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智谕法师 > 正文内容

夏雨清凉解要 八

智谕法师  发表时间:2022-02-06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夏雨清凉解要 八

苦我最先甘我最后

今天和大家讲修福、惜福之道。多多贡献大众,贡献大众才是度化众生,菩萨行。凡有事情,苦我最先,甘我最后,苦的事情,我最先担下来,不要逃避;好的事情,甜的事情,大家先享受。要有这种精神,才是菩萨精神。

大家知道惜福,少吃少用,那是消极的;多贡献,那是积极的。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比丘,眼睛看不见了,他说,我这个针,引线引不上,谁做个功德,给我引这个针?佛说,我做功德,我来引针。佛给他引针。大家就说,世尊,你功德圆满了,怎么还需要做功德?佛说,功德怎么会有多的?大家知道,功德不会有多的。等到大家命终之后,你独来独往,那个时候,你依靠什么呢?就是你平时所修的功德。要是平时没有功德,那就惨了。

我说一个实在的事情给大家听。以前有一个比丘,这个比丘好像不太聪明,苦的事情,他抢着做,谁做什么工作,他说,我帮他忙!不管脏,不管累。大家给他取个名字叫呆子,有什么事了,找呆子来做一做!

有一天早上吃饭了,大家说,呆子怎么没来啊?走,去看一看。去到他房间,看见他披着衣,右胁而卧,在床上躺着。对他说,吃饭了!用斋了!你还躺着干什么?他说,我不吃了,我要走了。问他,你走了上那儿去啊?再和他讲话,他不讲了。过去看一看,已经断气了。你看,这种人值得我们修学,值得我们学习。无疾而终,一点儿病痛不受,逍遥自在!希望大家都尽量修习,尽量贡献!千万不要学有一般人,说,都叫我做,我吃亏!那他是大傻瓜,将来没个人依怙。大家千万记住──苦我最先,甘我最后。

大家不相信,你看,要是有不知道贡献的人,太聪明的人,终究有大苦临头。

谦受益满招损

大家学戒、学经,一定要会归德行,会归道德。没有实德,不叫沙门。

怎么表现出来?大家平时要谦恭和蔼。易经上说,谦受益,满招损。大家一定要谦虚。

出去讲经,也是这样。凡有人上台讲经,大家一致拥护,不可存校量之心,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

菩萨都有谦虚的德行,无尽意与观世音,同样都是大菩萨,无尽意为推崇观世音,屈自己,崇别人,供养观世音。

又如维摩诘,是十地菩萨。弥勒,是一生补佛位菩萨。弥勒为推崇维摩诘,便屈己崇人,说我不敢去问疾。其实他是一生补处菩萨,那是他的谦德。

有一句话,大家要记住──谦谦君子。君子人是谦恭和蔼的,处处行动表现和蔼。

谦恭和蔼,要有节度,不可太过度。讲「礼」,一定要有「节」。譬如说,给自己的师父写信,或给自己的戒师父写信,应写上某下某法师。一般法师,称法师就可以了。

南亭法师说过,对自己剃度师,要搭衣顶礼。其它人,可不必搭衣。如果是上一辈老和尚来,为恭敬,也可搭衣。

再一项,师父面前,不可与同辈互相顶礼。这是简单的礼节。

培养道人心

今天和大家讲,培养道人心。

末法时期,不管外面怎样,我们不图名、不图利,不闹大派头,不图世间荣耀,老老实实地持戒念佛学佛戒定慧,学佛的经律论。

古人说为法忘躯,我们能学法学律,于愿足矣!

不要看见外面的大派头、大荣耀,起羡慕心,不可以的。要把它看淡。我们总觉得修道人,不应该妄求。人家求名求利、求大派头、求世间荣耀,他们去求吧!我们不够资格。希望大家记住,不求名不求利,不求大派头,老老实实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念佛人,默默无闻的学佛人。老老实实地念佛,老老实实地学佛,忠于佛的戒定慧、经律论为主,这叫道人心。心不可旁骛,看见外面的情景,心动了,不可以的。

我们无道无德,今天能够疏食可以果腹,粗衣可以蔽寒,于愿足矣!还求什么呢?衣服虽然不好,也冷不着热不着,应该知足!

各人深深体验自己道德有几分啊!能接受这些供养已经是登天的享受了!所以希望大家培养道人心。

修道人处下不处高

希望大家持戒念佛,惜福利生。修道人处下不处高。佛说过,高者必堕。老子也说过,修道如水,大海处下,才成其为大。

不可要求处处比人家高,要名要利,名利二者绝对要不得。我活这么大,看得太多了,不管是大人物或小人物,都在最鼎盛时堕落下来的。

大家千万不要处高,修道如水一样,大海在最下、最低,才成为大海。

修道人不可要求享受,须是要求修功德,断业障。不可要求享受,享受损大家福报

譬如说,这次给我盖房子,是因大家再三要求,看你们孝心,不好勉强、违背你们,但,也不敢独住,管叫它「会议室」,会议室是什么?就是将来我们的「羯磨堂」,作羯磨的地方。

所以房子盖起来以后,我题为「莲乡」,也就是我归故乡的地方。会议室,要铺地砖;佛堂,要铺地砖。我住的地方,不要铺地砖,就水泥地已经很好了。房间摆设,旧东西就可以,不可做新的。我用的架子,慧修钉的,就很好用了,千万不要富丽堂皇。

大家记住,修道人要处下,不处高。

大家要发心,愿一切众生得离苦,我受疲劳。

心愈下道愈高

出家人心愈高,道愈下。心愈下,道愈高。

大家记住,心必须要下,道才能增高。如果心高的话,道低落了。印光大师说,看一切众生皆是菩萨,唯我印光实是凡夫。所以,修道人心不可高,心要下,道才能增高。

所谓心高,是我慢。心下,是没有我慢。你们有很多人,我慢心重,不知道这障道之法。

我慢有两种,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执,生烦恼障,障涅槃。法我执,生所知障,障菩提

如果根据八个识,分别有三量,现量、比量、非量。现量,是第八识、前五识,都是现量界;比量,是第六意识;非量,是第七末那识。所以,非量无一是处,皆是邪慢。如是落入非量,就造恶业了。

佛说一切法无我、无我所,执着我、我所,皆是非量。三涂之众生,皆是非量界的众生。

所以大家如果产生我慢,在佛道就没有成就了。从今以后记住,心愈下,道愈高;道愈高,心愈下。如果心高生我慢的话,是恶道众生。

忠厚与聪明

今天和大家讲──忠厚与聪明。

忠厚为体,聪明为用。如果一个人专用聪明,很危险。专用聪明,好比一把利剑没有剑柄,很危险。

一切事业成功,成功在忠厚,不成功在聪明。

什么原因呢?一切事业的成功,要靠苦干、实干,才得成功。忠厚的人,可以苦干、实干;聪明的人,不会苦干、实干。遇到事情,观望、取巧,是聪明的人;避重就轻,是聪明的人。所以事业的成功,在于忠厚,不在聪明。

同时聪明的人,多是不重道德。因为没有道德的缘故,凡聪明的人,差不多前途多乖。只知道用聪明,不能利益众生;忠厚可以护持常住说法、利生。聪明的人,因为他取巧的缘故,没有真诚心,所以不能护持常住,也不能说法,不能利生。纵然说法利生,皆是假的。所以只知用聪明的人,不吉祥。世间法也说过,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

所以大家要忠厚。如果是忠厚又聪明,聪明而忠厚,可以算是一位僧才。这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希望大家切实检点,使自己的修养一天一天进步。

慈悲喜舍

谦受益,满招损,修道人应该谦恭和蔼。

别人有长处和功德,应该起随喜心,赞叹助成。助成别人的功德,就是无量功德。千万不可对别人的功德起观望心,观望其成败。尤其不可起嫉妒心。

菩萨有慈悲喜舍,大家要知道。

如果一念嫉别人的功德,嫉别人的成就,恶报要你自己受。

希望大家检讨自己,磨炼自己。

除我利人

遇到事情,不要考虑我,先考虑人,此为菩萨度众生。一考虑人,有两种心:一、慈心、二、悲心。希望大家切实修行

人和人相处,临头的问题是利害,有利害则起争执。我不起,则无事,此为菩萨度众生。

考虑别人,叫众善奉行,是度人、利他、福具足;不考虑自己,叫诸恶不作,是自度、利己,慧具足。

我看你们都「我」心太重。我怕你们起「我」心,才规定不串寮。自己在寮房,起我心,还没现行;一串寮,就起我心(懊恼或欢喜),六尘所对皆是我。

菩萨住深山,不见人,除我心。大家能有这地方修道,为什么不好好修?这是大家的福报(大福报)。

大家都很可怜,自己找麻烦;若不自找麻烦,要怎么清净,就怎么清净,甚至可以清净到西方极乐世界。

怎么能享受这种清福?不起十恶业、不起贪瞋痴、不起贪、不起我就得到。

大家记住:要除我,为别人,这是菩萨度众生的心肠。菩萨大慈大悲的心肠,如父母。要有为天下众生父母的心肠。

*  *  *  *  *  *  *

△为人处世,不管在家、出家,遇到强梁之人,我们让他三分;遇到软弱之人,我 们敬他三分。和平相处。这样,就家庭和平、社会和平、世界和平。

△遇到事情,不要先想我,要想对方──这样作,他过得去,过不去?

△不管别人对自己如何,自己一定对别人好,则可以改变恶的报应

因缘不同,不管好因缘、坏因缘,总结善缘。

△一切是因缘,离开因缘没有一切,因缘是自己造的!不结恶缘,是上智(不受苦);已结恶缘,要忏悔(以后再不结恶缘)。结恶缘,忏悔,可减轻。恶缘之结,在不如实知。常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教人,不如感人(感能化故)。教用智,感化用德。一切是是非非产生于「我」,心好就变了,一切唯心造。

众生忍法忍。

佛说修道人的性,如调柔金。忍的功德最大,初修是忍,久修成定。忍有两种,众生忍、法忍。对众生要忍让柔和;对一切法要忍,不为其所动。众生忍可以结善人缘;法忍可以结善法缘。善的人缘,可得无量福;善的法缘,可得无量慧。久久修习,福慧渐增,有一天福慧圆满,成就无上佛道。大家千万不要起我慢心,我慢心就把福慧功德破坏了。我慢心一起,不能柔和忍辱,生忍、法忍皆没有,福慧不得成就,佛道不得完成。过去所造的恶业,要至诚忏悔,对佛菩萨至诚忏悔。你们都知道,忏悔,要对僧众忏悔,现在我们办不到,唯有对佛菩萨至诚忏悔。忏悔过以后再不犯。如果忏悔以后再犯,恶性不改,要知道,纵经百千劫,业果报不失。大家要起戒惧心。

*  *  *  *  *  *  *

△要体会人生,不要求如意。不如意时,正好领略人生,享受人生,体会其中滋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饿三分,饭正好吃;冷三分,衣正好暖。最安乐时 ,是忙过以后,可以休息之时。大家要好好体会人生,领略人生。

肆、趣解脱

《一、脱离惑业》

修学佛法要求解脱味

修学佛法,要求解脱味。什么是解脱味呢?没有烦恼,是解脱味。没有业障,是解脱味。所以大家不要妄起烦恼、妄造业障,不得解脱味。

如果广说,凡是系缚众生的,不得出离,不得解脱味;没有系缚,出离生死,皆是解脱味。

贪瞋痴,不得解脱味,所以大家要断贪瞋痴;杀盗淫,不得解脱味,大家要断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不得解脱味,大家要断口四过。

再说起来,得解脱味者,没有疾病。再说深一点,得解脱味者,不老、不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解脱味。无生法忍,是解脱味。大家念阿弥陀佛,因地解脱,命终以后往生西方,果地解脱,都是解脱味。

出家学道,在家学佛,应该追求解脱味。这个解脱味,介绍大家一本经,上面讲很多──大般涅槃经。

或者有人说:「古德讲无缚无解,你怎么总讲得解脱味呢?不是说,没有缚没有解吗?」不错,大家要分清楚,那是在净法边说。有缚有解,在染法边说。

如果在清净法边,说有缚有解,坏法性;如果在染法边,说无缚无解,坏功德。坏法性,不得智慧;坏功德,没有福报。福慧两足,不可偏执。佛有无量功德,度无量众生,如果没有解脱,怎么会获得?佛法身常住,如果说有缚有解,怎么能会法性?

大家记住,禅宗说无缚无解,从净法边说,法性上说;有缚有解,从众生边说,度众生自然有缚有解。

譬如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呢?愿一切众生皆成佛。如果没有解脱功德,怎么能使众生成佛?大家要深入佛法,不可偏执。

心清净

不管修行什么法门,要心清净。佛寺门中有一样要做,就是心清净。如果大家心清净,和佛法相应。不清净,你修什么法门都是假的。

心怎么清净法呢?心要没有烦恼,自然清净。大家有烦恼没有?你可知道什么是烦恼?不高兴、瞋恨心是烦恼。高兴、欢喜心也是烦恼。总而言之,起心动念就是烦恼。如果你是心清净的人,心不会动,这就是佛法。

烦恼有几种呢?烦恼广说,有无量无边。略说,有十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瞋、痴,要知道十恶业,是十种烦恼,清净心的人、念佛的人要戒除他。

再微细讲,十种烦恼从那来?他从我念来。大家我执心太重,一定生烦恼。

佛法无量无边,下手功夫,在你自心清净。自心清净就是十恶不犯,十恶不犯最起码出三界,了生死。再深的讲要破我执,破了我执就破了无明,破了我执可究竟无上菩提。

我们学佛有一条路线,第一个十恶业不犯,起步了。第二个人我执、法我执戒除,可以成佛。所以说这条路一直到成佛。

记住!心清净。清净心产生有几个方向。第一个对一切众生要起大慈大悲心。顺我的众生,要起大慈大悲心。第二个对违背我的众生,要起柔和忍辱心。第三个就深了,慢慢十恶不犯,去我执,求无上菩提。大家能记住,能做得到,保证一辈子受用无穷。千万不可计较人我是非。如果你与人计较,你没一天心放得开,那你天天从烦恼中过。

*  *  *  *  *  *  *

△修与不修,证与不证,自己知道,别人也看得出来。烦恼轻了没有?是非心轻了没有?名利心轻了没有?计较人我是非心轻了没有?轻,自己知道进步了,别人也看得出来。

恭敬一切

大家对一切法师、一切众生,要起恭敬心,不可生我慢心、贡高心。

什么叫起恭敬心呢?所谓起恭敬心,并不是对善、恶不分明,那叫愚痴,不是真正恭敬。

所谓恭敬心,对善明善,对恶明恶,对是知是,对非知非,可是没有贪瞋痴心。

不以贪心,对一切众生、法师。不以瞋心、痴心,对待一切众生、法师。这叫恭敬一切。成佛之道,从此上去。

虽然恭敬一切,知善知恶;虽然知善知恶,恭敬一切。希望大家坚持戒律,养自己的慧命。

什么是慧命呢?慧命者,法身也。大家谈到法身,都知道,法身者,无性为性,无相为相,诸法实相。对这个法,一切心不住着。对善知善,不住着;对恶知恶,不住着。

怎么不住着呢?没有贪瞋痴心,为不住着。虽知善,对他不起贪瞋痴心,于亲平等。虽知道是恶,于恶不起贪瞋痴心,于冤平等。这叫冤亲平等。

不起贪心、瞋心、痴心。不起贪心、瞋心,则冤亲平等;不起痴心,则自心清净。这是你的法身,你的慧命。命终以后,不管你到那一道,它始终跟着你。有一分法身慧命,它永远跟着你,使你得到利益。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