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七九七、沙门法沙门果经:本经叙述八圣道为沙门所修之法。修习的程度如何,而有沙门的四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沙门法,以及沙门果。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们解说。甚么叫做沙门法呢?所谓八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甚么为之沙门果呢?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是。甚么叫做须陀洹果呢?所谓三结(见、戒取、疑)断尽是。甚么叫做斯陀含果呢?所谓三结断尽,贪、恚、痴已微薄是。甚么为之阿那含果呢?所谓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断尽是。甚么叫做阿罗汉果呢?所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九八、沙门法沙门义经:本经叙述沙门法、沙门、沙门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沙门法、沙门、沙门义。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们解说。甚么叫做沙门法呢?所谓八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甚么叫做沙门呢?所谓成就此法的人。甚么为之沙门义呢?所谓贪欲永断,瞋恚、愚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九九、沙门果经:本经叙述沙门果。请参酌七九七经。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有沙门果。甚么为之沙门果呢?所谓须陀洹果(预流,初果)、须陀含果(一来,二果)、阿那含果(不还,三果)、阿罗汉果(无生,四果)。」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像如是的,有婆罗门法、婆罗门、婆罗门义、婆罗门果,梵行法、梵行者、梵行义、梵行果等,也如上说。
八○一、五法经:有五法,可帮助于修习出入息念。所谓持戒、少欲、饮食知量、不贪睡眠、闲处修持。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种法,可以饶益修习要那般那念(出入息念)。那五种呢?1.安住于净戒的波罗提木叉律仪(别解脱律仪),威仪行处都具足。对于微细之罪,都会生起怖畏,而不敢冒犯,也就是受持学戒。就是名叫第一之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又次,比丘们!2.要少欲、少事、少务。就名叫做第二之法,多所饶益修习要那般那念。又次,比丘们!3.饮食能知量,多少都得适中,不为了饮食而起求欲之想,而精勤思惟。就名叫做第三之法,多所饶益,修习要那般那念。又次,比丘们!4.在于初夜(五点至九点)、后夜(一点至五点),不着于睡眠,而精勤思惟,就名叫做第四法,多所饶益修习要那般那念。又次,比丘们!5.要在于空闲的林中,离诸愦闹(昏乱热闹)之处去用功。就名叫做第五法,多所饶益修习要那般那念(出入息念)。」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安那般那念经:本经叙述修习出入息,可得身心止息,明竹之想,修习满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习要那般那念!如果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得身之止息,以及心之止息,而至于有觉有观,而寂灭、纯一,而明分之想,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安那般那念经:本经乃详细叙述修习出入息之念的内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修习要那般那之念!如果比丘,修习要那般那念,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得到身心的止息,而有觉有观,寂灭、纯一,而明分之想,能修习满足。
甚么叫做修习要那般那念,多多的修习后,身心就能止息,而有觉有观,而寂灭、纯一,明分之想会修习满足呢?如比丘,依于聚落、城邑,而止住。在朝晨着衣持钵,进入村内去乞食时,都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而住。乞食后,还回住处,举放衣钵,洗足后,或者进入林中、闲房、树下,或者在空露之地,端身正坐,系念在于面前。断世间的贪爱,离欲而清净。瞋恚、睡眠、掉悔、疑等都断除,而度脱诸疑惑,对于诸善法,其心都得决定。远离五盖之烦恼于心。
因为五盖会使吾人的慧力羸弱,是障碍之分,是不趣于涅槃,故应远离。
念于内息(入息)时,系念而善于学习。念于外息(出息)时,也系念而善于学习。息之长,息之短(呼吸出入息之长短,都能自知),也觉知一切之身的入息,而于一切之身的入息善于学习(学习而觉知出入息之遍身,我将入息)。觉知一切之身的出息,而于一切之身的出息,善于学习。觉知一切之身之行息入息,而于一切之身的行息、入息,而善于学习。觉知一切之身的行息、出息,而于一切之身的行息,出息,善于学习。(以上为于身观身念处,修习要那般那念)。
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之行息、入息,而于觉知心之行息,入息,善于学习。觉知心之行息出息,而于觉知心之行息出息,善于学习。(以上为于受观受念处修习要那般那念。)
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觉知心之解脱入息,而于觉知心之解脱入息,善于学习。觉知心之解脱出息,而于觉知心之解脱出息,善于学习(以上为于心观心念处修习要那般那念)。
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观察灭入息,而于观察灭入息,善于学习。观察灭出息,而于观察灭出息善于学习(以上为于法观法念处修习要那般那念)。
这名叫做修习要那般那念,而身止息、心止息,有觉、有观的话,就会寂灭、纯一,明分之想之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断觉想经:本经叙述修习出入息念的话,可断诸觉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习要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如果修习要那般那念,多多的修习的话,就会断除诸觉想。为甚么对于安那般那念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断除诸觉想呢?如比丘依止于聚落、城邑而住,都如上经广说过的。…乃至于出息之灭,善于学习。这名叫做将要那般那念去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断除诸觉想。」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断觉想之经那样,像如是的,不动摇,而得大果大福利,像如是的得甘露,而究竟甘露,得二果、四果、七果等,一一之经,也如上说。
八○五、阿梨瑟咤经:佛陀启示阿梨瑟咤,真正的安那般那念,在于行住坐卧时,一息-息的念,乃至观察息之灭。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我所说的安那般那念,你们曾经修习过吗?」
那时,有一位比丘,名叫阿梨瑟咤,也坐在于大众当中。他听后,
就从座位站起,整一整其衣服,为佛作礼,右膝着在地上,合掌,而白佛说:「世尊!世尊所说的要那般那念,我已修习过了。」
佛陀告诉阿梨瑟咤比丘说:「你是怎样的修习我所说的要那般那念呢?」比丘白佛说:「世尊!我对于过去的诸行不顾念,对于未来的诸行不生欣乐,对于现在的诸行不生染着,对于内外的对碍想,都能善于正除灭。我已经像如是的修习过世尊所说的要那般那念。」
佛陀告诉阿梨瑟咤比丘说:「你已实修过我所说的安那般那念的了,并不是不修习过了。然而比丘!在你所修的要那般那念之处,更有胜妙,而超过于其上的。甚么是胜妙,而超过阿梨瑟咤你所修的要那般那念呢?所谓一位比丘依止于城邑、聚落,如前广说过的那样,…乃至对于出息之灭,而观察,而善于学习。这名叫做,比阿梨瑟咤比丘你还要胜妙,超过于你所修的要那般那念啊!」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六、罽宾那经:罽宾那比丘端坐不动,专心修持。佛陀教诸比丘也应如是的修习安那般那念。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在于晨朝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去乞食。乞食后,还回精舍,举放衣钵,洗足后,持尼师檀(坐具),进入于安陀林,坐在于一树下,作昼日(午时)的禅思。
那时,尊者罽宾那(劫宾那,房宿),也在于朝晨着衣持钵,进入
于舍卫城去乞食。还回后,举放衣钵,洗足后,持尼师檀(坐具),进入安陀林,在于树下坐禅。其位置,乃离开佛陀不远的地方。他正身不动,身心正直,而作胜妙的思惟。
那时,有好多的比丘,在于晡时(午后申时)从禅定中醒来,就往诣佛所,稽首礼佛足,而退坐在一边。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看见罽宾那吗?他离开我这里不远,正身端坐,身心不动,住于胜妙住。」
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我们常常看见那位尊者在正身端坐,善于收摄其身,不倾不动,专心而胜妙。」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如果比丘修习三昧,身心安住,而不倾不动,而住于胜妙住的话,则这位比丘,就能得这种三昧,不勤于方便,也能随其所欲而得。」
诸比丘们白佛说:「是以甚么三昧,这位比丘能得此三昧,而身心不动,而住于胜妙住呢?」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依止于聚落,早晨着衣持钵,进入林里去乞食后,还回精舍,举放衣钵,洗足后,入于林中,或者是闲房,或者是露天而坐,思惟而系念,…乃至息灭,而观察善学的话,这叫做三昧。如果比丘,端坐在思惟的话,就身心不动,而住于胜妙住。」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七、奢能伽罗经:世尊坐禅二个月,修出入息念,禅觉后,发表其所证:说无学之人之现住乐住,乃依安那般那念。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一奢能伽罗林(在憍萨罗国的婆罗门村)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欲坐禅二个月,诸比丘们,不可以在此期间一再的往来于此处,唯除送食的比丘,以及举行布萨时(僧团中每半月说戒一次,自知犯戒的,即于大众面前,数说罪行,及歼悔之)」。这时,世尊作此语后,就在那里坐禅二个月。在此期间并没有一位比丘敢往来打扰者,唯除送食,以及布萨之时者外。
那时,世尊坐禅二个月后,从禅定醒来,就在于诸比丘僧之前坐下,而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诸外道的出家人来问你们而说:『沙门瞿昙在于二个月当中,怎么坐禅呢?』你们就应回答说:『如来二个月,乃以安那般那念,而坐禅,而思惟,而住的。』为甚么呢?因为我在于二个月念安那般那,多多的安住而思惟。于入息之时,念入息,而如实而知,出息时,念出息,而如实而知。或者是长,或者是短,都觉知一切之身之入息之念,能如实而知,觉知一切之身之出息之念,都能如实而知,身行之休息,入息之念,都能如实而知,…乃至灭出息之念,能如实而知。我悉能知道后,我于那时,曾作此念:这是粗的思惟之住:『我今在于此思惟止息后,应当更修其余的微细之修住而住。』
那时,我息止粗的思惟后,就更入于微细的思惟,多住而住。这时,有三位天子,为极上的妙色,过夜(在夜间)来到我所。一位天子作此言而说:『沙门瞿昙!时已到了。』又有一位天子说:『这不是时到,乃是向于时至。』第三位天子说:『并不是时刻到,也不是时向至(向于时至)。此乃修住,是阿罗诃(应、佛)的寂灭耳!』」
佛陀说到这里,又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正说的话,就是圣住(得如实而知苦集灭道的四谛的话,就住于圣住),天住(得初二三四禅的话,就住于天住),梵住(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住于梵住),学住(有学圣者之住息处),无学住(无学圣者之住息处),如来住(得无上正遍觉者,住于如来住)。
学人所不得到的,当得到,不能到的当到,不能证的当证。无学之人之在于现法乐住,就是所谓安那般那之念,这就是正说。为甚么呢?因为安那般那念,就是圣住、天住、梵住…乃至无学之现法乐住之故。」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八、迦磨经:本经叙述学住和如来住之不同之所以,乃引前经而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迦毘罗越之尼拘律树园中。时,释氏摩诃男(世尊之叔父),往诣尊者迦磨比丘之处,礼迦磨比丘之足后,退坐在一边。他向迦磨比丘说:「您的意见如何呢?尊者迦磨!所谓『学住』是否即是如来住呢?或者学住和如来住为不同吗?」(学住异,如来住异?)
迦磨比丘回答说:「摩诃男!学住异,如来住异(学住与如来住,有所不同)。摩诃男!所谓学住,乃断除五盖,而多多而住(常常安住于那种境界)。而如来住,乃对于五盖已断灭,已如实而知,也就
是已断除其根本,喻如截断多罗树之头那样,已经不会再生长(已枯死),对于未来世,已成为不生之法。」(此身为最后之身,未来世已不再生此烦恼身)。」
尊者解说后,又举前经之事而说:「有一时,世尊曾住于一奢能伽罗林中。那个时候,世尊曾告诉诸比丘们说:『我欲在此一奢能伽罗林内,坐禅二个月,你们诸比丘们,不可以在这期间到这里来来往往,唯除送食的比丘,以及布萨时者外。』广说如前经。…乃至无学之现法乐住。因此之故,摩诃男!学住异,如来住异。」(学住和如来住有异-不同)。
释氏摩诃男,听迦摩比丘所说而欢喜,然后从座起而去。
八○九、金刚经:佛说不净观,比丘们学习后,因极厌患身而自杀,或请人杀。世尊因之而教人学习出入息念。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金刚聚落,跋求摩河侧之萨罗梨林中。
那时,世尊为诸比丘阐说不净观。世尊赞叹不净观而说:「诸比丘们 !如果修习不净观,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得大果大福利。」
那时,诸比丘们,修习不净观后,极厌患其色身,有的用刀自杀,有的服毒药,有的用绳自绞,或者投岩自杀,或者叫余比丘杀他。有一位比丘,极生厌患,恶露不净之身,就到了鹿林梵志子之处,对鹿林梵志子说:「贤首!你能杀我的话,即这些衣钵就是属于你的了。」(请梵志杀他)。
这时鹿林梵志子,即杀那位比丘。杀后,持刀到了跋求摩河之边,正在洗刀时,有魔天住在于虚空中,赞叹鹿林梵志子说:「善哉!善哉!贤首!你已得无量的功德。你能使诸沙门释子,持戒的有德之人,还未得度的,能完成他得度,未解脱的,令他解脱,未苏息的,令得苏息,未涅槃的,使他得涅槃。那些诸长利、衣钵、杂物,都皆属于你的了。」
那时,鹿林梵志子听这赞叹之声后,就增长其恶邪见,而作此念:『我现在真正大大的作诸功德了!我能使沙门释子之持戒而有功德的人,还未得度的使他得度,未解脱的令他解脱,未苏息的令得苏息,未得涅槃的令得涅槃,衣钵、杂物又统统属于我。』于是,就手执利刀,循诸房舍、诸经行之处、别房、禅房等处,看到诸比丘,就作此言而说:「那一位沙门,持戒而有功德,而还未得度的话,我会令他得度,还未解脱的,我会使他解脱,还未苏息的,.会使他苏息,未得涅槃的,使令他得涅槃。」
那时,有诸比丘,厌患色身的,都由房舍出来,大众对鹿林梵志子说 :「我还未得度,你当度我;我未得解脱,你当解脱我;我未得苏息,你当使我苏息;:我未得涅槃,你当使我得涅槃。」
那时,鹿林梵志子就用利刀杀死那些比丘,次第而杀,乃至杀死六十人。
那时,世尊到了十五日说戒之时,在于众僧之前坐下。世尊告诉尊者阿难说:「为甚么因,甚么缘,诸比丘们会转少、转减、转尽呢?」
阿难仰白佛说:「世尊为诸比丘们说修不净观,赞叹不净观的功德,诸比丘们修不净观后,极厌患其色身,…广说乃至杀死六十位比丘。世尊!由于此因缘之故,令诸比丘一时转少、转减、转尽。唯愿
世尊更说其它之法,好使诸比丘们听后,能够依之而勤修智慧,乐受正法,乐住正法。」
佛陀告诉阿难说:「因此之故,我现在将依次第而说:住于微细之住,随顺而开觉的话,则已起的,或未起的恶不善之法,能速使其休息。有如天降大雨时那样,那已起的,或未起的尘土,都能使其休息。像如是的,比丘们!如果修习微细住的话,则诸已起的,或未起的恶不善之法,均能使其休息。阿难!甚么为微细住,多多的修习,随顺而开觉的话,则已起的,或者未起的恶不善之法,都能使其休息呢?所谓安那般那念住是。」(出入息念住)
阿难仰白佛说:「甚么为修习安那般那念住,而随顺开觉后,则已起,或未起的恶不善之法,都能使其休息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若比丘依止于聚落,如前广说,…乃至如灭出息念而学。」
佛说此经后,尊者阿难,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阿难经:本经叙述修习出入息念,能令四念处满足,七觉支满足,明、解脱满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金刚聚落的跋求摩河侧之萨罗梨林中。
那时,尊者阿难,独自一人在于静处,思惟禅思,曾作如是之念:「颇有一种法,将它修习,多多的修习后,能使四法(四念处)满足;四法满足后,七法(七觉分)满足;七法满足后,二法满足与否
呢?」(二法:三明、三解脱。1.宿命智证明。2.生死智证明。3.漏尽智证明。1.欲有漏心解脱。2.有有漏心解脱。3.无明有漏心解脱。)
这时,尊者阿难从禅觉后,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世尊!我独一在于静处,思惟禅思,曾作此念:『颇有一种法,多多的修习后,能使四法满足,…乃至二法满足与否呢?我现在请问世尊:宁有一种法,多多的修习后,能使…乃至二法满足与否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有一种法,多多的修习后,…乃至能令二法满足的。是那一种法呢?所谓安那般那念如果多多的修习后,就能使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后,七觉分会满足:七觉分满足后,三明、三解脱之二法就会满足。
怎样修习安那般那念,而能使四念处满足呢?一位比丘依止于聚落,…乃至灭出息念之学。阿难!像如是的圣弟子,在入息念时,如入息念而学,出息念之时,如出息念而学。身行之休息入息念之时,如身行之休息入息念而学;身行之休息出息念之时,如身行之休息出息念而学。圣弟子,在于那时,住于身之身观念而住。异于身的话,他也应如是的随身而比,而去思惟。
如果有时,圣弟子有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的话,在入息念之时,即如心行息入息念而学,心行息出息念之时,即如心行息出息念而学。这位圣弟子在于那时,对于受之受观念而住。若又异于受的话,他也应随着受之比,而思惟。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的话,即入息念时,应如入息念而学,心解脱出息念之时,即如心解脱出息念而学。这位圣弟子,在于那时,在于心之心观念而住。如果有异于心的话,他也应该随心而比,
而思惟。
如果圣弟子,有时观察无常之断、无欲而灭的话,即如无常之断,无欲而灭之观之住,而学。这位圣弟子在于那时,在于法之法观念住。而异于法的话,也应随法而比,而思惟。这名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就能满足四念处。」
阿难白佛说:「像如是的修习安那般那念,而能使四念处满足。那么,怎样修习四念处,而令七觉分满足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比丘,住于身之身观念而住,住于念后,系念而住而不忘的话,即于那时方便而修习念觉分。修习念觉分后,念觉分就会满足,念觉分满足后,对于法选择思量。那时即方便修习择法觉分,修习择法觉分后,择法觉分就会满足。对于法选择而分别思量后,就得精勤方便。那时即方便修习精进觉分,修习精进觉分后,精进觉分会满足。方便精进后,则心自会欢喜。那时即方便修习喜觉分,修习喜觉分后,喜觉分就会满足。欢喜后,身心就会猗息(轻安)。那时即方便修习猗觉分,修习猗觉分后,猗觉分会满足,身心乐已,就会得三昧。那时即修习定觉分,修习定觉分后,定觉分就会满足,定觉分满足后,贪忧就会消灭,就会得平等之舍。那时即方便修习舍觉分,修习舍觉分后,舍觉分会满足。受、心、法等之法念处,也如是之说,就名叫做修习四念处,满足七觉分。」
阿难白佛说:「此名修习四念处,而满足七觉分,已知道了。然而要怎么修习七觉分,而满足三明,和三解脱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比丘修习念觉分,而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向于舍。像如是的修习念觉分后,就能满足三明、满足三解脱。…乃至修习舍觉分,而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向于舍。像如是的修习舍觉分后,就会满足三明和三解脱。阿难!这名叫
做法法相类、法法相润。像如是之十三法(四念处、七觉分、明、解脱),如果一法为增上的话,即一法为门,次第而增进,而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后,尊者阿难,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一、八一二、比丘经:此二经只列其名,而简说如前经。
像如是的1.异比丘之所问经,以及2.佛问诸比丘经,也像如上之说。
八一三、金毘罗经:本经叙述精勤修习四念处,正观入出息。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金毘罗聚落的金毘林中。
那时,世尊告诉尊者金毘罗说:「我现在将说精勤而修习四念处之事。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讲说。」那时,尊者金毘罗,默然而住。像如是的经过三次。
那时,阿难尊者乃提醒金毘罗尊者而说:「现在大师(师父)要告诉你学习法!」像如是的说三次。
金毘罗尊者乃回答阿难尊者说:「我已知道了,尊者阿难!我已知道了,尊者瞿昙!」(指阿难之姓)
那时,阿难尊者,仰白佛陀说:「正是时候了,世尊!正是时候了,善逝!唯愿为诸比丘们说精进勤修四念处之法。诸比丘们听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阿难说:「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们解说。如果比丘,入息念之时,即如入息念而学,…乃至灭出息时,即如灭出息而学。那时,圣弟子念入息时,即如念入息而学,…乃至身行止息、出息时,即如身行止息、出息而学。那时圣弟子,乃于身的身观念而住,那时圣弟子于身之身观念住后,如是而知,善于内思惟。」佛陀并设喻问阿难说:「喻如有人,乘车舆,从东方,一路颠沛而来。当于那个时候。是否会践蹈过诸土堆拢吗?」阿难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像如是的,圣弟子之念入息时,即如入息念而学,如是乃至善于内思惟。如果那时圣弟子觉知喜,乃至觉知意行息而学的话,则圣弟子,就会于受之受观念而住。圣弟子于受之受观念而住后,即如是而知,而善于内思惟。喻如有人,乘车舆从南方颠沛而来。你想如何?阿难!当会践蹈土堆珑与否呢?」阿难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像如是的,圣弟子,于受之受观念住的话,即知善于内思惟。如果圣弟子,乃觉知心、欣悦心、定心、解脱心之入息的话,即如解脱心之入息而学,解脱心之出息的话,即如解脱心之出息而学。那时圣弟子,于心之心观念而住。像如是的,圣弟子,于心之心观念而住后,即知善于内思惟。喻如有人,乘车舆,从西方而来,他当会践蹈土堆珑吗?」阿难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像如是的,圣弟子,觉知心,-乃至心解脱出息的话,即如心解脱出息而学。像如是的,圣弟子,那时,于心之心
观念而住,即知善于内思惟。善能于身、受、心,其贪忧都灭舍。那时圣弟子,于法之法观念而住。像如是的,圣弟子,于法之法观念而住后,即知善于内思惟。阿难!喻如在四衢道,有土堆珑,而有人乘车舆从北方颠沛而来,当会践蹈土堆珑吗?」阿难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像如是的,圣弟子,于法之法观念住时,即知善于内思惟,阿难!这名叫做比丘之精勤方便,修习四念处。」
佛说此经后,尊者阿难,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四、不疲经:本经叙述修习出入息念后,即不会疲倦。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门说:「你们当修要那般那念!如果修习安那般那念,多多的修习后,身体就不会疲倦,眼根也不会患于乐,随顺于观,而住于乐,觉知而不会染着于乐。甚么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即身不会疲倦,眼根也不会患于乐,随顺于观而住于乐,觉知而不染着于乐呢?
这位比丘依止于聚落,…乃至观灭出息时,即如消灭出息而学,就名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身就不会疲倦,眼也不会患于乐,随顺于观而住于乐,觉知而不染着于乐。像如是的修习安那般那念的话,就能得大果大福利。这位比丘如果欲求离开不善之法,有觉有观,而离生而得喜乐,而初禅具足的话,则这位比丘应当要修习安那般那念。像
如是的修习安那般那念的话,就会得大果报大福利。这位比丘如果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三结之灭尽而得须陀洹果(初果),三结尽,贪、恚、痴微薄,而得斯陀含果(二果),五下分结尽,而得阿那含果(三果),得无量种的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的话,则如是的比丘,应当要修安那般那念。像如是的修习安那般那念,就能得大果大福利(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五、布萨经:本经叙述三世诸佛,和现在的比丘同样的,修习出入息念。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正在结夏安居。
那时,众多的上座声闻,都在世尊的左右的树下的窟中安居。这时有众多年轻的比丘,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在一边。
佛陀就为了诸年轻的比丘说种种之法,示教照喜他们。示教照喜后,大众都默然而住。
诸年轻的比丘,听佛所说液,都欢喜而随喜,从座起而作礼后离去。
诸年轻的比丘,然后往诣上座比丘之处,到后,礼诸上座之足后,退在于一边坐下来。
这时,诸上座的比丘,曾作此念:「我们应当摄受这些年轻的比
丘。或者一人摄受一人,或者一人摄受二人、三人、多人。」作此念后,即便摄受,或者一人摄受一人,或者摄受二人、三人、多人。或者有上座,乃至摄受六十人。
那时,世尊在于十五日布萨之时,在于大众之前面敷座而坐。
这时,世尊观察诸比丘后,告诉诸比丘们说:「善哉!善哉!我现在欢喜诸比丘们,能行诸正事,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再于勤勉精进!」
在此舍卫国里,于满迦低月(印度历第八个月,雨季后之月,也是我国阴历之八月),在人间到处游行的比丘,听到世尊在于舍卫国结夏安居,于满迦低月之期限后,就作衣服,然后持衣钵,向于舍卫国,而在人间游行。渐至于舍卫国后,就举放衣钵,洗足后,往诣世尊之处,稽首礼足后,退坐在一边。
那时,世尊为这些游行于人间的比丘,说种种之法。世尊示教照喜他们后,默然而住。
那时在人间游行的比丘们,听佛说法,欢喜而随喜,从座位站起后,作礼而去。然后往诣上座比丘之处,到后,稽首礼足,退坐在一边。
这时,诸上座曾作此念:「我们应当摄受这些于人间游行的比丘,或者一人摄受一人,或者二人、三人,乃至多人。就便摄受他们,或者一人摄受一人,或者二人、三人,乃至有六十人的。那些上座的比丘,摄受诸位在于人间游行的比丘,教诫、教授他们,都善知先后次第。
那时,世尊于月之十五日布萨之时,在于大众前,敷座而坐,观察诸比丘众,而告诉诸比丘们说:「善哉!善哉!诸比丘们!我很欣悦你们所行的正事,喜乐你们所行的正事。诸比丘们!过去的诸佛也有
如比丘众所行的正事,如现在的这些比丘众,未来的诸佛所有的诸众,也当有如此所行的正事,如现在的这些比丘众。为甚么呢?因为现今的此众当中的诸长老比丘们,有的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而具足而住。有的比丘,三结已尽,而得须陀洹(预流,初果),已不堕于恶趣之法,决定而正向于三菩提,(正觉),七有之天人之往生后,就能究竟苦边。也有比丘,三结已尽,贪、恚、痴已微薄,而得须陀含(一来,二果)。也有比丘,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已断,而得阿那含(不还三果),往生色界而能般涅槃,不会再次还生于此世间。也有比丘,得无量神通的境界,所谓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有的比丘,修不净观,而断灭贪欲,修习慈心,而断灭瞋恚,修习无常想,而断灭我慢,修习安那般那念,而断灭觉想。为甚么呢?比丘们!为甚么修习安那般那念,而断灭觉想呢?这位比丘,依于此聚落,…乃至观灭出息,如观灭出息而学。这名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而断灭觉想。」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门,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六、学经:本经叙述戒、意、慧之三学,而以偈赞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学。那三种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三学具足者 是比丘正行 增上戒心慧 三法勤精进
勇猛坚固城 常守护诸根 如昼如其夜 如夜亦如昼
如前如其后 如后亦如前 如上如其下 如下亦如上
无量诸三昧 映一切诸方 是说为觉迹 第一清凉集
舍离无明诤 其心善解脱 我为世间觉 明行悉具足
正念不忘住 其心得解脱 身坏而命终 如灯尽火灭
(三学具足的话,就是比丘的正行。此增上的戒、心、慧等三法,都勤勉而精进。将此勇猛坚固之城,恒常的守护其诸根!)
(不管是白天,或者是其晚上,夜间、白昼都守得坚固。不论是前面,或者是其后面,后面、前面都一样。就是上面,就是下面,下面、上面均为同样的没不相应。)
(无量的诸三昧,映现于一切的地方。说此为之觉迹,是第一的清凉之集。已舍离无明之诤执,其心已善于解脱。)
(我为之世间的觉者,明行都已具足。如以正念不忘的安住,则其心就是已得解脱。身坏命终之后,即如灯尽而火灭那样的不会再有生灭!)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门,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七、学经:本经叙述戒心慧三学,戒以怖畏律仪罪,定即说四禅,慧以四谛而明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又有三学。那三学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是。甚么叫做增上戒学呢?如比丘安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别解脱)律仪。其威仪行处,都具足。看见微细之罪,就会生起怖畏,会受持戒学。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如比丘离欲、恶不善之法,…乃至第四禅具足而住。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如比丘对于此苦圣谛,能如实而知,集、灭、道圣谛,能如实而知,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那时,世尊即说偈颂,都如上所说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八、学经:本经以增上慧学为主,而说三学。也就是增上慧学成就时,则圆满三学。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比丘之增上戒学,而不是增上意学,不是增上慧学。也有增上戒学、增上意学,而不是增上慧学。
圣弟子们,如果对于增上慧,方便随顺而成就安住的话,则增上戒、增上意,都为之修习满足。像如是的圣弟子,对于增上慧,方便随顺而成就安住的话,则是在于无上之慧寿,活下法!(得永恒的慧命)。」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九、学经:本经叙述戒意慧三学,能摄诸戒。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过于二百五十戒,随着次第半个月而来,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戒经),使那些自求学习的人,依之而学习。而说三学,则能摄受这些数目很多之戒。那三种学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学经:本经叙述三学,而说:如坚固的话,就能断诸结而得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甚么叫做增上戒学呢?所谓比丘重于戒的话,则戒会增上。不重于定的话,则定不会增上。不重于慧的话,慧就不会增上。在那些彼彼(各各)之分的细微之戒,如果有犯,就随时忏悔。为甚么呢?因为我并不说他不堪能。如他以戒而随顺于梵行的话,即能饶益梵行、久住于梵行。像如是的比丘,如对于戒坚固,戒师常住,戒常随顺而生,受
持而学的话,即能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能断三结,所谓身见、戒取见、疑是。断此三结后,即得须陀洹(预流果),而永不堕于恶趣而去。决定而正趣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人天来回转生各七次),然后、究竟苦边。就名叫做学增上戒。
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一位比丘重于戒,则戒增上。重于定。则定成就。而不重于慧,则慧不增上。在于彼彼(各各)之分的细微之戒,…乃至受持学戒,而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灭五下分结,所谓身见、戒取见、疑、贪欲、瞋恚是。断此五下分结,而受生般涅槃(生色界而涅槃),而得阿那含果(不还),不免再次还回此世间,就名叫做增上意学。
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一位比丘,重于戒,则戒增上,重于定,则定增上,重于慧,则慧增上。他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其『贪欲』的有漏心解脱,『有』的有漏心解脱,『无明』的有漏心解脱,而解脱知见,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一、学经:本经叙述戒意慧三学,都如上经,而文字的构造有些更动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过二百五十戒,随次第而于每半个
月来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戒经)。如果那位善男子,欲自已随意所欲而学的话,我就会为之说三学。假若学习此三学的话,则能摄受一切的学戒。那三学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是。
甚么叫做增上戒学呢?这位比丘,重于戒,则戒增上。不重于定,则定不增上,不重于慧,则慧不增上,对于彼彼之分之细微之戒,…乃至受持学戒。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三结,所谓身见、戒取、疑。贪、恚、痴已微薄,成为一种子之道。该境地,还未至于等觉的,名叫斯陀含(一来、二果)。该地未至于等觉的,名叫家家的圣者(于人或天,往生三次或二次),该地未至于等觉的,名叫七有(初果),该地未至于等觉的,名叫随法行,该地未至于等觉的,名叫随信行。就名叫做增上戒学、(请参酌劣译俱舍学,以下同)
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一位比丘,重于戒,即戒会增上,重于定,则定会增上,而不重于慧,则慧不会增上。而在于彼彼(各各)之分之细微之戒学,…乃至受持学戒。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灭五下分结。所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后,即得中般涅槃(往生色界途中之中有身而涅槃)。该地未到等觉的,就得生般涅槃(生色界而涅槃)。该地未到等觉的,就得无行般涅槃(生色界后,一段时间就得涅槃)。该地未到等觉的,就得有行般涅槃(生色界后,凭其功行,不久得涅槃)。该地未到等觉的,就得上流般涅槃(由色界,一层一层的往上界而涅槃)。这名叫做增上意学。
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一位比丘,重于戒,就得戒增上,重于定,就得定增上,重于慧,就得慧增上。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欲』的有漏心解脱、『有』的有漏心解脱、『无明』的有漏解脱、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二、涅槃经:本经叙述三学乃由怖罪始,而能至于不受后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住于具足戒的话,就能善于摄持波罗提木叉,而具足威仪行处,见细微之罪,也会生起怖畏。比丘住于具足戒,善于摄持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细微之罪。也能生怖畏的话,那就是等于受持学戒,而使三学修习到满足的。那三学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甚么叫做增上戒学?这位比丘,以戒为满足,少定、少慧,对于彼彼(各各)之分的细微之戒,…乃至受持戒学。他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除三结,所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后,得须陀洹,而不堕于恶趣之法,已决定正趣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转生人天各七次),而究竟苦边。
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这位比丘,定满足,三昧满足。而少于慧,对于彼彼(各各)之分的细微之戒,一旦有犯,就会随时悔过,乃至受持学戒,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五下分结,所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后,得生般涅槃,是阿那含,(不还,三果),而不再还生于此世间,就名叫做增上意学。
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这位比丘,其定已满足,慧也已满足,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欲之有漏心解脱,有之漏心解脱,无明之有漏
心解脱,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三、涅槃经:本经叙述由于戒意慧三学,而断结得果之诸涅槃。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住于具足戒的话,就能善于摄持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微细之罪,也能生怖畏,而受持学戒而住,而满足三学。那三学呢?所谓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慧。
甚么叫做增上戒呢?这位比丘戒满足,而少定、少慧,对于彼彼之分之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三结,贪、恚、痴已微薄,得一种子之道。如果该地未等觉的话,就得斯陀含(一来),该地未等觉的话,就名为家家,该地未等觉的话,就得须陀洹(预流),该地未等觉的话,就得随法行,该地未等觉的话,就得随信行。就名叫做增上戒学。
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这位比丘,戒满足,定满足,而少于慧,在于彼彼的分之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五下分结,所谓身见、戒取见、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后,就得中般涅槃。在于彼地未等觉的,就得生般涅槃,在于彼地未
等觉的,就得无行般涅槃。在于彼地而未等觉的话,就得有行般涅槃。在于彼地未等觉的话,就得上流般涅槃。这名叫做增上意学。
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这位比丘,学戒满足,定满足、慧满足,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欲的有漏心解脱,有的有漏心解脱,无明的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四、学经:本经叙述三学,都是有关于学戒而能解脱之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学。那三种呢?所谓上戒学、上威仪学、上波罗提木叉学是。」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学者学戒时 直道随顺行 专审勤方便 善自护其身
得初漏尽智 次究竟无知 得无知解脱 知见悉已度
成不动解脱 诸有结灭尽 彼诸根具足 诸根寂静乐
持此后边身 摧伏众魔怨
(修学的人,学习戒律的时候,如能随顺于直道而行,能专一精神去审查,去方便努力,自己善于守护其身的话,就能得证最初的漏尽之智。)
(其次则能究竟过去的那些无知,而得到无知的解脱,知见均予以
度脱,而成就不动的解脱,而灭尽诸有漏。)
(这位修学的人,他的诸根都已具足,诸根都已寂静而得真正的快乐。而持此最后边之身,能摧伏所有的魔怨!)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五、学经:本经叙述由于比丘之学戒、修慧、净意,就能具足三学。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学习戒律的话,就能得到很多的福利,而能住于增上之智慧,能解脱坚固,意念(定)能得增上。假若比丘学习戒律而得福利,而得智慧增上,而能解脱坚固,意念得到增上后,就能使三学满足!那三学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是。」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学戒随福利 专思三昧禅 智慧为最上 现生之最后
牟尼持后边 降魔度彼岸
(学习戒律的话,福利就会随之而来。专一精神的集思就能得三昧之禅定。证得智慧,为最上,在于现在的此生就是最后之生身,牟尼寂静,乃持此最后之边身,而能降伏魔怨,而度过涅槃的彼岸。)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六、学经:本经叙述由于学戒,而得种种的大福利。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诸比丘们镇!甚么叫做学习戒律的话,福利就能随着而来呢?所谓大师为诸声闻们制定戒律,乃是为了所谓摄持僧团,极为摄持僧团,使不信的人,能够生起正信,有正信的人,能够增长其信心,调伏恶人,令有惭愧的人,能得安乐而住,在现法当中,能够防护有漏,在于未来当中,能够得正对治,(未生者令不生),使梵行能得久住。如是,大师已为声闻们制戒,所谓摄僧,…乃至梵行久住。像如是的如是而学戒的人,就应行坚固戒、恒戒、常行戒、受持学戒。这名叫做比丘戒之福利。
甚么叫做智慧为上呢?所谓大师为诸声闻们说法,乃由于大悲哀愍,而以义饶益,或者是安慰,或者是安乐,或者是安慰安乐。像如是这般的,大师乃为了诸声闻说法,而由于大悲哀愍,而以义饶益,而安慰安乐。如是这般的,对于彼彼法(种种法)在于彼彼之处(到处),都以智慧而观察。这名叫做比丘之智慧为上。
甚么叫做解脱坚固呢?所谓大师,为诸声闻说法,是由于大悲哀愍,以义饶益,而安慰安乐。如是这般的,说彼彼(种种)之法,如是如是的于彼处得到解脱安乐(到处得安乐)。这名叫做比丘之坚固解脱。
甚么叫做比丘之念增上呢?如未满足戒身的人,则应专心系念而安
住。未观察的人,即应于彼彼(各处),以智慧系念而安住。已观察的人,即于彼彼处,重于系念而安住。未曾触及法的人,即于彼彼之处,安住于解脱之念。已触法的人,即于彼彼处,安住于解脱之念。这叫做比丘之正念之增上。」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学戒随福利 专思三昧禅 智慧为最上 现生最后边
牟尼持后边 降魔度彼岸
(学习戒律的话,即福利会随之而来。专一精神而思,即会为三昧之禅定。能启发智慧,就是最上的。这样,即现在的此生,就是最后边之身。牟尼寂静,能持这最后边之身,而降伏众魔,而度过涅筑的彼岸。)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尸婆迦修多罗(杂阿合卷三十五,九七六、九七七有二经,前经和此同),在后面,佛陀当会说。
像如是的阿难陀比丘,以及异比丘所问、佛问诸比丘等三经,也如上之说。
八二七、耕磨经:本经叙述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如同田夫随时善耕那样。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耕田的农夫,其作田有三种,
而随时善作一样。那三种呢?所谓那位农夫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下种是。那位农夫随时耕磨、溉灌、下种后,并不作如此之念:『欲使其今天就能生长,今天就能得果实,今天就能成熟。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后天。』
诸比丘们!虽然那位长者(指农夫),既耕田,溉灌、下种了后,并不作此念:『今天就能生长,就有果实,就会成熟,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后天』,但是那些种子既入地中,则自会随时生长,自会有果实与成熟。像如是的,一位比丘,对于此三学,随时善学,所谓善戒学、善意学、善慧学后,并不作此念:『欲令我,在于今天得到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后天。』虽然不作此念,但是自然会有神力,能令今天,或者明天,或者后天,会不起诸漏,会心善解脱。他已经随时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后,就能随着那时节,自得不起诺漏,而心善解脱。
喻如,比丘们!伏杂生卵后,或者十天,或者十二天,随时消息(照拂),随时冷暖爱护。那只伏鸡也不会作此念:『我在于今天,或者明天,或者后天,当用口去啄牠,或者用爪去刮牠,使其雏鸡能够安隐得生,然而伏杂乃善伏其子,随时爱护,其子自然会安隐得生。像如是的,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的话,就会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八、驴经:本经叙述如比丘不修学三学时,就不能叫做比丘,如驴之异于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驴马,随着牛群而行,而作此念:『我作牛声。然而牠的外形并不似牛,色彩也不像牛,所出之声,也不似牛。只随着大牛群,就说自己是牛,而欲依牛鸣,但是其去牛也,实为远矣。像如是的,有一愚痴的男子,违律犯戒,而随逐于大众,而说:『我是比丘,我是比丘。』而不学习胜欲-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而随逐于大众,而自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实,他之去比丘,实在太远的啊!」
那时,世尊即说偈说:
同蹄无角兽 四足具声口 随逐大群牛 常以为等侣
形亦非牛类 不能作牛声 如是愚痴人 不随系心念
于善逝教诫 无欲勤方便 懈怠心轻慢 不获无上道
如驴在群牛 去牛常自远 彼虽随大众 内行常自乖
(同样的有脚蹄,而没有角的兽类,也俱有声与口。而随逐于大牛群,常以牠们为伴侣。然而看牠的外形,也不像牛类,也不能作出牛鸣之声。像如是的愚痴的人,不能随着而系其心念在于善逝〔佛陀〕的教诫里,不欲精勤方便,而懈怠,而心轻慢,则不能获得无上之道)。
(喻如驴马之在于牛群里,离去于牛,常为自远的了。他虽然随着大众,但是其内行,乃常于自乖违的哩!)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口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九、跋耆子经:本经叙述如果随时学习三学的话,不久当得尽诸漏。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跋耆的聚落,尊者跋耆子有时也侍在于佛陀的左右(也住在那个地方之义,不一定为左右之侍者)。
这时,尊者跋耆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在于一边。白佛而说:「世尊!佛陀说过二百五十戒,使族姓子(仕绅)随次每半月,来听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令诸族姓子随欲去学习。然而现在,世尊!我实在不堪能随学而学。」
佛陀告诉跋耆子说:「你堪能随时学习三学与否呢?」跋耆子白佛说 :「堪能的,世尊!」
佛陀告诉跋耆子说:「你应当随时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随时精勤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后,不久当会得尽诸有漏,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在于现法当中,自知作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那时,尊者跋耆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作礼后,而去。
那时,尊者跋耆子,受佛的教诫、教授后,就独自在于一静处,专精思惟,都如上说,…乃至心善解脱,而得阿罗汉果。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完
杂阿含经卷第二 卅三、非我经:本经叙述五阴为非...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一二四一、给孤独经:给孤独...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一一七八、婆四咤经:婆四咤...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八 听法品第三十六 概要:本...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一二九四、无所求经:本经叙...
中阿含经卷第一 东晋的孝武帝及要帝之世,隆安元...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一二六七、度流经:本经叙述...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一一四五、应施经:本经叙述...
中阿含经卷第三 业相应品第二(有十经)(初一日诵...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 一一○四、帝释经:本经叙述如...
中阿含经卷第八 未曾有法品第四:有十经初一日诵...
中阿含经卷第九 三十六、地动经第五(初一日诵)...
中阿含经卷第十 习相应品第五:(有十六经)(初一日...
中阿含经卷第十一 中阿含王相应品第六:(有七经...
中阿含经卷第十二 六十三、鞞婆陵耆经第六(初一...
中阿含经卷第十三 王相应品第一:(有七经,第二...
中阿含经卷第十四 六十七、大天捺林经第三(第二...
中阿含经卷第十五 六十九、三十喻经第五(第二小...
中阿含经卷第十六 七十一、蜱肆经第七(第二小土...
中阿含经卷第十七 长寿王品第七:(有十五经,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