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小语
白云老禅师著作
人生,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价值,从价值中发现得失;然后,老了,纔能拥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
注:有限的生命中,如果想拥有丰富的内涵,就不能任由日子平白轻松地过去。日常生活中凡事用心体会,从中寻找价值,显现出生命的意义;而且不断由寻找价值中探究得失,逐渐累积出丰富且精湛的知识经验。
蜡烛有燃完的时候,电灯有断电的时候,油灯有油尽的时候;唯独佛菩萨的愿,是永远的行舍而无穷尽。
注:有形的物质体,它的生命历程是「成住坏空」;无形的精神世界,仍然不离于「生住异灭」的过程,它们历经时空,最后必然终结。只有唯一的——佛菩萨的愿,却是只有「生」,没有「灭」的时刻,对众生的慈悲、喜舍,更是行无止尽。
走在生命的道路上,不仅是脚步要稳,而且还要耳聪目明,头脑清醒;就像是行于高空,表演走钢索的人。
注:这是一个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世界,每一步履的跨出,必须靠自己的审慎判断,因为下一步的结果,好坏全由自己承担。如果一个不小心,听不清楚、看不透彻,以致糊涂地跨出危险的脚步,那后果可能是毕生难以弥补的遗憾。
不伤害别人,就是修行;能帮助别人,就是菩萨;大乘佛法下的修学行者,必须如此的走在菩提大道之上。
注:大乘佛法下的修学行者,凡事不以自己作唯一考量、为最终目标,而是面对人与事时,保护自己,不伤害别人。当自己得到利益,仍希望与他人分享利益;而且于修学佛法中得到成就,更愿提供自己的知识经验帮助别人一同行于菩提大道上。
戒的维护,像世人遵守法律;定的修养,像世人培育品德;慧的发挥,则不只是世智聪明而已,必须圆成般若波罗蜜法的实性。
注:戒定慧,明白说出修养的方针,告诉我们于身口意如何修正错误。平时在有机会侵犯的情形下因戒的遵守而能不侵犯;在可能乱的环境下因定的修养而能不乱;在可能迷惑的时刻,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转化为慧的力量,引导自己走出迷惑而到达觉悟的彼岸。
身业可以仰赖戒律维护,口业可以抑制少言少语;意业的把持,则如管束猿马,欲想使其安静,必须拥有无限的智慧三昧。
注:外在的表现,可以凭靠规矩的束缚而达到控制的效果;内在的意念却似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把握不住。如果想要使它安静而有尺度,那么就必须仰赖修养,修养出无限智慧,发挥定的力量。
能知别人三分,知道自己几分?唯有面对事实之时,方始发现一分也无!
注:街头巷尾不乏有为他人称斤论两、品头论足的人,但是有谁记得掂掂自己的份量?评论别人容易,可是尽在别人身上下工夫究竟对自己有什么帮助?费了再多的时间,有朝一日当自己必须拿出实力时,才发现原来连别人都不如,这时候却为时已晚!
检讨悔改,不是现在的得失,而是昨日的事实;尤其是,多少意料之外的缺失。
注:检讨悔改,是让生命去芜存精的最佳方法。检讨悔改的方向,并非在现在的得失上计较,而是对于已经成为事实的行为,认识优劣点,作为修养的参考,尤其是那些自己从未警觉的缺失,更提供了认识自我本来面目的绝佳机会。
不要尽顾别人说些什么,必须深察自家会些什么!闭起门来夜郎自大,面对行家哑口无言;试想看,别人可能会说一些什么?
注:遭受言语诋毁时,别只是气愤难过,应该检讨反省;受到别人称赞时,想想自己真是那么好吗?想一想!认识自己!否则,活在假想假相之中,那是个跟随别人言语而喜怒的人生,如同泡沫般不堪一击。
恻隐之心,来自如同身受的诚恳,怜悯之意,总以为自己优越一些;唯有二者调和,纔不会导致有人拒绝同情。
注:帮助别人,是因为他的处境令人感同身受,现实情况的确需要帮助;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的条件许可,所以拥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如果施与受之间能够作这样的认识,便能真正发挥功德力量,达到实质的效益。
如果道与人有距离,道只是行云流水,并未舍弃人;但是,人与道不相应行时,则像是身怀珍宝的贫病者,须有智慧的人予以启示。
注:道,是正确的道理和方法,指出一条朝向圆满觉悟的道路。不识「道」的人固然可惜,一旦机缘来到,仍有机会能够行于觉悟之道上。但是,已在学习中,可惜频频与道错身而过的人,就像老禅师所形容:口袋藏有钻石,却因不知运用而贫穷,他需要的则是智慧的开启。
修学佛陀教法的行者,不是依赖佛法而迷信,而是仰仗佛法得觉悟;所谓佛法,原本就是觉悟之法!
注:佛法的尊贵处,不是精神的寄托,更不是神通广大的表现;佛法,从最平实的生活中,发现真实的道理,经过确实的修养历程,凭借自己的努力,直到完全突破自我,这之间正是一连串的觉悟。
佛陀住世时,依人不依法;佛陀入灭后,依法不依人;今人学佛,莫叹去佛时遥,应当庆幸现前,我们拥有庄严而完美的法宝。
注:佛陀住世的时代,渴望像佛陀一般圆满觉悟的人,以亲近佛陀,学习他的一言一行为「学佛之道」;现今追求圆满觉悟的行者,虽然不再跟随佛陀左右,然而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留下完整浩瀚的法宝,仍然明确指引我们——如何走向觉悟之道。
人,如果一味地炫耀自己的优点,忘了自己的缺点;那末,此人的前途事业,必定毁于自己忽略了的缺点之上。
注:前途,满布危机和竞争;人需要发挥优点,同时更要修正缺点,否则,危机势必难以克服,竞争之下无法取胜,因为前途事业的无限宽广需要条件,让缺点的认识改进作为成功的垫脚石,也就是善用自己的优点并改善自己的缺点。
培养一个非常的人,荷担非常的事业,必须运用非常的手段,纔能圆成非常的结果;也就是对于无量无边的众生,贡献无穷饶益的功德。
注:想要荷担起不平凡的事业,必须承受得起一般人所不能承受的,做一般人不能做到的,也可以说必须拥有超越一般人的智慧。这些条件的具备,来自于非常手段的培养训练,经由这样的过程,造就出堪负重任的人才,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疾病是健康的破坏者,小人是君子的毁损者;但是,健康经得起考验,疾病也是无可奈何!同样,君子有其实力,小人永远只是小人!
注:恶意的对人毁损或对事破坏,只是一时得逞。事实真相总在实力的持续下完全表露无遗。所以,唯有真正具有货真价实的实力者,才能走得久远;不论外在环境顺逆与否,都是那么坦荡,经得起考验。
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就是培养自己的才智;能够把握现前的教训,就是修学未来的成功;能够肯定已有的自己,就是创造可靠的将来。
注:丰富的人生资粮,如果藉由别人的知识经验学习而来,那是最快且最安全的方式;其次是经由已经发生的错误中学习,记取教训,指向成功。可靠的将来,是由自己或他人的经验中点滴培养,累积成足以肯定的内涵及成就。
近智慧之亲,共觉悟之友;与大雄佛陀同一愿,与天地万物同一体;行无缘慈悲,舍染着贪欲,方是大乘教下的学佛行者。
注:大乘教下的学佛行者,亲近共习觉悟的善知识,秉持佛陀所教,清净业行造作;对于他人,则如煦阳亲抚大地般,无有分别地竭力帮助众生,期愿自己与天下有情生命皆能共行于菩提大道之上,共证如佛陀般的圆满觉悟。
机智反应是理解力的评估,考试测验是机智反应的肯定;但是,评估与肯定所得,并不能确定人生里程碑上,记载是成功或失败。
注:许多历史上记载的荣誉者,成长过程中曾经受尽藐视;多少被高捧看好的明日之星,结果失落众人的期待。成功并不等于机智、好评或金榜题名,成功是人于一生中,以他的先天条件加上后天努力完成;成绩,其中并发挥了利益价值。
忍,不是畏缩,也不是逃避,而是面对问题,欢欢喜喜的去承受,小心翼翼的去处理。
注:令人难以忍受的时刻,需要沈住气,冷静面对问题,细心了解问题,并小心翼翼的予以化解,让缺失与伤害减到最小。在这过程中,唯有欢喜承受其难耐的过程,才能心平气和地化解问题,达到「安忍」之效。
学佛的要诀,除了多看,多听,多问之外;必须以智慧处理问题,以善巧方便接引众生,以圆满觉悟作为标的。
注:为了不偏离佛陀教法,多看,多听,多问可以帮助学佛行者多所比较,判辨方向,发现适合自己的路;现实生活中则发挥知识经验的力量,作为处理问题的资粮;灵活运用佛陀之教,方便接引他人行于觉悟之道,离苦得乐;并以圆满觉悟作为自己毕生努力的方向。
现实的生活体验,是帮助你去认识彼此,了解事理,发现知识中的知识。
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实生活中用心体会观察,可以更加了解自己与别人,发现从不曾留意过的事实;可以说,知识、道理配合现实因素的融和,将结合成最具体且受用的知识,而且它不是但读万卷书即能获得的宝贵人生经验。
如果你是来自暖室,处此尖端科学的时代,必须不为机械所迷惑;否则,你的手,你的脚,你的头脑,将会变成迟顿。
注:处在凡事讲究便利的尖端科学时代,人的手脚功能及思考反应已随着对尖端科技的过份依赖而渐失功能,渐显迟顿。尤其是只想享用他人的智慧结晶,以图舒适便利的人,丝毫不在意自己原来所具备的本能,他的身体及头脑将会退化得更加快速。
居安思危,居危冷静;人生的路途坎坷,必须凡事思考,方能平安前进。
注:人生道上,有种种难以把握的际遇,只是不知何时即会遭遇。所以,应变之道就在平常时多方考虑可能发生的危机与缺失,藉由事先设想周密而降低危险发生的机会;遭逢危险的时刻,冷静思考,沈着应对,于冷静沈着中,化险为夷。
有太多的时间去羡慕别人,为什么不好好的利用时间去培植所羡慕的?
注:羡慕别人所有,那是因为自己未能拥有。然而,光是羡慕别人并不能有所增长,即使是羡慕一辈子,也只是羡慕而已,不如及时付诸行动培养自己所羡慕的,假以时日,则能拥有令人所羡慕的。
救济,只是盲目的付出;教导,纔是有效的帮助;施舍,颇具怜悯的冲动;唯有无畏的牺牲,于他人的饶益而言,完备了绝对的奉献。
注:救济,只是一时的帮助;教导,才是给予自立的本钱;施舍,是情感的触动;无畏的牺牲,带给他人深远的绝对利益。施舍或救济,是否真正帮助了他人?若配合适当的方式、持久的精神,帮助他人得以突破困境,培养自立更生的能力,则是长久
的扶持,真实的饶益。
当你今天纔发现昨天的错,那末,你的今天已经被浪费了;如果,适时警觉今天的错,那末,明天必然是属于你的。
注:人,因为知错,所以能改。既然免不了犯错,那么及时觉悟,就是唯一的弥补之道,也是令成长过程缩短时空的最佳方法。时时自我返照检讨,不断修正改过,否则,当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我仍然依旧,那就错失了许多认识自我,导偏为正的好机会。
帮助别人是本份,被帮助的人,有受与不受的权利;因此,与其勉强而造成双方都感委屈的后果,不如冷静地去认识自己和对方。
注:人往往因为一厢情愿的好意,认为是帮助他人,为他人好,却忘了对方也有不接受好意的权利,因此,无形中造成强求,别人既感受不到好处,且倍感负担,自己也因而十分委屈。所以,有心帮助别人,为达真实效益,不如先行了解对方的需要,
自己的能力。
人的真理是什么?是生命!生命的真理是什么?是好好的活着!活着又为什么?权利和义务!
注:老禅师说:「生命的意义,在发挥生活的价值;生活的价值在饶益众生的生命。」人身之所以难得,是因为他的一生中可以发挥无限大的生命价值;生命之所以宝贵,是因为他平常的生活中,可以利益许多的生命,完成许多意义非凡的事,这之中,有权利,有义务。
一个完美的人,不是「身」的健丽,「口」的甜蜜,而是「意」的高雅和洁净;而意的完美,是来自每一颗健康而善良的心!
注:「身」的健丽,令人产生向往和遐思;「口」的甜蜜,令人心神迷乱;「意」的高雅和洁净,则因为它源自于健康善良的心,所以,「意」之所及,表现出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与体恤,它所引发的行为,是属于利己利他的。
机会的诠释:机是时空的认识和了解,会是修养和学行的投资;所谓契机与会,便完成了命运的自我主宰。
注:机会,不是伴随运气而有;而是随时随地,把握当下对时空环境的认识与了解,透彻其脉动取向,再加上自己专修素养条件,取得可靠的筹码,于是主导了运气,完成了命运的自我主宰。
佛之一字,于法典中有时是如来之名,有时是觉悟之义;研经究教的佛弟子,如果不能辨别二者的涵意,那将永远不能接近佛陀的思想。
注:三藏十二部经典,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引导后学行者接近佛陀思想,可是,一旦把握不住,便无法契入如来法义。如同一个「佛」字,在不同的地方,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涵意,这之间,若非凭借着深厚的佛法修养或善知识的引导,结果必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细雨绵绵,大雨淋漓,暴雨横飞;有的令人烦恼,有的令人喜悦,有的令人焦急;可见天公也不免为难,如何使得皆大欢喜!
注:纵使是具有千变万化能力的天,也难以满足每一个人的好恶。人以自我意识表现要求,其喜好没有标准,所以众人意见聚集时,难的是如水乳融合;少的是设身处地为他人想一想;虚怀若谷地广纳真言;以至不能把原有的烦恼突破化解,表现最是圆满的修养功德。
开花结果的时刻,曾经是从耕耘,下种,施肥,灌溉;以及无数心思和血汗,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点一滴的累积而成。
注:看到丰硕成果的呈现,同时需要认识它在完成前的逐一过程与行为付出。其中必然具有因与缘、因与果的关系。开花结果之前,下种是一切的开始,而后仍需完整的缘,也就是付出辛勤,突破困难,历经岁月中的辛劳,才有机会看得到开花结果的丰收。
禅法之妙,在于五蕴中想蕴的延长,于诸法静虑之磨炼,以达本能反应于一剎那的完美;然后表现的结果,内里没有些许自我的成份。
注:静虑的修养,在于人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完成过程中的想蕴,加大其距离,静静思虑,精密思量,凭借修养而能于一剎那间的反应,突破自我,呈现圆满,表现无有缺失,全然利乐的结果。
强调自我的人,往往也是最为自私的人;因为,他抹煞了别人的存在,否定了别人的权利和义务。
注:强调自我的人,一切只看到自己,强调自己的意见,自己的感受,自己应有的权利…,希望别人事事符合自己的想法,更甚于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或将自己的痛苦建筑在别人的快乐上,完全不在乎别人也有自我,也有感受,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名利和权势,就像是奎宁丸;有甜甜的糖衣,有奇应的特效;但是,那内里毕竟是苦的!
注:追名求利,争权夺势,纵然费心劳苦或往往遍体鳞伤,但仍有无以数计的人宁愿沈浮其中,为的是叱咤风云的快感,呼风唤雨的得意,虽明知为达目的而伤害别人,有违人所应有的原则;但是,人的业习难改,有谁静静地想过:为的是什么?最后又得到了什么?
于事理之疑,思想才能突破,于所疑之境,发明才是要务;疑思之余,禅行者方成静虑之功,是谓有得悟之机也!
注:禅行者,不分昼夜精进于静静思虑的修养,于事理之法,务期通畅无有滞碍。凡有疑虑之处,必然运用思想,经认识探究直至发现隐覆的秘密,事理之间纔能明朗清楚,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亦如竹节之间,节节打通,其突破的时刻,也就是醒悟之时,表现出修养的力量。
如果,当别人数落你的过失,所引发的感受是委屈的时候;那么,充份证明你是一个忽略修养的人,一直过着甘愿迷失的日子。
注:平常从不留意自己的言行,夜来不曾检讨自己的心念,这样的人,他的日子是日复一日之后,对自己仍然陌生,于自己的好或不好,毫无所知;如果有一天面对别人指责他的缺失时,他必然感到委屈、诧异、以及莫名的难以接受。
认真修学的人,无论时地,都在观察事理的变化和作用;从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什么是与道相应的,与生死有关连的。
注:珍惜有限的生命,精进于修养的人,他把握随时随地不断学习的机会,在任何所见所闻之中,以「读」的方式,认知事理的因缘和因果,发现微妙的道理,从中识取与道相应,与生死有关的,返照于自我,察觉细微的意念变化。
太多理想的人,往往为理想失去了自己;甚至手忙脚乱之余,结果一无是处!
注:人想做的事,必须是人的能力可以达得到的。否则,就算是雄心大志加上权谋才略,太多的理想,一阵手忙脚乱之后,耗尽心力,也难以达到理想的结果,最后落得什么都不是,连自己也走了样,所得到的是一连串的失望。
屈于辱,屈于妒,屈于毁,以至屈于理,屈于他人强烈的自我;但都得屈而后伸,莫成为牺牲下的耻与怜的承受者。
注:面对他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强硬的行为,一时的忍受委曲之后,如果不能改变别人,那么,不如好好地表现自己;否则,自始至终在别人的任意糟蹋下过日子,结果只是徒增他人的快意,而自己却是个承受无尽屈辱的可怜虫。
生命的旅程中,千万不要被现实轻易击倒;必须了解北方的冬天,永远是冰天雪地的酷寒!
注:顺境时,总被人认为理所当然;逆境时,往往难以面对。面对现实的残酷,唯有从现实中认识,了解,并且有所发现,才能具备坦然面对的本钱,而不畏于现实,不因残酷的环境而丧志,否则北方的天寒地冻时刻,又该如何生存呢?
所谓佛法,就是发挥智慧,表现于事理的融洽,环境的适应,问题的处理;完成于彻底的觉悟,以臻究竟圆满的结果。
注:佛,具有觉悟的意思;佛法,就是在任何时空之下,于一切事理都能从中凸显觉悟,表现智慧,即使处于不同的环境中,也能适时适地处理问题,而达到圆满的结果;所以学佛,也就是学习智慧,突破一层层的缺失,最后达到究竟圆满。
当一个耽心别人与他具有同等智慧的人,他是不会向别人推销智慧的,尤其是为别人除去愚痴而制造智慧。
注:一般人总是希望别人愚笨,耽心自己智慧不够。但是身为人天师的出家人,秉持佛陀之教,希望与众人分享智慧之法,终生努力于为别人去愚痴,增智慧;如同白云老禅师,他以自己数十年的修养心得,不曾歇息地为他人化解问题,培养智慧,殷切地期待众生都能圆具智慧。
如果,你有时间与精神为那些毁谤,侮辱,邪恶的事而伤心,而愤怒;那么,你为什么没有时间与精神去注入知识,充实自己!
注:毁谤,侮辱,令人不平气愤,但是想一想:既知是莫须有的毁谤,恶意的侮辱,那么伤心愤怒徒增对自己的伤害,耗费时间和精神,也改变不了什么;既然恶意的伤害,不能改变它,那么何不将时间和精神投入为自己做些有帮助的事,好好充实自己?
白云心语 白云老禅师著作
今天也就是昨天,明天却不是今天;把握了今天,拥有昨天,错过了今天,失去明天;即使是现在,过去,未来,亦复如是。
注:现在的这一刻,蕴含了已成为过去的那一刻所完成的轨迹;尚未完成的此时此刻,则使得未来的下一刻不可把握!所以,现在可以确定过去,未来如何则来自于现在的行为,因此世俗或佛法中都强调:把握了现在,就把握了过去和未来;把握了今天,就把握了昨天和明天。
布施不是怜悯的施舍,亦不是同情的给予,而是仁爱之心的扩大;进展为人溺犹己溺,他苦若自苦,怨亲平等的佛菩萨行为。
注:布施,是普遍地给与;对于这个世界上种种际遇不同,有需要却又缺乏的人们,不以高姿态去可怜别人,而是出自内心深处的感同身受,给与自己能力所及的帮助,不分亲疏地尽一份心,期愿众生皆能离苦得乐。
谈空说妙,只是逞口舌之能。故弄玄虚只是魔者的手法;倘有行者,于其中讨生活的话,不异自陷旋流,落个灰头土脸。
注:谈空说妙,尽在口舌上表现道行高深,究竟,于空有多少突破?于妙真正拥有多少?故弄玄虚,总是运用伎俩编造不可说,不可思议的境界,然而,神奇的背后迷误了多少人?毕竟,这两者都不是脚踏实地的行径,更不是成就觉道的方法。
莫以为表面的动乱是不安,凡事最诡诈的往往是风平浪静的时刻;就像是漫天的大雪纷飞,不如溶冰化雪时来得寒冷是一样的。
注:风雨飘摇,引发不安的心;风雨前的宁静,过得安逸自信。明朗确定的危机好化解,最险恶的却是蛰伏蕴酿中的变数,令人防不胜防;偏偏人既不具备洞察先机的本事,又疏于防范未然,所以最后总以一句「我怎么知道会这样」来收拾残局!
鼓雨钹雷,洒下的是一堆交错的音符:可惜,那含意颇邪的划过,不是令人惊骇的闪电,而是一些令人防不胜防的陷阱!
注:风雨大作,雷电交加,组成一幅骇人景象。但是,真正让人心生恐惧的不是风雨雷电的本身,而是那些把握不住的未知数;是如同风雨雷电般令人措手不及的;是对自己的下一步不知将如何的茫然不知所以,那才真正令人胆颤心惊。
扬眉瞬目,是一些暗示动作。举手投足,是一些意识行为;于其间,禅不藏身在眉目中,也不隐匿在手足里。
注:眉目中,手足里,不一定有禅的踪迹。禅的踪迹,显现于静静思考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的时刻。一扬眉一瞬目的暗示,引发千变万化的思绪,当它相应于道,相关于生死的时刻,即使只是一剎那之间,禅就在那里面。
长舌的人,要不是来自拔舌地狱,死了必亦投向拔舌地狱。
注:有些人平常习惯说些虚无不实或迷惑他人的话,并乐于四处打探消息,作为搬弄是非的本钱;这究竟是过去无始以来的业习所使,以致于积习难改?或是不在乎因果,所以尽情造作毫无畏惧?但是,不论如何,谁也不能否认自作须自受的道理,他的结果如何并不难以预料!
世间事,谁也无法下定论,一切的「对」与「否」,全都裁决于环境中的事实;绝对不是某一方面,或者是某一个人的直觉感受!
注:论及「对」与「否」,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对」,别人是「否」;但是,评断的过程中,究竟依据什么而判断?其标准为何?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一味地断论是非对错,却忽略了事实所呈现的利与害,那只不过是个人的自我意识,自我的感受罢了。
宽恕、容忍、赤诚、真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都应该付出的;而且,那中间没有任何的条件。
注: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对待,是以赤诚、真爱为出发点,互相包容体解,彼此宽恕互谅,如同齿轮之间的互动,必须配合他人而进退,其中没有任何的条件,不须称斤论两地考虑,更无法比较高下;这只是为人应有的襟怀与本份,是那么自然地存在人与人之间。
一个行于黑暗中的人,必然时刻甚而至分秒,都是在小心翼翼中度过,所以,那过程中并不发生能够避免的危险!
注:黑暗中,充满危险和诡异,必须时时提高警觉,小心翼翼地跨出每一个步履,以确定即将面临的一刻是否安全无虑,才能避免不必要发生的危险;否则,莽撞大意之下,造成不应该发生的疏失,所谓大意失荆州,或者措手不及而丧身失命时,后悔已经来不及。
有光亮的地方用眼,陌生的地方用耳,黑暗的地方用心;但是,无论什么地方,都应该运用你的思想,才能万事如意,皆大欢喜!
注:光亮的地方,运用眼睛,看清眼前的一切;陌生的地方,运用耳朵,听出端倪;黑暗的地方,运用心思,探索黑暗中的安全之道;不论是用眼,用耳或用心,更需要运用思想,才能有所判断;唯有运用思想,才有机会展现智慧,置多险的人生于无忧之地。
大慈大悲,受苦受难;欲识菩萨,皈向苦难;欲成菩萨,承受苦难;自古至今,无有菩萨,不是于苦难中成就者!
注:走过苦难,才真正体会苦难中的滋味与痛楚;自苦难中出,所以具备超脱苦难的本钱;大慈大悲的菩萨,成就于苦难中,并衷心祈愿受苦受难的有情众生都能离苦难,得安乐,所以他感同身受地付出自己,引领他人走出苦难,拔苦给乐;为他人分担苦难而救苦救难。
一个喜欢搞人际关系的人,往往是最没有人际关系的人;因为,在他的情感深处,并没有人际关系的份量!
注:人与人之间贵在无条件地赤诚相待,彼此间自然流露真爱,互动真情,形成善的人际关系;刻意营造人际关系的人,他周旋于人群间,特意地拉拢人们,他的用心构成一幅和谐景象,可惜他的情感深处少了一份由衷的真诚,在别人的心目中,他并不是真挚的朋友。
当一个人在起心动念之时,产生了毅然的决定之后;纵使是错了,也会不惜护短,而强调自己具有足够的理由!
注:心念的起动,引发瞬间的权宜衡量,产生自我的决定;不论决定的内容是否合理,人总是坚持自我,即使事实显示疏失,仍以无数个理由为自己辩护,不会在心念起动之初审慎考虑,搜集他人丰富的知识经验以为参考;尤其是发现错误时,毅然改过而促使自己进步。
自我的情感(五蕴)表现,原本就是各种不同的分别意识;人,一直在分别意识中不断的错,不断的悔!
注: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变化,经分别意识生起,思虑抉择,而完成行为结果,表现出人们理性与感性不同的自我情感;然而,各种分别意识生起时,舍了分别为什么?内涵为何?人总在分别意识生起时不清不楚,思虑抉择时糊里糊涂,因而在莫名的分别意识中不断错了又悔,悔了又错!
无论是咖啡,药什么的,吃的时候苦在嘴里;可是,当你咽下了之后,想想:你会得到些什么?而且,会有些什么样的感觉呢?
注:眼耳鼻舌身,感官的功能传递酸甜苦辣冷暖温寒的各种感受,但是,自己与这些现实中的药或咖啡有何关系?自己究竟因它们而得到什么?或只是乐于好的感受,厌恶自己所不喜欢的?人离不开声色,因而必须具备智慧而判断而抉择,更为了最终的饶益,去忍耐难受的过程。
神化了的事理,不是事理的本身,而是那些为神化而造作的人;就像是月亮的故事,热门的人物、音乐、服饰等等。
注:神话,究竟是怎么来的?创造神话的人,其动机又是为了什么?人生许多心的奥秘并不难在这中间被发觉,而一旁的我们是愿意盲从,或是深入探讨后再决定自己的心的方向?人的世界里,摄人耳目的很多,但道理都是一样的。
一粒微尘,一个世界;一颗种子,一条生命;一句言语,一件事理;一丝意念,一种趣向;整个的宇宙人生,便是这些「一」的组合。
注:三千大千世界是由种种的「一」集聚组合而来。每一个「一」的缘起之初,我们的行为内涵左右它的结果,或许是善,也可能是不善;这许许多多的小环结又形成整个宇宙人生。所以每个现在值得善加思量与运作,生命的现象其实就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傲慢如果做为智者的台基,最后必然地陷台裂;谦虚如果做为愚者的台基,最后必然建起高楼大厦。
注:不论智商高低,人生历程上,少不了的是不停地学习与提升。心态傲慢的人,自认高超、难以接纳他人的指正,最后难逃失败的结果;另一种人时时谦虚地面对人事物,放低姿态,累积成功的本钱,踏实地积沙成塔,最后建起高楼大厦!
人为盗贼,掠夺钱财;时间比盗贼更恶毒,它专门掠夺人的生命!因此,人生在世,必须把握时间。
注:人总是这么想:「等一下再说吧!」将生命的努力寄托于无常的下一刻;而不想想:无数个此时此刻串连成有限的生命,当不经意地失去每个现在,生命已经浪费,即使有朝一日猛然惊觉,失去的已无法挽回。不是生命太匆匆,而是应该自问:把握了没有?又做了些什么?
愚痴的人到处寻找智慧,智慧的人到处搜集智慧;到处寻找的往往当面错过;到处搜集的,结果智慧如海。
注:佛法中说:智是一切的知识经验,慧是将它发挥成为有利益的力量。知识经验,除了是自己所经历过的,更可搜集他人的,由此发挥它强大的力量。可惜不明究理的人却向往智慧,处处寻找智慧,不知智慧是从平常事物中来,结果只是空耗了时间。
一滴雨,一滴露,可以滋养生命;一缕烟,一坛酒,可以丧身失命;可是,有几人重视那一滴雨露?舍弃那一份烟酒?
注:莫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善或小恶,犹如滴水穿石,小小的水滴,恒远的影响,亦如业习的滋长源自于小问题,道果的成就开始于小地方,只要是与自己相关的,就是生命的内涵,历经日积月累,小善或小恶所发挥的影响是既深且危险的!
学佛如同吃饭,一顿不吃就会挨饿;因此,必须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吃到不能吃为止。
注:吃饭,延续了人的血肉身躯;学佛,则延续人的精神慧命。只要人活着,就不可能不吃饭;如果你一心学习觉悟的道理方法,以佛陀的成就作为标竿,那就必须日日月月摇动向前的桨,直到有一天,连这些帮助你走向觉悟的道理方法也是多余的为止。
如果说「道」像漫长的台阶,那么「修行」将是耐心地,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工作。
注:道,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是漫长的台阶,它指引我们走向圆满觉悟的那一端。走在这条道路上,不论看到或听到什么,都需要深入的认识了解;遇到了障碍,需要突破化解,如此不断地往前,一层层的向上,直到尽头、顶端,这就是修行的落实。
求生,只是争取生命的延续;奋斗,纔是完美生命的道路;人,须要求生;却也更须要奋斗。
注:人有别于花草木石,因为人即使在极困难的环境中,仍可发挥求生的本能,克服恶劣的环境,争取生命的延续;更可运用思想,发挥智慧,奋斗经营出丰富璀璨且利人利己的生命内容,所以老禅师说:「生活的目的,在于发挥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在于饶益众生的生命」。
一个社会,一个团体,需要各形各色的组成分子;就像是一部机器,少不了每一部份或每一颗大小的螺丝钉一样。
注:一个角色、一种功用、一份力量,如果每一个角色都能善尽其职,那么团体中许多不同的角色也就发挥了多重功能,并结合成难以言喻的力量;所以小人物有大潜力、小事物具大影响、小地方却大有内涵,这并非不可思议的事。
情绪不稳定,就像是多变的天气,不但会影响自己的生活情趣;同时,更会失去他人喜欢接近你的机会。
注:当偶来阳光灿烂,突然又雷雨交加,那真是令人愁忧的一天,因为谁也不愿为下一刻的突来变化而担忧受怕;若不得已,就只好重重装备以应付它。如果你像这样多变的天气,别人就只好武装以迎接多变的你,这之间没有欢喜,只有怨言。
禅,简单的说:是一种过程,于此过程中,所有的思想和表现,而完成智慧的结晶,圆满彻然的觉悟。
注:禅,是静静地思考,运用思想,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结果呈现圆融,减少缺失;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知识经验累积,不断配合思想的运用,深入地发觉探究,在这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缺失愈来愈少,最后呈现圆满的觉悟、智慧的结晶。
不是太阳遗弃地球而造成黑夜,而是地球躲着太阳编制黑夜。
注:黑夜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是黑夜?而不是黄昏、不是晨曦、更不是灿烂的艳阳天?许多的为什么可曾好好的想过?还是怨天尤人,责怪太阳的不是呢?黑夜、白天之间有道理,行星、恒星之间有证明,只是我们的「我」是否愿意去面对及认识!
计算一下每天所说,有几许是利己利人的?最喜欢发表的人,往往也是犯错最多的人;所以,有德者说:沉默是金哩!
注:说得出话不难,要会说话是一门学问,想说利人利己的话,靠的是修养的本钱;但意念才动,言语即出,一剎那间,能否运用思考的空间,作利人利己的言语?若不能,至少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这个时刻,保持缄默,想一想,反而于己于他都是好处呢!
人,需要有希望,但更需要将希望变成为事实;不然,那无异是躲在象牙塔里做梦的人,永远只是个希望而已!
注:希望,可以为我们勾画出整个生命的蓝图,犹如伟大的建筑出自于完美杰出的构图,可是它令人期待的理想若没有实际的工程施工,那不过是曾经做过的梦而已,毕竟它只是一张图,不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充实的生命,是具有支付不尽的爱心的人;多少不安于祥和而充满怨尤的人,他的生命中原本就是一片空虚!
注:爱心满怀的人,心中有自己也有别人,身处困顿的环境仍为自己的生命奋斗,也处处为他人着想;但有人活在平安幸福中却仍处处不满于现状,怨尤不断,事实上他并不曾体会到平安、幸福的可贵,更不曾为自己和别人真正着想过。
人,可以为知识和经验而劳碌度日;却不可以一生在什么都是贫乏中而养尊处优!
注:活到老,学到老,以一辈子的生命力累积丰富的知识经验,如同用心在一块地上,心血体力的付出可以造就一块好地,种出丰硕的成果,养活自己和别人;但终日养尊处优的人,最后就像经年荒芜、贫瘠衰竭的地,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
道如逆水行舟,必须摇动精进的桨叶;不然舟倒退,道愈远;可是,精进之诀,如细水常流,不能像山洪暴发。
注:走在学习觉悟的道路上,像船逆着水前进,需要不间断的步步往前,稍许停顿就会后退,所以需要「精进」;但这漫漫长路上,精进必须像细水常流,而不是山洪暴发,山洪暴发的力道虽猛,却是短暂的,尤其是它的后遗症,往往不可收拾。
摩天大厦,不是楼高的雄伟,而是楼基的结实;外行人往往表现于雄伟的赞叹,内行人却从事于结实的分析。
注:摩天大厦,创造它的人必须扎实地分析设立结构,才得以进行严谨空前的工程,最后完成令人仰首赞叹的结果;而欣赏结果的旁人则仅能表现叹为观止的喝釆,因为从设计到完工的过程与内涵是他们难以了解的,人们的不凡成就正如同摩天大厦的创造者。
人,是一种具有欲望而且没有止境,长期中为欲望而烦恼的动物。
注:人,离不开财色名食睡,这就是五欲。人的欲望,永无止尽,也因为难以达到满足,所以感到烦恼、身心不安;既跳不出,又为之所苦,因此佛法中告诉我们,训练自己从多欲而少欲而清净欲,渐渐远离欲的藩篱,最后得以清净自在。
检讨自己而又诚心悔改的人,他的作为是智者的表现;原谅自己而又处处放纵的人,他的作为是愚者的表现。
注:自古贤圣的成就,无非是在检讨悔改之中酝酿,让好的更好,表现出智者的内涵,贤者的风范;但是一向不识己过、我行我素的人,则仅仅满足了放任人生的快感;若想追求全方位的圆满,检讨改过的工夫不只是一个基础,也是本分!
对一个经常拥有「自以为是」的人,如果有一天他失去了所有的听众;那末,他的自以为是也就跟着消失了!
注:有人活在自己编织的幻境里,陶醉于自己的好、自己的是、自己的了不起,尤其当有人愿意倾听时,这时候他更如同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神游其中,仿佛一切都是真实不虚的,更加肯定自以为是的一切;可是,当驻足的听众逐渐走远时,梦醒了,岁月也已随而远去。
蜡烛有燃亮自己,方便别人的德性;可是,有谁谈及制造蜡烛的人,又有谁,想到那些为蜡烛而助使发光的人
注:为别人牺牲奉献者,总是受人歌颂,甚至名留青史;至于背后造就他的人,还有那帮助他发挥力量、利益别人的关键者,却少被提及,更少有人学习。这三者,如果少了任何一个,蜡烛就没有发光的机会,但是我们往往忘了其中的两个。
不是日子不好过,而是自心自造作;如果感到日子很难过,只为自己从来不愿好好过!
注:在每一个日子里,自己做了多少努力?尤其是在不顺遂时,是否检讨自己?修正脚步?如果这一些都不曾去做,好日子是与自己无缘的;对自己所拥有的时刻不愿意好好把握,心目中期待的日子即使再美好,也只是个梦!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比喻洁净;却不要忘记,莲子的心偷偷告诉我们,欲超脱污染,原本是很苦很苦的!
注:爱莲的人,欣赏它出污泥而不染的洁净,流露出向往清净的心情;人不可能离开这片染污的现实世界,想要出污泥而不染,就得凭借修养,时时刻刻,岁岁月月,承受寸寸蜕变的苦,才能拥有超脱的自在。
莲藕,住污泥而不着,比喻节操;却不可忽视,莲藕的心偷偷告诉我们,欲活得自在,必须是强调价值的。
注:莲花,仍需「出」污泥而不染,但是莲藕「住」于污泥之中而不着。莲藕在最难耐的环境中仍然自在十分,那是因为它拥有能清净的涵养,即使处于最差的环境,也不为所染、不为所苦,处处因清净而自在,呈现出修为的价值。
月亮仰仗太阳的光芒而展露自己,毕竟月亮的本身是贫乏的。
注:如果内容贫乏、腹中无物,却又想要表现自己,就只有藉助外来的力量,如同月亮必须仰赖太阳的光芒一般;可是,您是否想过:内容贫乏的事物终究会被遗弃;内涵贫乏的人,若想仰仗他人以展露自己,又能依靠多久?
爱,不是挖空心思去奉承,而是在言行中如何发现感受的内涵,体会其间滋长情意的点点滴滴!
注: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爱,「爱人」也成了人类教育的重点。有人用一味迎合的方式来表示爱,这样的结果,往往只是带给对方伤害,不如在相处中默默去发现彼此感受的内涵,相互尊重包容,感受那份爱的滋长蔓延。
额心安珠,不是再来人,口中吐珠,不是真神龙;语意藏珠,才是大慈大悲的菩萨。
注:不论是再来人或是真神龙,如果他所表现的既不利人又不利己,就算他真的具有非常稀有殊胜的「样子」,那又如何?反而,言语行为中,处处帮助别人离开苦楚、拥有快乐,令人感怀于心的平凡人,才是位大慈大悲的菩萨。
一片黄叶,毫不经意地飘落地面;一阵风雨,毫不经意的洒落人间;可是,那黄叶与风雨之间将发生些甚么?唯有禅思!
注:禅,是静静地思虑,是运用思想,发挥智慧;禅,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道理;当大自然的现象呈现眼前,或是不经意地一个动作,它意味着什么?发现了什么秘密?和自己有何关系?这时候,禅的思路,正绵绵密密地来回编织不离于道的成品!
思想不是机器,却是任何机械的配件。
注:思想,找不出形态、量不出体积,但是人的正常运作却少不了它。而且,因为思想,人类发挥智慧,创造奇迹;因为思想,我们看到个人的成就,也发现整个世界因而转动不息;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的轨迹。
果树林,不仅仅供人果实,更可以美化环境,也能供人歇凉避雨;到最后,砍伐了晒干,还能熟食取暖!
注:佛法中谈「功德丛林」,表示藉修养而成为力量,而且这份修养之深、力量发挥之广,期望能像丛林一般;这份功德的聚合,正如同果树林,它给与别人多方面的帮助,并提供最迫切的需要,发挥出完全的效益。
晨起,莫要先想到一天中如何去享乐,应该小心地安排一天中于事业与前途的工作计划;这样,你的事业与前途才能完美和光璨。
注:如果希望一天的开始或一件事的开始有个理想的结果,那就要凭靠你对它的用心规划;计划,是行为的蓝本,也是完美事业的起步,如果没有计划、漫无目标的运作,结果必然徒费心力,也得不到付出的回响。
如果,意念中尽是计较他人的得失,而忘了自己吾日三省的检讨,那无异是在浪费精神,扼煞时间,行为着慢性的自杀。
注:有一种人,每天只想着别人的得失,凡事为别人评价,却永远忘了评估自己,一旦涉及别人的不好,就表现一脸厌恶,心情随而起落不定;涉及到别人好时,自己又得到什么?他从不在别人的得失中返照自己,也不反省自身,最后只是浪费了有限的生命。
多少帮助,多少关怀,不是表现于立刻的辩白或解说;而是等待一个适宜而切合的时期!
注:关怀的心、帮助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会被了解与接受。如果在这种情形下,急着想表达一份好意,可能适得其反;不如让这份心,在时空距离的酝酿下,慢慢的烙印在对方的真实感受中。
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首要者是试着如何去接纳别人;以诚恳谦虚的态度,从事心性上的历炼修养。
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来自亲身经历,以及别人的经验所得;至于若想发现更深层的部份,那么认真、诚恳又谦虚的从事心性上的修养和磨炼,就是获攫的最佳手法,因为心性的磨炼中,蕴藏有最深刻、也最不容易被挖掘的人性秘密。
迷惑,是世俗人生的际遇中,随着缘境运作,耽在强烈的自我意识里。
注:处在各种环境下,人往往不自主地迷惑了。当我们紧紧抓住计较、执着不放,尽情去计较执着时,就不可能发现还有其他尚未想到的,因此陷在迷思的框框里,怎么也走不出来。其实,走出迷雾的关键就在认识、了解那一连串的计较和执着。
面对现实中的点点滴滴,倘能以道心承受;锻之炼之,忍之舍之,何愁生死缠缚不得解脱!
注:学佛的行者,期许了生脱死的究竟,心羡一份洒脱自在,所以必须不断累积觉悟。当他面对眼前的一切,即使是困顿难受的时刻,也将它当作磨炼,以觉悟的道理、方法而安忍、化解,历经时空的洗炼,而终究来去自如,拥有洒脱自在。
情感,是制造问题的根源,也是维系人类关系的力量,更是完成伦常与道德的要件;自古以来,谁也不能肯定情感的好坏。
注:情感,不离于感性和理性,在这两者的交织下,形成错综复杂的世界;默默凝视的眼神中、人来人往的地方、忿恨伤害的剎那、相扶相持的时刻,处处是情感的流露,但是理性和感性的表现,如何不伤害别人,也能不伤害自己?!
成功与失败的关键,确定于劳逸的践履;但是,人的缺失,却耽于好逸恶劳,而又期望着成功。
注:成败的道理好了解,人的缺失若想改变,往往费尽力气。如果期待成功,首要关键便是「勤」,勤于学习、勤于修正…,如果勤的精神不足,那么就更需要勤于培养,即使其速度慢如牛步,也不能因而放弃勤的养成。
昨天不是今天,为何回想追忆?明天为时尚早,切莫妄想杂念!昨天已逝,明天未来,何如珍惜此刻!
注:任何一个现在,它很快就会成为过去,也即将创造未来。「现在」,若不加以把握,当它成了过去时,追忆无益;当它成为未来时,空洞不实,因此老禅师提醒我们:「何如珍惜此刻!」好好地把握现前所拥有的每一个当下。
太阳于人的感触:早起,总是暖暖和和的;中午,往往惹人厌;到了黄昏,带给人们的总离不了一声「唉」!
注:大自然的现象,总带给人无限感触和遐思,喜、乐、悲、愁…,油然而生。当这些感受生起的时刻,多想一想,你将从中认识更多;除了对现实的深入了解,还发现它和你的关系,以及自然现象中给与你宝贵的人生意见。
容忍的目的是帮助对方,劝勉的主旨是付出爱心;唯独缺少感情的言与行,才是完全的只顾收获的自私者。
注:人与人的相处关系,需要相互包容、彼此关怀,在包容的空间里、劝勉的期许中,令彼此都慢慢成长;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言行不饶人,结果是深刻的伤害。
精进之道,既要具备跑马拉松的耐力,亦须拥有短跑的冲劲;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障碍,就像是跑道上排列的高、中、低栏。
注:成就道业需要精进的精神作为动力,而「精进」,就像源远流长的流水,攀越高山、直下断崖、流经缓缓平原…,既要源远流长,就得拥有突破各式障碍的耐力与冲力。否则,人生道上冲击的过程中,障碍无数,如何行到终点处?
衷心的忍受,坦然的忏悔,安祥的承担;如此,纔是打破自我,培育菩提,圆成道业的方法;亦所谓即是真正的修行!
注:所谓修行,是对自己的身、口、意行为有所调整;修正缺失,好的要更好。面对缺失,若能坦然检讨,而在行为中渐渐修正,即使是一些令人难耐的过程也衷心的忍受,而于祥和的心念中欢喜承受,这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行动,正是圆成道业的最好方法。
人,如果有一天能够跳出「自我」的圈子,那末,所有的无明烦恼都将离你远去;以后的日子便是真正的常乐我净,道地的大自在人!
注:烦恼发生的时刻,也就是计较、执着的时刻,由自己的自我来定义任何的人事物,可是却忽略别人的自我,在这种难以放弃的坚持之下,不论走到那里,日子都是那么艰辛,这个世界总显得格格不入;若想跳出自我的圈子、挣脱自我缠缚,唯有凭靠自我修养。
嘴与心的完美,不是构成于它的形态,而是在任何的时刻,笑起来像煦阳;启合之间,是严父、慈母、老师等同样的声音语意。
注:口的言语行为来自心的指示,由心所想,经口表达,启合之间完全透露出说话人的心情。一般人的嘴与心,可以伤害人、或毫不相干、或给与指引帮助,而父母和老师,不论处于任何时空,不论以何种方式表现,总是全然的爱和帮助。
一个具有高境界技艺的人,他的言行表现,就像是所拥有的技艺一般;必须要具备欣赏能力的人,才可以感觉出那份不平常。
注:不同于普通人的技艺,往往历经平凡人未有的生命历程,而发掘点点滴滴独特的神奇密意,他所表现出的一言一行,因蕴含了不一样的人生见识,若非慧眼独具的人,难能有所察觉。
迷惑于风光的外相,承受着内在的无可奈何;就像是无际的穹苍,有太阳、星星、月亮;更有无情的狂风暴雨。
注:众目焦聚的风光,背后也有旁人不知的辛酸劳苦;风光的前后,若能透彻其真相,而妥善调整自己,明了自己的方向,至少心中即有所预知,有所选择;就怕不知自身处境而完全迷惑于耀眼的外相,痴迷而追求,却又承受不起狂风暴雨的现实。
不要耽在期求原谅和同情的日子里,应该时刻检讨自己的过失;因为「自我」问题的解脱,唯有从忏悔中去认识,也正是学佛行修的指标。
注:忏悔,就是检讨、改过。如果能经常在身体、语言、意念的行为中自我检讨,保留好的并使它更好;而缺失,则付诸行动加以改善调整,这就是忏悔的真义。不断在忏悔中认识、修养,是造就圆满人生的资粮,也是期求别人原谅和同情的唯一绝缘体。
人,是一种抬头挺胸,迈开大步的动物;格,是一种方正有序,爽心悦目的形态;二者相加;所谓人格者也;你说应该如何?
注:人,行事中有原则,甚至强调原则,原则之下人人各有不同的表现。既然为「人」,有人的外表,应该也要有人所应表现的行为,符合人之格,事事所为皆落在方正有序的范围内,节超骨挺,磊落光明,莫令人鄙弃而走避。
花茂果硕,不是单靠树茎的形成,尚赖充裕的阳光,适度的水份,等量的肥料,流畅的空间;以及不可或缺的人力的培育。
注:丰硕的成果,来自多种条件的具备,缺一不可;如同人们最后的成就是凡?是圣?抑或圆满的觉者?不同的环境,互异的条件,造成相去甚远的结果。由此可知,过程是决定结果的关键,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种种条件才是最究竟的主因。
心净不是净心,心原本清净,只为造作生业,渐聚污垢;因此,行者的修学,便是诸业随缘了,切莫造新殃,去污除垢,即是净心。
注:所有的有情众生原本都如同明珠一般清净明亮,但却在无数的行为中染污了自己,若想要恢复原本面貌,则必须将染垢逐渐褪去,才能显现原有的晶莹;所以,业必须清净,而清净的方法就在于每个现前,已经遭遇的唯有承受,己经发生的必须化解,凡事多思量,方能不再造新殃!
知识是经验的积和,智慧是知识的表现;而且是「适时,适地,适人,适境」的特出言行!所以,经验愈多,知识愈广,智慧也就愈高!
注:不要以为那些杰出者的优秀表现全然来自天赋异禀,你我应该看看他们是如何随时随地作自我充实;虽然每个人都拥有相等有限的时间,可是他们把握时机,吸收新知,揉和经验,所以才能因应各种现实环境而表现最适切的反应,面对各种不同的因素都得到最佳价值。
当自己什么都没有做的时候,必须想到别人正在做什么当自己正在做什么,千万不要计较别人为什么没有做!
注:人的眼睛总是看着别人的缺失,却很少自我返照。当自己忙于做些什么的时候,肯定自己的辛劳,同时也埋怨别人为什么没有做;当自己耽于轻松时,却不曾想到别人正辛勤地忙碌,因而一直活在计较执着的不快乐与不甘愿之中。
怨天尤人,无异是承认失败;耽心害怕,不过是徒增烦恼;但是,做错了的人,知道深沈忏悔;此人前途,仍然大有可为。
注:人生历程中一连串的不顺利及其所带来的烦恼,有人全心全意化困境为平顺;也有人踌躇于波折与消沈,一时不知如何化解,忘了怨天尤人或耽心害怕都只是更加助长意志的消沈,并无助于化解问题。但是这两者已能意识到错误,这就是转机。
知见是般若的基础,修行是般若的证实,觉悟是般若的成果。
注:般若,由梵文音译而来,也就是「慧」。学佛,最宝贵之处就是学习「慧」的培养。般若,由平常生活中慢慢累积而逐渐圆熟,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实际运用于生活上,突破缺失,确实发挥出正面的力量,这就是般若,经由长期的自我修养后,最后成就觉悟之果。
否定别人就是强调自己,抹煞事实就是坚持谎言;人们可以否定举头三尺有神明,却无法排斥良心的负担,永远浮沈于不安的生活里。
注:不辨是非、对错的人活在迷惘无知之中,看不清人生的方向;明知是非、对错,却刻意扭曲是非、隐暪事实的人则如同船航行于大海,明白偏离航线的危险,仍然明知故犯。这样的人,他除了必须承受预知结果的不安之外,还得接受危险的到来。
突破不是否定,也不是排斥,而是不为现有而满足;认真地,以智慧去开创新猷。
注:佛法中,「无」,不是没有;而是有的突破。举凡世间可见的现象都是「有」,而且从中可以发现缺失存在。突破这些不尽完善的缺失,而提升到更好,让缺失更少,这样的过程就是从有的突破。究竟的圆满是从一次次的突破中来,而「突破」则必须配合智慧的修养。
今天想到有明天,可曾想到消失了的昨天?还有那不经意地,从你手中蹓走了的今天?想想!应该要想想!
注:一般人总让今天随意过,有事明天再说!日复一日,将希望寄托于遥远的未来;可是,任今天逝去,无数个空白的今天,组成空洞的生命,一旦无常到来,则仅剩留白的过去,短暂的现在以及无法作主的未来。您是否只想到来日方长?或者想过:昨天拥有了什么?今天又做了些什么?
四马喻 杂阿含经中说:「世有四种良马;一、第一...
坐视等死 这里所说的坐视,乃是指结跏跌坐,行禅...
佛法问答 【佛教】【三皈、五戒、菩萨】 【礼佛...
大慈心 佛菩萨以慈心济世度人,为欲令众生普获利...
四大种性 四大皆空,不是酒色财气,也不是说出家...
自我行为的修养与生命价值观的展现 各位贵宾、各...
学佛之道 白云老禅师 学佛应有的几点认识 一、应...
大般若经要解——空相义 文:白云老禅师 空相义...
忏与谶 忏,是梵语忏摩的简称,依「悔改」的意思...
原谅就是爱 凡夫俗子,不免瞋恨之心,即使出世佛...
修行法要 ——千佛山之行修法—— 白云老禅师 修...
学佛之道 白云老禅师 学佛应有的几点认识 一、应...
禅的探索 白云老禅师著作 (一)导 言 禅的格言是:...
禅表现特殊方式 白云老禅师著作 禅师说净土 问:...
惠能大师 白云老禅师著作 一、缘起 野僧学禅近五...
最后才知道 — 禅那末后句 白云老禅师著 头重脚轻...
禅的妙谛 前言 禅,是一种思惟观行之法。 禅,是...
老僧常谭 1 、 抗议副产品 许多年,打从有了「抗...
白云小语 白云老禅师著作 人生,是从现实生活中...
思路 白云老禅师著作 01 蛙跳夜池月影散,那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