有到成佛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从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一品一品的去破、去解、去悟。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二)

--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

记得很多年前,我跟一个年轻人说,成道后的释迦佛为报母恩,曾上升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他听了之后认为那是神话故事。试想,一般人是不容易相信的,但如果连我们出家人都觉得是神话故事的话,我们将如何摄受其它众生、我们将如何敷化?佛教经常说,「导迷向悟」──迷和悟的差别在那里?很多人都说:「我要明心见性。」但是如何可能?还有很多人批评神秀「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未曾开悟的境界,而惠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才是见性的境界,而事实上开悟与否、见性与否并不在语言文字之中。

因为佛教义理,有些是从空的系统里说,有些是从有的系统里说,要达到真正的空有无碍、空有不二,才是彻底的见性开悟。

好像我们大乘八宗里的禅宗、天台宗、净土宗、三论宗等,这些宗派都是从空的系统里去表达,而像唯识宗、华严宗,这些都是从有的系统中去说,如龙树菩萨、世亲菩萨,其学说都是属于有的系统。

然而为什么有时说空,有时说有?有时说非空非有?有时又说亦空亦有?其实空与有并非对立,反而是互相彰显的这是从境界上说,正如我们刚才说了,「时时勤拂拭」,因为我们每个人原来都具有如来藏清净心,只是久被尘劳封锁,迷失了、找不到了,这个时候就要「时时勤拂拭」,把尘劳去掉,从而找回自我的真心、清净心;当我们把清净心找回了之后,原有的真性就会显露出来,这时候就是开悟了,这就是一种境界。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无所住」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如果真能做到的话,这就是般若空的境界。还有,佛教常常说,我们布施的时候,要做到「三轮体空」──空什么?怎么个空法?也就是《金刚经》所谓「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人、我、众生、寿者的相都没有了的时候,这就是真正的空。

佛教义理广博精深,我们必须从佛学院里头一层一层的去深入了解;从原始佛教中一步步的去探讨;我们最基本的,要对佛教的宇宙观──「十法界」有确切的认识与把握,当别人问起来的时候,不能说不知道;我们对「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及「六凡」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要有清晰的概念。在理上说,十法界就是一法界;一法界就是十法界,其中的差别就只在迷悟,但是当我们还没悟的时候,十法界就是十法界,虽然都是从心性中生,大家要明白、要懂得。

然而,在十法界中,如何修行才能成佛?唯有福、慧圆满才是佛。修六度、四摄就是菩萨。断见思惑、尘沙惑,从苦、集、灭、道入手,就是声闻,也就是罗汉。断十二因缘的,他就是缘觉。修十善,凭着禅定之力就能生天。持五戒的,将来就可以做人。好争善斗的就是阿修罗:佛说三十七道品,他偏要说三十八道品,永远跟别人作对。而罪大恶极的人,将来就下地狱;轻的就生饿鬼,再轻的就生畜生。十法界就是这种关系,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身为出家人如果对这个基本的概念都不认识,如何敷化、如何引导众生?几年后大家毕业了,如果有人问:「法师啊!请你讲讲这个关系。」你总不能说不会。

而刚才所说的,那个是究竟?那个是方便?你在没了解究竟之前,一切都只不过是方便。佛为什么要开权显实?《法华经》说三乘人也能成佛,一阐提也能成佛;本来成佛一定要福慧圆满,通过十地的修行,到达等觉、妙觉以后才能成佛;为什么在《法华经》中,佛会为提婆达多授记?还有龙女也能成佛,是什么原因?这都是我们要认真探究的部份。还有为什么五逆、十恶的众生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在法藏比丘四十八愿的第十八「中心愿」里头,明明说得很清楚:「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为什么在《法华经》中却说可以?其它经典,亦有不同的说法,有说可以带业往生;有说必须消业才能往生,方便在什么地方?

何以念佛法门最为殊胜?怎样持名念佛?怎样去观想?怎样去观像?什么是实相无相?你们都必须要了解;你们毕业以后,如果有人问你:「法师呀!请你帮我解释一下《心经》吧,什么是『内观观自在,外观观世音』?六字大明咒是什么咒?请解释解释。」你说,我不懂啊!那怎么可以哩!所以,今天大家在佛学院里头就要好好地用功,好好地做学问;凡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多发问,为什么?因为「问」多了,自然一定会进步,这样才能对号入座,否则的话,你说自己是辽宁大学的学士学位,岂不让人取笑?甚至你说自己是一间庙的住持;你是方丈,你是当家,可是,当被问到以前曾在学校学过什么,你都记不清楚,那岂不是很失礼吗?所以我一直跟大家说,要珍惜现在、珍惜当下,大家既然来到我们佛学院学习,就要认真努力,踏踏实实的下苦功。(未完待续)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三)

--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

(接5月23日文)

现在信息非常的方便,大家在佛学院读书要找数据并不困难;记得我年青时候读书,不如你们有福报,由于房间没有计算机,要阅藏的话,必须逐本逐页去翻,基本上要花三年到四年的时间去读《藏经》;现在计算机的应用非常普及,随时要用什么数据,在网上一查就知道了;例如说要查一下「六度」的内容及意义,只要在计算机网络内输入「六度」二字,有关「六度」的解释就全部都出来了,非常方便。科技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的方便,但是我们要懂得运用,从而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如果不懂得运用,数据只是放在那里,它认识你,你却不认识它,这岂不是浪费吗?

所以我诚恳地告诉大家,身为出家人必须要深入经藏,必须要认真地下功夫做学问;我认为如果想了解并掌握整个佛教的义理,一定要从原始佛教入手;我常常说「小乘的实现就是大乘的圆满」,小乘其实就是大乘的基础,如果没有小乘,那里会有大乘?我们老是说自已是大乘,但所作所行连小乘都不如;我们不要轻蔑小乘是自了汉;自了汉其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因为我们必须先要自利──自己有了足够的资粮、条件、能力后,才能去利他,如果自己能力不足,如何能帮助别人?而所谓「自了」,就是从十二因缘、四圣谛(苦、集、灭、道)、三十七助道品等义理的解悟与修持中,扎扎实实地用功,透过实践,从而得到真正的体悟。所谓「小乘」的修法,就是从十二因缘认识生命的流转与还灭;从对娑婆世界诸苦的了解,进而明白苦的起源并找到灭苦的方法、证道的方式;也就是苦、集、灭、道的实践过程。因此,小乘不是独立于大乘以外的小乘,而大乘必然是小升的进一步融汇与提升;我们对原始佛教思想的认识,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唯有这样,基础才会扎实,否则的话,只是空泛之谈罢了。

大家今天在佛学院里学了一点东西,如果不经过深入的思考、确实的行持,是不会扎实的。很多人以为读了四年佛学院,有了一定的基碍,将来再专一经、专一论,就可以更加深入,这种想法也没有不对的地方。近代的高僧大德,很多都是专研一经一论而自成一家的,例如我们香港的一位长老,他就是以一部《楞严经》弘法海内外,他一生之中主要讲的就是《楞严经》。还有台湾的一位老法师,对念佛法门有深入的研究,他专讲净土,旁涉《华严》、《法华》,简直是触类旁通,圆融无碍。当然也有人专弘禅宗、乃至天台,一样都能成就,但最基本的前题是,佛学的基础一定要扎实。真正的佛学不单是知识、信仰,而是生命价值、意义的自我认识与体现;佛法不是拿来说的,而是用来实践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时候,许多人很有知识,但不过是在玩弄佛法,不懂还好,懂得一点反而成为所知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口若悬河、高谈阔论。

正如我上面反复地说,佛教是一个实践的宗教,它强调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确实的践行;但是如何去实践?成佛的过程也就是建立在菩萨道实践的过程中,要达到成佛的目标,就必须靠我们自己的发心与努力。我们可以看见,现在外面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一般人几乎都难以抗拒;每天面对着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所谓「红尘滚滚千尺浪」,如何能抵挡得住?佛教在此即发挥净化社会人心、化世导俗的功能。还有,现时经济高速发展,新建的寺庙好像雨后春笋一样,全国各地到处皆是,亟需方丈、当家、法师等来管理运行,但我总认为一切道场其实更需要的是讲经弘法的法师,特别是在国内,如何的把佛教宣扬出去,弘化一方,利乐有情,实全靠真正能讲经说法的法师;大家都知道,本来这个「法师」必须是精通经、律、论三藏,就好像唐代的玄奘法师,我们称之为「三藏法师」;「法师」本来是至尊至贵的称呼。可是,我们现在普遍都称出家人为「法师」;「法师」的称谓真是不容易当啊,如果不懂佛法如何能称为「法师」?因此,如果我们对佛法的认识不够,就应该自惭、自愧,要知道一切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虚心学习而来、从惭愧而来,从恭敬而来,从内心谦下而来;我们只有内心谦下,只有刻己勤修,才能有所成就。

我们所怕的就是「自大」,要知道佛陀曾说:「我亦在僧数。」福慧具足的佛陀,虽然已经成佛了,但是他还说自己亦在僧中,是僧人的一员。所以我们每一个出家人,要尊重自己的身份,所谓「比丘」的原义是「乞士」,一是乞法,一是乞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意思,是一种高尚的使命,因此,我们必须认清楚自己的责任,我们要自尊自贵,这样的话,才能堪称为「人天师表」──这个尊称要看我们内心是否真有福慧具足的功德;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尽一个出家人的本份,内心谦卑,待人以礼,正如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所说:「内心谦下,外行于礼」;「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我们要以谦虚心、平等心、利他心,广修一切功德,才不会辜「比丘」负高贵的使命。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四)

--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

因此,我们在佛学院里读书,如何调节自己的身心实在是非常的重要;佛学院的课程是知识、学问的一种探求──当大家对三藏十二部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后,才能把菩萨道的精神融入到生活里去;由于我们的威仪、我们的持犯都会影响到很多人,所以我希望我们佛学院的同学们,都应该建立一个合格、良好的僧人形象,做一个影响众;影响其它已学佛、未学佛的人;这个影响实在非常的重要。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都说了,我们要做好样子,不要做坏样子。因为大家都在看着我们:朝阳的居士看着我们、辽西的居士看着我们,还有很多东北的大德长老们也都关注着我们,我们是东北佛教的希望;我希望我们的佛学院日后能成为东北佛教的摇篮,大家通过不断的努力,四年以后,都能站在讲台上讲话;回到自己的寺庙、道场都能弘化一方。所以我认为大家来到这里,一方面是要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是将所学付诸实行;同时还要互相鼓励、学习;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沟通,就好像藏传佛教的辩经一样,大家去讲、去说、去辩论,对佛教义理才会有更深刻的把握;因为将来佛教的趋势很需要演讲、说法的人,而且是非常迫切的需要;在香港只要你能讲、能说,很多道场都会邀请你,你可以做方丈、做当家,所以说,佛教非常需要讲经说法的人才。

前面说了「入藏」的方法,但是如何「出藏」?这个「出藏」也很重要,「出藏」就是说不但契理还要契机;「契理」就是跟佛法相应;「契机」就是与时机相应;所谓「众生平等」、「法无高下」,三藏十二部中任何法门都可以接引众生,只是摄受的根机不一样而已。我们佛学院办学的目的,主要是想培养专弘天台和净土的人才;尤其是在北方,人们生活、思想较为简朴,所以净土法门最为应机。而修学净土法门的方法,就是要从净土的「五经一论」入手;当我们对五经一论有了基本的认识后,自然就会明白净土的殊胜与念佛法门的好处。但无论是净土也好、天台也好,乃至是禅宗也好,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破迷开悟、解脱成佛,其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的经典,净土法门更是佛为摄受上、中、下三根众生而慈悲设立的特别法门,所以有人说它是方便说;不过,也有人说它是究竟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彻底探究的话题。为什么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些法身大士都要导归净土,为什么观音菩萨、势至菩萨将来都是补位佛?而念佛法门为什么要分持名、观想、观像、实相四种?为什么要这么分?为什么?我们都要深入地去思考。

还有,为什么净土学说中有「四土」、「九品」、「三辈」?为什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在佛学院里要去寻求、探究的知识与学问。所以,我希望大家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专长去努力,经过几年系统化的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后就可以弘法利生。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前面说到,大乘佛教主要分为空、有两个系统,但由于佛教强调「三世轮回」、「因果报应」,若以般若性空的思想去解释是比较困难的,唯有透过唯识有宗阿赖耶识的种子思想,才能把三世因果的关系说清楚;所以大家在探究的过程中,必须把这些基本的概念弄清楚。

佛学院的训练,就是让大家学会如何去认识佛教、了解佛教的方法,唯有这样,几年以后,大家才能真正掌握佛教的网要,才能真正的弘宗演教,化度众生。人生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如何好好地利用这四年,让自己学有所成,这就是最切实的意义。要不然徒然浪费光阴,辜负师长、常住、护法对自己的期望,实在愧对太多人。你们之中,很多是当家、住持,寺庙、道场等着你们去筹建、经营、管理,然而却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读书,无非为了将来能学以致用,为佛教、为众生奉献一己之力。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五)

──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

所以,我们办学者有着沉重的责任,古语云:「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意思是说,人最大的不好处就是在于自以为是,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所以,有时候我也很自惭、自愧,自问到底能贡献些什么给大家?只能把自己过往的学修经验,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我认为要打好佛学研究的基础,必须先从原始佛教入手,从《阿含经》中去了解佛陀教法的原义,唯有这样才能掌握一个清晰的脉络。原始佛教的思想,其实就是大乘菩萨精神的源头;六度、四摄的实践法门全包含在其中。因此,我们了解原始佛教以后,再来研究大乘佛教,这样的话,佛学的根基才会扎实。

要不然的话,由于佛教义理太浩瀚了,大家四年下来,对于净土、天台、华严各宗,只是了解一个皮毛而已,还未掌握到佛教的大概,就已经要离开了,你说可不可惜?还有,可能有些人现在读书很认真,但是回到自己的寺庙后,每天为着各种事务的经营而忙碌不堪;从前在佛学院里所学的理论,由于应用的机会不多,过几年可能就忘记得差不多了。此外,又有很多人为了出路的问题而烦恼。更有很多法师不愿读佛学院,因为他们忙着做经忏佛事,那有时间去读书?不过,最令人难过的是,有法师读完佛学院以后,不愿意去讲经弘法,因为度众的效益不容易见得到。所以我前面说过,学佛不只是知识问题,而是信仰问题;佛教讲求信、解、行、证,所以我们必须培养自己对佛法有真实不移的信仰,由信入解,而行而证,这是学佛修行的必经历程。

因此,学佛必须要有真信、实信;信心非常的重要,有了这信心以后,才能确切地解、如实地行,这样基础才会稳固。所以,我希望四年以后,我们佛学院培养的第一批人才,是有信仰、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僧青年,这才是我们办学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当然,由于我们这里正在筹建当中,很多的设施、很多的设备都未完善,各方面都尚嫌不足,但是我们都知道佛教是内求的宗教,讲求实践与修悟;虽然外在学习的条件不是很够,但这正好为大家提供更多的锻炼及内修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实践修行,增长内在的体悟与智能,沉静一心,专研经教,这样确确实实地,花上几年功夫,将来一定能有所成就,回馈社会:以报答父母、师长之恩、乃至国家、众生之恩。

沉静一心.专研经教

所以,我在这里不要给大家讲太多,因为本人才疏学浅,只是很愿意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佛学心得。系统的课程,应该留给一些专家、学者、大德法师们来为大家讲说,俗语谓:「有好的老师才能带出好的学生。」如果没有好的老师,又怎能带出好的学生?所以今天我来这里,是为大家打气;支持、鼓励大家,希望大家在这里头都能安心的学习。我经常对大家说,人生有两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身安与心安,我们怕的就是身不安、心不安;古语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但是佛教认为「放心」还不够,还要安心;所以,我们很希望能提供更好的条件,让大家能在这瑞安心学习;今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们的前途光明、目标明确,只要直往前走,一定会有所收获。

我以后会经常抽时间过来,跟大家在一起研究、学习;我希望两个月最少能来上一次,跟大家互相切磋、交流;大家有什么困难,无论是在学习方面也好,是住宿、饮食方面也好,乃至是个人的思想、感受问题也好,都可以坦承地向我表白。因为大家很多都是青年人;青年啊会遇到些青年人的烦恼,我们会尽力为大家解决问题,让大家都能够身心自在地在这里求学。这是我们的责任。

身心安住克苦求学

客套的话我们不说了,我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大家解决问题,希望大家能将问题尽量说出来,因为我来一趟真的很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香港的法会活动非常之多,我们西方寺刚刚打完佛七;国内有二百多个居士来参加,有江西的、福建的,居士们都很虔诚、都很热心,都很喜欢到香港去。由于现在自由行很方便,他们到寺庙住七天,目的就是想听我们讲讲经、说说法,而且适逢浴佛节期间,香港各大道场都举行庆祝活动,大家都法喜充满;西方寺浴佛法会第二天,我就马上过来东北了,因为想到有这么多学生等着我来,所谓「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在汝身」,我怎能不顾、怎能不关心?而且我们现在招了很多女众同学,更要特别照顾;我知道现时女众法师都安排住在附近的关帝庙;到底那边住的环境怎么样?膳食怎么样?过来上课的路上有什么问题没有?这些我们都需要认真了解,希望能安排得更妥善些,让大家真的能够安住下来。

还有课程编排方面,亦希望尽量做到令大家满意,如果你们希望一些教授、专家来讲学,我们亦会尽量满足你们的要求。不过这里学员的需求不一样,因为有些学员水平较高,有些则水平较低,有些甚至是候补。整体程度比较参差。这个情况,就如同释迦佛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有五千弟子要离席,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水平不够,听不懂,所以离席了。当时阿难尊者看见很多人离开,忍不住对佛陀说了:「你何不以威德摄服,让他们留下来呢?」佛陀回答说:「还是让他们走吧!」为什么呢?就是怕他们谤佛;谤佛以后就会有因果,这就伤害了佛陀的慈悲。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样,所以领悟的层次亦不一样。幸好今天我虽然讲得不太好,大家还是没有离席。所以,我觉得自己来对了,而且是值得的。谢谢大家。

(全文完)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