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宽运法师 > 正文内容

冬至天之半 天心无改移──冬日随笔

宽运法师  发表时间:2021-03-06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冬至天之半.天心无改移 

──冬日随笔

  今天是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也就是阴历十一月二十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在《尚书.尧典》中称之为「日短」,因为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后,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来愈长,黑夜愈来愈短。古人说:「冬至一阳生。」指的就是阴气到冬至时盛极而衰。相反地,阳气则从此开始萌芽,所以冬至也是一年中寒暑交替的转折点,古代也曾把冬至所在的月份定为正月。

  自周朝起,冬至就是个公定节日,百官皆可放假一天。天子就选在冬至日举行郊祀的典礼。尽管冬至后,日光照射逐渐北移,但酷寒的气候仍会持续一段日子。所以为保养身体,须安息静养,忌出游。

  汉朝人为了为年老的长辈御冬,有在冬至献履袜与美酒给尊长的习俗。汉人还在冬至日以糕点祭水神玄冥及祖先,并在冬至这天准备「谒剌」。谒剌的作法是将竹木削薄后,再于其上书写姓名及「贺君、师、耆老如正日」等文字,这可以看到上古以冬至为岁首的隆重礼节。

  晋朝魏国宫中用红线测日影:「冬至后,日影添长一线。」魏帝于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因其场面只是稍微亚于岁朝,人们亦称其为「亚岁」,有庆祝新年的意味。

  南北朝时融合了逐疫的传说,民间喜做赤豆粥。相传共工氏有不才之子,死于冬至日,为疫鬼,畏赤豆,故此日煮赤豆粥以求福禳灾。

唐朝李绰的《秦中岁时记》也记载:「冬至,赐百官辛盘,谓之借春。」皇帝除了在冬至日赏赐臣下外,也于此日在宫中接受外邦进贡。《开元天宝遗事》卷上就记有开元二年(公元七三○年)冬至,交址国进贡了一株「避寒犀」,甚受唐玄宗的喜爱。

  宋人注重冬至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的岁时节庆。《东京梦华录》上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宋人冬至的应节食品,北方多吃水饺或馄饨,南方多吃汤圆。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日。馄饨也用来祭祖。富贵人家讲究新奇,还有在一碗馄饨中作出十几种口味的,称之为「百味馄饨」。冬至为什么要吃馄饨呢?据《燕京岁时记》说:「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南宋时甚至在冬至前后三天出现商店罢市,人民垂帘饮酒赌博的情景,称为「做节」。南方有句俗语叫做「肥冬瘦年」也可略见一斑。

  元朝的冬至,由太史院向宫中进献次年的历书,宰相率百官入宫朝贺。士庶人家则往来贺节,互赠礼物。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一三八四年)起,冬至开始放假三天。宫眷内臣都换穿阳生补子蟒衣,房中则贴挂绵羊太子画。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一般认为,冬至后,要过九九八十一天才能寒尽春来,有人便发明了「数九九」的歌谣及「九九消寒图」来打发漫长的冬日:可以取九个九划的字组成一句,以描红的方式,每日描上一笔,描完九个字就寒尽春回了,比较常见的诗句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幸保幽姿珍重春风面」、「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另有一种九九消寒图是以梅花为图案,《帝京景物略》曰:「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第三种消寒图是在一张纸上印上九九八十一个圆卷,按照日期,每天在圆圈里记下天气的状况,其口诀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这种九九消寒图可以作为分析气候的珍贵数据。

  清朝民间在冬至前一天,人们提筐担盒以食物相馈赠,称为「冬至盘」;节前一夜,称为「冬至夜」;家中设席饮宴,称为「节物」;还有归宁娘家的女儿,在节前一天一定要回到婆家,否则两家都将发生不吉利的事。

  冬至日,北方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褔,这种习俗称为「拜冬」,此时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新衣来互相拜揖;南方人则拜墓、祭祖、祭灶,所用的食物有汤圆等,汤圆分大小,有馅而大者称为粉团,是晚上祭祖的供品;无馅较小的是粉圆,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大清皇室则要在冬至这一日祭天,次日接受百官上表朝贺,这些都是一年中相当重要的典礼。

  今年的冬至朋友们你是怎么过呢?窗外一片天寒地冻,坐在家中除了吃吃馄饨和汤圆之外,也许自然会有点怀古的诗意,这不禁令人想起了北宋邵雍的《冬至吟》:「冬至天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际此岁末寒冬,气候转动,万物待发,我们应该内敛自省,检讨过去,计划未来,为即将来临的新的一年做好准备,信心充足,工作求学,待人处事,自然无往而不利。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