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智谕法师 > 正文内容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五

智谕法师  发表时间:2022-02-06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五

现前三昧中十法品第十三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有比丘。乐欲修习此三昧者。先

当思惟彼无相想。既思惟已我慢不生。贤护。除慢高已心意泰然远离众

相。尔时即应为他宣说如是三昧。不应起诤。是中云何名为诤也。所谓

妄想诽毁即谤于空名为诤也。贤护。是故彼比丘以无诤故。当能修学为

他宣说此三昧也。】

佛告贤护言,若有比丘,乐欲修习此现前三昧者,先当思惟一切法无相想。因为诸法性空故,所以一切法无相。

诸法无相者,以其相因缘现无自性故,其相幻有,假而非实故。此是智者所见,非凡情所能见也。 

既思惟已,我慢不生。

起我慢者,必是执着我相,分别人相。执着我相则贡高,分别人相则凌物,乃生我慢。若知相假如幻,体虚无实,则不取于相。不取于相,则不执着我相,不分别人相,于是我慢不生。不生我慢,自然不会轻慢别人,贡高自己。乃得心意泰然,远离诸相。以不取于相故,乃可为他人宣说此现前三昧。以无我慢故,自然不起于诤也。

以下解说云何名诤。是中云何名为诤也?所谓妄想诽谤,即谤于空,名为诤也。

妄想起有二因,所谓取相与名。想者不外取着相,因相复立乎名。取相及名,乃有想生。然一切法因缘所生,无有自性。无自性故,知法定空。空法无体,云何有相?相既然无,云何因相而立名?故相是假相,名是假名。因相名所生之想,亦复虚妄非实,故名妄想。

若执假相假名而生妄想,诽谤于空理,即名诤也。故知世人所诤,唯是诤于假相假名耳。

贤护!是故彼比丘以无诤故,当能修学,为他宣说此三昧也。 

洞达空性而无诤者,乃能开示悟入实相法也。是故能自己修学,复能为人宣说此三昧也。此三昧者,因时名念佛三昧,果时名诸佛现前三昧。

【贤护。有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学为他解释此三昧者。应当具足成就

十法然后为他解斯三昧。何等为十。所谓一者彼诸善男子善女人。先摧

我慢起恭敬心。二者知恩不忘心常念报。三者心无倚着亦无嫉妒。四者

除断疑惑及诸障碍。五者深信不坏系念思惟。六者精进勤求经行无倦。

七者常行乞食不受别请。八者少欲知足调伏诸根。九者正信甚深无生

忍。十者常念谁所有是三昧。即于彼师生诸佛想。然后修习如是三昧。

贤护。是为彼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如上十种法已。应当修习如是三昧。亦

令他人受持读诵。】

贤护!善男子善女人,欲修学此三昧,及为他解说此三昧者,应当具足成就十法。

一者先摧我慢,起恭敬心。恭敬心即菩提心,以有恭敬心,方能普度一切。有恭敬心,方能成就一切功德世间法亦复如是,对父母恭敬则孝,对国家民族恭敬则忠,对朋友恭敬则信义,对一切人一切物恭敬,则仁爱和平。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乃至一切佛法,无一不是于恭敬中求。

二者知恩不忘,心常念报。恩有四种,复有二说,一者依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谓,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二者有谓,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施主恩。如是四恩,皆应不忘,心常念报。

三者心无倚着,亦无嫉妒。心无倚著者,心无所住也。若心无住,便不生烦恼,亦无嫉妒。犹如虚空无有住着,火不能烧,水不能湿,风不能动。道人心无倚着,犹如虚空,不为一切烦恼所染。

四者除断疑惑,及诸障碍。除断疑惑者,敬信正法也。障有三种,一、烦恼障,二、业障,三、报障。此三障者,障乎圣道。又有二种,一、烦恼障,障究竟涅槃。二、所知障,障无上菩提。

五者深信不坏,系念思惟。有四种不坏信,即信佛信法信僧信戒。系念诸佛,思惟诸佛,即修念佛三昧也。

六者精进勤求,经行无倦。精进修行,勤求诸佛现前三昧。经行无倦者,般舟行道也。修般舟三昧者,起大勇猛精进,经行无倦,不坐不眠。

七者常行乞食,不受别请。此赞头陀行也。头陀行者,常乞食不受别请。若受别请,即失头陀行。

八者少欲知足,调伏诸根。此言八大人觉也。三乘圣人,修八项觉悟,曰八大人觉。八大人觉者,一、少欲,二、知足,三、寂静,四、正念,五、正定,六、精进,七、正慧,八、无戏论。

九者正信甚深无生法忍。诸法性空,故无生。诸法相假犹如幻化,故无生。诸法本来清净,故无生。诸法本来寂灭,故无生。诸法空无所有,故无生。众生以无明故,妄见诸法有。妄执如幻假相,以为真实。乃至妄见诸法有生有灭。凡愚之人,起如是邪见,智者不尔。智者正信,甚深无生法忍。

十者常念谁所有是三昧,即于彼师生诸佛想,然后修习如是三昧。

常念谁所,有是三昧者,常念谁人处,知是三昧,得是三昧也。即师事彼人,于彼人处起诸佛想。然后从彼人,学习修行如是三昧。

最后佛总结说,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如上十法已,应当修习此现前三昧。并且宣说,令他人受持读诵。由此可知,非但凡夫应修习如此三昧。即三乘圣者,诸大菩萨,亦应修此三昧也。非但自己修习,乃至为人宣说,令他受持修习。 

【如是行者当得八事。何等为八。一者毕竟清净。于诸禁戒无毁犯故。二

者知见清净。智慧和合不与余相应故。三者智慧清净。更不复受诸后有

故。四者施与清净。不愿一切诸行果报故。五者多闻清净。既闻法已毕

竟不忘故。六者精进清净。于一切时求佛菩提故。七者远离清净。于一

切名利不染着故。八者不退清净。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不动摇故

。贤护。是为彼善男子善女人所获八法也。】

如是修行者,当得八法。八法者,即八种清净。

一者毕竟清净。谓持诸禁戒,无有毁犯。戒是无上菩提本,故欲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以坚持禁戒为基础。

二者知见清净。在心曰知,在眼曰见。通达法性曰知,明了法相曰见。达于理曰知,达于事曰见。事不碍理,全事即是全理曰知。理不碍事,全理即是全事曰见,如是则为知见清净。此知见与智慧和合,不与余相应。何以故?知全理即事名智,知全事即理名慧。故菩萨知见,与智慧和合,不与余相应。 

三者智慧清净,更不复受诸后有故。受诸后有者,即不得解脱,不出三界,生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何故受后有?以爱取故受于后有。如果智慧清净,则知诸法相假性空,性空相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于是于法不生执着,无有爱取,更不复受诸后有也。

四者施与清净。不愿一切诸行果报故。如果施而望报,或者为求人天果报而行施,便非净施。

五者多闻清净。既闻法已,毕竟不忘故。云何多闻清净?既经闻法,永不忘失也。再者多闻取相,则多闻不净。多闻不取相,则多闻清净。闻法不取于相,则销归自性,乃能永不忘失。

六者精进清净。于一切时求菩提故。真精进者,无精进无不精进,以绝诸解怠故。有精进则有不精进,非真精进,以其懈怠未绝故。故精进清净者,则于一切时求佛菩提,无有懈怠。

七者远离清净。于一切名利不染着故。菩萨知一切名利皆空,故不染着。

八者不退清净。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不动摇故。不退清净者,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故曰毕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初不动摇者,无有退转也。

贤护!是为彼善男子善女人,所获八法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说偈曰。

智人不起有相想 亦当除慢及我心 于深忍中无取着 彼能速宣此三昧

空中本来灭诤根 涅槃无相大寂定 于佛无嫌不谤法 彼能速宣此三昧

智者不兴嫉妒意 念佛知恩及法僧 所生降伏无迁移 如是寂静持三昧

无有嫉妒亦无疑 思惟深法真实信 精进不懈离诸欲 彼能如是得三昧

常行比丘乞食法 舍诸别请况求财 断除垢染证真如 彼能如是得三昧

谁能有此三摩提 我应听受广流布 于教师所起佛想 彼能如是得三昧

若人修行此三昧 当具功德超世间 彼应速受八种法 称诸佛心净无垢

持戒清净无有边 三昧菩提及胜见 彼能清净诸有中 住以最妙功德聚 

智慧清净不受有 布施离垢入无为 得彼多闻未曾忘 其为智人功德藏

勇猛精进得菩提 于世名利不贪染 若诸智者善行此 彼入无上深妙禅】

尔时世尊,以偈重明此义。偈中意义与长行相同,不须另作解释。 

不共功德品第十四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摩诃萨言。贤护。彼诸菩萨摩诃萨。复当成就

十八不共法。何等名为不共法也。所谓如来初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乃至般涅槃。于其中间如来所有三业智慧为首。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

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又诸如来知见过去无有障碍。知

见未来无有障碍。知见现在无有障碍。又诸如来所为无有错误。言无漏

失意无忘念无别异想。常在三昧无不知已舍。又诸如来意欲无减精进无

禅定无减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贤护。是为如来十八不共

法。彼菩萨摩诃萨。当应修习具足成满。】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彼菩萨修习现前三昧,亦令他人受持读诵,得八事已,复当成就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为佛独具。诸佛智慧功德,巍巍独具,不共声闻缘觉菩萨,略明有十八种。

一、一切身业随智慧行。谓诸如来,从初成无上菩提以来,直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一切身业,以智慧为首。调伏众生,演说妙法。未解者令解,未悟者令悟,未入者令入,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谓诸如来,从初成无上菩提以来,直至般涅槃。以微妙清净语言,转*轮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三、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谓诸如来,以清净意业,随智慧而转。除灭众生无明痴暗,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四、知见过去无有障碍。谓诸如来以智慧力,知见过去世一切,无有障碍。

五、知见未来无有障碍。谓诸如来,以智慧力,知见未来世一切,无有障碍。

六、知见现在无有障碍。谓诸如来,以智慧力,知见现在世一切,无有障碍。

七、所为无有错误。谓诸如来,戒定慧慈悲等诸功德具足,无明已尽,身有所行,无有错误。

八、言无漏失。谓诸如来,具无量智慧辩才,所宣说法,随众机宜,方便开示,令众皆得证悟。

九、意无忘(应为妄字)念。谓诸如来,得甚深禅定,心不乱不着,得第一安隐处。

十、无别异想。谓诸如来,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别异想。

十一、常在三昧。谓诸如来,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常在三昧。

十二、无不知已舍。谓诸如来,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不像其余众生,于一切法,多有存疑。

十三、意欲无减。谓诸如来,具足众善,常欲济度众生,心无厌足,名意欲无减。 

十四、精进无减。谓诸如来,身心精进,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

十五、禅定无减。谓诸如来,智慧相应,禅定无有退转。

十六、智慧无减。谓诸如来,智慧无边无际,不可究尽。随宜说法,亦无有尽,是名智慧无减。

十七、解脱无减。谓诸如来,远离一切执着,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无余。是名解脱无减。

十八、解脱知见无减。谓诸如来,知一切众生之解脱。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贤护!是为如来十八不共法。彼菩萨摩诃萨,当应修习,具足成满。

于此可知,不但修习如是三昧,可生诸佛净土。若诸菩萨摩诃萨修习之,可以究竟佛道。

【复次贤护。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甚深难见摄受正法。即欲宣说是三

昧者。应当更受十种胜法。何等为十。所谓如来十力。云何十力。贤护

。是中如来是处非处力者。如来于诸处非处事。能以正智如实知故。贤

护。如是处非处事。如来能以正智如实知者。此则如来处非处力。如来

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有沙门

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一切世间终无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

来第一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甚深难见摄受正法,即欲宣说是三昧者,应当更受十种胜法。

正法者,般若是为正法,以般若出生三世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实相是为正法,以实相即佛法身故。进而言之,念佛三昧是为正法,以可致诸佛现前故。

应当更受十种胜法,即佛十力也。佛具十种智力,以下便分别解说。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

处者,道理也。如来知诸法之道理与非道理。如来于一切事物,以正智慧,如实知其是处非处。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无妄之道理。于大众中作师子吼,宣说妙法。是昔大梵王,所未能转者。佛转*轮,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者,欲界天。若梵者,色界天。若魔者,欲界第六天,及色界魔醯首罗天,均为魔天。若人者,即世人也。一切世间,均不能转。是为如来第一智力,菩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一切至处道力者。如来于一切处道差别。皆以正智

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一切至处道事。如来能以正智如实知者。此则如

来至处道力也。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

昔所未转。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

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二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二、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如来于一切处道差别,以正智慧力,如实知之。例如受持五戒,可至人间。修行十善,可至天上。行八正道,可至涅槃。如是一切至处修道之事,如来以正智慧力,皆能如实知之。此即如来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说法,若诸沙门婆罗门天梵魔及人,无有能转者。是为如来第二智力,菩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世间种种界力者。如来于世间种种诸界无量差别。

能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世间种种界事。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

。此则如来世间界力也。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

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

能如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三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

三、知种种界智力。

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无量差别,以正智慧力,皆悉如实知之。此则如来知种种界智力。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说法,诸世间沙门婆罗门天梵魔及人,无有能如是转*轮者。是为如来第三智力,菩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心行力者。如来于诸众生种种心行无量差别。皆以

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众生种种心行无量差别。如来能以正智如实

知者。此则如来知心行力也。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

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

无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四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

成满。】

四、知众生种种心行智力。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之不同,其心行无量之差别。以正智慧力,如实知之。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说法,诸世间沙门婆罗门天梵魔人等,所不能转。是为如来第四智力,菩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如来知众生诸根差别力者。如来于众生诸根种种差别。皆以

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众生诸根种种差别。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

。是则如来诸根差别力也。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

。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

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五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

满。】

五、知众生诸根种种胜劣差别智力。

如来以正智慧力,如实知众生根性种种胜劣差别,以及得果大小,是为知众生诸根差别智力。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说法,诸世间沙门婆罗门天梵魔人等,无有能如是转者。是为如来第五智力,菩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禅定力者。如来于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生起烦恼及

以灭除。斯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一切禅定解脱三摩跋提生起烦

恼乃至清净。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是则如来禅定力也。如来得已知

真正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先所未转。若彼世间沙门婆罗门

。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六智力。

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六、知诸禅定解脱三昧智力。

三昧者,译为正定。禅定与解脱,略有不同。解脱者,断烦恼。而有的禅定,并不一定断烦恼,例如凡夫禅及外道禅。如来于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生起烦恼(例如凡夫外道禅)及以灭除烦恼(例如圣人禅),如来以正智慧力,皆如实知之。三摩跋提者,即三昧也。

如来得是力已,知真实处(真正与真实相同)。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说法,诸世间沙门婆罗门天梵魔人等,无有能转者。是为如来第六智力,菩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如来业力者。如来于彼一切诸业种种差别。及彼未来和合得

报亦无量差别。如来斯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诸业种种差别。未

来得果亦复差别。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斯则如来知业力也。如来得

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先所未转。若彼世间若沙门

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七

业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七、如来业力者,即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

如来于一切众生业报种种差别,及未来和合得报(即得报生处也),无量差别。如来以正智慧,皆能如实遍知。斯即如来知业力也。如来得是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诸世间沙门婆罗门天梵魔人等,无能转者。是为如来第七业力,菩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如来天眼力者。如来常以清净天眼过于人眼。见彼未来诸众

生辈死此生彼。其所受身或美或丑或善或恶。所得诸色或好或恶或妙或

。或生善道或生恶趣。又见众生所作诸业或善或恶。有诸众生。具身

恶业具口恶业具意恶业。诃骂圣人诽谤正法坏和合僧。具足如是诸恶业

故。身坏命终生于恶道。又诸众生。具身善业具口善业具意善业。恭敬

圣人尊重正法供养众僧。具行如是诸善业故。命终得生人天善趣。如是

等事皆如实知。贤护。如来以净天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乃至命终生于

天上。是则如来生死智力。得是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

大梵轮昔所未转。若彼世间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

能若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八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

八、天眼无碍智力。

天眼通可知未来一切。故如来常以清净天眼,见未来众生死此生彼。其所受身或美或丑或善或恶,其所得诸色身,或端正,或丑恶,或妙或。即如实知,众生所得六道身也。

有诸众生,具身口意恶业,以恶业因缘,身坏命终,生于恶道。又诸众生,具身口意善业,以善业因缘,身坏命终,生人天善趣。如是等事,佛皆如实知之。 

是则如来,知众生未来生死智力。如来得是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诸沙门婆罗门天梵魔人等,所不能转。是为如来第八智力,菩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如来宿命智力者。如来能以诸宿命智。知于过去诸宿命事。

所谓众生生此死彼。或于一处初受一生或二或三或五或十或百或千。乃

至或受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如是乃至无量转劫。无量定劫无

量转不转劫等。皆如实知。又于彼所生趣。如是处如是家。如是种姓如

是名字。如是相貌如是生中。如是服食如是所作。如是善恶如是忧喜。

如是苦乐乃至若干寿命等。亦如实知。又于某处舍彼身已复生某处。如

是身相如是所说如是所经。乃至寿命诸过去事。皆悉知故。贤护。如来

能以种种无量诸宿命智。知彼众生宿命所经。始自一生及无量生。乃至

寿命诸过去事如实知者。是则如来宿命智力也。得是力已处大众中作师

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彼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

终无有能若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九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

足成满。】 

九、知宿命智力。

前天眼智力,是佛知未来无碍。今宿命智力,是佛知过去无碍。佛以宿命智力,知过去诸宿命事。知众生生此死彼,于彼处死,生于此也。或于一处受一生,或二生三生,乃至无量百千生。

例如舍利弗侍佛经行,有鸽子为避鹰故,来至佛边。佛命舍利弗,试观鸽子于过去世若干劫来,落鸽子身?舍利弗观察后曰,我观此鸽子,八万大劫以来,系鸽子身。八万大劫以外,我则不知。佛命舍利弗观鸽子未来世,何时脱离鸽子身?舍利弗观察后曰,我观此鸽子,八万大劫以后,仍为鸽子身,八万大劫以外,我则不知。

佛言,此鸽子无量劫来,已为鸽子身。无量劫以后,始脱鸽子身。复得人身,出家修道,得辟支佛果

所以佛宿命智,能知众生,于一处受无量百千生。乃至无量转劫,无量定劫,无量转不转劫,皆如实知。

又于彼众生所生六趣,生如是处,如是家,如是种姓。种姓者,族姓也。如是名字,如是相貌,如是生中,如是服食,如是所作,如是善恶,如是忧喜,如是苦乐,乃至若干寿命等,佛皆如实知之。

又彼众生于某处舍彼身已,复生某处。彼所得如是身相,如是所说,如是所经历,乃至寿命,诸过去事,佛皆如实知之。

是则如来宿命智力。如来得是智力已,于大众中作狮子吼,彼沙门婆罗门天梵魔人等,无能转如是*轮者。是为如来第九智力,菩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如来漏尽力者。如来能尽一切诸有。无复诸漏。心慧解脱自

觉法已。是故唱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贤护。如

来如是能尽诸漏。心慧明脱自证知故。故言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如

实知者。是则如来漏尽智力也。如来得已处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

昔所未转。若彼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若斯转

者。贤护。是为如来第十智力。菩萨摩诃萨当应修学具足成满。贤护。

若诸菩萨摩诃萨。读诵受持思惟修习是三昧者。则能摄受如来十力也。】

十、诸漏永尽智力。 

诸漏永尽者,永断无明习气也。如来永断无明,故曰诸漏永尽。

心、慧解脱,自觉法已。诸佛烦恼永尽,得究竟心解脱,证入大安隐。所知障永尽,得究竟慧解脱,证入无上觉。诸佛于菩提树下,不因他得,自觉无上圣智,故曰自觉法已。于是唱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此由于如来能尽诸漏,心慧明了解脱,自觉圣智亲自证知之故。乃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

如来得是智力已,于大众中,转大*轮。诸沙门婆罗门天梵魔人等,所不能转。是为如来第十智力,菩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最后佛结叹说,若诸菩萨,读诵受持思惟修习诸佛现前三昧。便能摄受如来十力。

于是乃知,念佛三昧,诸佛所叹,若人受持,功德不可思议。近者可生诸佛清净国土,远者即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阿弥陀经云,彼国众生,多有一生补处,与诸等觉上善人俱会一处也。

当知世尊以大悲心,说此微妙法门。念佛为因,见佛为果。易行而证深,可谓末世众生,得度之唯一梯航。我辈切须仰体悲怀,勿以我慢心违乎圣旨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十八不共等觉法 十力明智诸佛同 菩萨修习此妙禅 自然成就斯二种】

十八不共等法,是如来自觉之法,不因师得也。以及十种智力,诸佛皆同。意谓唯诸佛与佛,之所究竟也。

如果菩萨修习此诸佛现前三昧,自然成就斯二种。斯二种者,即十八不共法,与十力也。换句话说,菩萨修学现前三昧,便能具足如来功德智慧。 

随喜功德品第十五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四随喜故。

即当得斯现前三昧。速疾成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名为四种随喜

也。所谓彼菩萨摩诃萨应作如是念。如彼过去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各

于往昔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因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

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今日亦应如是。依因随喜得是三昧。

因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得成就无上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

萨第一随喜功德聚也。】

尔时世尊告贤护菩萨言,菩萨具足成就四随喜故,即当得此现前三昧,及速成无上菩提。

具足成就者,四种随喜不可缺一也。何为四种随喜?即随喜过去诸佛,随喜未来诸佛,随喜现在诸佛,随喜一切众生。随喜者,于三世诸佛及一切众生,受持此三昧,皆起随顺欢喜心也。今先讲随喜过去诸佛。 

如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皆因随顺欢喜故,得是现前三昧。因此三昧故,具足多闻智慧,由多闻智慧故,速成无上菩提。

若人于法起随喜心,必然起真实信,信受佛语依教奉行。必然心不旁骛,恳切愿求。必然身体力行,一心念佛。否则不得谓之随喜。

如我今日亦应如是,依因随喜故,而得现前三昧。因现前三昧故,而得具足多闻智慧。因多闻智慧故,速得成就无上菩提。是为菩萨,第一随喜功德聚也。是为随喜,一切过去诸佛。

【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如彼当来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行

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因此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今日亦应如是。当因随喜得是三昧。归凭三

昧求满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彼无上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

随喜功德聚也。】

如彼当来一切诸佛,行菩萨道时。皆因随喜故,得是现前三昧。因此三昧故,得具足多闻智慧。因多闻智慧故,速得无上菩提。

如我今日,亦应如是。当因随喜功德,得是三昧。 

因得三昧故,得具足多闻智慧。因多闻智慧故,速得无上菩提。

如我今日,亦应如是。因随喜功德故,得是三昧。由于归依凭仗此三昧故,上求满足多闻智慧。由多闻智慧故,必当速得无上菩提也。此为随喜一切当来诸佛。

【贤护。是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而今现在无量无边阿僧祇诸世界中

。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各于往昔行菩萨时。亦应随喜得是三昧。因

是三昧具足多闻。由多闻故现皆得成无上菩提。然我今日亦应随喜。乃

至为欲速成无上菩提故。贤护。是为菩萨第三随喜功德聚也。】

如今现在,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中,一切诸佛。于行菩萨道时,皆因随喜功德,得是三昧。因是三昧故,具足多闻智慧。以多闻智慧故,现今皆已成佛

如我今日,亦应以随喜故,而得多闻智慧,乃至速成无上菩提。是为第三,随喜现在诸佛功德。

【复次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我今已得仰学。三世一切诸如

来本于过去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皆因三昧具足多闻。皆由多

闻而得成佛。今我以此随喜功德。愿与一切众生共之。同生随喜同获三

昧。同具多闻同悉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

四随喜功德聚也。】

第四项随喜,即随喜一切众生。随喜一切众生者,即与一切众生,同得如是功德也。

菩萨应作是念,我今已仰学三世诸佛。由随喜而得是三昧,由三昧而得多闻,由多闻而得无上菩提。我今愿与一切众生共,同以随喜功德而得是三昧,由是三昧而得多闻,由多闻而得成佛。是为第四项随喜功德。

前三项随喜功德。是智成就。第四项随喜功德,是悲成就。四种随喜功德,实是一而四,四而一也。如是方成悲智双运。以智运悲,方能不动道场而普度十方。以悲运智,则是普化十方而不动道场。菩萨行来,方收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大功也。

【复次贤护。而彼菩萨既得成就。如是随喜如是三昧。如是多闻如是速疾

成就菩提。以是功德悉与众生。共同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功

德难可称量。我今为汝略开少分。汝宜谛听善思念之。贤护。譬如有人

定寿百岁。身轻气猛行骏若飞。是人生已便即能行一世界先行东方尽世

界边。如是次第行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旋十方穷极地际。贤护。于

意云何。假使有人聪明出世善通算术。能计是人所行地界道路近远长短

耶。贤护白言。不也。又能称量耶。不也。又能观察耶。不也。亦能思

惟耶。不也世尊贤护。且置初行。即使是人满足百年速疾往返。遍至十

方无量世界。彼明算人复能知否。贤护报言。不也世尊。彼明算人尚不

能知初时所行地界近远。云何能计是人一世尽力飞行周遍十方。无数世

界道路由旬其数多少。若欲的知。唯独世尊及大弟子舍利弗与彼不退诸

大菩萨等乃能知耳。佛告贤护。如是如是。我今语汝。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起信敬心。于彼风行壮人所经世界盛满珍宝。持用奉献十方诸佛。

其所获福虽曰极多。然尚不如随喜三昧功德少分。何以故。贤护。由彼

菩萨摩诃萨修此三昧。具足如上四大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求多闻成正觉故。】 

复次贤护!菩萨成就如是随喜、三昧、多闻、速成菩提。以是成就功德,悉与一切众生共,一同回向无上菩提。此自度化他之功德,无量无边,难可称量。我今为汝略说少分,汝谛听善思念之。

以下佛举譬喻说明之。譬如有人定寿百岁。定寿者,无中途夭折也。此人行走速疾,初生时即能行一三千大千世界。此说明无间幼稚,一切时均能疾行也。

此人行遍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周旋十方,皆尽边际。其所行地界道路近远长短,不可计算,不可称量,不可观察,不可思惟。

且不论此人初生时行走如是地界道路近远长短。即使此人满足百年,速疾往返,遍十方无量世界。佛问贤护彼明算法人,能知之否?贤护答言,彼明算法之人,尚不能知其初时所行地界乃至远近。何况能知其人百年所行,周遍十方无数世界道路由旬呢?若欲确实知之,唯有佛及声闻中智慧第一之舍利弗,与诸不退转之大菩萨乃能知之。不退大菩萨者,地上诸大士也。

佛告贤护,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风行壮人所经世界,盛满珍宝,奉献十方佛,其所获福虽然极多。然不及随喜三昧,功德之少分。何以故?因为菩萨修现前三昧,具足四大随喜,能成等正觉故。

【贤护。以是因缘持彼施福。望前随喜所获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

一。百千万分不及一。亿百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再度赞叹随喜功德。

【贤护。汝今当知。诸菩萨等。随喜回向所得功德。是故我今更为汝说菩

萨随喜功德少分。汝宜谛听也。贤护。我念往昔过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尔时有佛。号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

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贤护。时此世界阎浮提中。人民炽盛多饶

财宝。丰乐安隐甚可爱乐。贤护。尔时此阎浮提其地弘广。具足一万八

千由旬。其间城郭聚落乃有一万八千。一切皆以七宝所成。其城纵广十

二由旬。于诸城内城别皆有九亿民家。】

以上譬喻,犹恐众生不信,于是更举往昔实事以为证信。

贤护!汝今因譬喻,已知诸菩萨等,随喜回向所得之功德了。我今更以往昔事实,为汝说随喜功德少分。说随喜功德少分者,谓随喜功德尤胜也。

往昔过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明其时也。尔时有佛号师子意,十号具足,明其德也。时此世界阎浮提中,明其处即此阎浮提也。

于诸城内城别,皆有九亿民家。城内城别,应为城内城外。皆有九亿民家,准下文「城中居民有六十亿」,应为九十亿民家。

【贤护。尔时大城名曰贤作。城中居民有六十亿。彼城即是师子意如来现

生处也。贤护。尔时师子意如来。初会说法有九十亿人证阿罗汉果。过

七日已。于第二会。复有九十亿人得阿罗汉果。过第二会。第三会中。

复有九十亿人得阿罗汉果。过三会已。复有九十亿人咸从他方而来大集

。悉是清净诸菩萨众。自后彼佛恒有无量阿僧祇诸声闻众。贤护。尔时

人民行十善业。如彼未来弥勒佛世教诸众生。具足成就十种业行。尔时

人寿八万四千。如弥勒时人寿无异。贤护。时彼大城有转轮王名曰胜游

如法治世具足七宝。所谓金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长者宝主兵宝。

是为七宝。满足千子身相端严。成就威雄降伏怨敌。彼王所统尽世界边

。不用刀兵亦无威迫。无所税敛众具自然。时胜游王诣师子意如来应供

等正觉所。顶礼尊足然后退坐。尔时师子意如来。知胜游王渴仰心已。

即为广宣现前三昧。时彼王既闻如是三昧。深自庆幸发随喜心。以一把

宝奉散佛上。彼王缘此随喜善根。命终之后还生阎浮。为彼王子名曰梵

德。复绍王位如法治化。彼佛灭后于正法中有一比丘。其名曰宝。聪明

精进。常为四众宣扬广说如是经典。贤护。尔时彼梵德王于比丘所闻三

昧已。得深净信起随喜心。持上妙衣价直百千覆比丘上。贤护。又梵德

王从比丘所闻三昧已。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爱法故舍家出家

。剃除须发被服袈裟。是时亦有百千人众。成就信心即随彼王法服出家

。亦为如是三昧经故。时彼梵德比丘。与彼百千诸比丘众。经八千岁供

养承事。彼宝比丘无有疲倦。终不能得如是三昧。唯除一闻。闻已随喜

具以四种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初随喜如是广行。然

后梵德比丘及百千众。缘此善根寻得值遇六万八千诸佛世尊。凡所生处

常得为众颁宣广说如是三昧。彼王比丘因彼善根。复更值遇六万八千亿

数诸佛。如是次第种诸善根得此三昧。具足圆满助菩提法已。寻得成就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坚固精进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彼百千诸比丘众得此三昧。亦能成就

助道法故。皆已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曰坚勇如来应供等正觉。

复令无量百千众生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一大段文字显明,不须逐句解释。

如彼未来弥勒佛世,教诸众生,具足成就十种业行。

弥勒,译为慈氏,即贤劫中第五尊佛。于第十小劫减劫中,下生成佛。现生于兜率天内院,彼四千岁(兜率天四千岁,合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后,下生人间作佛。

具足成就十种业行者,即十善业也。

满足千子者,金轮王有千子。

尔时师子意如来,为王广宣现前三昧。时王闻如是三昧,深自庆幸,发随喜心……

说明彼王仅是闻已随喜,未及读诵受持修习等也。彼王命终后,还生为梵德王。复从宝比丘处,听闻是三昧,起随喜心,乃发无上菩提心,舍家出家。

彼梵德比丘及百千比丘众,经八千岁供养承事宝比丘,终不能得如是三昧者,是因为彼等仅除一闻,闻已随喜回向菩提而已。

如初闻时随喜,如是广行。由起初时听闻随喜,乃有后来之受持广行。以此善根,值六万八千佛。嗣后并广为众生宣说,起化他行也。因此善根,复值六万八千亿佛。如是次乃种诸善根,得此现前三昧。终至成佛,号坚固精进,十号具足。彼百千比丘,亦皆成佛,号曰坚勇。复令无量百千众生,住于无上菩提。

当知一闻随喜,尚得成佛。何况思惟修习也。

【贤护。彼但耳闻尚获如是。何况菩萨闻受三昧。读诵忆持为他广说。复

勤思行而不得也。贤护。以此义故。诸菩萨等闻是三昧谁不随喜。谁不

读诵谁不受持。谁不修习谁不广说。何以故。贤护。若彼菩萨闻是三昧

。即得成就助道法等。速疾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贤护。以是因

缘吾今语汝。若人正信净心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要先至心求此

三昧。菩萨若闻百由旬内有此甚深三昧经者。菩萨即应躬自往诣听是经

典。闻已即应读诵受持修习思惟为他广说。】

贤护!彼转轮王胜游,但听闻如是三昧,尚获毕竟成佛之报。何况菩萨,闻已受持,读诵忆持为他广说,复能精勤思惟修行。而不得也,谓能不得无上佛果吗?贤护!以此义故,诸菩萨闻此三昧,谁不起随喜心?谁不读诵、受持、修习、广说呢?

何故诸菩萨等,闻此三昧,随喜读诵乃至广说?因为闻此三昧,即能成就助道法等,且能速成无上菩提。

贤护!以是因缘,我今语汝。若人以正信,以清净心,欲求无上菩提者,要先至心求此念佛三昧。若闻百由旬内(一由旬四十里),有人知此三昧,说此三昧者。即应亲自往听如是经典。听闻以后,即应读诵受持修习思惟为他广说如是三昧。

【贤护。且置百由旬内当往听受。又彼菩萨若闻二百由旬。三百四百五百

。乃至千由旬内有是三昧。在某都城某聚落所。菩萨即应躬往听受习诵

受持。何以故。贤护。以是菩萨清净信心。为求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故。是故菩萨不应起懈怠心生懒惰心起散乱心。当更发精进心发猛利

心。应当为是三昧速至千由旬所。乃至但得闻是三昧。何况读诵受持思

惟解说。何以故。贤护。以是三昧能摄一切助道法故。】

贤护!且置百由旬内,当往听受。慢说百由旬内,即使菩萨闻说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乃至千由旬内,有此三昧。无论在某都城,某聚落。皆应亲自前往,听受习诵受持。何以故?以是菩萨,发清净信心,为求无上菩提故。

所以菩萨闻此三昧,不应起懈怠心,不应起懒惰心,不应起散乱心。当发精进心当发猛利心。应当为求是三昧故,速至千由旬所。乃至速至其所,仅仅为听闻此三昧。更何况读诵受持思惟解说。何以故?因为此三昧,能摄一切助道法故。具足一切助道法,即得成就无上菩提也。

【复次贤护。是中若有菩萨。以纯净心为求菩提。应当往诣千由旬所。为

听如是三昧法时。菩萨应当承事供养彼说法师。一切众具悉皆奉上。常

当随逐法师而行。或时一年或复二年。或十二十或经百年。乃至尽寿随

逐法师不得舍离。乃至但求闻是三昧。何况能得读诵受持。思惟义理为

他解释。】 

复次贤护!是中若有菩萨,以纯净心为求无上菩提,当往千由旬所。到已为听如是三昧,应当承事供养说法师。供养者,恭敬礼拜四事供养。四事供养者,即一切资生众具也。

并且常当追随法师而行。示不离左右也。或一年二年,或十年二十年百年,乃至尽形寿追随法师,不得舍离。

甚至尽形追随法师,乃至仅仅但为闻是三昧。何况能得读诵受持,思惟义理,为他解说呢?更应追随法师,不舍离法师了。

【如是菩萨随法师时。当舍自心诸所为事。常当随顺彼阿阇梨法师意行。

谨心承事不得违教。起尊敬心及重爱心。除舍一切无爱敬事。于法师所

善知识想。乃至当起如诸佛心。贤护。彼菩萨于是法师阿阇梨所。能

生如是敬爱心已。若当不得读诵受持思惟广说。乃至听闻是三昧者终无

是事。唯除往昔诽谤如是甚深经典业时已熟定堕恶道业不净耳。】

如是菩萨追随法师时,当放舍自意所欲作诸事。而随顺彼阿阇梨法师意行。阿阇梨者,授经法师也。

谨慎承事法师,不得违教。于法师起尊敬心,起重爱心。应该除去舍弃一切不敬爱之事。于法师处,应发善知识想,起如诸佛想。

贤护!如果菩萨于法师阿阇梨处,能如是敬心承事,若不得读诵受持思惟广说是三昧,乃至不得听闻是三昧者,是不会有的事。

但是唯除往昔,诽谤如是甚深经典。其罪业时已成熟,决定当堕恶道者,乃能障是道业。这完全由于其罪业深重,罪业不净所致。

睹此经文,我辈众生应切实警惕,宁饮烊铜,不出谤法音声。若谤此念佛三昧,当是恶业自招也。

【复次贤护。假彼菩萨或欲须离彼法师者。常当知恩常当念恩常当报恩。

何以故。贤护。以是法师宣讲因缘。令斯经典久住不没。】

假使彼菩萨,有事必须离开彼法师者,应经常知法师恩,念法师恩,报法师恩。因为法师宣说如是三昧,能令此经典久住世不灭故。如此经典久住世间,众生便能离苦得乐,得到度脱。

【复次贤护。若有菩萨为是三昧。尚当应往千由旬处。况复随近城都国邑

聚落空处或山野中。而当不往听受读诵思惟义理为他广说也。】

菩萨为求此三昧,纵然距离千由旬处,尚且前往。何况在附近城都国邑村落,或山林空闲之处,而不前往听受读诵思惟义理,乃至为他宣说吗?

【复次贤护。我今语汝。若有菩萨为三昧故。即能往至千由旬所。乃至不

得闻是三昧。而彼菩萨虽复不得闻是三昧。于是法中念求善根。当发精

进莫即懈惰。汝应当知如是之人。则为已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何况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广宣。贤护。汝今当观彼菩萨辈

。闻此三昧已而能受持思惟修行。即得尔许大功德聚。乃至求已不能得

闻。亦当具足几大善根。若闻不闻。皆为已住不退转地。毕竟成就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闻已读诵受持。思惟修习广为他说。亦令多人闻

已诵持修习思惟炽然流布也。】

若有菩萨,为求如是三昧,虽至千由旬外,犹不得闻此三昧。但彼菩萨莫因此即生懈怠,应知彼菩萨已于此三昧中,种下念求之善根。以此善根故,已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所以彼菩萨应发精进,不可懈怠懒惰。虽不得闻此三昧,尚且如此,何况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广说呢!

贤护!彼菩萨辈,闻此三昧已,能够思惟修行,即得尔许大功德聚。尔许大功德聚者,究竟得佛也。乃至虽求而不得闻者,亦当得几许大善根呢?若闻或者不闻,其善根皆已住不退转地也。乃至毕竟成就无上菩提。何况闻此三昧已,能读诵受持,思惟修习广为他说,亦令其它众人,闻已诵持修习思惟炽然流布于世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我念过去有如来 号师子意人中上 彼时有王为众首 亲往诣佛求三昧

时大智王得闻已 欢喜遍满不可宣 以手持宝奉散之 供养人尊师子意

内心思惟发是言 我今归依无上觉 为诸世间作饶益 唯愿善说三摩提

时王兴建此业已 舍身还生于彼宫 寻得值遇宝比丘 大德名闻满十方

彼闻比丘善说时 心生欢喜无称量 即以胜妙众宝服 答彼比丘为菩提

复与数千众出家 供养承事彼比丘 经历满于八千岁 为求如是三昧故

彼唯一说不再宣 闻受深妙如大海 尔时心智都无倦 求此如实胜寂禅

彼辈如是修行已 值遇诸佛大威雄 具满六万有八千 其间亦闻此三昧

余世供养复承事 六万八千亿世尊 所闻深妙悉随喜 斯由师子如来故

彼王如是具修行 终得成佛号坚进 教化众生无量数 所在生死皆远尘 

从王出家数千众 亦同得佛名坚勇 德声遍满于十方 闻三昧名证大觉

何况复能为他说 不染着彼诸世界 当更广显妙思惟 若斯三昧诸佛演

若知三昧百由旬 为求菩提诣彼听 于言教中莫辞倦 闻者功德不可量

若至于彼不得闻 尚获若干诸福聚 何况闻已思说者 唯当速求此三昧

当念彼具梵德人 亲近承事勿生厌 谁比丘所有此经 即当诣彼修供养】

佛以偈重颂长行文。

彼唯一说不再宣,闻受深妙如大海。

谓胜游转轮王,于师子意如来所,一闻此现前三昧,即便命终。故曰彼唯一说不再宣。而其所受利益,犹大海也。

教化众生无量数,所在生死皆远尘。

谓彼坚固精进佛,教化众生无量无数,皆远离生死得解脱也。

当念彼具梵德人,亲近承事勿生厌,谁比丘所有此经,即当诣彼修供养。

彼具梵德人者,即有此三昧之人也。于有此三昧者,应亲近承事无厌。得知何处谁人比丘有此三昧经者,即应诣彼供养也。 

觉寤品第十六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我念往昔过多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

世名萨遮那摩如来应供等正觉。十号具足。时有比丘名曰和轮。于佛灭

后称扬广说是三昧经。我于尔时为大国王。一心专求是妙三昧。即于梦

中闻有告言。是三昧处既觉寤已。遂便躬诣比丘师所求是三昧。因请法

师剃发出家。为求听受是三昧故。躬用承事和轮法师。备经三万有六千

岁。天魔障蔽竟不得闻。时佛复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言。我今

语汝。汝等当应急疾听受是三昧王。无得赊迟亦无忘失。善承事师无令

失所。求是三昧以得为期。若经一劫乃至百千。不生懈心无不得也。】

世尊引述本生,并告四众弟子,应急疾听受如是三昧,否则天魔时时伺机障蔽。世尊自述往昔于萨遮那摩如来世时,有和轮比丘,于佛灭后称扬如是三昧。 

尔时世尊为大国王,一心专求此现前三昧。梦中有人告言和轮比丘处有是三昧。彼大国王为求三昧故,诣和轮比丘所。乃至从和轮比丘剃发出家,师事和轮比丘为求听是三昧故。然被天魔障蔽,终不得闻如是三昧。

于是世尊告四众弟子言,汝等当应急疾听受是三昧王,勿得久久迟延。「赊迟」者,久久迟延也。亦不得忘失,应谨记之。并且善承事法师,勿令法师失所。凡求此三昧者,以得为期。纵经一劫。乃至百千劫,终不生懈怠心。若如是求者,无不得也。

【贤护。若人一心求是三昧。常随逐师不得远离。当设供养。所谓汤药饮

食衣服床敷种种众具。及以一切金银珍宝。凡是资用尽奉于师无所爱惜

。如其自无乞求而与。趣得三昧勿生厌心。】

世尊再度叮咛曰,如果有人一心求此现前三昧。应常追随法师左右,不得远离。当设四事供养,所谓汤药饮食衣服床敷卧具等。及一切金银珍宝,资生之具皆应供养,无所吝爱顾惜。如果自己无有者,当乞求而得,供养法师。为趣得如是三昧,而不生厌心也。

【贤护。且置如斯寻常供具。夫求法者。师若有须。乃至应当自割其身。

肌肤肢体供奉于师。师若须命尚无爱惜。况余外物而不奉师。贤护。其

求法者。承事法师将护随顺其事若此。又承事师如奴随主。如臣事君。

事师亦尔。斯人如是疾得三昧。得三昧已当念忆持。常念师恩恒思报答

。贤护。是三昧宝不易可闻。正使有人过百千劫。但求闻名尚不得闻。

何况闻已书写诵持。转复为他分别说也。贤护。假使恒河沙数诸佛世界

。盛满珍宝持以行檀。其福虽多犹亦不如闻此经名。书写一偈所获功德

无可校量。】

贤护!且莫说这种寻常供具。世尊更进一步,借尊敬法师,而显此三昧之可贵。彼求法者,师若有须要,乃至自割身肉,亦当供奉于师。就算师须己命,亦无爱惜,当供奉之。何况身外之物,而不奉师吗?贤护!其求法者,承事法师,将护法师,随顺法师,其事如是。

再者,承事法师,要如奴仆随顺其主,要如臣事奉其君。求法者承事其师,亦当如是。

不但求法时如是承事,得是三昧以后,尤当图报师恩。得三昧已,当念忆持,勿令荒废。且常怀念师恩,常思报答。云何报答?于此三昧,谨慎珍重自行化他,即为报答师恩也。

世尊殷勤劝勉,应知此三昧王珍贵难闻。我辈末世众生,犹能闻此念佛三昧,能不泣血掬诚,上感佛恩耶?

贤护!此三昧宝,是不容易听到的。纵使有人过百千劫,求其三昧名字,尚不得闻。何况闻已更能书写诵持,转为他人分别解说呢!

最后校量功德曰,假使有人,于恒河沙数诸佛世界,盛满珍宝持用布施。不如闻此经典名字,书写一偈,所获功德为胜。以珍宝布施之功德,不可与此功德校量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我念过去无量时 具足数满六千岁 常随法师不蹔舍 初不闻是三昧名

有佛厥号为至诚 时彼比丘名和轮 其于世尊灭度后 比丘广说是三昧

我时为彼天下王 梦中闻告三昧处 和轮比丘常宣转 王当听受是妙经

从梦寤已即推求 躬诣比丘请三昧 遂舍王位而出家 恭敬供养不暂休

经历三万六千年 但愿得逢彼宣流 常为天魔来固扰 终竟未果一听闻

是故比丘比丘尼 诸优婆塞优婆夷 吾故诫汝此诚言 汝当趣持是三昧

其欲敬承彼法师 若经一劫及多劫 备奉药汤诸妙膳 求闻如是三昧经

又办亿数众衣服 床敷灯烛及诸珍 精勤如是不觉疲 为听如是妙三昧

比丘自无当乞奉 乃至身命无情 何况余物有惜心 如是求者得三昧

受恩常念思报恩 智人闻已应广说 亿那由劫专精求 斯妙三昧尔乃闻

假使恒沙诸世界 盛满珍宝用行檀 能于是中说一偈 此人功德过于彼

正言宣说一偈者 过于诸劫那由他 何况闻已能广传 斯人功德不可说

若人乐行于菩提 当为一切求是法 必能正觉无上道 闻已安住斯定中】

我念过去无量时,具足数满六千岁。

即三万六千岁也。 

有佛厥号为至诚。

萨遮那摩,译为至诚也。

常为天魔来固扰,终竟未果一听闻。

今人听经闻法念佛时,辄曰事忙不暇。不知一切闲杂缘务,皆系魔障。不思一旦大限临头,无论忙闲,总得随他而去。故学佛人务须当勤精进,慎勿放逸也。当知念佛法门,至为方便,无论忙闲,皆可修持。

比丘自无当乞奉,乃至身命无情。

若自无者,当乞求供奉之。乃至舍弃身命,亦无吝惜之情。

若人乐行于菩提,当为一切求是法,必能正觉无上道,闻已安住斯定中。

当为一切求是法者,当行一切承事供养,而求此三昧法也。如是求者,必能正觉无上菩提。念佛三昧者,即念佛定也,故曰安住斯定中。 

嘱累品第十七

【尔时世尊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是故彼善男子有净信者。常当精勤听此

三昧。既闻受已读诵总持思惟其义。广为世间分别演说。宜善书写安置

藏中。所以者何。贤护。于我灭后当来之世。有诸菩萨摩诃萨辈净信心

者。为众生故当求多闻。求多闻故当诣诸方听受正法贤护。是故彼诸善

男子。有欲乐者。具足信心者。摄受正法者。爱乐正法者。总持修多罗

者。为如是等广宣说故。以如来力加持故。书写如是大乘经典。以如来

印印封之已。然后安置于匣藏中。】

此是付嘱流通,故此品属流通分。正宗分法益当前众,流通分法益后世众。正宗分譬犹然灯,流通分譬犹传灯。众生福薄,不值佛世,若不假流通,则无由蒙受法益。故佛法弘传十方永世,全仗流通之功。

嘱累意有三重,约圣旨言,嘱者以法付嘱于汝,累者烦尔弘扬也。约菩萨敬顺言,嘱者顶受所嘱,累者敬顺圣旨而弗辞其劳。约授受合论,嘱者佛嘱,累者菩萨顶受。 

是故善男子有敬信者,谓敬信此三昧也。常当精勤听此三昧,精者不杂,勤者不懈。闻受已则读诵总持思惟其义。总持者持善不失,持恶不犯也。以上是自利,广为世间分别演说下是益他。宜善书写,安置藏中,是书写成帙,永传万世。

所以者何?于我灭后当来之世,有诸菩萨净信者,为众生故,当求多闻。求多闻故,当诣诸方善知识处,听受正法。

贤护!是故善男子,有欲乐于正法者,于正法具足信心者,摄受正法者,爱乐正法者,总持修多罗者。为如是等广宣说正法故,以如来神力加持故。菩萨自力莫能成办,若欲摄受正法,乃至宣说正法,皆是如来神力加持也。

菩萨书写如是大乘经典,然后以如来印印封之已。安置于匣藏中。匣藏者,示珍重保存,不容散失,永传后世也。如来印者,以下经文便有解释。

【贤护。是中何等为如来印。所谓一切诸行无造无作。无造作者。未曾有

无为无相无想无依无摄无取无住。一切诸行尽苦因尽。有尽一切烦恼尽

。无生无灭无道无道果。一切诸圣无有覆藏。愚痴所毁。智者所称。巧

者能受。】 

所谓如来印者,一切诸行无造无作。以一切诸行,缘现假有,本性空寂,故曰无造无作。是知如来印者,实相法印也。

无造作者,未曾有,无为,无相,无想,无依,无摄,无取,无住。

兹释无造作义。未曾有者,不思议也。无为者,离生住灭相也。有生住灭三相,是有为法。无生住灭三相,是无为法。

无相者,诸行缘生,缘生无性。故一切诸相,皆以无性为性,性外无相,相全是性。以性收相,相无不尽,故曰无相。

无想者,取相为想。法既无相,故曰无想。

无依者,诸法无相,毕竟空寂,离能离所,故无能依,亦无所依。

无摄者,诸法相尽相夺曰摄。摄者涵摄也。一切法悉毕竟空,故无能摄所摄。

无取无住者,一切法皆空,故不可取着。无有能住所住。如是一切,不外实相一印也。

以如是故,一切诸行,无造无作也。以一切诸行无造无作故,所以一切诸行尽。尽者灭也,灭者毕竟清净也。苦因尽,苦因者,集也。诸行无常是苦,诸行尽者,苦灭也。苦因尽者,集灭也,于实相中,无苦无集也。

既无苦无集,则有尽。有尽者,欲有色有无色有皆灭也。

三有既灭,则一切烦恼尽。烦恼尽则无无明,既无无明,则无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死,于是无生无灭。既无生灭,便不须对治,故无道无果。若总言之,于实相中,无苦集灭道也。

一切诸圣无有覆藏,愚痴所毁,智者所称,巧者能受。

既然一切法无非实相,一切法毕竟空。当知于圣无增,于凡无减。故曰一切诸圣无有覆藏,于凡愚亦无所毁。智者亦无可称叹,巧者亦无能得能受。终至一切法平等如如。不得谓之有,无所有不可得故。不得谓之无,无非实相故,常住不改故。约正报言,是为诸佛法身。约依报言,是为十方净土。如此义者,是念佛三昧之极致也。

【如来世尊说此经时。无量众生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诸善根。彼

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有无量阿僧祇诸菩萨摩诃萨众。皆从本国发来至此

。咸为听受是三昧者。彼辈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此三

千大千世界一切大地六种震动。所谓动大动等遍动。涌大涌等遍涌。起

大起等遍起。震大震等遍震。吼大吼等遍吼。觉大觉等遍觉。乃至边涌

中没中涌边没。时此世界如是大动。】

如来说此经时,无量众生皆于无上菩提种诸善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有无量阿僧祇大菩萨,皆从本国来集于此,听受如是三昧。如是诸菩萨,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不退转梵语阿鞞跋致,菩萨修满一大阿僧祇劫,登初地后,则得阿鞞跋致。阿鞞跋致者,不退转也。若依法华论,七地以还,有功用道,或起爱习,假名曰退。八地以上无功用道,不为功用所动,不为上地所动,自然而行,故名不退转。

无量阿僧祇他方来此诸菩萨,皆登初地乃至八地。

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种震动。六种震动者,动、涌、起、震、吼、觉。每一种复有三种,即动,大动,等遍动;涌,大涌,等遍涌;起,大起,等遍起;震,大震,等遍震;吼,大吼,等遍吼;觉,大觉,等遍觉。乃至边涌中没,中涌边没。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大动。

【尔时世尊告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连。尊者阿难及贤护

菩萨。宝德离车子。商主长者。星德长者子。伟德摩纳水天长者等。五

百人众并余诸天世人四部众等言。迦叶。我今以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成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汝等。如是等义一切世间所不能信。何以故

。如来所说修多罗。最胜微妙第一甚深。于当来世能与一切众生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今殷勤嘱汝。汝当听受。汝当读诵。汝当忆持。

汝当思惟。汝当修行。汝当开发。汝当广宣。汝当解释。汝当尽善。汝

当流布勿令断绝。】

尔时世尊以此经典,付嘱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连,尊者阿难。及贤护菩萨,宝德离车子,商主长者,星德长者子,伟德摩纳,水天长者等五百人众。并余诸天世人四部众等。

为欲普度一切,欲广弘传是三昧故,所以付嘱如是大众。佛自称言,如来所说如是经典,最胜微妙,第一甚深。于当来世,能令一切众生,获得无上菩提。是故我今殷勤付嘱汝等。汝等当听受、读诵、忆持、思惟、修行、开敷发挥、广宣演说、解释。汝等当尽量善予流通,勿令此法断绝。此法甚深微妙,罕有难得,故劳世尊恳切付嘱。

【复次阿难。若有诸善男子善女人。念欲修习此三昧经者。欲读诵者欲受

持者。欲思惟者。欲开示者。欲广说者。当应令他生正信故。令他读诵

故。令他受持故。令他思惟故。令他开示故。令他广说故。我今为彼安

住大乘诸善男子善女人辈。广开发已。当如是学。常当念我如斯教。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尊者摩诃迦叶舍利弗大目揵连阿难。自余一切诸大

声闻。及彼贤护宝德善商主星德伟德水天长者等五百优婆塞众。及彼从

十方他佛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众。乃至一切天龙鬼神人非人等。闻如来

说皆大欢喜。奉教修行。】

佛嘱阿难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心欲修习、读诵、受持、思惟、开示、广说此三昧者。当应亦令他人生正信,令他人读诵、受持、思惟、开示、广说。为彼等善男子善女人广作流布如是法故,我今为彼等安住于大乘之善男子善女人辈,广为开发如是经典。我今开发已,彼等当如是学,常当念我如是教。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尊者摩诃迦叶,舍利弗,大目揵连,阿难,及其余一切诸大声闻。贤护菩萨,宝德善商主,星德,伟德,水天长者等五百优婆塞。及从十方佛土所来诸菩萨摩诃萨。乃至一切天龙鬼神人非人等,闻如来所说,皆大欢喜,奉教修行。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终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