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宽运法师 > 正文内容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文化夏令营

宽运法师  发表时间:2021-03-06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文化夏令营

宽运法师早斋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今天早上八点半钟我们将举行「闭营仪式」;在这闭营之前,我心里头还是有几句勉励的话,想要跟大家说一说。我们都知道释迦佛在出家成道之前,是古印度迦毘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他因感悟人生的无常决心出家修道,他的父亲净饭王原本一心希望他将来能继承自己的王位,可是用尽一切方法都不能令王子回心转意,所以内心非常的难过与不舍;由于父王一直苦苦哀求,于是悉达多太子向他提出了「四事」,也就是四个问题,如果父王都能为他一一解答的话,他就不离开皇宫出家去了。这四个问题就是:「人能不能不老?能不能不病?能不能不死?能不能不爱别离?」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答案了。

我们没有人能够不老,而且青春转眼即逝,所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是朱熹《偶成》诗中非常有名的诗句,就是说,我们少年易老,但学业难成,所以劝勉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古语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说的正是同样道理;我们每一寸的光阴都不能轻视,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时刻、每一个机会,因为这少年是很容易老的,春去秋来,寒暑交迭,不觉转眼之间就人到中年、人到老年了,所以说「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昨日池塘里好像还是春意盎然的美梦,但是不知不觉地、今朝阶前的梧桐叶却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了;时间不知在什么时候俏俏地溜走了,所以大家要珍惜眼前这美好的光阴,因为它一去永不复返。

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不老?当然是不可能的!

跟着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能不能不病?我们昨天有几位同学,因为远道而来,舟车劳顿,加上这几天的运动量比较大,而且晚上还要拜愿,可能有点不适应,所以有轻微不适的现象,这大概跟个人的体质有关,所以我们平时要吃五谷杂粮,饮食均衡,而且要多做运动,以锻炼体魄并增强抵抗力;然而,我们这个「假身」(也就是「色身」)毕竟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假合而成的,又怎能够不病呢?所以这个病是必然的,每个人都难免会病,每个人都逃避不了。但既然我们这个身体,会老、会病,所以我们就更加要「借假修真」。这样才不致辜负今生。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死」,谁也不能避免,这是确确切切的事实;但是我们中国人很忌讳说「死」。记得民国初年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里的一篇文章(〈立论〉)中,有一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而且喻意深刻:「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如果我们既不愿意说谎,也不想遭打──得怎么说呢?

在世俗中,一般人给人家许愿,都希望他将来做大官、发大财、大富大贵,这主人家愿意听,而且听了就高兴。我们众生的普遍心理,都是想求富贵、求长寿,也就是求福、求禄,但是很少人会深一层的去想,「人能不死」吗?死的时候能把金钱、名誉、地位等等带走吗?所以,净饭王当然是无法给太子满意的答案。

最后,还有「不爱别离」,就是相爱的人能不能不分开?即使是最亲爱的人,尽管你如何的舍不得、如何的放不下,都会因死亡而有分离的一天,怎么能不分开呢?我们的业要自己了,正如地藏经说:至亲不能受;无论我们多么爱惜自己这身体,我们的生命都不可能是永久的;我们的生命其实只是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会尘归尘,土归土,无声无息地死去。所以佛教里说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一切都是「生、住、异、灭」;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灭,没有一样是真实的。

好像我们今次夏令营,大家彼此之间,缘深的话,将来,也许是明年的夏天,我们会再一次在佑顺寺相聚;如果缘浅的话,就只有这么一面之缘,过了明天我们彼此各散东西,谁也不能把这「无常」留住;即使我们感到依依不舍,最后还是会别离的;但我们何时何地会再相逢呢?就正如弘一律师离开青岛湛山寺所说的一样,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里再见吧。

当然,我们现在很多人只愿求生,不愿求死,很忌讳死,亦不想谈死的问题,但是「黄泉路上无老少」,不能说我们年轻,死亡距离我们还是很远,我们就可以不死;我们将来终有一日会离开这个尘世,所以说,人人都会死,人人都离不开生、老、病、死的问题;人人都逃不过「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乃至种种的无量诸苦──这就是人生的真相;不会因为信不信佛,这些问题就不会发生;信不信都没有影响,只是你信佛、学佛了,就能找到开启「生命的钥匙」、找到了「智慧」、找到了离苦得乐的「秘方」;所以大家来参加佑顺寺的夏令营,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得到一个入门的方法。

我经常说,佛教最大的智慧就是教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生命,所以这个「管好生命」确实是一个大学问。希望大家珍惜今次亲身体验佛法与寺庙生活的机会,那怕是一粒佛法种子的播下,在大家的八识田中将来都会开花、结果,如果今生不能结果的话,在「龙华三会」(注)的时候,希望大家都是第一批得到授记将来成佛的人。

我们要清楚知道,自己学佛的目的在于「了生脱死」,而真正的解脱必须透过「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实践,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当三毒彻底清除的时候,我们成佛就有希望了。今天下午还有「皈依」仪式,大家如果觉得缘到了,非常欢喜大家参加,如果缘还没到有,也就随缘吧。我们佛教说「方便随缘,随缘方便」,就看大家的发心,发心大将来成就就大,这个我们不勉强,看大家的造化,看大家的因缘,只要大家欢喜──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有一个欢喜的心。好了,我们现在结斋。

注释

注:龙华三会:指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之三会说法。又称龙华会、龙华三庭、弥勒三会、慈尊三会。略称龙华。乃佛陀入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另有说五十七亿六千万岁、五十六亿万岁者),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学道,坐于翅头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正等觉,前后三次说法。于昔时释迦牟尼佛之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会时,以上、中、下三根之别,悉可得道。

据《菩萨处胎经》卷二「三世等品」所载,龙华三会中,第一会说法度众九十六亿,乃受释尊之五戒者;第二会度众九十四亿,乃受持三归者;第三会度众九十二亿,乃一称南无佛者。然于《贤愚经》卷十二〈波婆梨品〉、《大智度论》卷三等所载之三会度众人数则略有出入。

古来即盛行愿于弥勒佛出世时再生人间、逢遇三会之说法,如《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举出宋明皇帝初造《龙华誓愿文》、京师诸邑造《弥勒像三会记》、《齐竟陵文宣王龙华会记》等。又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十二月比丘僧欣造立之《弥勒像光背铭》,即记载弥勒出现之时,其愿再生人间成为王侯、参预龙华之说法;具此种造像铭之佛像,后世亦留传不少。

此外,供养弥勒佛之法会及灌佛会,亦称为龙华会。据《荆楚岁时记》「龙华会」条载,四月八日诸寺备办种种斋食,以五香水浴佛作龙华会,以象征弥勒之下生。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