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白云禅师 > 正文内容

大般若经要解——不合不散义

白云禅师  发表时间:2020-08-18   作者: 白云禅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大般若经要解——不合不散义

文:白云老禅师

这个单元要介绍的是“不合不散”:合是和合、合作,合在一起之意;散是分开、分散。

谈“不合不散”是依于“合与散”的基本道理而来,为什么要谈“合与散”呢?世间常情看事,“和合”是聚在一起的,“散”是离别;而“聚”与“离”,“合”与“散”是相同的道理,它的重点都涉及到人与法的关系;以一个人的色身与法身来说,色身是一个物质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性组合而成;法身是精神体,具精神作用,佛法谈“合与散”必须从这方面去认识。

先谈四大“地、水、火、风”组合成的色身,四大只要一个不调和,人就会生病,这就是所谓四大不调。什么是“散”?就是四种元素少了一个或二、三等称之为“散”。以四大组合的色身而言,四大若少了一个就会死亡;可见生与死就有“合”与“散”的分别,这是谈物质体,也说明了“物质”是要有许多条件和合组成。

人的色身是四大组合,怎么去区别认识呢?以“地”而言,地是坚性,以皮、骨头、肉、五脏等归属之;“水”是湿性,血液、唾沫、分泌液属之;“火”是暖性,像体温、温度属之;“风”是人的呼吸、脉搏。从中可以发现“地”是固体,“水”是液体,火是温性,风是动性;其中有固体、液体不同的性质。比如谈到“火”是温度,每个人的体温有高有低,“风”像我们每个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与呼吸,有急促与缓慢的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发现此四种元素,必须是调和的,人才有一个健全的色身。

基于四大组合的色身,于物质的现象而言,它有“成、住、坏、空”的作用。色身完成后,存在于世间,慢慢的,会变坏、生病、受伤或老化,坏到最后四大分散了,色身没有了,也就是色身空亡了,但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否定,因为人死了还留下一具尸体,要经过一段时空才会成为一堆白骨。如此,以四大的组合与分散来看,死亡的身体于“地”而言还是存在的,但“水”会慢慢的消失,“火”的元素则是人一死它就不存在了,于“风”而言,因为没有了呼吸、也没有脉搏跳动的现象,所以“风”就变成一种空相,这是人死时四大分离之相,以物质层面来谈它“成、住、坏、空”的规律。譬如以“住”来说,是“常住”或“存在”的现象,好比一座寺院有“常住”──经常住在寺院的人,常存于这个寺院的才是“住相”,如果只到寺院挂单的,那不是“常住”。

谈物质体的色身,从“成、住、坏、空”来看其“合与散”;若要探讨精神层面的法身,它的“合与散”就要以“生、住、异、灭”来谈;好比一个思想的发生、表现,经过变化到最后消失,是精神作用,要怎样去表现呢?比方说:肚子饿了是精神现象?还是物质现象?其实是一种精神现象,为什么?因为肚子饿了,若由物质方面来谈是说不清的,若以精神现象来看,知道是饿了!“饿”的产生是因为原来的“饱”渐渐消失了,才会有饿的感觉,如果一直饿下去那还是饿,但要了解“挨饿”的中间有其差异不同,是什么程度的饿?是一顿饭、还是一天、三天、五天,或者更多天没吃饭?但不管如何的饿,只要吃了饭,原来的饿是不是就消失了?以饿而言是不是灭了?因此,这精神的现象在理论上我们可发现:“饿”的显现与存在是一种意识现象,但饿的程度与差异,如果要使原来的饿消失,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意识转为行为───吃饱,这种精神作用就是“生、住、异、灭”。

所以,以物质层面来说,一定要吃饭才行;可见,肚子饿了含有物质及精神两个层面。依自己体会的情感表现,那是精神的;以理性来认识,实质上有没有吃?或者吃了、消失了,这是指物质层面的意识。由此可以发现,原来精神与物质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有“合”有“散”,分开来看,精神有合有散,物质也有合有散,所以,由“地、水、火、风”组成的是色身,那么精神层面的法身,究竟是什么?那就关系到“六根”、“八识”的内涵。

“六根”:依眼、耳、鼻、舌、身、意,所对是色、声、香、味、触、法,其中牵涉到法身的问题。譬如,眼睛看到什么?其实,眼睛是一个物质体,看到的只是物质,可是为甚么会产生变化作用,那就转变成精神层面了。比如,耳朵听到了什么?如果耳朵听到的只是声音,声音本身还是物质,但要分辨那个声音是什么?其内容要确定,展现的内容,就变成精神作用了。如果声音的内容是一首音乐、一首歌曲,会是不同的精神意境;也就是说:听的耳朵与声音都是物质,而声音的内容才是精神,从中可以发现人的色身与法身,色身是一个物质体,但会产生变化作用,就有精神的内涵,这样是不是比较容易理解?

所以,谈“合、散”的关系,与“不合不散”的关系,必须知道我们谈的是佛法,不止谈人的“色身”有精神与物质的那个“我”而已,必须面对“我”的问题,究竟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看?人毕竟是人,常执着于“有我”,总认为:我怎样、这是我的、我饿了、我害怕,我喜欢.....等等,产生种种的我的分别意识;如果以“合与散”来认识人的问题,比方谈夫妻关系,在还没有成为夫妻之前是散的,等到结合了,成为夫妻,便是“合”,这种“合”是不是永远不变呢?不可能!有的会离婚、分居,何况还有死亡,所以,夫妻的关系会分散,这是常理,从这里就可以发现合与散的道理。未结婚之前是“散”,那是不是凡男女就一定会成为夫妻?不一定,必须要结合成为夫妻才是“合”,合之后也不是永远不变,即使不离婚,不分居,但最后因会死亡而分离,可见其中的“合与散”有因缘法则,有因果关系,绝不是单一的,而是相对的。

所以,谈“合与散”,一定先要把这个“我”搞清楚,有色身的我、法身的我,还有精神与物质间的关系。以夫妻而言,色身都是物质体,夫妻两人情投意合成为夫妻,那是精神上的结合,所以,夫妻除了物质的结合,还有精神的结合,但这一种结合在未结合之前,只是一种“散”的现象。其实结合之后,也会产生不同的现象,比如:物质体结合在一起,在精神方面,或许意见不同、想法不同,那就会造成精神方面的“散”,因为两者的精神展现已经不同了!

由此可以发现这“合与散”的现象,有现在、过去、未来三种不同的时空,所以,“合与散”必须总合三个不同的时空来看,才知道什么是“不合不散”,如果只看其中一个时空,肯定不是“合”就是“散”,那什么才是“不合不散”呢?以三个时空来看,现在是夫妻,在未成为夫妻之前是过去,并没有“合与散”的存在,现在结婚了,肯定是“合”,但未来如果其中一个死了或离婚了,就有“散”的现象。

所以,肯定现在是“合”,在“合”之前一定有“散”,“合”之后也会有“散”;如果肯定是一个“散”的现象,那么在“散”之前先有“合”,才会有“散”,如果从来都没有“合”又怎会有“散”呢?因此,谈合与散必须综合过去、现在、未来来谈。我们看,不是有许多夫妻结了婚又离婚,甚至离婚几年又复合的现象吗?这都是“合与散”的变化现象。其实,人往往不是执着物质就是执着精神,有的虽然不是夫妻,但他们志趣相投,有所谓的精神结合,虽然他们没有物质的色身的结合,但仍有其它物质与精神上的结合,可见,“合与散”的道理,如果分别从“成、住、坏、空”与“生、住、异、灭”两方面来分析它的道理,就完全不一样。你会发现“合与散”原来是一个“不合不散”的境界,其间会有“合”有“散”,那只是一种现象或变化所生起的作用,这生起的作用于物质而言,色身的由“成”至“空”;以精神而言,是由“生”到“灭”,可以确定:原来在一起谓之“合”,分开就是“散”;所以,“合与散”只是一个相对法,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不要因物质的执着而舍弃了精神,也就是不要为了色身而舍弃法身,或为了法身而舍弃色身,因为没有色身怎么完成法身?就像如果舍弃了色身,你如何去学习、修养、获得知识经验?

所以,“我”须具备色身,但若执色身而舍法身,就会成为行尸走肉;因此,“我”除了物质体,还有精神层面的内涵,说明了“合与散”也不能执着其中任何一面,但任何一面都具有物质的“成、住、坏、空”与精神的“生、住、异、灭”,这在理论上是无法否定的。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去认识、了解,才不会起执着、生计较,因此,归根究柢还是因为有“我”。谈“不垢不净”因为有我,“不增不减”也因有我,“不合不散”也因为有我,肯定的,世间本来就有垢有净、有增有减、有合有散,那么“我”要怎样才能显现“不”的境界?这就需要依循佛陀的道理方法去修养。例如:心经谈“色空”的问题,包含有物质、精神的现象,当然现在我们不是在介绍“心经”,只是举般若部中的例意,所以不作详细的解说。

在概念上我们知道,人与事问题的发生是有“合与散”的现象,这只是一个概念而已,但如果你执着「合”就是好,“散”就是不好,那也不对!为什么?比如夫妻聚合一起,如果两个人常因意见不合,吵吵闹闹的,那还不如散了好。但是不是散了就一定好?也不是!不是有夫妻吵闹一辈子的吗?过去有一个心理学家研究这么的一个案例,他说:有一个太太在还没有结婚之前,不知道她的先生睡觉会打呼,所以刚结婚时为此呼声烦恼得睡不着,几年后,有一天她的先生出差出去了,那个晚上,太太听不到呼声反而睡不着。以这种现象来看,究竟存在的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这就难下结论了!为什么?因为以物质而言,它只是一个声音,但以精神而言,起初是噪音,成了习惯后反而变成催眠曲,这是不是一种精神作用?从中可以发现:所谓“不合不散”的好与不好就更容易了解了,所以,绝对不要去分别“合与散”的好、坏,而是要去认识它。

因此我经常说看经典、听道理一定要知道法在哪里?它跟现实有什么关系?就像我常说的一句话:要把佛法融合在现实生活里,这个佛法才有用,否则用不上的话要它干什么?以“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合不散”来说,必须自问:究竟跟我有什么关系?当然大有关系!因为世间法不是合就是散、不是增就是减、不是垢就是净,如果不了解这一道理,就会变成“不干不净,吃了不生病”一样的胡涂了,因为没有道理可说,就不知道法在哪!

谈“合、散”,我们不能只是在文字上看问题,必须要把握“合、散”之间的现象;而且不能只看现在,还必须把过去、未来的时空因缘都放进去认识,如果只执取任何一个时空的“合、散”,那就不可能展现出“不合不散”的道理。谈到佛法,常说“佛法无定法”,因为佛法它不是在相对中间作分别,如果从相对中分别,那是世间法,不是佛法。比如世间法有“美丑”、“合散”、“善恶”的分别,佛法说它不是一定的,因为定位在某个时候,会有变化生作用,举例来说;平常人与人之间,因为一个误会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将误会解释清楚,拉拉手说声“对不起!我很抱歉!”不是问题就解决了嘛?其实,这中间就有“不合不散”的道理在,平常都可用得上,只在于你懂不懂得道理?所以,我常说“懂得道理好修行”,如果不懂道理,所谓的修行办道,不管是念佛打坐,最多只是不造业而已,当知在不念佛、不打坐的时候,身口意作得了主吗?若能!那就不一样了!“不合不散”就介绍到这里。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