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难:得睹佛经
佛说人有二十难,得睹佛经第四难;
昔时文字诚难觅,读经无心如不见;
修行处世如调弦,自古佛道重实践;
体解佛心正精进,得睹佛经有何难。
时日一天天地消逝,我们学佛向前精进的脚步,能否跟得上消逝的速度?「佛说人有二十难,得睹佛经第四难,昔时文字诚难觅,读经无心如不见」,这段文字是说想要看到佛经,实在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佛经是佛陀说的法,而佛世时尚未有经书出版。但是,佛陀说「得睹佛经难」,可见佛陀的智慧,此句是为未来的弟子所说的法。
观机逗教傅佛法
佛陀在世时的教法是随机逗教,人生有何苦难、有何境界,弟子、人群心中有什么烦恼,佛陀就随时观机逗教。佛陀也知道,当这些言论由弟子们口口相传之后,必定经由文字记载而传承,当时句句言语都将是未来的经典。这也是佛陀对未来弟子们的叮咛,提高大家对佛经的尊重。
后来口口相传的佛法,被化为短句记载在贝叶中,而后片断结集。此时文字虽已普遍,但尚未出现印刷术,都是靠手工抄写流传。接着石版、木版、铜版印刷逐渐兴起,才慢慢走入印刷传布,演变的时间距离很长。
何况原始的佛经是以梵文记载,现今懂得梵文的人很少,想要听懂梵文的音声,那就更加困难。为了让后人方便学佛,古代的高僧大德千里迢迢由东向西取经,或由西向东传布佛法。比如古代的玄奘大师以及其它法师们,都曾前往印度投入学习,学成之后,再将藏经带回中国。经过了中国人的智识聚集、法师讲解,而后集众人的文思译为中文。
也有从印度将佛经送至中国的现象,譬如「佛说人有二十难」,属于《四十二章经》里的一章,而《四十二章经》就是从龟兹国传来。由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将梵文送至中国,再由他们对中国的出家人和当时的社会贤达讲解,最后才一段段、一章章结集成汉文经典。
其实,译经要能完全依照原文,一字不漏地将佛陀的原意翻译出来,这实在是很困难。因为以佛陀的智慧,弟子们对佛的谈话能否真正心领神会而流传?再者,这些言语都是口口相传,传话也可能产生误差。
例如我常说的一句话「甘愿做,观喜受」,有的人无法体会其中的含意,往往说成「欢喜做,甘愿受」。「甘愿做,欢喜受」和「欢喜做,甘愿受」虽是同样的六个字,但是排列调换之后,意义就完全不同。
甘愿做,是从内心甘而甜地投入,以最至诚、恳切的心发愿去付出,不论怎样辛苦,内心仍是无限欢喜。譬如前面所说的「弃命必死难」,为了救人、对人群有利益,即使非常辛苦,哪怕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调适就会与众不同。所以甘愿就是从内心深处发起奉献的精神与动作,从而得到那分感受,这在佛法而言就是法喜充满。
但是「欢喜做,甘愿受」的意义就大不相同了。「我欢喜就好,错了也没关系!你管得着我什么?」这种欢喜,是随心所欲去做之后所得到的结果,不得不自己承受;既然是自作孽,怎能不甘愿地接受后果!
譬如说,偷盗抢劫或是杀人等等,终究要受法律制裁。当他在犯罪时是随心所欲,而受制裁时则是不得不接受,所以叫做「欢喜做,甘愿受」。短短的六个字,文字一模一样,只是排列方法不同,意义就不一样,何况是从外来的文字翻成中文,这又有另一层困难,所以说「得睹佛经难」。
我们既然无法与佛同世,直接听闻佛陀说法,也无法看到片断留下来的原文,译成的中国古文又很艰涩,一句文言文就包含很广的道理,稍有一点偏差,意义可能完全不同。再者,艰涩的文字大众不易接受、体会,所以阅读佛经就会有重重叠叠的困难。
其实,如果我们不去研究或身体力行,则看经和不看经的结果都差不多。「读经无心如不见」,我们读经如果无心,和没看是一样的;没有运用,和没读也是一样的。道理不是用念的,光是念也念不出一条路,必定要身体力行,好好去开辟这条道路。
修行处世如调弦
再者「修行处世如调弦,自古佛道重实践,体解佛心正精进,得睹佛经有何难」。这句话已经很显明了,修行要从经入道;经者道也,道者路也。我们要开辟一条道路,不断地向前走,愈开愈长,随着境界向前精进,这叫做修行。
处世修行要先将人格修好,修心养性,端正行为。修心养性,就好比弹琴、弹吉他,这些乐器都有琴弦,弦音要调得恰到好处,调得太紧容易断裂;调得太松就弹不出声音或声音散乱。因此要弹出一手好琴,必定要用心将琴弦调得刚刚好。
修行也一样不能偏激,要行于中道。身心的调适要平行,但是绝对不能懈怠,所以下一句说「自古佛道重实践」,从古至今,学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踏踏实实地身体力行。佛道就是觉悟的道路,这条心路不走,绝对无法体会心地的风光,所以我们必定要亲自力行。
我们常常提到慈悲喜舍;慈,就是与乐。看到众生颠倒,我们却独善其身,这就不是无缘大慈;看到众生多灾困苦而不能悲悯救拔,这也不是同体大悲。不肯奉献身心,舍生命尽形寿为众生服务,这就脱离了大舍的精神;无法发广大心立弘誓愿,就无法真正体会佛陀的教育、菩萨的道路,哪里还能得到欢喜!所以要真正体会佛道,必定要亲自深入,投入群众。
佛门的三皈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也就是深入经藏,体会佛心。如果无法体会佛心,怎能了解佛陀的智慧如大海般辽阔,而佛心就是大慈悲心。「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领大众,一切无碍」,这句话就是向佛陀发愿绝对不舍众生,并且要引领众生。
三皈依每天在念,我们应该有所体会。「自古佛道重实践」,只要我们能在实践中体会佛心,就能「体解佛心正精进,得睹佛经人何难」,时时日日都可沐浴在佛陀的智慧法海中。所以学佛要时时用心,不可懈怠,也不要偏激。
...
静思法语 悲智双运的「普度」 释证严 民俗上农历...
平安与幸福的基石 释证严 近年来地球暖化现象日...
救世与救心 释证严 今年入夏以来,热浪接连不断...
刻不容缓的运动 证严上人 放眼天下,全球持续暖...
为地球尽一分心 证严法师 根据科学家研究,地球...
竹筒岁月 纯心守志 证严法师 四十一年前,台湾社...
把握分秒,写人生藏经 证严上人 每个人都是一部...
慈悲喜舍清净爱 教师宏愿育英才 证严上人 用心启...
注清流净尘世 证严法师 慈济志业一路走来,已经...
第四难:得睹佛经 佛说人有二十难,得睹佛经第四...
第三难:弃命必死 佛说人有二十难,弃命必死第三...
第二难:富贵学道 佛说人有二十难,富贵学道第二...
第一难:贫穷布施 佛说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第一...
序曲:天地辽阔 天地辽阔蕴万物,善恶苦乐随心造...
缘起:有心对治就不难 佛陀是天人师,是大觉悟者...
序言:解脱五浊破难关 三十多年来行于慈济之路,...
第一、正见 第二、正思惟 第三、正语 第四、正业...
第一、择法觉支 第二、精进觉支 第三、喜觉支 第...
第一、信力 第二、精进力 第三、念力 第四、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