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三
等法品第三十九
概要:本品叙述知法、知义、知时等七法,依次为:以昼度树的七喻来譬喻贤圣的弟子之事,七事水喻之人,圣王之七法,七识的住处、七觉意、转轮圣王的七宝之事,其七宝成就之相,童真迦叶的证悟,满愿子之为舍利弗说明七车之喻等。
三四五
大意:本经叙述如能成就知法、知义、知时、自知、知足、知入众、观察众人等七法的话,就能得尽诸漏,便能在于现法当中受乐无穷。当求方便,去成就此七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比丘,能成就七法的话,就能在于现法当中受乐无穷,欲得尽诸有漏,便能获得。那七法呢?于是(就是这样的):一位比丘能知法、知义、知时,又能自知,又能知足,又能知道入于大众当中,能观察众人,就是所谓的七法。」
甚么叫做比丘之知法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知法就是所谓知道契经、祇夜(重颂)、偈(孤起颂)、因缘、譬喻、本末、广演(论议)、方等、未曾有、广普(无问自说)、授决(受记)、生经(本生)。如果有比丘不知道法的话,就是不知道此十二部经,这乃不是比丘。由于其比丘能解了法之故,名叫做知法。像如是,就是比丘之解了于法的了。
甚么叫做比丘之解了义呢?于是,比丘们!知道如来的机趣,解了深义,并没有半点的疑难是。如果有比丘不能解了深义的话,这乃不是比丘,由于其比丘能了知深义之故,才名叫做解义的。像如是,就是比丘之能分别义。
甚么叫做比丘之知道其时宜呢?于是,比丘们!所谓知道其时节,就是说:可修观的时候,便去修观,可修止的时候,便去修上,可以默然,就知道应默然,可以行,就知道去行,可以诵,就知道去诵,可以授之于前人时,便去授之于前人,可语之时,就知道而语。如果有比丘不知道这些事,而不知道止、观,进、止之宜的话,这乃不是甚么比丘。假若又有比丘知道其时节,而不失去其时宜的话,就名叫做随其方宜。像如是的,就是比丘之知其时宜。
甚么叫做比丘之自能修己呢?于是,比丘们!能自知修己就是这样的:『我现在有此见闻念知,有如是的智慧,行步进止,都恒随正法。』如果有比丘不能自知智慧之宜,不能知道出入行来的话,这乃不是甚么比丘,由于其比丘能自修己进止之宜之故,才名叫做自修己行。这就是所谓比丘之能自知己的了。
甚么叫做比丘之自知止足呢?于是,比丘们!能自筹量睡眠、觉寤、坐卧、经行、进止之宜,都能知止足(知量)。如果有比丘不能知道这些的话,就不是甚么比丘,由于其比丘能解了这些法之故。才名叫做知足。像如是的比丘,名叫知足。
甚么叫做比丘之知道入于大众呢?于是,比丘们!能分别大众,知道这是剎利种,这是婆罗门众,这是长者众,这是沙门众。我应当以此法,而适宜于那些不同的大众当中,可以语,可以默等事,都能知道。如果有比丘不知道入于大众的话,就不是甚么比丘。由于其比丘能知道入于大众之故,才名叫做知道入众的。这就是所谓比丘之知道入于大众是。
甚么叫做比丘之知道众人的根元(胜劣)呢?比丘!当知!有二种人。那二种呢?其中或者有一人,欲往至于园中去亲觐比丘,其中的第二人,不喜欢于往至于比丘之处去觐见他。欲至于园中去亲觐比丘的那一种人,此人就是最为上的了。比丘!又有二种人。那二种呢?其中的一人虽至于比丘之处,然而不问讯时宜。其中的第二人,也不往至于寺中去拜见比丘。那一位至于寺中的人,为最第一的。
比丘!又有二种人。那二种呢?其中的一人,至于比丘之处去问讯时宜,其中的第二人,并不至于比丘之处去问讯时宜。那位至于寺中的人,就是最尊第一,是超出于那人之上。比丘!又有二种人。那二种呢?其中一人至于比丘之处,至心(专心一意)的听法,其中的第二人并不至于比丘之处,不至心一意的听法。那位至心的听法的人,在那些人中,乃最为第一。
比丘!又有二种人。那二种呢?其中有一人能观察法,能受持讽诵,其中的第二人不能受持讽诵。那位能受持讽诵的人,在于这些人当中,乃最为第一的。比丘!又有二种人。那二种呢?其中有一人,闻法而能解其义,其中的第二人,闻法而不能解其义。那位闻法而能解义的人,在这些当中,乃最尊而第一的人。
比丘!又有二种人。那二种呢?其中有一人闻法,对于法,乃能成就,其中的第二人,不闻法,对于法不能成就。那位闻法,而对于法能成就的人,在这些人当中,乃为第一人。比丘!又有二种人。那二种呢?其中一人闻法而能堪忍修行,能分别护持正法,第二人则不能堪忍修行其法。那位能修行法的人,在于这些人当中,乃为最尊第一的。犹如有了牛,而有了酪,又由于酪,而有了酥,由于酥,而有了醍醐,醍醐就是最为第一,并没有能及的。这也是如是,如有人能修行的话,
此人就是最为第一,并没有能及的人,这叫做比丘之能观察人根。如果有人不能了解此义的话,就不是甚么比丘。由于其比丘闻法而能分别其义,就为之最上的,像如是的比丘,乃能观察人根的。
如果有比丘能成就此七法的话,就能在于现法当中快乐无为,其意欲断诸漏,也不会有疑的。因此之故,比丘们!当求方便,去成就此七法。像如是的,比丘!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四六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举出昼度树之华叶凋落、华实弃于地、树作为灰色、树生罗网、树生雹节、雹渐开敷、华开而香遍等,比喻贤圣弟子之发
心出家、出家舍俗、游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证果之戒德香等。也教人当求方便,成就此戒德之香。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三十三天(忉利天)的昼度树(波利质多树,香遍树),本来其纵广为五十由旬,高度为百由旬,东西南北,都荫覆为五十由旬,三十三天的诸天们都在那个地方,于四月里,自相娱乐。比丘!当知!或者有一个时候,那株昼度树的华叶凋落,萎黄在于地上。那个时候,诸天看见此瑞应之时,都普怀欢喜,欣情都由内而发而说:『此树在于不久之时,当会更生其华实。』
比丘!当知!或者有一个时候,那株树的华实都均凋落,都捐弃在于地。这时,三十三天们,乃会倍加欢喜,会自相谓言而说:『此树在于不久之时,当会作为灰色的。』比丘!当知!又经历数时之时,那株树便作为灰色。这时,三十三天们已经看过此树已作为灰色,就甚怀喜悦,自相谓言而说:『现在此树已作为灰色,不久之后,当会再生罗网(生花蕾)。』
这时,三十三天看过此昼度树已生罗网时,都知道不久当会生雹节(生开放中的蕾。中阿含说为生如鸟喙,也就是花蕾饱满后,顶端乌尖细,有如鸟喙。那时,三十三天们看过之后,又怀欢喜而说:『此树今天已生雹节,不久当会再开敷。』比丘!当知!三十三天们已看过此树渐渐的开敷,就各怀欢喜而说:『此树已渐渐的开敷,不久当会都着于华(满树开华)。』
比丘!当知!或者有一时,其树普遍的开敷,就都怀欢喜而说:『此树今天都均着华(满树开华)。』那时,此香逆于风,在百由旬内,没有不嗅闻其香的。那时,诸天在于四月之中,在那个地方自相娱乐,其乐乃不可以计量的。
这也是同样的道理的,如贤圣的弟子,意欲出家学道之时,即类似于那株树之始欲凋落那样。又次,贤圣的弟子,捐弃其妻子与钱财,由于信心坚固,而出家学道,而剃除须发的话,就类似于那株树之树叶落在于地那样。比丘!当知!如贤圣的弟子,没有贪欲之想,而除去不善之法,念持于欢喜(离开凡俗而生欢喜的心),游志于初禅(心入于初禅)的话,就是类似于那画度树之作为灰色那样。
又次,贤圣的弟子,有觉、有观已息止(寻伺已灭),内有欢喜,而专其一心,而为无觉、无观(无寻无伺),而游心于二禅(由定而生喜乐)的话,就类似于那株树之生罗网那样。又次,贤圣的弟子,念而有护,自觉其身有乐,为诸贤圣所求的,护念具足(离喜妙乐,所有之乐,此为最乐),游心于三禅的话,就类似于那株树之生雹节那样。又次,贤圣的弟子,苦乐都已尽,已没有先前的愁忧,已无苦无乐,而护念清净(舍念清净),而游志于四禅的话,就类似于那株树之渐渐开敷那样。
又次,贤圣的弟子,尽诸有漏,而成就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在于现法当中,而自娱乐,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胎,如实而能知道的话,就类似于那株树之均悉敷花那样。这时,贤圣的弟子的戒德之香,定会遍闻于四方的远处,没有不称誉的人。在四月之中,而自娱乐,游心于四禅,而具足于行本的。因此之故,当求方便,成就戒德之香。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四七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以七种事于水的人作为譬喻,而简别七种不同层次的人。(一)不善之法遍满其身的人,就如同沉没在于水底的人。(二)退失善法,而且造恶的人,就如出水面,而又沉没水内那样。(三)有信的善根,而不更进的人,有如出水而观看那样。(四)证须陀洹的人,如出水而住那样。(五)证斯陀含的人,如欲渡水的人。(六)证阿那含的人,如欲至于彼岸的人。(七)证阿罗汉的人,有如到彼岸的人。当在于闲居静处、树下去坐禅,不可以生起懈怠之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将说七种事水之喻,学佛的人,也是如是。你们要注意的听!要专心一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们说:「甚么叫做七种事水之喻,而类似于人呢?犹如有人,(一)沉没在于水底,(二)如又有人,暂出于水,而还沉没,(三)如又有人,出水观看,(四)如又有人,出头而住,(五)如又有人,于水中行,(六)如又有人,出水而欲到彼岸,(七)如又有人,已到达于彼岸。这就是所谓,比丘!所谓七种事水之喻,出现于世间之义。
(一)到底是那一种人沉没在于水底,而不得浮出呢?于是(是这样的:)或者有一人,被不善之法,遍满于其体(全身的恶业贯盈),当应经历劫数之久(一劫以上),不可能疗治,这就是所谓此人沉没在水底之义。(二)那一种人浮出于水面,而又沉没于水底呢?或者有一种人,其信根渐渐的微薄,虽然有了善法,但是并不牢固。如最初,其身、口、意虽然行善,但是后来,其身、口、意又行不善之法,在其身坏命终之后,转生于地狱之中,这就是所谓此人乃浮出水面后,又再沉没之义。
(三)那一种人出水面,而观看呢?于是(是这样的),或者有一种人,有了深信的善根,其身、口、意虽然行善,但是却不更增益其法,而自守而住,其身坏命终之后,转生于阿须伦(阿修罗)之中,这就是所谓此人虽出水面,但只知观望而已。(四)那一种人出水面而住呢?于是,或者有人有深信而精进,而断除三结使,更不再退转(证须陀洹,入流,初果),必定会至于究竟,而成就无上之道,这就是所谓此人乃出于水面而住之义。
(五)那一种人为之欲渡水呢?于是,或者有人有了信根而精进,都恒怀惭愧,而断除三结使,其淫、怒、痴也已微薄,而来至于此世间断灭苦际(证斯陀含,一来,二果),这就是所谓此人乃欲渡水的人。(六)那一种人欲至于彼岸呢?或者有一种人,有信根,而精进,而断下五结(五下分结)成就阿那含(不还,三果),就会在于那个地方(色界天)般涅槃(寂灭),更不来此世间,这就是所谓此人乃欲至于彼岸的人。
(七)那一种人已至于彼岸的呢?于是,或者有一种人,有信根,都精进而怀惭愧,已尽诸有漏而成就无漏,在于现法当中,而自娱乐,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胎,如实而能知道。在于此无余的涅槃界,而般涅槃(证阿罗汉果),这就是所谓此人已渡水,而至于彼岸的人。
这就是所谓,比丘!所谓有此七种人之水喻,已向你们说过。诸佛世尊之所应该修行,而接渡人民的,现在都已施行过了。你们应当常在于闲居的静处,或者在于树下,当念坐禅,不可以起懈怠之心,这就是我的教诲!」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四八
大意:本经叙述圣王如成就城郭、城门、城池、谷米、薪草、兵器、知人等七法的话,就不会被怨家盗贼所擒获。而比丘如成就净戒、护根、多闻、方便、四增上心、四神足、分别阴界入,以及十二因缘等七法的话,则弊魔波旬就不得其便。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一位圣王在于远国治化之时,如能成就七法的话,就不会被怨家盗贼所擒获的。那七法呢?(一)其城郭极为高峻,修治极为齐整,这就是所谓那位国王之成就第一种之法。(二)又次,那个城的门户很牢固,这是所谓那个城之成就第二种法。(三)又次,那个城的城外之堑乃极为深,而且很广,就是所谓那个城的成就第三种之法。(四)又次,那个城的城内有好多种种的谷米,其仓库乃盈满,就是所谓那个城之成就第四种法。(五)又次,那个城,乃饶诸薪草,就是所谓该城之成就第五种之法。(六)又次,那个城,乃有很多的器仗(兵器),以备诸战之具,就是所谓该城的成就第六种之法。(七)又次,该城的城主乃极为聪明而高才,能豫知人情,如可鞭,就用鞭,可治,就用治,就是所谓该城之成就第七种之法,使外境不能来侵。这就是所谓,比丘!就是所谓该城的国主能成就此七种法,外人不得娆近的了。
同样的道理,这些比丘,也是如是的。
如果能成就七法的话,则弊魔波旬就不能得其便的。那七种呢?比丘!(一)如戒律成就,威仪具足,对于犯小小的戒律尚且会怖畏,更何况是大的戒律?这就是所谓比丘成就此第一之法的话,则弊魔波旬就不能得到其便,犹如那个城,又高广,又极峻,那样,是不可能沮坏的。
(二)又次,比丘!如果眼根看见色境时,不起想着,也不兴念,具足眼根而没有所缺漏,而保护其眼根;那些耳根之对于声境,鼻根之对于香境,舌根之对于味境,身根之对于触境,意根之对于法境,也是如是,都不起想,如具足意根而没有乱想,具足拥护意根,这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二种法,而弊魔波旬就不得其便,有如那个城郭的门户之牢固那样。
(三)又次,比丘!多闻而不忘,都恒念思惟正法道教,从前所经历的都皆备知,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三种法,弊魔波旬就不得其便,有如那个城郭的外堑极深而且又广大那样。(四)又次,比丘!多诸
方便,对于所有的诸法,则初也善,中也善,竟(后)也善,都具足清净,而得修习梵行。这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四种法,有如那城郭内储有好多的谷米,外寇就不敢来侵入那样。
(五)又次,比丘!思惟四增上心之法(四禅),也不脱漏。这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五种之法,弊魔波旬就不得其便,有如那城郭之备有很多的薪草,外人就不能来触娆那样。因又次,比丘!证得四神足,所为都无难。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六种之法。弊魔波旬就不得其便,有如那城内所有的器仗(战具)都具备那样。
(七)又次,比丘!其能分别五阴、六入、十八界,也能分别十二因缘所起之法,这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七法,弊魔波旬不能得其便。有如那城郭之主,为一聪明高才,知道可收则收,可舍则舍那样。
现在这些比丘,也是如是,都具知分别五阴、十八持(界)、六入的诸病。如果有比丘能成就此七法的话,那弊魔波旬终皈不能得到其便。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当求方宜,去分别阴、持(界)、入,以及十二因缘,而不失去其次第的话,便能度脱魔界,弊魔就不能处入于其中。像如是的,比丘!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四九
大意:本经叙述七种神识的住处,也就是依于果报而受生,分为七处以安住其心识,所谓精神状态分为七分,而配当于三界的各类众生的安居处。结语为当居于闲静的树下,去善修其行,不可有懈怠!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将说七神上处(七种识神之安住的处所)。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它!」诸比丘回答说:「如是!世尊!」
这时,世尊就垂告诸比丘们说:「为甚么名叫七神识住处呢?(一)所谓众生有若干种之身,有若干种之想,所谓人,以及天是(人、一部份的天、一部份的堕狱者,其身异、想异,身心都不同)。(二)又有众生,有苦干种的身,而同为一个想,所谓梵迦夷天,初出现于其世间的众生是(色界初禅天的通名。里面的大梵天与梵众天等的天身乃有大小胜劣,但是都同为一想。最初起想都为:我自然有,无能造我者。后来即想:彼是大梵,我为其所化的等,都同一想念)。
(三)又有众生,有一身,而有若干之想,所谓光音天是(极光净天,色界第二禅天。此天之身相皆同,其思想即互异,苦、非苦之二想交参)。
(四)又有众生,为一身一想,所谓遍净天是(色界三禅之第三天,此天的有情身都同为一,思想也同为一,同为唯有乐)。(五)又有众生,为无量之空,所谓空处天是(超越一切的色想,也就是将障碍之想消灭,而为空无边处)。(六)又有众生,为无量识,也就是识处天是(超越空无边处,了悟识无边,所谓识无边处)。(七)又有众生,为无有处,为无有处天是(超越一切的识无边处,到达于无所有处之天)。
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就是所谓七识住处(七种识神之住处)。我现在已经讲说七识处,诸佛世尊对于人民所可施行而接度的法,现在都已办完。你们当在于闲居的树下,去善修其行,不可有懈怠之念,这就是我的教诲!」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五○
大意:本经叙述均头比丘身患重病,佛陀教他自说七觉意的含义。比丘讲说七觉意之义后,其病则除灭而愈。佛陀就教令大众当求方便,修七觉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在那个时候,有一位尊者,名叫均头的,其身罹患重病,乃倒卧在于床褥上,自己不能自由起居。这时,均头比丘曾生如下之念:如来世尊,今天不能见到其垂愍。我又遭重患,生命当在于不久,医药又不接继。我曾经听闻世尊说过:「如有一人未得度的话,我终不舍弃。」(世尊说每一众生都要度脱)。然而今天,独见世尊把我遗弃,为甚么会这样的苦命呢?
那时,世尊曾以天耳而听到均头比丘作如是之怨叹。这时,世尊就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都集合而赶到于均头比丘之处,去慰问其所患之疾。」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就带领众多的比丘,渐渐的至于均头比丘的寮房。那时,均头比丘遥见如来之降临,就自投于地。那时,世尊告诉均头说:「你现在身抱疾患,极为笃重,不须要下床,我自由座下来就是了。」那时,世尊垂告均头说:「你所患的疾病为增,为损(减)?为不增损(不坏不好)吗?是否能堪任受我的教言吗?」
这时,均头比丘白佛说:「弟子今天所患的乃极为危笃,但为有增无损,所服的药草,没有不周遍的(甚么药都服过了)。」世尊问他说:「瞻视你的疾病的
人,到底是那些人呢?」均头白佛说:「诸修梵行的人都来瞻视过。」
那时,世尊告诉均头说:「你现在是否堪与我说七觉意之法吗?」(三十七助道品中之七菩提分)。均头比丘在于那时,三次自己称说七觉意之名,然后说:「我现在堪任在于如来之前讲说七觉意之法。」世尊说:「如果堪能向如来讲说的话,现在便开始讲说吧!」
这时,均头白佛说:「所谓七种觉意,到底是那七种呢?所谓(一)念觉意,是如来所说的,(二)法觉意、(三)精进觉意、(四)喜觉意、(五)猗觉意、(六)定觉意、(七)护觉意,就是所谓,世尊!就是所谓有此七种觉意,正是说明这些的!」
那时,尊者均头说此语后,所有的疾患,都皆除愈,都已没有众恼。当时,均头就白世尊说:「药物当中之最盛的,就是所谓此七觉意之法啊!如果欲言药中之盛的话,实不能超过于此七觉意的。现在思惟此七觉意时,则所有的众病都均除愈的了!」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该受持此七觉意之法,应该善念讽诵,千万不可以有狐疑之心去向于佛、法、众(僧),这样的话,则那些众生之类的所有的疾患,都均会除愈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此七觉意乃甚为难以晓了的,如能了解的话,则一切诸法均能了知,而能照明一切诸法。也如良药之能疗治一切众病那样,犹如甘露之食无厌足那样的。假如不得此七觉意的话,众生之类,就会流转于生死的。诸比丘们!应当求方便,去修习七觉意。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五一
大意:本经叙述如转轮圣王之出现在世时,便会有了七宝之应现,而如来出现于世时,便会有了七觉意宝之应现。因此,当求方便,去修习此七觉意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转轮圣王出现在于世间的时候,便会有七宝之出现在于世间。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丘宝,就是其七宝是。这就是所谓转轮圣王出现在世间时,便会有此七宝流布于世间的。
倘若如来出现在此世间的时候,便会有七种觉意之宝之出现在于此世间的。那七种呢?所谓念觉意、法觉意、精进觉意、喜觉意、猗觉意、定觉意、护觉意,会出现在于此世间。假若如来出现在于此世间的时候,必定会有此七觉意宝之出现在于此世间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求方便(精勤的)修学此七觉意。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五二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广演转轮圣王的七宝,以及四神足,命终会生于天等事。其次为有比丘贪慕轮王的果报,佛陀乃教诫而说轮王犹不免堕于三恶趣,如来的七觉意宝乃胜于轮王的七宝,故应修习梵行,以期尽于苦际,比丘就遂得证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
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对诸比丘们说:「如果转轮圣王之出现于世间时,在于那个时候,首先便会选择好的土地,去筑起城郭。东西方为十二由旬,南北方为七由旬。土地都很丰熟,都快乐的不可以言宣。那时,那个城的外郭,为有七重的围绕,以七宝厕在于其间。所谓七宝,就是金、银、水精、琉璃、琥珀、玛瑙、砗磲,就是其七宝。又有七宝之堑,遶其处为七重,乃极为深广,是人所难以踰越的,里面都有金沙。又有七重的树,兼生在于其中间。同时,其树又有七种色,所谓金、银、水精、琉璃、砗磲、玛瑙、琥珀之种色是。
在那个城中的周匝有七重之门,都很牢固,也是七宝所造的。银的门,乃用金,间施(敷)在其中间,金的门,则用银,间错在中间,水精门是用琉璃,间错其中间,琉璃门,则以水精间错在其中间,玛瑙门,则以琥珀,间错在其中间,都非常的快乐,实不可以言宣的。那个城中的四面,有四个浴池,一一的浴池的纵广,都为一由句,自然有水在里面,为金、银、水精所造的。银池之水冻起来时,便成为银宝,金池水一冻,便成为金宝。转轮圣王就是以此为用的。
那时,那个地方的城中,有七种的音声。那七种呢?所谓贝声、鼓声、小鼓声、钟声、细腰鼓声、舞声、歌声,就是其七种声。那时,人民都以此,而恒相娱乐的。里面的众生并不会有过寒、过温的感觉,也没有饥渴,也不会有甚么疾病。而转轮圣王在于世间游化,而成就此七宝,以及四神足,并没有缺减,到头来,都不会有亡失。转轮圣王成就甚么七宝呢?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是。又有千子,都极为勇猛,能降伏外寇。不过此阎浮里地,乃不用刀杖去治化其国的。」
那时,有一位比丘白世尊说:「转轮圣王是怎样的成就轮宝的呢?」世尊告诉他说:「那时,转轮圣王在于月之十五日的清旦之时,沐浴洗头,然后在于大殿上被玉女们围遶。这时,有轮宝,为千辐具足,从东方来,而在于殿前。为一光曜煌煌,并不是世人所造之物。离开地面有七仞之高,渐渐的至于王前而停下来。转轮圣王看见之后,便作如是之说:『我曾经从旧宿的人那边听说过:转轮王在于月的十五日,沐浴其头与手,然后在于殿上而坐。这时,有轮宝,会自然的从东方而来在于王前而住。我现在应当试一试此轮宝看看。」这时,转轮王就用右手执拿轮宝,而作如之语:『尔现在应依法而回转,不可以不依法。』这时,轮宝乃自然的回转,又在于空中而住。转轮圣王又率领四部的兵众,也在于虚空中。这时,轮宝回向于东方而去,转轮圣王也从宝轮而去。如果轮宝停住之时,这时,转轮圣王所带的兵众,也会在于其中停住下来。这时,东方的粟散王(大小国王),以及人民之类,遥见王之来到,就都起来迎接。又用金钵盛诸碎银,用银钵盛诸碎金,奉上于转轮圣王,而白王说:『善来!圣王!现在这地方的人民都很炽盛,都快乐得不可以称许,唯愿大王!当在于这里治化!』这时,转轮圣王告诉他们说:『你们应当用正法去治化,不可以用非法。也教人不可以杀生、窃盗、淫泆。千万不可用非法去治化。』这时,轮宝又移往而至于南方,而到西方、北方,都普遍的绥化人民,然后还回皈至于王治之处,离开地面七仞之高,而停住下来。像如是的,比丘们!转轮圣王就是这样的成就此轮宝的。」
这时,比丘又白世尊说:「转轮圣王是怎样的成就象宝的呢?」世尊告诉他说:「比丘!当知!转轮圣王在于月的十五日之时,沐浴澡洗后,在于大殿之上。这时,象宝从南方而来,有六只牙,其身上的衣毛乃极为洁白,七处都齐整,都用金、银、珍宝,去挍饰牠,能飞行于虚空。那时,转轮圣王看见之后,便作如是之念:现在的此象宝,乃极为殊妙,为世间所希有的。其体性又柔和,又不行卒暴,我现在应当试试此象宝的真伪。这时,转轮圣王在于清旦,太阳刚欲出现之时,就乘此象宝,游于四海之外,去治化各地的人民。像如是的,转轮圣王乃成就此象宝的。」
这时,比丘白世尊说:「转轮圣王是怎样的成就马宝的呢?」世尊告诉他说:「转轮圣王出现在于世间之时,这时,有马宝从西方到其地方来,毛衣都极为青,尾毛乃为朱光,行时不移动,能飞行在于虚空,并没有所罣碍的。看见之后,乃极怀喜悦而说:『此马宝乃实在的殊妙,现在当使役牠。其体性,看起来很良善,并没有暴疾。我现在应当试一试此马宝。』这时,转轮圣王就乘此马,经过四天下,去治化其人民,然后还皈至于王治之处。像如是的,比丘!转轮圣王乃成就马宝。」
比丘白佛说:「又由于怎样的因缘,而成就珠宝的呢?」世尊告诉他说:「于是(是这样的),比丘!转轮圣王出现在于世间之时,那个时候,珠宝从东方而来。珠宝有八角,四面都有火光,长为一尺六寸。转轮圣王看见之后,便作如是之念:此珠宝乃极为殊妙,我现在应当试一试看看。这时,转轮圣王在于半夜,召集四部之兵,以此摩尼宝(如意宝)放在于高幢的尖头,那时,其光明乃普照其国界十二由旬之远。那时,城中的人民之类,看见此光明之后,各各自相谓言说:『太阳现在已出现了,可以起来料理家事了。』这时,转轮圣王在大殿上普见人民已起来之事后,就还入于宫内。这时,转轮圣王乃持此摩尼宝珠放在于宫内,内外都均光明,都没有不周遍的。像如是的,比丘!转轮圣王乃这样的成就此珠宝的。」
那时,比丘白佛说:「转轮圣王是怎样的成就玉女宝的呢?」世尊告诉他说:「比丘!当知!如果转轮圣王出现在于世
间之时,自然会有此玉女宝之出现,玉女的颜貌很端正,面如桃华之色,不长又不短(不高不矮),不白又不黑,体性很柔和,不行卒暴,口气常作优钵华之香,身则常作栴檀之香。都恒常侍从在于圣王的左右,不失弃其时节,都常以和颜悦色去视圣王的颜貌。像如是的,比丘!转轮圣王乃如是的成就玉女之宝的。
这时,比丘又白佛说:「转轮圣王是怎样的成就居士宝的呢?」世尊告诉他说:「于是(是这样的),比丘!转轮圣王出现在于世间之时,便会有此居士宝之出现在于世间的。其身为不长不短,身体为红色,高才而达智,没有一事不明了的,又是已得天眼通的人。这时,居士来到王处,而白王说:『唯愿圣王,延寿无穷!假若圣王欲须金、银、珍宝之用的话,都会通通给与您的。』这时,居士曾用其天眼去观察甚么地方为有宝藏的,甚么地方为没有宝藏的,都均能知悉而明见。圣王如有所须用珍宝的时候,就随时给施与
他。这时,转轮圣王欲试那位居士,就带他度水(在河川中),还未到达彼岸之时,便对那位居士说:『我现在欲须有金、银、珍宝等物,正正就是这样,你就随时办出来吧!』长者(居士)回答说:『到了前面的岸上时,便会给与您的。』转轮圣王说:『我现在于此时间须用宝物,不须要到岸上才要的。』这时,居士就趋前长跪而叉手,而向于水中,寻时(顷刻之间),在水中曾踊出七宝来。这时,转轮圣王就是这样的成就此居士宝的。」
这时,比丘又白佛说:「转轮圣王是怎样的成就典兵之宝的呢?」世尊告诉他说:「于是,比丘!转轮圣王出现在于世间之时,便会有此宝,会自然来应的。为一聪明盖世,而能豫知人情的人。其身体有好的色,而来至于转轮圣王之处,白圣王说:『唯愿圣王,能快自娱乐!假若圣王须要用兵众之时,就正为这样的去给您办妥!对于进止之宜(其举止动作),都不会失去其时节的。』这时,典兵宝曾随王所念,云集诸兵众,在于圣王的左右。这时,转轮圣王乃欲试一试这位典兵宝。当时,便作如是之念:使我的兵众,都正如这样的云集听令。寻时(须臾之时),兵众就在王的门外。如转轮圣王意,欲使兵众住下,便住下,欲使其进,便会进。像如是的,比丘!转轮圣王就是这样的成就此典兵之宝的。比丘!当知!转轮圣王乃成就此七宝!」
这时,那位比丘又白世尊说:「转轮王是怎样的成就四神足,而快得善利呢?」佛陀告诉比丘说:「于是,转轮圣王的颜貌乃极为端正,为世间所希有的。可以说是越过于世间的人,犹如那些天子那样,是没有人能及的。这就是所谓转轮圣王之成就此第一的神足。又次,转轮圣王乃聪明盖世,没有一件事不练过,是人中的雄猛,那时,其智慧的丰富的程度,是没能超过于此转轮圣王的。这就是所谓成就此第二的神足。又次,比丘!转轮圣王已不
再有疾病,身体乃非常的康强,所可饮食(便是饮食过的),都自然的消化,并没有便利之患。这就是所谓,比丘!所谓转轮圣王所成就的第三种的神足。又次,比丘!转轮圣王的所受之命乃极为长久,其寿乃不可以计量,那个时候的人的寿命,并不能超过转轮圣王之寿命的,这就是所谓,比丘!所谓转轮圣王所成就的第四神足。这是所谓,比丘!所谓转轮圣王具有了此四种神足。」
那时,那位比丘又白佛说:「如果转轮圣王命终之后,到底会转生在于甚么地方呢?」世尊告诉他说:「转轮圣王如命终之后,就会生在于三十三天,会受命千岁。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转轮圣王自己不杀生,又教他人,使他人不杀生。自己不窃盗,又教他人,使他人不偷盗。自己不淫泆,又教他人,使他人不行淫。自己不妄语,又教他人,使他人不妄语。自己行十善之法,又教他人,使他人行十善。比丘!当知!转轮圣王缘于此功德,在其命终之后,会往生于三十三天。」
那时,那位比丘便作如是之念:转轮圣王实在是令人可以贪慕的了。欲说他是人的话,又不是像人类那样;然而其实,也不是甚么天神,可是又能施行天的事,都受诸妙乐,而不堕于三恶趣。如我今天持戒勇猛的所有的福德,使将来之世,能得作为转轮圣王的话,不亦快哉之事吗?
那个时候,世尊知道那位比丘的心中所念的事,就告诉那位比丘说:「现在于如来之前,不可作如是之念。所以的缘故就是:转轮圣王虽然成就七宝,有四神足,没有人可及,但是仍然不免三恶之趣-地狱、畜生、饿鬼之道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转轮圣王并不得到四禅,也没有圣者的四神足(自在三昧行尽神足、心三昧行尽神足、精进三昧行尽神足、诫三昧行尽神足),也不证得四谛的真理,由于此因缘,又会堕入于三恶趣的。人身乃非常的难得,遭值八难而想求出离,是非常的因难;生在于正国之中(中国,文化高的地方),也是不容易的事;求善良友,也是同样的不容易;欲和善知识相遇,也是不容易的事;欲从如来之法中学道的话,也是很难遇到的;如来出现于世间之事,乃非常的难以遭遇的;所演的法教,也是如是的。那些解脱、四真谛,以及四非常之法,实在是不可以得闻的。转轮圣王对于此四法,也不得究竟的。如果,比丘!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间时,便有了此七宝出现于此世间的。如来的七觉意宝,乃为至于无边的究竟,是天、人所誉的,比丘!你今天如善修梵行,就能在于此现身当中得尽苦际的,你用此转轮圣王的七宝干甚么呢?」
那时,那位比丘听如来的如是之教后,就在于闲静之处,去思惟如是之道教: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出家去学道,欲修无上的正业,而至于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如实而知!那时,那位比丘便成就阿罗汉果。
那时,那位比丘听佛所说后,乃欢喜奉行!
三五三
大意:本经叙述天人对于童真迦叶说:此房舍夜间有烟,白昼有火燃,并举婆罗门、智者、凿山、刀、负物、山、虾蟆、肉聚、枷、二道、树枝、龙等的譬喻。佛陀则为迦叶解释其义,使迦叶悟证阿罗汉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尊者童真迦叶(童子迦叶,善说第一的尊者),住在于舍卫国的昼闇园中(闇林,安陀林)。
这时,迦叶在于夜半之时,正在经行用功的时候,在于那个时候,有一位天神来至于迦叶之处,在于虚空中对于迦叶而
说:「比丘!当知!在此屋舍内,夜间便有了烟,白天的时候,会有火燃。一位婆罗门对于智者说:『你现在去执持刀,来凿山,当凿山之时,必当会看见有负物,届时就把它拔济。你就再凿山,当凿山之时,必当会看见山,你现在就该舍弃其山。然而你现在又当去凿山,当凿山之时,必定看见虾蟆,现在就该舍弃虾蟆。你现在当去凿山,当凿山之时,当会看见肉聚,已看见肉聚之后,就应舍离它。你现在应当去凿山,当凿山之时,当会看见枷,已看见枷后,便舍离它。你现在应该去凿山,已凿山后,当会看见二道,已看见二道之后,就当舍离它。你现在应当去凿山,已经凿山之后,当会看见树枝,已经看见树枝之后,当应舍离它。你今应当去凿山,已经凿山之后,当会看见龙,已经看见龙之后,就不可与他说话,应当自归命于他,应思慕而使能得其处(境地)。』比丘!你应当善思念此义。假如不了解的话,就应往诣于舍卫城,就应到世尊之处,去请问个中的意义。假若如来有所解说的话,就善念而行持。所以的缘故就是:我现在也是不曾看见有人,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弊魔,或魔天等众生之能解说此义的,除了如来,以及如来的弟子之外,或者从我所闻的以外!」这时,迦叶回答那位天神说:「此事甚佳!」
那时,迦叶在于清旦之时,往诣于世尊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于一边。他就将此缘由,具白于世尊。那时,迦叶曾经请问世尊说:「弟子现在当请问如来您,有关于其言中的真义。天神所说的,到底是何所趣向呢?(其真义是甚么?应该理解甚么道理呢?)为甚么缘故说此房舍的夜间会冒烟,白昼便会有火燃呢?甚么缘故名叫婆罗门呢?甚么缘故名叫智者呢?又说凿山之事,其意义的趣向在于甚么地方呢?(作甚么解说呢?)所谓刀,也是令人不能了解的?甚么缘故名叫负物呢?又所说之山,其意义是甚么呢?为甚么缘故又说虾蟆呢?为甚么缘故又说甚么肉聚呢?为甚么缘故又言枷呢?为甚么缘故又说二道呢?所谓树枝之义,其意义是甚么呢?为甚么缘故名叫龙呢?」
世尊告诉他说:「所谓房舍,即是指人的形体。为地水火风之四大色种(物体)所造的,也是受父母的血脉,渐渐的长大,须恒常的养食(饮食与照护),不使其有所缺乏,这是有分散之法(无常变易之法)。夜间有烟,就是说明众生之类的心之所思念的(白天所作的。在夜间则思考不停)。昼日(白天)会有火燃,是身、口、意所造之行就是(夜间思考之事,于白天,付诸施行在于身口意)。
所谓婆罗门,就是指阿罗汉,智者就是指学人。凿山,就是精进之心,刀,就是智慧,负物,就是指五结(贪、瞋、惛睡、掉悔、疑等五盖)。山就是喻为憍慢,虾蟆,即是瞋恚心,肉聚就是贪欲。枷就是五欲。二道,就是疑,树枝,即是无明。龙,喻为如来、至真、等正觉。那位天神所说的,其意义就是如是。你现在应该要成熟的思惟(常思其中之义),不久之后,当会尽诸有漏的。」
那时,迦叶受如来之如是的教喻之后,就在于闲静之处,自己去用功修行。所以族姓子之剃除须发,去出家学道,而欲修清净的梵行。而至于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胎,如实而知!那时,迦叶便成就阿罗汉。
那时,迦叶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三五四
大意:本经叙述诸比丘之赞叹满愿子的威德,佛陀也给与其赞可。舍利弗就去问满愿子之七种清净道。满愿子乃引七车为喻,去解说其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的满愿子(说法第一,为富楼那弥多罗尼-父满、母愿之子),也引带五百名比丘,游化在于其本生之处。当时,世尊在于罗阅城经过九十天的夏坐(结夏安居)之后,渐渐的在于人间游化,来至于舍卫城中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众多的比丘,都各散在于各地的人间游化,也到了世尊的处所来。到达后,都头面礼足,然后各在于一边坐下来。
那时,世尊曾问诸比丘们说:「你们到底是在甚么地方夏坐的呢?」诸比丘们回答说:「都在于本所生之处,而受夏坐的。」
世尊告诉他们说:「你们所生之处的比丘当中,是否有人能自行阿练若(闲静处之苦行),又能称誉阿练若,自行去乞食,又教他人使人去行乞食,而不失去其时宜;自己穿着补纳衣,又教他人使人去穿着补纳衣;自修知足之行,也一再的叹誉知足之行;自行少欲之行,也一再的叹说少欲之行;自乐于闲静之处,又教他人乐于闲静之处;自守其行,又教他人使他人自守其行;自己之身戒其清净,又教他人使他人也修其戒;自己之身三昧成就,又教他人使人行三昧;自己之身智慧成就,又教他人使人行智慧;自己之身解脱成就,又教他人使他人行解脱;自身解脱智慧成就,又教他人使人行此法。其身能教化他人,并不觉得厌足,都说法没有懈倦。有这种比丘吗?」
那时,诸比丘白世尊说:「满愿子比丘,他在于这些比丘当中,可以堪任教化,自己身修阿练若行,也一再的叹誉阿练若行;自己身穿补纳衣、少欲知足、精进勇猛、行乞食行,乐于闲静之处,持戒、三昧、智慧、解脱、解脱见慧成就,又教他人便他人行此法。他就是这种自能教化,说法没有厌足的比丘。」
那时,世尊给与诸比丘讲说微妙之法。这时,诸比丘们听佛说法之后,大众都小停在佛的左右,然后乃从座起,遶佛身边三匝之后,便退下而去。
那时,舍利弗在离开世尊不远之处,结跏趺而坐,正身正意(端正其身心),系念在于前。那时,舍利弗便作如是之念:现在这位满愿子,乃快得善利了。所以的缘故就是:诸梵行的比丘,都叹誉其威德,而且世尊也同样的称可其语,也不反对。我当会在于那一天,得和此人相见面,与此人谈论呢?
这时,满愿子在于其本生处,教化结束之后,就渐渐的在于人间教化,终于来到世尊之处。他行头面礼足之礼后,退坐在于一边。那时,世尊也渐与他说法。当时,满愿子听法之后,就从座起,头面礼足之后,便退下而去。他将尼师檀(坐具)放在右肩上,就往诣于昼闇园中(安陀林,得眼林)。
那个时候,有一位比丘,遥见满愿子将尼师檀(坐具)放在于右肩上,进入于安陀林中。看见之后,就到舍利弗之处,白舍利弗说:「世尊常所叹誉的满愿子,刚才到如来之处,从佛听法之后,现在已进入于闇园之中,尊者!您应知道时宜。」这时,舍利弗听那位比丘之语后,就从座起,将尼师檀放在于右肩之上,然后也进入于昼闇园中。
那时,满愿子曾在一树下结跏趺而坐,舍利弗也同样的在于一树下端坐思惟。这时,舍利弗乃从座起,往至于满愿子之处。到达后,共相问讯,然后坐在于一面。那时,舍利弗问满愿子说:「云何?满愿子!依于世尊,得修梵行,而为弟子的吗?」满愿子回答说:「如是!如是!」
这时,舍利弗又问说:「又依于世尊,而得修清净戒的吗?」(为了清净戒行,而修行的吗?)满愿子说:「弗也!」舍利弗说:「为由于心的清净,而在于如来之处,而修梵行的吗?」(为了清净其心,而修行的吗?)满愿子回答说:「弗也!」舍利弗说:「为了见的清净,而在如来之处,得修梵行的吗?」(为了见解之清净而修的吗?)满愿子回答说:「弗也!」
舍利弗说:「云何?是为了没有犹豫,而得修梵行的吗?」(为了离开疑惑,才修的吗?)满愿子回答说:「弗也!」舍利弗说:「为由于行迹之清净,而得修梵行的吗?」(为了知道证悟之道,而修的吗?)满愿子回答说:「弗也!」舍利弗说:「云何?在于道之中,智修清净,而得修梵行的吗?」(为了得智慧,才修梵行的吗?)满愿子回答说:「弗也!」舍利弗说:「云何?为了知见清净,而得修梵行的吗?」满愿子回答说:「弗也!」
舍利弗说:「我现在所问于你的:『在于如来之处,得修梵行吗?』你曾经回答我说:『如是!』我又问:『有关于为了智慧、心清净、道清净、知见清净,而得修梵行的吗?』你又说:『弗也!』那
么,你现在到底是为甚么,而在于如来之处,得修梵行的呢?」满愿子回答说:「所谓戒清净之义,就是能使心清净;心清净之义,就是能使见清净;见清净之义,就是能使无犹豫清净;无犹豫清净之义,就是能使行迹清净;行迹清净之义,就是能使道清净;道清净之义,就是能使知见清净;知见清净之义,就是能使入于涅槃之义。这就是所谓在于如来之处,得以修梵行的。」
舍利弗说:「你现在所说的义,是怎样的有所趣向呢?」满愿子说:「我现在应该引些譬喻,来解释这些意义。有智慧的人,都由于譬喻而得解此义的,智者会因此而自悟。有如今天,波斯匿王,欲从舍卫城至于婆祇国,在此两国的中间,布有七乘的车辆那样。这时,波斯匿王出城之时,先乘一车,而至于第二车之处,即乘第二的车辆,又舍弃了第一的车辆;小顷后,又向前而行,而乘第三车辆,而舍弃那第二的车辆;小顷后,又向前而行,而乘第四车辆,而舍弃那第三车辆;又小顷后,再向前进,而乘第五车辆,而拾弃那第四的车辆,又再向前而行,而乘第六车辆,而舍弃那第五车辆;又再向前而行,而乘第七车辆,而舍弃第六车辆,而入于婆祇国。这时,波斯匿王就已至于宫中。如果有人问而说:『大王!今天到底是乘甚么车而到于此宫中的呢?』那位国王,将如何回答人呢?」
舍利弗回答说:「如果有人来问的话,就应当作如是的回答而说:『我出舍卫城时,先乘第一车,到了第二车之处,就舍弃第一车,而乘第二车,到第三车处,就又舍弃第二车而乘第三车。依次而舍弃第三车,而乘第四车,又舍弃第四车而乘第五车,又舍弃第五车而乘第六车,又舍弃第六车而乘第七车,然后就到达于婆祇国。所以的缘故就是:均由于前车而至于其第二车,而展转相因,而得至于彼国的。』假如有人问起的话,就应当作如是的回答。」
满愿子回答说:「戒清净之义,也是如是。由于心清净,而得见清净,由于见清净,而得至于除弃犹豫清净,由于没有犹豫之义,而得至于行迹清净,由于行迹清净之义,而得至于道清净,由于道清净之义,而得至于知见清净,由于知见清净之义,而得至于涅槃之义,而得在于如来之处修习梵行的。所以的缘故就是:戒清净之义,就是受入之貌,而如来之说,乃叫人除此受入的。心清净之义,也是受入之貌,而如来乃教人除此受入,乃至知见之义,也是受入,如来之说,就是叫人除此受入,乃至于得证涅槃,而在于如来之处,得以修习梵行。如果当那戒律清净的话,则在于如来之处,得以修习梵行。凡夫之人也当取证灭度。所以的缘故就是:凡夫的人也有如此之戒法之故。
世尊所说之法,乃以次第而成道,而得至于涅槃界的,并不是唯独戒清净,而得至于灭度的。犹如有人欲登上七重(层)的楼上时,必须以次第而至,戒清净之义,也是如是,渐渐的至于心(心清净),由于心而至于见(见清净),由于见而至于没有犹豫(无疑清净),由于无犹豫而得至于净于行迹(行迹清净),由清净行迹而得至于道(道清净),由于净道而至于知见(知见清净),由于净知见而得至于涅槃的。」
这时,舍利弗即赞称而说:「善哉!善哉!快说此义(说的很对)。你现在叫做甚么名字呢?诸比丘梵行的人,称呼你为甚么德号呢?」满愿子说:「我现在的名叫做满愿子,母姓为弥多那尼(弥多罗尼,满慈女)。」
舍利弗说:「善哉!善哉!满愿子!在贤圣法中,实在并没有人能和你相匹等的了。你乃怀抱甘露,而演布无穷,我现在所问的甚深之义,你都统统演说迨尽。倘使诸梵行的人,将你戴在于头上而周行于世间,仍然不能得报你的大恩的。凡是有人来亲近问讯您的话,即那些人便能快得善利。我现在也同样的已得其善利,已承受其教的了。」
满愿子回答说:「善哉!善哉!如你所说的。你现在的名字叫做甚么?诸比丘是怎样的称号您呢?」舍利弗回答说:「我的名叫做忧波提舍(译为大光,从父得名),母名叫做舍利(鹙鹭,眼锐如鹙),诸比丘都叫我为舍利弗(鹙子)。」
满愿子说:「我现在和大人在此共论,开始时并不知道是一位法的大主来到这里的。假如知道您是舍利弗尊者来到这里的话,可能就不会有如此这般的共相酬答的了。然而尊者问我此甚深之义时,我却寻时发遣(不知对方为最伟大的比丘,而却滔滔不绝的把要说的话都统统讲出来)。善哉!舍利弗!您为佛弟子当中的最上首,能恒以甘露的法味,而自娱乐。如果诸梵行之人,将尊者舍利弗您戴在于头上,而周行于世间,从岁至于岁,仍然不能报答如此之大恩的。凡是有众生来问讯于尊者,来亲近于您的话,那些人就快得善利,我们也同样的快得善利。」
那个时候,二位贤者在于那个园内,共作如是的论议!
这时,二人各闻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等法及昼度水及城郭喻识均头二轮波蜜及七车
(1.等法经,以及2.昼度经,3.水事喻经,以及4.城郭喻经,5.神识住经,6.均头比丘经,7.8.二转轮圣王经,9.波蜜经,10.七车喻经。)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三完。
杂阿含经卷第二 卅三、非我经:本经叙述五阴为非...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一二四一、给孤独经:给孤独...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一一七八、婆四咤经:婆四咤...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八 听法品第三十六 概要:本...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一二九四、无所求经:本经叙...
中阿含经卷第一 东晋的孝武帝及要帝之世,隆安元...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一二六七、度流经:本经叙述...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一一四五、应施经:本经叙述...
中阿含经卷第三 业相应品第二(有十经)(初一日诵...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 一一○四、帝释经:本经叙述如...
中阿含经卷第八 未曾有法品第四:有十经初一日诵...
中阿含经卷第九 三十六、地动经第五(初一日诵)...
中阿含经卷第十 习相应品第五:(有十六经)(初一日...
中阿含经卷第十一 中阿含王相应品第六:(有七经...
中阿含经卷第十二 六十三、鞞婆陵耆经第六(初一...
中阿含经卷第十三 王相应品第一:(有七经,第二...
中阿含经卷第十四 六十七、大天捺林经第三(第二...
中阿含经卷第十五 六十九、三十喻经第五(第二小...
中阿含经卷第十六 七十一、蜱肆经第七(第二小土...
中阿含经卷第十七 长寿王品第七:(有十五经,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